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届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三 9月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四方商场盗窃案亏得法官 ,终于真相大白,被告的冤情才得以昭雪。 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及家庭情况等,作为班主任,他都 。 材料费、人工费、税费等,账簿上 ,对方核查人员也无话可说了。 A了如指掌明察秋毫一目了然 B一目了然了如指掌明察秋毫 C明察秋毫了如指掌一目了然 D明察秋毫一目了然了如指掌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词义辨析的能力。可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明察秋毫:极言能敏锐辨别是非 , 观察细微 , 不受蒙蔽。了如指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
2、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一目了然: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选 C。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素质教育是一种过程性教育, , 。 , , , ,而高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基础教育具有特殊作用。 素质教育虽不以考试为目的 它注重用科学的教 育理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相反,素质教育是能够包容并且需要有考试的教育 但并不排斥考试 因为考试毕竟是一种评价手段 因此素质教育是塑造品质,培养能力的教育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
3、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从素质教育的定义的角度,首先 ,从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角度理解,应为 ,由关联词语, “虽然 但并不 相反 因为 ” 可很容易得出 的顺序,故选 B。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能源领域改革要立足我国国情,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商业 模式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走自己发展的道路。 B京津冀一体化的推手是环保,推进环保一体化,应坚持以环境质量管理为核心,重点保护首都
4、及周边地带生态环境以及重点保护大气和水污染的原则。 C日本军机未经许可擅自进入我防空识别圈本身就是挑衅行为,还做贼心虚,恶人先告状,想在中日舆论战中争夺话语权,其丑恶用心昭然若揭。 D上访是唐慧维护女儿及自身权益的重要途径,也给当地政府带来激增的 “稳控 ”压力,如何解决这对矛盾是当前司法实践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 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A语序不当,应将 “商业模式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 ”调换为 “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 B搭配不当, “重点保护大
5、气和水污染的原则 ”应为 “重点保护大气和水受到污染的原则 ”; C不合逻辑, “做贼心虚 ”与句意不符。应去掉。所以选 D。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华民族主体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础。以中华民族主体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一直起着凝聚 和维系中华各民族精神生命和力量的作用,是中华民族不断成长壮大,屡经磨难而终不溃散,并能奋起振兴的最强大的动力。可以说,这是我们全部特色之中最大的特色,一切优势之中最突出的优势。 怎样去观察和判断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优劣?首先要懂得 “文化 ”是什么。文化的本质是 “人化和化人 ”,即
6、 “使人之为人 ”的全部要素、过程和成果。按照这个本质来理解, 耙桓雒褡宓奈幕 际钦飧雒褡遄约荷 娣 狗绞胶凸 痰哪幔 敲褡逯魈迳 返幕 怼扛雒褡宥加凶约旱挠镅晕淖址 牛 馐且磺忻褡逦幕 摹肮采 保欢 恢置褡逦幕 摹疤厣 保 彩抢 醋悦褡逯魈逄赜械纳 娣 固跫 途咛謇 饭 蹋 拖衩扛鲇镏值淖痔搴头 舳加凶约旱奶卣鳎 抢醋杂镅孕纬傻亩捞乩 芬谎 洹疤厣 辈唤鍪潜厝坏模 沂亲匀坏亍 返匦纬傻模 蛭 碜琶褡宓南质档摹 咛宓母鲂浴 br一般说来,并非所有特色都一定是优点和优势;但是从根本上说,一个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核心的基本特色,与其民族主体的生命之间,却必然有一种本质上的、占绝对优势的、不可分离的内
