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广东中山镇区五校高一下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33334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广东中山镇区五校高一下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1-2012学年广东中山镇区五校高一下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1-2012学年广东中山镇区五校高一下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1-2012学年广东中山镇区五校高一下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1-2012学年广东中山镇区五校高一下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2012学年广东中山镇区五校高一下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有关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史实,其中因果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刀耕火种 小农经济形成 B铁犁牛耕 井田制形成 C铁犁牛耕 小农经济形成 D土地兼并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刀耕火种与最原始的井田制相对应,铁犁牛耕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的革命,促使奴隶社会生产方式向封建生产方式转变,即 C项。封建社会土地兼并一般是指地主土地兼并,更多的是带来地主收入增加,政府收入减少, D错,答案: C。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铁犁牛耕这种生产工具和方式的变革所带

2、来的对生产关系的影响的认识和掌握。 “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 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的。 ”主要是由于 A在此以前未出现著述世界历史的史学家 B使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C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都曾记述了所到地区的历史 D其探险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强调了新航路开辟的对世界历史的重大意义, A项与 C项明显错误,只是片面看问题, 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新航路开辟是其开端,直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才最终形成,所以答案:为 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此

3、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 恩格斯说: “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革命。 ”上述引文中的 “英国革命 ”指的是 A “光荣革命 ” B工业革命 C议会改革 D宪章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 从题干描述 “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革命。 ”可知指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暴力为特征的革命,联系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间, 18世纪末 19 世纪初,此时英国这场革命只能指的是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一样,极大的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A项发生于 1689年, C、 D两项都发

4、生于19世纪 34、 4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答案:为 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要注意题干给出的答题限定,如时间和特征方面的限定。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 1619年 1625 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 22.15万匹。到 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 ,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答案: C 试

5、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上强调了棉织品的需求量很大,带动了一场工业革命,题干没有涉及殖民掠夺方面的情况,排除 A。 B项 所述在题干中也没有相关阐述,排除 B。题干重点强调了需求带动工业革命,而没有强调经济发展因素,所以答案:为 C。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强调的重点。 “我们发现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个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干扰 ” 据此判断, “这个世界 ”出现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 D世界市场形成时期

6、答案: B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给出的信息可知, “这个世界 ”出现了汽车、飞机、使用了电,有了电话,联系史实,这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果,答案:为 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此题很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重大成果的掌握,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 第二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 A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B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 C工艺技术的需要 D电力的广泛应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要求比较两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分析选项, A和 C是他们的共同原因,而 D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不是原因,联系所学,两次工业革命的最大区

7、别是第一次重大成果基本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答案:为 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正确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解答。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在 17631871 年的一个世纪中,英国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整个世界的善事与恶行中,都扮演了主角。 ”英国在整个世界中的 “善 事 ”主要指 A将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B将工业文明的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 C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兴起 D为世界各地提供了廉价的商品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

8、析题干,实际上其重点是在强调英国 17631871 年对整个世界的有利影响,要求选出其证据, A和 D都是表面化的陈述,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 C项表述没有强调英国的世界影响,只有 B重点阐述了它对世界的广泛深入的良性影响,符合题意要求,答案:为 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解题关键 是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比较。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 “1500年至 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 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 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 ”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

9、国家的对外扩张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强调这样几个要点:一是从 1500年全球开始统一。二是确立了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 1500年全球开始统一这件事不得不与新航路开辟相联系,正是因为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导致了 19世纪的世界霸权,而其中的霸主是英国,所以 A、 B、 D三项都与题干有关,关于工业革命题干没有涉及,所以答案:为 C。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解题关键是要熟练掌握相关史实,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 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

10、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 ”和 “向外 ”。 “向下 ”是指挖煤, “向 外 ”是指 A拓展殖民地市场 B贩卖黑奴 C传播基督教思想 D输出机器 答案: A 试题分析:首先排除 C,它是一种文化现象,与题干的经济主题无关。再排除D,其叙述不符合史实,工业革命发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对外经济掠夺方式是输出商品,而不是机器。工业革命指的是使用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输出商品,获取巨额利润是其最大的动力,贩卖黑奴使其获取了巨额财富,但不是资产阶级改造生产方式的原因,答案:为 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

