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五显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33362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6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五显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1-2012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五显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1-2012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五显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1-2012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五显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1-2012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五显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2012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五显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长期以来,海外炎黄子孙返乡寻根祭祖,这种情结源于: A郡县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宗法制是西周统治者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等级的政治制度,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至今还影响着现代中国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层面。珍惜亲情、渴望相聚、寻根祭祖的情结正是家族血缘关系的表现,即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选 B。 考点:以家族血缘文化考查宗法制对现代的影 响。 点评:考查宗法制的影响(在当时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对现在的社会的影响),其出题形式不外乎

2、以下几种:追根认族、家谱、祭祖、家族、祠堂、父辈称呼等。读到题干中有以上几种信息时,其正确选项大多与宗法制有关。 “惟欲征服支那(代指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引自田中奏折) 20世纪 30年代,为了先征服中国,日本制造了一系列事变,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七七事变 ” “八一三事变 ” “九一八事变 ” “华北事变 ” A B C D 答案 : C 试题分析: 20世纪 30年代,为了先征服中国,日本制造了一系列侵华事变: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1935年的华北事变蚕食中国华北,策划了华北五省自治;

3、 1937年 7月 7日的卢沟桥事件,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 1937年 8月 13日的八一三事变,日本大举进攻上海。故选 C。 考点: 20世纪 30年代日本制造的侵华事变。 点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自 1931年 九 一八 事变至 1945年战败投降,在长达 14年的侵华战争中,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以最野蛮、最残暴、最惨 绝人寰的大破坏、大屠杀,妄图灭亡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更梦想成为 “大东亚共荣圈 ”的霸主。但不屈服的中国人民顽强地坚持对日抗战,全国军民伤亡 3500万人以上,直接财产损失 62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 5000亿美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承担了最大的民族牺牲。 揭开国共

4、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序幕的是 ( )。 A八一宣言的发表 B一二 九运动爆发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布 答案: C 试题分析: A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B一二 九 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D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布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故选 C。 考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点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

5、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团结抗日的全民族统一战线。从此,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入了一个全民族抗战 的崭新阶段。 1938年在抗日名将抗李宗仁的指挥下,歼灭了日军精锐部队主力两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的军事胜利是: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大捷 C淞沪会战 D枣宜会战 答案: B 试题分析:抗战时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最大的军事胜利是 1938年的台儿庄大捷。 A平型关大捷发生在 1937年 9月,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淞沪会战发生在 1937年 8月 11月,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组织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 D枣宜会战发生在

6、1940年。故选。 考点:台儿庄大捷。 点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族抗战,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抗战初期,国民政府进行了比较努力的抗战,先后在正面战场发起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规模的会战。 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政权的标志是 ( )。 A定都天京 B金田起义 C永安建制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 1853年 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都城。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故选 A。 B是太平 天国兴起的标志;

7、 C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D是太平天国的纲领。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太平天国运动的简要经过: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1851年,洪秀全发动了金田起义,并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1856年,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引发的天京事变大伤了太平天国的元气; 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天朝田亩制度颁布的实质意义是 A实施男女平等的方案 B按照平均主义原则分 配 C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答案: C 试题分析: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

8、领性文献。它按照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故选 C。 考点:太平天国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点评: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中提出的 “平均 ”“等贵贱 均贫富 ”“均田免粮 ”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将过去农民起义的口号做了具体的规划,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因此,它对贫苦农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

9、建的积极性。但是,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施,只能是一种空想。 有人说: “如果没有韦石之变或当时全军北伐,太平天国革命本可成功。 ”这种观点的错误主要是 A夸大偶然因素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B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C片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个人作用 D缺乏阶级分析的观点 答案: A 试题分析:太平大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这种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决定了他们在思想上提不出科学的理论,政治上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所以他们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题干中的观点夸大偶然因素所起到的作用,没有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因素。故选 A。

10、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点评:作为在鸦片战争以后出现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担负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务,为中国的近代历史涂上了浓重的一笔。然而,作为小生产的代表,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 它的失败只能证明列宁 “农民阶级无法通过自身来解放自己 ”观点的正确,也只能证明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同盟会 C强学会 D保国会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C、 D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成立的团体;均可排除

11、。故选 B。 考点:中国同盟会。 点评: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资产阶级革命从此有了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 2. 资产阶级革命从此有了明确的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革命有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3. 资产阶级革命从此有了公认的领袖 孙中山。 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分六集反映自 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下列是该片前四集的名称,其中 “辛亥革命 ”可能集中在 A千年巨变 B峥嵘岁月 C中国新生 D伟大转折 答案: A 试题分析: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反映了自 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