7、在联系。因为, “我的文化就是我本身 ” 民族与民族文化存亡与共,荣辱相依。除非民族本身改变,或被消灭和取代了,否则这种联系是不会让位于其他文化的。在这层意义上,就可以说 “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就是特色 ”了。 可见,文化上的所谓 “特色 ”和 “优势 ”,虽然看上去似乎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其实却是来自文化的主体性,来自文化与文化主体之间不可分离的联系。所以一般说来,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文化和文明,都具有自己的一定特色和优势。世界上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都应该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彼此都有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之处。 这样说是否抹煞了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之分?不是的。这个问
8、题国际学术界讨论了很久,结论是:所谓民族文化的优劣或先进与 落后之分,只应以民族主体自己的生存发展为尺度,看其是否能够为主体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源,而不能用一个民族的尺度去衡量另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区分文化的 “优势 ”与 “强势 ”两个概念: “优势 ”是指主体自身的条件, “强势 ”则指对其他主体的态度。人类历史证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文化 “强势 ”,总是以侵犯其他民族主体的权利为目标的。从长远看来,这种 “强势 ”所代表的未必是某种先进文化的“优质 ”成份,相反倒常常是人类文化中的 “劣质 ”成份。这一点正在为今天的人类所觉悟。 总之,离开了文化的主体性特质和尺度,就不能正确看
9、待 民族文化的特色长短和优劣得失。主体性的立场和思想方法,是我们在看待任何文化现象时都不能忽视的。 【小题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色在于它凝聚和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和力量,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成长壮大,屡经磨难而终不溃散,并能奋起振兴。 B文化的本质是 “人化和化人 ”, 耙桓雒褡宓奈幕 寄 嶙耪飧雒褡遄约荷 娣 狗绞胶凸 蹋 碜耪飧雒褡逯魈迳 睦 贰 C民族文化既有 “共色 ”,也有 “特色 ”, “共色 ”表现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符号 , “特色 ”则表现为每个语种的字体和发音都有自己的特征。 D民族文化的 “特
10、色 ”,来自民族主体特有的生存发展条件和具体历史过程,它代表着民族的个性,因此,它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自然地、历史地形成的。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一个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核心的基本特色就是它的优势所在,因为这种特色与其民族主体的生命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占绝对优势的、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 B民族与民族文化关系密切,不可分离,可谓存亡与共,荣辱相依。从这层意义上可以说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就是特色。 C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来自文化的主体性,来自文化与文化主体之间不可分离的联系,虽然看上去似乎是通过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 D任何一个历
11、史悠久的民族的文化和文明,都具有自己的一定特色和优势,因此,世界上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都应该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交流。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彼 此都有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之处,这和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的观点并不矛盾。 B判定民族文化的优劣,只应看其能否为民族主体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源,而不是用一个民族的标准去衡量另一个民族的文化。 C文化的优势与强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化强势并不代表其文化优势,因为帝国主义等的文化强势总是以侵犯其他民族主体的权利为目的。 D要从文化的主体性特质和尺度的视角来正确看待民
12、族文化的特色长短和优劣得失,看待任何文化现象时应重视主体性的立场和思想方法。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到第一、第二段,然后根据这两段论述的内容,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 C 项,表述不正确,原文是 “就像每个语种的字体和发音都有自己的特征,是来自语言形成的独特历史一样。 ”所以选 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选项带入原文答题区间,通过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 D项,表述过于绝对化,答题区间第三段,原文是 “所以
