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年河南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公元前 594年梭伦在雅典实行改革的根本推动因素是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日益激化高 *考 *资 *源 *网 B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C梅加腊占领雅典的萨拉米斯岛 D梭伦出身于贵族家庭且有经商阅历 答案: B 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不属于其近代化表现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高 *考 *资 *源*网 B资产阶级代议制完全确立 C建立西方式军事管理体系 D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引进西方书籍 答案: B 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高 *考 *资 *源*网 B农民反幕府斗争兴起 C资本主义工
2、商业发展 D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 答案: C 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尊王攘夷 ” “王政复古 ” “大政奉还 ” “戊辰战争 ” A 高 *考*资 *源 *网 B C D 答案: B 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提供的条件主要是 统一国内市场 自由劳动力 技术和人才 资金 A 高 *考 *资 *源 *网 B C D 答案: D 下列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工业化迅速实现 高 *考 *资 *源 *网 B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C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D比较彻底地消除日本封建势力 答案: D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特征的表述,最确切的是
3、 A勒索战争赔款,增辟商埠高 *考 *资 *源 *网 B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C修筑铁路,开设工厂 D展开投资竞争,掀起瓜分狂潮 答案: D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高 *考 *资 *源 *网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答案: A 动摇了守旧势力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理论基础的
4、是 A新学伪经考 高 *考 *资 *源 *网 B孔子改制考 C仁学 D中外纪闻 答案: A 晚清御史上奏称 “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动,其患不可胜言。 ”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高 *考 *资 *源 *网 B洋务派 C维新派 D激进民主主义者 答案: C 戊戌变法运动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A挽救了严重的民族危机高 *考 *资 *源*网 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 D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 答案: C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中国未
5、能如日本那样形成强有力的政治力量 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 高 *考 *资 *源 *网 B C D 答案: D 中国史纲指出 “他(秦始皇)让秦国原有的军队依旧集中在秦国本部,少数地方兵只是警察的性质。 为的是任何地方若有叛乱,中央军可以迅速赶去平定。历来创业之主的军事布置没有比始皇更精明了。 ”秦始皇实现上述目的主要通过 A在中央设太 尉高 *考 *资 *源 *网 B修筑驰道 C在地方设郡县 D皇帝直接掌握军权 答案: B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 “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
6、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A以民为本,与民休息高 *考 *资 *源 *网 B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C以民为本,号召人民建功立业 D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 答案: A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此诗写在 A平定 “三藩之乱 ”后高 *考 *资 *源 *网 B收复雅克萨之后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时 D平定噶尔丹叛乱时 答案: D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 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高 *考 *资 *源 *网 B肯定人的
7、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的权威 答案: D 下列关于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同之处正确的是 都是教育家 都提倡中庸之道 都对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的思想都是中华民族主义哲学 A 高 *考 *资 *源 *网 B C D 答案: D 俄国 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 “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 ”,这主要是指 A农民受村社控制高 *考 *资 *源 *网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 C农民赎买份地 D许多农民重新受到封建剥削奴役 答案: C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越来越频繁的农奴起义高 *考 *资 *源*网 B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 C革命民
8、主主义思潮涌动 D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答案: D 恩格斯在论梭伦改革时,曾经写道 “这样,在宪法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 私人所有制。 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氏族制度又遭到新的失败。 ”恩格斯所评论主要是指 A颁布 “解负令 ”高 *考 *资 *源 *网 B建立四百人会议 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鼓励发展工商业 答案: C 梭伦改革 A基本解决了贵族与平民的尖锐矛盾高 *考 *资 *源 *网 B彻底摧毁了贵族统治的经济政治基础 C使所有雅典公民都可以自由参政议政 D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答案: D 下列关于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相同点的叙述,不正
9、确的是 A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高 *考 *资 *源 *网 B主要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C突出结果是推动经济发展 D实质是新兴地主阶级改革 答案: D 史记 商君列传载: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这反映的是商鞅的哪一项变法内容 A奖励军功高 *考*资 *源 *网 B废除井田制 C重农抑商 D改革社会风俗 答案: C (公元前 338年) “孝公死,惠王代后 人说惠王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战国策 秦策一)文中的 “人 ”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高 *考*资
10、 *源 *网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答案: A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 A鲜卑族的落后高 *考 *资 *源 *网 B统治者的腐朽 C战乱不休 D汉族的反抗 答案: A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高 *考 *资 *源 *网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答案: A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其主要表现有 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农民 鲜卑贵族成为中原封建地主 汉人胡食、胡服 齐民要术介绍黄河流域畜牧业生产技术 A 高 *考 *资 *源 *网 B C D 答案: D
