1、2015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 10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 指日可待 。 B我们在技术革新时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大家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案,可 屡试不爽 ,多亏他的指点,才渡过了难关。 C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 移樽就教 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D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 姑妄言之 吧。 答案: C 试题分析: C、移樽就教:端着酒杯到别人跟前一起饮酒,以便求教,泛指
2、主动前去向人请教。符合语境。 A 指日可待:(事情、希望等)不久就可以实现。一般用于好的方面,用在此句中不恰当。 B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与句意刚好相反,使用不当。 D姑妄言之:姑且说说,谦敬用错。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中国结 ”的全称是 “中国传统装饰结 ”, _, _, _,_, _, _,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中国结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它是中华民族特
3、有的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此外,绳结还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注意里面的关键词 “当时 ”“同时 ”, 紧密相连, 因该放在 前, 谈到 “衣着 ”承启后文,应放到最后, “此外 ”表明前面还有应用,只能是 , 谈论到美学,承启 ,应放在 前, 只能放在开头,起总领作用。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4、 ) A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 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在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 ”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木版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一。 C崇安髭蟾蜍是武夷山区特有的两栖类珍稀动物,生活在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山溪水中,最初因五十年前在崇安发现而得名。 D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 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选项,句式杂糅, 事故的主要原因是 和 事故是由 造成的 两个句式出现杂糅; C选项,非常隐蔽的语序 不当,
5、最初因五十年 前在崇安发现 应为 因五十年前最初在崇安发现 ; D选项,成分残缺, 可改善营养缺乏 后应补上 现象 或 症状 等成分。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9分,每小题 3分) 周易的前生今世 易传是对周易一书的第一次系统解释的著作,因为共有 10篇文字,故又称十翼。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 自从阴、阳爻由数字中归类抽象出来之后,很自然地固定为六十四个六爻卦体,对这些卦体作出有序排列,并且各自给予一个卦名,便诞生了第一部易经。据史传,这第一部易经诞生于夏代初期,其名为连山。夏代之前,洪水泛滥,人
6、或为鱼鳖;大禹治水,洪灾顿息,舜将帝位禅让于禹,建立夏朝。由于长期的洪灾,人们对赖以避难的高山心怀感激;洪灾之后的渔猎生活,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对山的崇拜,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在对六十四卦排序之时,象征山的 “艮 ”卦名列榜首,也就顺理成章。六爻重卦 “艮 ”是由两个经 卦 “艮 ”相重而成,象形山连着山。所以,夏代制定的以 “艮 ”为首卦的易经,便取名为连山。我国最早图腾对象 “山 ”,也因此可以确认。 由渔猎社会转向农业社会,也是在以 “山 ”为崇拜对象的夏代。个中原因,显然是洪水消减之后,人们纷纷从山上下来,在平原上安营扎寨的缘故。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
7、 “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粮 ”的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 “山 ”移情于 “地 ”的观念随着农事活动的深入展开而得以确立。 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编。由于古籍资料的残缺,我们已无法知道改编的全部内容 ,但是从商朝初期诞生的第二部易经称名归藏,可以确定这部易经的首卦已由 “艮 ”改换为“坤 ”。坤为地,以 “坤 ”为首卦的归藏,表达了商代先人对大地的崇拜,我们祖先由此进入第二个图腾崇拜时代。 商代八百年,是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成熟的农业生产,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并不取决于土地,而是取决于天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洪涝旱灾,歉收甚至颗粒无收。于是