13、一般说来,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文化和文明,都具有自己的一定特色和优势。 ”所以选 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选项带入原文,然后将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较分析,选项 C属于强加因果,原文是 “人类历史证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文化 “强势 ”,总是以侵犯其他民族主体的权利为目标的。 ”所以选 C。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胡秋原:两岸破冰第一人 刘作忠 1910年生于湖北黄陂的胡秋原, 15岁考入国立武昌大学,后因加入共青团,主编武汉评论,反对蒋
14、介石发动 “四一二 ”屠杀共产党人而遭受白色恐怖的追捕。 1937 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回国投身抗战,任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中央日报副总主笔以及东南日报和香港时报总主笔,并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创办祖国、民主、政治文化及评论等刊物,宣传全民族抗战。 1948 年,胡秋原当选为国民党政府首届立法委员, 1950 年去台后仍任立法委员、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大学教授,独立主办中华杂志。胡秋原一生著作等身,达 100余种 3000余万字。他 一生都在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 进入 20世纪 80年代后,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胡秋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他曾说,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大陆不能没
15、有台湾,没有台湾便失去屏障;台湾不能离开大陆,离开大陆便成了国际孤儿。两岸必须统一在一起,否则两边都要受到损害。他特别强调:台湾想离开大陆搞独立,不但在政治上不可能,在经济上也做不到,如硬要分裂出去,受苦的还是台湾民众。 1988年 4月,胡秋原在台岛发起成立 “中华统一联盟 ”,并被公推为荣誉主席。 9月 12日,他无视台湾当局 “三不 ”政策,偕夫人敬幼如、长女 胡采禾及 “统一联盟 ”代表,由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是为海峡两岸隔绝 40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高层人士,被誉为 “两岸破冰第一人 ”。 在首都机场,胡秋原向前来欢迎他的老朋友和媒体记者强调说: “爱国就不能不赞成统一,如果不赞
16、成统一,你就不够资格谈爱国和过问国事。任何中国人都应该赞成统一 ”。 到达北京的当日,胡秋原就得到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的亲切接见。胡秋原充满激情地说: “20世纪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民族分裂的状况至今依然存在,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尽快地结束这个不幸。于是,我不管 三不 不 三不 ,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这 里与主席共商国是。 ” 之后,胡秋原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演讲,面对数千名师生,他慷慨激昂地说: “祖国大陆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制造原子弹、氢弹和使卫星上天,说明中国人能强;台湾的经济建设,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说明中国人能富。如果我们中国能够统一,就很快可以富强起来。 ”话音刚落,全场爆发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17、。 他穿梭于大陆各地参观、访问,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刮起了一股 “胡秋原旋风 ”,也惹恼了李登辉。 1988年 9月 21日,也就是胡秋原与邓颖超握手言统一的第六天,李登辉主持的国民党中常会开除了胡秋原长达 50年的国民党党籍。在 国民党执政机构中甚至有人叫嚣要 “法办 ”胡秋原。 面对台岛当局的 “法办 ”闹剧,胡秋原十分坦然,在完成行程逾万公里、长达 36天的观光访问后,于 10月 18日凯旋返台。途经香港,他坦然对记者说: “我是公开去内地,我也是很光明地回去,我的话也是公开的,我没有得到共产党什么好处,我不过是讲了国共要谈判,两岸要统一,现在我更加强了这个信念 最重要的是,我是一个中国
18、人,只要中国人不开除我,我做中国人到底了!我相信没有人再开除我的国籍,我还要尽做中国人的力量 ”。 飞机抵达台北机场后,面对数百名欢迎者,胡秋原即席演说,再次强 调: “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而筹谋。台湾一旦脱离祖国大陆,无论有多么成功,在国际强权环伺下,都没有安全可言,前途都是暗淡的。因此,未来只有朝统一发展 ”。 1990年 5月 27日,台湾师范大学为胡秋原举行 80寿辰演讲会,时年 91岁的陈立夫面对上千名与会者微笑着说: “秋原这个人很勇敢,有浩气,他觉得海峡两岸今天应该讲和,不能再相互攻击,结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人忽然跑到北京了 ” 。话音刚落,全场立
