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安徽省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查化学试卷与答案.doc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32880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2011学年安徽省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查化学试卷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0—2011学年安徽省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查化学试卷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0—2011学年安徽省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查化学试卷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0—2011学年安徽省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查化学试卷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0—2011学年安徽省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查化学试卷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2011 学年安徽省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查化学试卷与答案 选择题 2010年 10月 1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建所 60周年庆祝大会暨学术报告会隆重举行,该所是以有机化学研究为中心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在我国 “两弹一星 ”研制、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等一批攀登科技高峰的重要成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 1965年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它是 A氨基酸 B蛋白质 C高级脂肪酸 D人造纤维 答案: B 在 298K、 1.01105Pa下,将 32gSO2通入 1mol L-1NaOH溶液 750mL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放出 akJ的热量。已

2、知在该条件上, 1molSO2通入 2mol L-1NaOH溶液 1L中充分反应放出 bkJ的热量。则 SO2与 NaOH溶液反应生成NaHSO3的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是 A SO2(g)+NaOH(aq)=NaHSO3(aq) H=-(2a-b)kJ mol-1 B SO2(g)+NaOH(aq)=NaHSO3(aq) H=-(4b-a)kJ mol-1 C SO2(g)+NaOH(aq )=NaHSO3 (aq) H=-(a-4b)kJ mol-1 D SO2(g)+NaOH(aq)=NaHSO3(aq) H=-(4a-b)kJ mol-1 答案: D 反应速率 v和反应物浓度的关系是用实验

3、方法测定的,化学反应 H2Cl2=2HCl的反应速率 v可表示为 v k c( H2) m c( Cl2) n,式中 k为常数, m、 n值可用下表中数据确定之。 c( H2) (mol L-1) c(Cl2)( mol L-1) v( mol L-1 s-1) 1.0 1.0 1.0k 2.0 1.0 4.0k 2.0 4.0 8.0k 由此可推得, m、 n值正确的是 A m=2,n= B m= ,n= C m=2,n=1 D m=1,n= 答案: A 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 2SO2(g) +O2(g) 2SO3(g) ,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 SO2、 O2、 SO3的浓度分别为

4、 0.2mol/L、 0.1mol/L、 0.2mol/L,当反应达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 SO2为 0.4mol/L、 O2为 0.2mol/L B SO2为 0.25mol/L C SO2、 SO3均为 0.15mol/L D SO3为 0.4mol/L 答案: B 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 M、 N 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 N B 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 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 t1时, N 的浓度是 M浓度的 2倍 答案: D 可逆反应: 在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

5、志是 单位时间内生成 n molO2的同时生成 2n molNO2 单位时间内生成 n molO2的同时,生成 2n mol NO 用 NO2、 NO、 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 2 : 2 : 1的状态 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A B C D 答案: A 在容积固定的 4L密闭容器中进行可逆反 X(g)+2Y(g) 2Z(g),并达到平衡,在此过程中以 Y的浓度改变表示的反应速率 V(正 )、 V(逆 )与时间 t的关系如下图。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 A X的浓度的减少 B Y的物质的量的减少 C

6、 Z的浓度的增加 D X的物质的量的减少 答案: C 反应 A(S)+2B(g) 2C(g) 在一定的容器中进行 ,当改变下列条件之一时 ,一定能增大反应速率的是 A增加 A的物质的量 B降低温度 C压缩反应容器体积 D消耗掉部分 B物质 答案: C 反应 2A(气 )+3B(气 ) xC(气 )+yD(气 ),已知起始浓度 A为 5 mol/L, B为 3 mol/L; C的反应速率为 0.5 mol/( L min);反应开始至平衡需 2 min;平衡时 D的浓度为 0.5 mol/L。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V(A) V(B)=2 3 B、 A的转化 率一定为 20% C、 n(C)

7、n(D)=2 1 D、 D的反应速率为 0.25 mol/( L min) 答案: B 四位同学同时进行反应: A(g) 3B(g) 2C(g) 2D(g) 的速率测定实验,分别 测得反应速率如下: v(A)= 0.15mol/(L s) v(B)= 0.6mol/(L s) v(C)= 0.4mol/(L s) v(D)= 0.45mol/(L s)。其中,反应进行得最快的是 A、 B、 C、 D、 答案: D 化学反应 N2 3H2 2NH3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A N2(g) H2(g) NH3(g); H (a b) kJ mol-1 B N2(g) 3H2(g