12、振兴之 路。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应集中在第一集千年巨变之中。 B峥嵘岁月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C中国新生反映新中国的成立; D伟大转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故选 A。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 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激发了人民的爱过热情和民族觉醒。 (4)促使社会经济、

13、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5)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以下有关五四运动的表述,其中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以罢课示威为主要斗争形式 B、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抗争 C、从北京发展到全国大中城市 D、配合了巴黎和会上的中国外交斗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五四运动发生在 1919年,而中国共产党成立于 1921年,故 B项表述错误。A、 C、 D符合五四运动的史实。故选 B。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

14、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诞生于 A五四运动中 B中共 “一大 ”上 C中共 “二大 ”上 D国民党 “一大 ”上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22年中共 “二大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其中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 国。它第一次在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指明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为日后的革命斗争指明了基本方向。故选 C。 考点:中共 “二大 ”。 点评: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

15、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2006年是纪念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中央电视台组织了我的长征 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下列哪个地点他们没有经过 A江西的瑞金 B江苏的南京 C贵州的遵义 D甘肃的会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路线。 1934年 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 1月,解放贵州重镇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1936年 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所以重走长征路活动没有经过的地点是 B。 考点:红

16、军长征。 点评:重走长征路整体构思以重温长征为线索,关注长征沿途地区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人生经历,展现当地风土民情、民间文化和民生及社会发展状况,通过该活动进一步促进红色革命区的经济与旅游的发展。通过社会 各行业公众领军人物与普通民众的组合参与重走长征路,全社会共同重温这段历史的同时,共同关注人类最自然和本色的奋进精神,并通过活动中相互交流和沟通,为构建 “和谐社会 ”做出积极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主要战果是 A解放了长江以北广大地区 B为进军江南创造条件 C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D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 答案: C 试题分析:三大战役是指 1948年 9月至 1949年 1月,中国人

17、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 142天,共 歼敌 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故选 C。 考点:三大战役。 点评: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人民解放军迅速取胜的原因有: 第一:在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策英明,领导正确; 第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第三: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 第四: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援。 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A建立社会主义

18、B驱除靼虏,恢复中华 C扶清灭洋 D民族独立和富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新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 “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 ”,说明反帝的态度,即要求民族独立, “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 ”,说明要求发展民族工业,实现民族富强。故选 D。 考点:中国近代历史的主题。 点评:近代以来 ,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 ,就是中国近代史的两大主题。 “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 !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 ”这首

19、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 A一二八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信息, “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 ”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 1931年 9月 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随后侵占整个东北地区。 A一二八事变和 D八一三事变都发生在上海; C七七事变发生在北平,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故选 B。 考点: 20世纪 30年代日本侵华的事变。 点评: 20世纪 30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逐步加深。本题还可以考查 20世纪 30年代日本侵华的原因: 20世纪 30年代初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根本原因在于( ) A.经济危机袭击日本,国内

20、矛盾尖锐 B.建立 “大东亚共荣圈 ” C.掠夺中国土地,扩大统治区域 D.掠夺中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 “无论欧美各国,皆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 ”“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如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维新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为了瓜分中国, 1900年,列强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发动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遭到义和团的英勇抵抗。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承认 “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21、 点评:从 1840年到 1919年的 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这些反侵略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署,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 儿;再娶一个妾,为他生了一个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又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应是 A女儿 B大儿子 C二儿子 D三儿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制是西周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周天子和诸侯王的位置由其

22、嫡长子继承。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史实。 点评:关于宗法制,更多是考查对后世的影响:如中国人的宗族观念、认祖归宗、尊宗敬祖的传统习俗都源于宗法制度。另外,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 关系也是常考的知识点。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天。 ”反映了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皇帝独尊 B皇权至上 C皇位世袭 D中央集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秦朝开始,史书中写到皇帝时用 “上 ”代称。材料中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等同于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皇帝 ”,即全国的军政事务,无论大小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反映了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皇权至上,故选 B。 考点:皇帝

23、制度。 点评: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之后,自认为 “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决定用 “皇帝 ”作为空前统一的秦王朝最高政治首脑的专用称号,并建立起 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帝制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北宋初年,为制约宰相, A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B任用出身低微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C任用太尉参与负责军国大政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答案: A 试题分析:宋初,设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故选 A。 B是在汉武帝时期; C发生在秦