19、刻爆发起雷鸣般的掌声。 【小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 A开头三段主要概述了胡秋原在抗战时期和去台初期的重要经历,突出了他的学术成就,为下文写他促进两岸统一的事迹做铺垫。 B进入 20世纪 80年代后,因为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所以胡秋原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要求。 C 1988年 9月,胡秋原飞抵北京,成为海峡两岸隔绝 40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人士,他也因此被誉为 “两岸破冰第一人 ”。 D本文主要写了胡秋原的 “破冰之旅 ”。胡秋原在访问大陆期间,从高层到民间,穿梭于各地,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影响很大。 E、
20、胡秋原的 破冰之举及民族和平统一的主张虽然遭到李登辉政府的强烈阻挠和反对,但也得到了一些知名人士的理解和高度赞扬。 【小题 2】胡秋原认为两岸必须统一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胡秋原为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做出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作为 “两岸破冰第一人 ”,胡秋原身上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小题 1】 E 3 分 D 2分 C 1分 A B 不得分 【小题 2】 台湾和大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唇亡齿寒。 在国际强 权环境下,台湾搞分裂,无论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不允许,最
21、终损害的是台湾民众的利益。 统一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筹谋,是走向民族富强之道。 【小题 3】 在台岛发起成立 “中华统一联盟 ”,并担任荣誉主席。 无视台湾当局 “三不 ”政策,赴大陆访问,成为 “两岸破冰第一人 ”。 不顾困难,奔走四方,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影响很大。 【小题 4】 有坚定信念,勇敢无畏,无视台湾当局 “三不 ”政策和 “开除党籍 ”“法办 ”等威胁; 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一生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 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公开去内地,公开发表演说 ,光明地回去,坦然面对一切。 高瞻远瞩,胸怀天下,能放眼民族未来,清醒地认识到两岸统一的历史意义。 【小题 1】
22、试题分析:可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 “为下文写他促进两岸统一的事迹做铺垫。 ”表述不正确,前三段主要是概述他的爱国精神及学术成就。 B项,属于强加因果,由文本全文可知,他一生都在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 C项,表述不正确,原文是 “,是为海峡两岸隔绝 40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高层人士, ”。所以选 E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的答题区间在第四段和第十二段,可根据第四段 “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大陆不能没有台湾,没有台湾便失去屏障;台湾不能离开大陆,离开大陆便成了国际孤儿。两岸必须统一在
23、一起,否则两边都要受到损害。他特别强调:台湾想离开大陆搞独立,不但在政治上不可能,在经济上也做不到,如硬要分裂出去,受苦的还是台湾民众。 ”和第十二段 “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而筹谋。台湾一旦脱离祖国大陆,无论有多么成功,在国际强权环伺下,都没有安全可言,前途都是暗淡的。因此,未来只有朝统一发展 ”。 ”进行筛选提炼 性的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文本中与胡秋原为统一而努力的语段,从胡秋原的行动上来概括,例如第 5段 “胡秋原在台岛发起成立 “中华统一联盟 ”,并被公推为荣誉主席。 ”“他无
24、视台湾当局 “三不 ”政策,由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 ”“四处奔走宣扬和平统一 ”可提炼性的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分析胡秋原身上独特的人格魅力,可从他的言行举止及文本中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例如,无视台湾当局 “三不 ”政策和 “开除党籍 ”“法办 ”等威胁,表现了他勇敢、坚定信念;他为祖国和平统一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及责任感;他公开的访问北京,公开的回台湾,公开的演讲,表明他是一个光明磊落、胸怀坦荡的人;读祖国和平统一的重大意义,表明