8、) 2NH3(g); H 2(b-a) kJ mol-1 C N2(g) H2(g) NH3(l); H (b c-a) kJ mol-1 D N2(g) 3H2(g) 2NH3(l); H 2(a-b-c) kJ mol-1 答案: D 为防止含高浓度放射性物质的污水从福岛第一核电站 2号机组取水口附近的电缆竖井内流入海中,东京电力公司 4月 3日曾尝试向竖井 “上游 ”灌注吸水后会膨胀的 “高分子聚合物 ”,以阻止污水排放。请问:若有机物通过加聚反应生成高聚物,还能水解生成两种有机物,则这种有机物的结构中一定具备的基团有 A B C D 答案: C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

9、需的三大营养物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油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B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C葡萄糖能发生氧化反应和水解反应 D蛋白质溶液遇硫酸铜后产生的沉淀能重新溶于水 答案: B 某药物结构简式如下图,该物质 1 mol与足量 NaOH溶液反应,消耗 NaOH的物质的量为 A 3 mol B 4 mol C 3n mol D 4n mol 答案: D 可以判断油脂皂化反应基本完成的现象是 A反应液使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 B反应液使蓝色石蕊试纸变成红色 C反应后静置,反应液分为两层 D反应后静置,反应液不分层 答案: D 以 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则关于热化学方程式 C2H2(g

10、)+ 5/2 O2(g)=2CO2(g)+H2O(l) H 1300kJ/mol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 10NA个电子转移时,该反应放出 1300kJ的能量 B有 NA个水分子生成且为液体时,吸收 1300kJ的能量 C有 4N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 1300kJ的能量 D有 8NA个碳氧双键生成时,放出 1300kJ的能量 答案: A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H4(g) + O2(g) =CO2(g) +2H2O(g) H =-akJ mol1 ,这里 H代表燃烧热 B CO是不稳定的氧化物,它能继续和氧气反应生成稳定的 CO2,所以 CO的燃烧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在 25 、

11、 101kPa, 1molS和 2molS的燃烧热相等 D 101kPa时, 1mol碳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碳的燃烧热 答案: C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已知 298K 时, 2SO2(g) O2(g) 2SO3(g) H=-197kJ/ mol,对该热化学方程式理解为:在该条件下,向密闭容器中通入 2摩 SO2和 1摩 O2,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是 197 kJ B CO(g)的燃烧热是 283.0kJ/mol,则 2CO2(g)=2CO(g) O2(g)反应的 H +( 2283.0) kJ/mol C吸热反应是指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而不是看反应过程是否需要加热 D对下

12、列反应: HCl(aq) + NaOH(aq)=NaCl(aq) + H2O(l) H=-Q1kJ/mol H2SO4(浓 )+NaOH(aq)= Na2SO4(aq)+H2O(l) H=-Q2kJ/mol 上述反应均在溶液中进行,则 Q2Q1 答案: A 实验题 ( 13分) Fenton法常用于处理含难降解有机物的工业废水,通常是在调节好 PH 和 Fe2+浓度的废水中加入 H2O2,所产生的羟基自由基能氧化降 解污染物。现运用该方法降解有机污染物 p-CP,探究有关因素对该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设计 控制 p-CP的初始浓度相同,恒定实验温度在 298K 或 313K(其余实验条件见

13、下表),设计如下对比试验。 ( 1)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表中不要留空格)。 实验 编号 实验目的 T/K PH c/10-3mol L-1 H2O2 Fe2+ 为以下实验作参考 298 3 6.0 0.30 探究温度对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298 10 6.0 0.30 数据处理 实验测得 p-CP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下图。 ( 2)请根据右上图实验 曲线,计算降解反应在 50150s内的反应速率: V( p-CP) = mol L-1 s-1 解释与结论 ( 3)实验 、 表明温度升高,降解反应速率增大。但温度过高时反而导致降解反应速率减小,请从 Fenton法所用试剂 H2O2的角度分