24、朝; D是在元朝时期;均可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北宋加 强君权、削弱相权的措施。 点评: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自秦始皇设立丞相一职,皇权与相权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措施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至明太祖时废除丞相,宰相制度宣告终结。 汉武帝时期,在全国各州设刺史,汉朝刺史的主要职能是 A监察地方高官 B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C举荐官吏候选人 D征收地方赋税 答案: A 试题分析:刺史一职源于西汉时期。 “刺 ”,即检核问事之意。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 106)始置,刺史巡行郡县,分全 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

25、称刺史,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官吏。故选 A。 考点: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点评:汉代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 “刘罗锅 ”。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 “宰相刘罗锅 ”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 名错误。 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答案: B 试题分析:明朝初年,明太祖以丞相胡惟庸 “专权 ”为由,诛杀胡惟庸,废除丞

26、相制度,并诏令以后子孙后代不许设立丞相。故明朝以后不再有丞相一职,刘墉生活在清朝时期,不可能是宰相,所以称 “宰相刘罗锅 ”会误导观众。选 B。 考点:本题考查了宰相制度的废除。 点评: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自秦始皇设立丞相一职,皇权与相权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历代统治者都采取措施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至明太祖时废除丞相,宰相制度宣告终结。 内阁制正式确立于 A明太祖 时期 B明神宗时期 C明成祖时期 D明宣宗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忙。为此,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故选 C。 考点:明朝的内阁制度。 点评:明朝内阁与

27、英国内阁制的主要区别: ( 1)性质不同:前者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后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 2)权力不同:前者只有提供意见,后来有票拟的权力,但没有决策权和行政权,决策权和行政权掌握在君主手里;后者是直接的权力机构,掌握实际的行政权。 ( 3)作用不同:前者只是顾问和内侍机构;后者与首相共进 退,共同掌握行政权,处理国家大事。 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实用。 “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朱元璋开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 “万年红 ”,因 “红 ”与 “朱 ”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A强调 “朱 ”姓的尊贵显赫 B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C企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 D改革

28、节日的风俗习惯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 “万年红 ”、 “红 ”与 “朱 ”义同等方面分析,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祈盼朱氏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故选 C。 考点: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点评:本题解答的思路是:统治者的所作所为是为统治者 自身利益服务的,国家的对外行为也是为了本国利益。解答此类题目只要把题目上的身份确定,便可得出其目的。类似的题目再如: 从目的上看,希腊的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律建设都是为了 A维护所有公民的利益 B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 C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D确立起文明的典范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应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9、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答案: D 试题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社会矛盾更加尖 锐。为了稳定、巩固封建统治,明清统治者都采取措施加强君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应的本质问题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故选 D。 考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点评:明清时期的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专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中国社会在近代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中国近代落伍的根本原因是 A外国列强的入侵 B中国封建制度腐朽 C中国缺少外援 D列强相互勾结 答案: A 试题分析:外国列强的入侵使

30、中国的主权被破坏殆尽, 逐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列强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是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根源。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是近代中国最大的敌人,是造成中国贫穷落后的最根本原因,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点评:近代封建统治者的腐败,长期的 “闭关自守 ”以及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和疯狂掠夺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就更加落后,要想不落后不挨打就要牢记近代史的教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加速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使我国尽快重新成为经济强 国。 马关条约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 A增开

31、通商口岸 B赔款白银二亿两 C割台湾等地给日本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答案: D 试题分析: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动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碍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 D。 考点:马关条约。 点评: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 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条约的内容可用 “一厂、二亿、三岛、四埠 ”的口诀灵活记忆。 三元里抗英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反侵略斗争。请问它发生于何次列强侵华战争期

32、间?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略者华战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 1841年 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抗英斗争。它对英国侵略者的沉重打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同西方列强拼搏的斗争勇气。三元里抗英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故选 A。 考点:鸦片战 争中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点评:鸦片战争中爱国军民抗英斗争的事迹有: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在广州期间缉拿烟贩、整顿海防,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虎门炮台关天培奋勇杀敌,英勇牺牲。广州北郊三元里爱国绅民的抗英斗争。浙江定海战役中,总兵葛云飞壮烈

33、殉国。这都显示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反侵略精神。 1895年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被台湾人民推为义军首领的是 唐景崧 丘逢甲 徐骧 刘永福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1895年 4月,清政府同日本缔结了丧权 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条约签订后,台湾爱国军民为了反对割台,保卫国土,推举丘逢甲、徐骧为义军首领,领导台湾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故选 D。 考点: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点评: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爱国精神和反抗侵略的优良传统。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激励每一个炎黄子孙为祖国统一,为早日实现台湾回归祖国而贡献自

