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吉林省扶余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33503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吉林省扶余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2-2013学年吉林省扶余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2-2013学年吉林省扶余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2-2013学年吉林省扶余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2-2013学年吉林省扶余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吉林省扶余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史,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这句话出自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 “施仁政於民 ”“ 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可知是指春秋战国时期 “仁政 ”学说, A不对 ,孔子思想核心 “仁 ”; C不对,荀子主张 “君舟民水 ”; D不对,董仲舒是在汉代时期。只有孟子的所处时代以及思想主张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点评:注意儒家思想的演变

2、过程。 (1)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仁 ”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主张 “仁者,爱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维护周 “礼 ”,主张贵贱有序 ,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战国时期发展:成为 “百家争鸣 ”中的一家。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 “仁政 ”,并提出 “民贵君轻 ”的思想。他还主张 “政在得民 ”,反对苛政 ,反对统治者虐民和暴 民 .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但在战国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而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3)秦朝时期受压制:有

3、些儒生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 “焚书坑儒 ”政策 ,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 (4)西汉时期享 “独尊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 “君权神授 ”和 “大一统 ”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 ,儒家思想因而获得 “独尊 ”地位 ,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 宋朝时期形成理学 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是理学 .它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理 ”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 “

4、气 ”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 “天理 ”和 “人欲 ”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 “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 6)明末清初遭批判:明清时期官方哲学 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明后期“异端 ”进步思想家,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 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 “万世之至论 ”,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反对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揭露道学的虚伪。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也从不同角度批判了理学 .,其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

5、求,带有民主性色彩。龚自珍、林则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提倡 “经世致用 “,引导人们挣脱 “程朱理学 ”的枷锁,为 “向西方学习 ”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7) 太平天国时期被结合:鸦片战争后在农民起义的潮流中,受西方宗教思想影响的洪 秀全结合儒家的大同思想创立了拜上帝教的理论,对广大的劳动人民产生了很大的号召力,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 (8)维新变法时期出 “新意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发表孔子改制考,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否定顽固派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

6、根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9)新文化运动时期受抨击: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对封建思想文化还没有进行彻底批判,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 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陈独秀等人直接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提出了 “打倒孔家店 ”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10) “文革 ”时期被否定:江青等 “四人帮 ”开展所谓 “批林批孔 ”运动,矛头直指周恩来的落实干部政策和恢复 “文革 ”前的一些政策措施。在十年动乱时期,儒学被错误地全面否定、批判。 ( 11)新时期批判地吸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

7、学态度和政策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地吸收和继承。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 代精神来继承 , 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如 “三从四德 ”的女性观, “天不变道也不变 ”的自然观, “别尊卑,明贵贱 ”的封建等级观等必须否定和抛弃 .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儒学优秀的思想资源,改造和重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之适应中国的现代化。 经过天文学界多年的争论,冥王星终于 “惨遭降级 ”,被驱逐出了行星家族。从此之后,这个游走在太阳系边缘的天体将只能与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 “兄弟姐妹 ”一道

8、被称为 “矮行星 ”。想当年,冥王星和海王 星的发现都是根据: A哥白尼日心说的推算 B牛顿理论推测 C法拉第学说的计算 D爱因斯坦对时间、空间属性的揭示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 “日心说 ”本身从科学角度看就有缺陷,而且与冥王星和海王星的发现无关; C不对,法拉第提出电磁感应学说; D不对,爱因斯坦对时间、空间属性的揭示属相对论,也与题意无关;冥王星和海王星的发现都是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西方科学。 点评:可用表格法识记。 15-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阶段 原因 进展 产生阶段 ( 1516 世纪)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物质基础);文艺复兴天

9、文学领域的革命(哥白尼)。 运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中世纪的生产经验的积累。 形成和发展阶段 ( 1718 世纪)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手工工场的技术积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迅速发展时期 ( 18世纪末 19 世纪中期) 西方主要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使经济发展对科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电磁学的新成就、细胞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 重大突破和系统化阶段 ( 19世纪末至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电的发明和使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论等。 2005 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物理年。 100 年前,对牛顿引力理论进行创