11、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 “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高 *考 *资 *源 *网 B不抑甚至纵容土地兼并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答案: B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埃及近代化的措施是 采用西方机器大生产发展军事工业 聘请外国专家到埃及讲学和传授技术 规定各部部长和各省省长都由他亲自任免 实行征兵制并按照法国军队模式训练 A 高 *考*资 *源 *网 B C D 答案: D 18世纪末至 19世纪初期,英国入侵埃及的特点是 A侵占埃及,建立殖民统治高 *考 *资 *源
12、 *网 B联合奥斯曼帝国和扶植马木路克势力 C进行科学文化侵略 D镇压开罗人民起义 答案: B 关于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影响当中,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民族意识高涨和民族国家发展高 *考 *资 *源 *网 B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促进欧洲科学技术的进步 D造成了基督教的第一次重大分裂 答案: D 恩格斯说 “他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他)的教会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 ”文中的 “他 ”是指 A马丁 路德高 *考 *资 *源 *网 B伊拉斯谟 C加尔文 D亨利八世 答案: C 中世纪末期,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都以宗教 “异端 ”的形式出现。其
13、根本原因是 A教会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B教会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 C教会对人民的影响无处不在 D早期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答案: D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 A都促进了社会制度的改变高 *考 *资 *源 *网 B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答案: C 王安石变法中,起到 “农时不夺而力均矣 ”作用的是 A保甲法高 *考 *资 *源 *网 B均输法 C农田水利法 D募役法 答案: D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 n
14、,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 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请回答 ( 1)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谈谈你对这一标准的认识。( 4分) (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指出评论者的基本立场。( 4分) ( 3)材料三评论商
15、鞅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3分) ( 4)材料二中庶人是指哪个阶级?并从该材料中举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秦国阶级关系的变化( 2分) ( 5)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分) 答案: ( 1)( 1)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忽 略了对商鞅变法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因此不能全面的评价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4分 ) ( 2)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变法对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破坏作用,其基本立场是否定商鞅变法。( 4分) ( 3)着眼于变法取得的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实际效果,看到了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二不同的是肯定了变法所建立的新秩
16、序。( 3分) ( 4)新兴地主阶级;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 ”反映了变法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 2分) ( 5)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运用生产力或实践的标准;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等。(任答两点 2分) 阅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8年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群臣宣读誓词: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 “五条誓文 ”。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材料二 1871年 12月,日本政府派出有许多重要官员组成的大型使节团,先后考察了美、
17、英、法等 12个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通过考察,日本领导人进一步认识了日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开始寻找一条适合本 国发展的道路。 材料三 明治时期,许多高级官员认为日本只有 “脱亚入欧 ”,才能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所谓 “脱亚入欧 ”,即脱离落后的亚洲,进入先进的欧洲。 请回答: (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五条誓文的实质是什么?体现了什么精神?( 4 分) ( 2)材料一中的 “破历来之陋习 ”和 “求知识于世界 ”,分别是指明治维新哪两项重大举措?具体内容是什么?( 4分) (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日本是如何实现 “脱亚入欧 ”的?( 5 分) ( 4)综合以上材料和
18、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的实质是什么?( 2分) 答案: ( 1)制定了改革的 施政纲领。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4分) ( 2) 废除旧体制:政治上, “废藩置县 ”,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 “四民平等 ”;经济上:进行币制、地税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军事上,取消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等。 倡导 “文明开化 ”:派遣学生留学欧美,传播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上大力推行西化。( 4分) ( 3)政治上,通过 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确立起君主立宪政体和近代天皇制度;经济上,推行 “殖产兴业 ”政策,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成为 亚洲强国;文化上,倡导 “文明开化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推进生活习俗的西化;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了一支忠于天皇的新式军队;对外关系上,逐步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 5分) ( 4)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以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和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