25、了他的高瞻远瞩。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缪昌期,字当时 ,江阴人。为诸生有盛名,举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年五十有二矣。张差梃击事,刘廷元倡言疯癫,刘光复和之,疏诋发 讦 者,谓不当诧之为奇货,居之为 元 功。昌期愤,语朝士曰: “奸徒狙击青宫,此何等事,乃以 疯癫 二字庇天下乱臣贼子,以 奇货元功 四字没天下忠臣义士哉! ”廷元辈闻其语,深 疾 之。给事中刘文炳劾大学士吴道南,遂阴诋昌期。时方授检讨,文炳再疏显攻,昌期即称疾去。天启元年还朝。一 G以次辅当国。其冬,首辅叶向高至。小人间
26、一 G于向高,谓欲 沮 其来,向高不悦。会给事中孙杰承魏忠贤指,劾一 G及周嘉谟,忠贤遽传旨 允放。 昌期急诣向高,力言二人顾命重臣,不可轻逐,内传不可奉。 向高怫然曰: “上所传,何敢不奉? ”昌期曰:“公,三朝老臣。始至之日,以去就力争,必可得也。若一传而放两大臣,异日天子手滑,不复可止矣。 ”向高默然。昌期因备言一 G质直无他肠,向高意少解。会顾大章亦为向高言之,一 G乃得善去。 杨涟劾忠贤疏上昌期适过向高向高曰杨君此疏太率易其人于上前时有匡正是疏行安得此小心谨慎之人在上左右 昌期愕然曰: “谁为此言以误公?可斩也。 ”向高密具揭,请帝允忠贤辞,忠贤大愠。会有言涟疏乃昌期代草者,忠贤遂深
27、怒不可解。及向高去,韩 p 秉政,忠贤逐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及涟、光斗, p皆具揭恳留。忠贤及其党谓昌期实左右之。 而昌期于诸人去国,率送之郊外,执手太息,由是忠贤益恨 。五年春,以汪文言狱词连及,削职提问。忠贤恨不置。明年二月,复于他疏责昌期已削籍犹冠盖延宾,令缇骑逮问。逾月,复入之李实疏中,下诏狱。四月晦,毙于狱。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刘光复和之,疏诋发 讦 者讦:攻讦 B谓不当诧之为奇货,居之为 元 功元:原来 C廷元辈闻其语,深 疾 之疾:痛恨 D小人间一 G于向高,谓欲 沮 其来沮:阻止 【小题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
28、确的一项是( 3分)( ) A杨涟劾忠贤疏上 /昌期适过向高 /向高曰 /杨君此疏太率易 /其人于上前时有匡正 /是疏行 /安得此小心谨慎之人在上左右 / B杨涟劾忠贤疏上 /昌期适过向高 /向高曰 /杨君此疏太率易 /其人于上 /前时有匡正 /是疏行 /安得此小心谨慎之人在上左右 / C杨涟劾忠贤 /疏上昌期 /适过向高 /向高曰 /杨君此疏太率易 /其人于上前时有匡正 /是疏行 /安得此小心谨慎之人在上左右 / D杨涟劾忠贤 /疏上昌期 /适过向高 /向高曰 /杨君此疏太率易 /其人于上 /前时 有匡正 /是疏行 /安得此小心谨慎之人在上左右 /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29、,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缪昌期正直敢言,挺身揭露丑恶。张差梃击一事,刘廷元等欲以 “疯癫 ”掩盖真相,缪昌期对朝士直言揭露,受到刘廷元之流的打击报复,称病去官。 B缪昌期赤胆忠诚,诚心挽留贤良。魏忠贤指使人弹劾刘一 G和周家谟并准许上报,缪昌期急劝叶向高以自身去就力争阻止,后来使刘一 G免遭流放。 C缪昌期嫉恶如仇,尽力去除奸佞。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叶向高认为魏是难得的能扶正皇帝的人,缪昌期力言反驳,致使 叶密请皇帝准许魏忠贤辞职。 D缪昌期刚正不阿,不惜身死冤狱。他因不肯与魏忠贤之流同流合污,同情、保护贤良大臣,深得魏忠贤等忌恨,被罗织罪名下诏狱,最终死在狱中。 【小题 4】把文
30、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昌期急诣向高,力言二人顾命重臣,不可轻逐,内传不可奉。( 5分) ( 2)而昌期于诸人去国,率送之郊外,执手太息,由是忠贤益恨。( 5分)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B 【小题 4】( 1) 昌期急忙拜见叶向高,竭力奉劝说二人是受先帝遗诏的重臣,不可轻易流放,内管传旨不可遵奉。 ( 2)而 昌期在众人离开京城时,全都送到郊外,拉着手叹息,因此魏忠贤更加仇恨他。 【小题 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B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
31、容可知, B项,元:首要。所以选 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1找文言虚词如如 “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 ”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 “之、也、矣、欤、焉、哉、乎 ”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 ”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2察对话:如 “曰 ”“云 ”等; 3 据修辞:如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 4 辨句式:
32、如固定结构 “ 者, 也 ”;5表示判 断关系的词,如 “为、乃、即、则 ”。 6 借助名词、代词的位置。名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找名词做主语的,如人名、称谓、地名等。 7表时间的词语等等。 8一些经常放在句首的如 “必、皆 ”等。 9 断文句通过找谓宾。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 E级。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项, “准许上报 ”表述错误,应为 “传旨准许流放 ”。所以选 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 上,直译为主,意译为