10、新,并引发物理学思想一场革命的科技成就是: A “X射线 ”的发现 B居里夫妇提炼出镭 C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D狭义相对论的提出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时间 “2005年的 100年前 ”可知是 1905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提出于 1905年,广义相对论提出于 1915年(爱因斯坦在 1915年末完成广义相对论的创建工作,在 1916年初正式发表相关论文)。德国物理学家 W.K.伦琴于 1895年发现 “X射线 ”;居里夫妇于 1898年发现了 “镭 ”;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因此时间都不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西方科学。 点评:注意不同人物的科学成就和地位。 “中

11、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其礼教政俗,已不免予夷狄之陋,学术义理之微,则非彼所能梦见矣。 ”该观点的核心是 A抨击西方制度礼仪 B强调传统制度的优越 C认可西方经济强大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答案: D 试题分 析: “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 ”可知属近代洋务派的观点,既强调维护封建统治和纲常礼教,又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作辅助之用。因此 D符合。 C不对,材料无从体现; AB不对,只是涉及材料的片面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洋务派思想。 点评:注意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思想的含义。

12、“中学为体 ”,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 ”,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 、 武备 、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举 办洋务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 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 ”这一观点引发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戌戊维新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 “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 ”体现了君主立宪的主张。 A不对,太平天国是农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但提不出先进的

13、革命纲领; C不对,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反对君主制; D不对,新文化运动也主张民主共和。只有 B符合,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维新变法。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用表格法识记。 派别 主张 作用 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 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御敌强国 开阔国人视野,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道路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地主阶级洋务派 在保存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利用西方科技自强求富 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 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变法图存 突破洋务派主张,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但是改良道路行不通

14、 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 革命推翻清政府和封建专制,实行民主共和 推翻清政府和封建君主专制,但仍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前期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思想解放 谭嗣同 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 “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 ”。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是: A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 B说明中国在政治领域相对停滞的特征 C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谭嗣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君主立宪,实行变法,其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激烈: “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

15、”号召 “冲破君主之罗网 ”,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 “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 ”。因此 AC 完全不符; D不对,谭嗣同不是指继承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而是指出其危害 ,呼吁变法革新,因此 “历史根据 ”说法不妥,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的是康有所所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孔子的名义制造变法的历史根据。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意图即目的指想要 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或者指想要得到的结果,它反映一定阶级、团体、个人等的主观意愿。根本目的一般指一定的阶级从其阶级立场、利益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主要目的指在若干个目的中最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目的。

16、直接目的指不需中介而能直接达到或实现的近期结果。 “德先生和赛先生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对这一口号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坚持以民主和科学为救国理论 B有利于中国科技的发展 C体现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愿望 D指明了中国人民正确的斗争出路 答案: D 试题分析: “德先生和赛先生 ”是对民主和科学的一个形象的称呼,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期间的两面旗帜。其中: “德先生 ”:即 “Democracy”,德莫克拉西 (音译 ) 意为: “民主 ”,所谓 “民主 ”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赛先生 ”:即 “Science”,赛因斯 (音译

17、) 意为: “科学 ”,所谓 “科学 ”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这一口号,是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 ,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因此 ABC 都是对口号的正确理解。D理解不正确,新文化运动后期,部分知识分子转而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才指明了中国人民正确的斗争出路 考点:

18、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点评:辩证评价新文化运动进步性: (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沉重的打击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彻底清算旧文化的革命。新文化运动反对文言文,以采用白话文为重点,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使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19、,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开创了 中国文学的新时代; (3)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前期 (1)局限于知识界,没有与工农群众的斗争相结合; (2)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史学界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称为近代化运动,因为它们都要求: A民主共和 B “民主 ”和 “科学 ” C废除君主制 D实行资产阶级民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问三者的共同点。 A不对,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而非民主共和; B不对,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C不对,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但主张保留君主,实行立

20、宪; D 符合,三者或主张君主立宪,或主张民主共和,但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范畴。 考点:本题考查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注意比较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相同点: 1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 2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 3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为基础。 不同点: 1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是封建顽固势力,第二次是清朝统治,第三次是北洋军阀政府及封建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 2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是资 产阶级上层维新派,第二次是资产阶级中下层 革命派,第三次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3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实现君主立

