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贵州省铜仁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卷.doc

上传人:terrorscript155 文档编号:33450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贵州省铜仁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1届贵州省铜仁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1届贵州省铜仁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1届贵州省铜仁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1届贵州省铜仁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届贵州省铜仁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卷 选择题 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其发明过程与宗教发展有直接关系的是( ) A造纸术 B指南针 C火药 D印刷术 答案: C 近代史上,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侵略,披着宗教外衣的文化侵略者打着 “传播基督教福音 ”的旗号对中国大肆侵略。与此无关的是( ) A天津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D 一位学者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有一个规律,就是:大事件出现大变革,小事件出现小变革,没有事件没变革。以下不符合这一规律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 戊戌变法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末 “新政 ” D第一次世界大战

2、新文化运动 答案: D 史学家费正清在 “中国和日本 ”一章这样写道: “在广东,小规模的革命党起义虽遭镇压,可是在汉口, 1911年 10月 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 ”这场 “兵变 ”带来的结果不包括( ) A清朝政府垮台 B封建 制度结束 C中华民国成立 D中国历史巨变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中 “1911年 10月 10日 ”,据此可知这场 “兵变 ”是指武昌起义,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爆发。但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也没有实现近代化,。故选 B项。 毛泽东指出: “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

3、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 ”这种 “姿态 ”主要是指( ) A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 B无产阶级领导革命 C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特点 D受十月革命的影响 答案: C 20实际 20年代,国民党提出 “耕者有其田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实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管理之, ”“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动法,以改良工人生活。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国民党的民生主义体现了扶助农工的政策 B国民党开始关注法律手段维护劳工权益 C国民党主张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由国家经营 D国共两党关于民生问题的主张是一致的 答案: D “它是义

4、和团的反抗侵略运动的继续, ”“比二十六年前的义和团暴动对于民众解放的斗争有更大的希望和更远的前途。 ”这是对下列哪一事件的高度评价( ) A五四运动 B五卅运动 C国民会议运动 D北伐战争 答案: B 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对华北地区进行侵略、渗透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进犯察哈尔地区 B占领平津地区 C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D卢沟桥事件全面侵华 答案: A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题干限制项是 “全面抗战爆发前 ”“ 华北地区 ”, B发生在 1937年 7月底, C是抗战相持阶段,日军在沦陷区的统治政策 ,卢沟桥事件全面侵华则是发生在 1937年,均与题干要求的时间不符,而进犯察哈尔

5、地区发生于 1933,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前,故 A项正确。 抗战时期,中共既注意团结各阶级抗日,又注意农民的生活改善,能全面体现中共这一思想举措的是( ) A按 “三三制 ”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B实行 “两减双交 ”的土地政策 C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 D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 答案: B 毛泽东曾指出 “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是团结的破坏者,是抗日失败的负责者,是内战的祸胎,必须立即废止,及由各党派和 无党派的代表组成联合政府,发布一个民主的施政纲领,然后召开国民代表大会。 ”这段讲话的背景是( )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C国共两党谈判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结束 答案: B 在抗日战争

6、相持阶段,由于日本的疯狂扫荡,抗日根据地的面积逐渐缩小,游击区面积扩大。抗日根据地变为游击区说明( ) A日本侵华加剧,抗日力量削弱 B抗日力量发展壮大 C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转变 D日本在沦陷区的统治加强 答案: C 20世纪 50年代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被许多学者誉为 “五十年代现象 ”。与此现象没有关联的是( ) 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B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C经济落后,物资匮乏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答案: D 大清大皇帝见于即日降谕各督抚大吏, “以凡有民情甘出口 无论单身,或愿携家眷,一并赴通商各口,下法国船只,毫无禁阻。 ”这

7、位 “降谕 ”的大清皇帝是( ) A同治帝 B道光帝 C咸丰帝 D光绪帝 答案: C 1844年,美国获取 “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 ”这一特权的借口是( ) A巡查贸易 B保护侨民 C保护教堂 D补充给养 答案: A 秦汉时,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不断输入中国,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也在越南推广,这说明( ) A中国与越南的生活习惯的差别 B中越两地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C中国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 D中华文化 圈的形成 答案: B 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 “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传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 ”这种帝王的典型始于(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答

8、案: B “西汉的州郡只是督(监)察单位,刺史权位不如郡守。但东汉州郡大增,刺史统割属部,位同方伯。 ”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两汉时期都重视监察制度 B两汉时期的监察职能未能发挥 C东汉时期刺史权位低于郡守 D东汉刺史逐渐失去监察作用 答案: D 元代堪称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 “文而不晦 ”“俗而不俚 ”“明白如话 ”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 ) 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 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 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色 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 A 下列典籍中,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很高价值的是( ) A禹贡地域图 B水经注 C水经 D两都赋 答案: B 赋税制度