14、析原因: ( 4)实验 得出的结论是: PH等于 10时, 。 思考与交流 ( 5)实验时需在不同时间从反应器中取样,并使所取样品中的反应立即停止下来。根据上图中的信息,给出一种迅速停止反应的方法: 答案:( 13分) ( 1)每空 1分 实验编号 实验目的 T/K pH c/103 mol/L H2O2 Fe2+ 313 3 6.0 0.30 探究溶液 pH对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 2) 8106 ( 2分) ( 3) H2O2在温度过高时迅速分解( 2分) ( 4)反应速率趋向于零(或降解反应趋向于停止)( 2分) ( 5)将所取的样品迅速加到一定量的 NaOH溶液中,使溶液的 pH约为1

15、0(或将所取的样品骤冷或其他合理答案:)( 2分) 填空题 ( 14分) 2SO2(g)+O2(g) =2SO3(g)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已知 1mol SO2(g)氧化为 1mol SO3(g)的 H= 99kJ mol-1。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图中 A、 C分别表示 、 , E的大小对该反应的反应热 (填 “有 ”或 “无 ”)影响 ( 2)图中 H= KJ mol-1; ( 3) V2O5的催化循环机理可能为: V2O5氧化 SO2时,自身被还原为四价钒化合物;四价钒化合物再被氧气氧化为 V2O5。写出该催化循环机理的化学方程式 、 ( 4)已知单质硫的燃烧热为 296 K

16、J mol-1,计算由 S(s)生成 3 molSO3(g)的 H= 答案:( 14分)( 1)反应物能量( 2分) 生成物能量( 2分) 无( 2分) ( 2) -198 ( 2分) ( 3) SO2 +V2O5=SO3+2VO2( 2分) 4VO2+ O2=2V2O5( 2分) (4) H=-1185 KJ mol-1( 2分) ( 7分) 1918年, Lewis提出反应速率的碰撞理论:反应物分子间的相互碰撞是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引起反应,只有少数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能引发化学反应的碰撞称之为有效碰撞。 ( 1)图 I是 HI分解反应中 HI分子之间的几 种碰撞示意

17、图,其中属于有效碰撞的是 (选填 “A”、 “B”或 “C”); ( 2) 20世纪 30年代, Eyring和 Pelzer在碰撞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化学反应的过渡态理论:化学反应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碰撞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反应物到生成物的过程中经过一个高能量的过渡态。图 是 NO2和 CO反应生成 CO2和 NO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请写出 NO2和 C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3) 过渡态理论认为,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的原因是改变了反应的途径,对大多数反应而言主要是通过改变过渡态而导致有效碰撞所需要的能量发生变化。请在图 中作出 NO2和 CO反应时使用催化剂而使反应速率加快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答

18、案:( 7分)( 1) C( 2分) ( 2) NO2(g) CO(g) CO2(g) NO(g) H -234 kJ/mol( 3分) ( 3)( 2分) ( 12分)聚丙烯酰胺主要用于水的净化处理、纸浆的加工等。丙烯酰胺是一种不饱和酰胺,是生产聚丙烯酰胺的原料。其结构简式为: 丙烯酰胺可由化合物 A(分子式 C3H6)经几步反应制得,反应过程如下: 已知:( 1) 3RCOOH + PCl3 3RCOCl + H3PO3 ( 2) RCOCl + NH3 RCONH2 + HCl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 1)关于丙烯酰胺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能使酸性 KMnO4溶液褪色; B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C与 氨基丙酸互为同分异构体; D能与 H2发生加成反应 ( 2)写出 D E的反应方程式: ( 3) G H(或者说反应 、 )的目的是 上述反应过程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4)丙烯酰胺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同时符合下列要求的同分异构体有多种,试写出 2种: 链状,无碳碳叁键; 同一个碳原子上不能同时连有 -NH2和 -OH或双键和 -NH2( -OH); 同一个碳原子上不能连有 2个双键。 答案:( 12分)每空 2分 ( 1) ABD ( 2) 或 ( 3)保护碳碳双键,防止被氧化。 (4) ( 5) (答案:合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