21、宪制的改良道路。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实现民主共和制的革命道路。第三次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4作用不同:第一次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目前,全球已建成 26所孔子学院,分布已远远超出历史上儒家思想影响较大的东亚而到达了美国、瑞典、德国等西方国家。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 “孔子已不仅仅是中国的了,他属于整个世界 ”。但是,曾经,儒家思想在 “西学东渐 ”中历经沉浮,康有为 “尊孔 ”,陈独秀 “排孔 ”,两人看似相反的行为,相同目的却是: A借

22、“尊孔 ”或 “排孔 ”的舆论力量来发动民众 B否定守旧势力的理论基础 C借此否定守旧思想,以推动社会变革,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 D为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并借此掀起思想启蒙运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康有为、陈独秀当时都有脱离民众的倾向; BC 不对,康有为借助儒学宣扬变法,而没有完全否定旧思想。 D符合, “尊孔 ”或 “排孔 ”都是实现政治主张的手段。 考点: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 点评: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旨在宣传维新变法(或减少维新变法阻力)。 陈独秀:猛烈抨击儒家思想;宣传民主科学,旨在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近代化

23、是指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变化。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大体上依次经过 A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领域 B 经济领域思想领域政治领域 C思想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 D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思想领域 答案: A 试题分析: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科技。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2)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戊戌维新运动以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

24、试。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民主 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3)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运动,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 A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 (1)两个阶级 地主阶级 抵抗派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洋务派主张 “中体西用 ”,开展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 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的制度;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十月革命后开始传播马克思 主义。 (2)三个层面:器物层面 政

25、治制度层面 思想文化层面。 (3)三大特征: 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不断促进中国人思想的解放。 内容上,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救亡图存是主题。 如图,以下手书的题词分别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什么时期题写的 A抗战时期和文革结束初期 B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C抗战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 D新中国建国初期和南巡讲话时期 答案: A 试题分析:抗战时期毛泽东亲书 “实事求是 ”,作为延安中央党校的校训; 1978年 5月 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文章论

26、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指出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它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当时华国锋指示中央宣传部门的某些负责人,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不表态 ”、 “不卷入 ”。但这一讨论受到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陈云、胡耀邦等的积极支持,讨论在全国逐步开展。这一讨 论为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 因此 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 20世纪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点评:本题需要考生知识面拓宽,关键在于把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是在文革结束后,针对 “两个凡是 ”的错误方针提出

27、,有利于纠正左倾错误,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歌词内容,分别对应了中共的三代领导人。以他们为核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上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 A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B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C遵义会议、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D中共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六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共的三代领导人分别对应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 ;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五大把邓

28、小平理写进党章;中共十六大确立江泽民 “三个代表 ”思想为指导思想。 考点:本题考查中共重大理论成果。 点评:梳理中共历次重要会议的知识点。 1、 中共一大: 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 中共二大: 1922,上海。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3、 中共三大: 1923,广州。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 八七会议: 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和开展土地革命。 5、 遵义会议: 1935,遵义。纠正王明 “左 ”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第一代领导集体)。 6、 瓦窑堡会议: 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次国

29、共合作)方针。 7、 洛川会议: 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8、 中共七大: 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毛的论联合政府报告。 9、 七届二中全会: 1949,西柏坡。一个 “炮弹 ”:警惕资产阶级 “糖衣炮弹 ”的进攻。两个 “务必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一个转变:工作重心:乡村 城市。总任务:农业国 工业国、新革命 社革命 基本政策:政治、经济、外交方面。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10、 新政协会议: 1949。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国旗、国歌、首都、领导) 11、 一届人大: 1954。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0、(第一部社会 主义宪法)。 12、 中共八大: 1956。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3、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14、 中共十二大: 1982:邓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 中共十三大: 198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 16、 中共十四大: 1992:江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17、 中共十五大: 1997: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 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注意: 1、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形成:遵