11、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解题时掌握工业革命的实质,以此为基点进行分析判断。 “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 ”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 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属于适应战时需要的军事性措施 是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 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史实,辽宁所说的这一政策是余粮收集制,他强调了因为处于战争环境,所以没有别的办法,所以 正确。 项叙述太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联系史实,余粮收集制在战争年代起到了巨大作用,即为战胜国内外

12、敌人提供了保证, 对。答案:为 B。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要把历史事件放到当时的特殊环境和背景下分析,不能孤立看问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 “新 ”在 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 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选项, A和 B是这两项经济政策的相同点,联系所学史实, D项表述与史实相悖,新经济政策中,不仅没有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且在一定限度内恢复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这也是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最大

13、的不同,答案:为 C。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解题关键是要准确掌握史实,在史实基础上分析比较。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一方面劳动人民饥寒交迫,另一方面资本家却大量销毁商品,这一矛盾现象 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的绝对过剩 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腐朽的一面 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家人为造成的 反映出经济危机是生产和销售的矛盾引起的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首先排除 ,题干所述现象说明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因为人民并不是丰衣足食,产品真的多的用不完。即使人民饥寒交迫,资本家还是把大量商品销毁,这说明 正确。题干说明当危机到来时,资

14、本家才销毁产品,而且联系所学,经济危机是资 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引起的,与资本家个人的行为无关,排除 。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和销售的矛盾引起的, 对。答案:为 C。 考点:世界现代经济模式的探索与调整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战后,发达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有 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制定经济计划,指导发展经济 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企业经营中推行 “人民资本主义 ”和 “经营者革命 ”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二战后发达国家普遍

15、采用罗斯福新政的做法,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其主要手段包括题干所述 ,而 不是发达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只是企业进行的经营方面的改革,答案:为 A。 考点:世界现代经济模式的探索与调整 点评:此题很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史实的掌握程度,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 “经营者革命 ”指的是 A企业经营者改革管理制度 B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企业经营 C企业所有权发生变化 D企业经营者改造生产技术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课本所学, “经营者革命 ”并非指企业所有权发生变化,也不是改造生产技术, C、 D错误。 “经营者革命 ”是指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企业经营, A项没有涉及 “

16、经营者革命 ”的具体内容, B项表述更详细完备。答案:为 B。 考点:世界现代经济模式的探索与调整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 “经营者革命 ”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理解能力。 苏俄新经济政策 , 罗斯福新政和 “二战 ”后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 , 三者一致的表现在于 A采取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 B集中全国财力、物力进行经 济建设 C尽量避免国有化的形式而力图保持 “自由企业制度 ” D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对经济进行直接干预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和选项,联系史实, B项是苏俄斯大林模式经济政策的典型特点, C项是罗斯福新政的典型特点, A项不符合罗斯福新政的

17、特点,罗斯福新政是尽量避免国有化的形式而力图保持 “自由企业制度 ”,深入比较,它们都是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对经济进行直接干预,答案:为 D。 考点:世界现代经济模式的探索与调整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考查学生对苏俄新经济政策 , 罗斯福新政和 “二战 ”后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的比较,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下列不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的是 A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B推行新经济体制 C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D推行 “物质利益原则 ”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史实,可联系课本所学解答,赫鲁晓夫曾推行 “物质利益原则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勃列日涅夫改革措施主要有:农

18、业上,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购计划等,工业上,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苏联二 战后各个领导人推行的改革都没有推行新经济体制, B项不对,答案:为D。 考点:世界现代经济模式的探索与调整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史实的考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从苏联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因为积重难返,苏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 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改革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苏联历届领导人改革的现实情况看,都

19、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 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难以改变,使其效果不大, 对。从整体改革的情况分析,最终没有取得成功,这也说明了 对。苏联有些领导人改革不切合实际,导致失败,如赫鲁晓夫的 “玉米运动 ”,所以答案:为 B。 考点:世界现代经济模式的探索与调整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理论性很强,主要考查学生对苏联改革整体历程的理性认识。 亚当 斯密说: “发现美洲和经好望角至东印度群岛的航道,是人类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 ” 文中所谓 “发现美洲 ”的历史人 物是 A麦哲伦 B达 伽马 C哥伦布 D迪亚士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史实,联系教材所学,哥伦