9、改革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驾驭能力和执政者的统治意图。唐朝中后期推行两税法的主要意图是( ) A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方式 B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C放松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抑制土地兼并 答案: B 美国学者伊佩霞指出: “与 20世纪以前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相比,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 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希望得到其他国家优秀的东西。 ”可印证该观点的史实不包括(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 “新罗坊 ”的开设 D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的采用 答案: B 历史上的改革往往因专注前朝制度之弊,而忽视了创新制度存在的潜在危害,给社会带来严

10、重的问题,以下各项突出地说明这一点的是( ) 北宋初的军事改革 北宋的财政改革 王安石的募役法 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 唐募兵制 A B C D 答案: C 此法令使得原本拥有免役特权的大官僚大地主阶级也不得不交钱,这直接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政治上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没有给社会带来危害,故排除。综合后可知答案:正确。 宋代理学家普遍倡导 “存理去欲 ”的修养论, “格物 ”、 “格心 ”的认识论, “成贤成圣 ”的境界论, “齐家平天下 ”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

11、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 C 明末农民战争曾提出 “平买平卖 ”、 “公平交易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它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阶级的利益要求 B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 C广大手工业者的要求 D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答案: D 据清代史书记载: “上自绅富,下自委巷工贾胥史之俦,赢十白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对上述材料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产物 B是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后果 C不利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D导致资本主义萌芽中断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综合题 材料 1:太平天国回答英海军照会: 照会敬悉意,不胜诧异,须知贵国敬奉耶稣,我天朝崇奉上帝。贵我两国既以崇拜耶稣为宗教之本源,

12、自当世代交好,有如一家。 自为各守天教,权衡双方之缓急,而不可损人以利己。 材料 2: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倡言,万国所同喻,前次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平和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 材料 3:宗教仁代草国民党大政见 吾国现势,非致力对外之时,故宜维持列强对我素持之主义,使之相承之变,而得专心一意 于内政整理。 回答: ( 1)根据材料 1,指出太平天国所持的对外愿望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2分) ( 2)根据材料 2,指出孙中山相信列强 “中立 ”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4分) ( 3)材料 1 和材料

13、 2 所反映的共同点是什么?没有看到什么实质问题?( 4 分) ( 4)材料 4 宗教仁主张的对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能否达到 “专心内政 ”的目的?为什么?( 4分) ( 5)由以上材料你得到了哪些重要认识?( 2分) 答案: (1)宗教本源一致,信仰一致 (2)革命主义 “万国同喻 ”。孙中山认为所进行的资本主义革命与列强一致。 (3)都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看不到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本质 ,它们是绝不允许中国富强的。 (4)维持列强在华现状。不能 ,因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不反对帝国主义便无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5)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因阶级局限不能领导民主革命胜利 ,中国民主革命必

14、须反帝反封建 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材料:下图(缺图)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民抗争示意图。 ( 1)据图,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 4分) ( 2)在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过程中,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各自走了一条怎样的道路?五四运动又为探索民族独立的道路做出了哪些新贡献?( 6 分) ( 3)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度时期,中共在环渤海地区,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作出了哪些重大努力。( 6分) 答案: (1

15、)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由经济侵略到政治军事控制 ( 2)义和团的道路: 扶清灭洋(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清政府统治) 辛亥革命的道路:民主共和(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五四 运动的新贡献: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倡导民主和科学,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3)新政协会议召开,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处死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张子善;辽宁成为抗美援朝的后方基地; “一五计划 ”重工业的发展,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答 1点 2分, 3点 6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有世界

16、“史库 ”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在 20世纪 30、 40年代,对中国的报道涉及到政治层面的比较多。它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对中国 局势的关注,受到国人的瞩目。 材料 1: 1936年 2月 24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远东四大元首: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 材料 2: 1942年 6月 1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蒋介石 ( 1) “远东危机 ”指什么?它对国际社会产生了什么主要影响?( 4分) ( 2)时代周刊认为这四大 “元首 ”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6分) ( 3)蒋介石及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抗战中有什么积极表现?( 4分) ( 4)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时代

17、周刊将以上人物列为封面人物的原因。( 4分) 答 案:( 1) “远东危机 ”指的是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进一步侵略东亚地区或满蒙地区也可酌情给分)影响:造成远东国际格局的变化;损害美英等国家在华利益。 ( 2)不同意。理由:溥仪是日本扶植下的傀儡皇帝,苏联忙于欧洲事务和国内建设,无暇东顾,他们都不是解决危机的关键。中国是抵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国家,蒋介石的态度和政策决定了危机的解决。日本是危机的制造方,当然也成为危机解决的关键。 ( 3)表现:联共抗日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正面战场抗战(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入缅作战等);争取国际援助,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 盟。 ( 4)原因:美国世代周刊看到了中日战争与国际局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看到了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对抵抗日本侵略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