8、,先人的观念又开始发生第三次转变,即由对 “地 ”的崇拜转向对 “天 ”的崇拜。商朝末年,周族领袖姬昌被商纣王囚禁于 里,在狱中对第二部易经即 归藏作了全新的编纂,即史称 “演易 ”。经姬昌重新编纂之后的这第三部易经,在周朝取代商政权之后正式命名为周易,即 “周朝的易经 ”。 由于观念的变化,更由于周易的诞生,归藏自周代始式微,但是,一直到春秋末期,它还有可能被完整保留着。据礼记记载,孔子为了解殷商社会,曾专门跑到殷商贵族集居地宋国,寻找并研究归藏;从孔子的 “吾欲观殷道 得坤乾焉 ”的透露,我们也获得了归藏的首卦是 “坤 ”,第二卦是“乾 ”的信息。汉代时,归藏可能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有易
9、学家焦 的“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 ”之 议论,经学家郑玄在礼记注疏中称: “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是亦以归藏为殷易矣 ”。 现在所见的归藏佚文,一为收录在道藏中,二为前些年从湖北荆门王家台楚墓中发掘的竹书残简。这些佚文为姬昌 “演易 ”的背景提供了信息。 从西周到东周,周易不仅是周王朝的治国大纲,也是朝廷及贵族决疑解难的工具。左传、国语中的二十多条占筮或援引周易决疑记载,便是周易权威性和实用性的直接表达。 春秋末期, “善为易者不占 ”成为风气;孔子晚年喜易,以致 “韦编三绝 ”;为学生讲易,留下解读周易的 数篇文字,与前人留下的几篇资料性文字一起,合编成易传,遂使得周易如虎添翼,进入每一位读书
10、人的书房,并进而成为后世科举取士的 “统编教材 ”。 (节选自 2013年 3月 11日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 1】关于易经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 ”,由此可知,周易包括易经,二者是种属关系。 B “孔子晚年喜易 ”,他把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文字一起合编,形成对周易进行系统解释的著作易经。 C易经 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之中,首卦也在不停地变化,从夏初到商初再到周代,一直到现在,其首卦还在不停改变。 D全文谈到了与易经相关的三部著作,即连山归藏周易,而这三部著作体现了易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高考资源网 【小题 2】
11、下列各项对于易经首卦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易经首卦在不同阶段的每一次变化之中,生活环境的变化,食物来源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信仰的转变都对变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 B夏代之前,洪水泛滥,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对山 的崇拜,使象征山的 “艮 ”卦在连山六十四卦中名列榜首。 C夏代以后,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 “山 ”移情于 “地 ”,使得商代初期的归藏首卦由 “艮 ”卦变化为 “坤 ”卦。 D商代八百年,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更多取决于天气,于是到周易时,首卦已更新为代表天的 “乾 ”卦。
12、【小题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 A夏代初期诞生的连山,以 “艮 ”为首卦,这为我们现在将我国最早的图腾对象确认为 “山 ”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B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作出了相应的改编,通过对改编全部内容的分析,获知大地已被崇拜。 C周族领袖姬昌在狱中对归藏作了全新 “演易 ”,后被周武王命名为周易。直至此时第三部易经方才尘埃落定。 D汉代时,第二部易经 归藏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才能有易学家焦 的 “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 ”之议论。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A 【小题 3】 A 【小题 1】 试题分析:从高考来看,此类题目选择
13、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 1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 2偶然、必然有意混淆, 3已然、未然有意混淆, 4以偏概全, 5张冠李戴, 6因果颠倒, 7误划类别, 8无中生有, 9偷换概念。因此解答时考生要把选项归位,通过与原文对比,找到答案:。 A原文第五段结尾处说 “经姬昌重新编纂之后的这第三部易经,在周朝取代商政权之后正式命名为周易,即 周朝的易经 ”,所以周易属于易经;B 文章开头说 “易传是对周易一书的第一次系统解释的著作 ”,易经不是; C无中生有,易经首卦到周易定为 “乾 ”后,直到现在首卦是否改变,文中无此信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 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