20、布远洋航行发现了美洲, A项麦哲伦进行了全球航行, B项达伽马沿着迪亚士的航路进入印度洋到达印度, D项迪亚士开辟了大西洋到非洲好望角的新航路,答案:为C。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很小,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史实,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A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B希望传播天主教 C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 D西方商路不通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需要掌握一个原则,即根本原因一般指经济方面的原因,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分析各个选项, A 和 B 都是当时的社会原因,而 D项是指当时的由东方尤其是中国到西方的传统商路被奥斯曼土耳其帝

21、国垄断,造成商路不畅,这是直接原因,所以答案:为 C。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解题关键是掌握根本原因一般指经济方面的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理论原则。 白居易诗: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芸芸。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重视农业的观念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芸芸 ”可知其描绘的是自然经济, 对。而“有财不行商 家家守村业 ”则反映了对农业的重视,对商业轻视, 对。题干没有涉及家庭手工业和商品流通之间的关系,排除 ,答案:

22、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诗的主旨意思,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 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材料中的 “它 ”是指: A都江堰 B郑国渠 C龙首渠 D成国渠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题干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 ”、 “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 ”、 “2000多年 ”、 “成都平原 ”这些信息提示,都指向了都江堰,答案:为 A。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很简单,主要

23、考查学生对都江堰的认识和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 能力。 就说明 “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 ”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A考古发现的反映春秋时期牛耕的文物 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 “牛 ”与 “耕 ”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 “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 ”的记载 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 “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 ”的记载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各个选项,由于 D项 “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 ”中的人物是传说人物,没有史料和实物佐证,所以 D项是说服力最小的,其它选项要么是实物,要么是实实在在的典籍记载,都比传说人

24、物要可信。答案: 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实际是考查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问题,要求学生学会正确是历史研究和评价的方法。 以下有关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国民全体 B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C地主扩大地产的唯一途径是土地兼并 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施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错在 “土地属国民全体 ”,井田 制下土地归周王所有。 C错在太绝对,地主还要接受国王赏赐等途径。 D项中唐代把均田制发扬光大,而其开设实施是在北魏时, D错。答案:为 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

25、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下列图表(注: X轴表示时间, Y轴表示佃农对地主的依附程度)能体现佃农与地主依附关系发展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观察图表,联系所学,古代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地主和佃农之间的关系是一对最主要的关系,纵观其发展,应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到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繁荣,地租形式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也逐步减轻,所以答案:为 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主要考查学生宏观认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有纵向联系历史事件的能力。 唐朝诗人张籍

26、写道: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这反映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 A多次战乱,人口南迁 B少数民族政权开发南方 C两晋时期在南方的开发 D民族融合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 “北人避胡 ”可看出北方人南迁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逃避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和侵扰,所以此诗反映的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战乱,即 A项,所以答案:为 A。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很简单,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中诗歌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柳南续笔载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这句话反映了 A棉花在

27、内地的传播 B松 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C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D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原料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从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可以看到棉布的普及程度是相当高的,实际上强调了棉布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题干无法反映出 A、 B、 C三项内容,答案:为 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重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对题干主旨正确理解。 元代中国陶瓷业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 ,此时又出现了 : A彩陶 B青瓷 C白瓷 D彩瓷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此题考查中国陶瓷业发展概况,彩陶在原始社会已

28、经出现,青瓷和白瓷分别在东汉和南北朝时期烧制出来,联系教材所学分析判断,元代出现了彩瓷,答案:为 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很简单,主要考查史实,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 B明中后期 ,私营手工业中孕育出雇佣劳动关系 C宋代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从征役制到幕役制 ,是官营手工业生产关 系上的重大进步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意,主要考查史实,古代中国手工业实行 “工官 ”制度,即政府垄断手工业生产中最好的原料和技术工匠,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