33、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诣 ”“顾命重臣 ”“奉 ”“去国 ”“率 ”“执 ”。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 缪昌期,字当时,江阴人。作诸生时有盛名,万历四十一年考中进士,后改任庶吉士,这时年龄已五十二岁了。张差梃击东宫事件,刘廷元首先说是疯癫,刘光复附和他,上疏攻击揭发的人,说不应当惊诧地把它当作奇货,以此取得首功。缪昌期愤怒,对 朝士说: “奸徒攻击东宫太子,这是何等大事,却用 疯癫 二字庇护天下的乱臣贼子,用 奇货
34、元功 四字辱没天下的忠臣义士 !”刘廷元之流听到他的话,深深地忌恨他。给事中刘文炳弹劾大学士吴道南,于是暗中诋毁缪昌期。当时他刚任检讨,刘文炳第二次上疏公开攻击,缪昌期就称病离职了。天启元年缪昌期回到朝廷。刘一 G以次辅当权。这年冬天,首辅叶向高到任。小人向叶向高离间刘一 G,说刘一 G 想阻止他来京,叶向高不高兴。恰逢给事中孙杰秉承魏忠贤旨意,弹劾刘一 G和周嘉谟,魏忠贤立刻传旨准许流放。缪昌期急忙拜见叶向高,极力申说二人是 受先帝遗诏的重臣,不可轻易流放,内宫传旨不可遵奉。叶向高生气地说: “皇上所传,怎敢不遵奉 ”缪昌期说: “你是三朝老臣。刚到朝廷那天,拿自身去就力争,一定能成功。如果
35、一传旨就流放两位大臣,以后天子行事不加节制,便再也不能阻止了。 ”叶向高沉默不语。缪昌期于是详细陈说刘一 G质朴正直没有其他企图,叶向高怒意稍微缓解。恰逢顾大章也为此事向叶向高进言,刘一 G才得以平安离去。杨涟弹劾魏忠贤的奏疏呈上,缪昌期正好拜见叶向高。叶向高说: “杨先生这奏疏太轻率。魏在皇上面前时有扶正,这道疏果真施行,怎能得到这种小心谨慎的人在 皇上的身边 ”缪昌期惊愕地说: “谁说这样的话来误导你 可以处斩。 ”于是叶向高秘密呈上揭帖,请求皇帝允许魏忠贤辞去,魏忠贤大怒。恰逢有人说杨涟的奏疏是缪昌期代为起草的,魏忠贤于是对他深恨不可解。到叶向高离去,韩p执政,魏忠贤赶走赵南星、高攀龙、
36、魏大中及杨涟、左光斗,韩 p都写揭帖恳留。魏忠贤和他的同党认为实际上是缪昌期在左右他们。而缪昌期在众人离开京城时,全都送到郊外,拉着手叹息,因此魏忠贤更加仇恨他。天启五年春天,缪昌期因汪文言案件讼词牵连,被削去官职传讯审问。魏忠贤怨恨不能解除。第二年二月,又在其他奏疏 中谴责缪昌期已经削去官籍仍然穿官服乘官车延请宾客,命令缇骑逮捕审问。过了一个月,又把他列入李实疏中,投入钦犯牢狱。四月底,死在狱中。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11分) 筹笔驿 怀古 罗隐 抛却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盖恨谯周 。 惟余岩下多情水,犹
37、解年年傍驿流。 【注】 筹笔驿:驿站名,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军师村,因诸葛亮多次在此驻军筹划军事而得名。 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 “十上不第 ”,一生不得志。 谯周, 三国时蜀国大臣,在邓艾逼近成都时,力排众议,劝蜀后主刘禅投降。 【小题 1】前两联概括了诸葛亮生前的那些事迹?对全诗情感的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5分) 【小题 2】后两联用什么手法表现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小题 1】 事迹:走出南阳辅佐刘备,北伐运筹帷幄,赤壁之战借助天时地利大捷,时运不济事业受挫。 作用:这些史实中寄寓了诗人对诸葛亮忠智的赞扬,对其命运的
38、感慨,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小题 2】 用衬托、拟人等手法表现情感。 用昏君庸臣葬送大好河山徒留遗恨衬托诸葛 亮的忠诚与功绩,寄托对他的怀念之情。用拟人手法写檐下流水,借景抒情,原本无情的流水也变得如此多情,日日夜夜傍驿流着,仿佛在怀念诸葛亮,更何况人。 这样写把抽象的情感写的具体形象,委婉深沉,耐人寻味。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注释,抓住前两联的关键词句,通过提炼性的概括出来即可。 “抛却南阳 ”表现的是诸葛亮走出南阳辅佐刘备; “北征东讨 ”是指诸葛亮北伐及赤壁之战; “运去 ”“不自由 ”表现了时运不济事业受挫。由以上诸葛亮的事迹及时运不济带来的挫伤,可看出诗人对
39、诸葛亮的赞扬与感慨,因此,对全词的情感基调 奠定了基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由 “恨 ”可体会出词人对昏君庸臣葬送大好河山的痛恨,由此来衬托诸葛亮的忠诚与功绩,因此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岩下多情水 ”, “多情 ”用于表现檐下流水,很明显是拟人的手法,把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答题时,可结合着具体的词句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
40、言表达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 5分) 唐装使中国人展现了本民族文化的魅力。 ,神采飘逸,一派儒雅;女士旗袍加身,雍容华贵, ,更显现了温婉含蓄的东方神韵。唐装,它用服饰的语言向世界自我介绍: ! 答案: 男人身着唐装 端庄典雅 我是中国人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 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由 “女士 ”可判断出 应从男人着装的角度答题;再结合前句 “一派儒雅 ”“ 温婉含蓄的东方神韵 ”可得出 “端庄典雅 ”;由第一句 “唐装使中