14、分析:由原文可知,连山定首卦为 “艮 ”和归藏定首卦为 “坤 ”,三个原因都包括;周易定首卦为 “乾 ”时,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基本未变,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信仰发生了转变。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B项 “通过对改编全部内容的分析 ”错,根据原文 “由于古籍资料的残缺,我们已无法知道改编的全部内容 ”可知; C无中生有,从原文中看不出 “被周武王命名为周易 ”,原文只说 “在周朝取代商政权之后正式命名为周易 ”; D原文中为汉代时 归藏 “可能 ”还有较多内容传世。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归纳内容要点,
15、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从寒门子弟到行政长官 20世纪 30年代,梁振英的父亲梁忠恩只身离开家乡山东威海闯荡香港,在清水衙门当警察。梁振英于 1954年 8月出生,有一姐一妹,是家中独子。二十岁之前,梁振英与家人住在七号差馆宿舍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那里没有独立卫生间,一层楼十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厕所。小时候,为省一毛钱的电车费,梁振英和姐姐、妹妹都是走路上学。上中学时,为节省每顿一块五毛钱的饭钱,梁振英总是步行半个小时回家,用十分钟时间狼吞虎咽地吃完饭,再匆匆忙忙赶回学校上课。从上幼儿园起,梁振英就已经开始忍受贫困生活的煎熬。但懂事的小振英只是默默承
16、受,从不抱怨。稍大一点儿时,他就开始分担家务活,帮助母亲买菜、择菜。为了贴补家用,帮附近的塑料玩具厂加工塑胶花。当时 梁振英才十一岁,下午到学校上学,其他时间则要干活 要么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材料往返家里与工厂,要么与家人一起做塑胶花。这段时光尽管清苦,却被梁振英视为第一堂人生课,不仅培养了他不畏艰辛、自食其力的能力,还让他认识到执著追求的可贵。 梁振英从小成绩优异。他从荷李活道警察小学毕业后考入香港著名的中学 英皇书院,后又进入当时的香港工业学院(现香港理工大学)修读建筑测量系。取得高级文凭后,梁振英于二十岁那年前往英国布里斯托理工学院 (现为西英格兰大学 ) 攻读估价及地产管理学。在留学英国的
17、三年多时间里,梁振英靠半工半读 维持自己的学习及生活费用。他每周打工三个晚上,每次六个半小时,回到宿舍时往往是凌晨了。为了节省车费,他每天上学放学都要步行十多公里。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参加社会活动。当时梁振英是当地香港留学生的学生会主席,经常举办中国文化宣传活动,每个星期天他还去教当地的华侨子弟学中文。1977年,梁振英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布里斯托理工学院毕业。 学成回港的梁振英,开始了自己白手起家的创业历程。起初,他加入老牌测量师行 “仲量行 ”,成为一名测量师。过了五年,梁振英被擢升为这家英资公司的合伙人及该企业第一位华人董事。当时年龄不 足三十岁的梁振英年薪已高达上千万港元。 1988年
18、,三十四岁的梁振英被评为 “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 1993年,梁振英创立了梁振英测量师行。 2000年,通过互换股份与英国 DTZ及新加坡的戴玉祥产业咨询公司合并,梁振英测量师行易名为戴德梁行。这家布点遍及四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房地产服务公司,迅速发展成为亚太区最具规模的物业顾问公司。 2006年,梁振英成为该公司最大的个人股东,首度晋身集团董事局。一年后,梁振英又由戴德梁行北亚区主席升任为亚太区主席。此时,离他事业起步刚好三十年,梁振英已从一无所有的小青年变成了颇 具经济实力的香港企业家。 作为香港专业联盟主席,梁振英率先鼓动香港十个专业团体五万多专业人才加强与内地交流。早在 20世纪
19、70年代末,内地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身为香港“专业人士促进现代化协会 ”成员的梁振英,就开始与内地结缘,并频繁穿梭于深港沪之间。 20世纪 80年代初期,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开始。 1984年,中英谈判碰上新界的租约问题。当时,新界的全部土地楼房,不论地区、新旧、用途,地契年期全部在 1997年 6月 27日届满后,由中、英两国共同解决。由于当时内地还没有房地产市场,缺乏经济和合约上的知识,中央想找 个香港人咨询意见。有位官员记起一个经常到内地讲课的年轻人 梁振英,就请他帮助写意见书。梁振英立即动笔撰写。几个月后,这份意见书中的建议成为中方意见,并成为中英联合声明附件三关于土地契约的主要内容
