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33368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1-2012学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1-2012学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1-2012学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1-2012学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2012学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井田制瓦解,分封制遭到破坏 B按军功赐田授爵,废除贵族特权 C新的赋税制度动摇井田制基础 D铁农具导致私田大量开垦 答案: C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 (泛指皇帝 )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

2、在下降 答案: D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 “l 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 ”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观点的是 ( ) A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 B “当钱投人钱柜叮当作响时,增加的是贪婪爱财的欲望 ” C “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 ” D “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 答案: A 加尔文说: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 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材料主要体现了 ( )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加尔文宗教改革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C加尔文代表了社会各阶层

3、的利益 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答案: A 马丁 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答案: B 14 16世纪,西欧宗教受到挑战的主要表现有 ( ) 资产阶级开始兴起 新贵族产生 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民族国家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A 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 ( ) 民族融合的潮流 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 北方少数

4、民族汉化的潮流 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 A B C D 答案: A 孝文帝规定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他这样做有利于 ( ) 加快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 保存鲜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 迅速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巩固对北方的统治 A B C D 答案: C 据史书记载: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孝文帝改革导致鲜卑 族灭亡 B迁都不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C北魏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D否定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进步性 答案: D 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

5、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 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答案: B 春秋战国时期,促使封建制度逐步取代奴隶制度的因素有 ( ) 奴隶的反抗斗争 井田制的瓦解 生产力的发展 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A B C D 答案: C 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变法的主要不同是 ( ) A是否有利于富国强兵 B是否任用有识之士进行改革 C是否触及上层建筑 D是否加速井田制瓦解 答案: C 董仲舒认为秦 “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 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下列哪个皇帝设置了相关制度来缓解这一问题 (

6、) A汉武帝 B北魏孝文帝 C宋太祖 D明太祖 答案: B 被北魏孝文帝比喻为 “以大督小,从近及远,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 ”的措施是 ( ) A均田制 B三长制 C俸禄制 D改穿汉服 答案: B 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 “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 ”。这是因为 ( ) A推行均田制 B实行三长制 C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吏治 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答案: C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韦斯特梭伦:残篇 36 材料二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

7、 商君书 说民 材料三 梭伦改革在摧毁贵族势力与氏族制度方面还不是很彻底,广大下层公民仍被排斥在国家权力之外。在氏族贵族和广大农民对他表示不满的情况下,梭伦借口到国外考察,乘船出国游历。 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四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 “大臣太重者匿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国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匿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新校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梭伦和商鞅在打击贵族特权上采取的不同策略及其不同目的。 (8分 )

8、(2)两次改革对各自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2分 ) 答案: ( 1)梭伦:崇尚中庸,不偏不倚。( 2分) 目的:缓和贵族和平民的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2分 ) 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2 分 )目的:废除奴隶制,建立新兴地主阶级专政。(2分 ) (2)影响: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促进了雅典民主制国家的形成。商鞅变法奠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基础,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促进秦国完成了国家统一。 (8分 ) 认识:改革家的个人命运不能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改革会遇到各种阻力和困难;改革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才能推

9、动社会进步。 (答两点即可 )(4分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司马光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王安石 )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 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面临的什么问题 ( 4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 举例说明。( 1

10、0分) (3)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6分) 答案: (1)改革遭到社会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强烈反对,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4分) (2)王安石变法旨在富国强兵 ,其理财、整顿军队与科举的措施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的利益,如青苗法限制了富商对农民的剥削,募役法,整顿科举的措施限制了官僚、地主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因而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对。此外,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执行不善,造成了百姓负担的加重,为反对派攻击新法提供了借口。如青苗法实施过程中出现强制借贷的现象等。( 10分) (3)改革必然会触动一部分阶级既得利益或特权阶层,因此必然会遇到阻力。改革者要善于平衡各阶层的利

11、益,减少变法的阻力,加大变法宣传力度,统一认识,解决内部纷争。同时要善于用人,加强对各项政 策实施的监管。( 6分) 材料一 乾元元年 (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一一新唐书 材料二 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 “因旧监置吏 ”,收 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 “常平盐 ”,“官收厚利 而人不知贵 ”。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 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

12、年收入 40 万缗 ,其后,达 600 万缗, “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 (8分 )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 (7分 ) 答案: (1)不同之处: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 刘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 8分) (2)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 7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共同利益结 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

13、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部地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境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纠纷,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统辖。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院,各旗旗 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了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 1)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 10分) ( 2)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 5分) 答案: ( 1)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 10分) ( 2)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 的社会、政治组织。(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