41、国人展现了本民族文化的魅力 ”可得出 “我是中国人 ”。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仿照下面的示例,以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为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在品尝中回味,余味悠长; 答案:美术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在欣赏中赞叹,流连忘返。 历史是巍峨屹 立的高山,让人在登临中感受,沉厚雄奇。 试题分析:仔细揣摩所要仿写的语句的句式结构,然后根据内容要求选择对象,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从 “形似 ”和 “神似 ”两个方面进行相似联想。在话题内容上,可从历史、美术、数学等科目为对象,然后用
42、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形容选择的学科特点,句式可采用 “AA是 的 BB,让人在 , ” 的结构。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在送东阳马生序中, “ , ”两句表现了宋濂求学时,虽然穿着破旧衣裳,但对衣着华美的贵族子弟却毫不羡 慕的心理。 ( 2)送别是古诗中常见的情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送走朋友,诗人仍伫立凝望,表现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的句子是 “ , ”。 ( 3)登飞来峰中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答案:( 1)余则 袍敝衣处其间 , 略无慕艳意(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
43、马行处( 3)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试题分析:此类 “名句默写 ”题目要注意通假字与较难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 中易出错的字有: 、袍、敝、慕、自。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名年轻人到一家快餐厅打工,老板安排他专门擦桌子,他回家向父亲抱怨:“我的理想是做老板,不是擦桌子。 ”父亲教育他: “桌子都擦不好,还能做老板? ”之后,他每次擦桌子都要准备 5条毛巾,依次擦 5遍,而且每次都顺
44、着一个方向擦,为的是不让毛巾重复污染桌面。后来,他创立了自己的餐饮公司 麦当劳,他叫克洛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要当 “将军 ”先做 “好士兵 ” 拿破仑有句名言: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这句话不知激励了多少人奋发图强。但是有的年轻人却曲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去当 “将军 ”,却忽视了从 “士兵 ”做起,不去扎扎实实提升自身能力,不去认认真真丰富自身阅历,把空想当成理想,心浮气躁、好高骛远。其实,一门心思只想当 “将军 ”的 “士兵 ”不一定是 “好士兵 ”。想成为 “将军 ”的年轻
45、人,要审视自己是不是具备 “将军 ”的能力和胸 襟,立足实际当 “好士兵 ”。 要对比 “将军 ”看自己是否有领导能力。能够成为 “将军 ”的人需要有驾驭全局、识人用人之能,否则无法令下属信服, “虽令不从 ”,自然无法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年轻人如果眼睛只向上不向下,只会讲大话空话,能力不足且盲目自负,是胜任不了领导岗位的。要具备出色的领导能力,就要踏踏实实从基层、基础干起,增长学识、丰富阅历,使自己 “胸中有天地 ”。 要对比 “将军 ”看自己是否有大气度。 “将军 ”要从善如流,对下属的意见和建议能认真思考,听得进逆耳忠言,做人做事谦虚谨慎。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心态,克制浮躁心态 ,能够静下
46、心来思考。要具备这种气度,不仅需要学习与人相处之道,更需要磨炼自身意志、加强道德修养。只有拥有了自我反思、自我陶冶、自我塑造的自觉性,才能不断进行自我解剖、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虚怀若谷的境界。 因此,立志成为 “将军 ”的年轻人应首先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上,不争名逐利,不随波逐流。年轻人的进步不仅仅体现在职位的升迁上,更多体现在自我完善上,体现在个人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上。要心无旁骛干好本职工作,是不是把工作放在心上差别很大。不放在心上只是在完成工作,放在心上是努力做好工作;不放在心上是被动工作,放在心上是 积极主动工作;不放在心上只知道苦干蛮干,放在心上则是爱干乐干;不放在心上会感觉工作枯燥乏味,放在心上则能达到快乐工作的至高境界。把工作放在心上,扑下身子,在基层 “摸爬滚打 ”,把基础打牢、把本领练好,才是年轻 “士兵 ”成为 “将军 ”的正确起点。 试题分析:小事都不愿做 ,又怎能做大事 从细处着眼 ,从小处着手 ,由小到大 ,才能由小变大。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