20、。 在帮助和支持内地房地产事业发展的同时,梁振英亦开始在政治上崭露头角。1985年,梁振英出任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 1988年,三十四岁的梁振英出任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秘书长; 1993年,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委会政务小组港方组长; 1996年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副主任; 1997年出任香港特区第一届行 政会议成员、召集人。此外,他还担任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梁振英不无自豪地回忆道: “参与回归的全过程,为香港回归效力,亲历国家和平统一的阶段性成果,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和最难忘的经历。 ”(选自 2012年第 6期名人传记,有改动) 【小题 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
21、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梁振英童年时代忍受了贫穷生活的煎熬,他从不抱怨,积极分担家庭生活的负担。艰苦的生活锻炼了他自食其力的能力和顽强的意志。 B梁振英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在香港取得高级文凭后,前往英国留学,学费和生活 费自己打工解决,还经常参加社会活动,以全班第一名成绩毕业。 C梁振英学成回港后,加入了老牌测量师行 仲量行,很快就成了行业的领头人,工作了十年的时间就被评为 “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 D梁振英四十岁时创立了自己的测量行,几年后与英国和新加坡的两家公司合并,他的戴德梁行成为亚太区同行中规模最大的公司。 E本文撷取梁振英人生的若干片段,描写他积极生活、刻苦学习、心系祖
22、国的事迹,记叙梁振英从寒门弟子到成为香港行政长官的历程。 【小题 2】梁振英青少年时代是如何面对贫困生活的?( 6分) 【小题 3】最后一段画 线句子在文中起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6分) 【小题 4】梁振英从寒门学子成长为行政长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梁振英成功原因的理解。( 8分) 答案:【小题 1】 B项 3分, A项 2分, E项 1分。 【小题 2】 默默承受,从不抱怨。他认为清苦的生活是第一堂人生课,认识到执着追求的可贵。 积极面对贫穷的生活:节约花费,走路上学,上学时间回家吃饭;年龄不大就分担家务,帮工厂做活赚钱补贴家用。 【小题 3】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帮助和支持内地房地产
23、事业发展 ”是对上文的总结, “在政治上崭露头角 ”引起下文。 【小题 4】 梁振英小时候 的贫困,锻炼了他吃苦耐劳、执着追求的品质,为他的成长及整个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优秀的学业为后来成为颇具实力的企业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攻读估价及地产管理学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成为测量师。 具有管理才能,工作不久就被擢升为公司的合伙人及该企业的董事。自己创立公司后,公司很快就成了亚太国际公司,他升任为亚太区主席。 爱国热情促使他早在内地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时就利用自己在香港的影响力鼓励专业人士加强与内地交流,他也频繁穿梭于深港沪之间。特别是他在涉及香港回归的一系列问题上成为中国政府的得力智囊,从而使他
24、成为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小题 1】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对传记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判断其恰当的程度。不恰当的两项是 C、 D。 C项分析说梁振英 “很快就成了行业的领头人 ”,与原文不一致,原文只是说 “梁振英被擢升为英资公司的合伙人及该企业华人董事 ”。 D项说 “他的戴德梁行成为亚太区同行中规模最大的公司 ”,与原文不一致,原文是说戴德梁行 “迅速发展成为亚太区最具规模的物业顾问公司 ”。其次欠当的项是 E。 E 项说梁振英 “刻苦学习 ”于文无据。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回答此 题,要找准答题区域,从文段的第 1小节中可
25、以概括出答案:;找出叙述的句子即可。为节省饭钱,总是步行回家吃饭,但默默承受,从不抱怨;为了贴补家用,帮附近的塑料玩具厂加工塑胶花;这段时光尽管清苦,却被梁振英视为第一堂人生课,不仅培养了他不畏艰辛、自食其力的能力,还让他认识到执著追求的可贵等等均可归为答案:。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要结合此句在此处所起的作用加以分析,这里, “帮助和支持内地房地产事业发展 ”是对上文的总结, “在政治上崭露头角 ”又引起下 文,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