34、己的力量。 1901年本应是一个迎接新世纪的喜庆年,却是中国人民极为黑暗痛苦的一年,因为这一年 A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开始侵略中 国 B八国联军开始侵华,中国人民开始经历一场劫难 C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D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时间型的选择题,注意把握题干的时间信息。 1901年,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项正确; A指的是 1840 1842年的鸦片战争; B发生在 1900年 6月; D是在 1912年 3月;均与题干时间不符,可以排除。 考点:辛丑条约。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列强对华的侵略史。中

35、国近代史的两大线索:列强侵华史和中国 人民的抗争史。侵华史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抗争史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探索救亡图存的斗争也一次一次的深入。 综合题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而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都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下面六幅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5分) 图五 图六 ( 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一朝代的何种中央政治制度?与图一、二相比 , 图三有何显著特点?( 6分) ( 2)图四中的机构是谁设立的?这个机构的设立有什么影响( 2分)

36、 ( 3)与图五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图六有何明显特点?( 3分) ( 4)上述图片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 4分) 答案: ( 1)秦朝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废除了丞相;( 6分) ( 2)雍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2分) ( 3)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统一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 袭( 3分) ( 4)君主和丞相、中央和地方权力( 4分) 试题分析: ( 1)从图一看,在中央皇帝之下设立三公九卿,地方上推行郡县制,这是秦朝的政治制度;图二皇帝之下设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六部,这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图三撤销三省,废除宰相,

37、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 2)图四的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大臣基本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它的设立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 3)图五是西周在地方上实行的分封制,各个诸侯国有较大的自主权;图六是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郡县制,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大 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 4)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对矛盾,即皇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专题是高考的重点。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皇

38、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推广,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及清朝设立军机处等核心,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从命题看,着眼于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历史事件的背景 、特征、影响等,并和当今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民主化进程及世界史相联系,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 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 7月 1日 ,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安放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 , 四周铸上许多 “回 ”形图案 现在 ,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每年 8月 29日 ,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 ,重

39、温历史 ,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材料 二 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图为 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的签字仪式。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 解放南京( 1949年 4月)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 “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 1 842米 ”和 “四周 铸上许多 回 形图案,并选择在 1997年 7月 1日悬挂 ”,这是指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定?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对中

40、国社会产生什么深远影响?( 4分) ( 2)材料二中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在哪一天?这场战争的胜利有何重要的国内意义?( 6分) ( 3)材料三中的图文反映的哪一历史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3分) 答案: ( 1)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分) ( 2) 8月 15日( 2分);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4分) ( 3)解放军占领 南京,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3分) 试题分析: ( 1)材料一中 “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 1 842米 ”寓意是 1842年, “四周铸上许多 回 形图案,并选择在 1997

41、年 7月 1日悬挂 ”寓意是 1997年 7月 1日被英国割占的香港回归祖国。由此可以判断,这是指南京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转变,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2)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打击下, 1945年 8月 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小问须注意题干的限制词 “国内意义 ”,抗战胜利的 “国际意义 ”无需回答。 ( 3) 材料三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南京。南京的解放,宣告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在南京发生的重大事件。 点评:本题通过发生在南京的图文材料考查近代史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中国近代

42、史上在南京发生的重大事件有: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 1853年太平天国攻占南京,改名天京,成为太平天国的都城; 1912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党统治开始; 1937.12日军南京大屠杀; 1949.4.23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统治覆灭。 阅读下列材料:( 12分) 第 2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 5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 16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

43、干涉。 第 19条 参议院之职权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十二、参议院对于国务员认为失职或违法时,得以总员四分三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二以上之可决 弹劾之 请回答: ( 1) 本材料出自哪一法令,该法令颁布的目的何在?( 4分) ( 2)根据所示材料指出,该法令的颁布体现哪些重要原则?( 4分) ( 3)这一法令的颁布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 4分) 答案: (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各 2分) ( 2)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各 2分) ( 3)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

44、政体的确立,是近代化进程的丰碑。( 4分) 试题分析: ( 1)通过材料中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 教之区别。 ”等规定可以看出,该材料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该法令颁布的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 2)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体现了国民平等的原则;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其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它从法 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考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是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它宣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从此,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临时约法不仅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而且也寓意含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的作用。临时约法主要缺点是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它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