29、和皇帝私用物品,平民不得使用。这种制度导致在古代中国漫长的几千年,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官营手工业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 “近代的前夜 ”。下面最能体现这一结论的是 A苏州丝织业的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租佃经营方式的推广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白银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意要求从经济角度看,中国已经处于 “近代前夜 ”,解题关键是首先理解什么是 “近代 ”,在经济上主要是指采用机器生产,劳动者

30、与资方是一种雇佣关系。分析选项, B、 C、 D三项都不能说明这种特征出现,只有 A项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是一种雇佣关系,具备了近代的某些特征,能说明这时的中国处于 “近代前夜 ”,答案:为 A。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 题理解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 “近代 ”的含义,掌握 “近代 ”的特征。 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 “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 材料反映出明代 A商业较繁盛但是缺乏竞争 B农产品出现商品化趋势 C上海的对外贸易发

31、达 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活跃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意,首先排除 A,题干 “争布商如对垒 ”充分说明竞争激烈。棉布一种农产品不等于所有农产品,所以 B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此题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情况,排除 C,题干强调富商动用的白银数目巨大,可以说明 D,答案: 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由材料得出历史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内涵与其强调的重点。 “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 ”,与雍正的这句话观点不一致的是 A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 B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C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

32、末,妄议抑之 ” D “禁商办、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 干,雍正强调的是以农为本,工商为末,分析各个选项,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意思是只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农业,老百姓才能富裕、才能安居乐业, A不符合题干要求, B和 D表达的都是对商人穿衣、乘车的限制及经济上的盘剥,得出商业被视为末业,与雍正意思一致,排除。而 C项意思是历代士儒们不体察国情民情,认为工业和商业是所有产业中最不重要的,妄加批判压制工商业,这是在批判重农抑商,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传统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的理解

33、,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 各个选项古文含义。 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 “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 ”该诗反映的现象是 A商人经商获利刺激农民弃农经商 B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C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D唐朝商业繁荣,农业落后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诗中关键一句 “农夫税多长辛苦 ”可理解出贾客弃农经商的原因是农民赋税太沉重, B项评价不对,同时这首诗也不能反映出唐朝商业繁荣,农业落后,排除 D。诗中只是说 “年年逐利西复东 ”,并没有说获利多少,而且是农民赋税沉重在先,弃农经商在后, A项颠倒了出现题干现象的因果关系,所以答案:为 C。 考点:古代

34、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尤其是 A和 C难以区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所给信息。 唐六典记载: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这说明了 唐朝的市有时间限制 唐朝的市坊分立 唐朝时对市有一定的管理限制 唐朝时期商业繁荣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阐述的是唐代对市这一商业场所的管理,尤其是开市和闭市时间的规定管理, 对。材料中没有涉及市坊是否分立以及商业是否繁荣,排除 ,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把握

35、题干中信息,既不夸大也要全面看问题。 北宋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 ”。 “交子 ”的出现说明了 A商业的高度发达 B北宋印刷技术先进 C金属货币量不足 D北宋造纸业发达 答案: A 试题分析: “交子 ”是一种纸币,纸币出现 在北宋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宋代的四川地区通行铁钱,铁钱值低量重,使用极为不便。再者,北宋全国货币并不统一,存在着几个货币区,各自为政,互不通用。对于长途贩运大宗商品极为不便,所以出现 “交子 ”,主要是商业高度发达的产物,答案:为 A。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 “交子 ”这一

36、中国最早出现的纸币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评价分析能力。 陆游杂赋诗写道: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从这句诗中,我们能获得的最有效的信息是 A作为乡村集 市的草市出现于宋代 B宋代的草市已具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C宋代的草市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督 D陆游所说的草市位于东京汴河两岸 答案: B 试题分析:因为陆游是宋代人,从诗中可得出宋代已有草市,并且草市中有酒楼,即饮食设施,但不能证明 A,诗中也没有反映出草市受到官吏直接监督以及其草市地点,所以答案:为 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从古诗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古诗所包

37、含的信息。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9分)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 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政府特许的 “十三行 ”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表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材料二 1792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回信中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藉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 请回答: ( 1)材料一实际上反映的是清朝的什么政策?( 2分) ( 2)材料二中乾隆皇帝所言是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 3