26、析:回答此题,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加以理解、分析,从文段的整体内容上,筛选叙述梁振英事迹的内容来逐一概括,注意用精练的语句来概括。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完美计划 姜钦峰 他站在门外,深呼吸,然后敲门。这是一栋老式居民楼的顶层,夏日宁静的午后,敲门声显得格外清脆。防盗门打开,探出一个小脑袋,是个梳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七八岁的样子,长得眉清目秀。 “您好,请问是你们家打电话要修洗衣机吗 ”他的普通话并不标准,夹杂着浓重的外地口音, 脸上带着职业的微笑 ,显得彬彬有礼。小女孩扑闪着大眼睛,打量眼前的陌生人,小平头,浅蓝色马甲,胸
27、前印着 “专业维修 ”四个字,右手提着黑色的工具箱,看上去训练有素。她疑惑地摇了摇头, “我不知道,得问我的爸爸妈妈才行。 ” “请问你家还有大人在家吗? ”他脸带微笑 ,语气更加柔和了。 “爸爸妈妈都上班去了, 6点钟下班,要不你明天再来吧? ”小女孩如实回答,口齿伶俐,条理清晰。 “哎呀,真是不凑巧。 ”他喃喃自语,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顺手把工具箱放在地上,右手插进了裤兜,开始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处理。 “呀!叔叔,你手上在流血! ”小女孩忽然尖叫一声,把他吓了一大跳,刚插进裤兜的右手像触电般猛地弹了回来。他下意识地伸出右手,仔细看了看,没事,再看左手,果然手背上有一块殷红的血迹。肯定是刚才上
28、楼时太匆忙,不小心在扶梯上擦破了,自己居然浑然不知。 “真该死! ”他在心里狠 狠地骂了自己一句。 “叔叔,你一定很疼吧,我家里有创可贴。 ”小女孩说完,不等他有所回应,就转身跑回了房间。他站在门外,不知道该不该进屋,又看了看手上的伤口, 忽然觉得有点疼。 小女孩从房间里出来时,手里拿着一张创可贴,还有一根蘸了紫药水的棉签。他接过棉签,低头仔细擦拭手上的伤口,觉得很凉爽。 “咱们不认识,你为什么要帮助我? ”话一出口,连他自己都觉得好笑,干吗跟一个孩子说这些。小女孩骄傲地笑了,嘴角上扬,露出一对甜甜的小酒窝, “妈妈告诉我,每个人都应该互相帮助,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 ”说话间,伤口已经处理完毕
29、,他 看了看手背上的创可贴,很舒服。 他蹲下来,摸了摸小女孩的脸蛋, “小朋友,你真乖!叔叔明天再来。 ”说完,他拎起工具箱,转身下楼。刚走出几步,马上又折了回来, “小朋友,以后你一个人在家时,千万不能给陌生人开门,记住了吗? ” 交代清楚,他心里卸下一块石头,步履轻松地下楼。走到一个垃圾筒旁,他忽然收住脚步,看看四处无人,迅速脱下浅蓝色马甲,又从右边裤兜掏出一把尖刀,塞进垃圾筒。 他是个心狠手辣的流窜犯,精心选择顶层住户作为目标。为了实施今天的计划,他在院内连续蹲守了两天,摸清了小女孩父母的作息时间,然后伺机动 手。一旦作案成功,对凡是看清他相貌的人,绝不留活口。即使小女孩不开门,那普通的
30、防盗门也挡不住他。 这是个完美的计划,简直无懈可击,没想到最后还是落空了。两手空空,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他有点沮丧。天色渐晚,他必须找个安全的地方过夜,经验告诉他,住旅馆危险。抬腕看表,忽然看到手背上的创可贴,他乐了, 今天运气其实不错,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半年后,他落网了,主动交代了这个失败的计划。警察觉得意外,如此穷凶极恶的人,怎么可能自动放弃?他说: “我在外逃了三年,捡过垃圾,睡过桥洞,从来没有人跟我说过一句关心的话。 ”警察沉默了。 “知道吗? 那张创可贴其实应该贴在这儿。 ”他用手指了指心窝。(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
31、是( 5分)( ) A其实小女孩知道这个电器维修工是冒牌的,但故意不漏声色,给他一个自省改过的机会。 B小说两次写歹徒的微笑, “微笑 ”是一种伪装,为下文他的转变作铺垫。 C小说通过心理描写,把小女孩和罪犯两人的内心的挣扎和变化细致入微表现出来。 D第 段中 “今天运气其实不错,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意思是尽管计划虽未实现,罪犯却收获了别人对他 的关心和帮助。 E这篇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创可贴 ”无疑成了贯穿故事始终的线索。 【小题 2】小说标题为 “完美计划 ”, “完美 ”在文中有什么样的含义?请作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第 自然段中,他 “又看了看手上的伤口
32、,忽然觉得有点疼 ”,他为什么会 “忽然觉得有点疼 ”?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说结尾处 “那张创可贴其实应该贴在这儿 ”有引人深思之效,请从意蕴和艺术手法的层面进行探究。( 8分) 答案:【小题 1】 B D 【小题 2】 罪犯的计划很完美,简直无懈可击; 女孩善良而充满关爱之心,这一形象 很完美; 小说的结局很完美,罪犯的人性由恶向善的方面转化。 【小题 3】 “疼 ”既是生理反应,又反映了他的思想斗争和内心的挣扎,他手上有伤口,这是他感到疼的生理原因。为了实施今天的抢劫,他制订了完美的计划,可小女孩的关心让他心生愧疚,内心有所触动。 【小题 4】 此处的创可贴,既指实物,又寓
33、指小女孩对罪犯的关心。 该处运用了象征手法,一个小小的创叫贴,寄寓了作者对善良人性的歌颂,告诉我们不要小看生活细节中的善意,在关键时刻它能拯救灵魂,保护生命。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含蓄委婉,有效地深化了主题。 【小题 1】 试题 分析: A项从文中内容来看,小女孩并不知道电器维修工时冒牌的; C项文中只是对罪犯的心理进行了描写; E项 “创可贴 ”不能成为文章的线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回答时结合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形象分析,从表面上看明显是指罪犯的计划完美,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小女孩形象感化了罪犯,这就使得整个小说的结局完美。 考点