31、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2、党的三次工作重心转移:文家市决策、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3、三次纠正党内的重大错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4、两次制定国共合作方针:中共三大、瓦窑堡会议。 5、三位领导人的理论成果被确立为指导思想:七大(毛泽东思想)、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 孟德斯鸠认为,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都可能是合理的政体。但是他又认为民主制腐化,就会产生极端平等的精神,导致 “多数人的专制 ”;贵族制腐化,贵族的权利就会变得专横;君主制腐化,会导致 “一个人的专制 ”。其观点的核心是 A没有完美的政体形式 B强调权利的制约与平衡 C提倡社

32、会契约论思想 D主张实行人民的自治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孟德斯鸠是主张寻求权力之间的平衡,再联系其三权分立之说,可知 B正确。 A不符合观点的核心; CD属卢梭的观点 . 考点:本题考查西方启蒙思想。 点评:注意法国的启蒙思想 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主张。 (一)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1、主张: 他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 “两足禽兽 ”。 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他提倡 “天赋人权 ”,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等。 (二)孟德斯鸠: 1、主张: 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

33、 “三权分立 ”学说。他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三权分立,彼此制衡。 他还认为国家的 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2、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三)卢梭: 1、主张: 社会契约论一书中,阐述了 “天赋人权 ”和 “人民主权 ”思想。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他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反映了其小资产阶级的局限。 2、代表作:

34、社会契约论。 苏格拉底追求 真理的热情将希腊哲学导向了一个新的方向,即 A将伦理道德作为关注的中心 B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C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D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这是智者学派的观点; C不对,这是柏拉图的观点; D是古希腊人文主义者思想的共性; A正确,苏格拉底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倡导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 “美德即知识 ”,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考点:本题考查本题考查西方人文主义主义思想起源。 点评:注意古希腊不同思想家的主张。 一、智者学派: 1、研究领域:智者学派以人和

35、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2、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3、主要观点: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提出 “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因此约束力也都是相对的,其兴废都要以人为尺度。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4、评价 积极:这种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具有思想启蒙作用。 消极:过于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容易导致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 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二、苏格拉底 1.背景 ( 1)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 2)苏格拉底针对

36、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倡导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 2.目的: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3.主张: ( 1)苏格拉底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提出 “美德即知识 ”的思想。 ( 2)倡导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 ( 3)认为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已有的美德。 4.意义: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 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 “人 ”的学问。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 “人 ”的学问。他祟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柏拉图

37、: ( 1)著作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在理想国一书中 . ( 2)主张: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正义感和理性的 “贤人 ”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则负责生产。 ( 3)评价: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 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土多德 ( 1)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表明真理高于一切。 ( 2)亚里士多德最大的哲学贡献在于创立了逻辑学。 ( 3)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

38、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A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B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 为师 ” C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D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是道家老子思想; B不对,是法家法治思想; D不对,是南宋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 ”的主张; C体现了汉代董仲舒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思想。 考点: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点评:注意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 “春秋大一统

39、”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张,形成文化专制。 为加强君权,宣扬 “君权神授 ”,提出了 “天人合一 ”和 “天人感应 ”学说,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 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 提出了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 “三纲五常 ”。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西汉宣帝说: “吾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 ”这反映了西汉统治者自汉武帝以来统治思想特点是 A严刑峻法 B实行仁政 C清静无为 D外儒内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出处:汉宣帝时比较重用刑法,他的儿子,后来的汉元帝,就上言建议宣帝多用道德教化。宣帝听后说,我们汉家有自家的制度,历来就是 “王 ”“霸 ”兼用,礼法并重,怎

40、么可以只用德教呢?联系所学知识,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儒法并用,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AB不对,只是对题干片面意思的理解;C不对,这是汉初的治国思想。 考点:本题考查汉代儒学。 点评:注意汉代儒学已经吸收法家等学派思想 ,形成儒法结合的特点。 凡人都有死(大前提)。 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 所以:苏格拉底有死(结论)。这是逻辑学上典型的三段论。逻辑学这门学问的创始人应该是: A苏格拉底 B泰勒斯 C亚里士多德 D柏拉图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是亚里士多德