38、分) ( 3)基于以上根本原因,明清两代还采取过哪些相关经济政策?( 2分)这些经济政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2分) 答案: (1) 政策: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 2分) (2) 不是。( 1分)根本原因是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君主专制统治影响。( 2分) (3)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 “海禁 ”政策。( 2分) 消极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中国经济的活力,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1分) “海禁 ”政策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 1分) 试题分析: (1) 从材料一中 “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 唯一口岸,政府特许的 “十三行 ”不仅垄断了与外商

39、的经济往来 ”可以得出其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 (2) 从材料二中 “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等叙述可得出乾隆帝认为中国不需要外来物品,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经济形态的影响,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此问可联系所学史实,基于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还实行重农抑商和 “海禁 ”政策。 考点:古代中国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和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阅读下 列材料:( 10分) 材料一 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 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

40、厂一家就有资本 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材料二 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虽然 “俱用华人 ”,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 “发动机系英国制造 ”。到 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三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材料四 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面粉 200 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

41、“私设磨坊 ”、 “哄闹官署 ”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 “交刑部照例治罪 ”。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以上材料转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 1) 材料一、二说明了近代早期民族企业的哪些特点?( 2分) ( 2)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4分) ( 3)近代民族工业的上述特点和处境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 如何?( 2分)这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有何影响?( 2分) 答案:( 1)特点: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 2分) ( 2)民族企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排挤;民族企业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4分) ( 3)政治态度: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

42、有反抗的革命性,又有妥协性和依赖性。( 2 分)影响:他们一方面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斗争,推动中国近代民主运动的发展,但同时这些运动又总是不彻底而归于失败。( 2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中 “法国商人一家丝厂的资本就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可以看出其资金 少。而材料二中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的关键部件 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可说明其技术力量薄弱。( 2)材料三的主旨是 洋商百般阻挠中国工厂采用新技术,致使华商工厂纷纷倒闭。材料四主旨是 封建官府对私人民族企业百般勒索,导致其倒闭。( 3)分析可知,民族企业既受到外国势力的压制,同时又离不开外国的技术支持,和封建政府又撇不开关

43、系,这决定了其革命性和妥协性。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以中国民族企业的艰难发展历程为核心,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的 分析理解能力。 阅读下列材料:( 11分) 材料一 1933年 5月 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现代分册 材料二 (新政)所谓 “新 ”,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 1

44、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 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现代分册 材料三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四 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 余粮的自由也就自然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 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五 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讲: 中国的主体

45、,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 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 2分) ( 2)结合材料二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1分) ( 3)材料三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 2分)苏俄是怎样解决这一矛盾的?( 2分) ( 4)材料一和材料四相比,在农业政策上有何相同之处?( 2分) ( 5)分析上述五则材料,你是如何理解不同制度的国家的经济政策 ( 2分) 答案: (1)强制农民减少耕地、牲畜 ,提高农产品价格。 (1分 ) 目的在于使生产消费趋于平衡

46、。 (1分 ) (2) 实质在于以政府的力量干预调节经济生活 ,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1分 ) (3) 列宁的初衷是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忽视了当时落后的生产力状况 (2分 ) 如何解决:实行新经济政策( 2分) (4) 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产品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 (2分 ) (5)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国民经济是积极的 ,符合实际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干预方式遏制危机 ,避免走上法西斯 道路 ,也是值得称道的;这说明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没有固定不变的经济模式。发展经济 ,加快发展需要改革。( 2分)任意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 (1

47、) 从材料一的主旨是: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提高农产品价格,采取种种措施限制农民生产量。 (2) 材料二强调的是:(美国)实行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3)解答此问需要联系史实得出理论认识,史实证明其把先进的政策措施嫁接到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上,是其出现矛盾的原因。联系史实可知,苏联及时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4)分析材料四,其内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之一,不管是余粮 收集制,还是粮食税,都是国家对农业进行干预。 (5)分析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无论是罗斯福新政还是苏联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调整,都是在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可以看到政策的灵活性,只要能发展经济,应适时改革。 考点:世界现代经济模式的探索与调整 点评:此题以美国和苏联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