34、: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1)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 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中的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
35、视其深层意义。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 4)抓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小说结尾一般作用表现为: 1总结性质 总结全文思想、内容等。 2画龙点睛 起到贯通全文、以总结形式发表令文章锦上添花的语句。 3美化性质 比如采用一些首位呼应方式的(指开头与结尾相同或相辅相成 )。
36、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19分) 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清,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渐疏薄。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德之, 阴 为内助,由是擢黄门侍郎。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 “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 ”上不从。 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
37、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于是上罢九龄政事,以林甫兼中书令。 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 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绂、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明召诸谏官谓曰: “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 去 。悔之何及? ”补阙杜 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 令。自是 谏争路绝矣。 李林甫谨守格式,百官迁 除 ,各有常 度 。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 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凡
38、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取材于通鉴纪事本末 卷三十一)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阴 为内助暗中 B一鸣辄斥 去 离开 C百官迁 除 贬官 D各有常 度 制度 【小题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李林甫为人阴险、玩弄权术的一组是( 3分)( ) 深结宦官及妃嫔家 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 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 百官迁除,各有常度 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39、A李林甫特意收买宦官和后宫嫔妃,刺探、揣测皇帝的心思,是为了自己能够 “奏对称旨 ”,无所顾忌地行奸作佞。 B张九龄虽然以文学为玄宗所重,而且也 看出了李林甫的险恶,但由于皇帝昏聩失察,终究不免为李林甫所陷害。 C为了尽快树立自己的个人权威,李林甫明目张胆地恐吓谏臣,使其缄口,企图在朝中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 D在李林甫的掌控下,朝中的许多才俊被束缚在难以发挥才智的职位上,而善于搞歪门邪道的人却能得到重用提拔。 【小题 4】翻译下例句子 (10分 ) ( 1)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5分) ( 2)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5分) 答案:【小题 1
40、】 C 【小题 2】 A 【小题 3】 C 【小题 4】( 1)当时张九龄正凭借文学才能被皇上器重,李林甫虽然怨恨他,仍然违心的奉承他。(被动 1分,虽,虽然, 1分,曲意,违心, 1分,大意 2分) ( 2)那些凭借阿谀奉承、歪门邪道的钻营者,却能从其他门路得到打破常规的重用提拔。(以,凭借, 1分,则,却, 1分,蹊,门路, 1分,大意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任命官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写李林甫在官员队伍管理工作中安于常规,埋没人才,不是 “为人阴险,玩弄权术 ”。 从侧面表现李林甫玩弄权术的程度,不是 “直接写