41、在逻辑学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三段论的学说。一个三段论就是一个包括 有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西方人文主义起源。 点评:注意古希腊不同思想家的主张。 1、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等人反对迷信,强调自由,提出 “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因此约束力也都是相对的,其兴废都要以人为尺度。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2、苏格拉底:( 1)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提出 “美德即知识 ”的思想。( 2)倡导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 ( 3)认为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已有的美德。 3.柏拉图:主张根据智

42、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正义感和理性的 “贤人 ”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则负责生产。 4.亚里土多德:( 1)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表明 真理高于一切。( 2)亚里士多德最大的哲学贡献在于创立了逻辑学。( 3)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这一首诗被誉为 “宗教改革的战歌 ”: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恶魔盘踞世上,仍谋兴波作浪,猖狂狡猾异常 诗中 “恶魔 ”指当时统治欧洲的教皇等人,如何才能打倒他们的权威呢?马丁路德利用九十五条论纲阐述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

43、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 答案: B 试题分析:马丁路德反对天主教会宣传的因行称义学说,主张因信称义。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体现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A不对,宗教改革将矛头指向天主教会,但不否定宗教信仰; C不对,宗教改革是否定教会、教皇的权威,而非动摇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不对,天主教势力受到打击但不是消亡。 考点:本题考查宗教改革。 点评:注意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和作 用。宗教改革在精

44、神文化上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关于宋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其起源于民间,适合于配乐演唱 B其描述的内容自始至终都体现了太平气象下的歌舞升平 C宋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生活的繁荣发展 D南宋时期的诗词大都反映了严峻的社会现实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答案: B 试题分析:宋词兴起的背景 : 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 感。 ACD都表述正确,B错在 “自始自终 ”,如南宋辛弃疾的许多词作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

45、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考点:本题考查宋词。 点评:在历史选择题中,命题者经常会在选项中设置一些干扰,例如增加一些程度副词,使得表述出现错误;或者题支犯了绝对化的错误,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要对题支的表述的正确性进行全方位的考查。辨析的要领是要抓住题支中的主干成分,然后再对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反复琢磨,看其是否和教材表述的观点一致,若不一致,则必须舍去。 民国时期的人们经历了剪发的痛苦经历,在电影辛亥革命中黎元洪剪发片段的台词是 “剪吧,咱就无发无天了 ”的台词,这里面的 “天 ”应该指 A君主 B自然 C上天 D客观世界 答案: A 试题分析:结合背景 “辛亥革命 ”,这是

46、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剪发即表示与清朝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 考点:本题考查辛亥革命。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从依据选择题题干的时间限定词。判断该时段的历史阶段特征和知识区域;依据题干与选项的时间对应程度、排列顺序;依据选项的时间与选项历史概念的时间对应关系;依据同一专题系列题目间的时间先后顺序等四个层面挖掘高考历史选择题隐含的时间因素,提高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能力。 新水浒传第 83集中,阮小二临去追方腊前对其兄弟说, “若俺有什么闪失,日后回石碣村好好赡养老娘,告诉你们嫂嫂,俺不许她改嫁,让她为俺守寡。 ”上述言论不能反映 A封建的纲常观念 B传统的孝道观念 C理学

47、已深入民间 D黑暗的社 会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题干 “日后回石碣村好好赡养老娘 ”可知体现传统的孝道观念, “俺不许她改嫁,让她为俺守寡 ”可知是下层民众观念也体现了浓厚的封建礼教色彩;再者水浒传发生在宋代,宋代理学兴起,强化封建伦理规范。因此除了 D外, ABC三项都可在题干中得到体现。 考点:本题考查理学。 点评:根据材料判断分析,不能主观臆断。材料型选择题要认真读材料,获取材料中的关键字,关键字非常重要,常常是做题的方向,不能找错,很多关键字其实很明显的。然后联系课本知识进行选择或回答。 王夫之说: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可见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反对君主制集权 B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 C要求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 D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结合题干 “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说明他批判君主专制, B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C超越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认识, D不符合史实,因此时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未在中国产生,产生是在近代中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此不能主观认为这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之际 活跃的儒家思想 点评:正确评价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积极:( 1)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