41、 ”。 其他项,均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根据文意, “蔽塞人主视听 ”,使皇上耳目不聪,以便把持朝政,才是李林甫这样做的真正目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 关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
42、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 “信 ”) 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 “达 ”) 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 活用。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吏部侍郎李林甫奸滑狡诈,与宦官以及后宫中的嫔妃交往甚密,让他们暗中伺察玄
43、宗的行动,掌握了他的一举一动,因此每次上朝奏事,常符合玄宗的意图,深受玄宗的喜爱。当时武惠妃在后宫的嫔妃中最受玄宗的宠爱,生子为寿王李清,诸皇子难以为比,因此太子渐渐被疏远了。李林甫于是托宦官告诉武惠妃说,自己愿意尽力保护寿王。武惠妃听后十分感激他,就暗中为助,因此李林甫被升为黄门侍郎。 先前,玄宗想要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向中书令张九龄征求意见,张九龄回答说:“宰相一身 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如果任命李林甫为宰相,恐怕以后要成为国家的祸患。 ”玄宗不听。当时张九龄因为有文学才能,正受到玄宗的器重,李林甫虽然怨恨他,但表面上还不得不奉承他。这时玄宗做皇帝已有多年,生活逐渐奢侈腐化,懒于处理政事。而
44、张九龄遇到事情,不论大小(觉得有不对之处)都要与玄宗争论。李林甫却善于窥伺玄宗的意图,日夜想着如何陷害中伤张九龄。 于是玄宗罢张九龄政事。任命李林甫兼中书令。 玄宗即皇帝位以来,所任用的宰相中,姚崇善于沟通各方面的关系,宋 执法严厉,张嘉贞重视吏治,张说善于写文章,李元绂与杜暹能够节 俭治国,韩休与张九龄个性直率,这些人都有所长。张九龄因罪被罢相之后,朝廷中的百官从此都明哲保身,没有人再敢于直言。 李林甫想要堵塞住玄宗的视听,自己大权独揽,就把谏官们召来明确地告诉他们说: “现在有贤明的君主在上,群臣顺从皇帝都顾不过来,哪里还用得着再多说什么?你们难道没有看见那些立在正殿下面用于仪仗队列的马匹
45、吗?虽然吃的是三品等级的粮料,但如果要嘶鸣叫唤,就要被剔除下去,到那时后悔怎么来得及? ”补阙杜 曾经向玄宗上书谈论政事,第二天就被贬为下 县令。从此玄宗的谏争之路断绝了。 李林甫严格地遵守各种规则,对 于百官的升迁与任命,李林甫都按照固定的制度办事,虽然有的人有特殊的才能,也不免老死于难以发挥才智的职位上,而那些善于阿谀奉承搞歪门邪道的钻营者,却能够从其他门路得到打破常规的重用提拔。李林甫的城府极深,人们难以摸透他的心思。他善于当面奉承,而暗中陷害,从来不露声色。凡受到玄宗优待的人,开始时李林甫总是跟他们相接拉近关系,等他的地位权势稍微接近自己时,就千方百计地除掉他。就算是那些老奸巨滑的官吏
46、,也逃不脱他的手段。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后面习题。( 11分) 乱 后 辛 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 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呜虚壁,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释】 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 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小题 1】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5分) 【小题 2】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 “喜 悲 愤 ”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的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而具体的解说。( 6分) 答案:【小题 1】运用对比(答反衬亦可)的手法( 1 分)。平原荒草遍地,寂寥无声,而村落升起炊烟,又见生机。 “宿荒
47、草 ”与 “动新烟 ”对仗工整, “荒 ”与 “新 ”对比鲜明 ,反差强烈( 2分)。作用:突出战乱后村落初见人烟的生机,在巨大的反差中表现诗人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和对战乱的憎恶之情( 2分)。(共 5分,意思基本相符即可) 【小题 2】) 开头两句写乱兵已去,回到久别的家园,大雪初晴,花儿绽放,村落又见炊烟,此景令人 “喜 ”; 第三联从侧面描写乱后食尽粮绝的惨状:空荡的四壁老鼠饿得乱叫,荒芜的田野乌鸦拼命乱啄,鸟兽如此,人何以堪?此景令人 “悲 ”; 结尾两句写劫后余生的人们刚刚返家,催征苛税的官吏已接踵而至。此景令人 “愤 ”。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鉴 赏这一联时要注意它的写作手法。颔联写实,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战后的的荒芜,由远及近。 ”荒 “与 ”动 “二字相当传神,既写出满眼荒芜,透着一种心情。 “宿 ”与 “新 ”对比强烈,前者感叹荒芜,而后者尽管村墟寥落破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