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33504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的父系社会就有了姓氏,源于居住村落、部族、君主封地等。据此判断 “宋 ”姓源于 A君主封地 B帝王赐姓 C居住村落 D生活部族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宋姓起源于宋国,宋国是西周时期殷商后裔的封国,位居今天的河南商丘,所以宋姓源于君主封地,答案:选 A项, B C D三种姓氏的起源方式与宋姓无关。 考点:中国古代的分封制 点评: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姓氏的起源问题,分封制对中国古代姓氏的形成起了重要影响,百家姓中许多直接来源分国的名称,如题中的

2、“宋 ”姓,还有 “秦 ”姓等。有关西周分封制考查的角度高考中涉及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分封制的内容 分封制的目的 分封制的作用和影响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必须准确把握。 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 ”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 “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 ”, “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 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 ”。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 A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了霸权主义的美国 B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 C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D认识到发展民族经

3、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第二次不结盟会议上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倡导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但第四次会议上他们更多地强调反对霸权主义,这表明不结盟运动本身方向发生改变,故答案:选 C项, A项不能说明不结盟运动方向的变化, B 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不结盟运动 点评:高考对不结盟运动的考查主要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产生的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对有关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应当有一定的了解: 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统理尼赫鲁提出不结盟的主张,不结盟运动兴起。 1961年,不结盟会议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举

4、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1931年 9月 19日,北平部分国民党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 “请息内争,共抗外敌 ”;同年 11月 4日,北平大学教授提出 “立泯系派之见, 共赴国难 ”。这说明 A日本侵华使民族矛盾激化 B国民 党内部派系斗争激烈 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被接受 D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 “九 一八 ”事变之后国民党内部分成员和社会知识分子精英倡议国共双方停止争夺共同日本侵略的主张, A项符合题意, B D两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 C项此时尚未出现,答案:选 A项。 考点: “九 一八 ”事变 点评:材料从社会

5、各界对 “九 一八 ”事变发生作出回应的角度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感悟能力,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 方向和趋势,学生对此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 某年,清政府户部奏议说: “就中国目前财力而论,实属万不能堪。然而和议既成,赔款已定,无论如何窘急,必须竭力支持。 ”同时, “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 ”据此,与奏议中 “和议 ”“赔款 ”相关的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文字说明某次侵略战争之后清

6、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赔款协议,遭到绝大多数的强烈不满而转向支持革命的社会现实,联系史实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革命思潮快速发展,所以 D 项符合提议要求, A B C 三项与革命思潮快速发展的史实不符。 考点:中国近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八国联军侵华 点评:关于对八国联军侵华与火烧圆明园事件之间的关系,许多学生对此存有误解,其实关于火烧圆明园这一事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事件,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首次火烧了圆明园,当然 八国联军侵华之时又再次焚烧了已遭极大破坏的圆明园。 1945年 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 “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

7、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这反映了 “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 ”期盼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民众对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期望, A项符合重庆谈判的史实和题意要求, B项发生在此之前, C项与题意相矛盾, D项表述错误,是国共双方及民主党派共同合作建国,答案:选 A项。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重庆谈判 点评: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 牍膊 惩 竦痴谥厍旖 辛宋 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

8、 整个事件过程从 1945年8月 29日开始,至 10月 10日结束,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方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对于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国共双方未能达成协议 。 有人说: “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和地方以合法性。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 ”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 “合法性 ”的是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自称齐威王 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 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 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

9、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封制下各地诸侯只能称国君或诸侯而不能称王,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所以 A项中齐侯婴行为不合法, B C D三项均符合分封制下诸侯拥有的权力和职责, 因此答案:选A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分封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具体内容,高考中对分封制的考查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分封制的内容(分封制的内容: 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保卫周王室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和分封制的影响或作用。 学者们认为,从世界范围内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如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内

10、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A对权力的监控 B对君主的制约 C突出法治 D强调主权在民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本质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或称议会民主制,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要避免专制独裁的出现,按 “三权分立 ”的原则实现对权力的监控,所以 A项符合题意, B项是其表现, C D两项不能体现代议制的阶级特征和实质,答案:选A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特点 点评:欧美代议制的建立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结果,其核心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实现依法治国和依法约束限制行政权从而防止专制势力的

11、复辟。尽管各国代议制在形式和具体内容上有差异,但其实质或本质则根本相同。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 “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时期,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 ”这说明 A总统控制议会 B总统权大,议会权小 C总统的权利受议会限制 D行政权与立法权相互制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的能力,材料说明总统有权召集议会开会,但总统也必须接受议会的要求和规定,说明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D项符合题意, A B D三项与题意不符。 考点:法国 1875年宪法 点评:法国共和政体的建立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此后法国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围

12、绕政体模式的选择进行了长期争论,但最终以总统共和制胜出,其确立的标志是法国 1875年宪法,此后法国政体没有再次发生更迭。高考对其的关注主要侧重于其革命进程中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有学者评述雅典民主制说 “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 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没在尘土之中 ”。这段话表明雅典民主制 ( ) A实行主权在民、轮番而治 B保证公民最大程度地行使权力 C实行直接民主,缺乏包容 D使权力的行使局限于少数公民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文字说明古希

13、腊民主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多数人的意见具有强制性,不给少数人以正当诉求利益的机会,缺乏包容性,结合史实可知其实行直接民主选举模式,故 C项符合题意, A B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古希 腊民主政治的史实,但与材料含义不符,答案:选 C项。 考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 点评:解题此题协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除了人民主权的特征外,古希腊民主政治还具有法律至上,政治平等,机会均等等特点。 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

14、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的此项规定 A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B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 C为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D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强调罗马人格权力的构成因素,即由自由权、市民权、家庭权三部分组成,只有三者同时具备才拥有公民权,这就为以后资产阶级人权理论的创立提供原始基础, C项准确地表达了罗马法的这一影响,而 A B D三项尽管表述正确但没有具体体现古罗马的民权理论,故答案:选 C项。 考点:罗马法的影响 点评:对罗马法的影响的考查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如本

15、 题中考查了罗马法对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理论的影响,还可以从罗马法对现代法治影响的角度进行,如: 罗马的私法制度是现代民法的源头,其私法体系包罗了权利主体资格、家庭与婚姻、监护与保佐、物权、继承、债权等详细而周密的制度,以及权利的各种保护措施等内容。出现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B A城邦民主体制健全 B私有制度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迅速 C罗马帝国的侵略扩张 D公共利益和公共权力意识淡薄 尽管此题属于原因考查但却是以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作为切入点。 1923年 12月 1日,陈独秀在前锋杂志上撰文认为: “殖民地半殖民 地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 ”。这一认识 A

16、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D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陈独秀认为在中国社会各阶级思想觉悟和素质普遍较低的社会现实下,资产阶级较之其他阶级先进,应该与其联合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 B项符合题意,新三民主义是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A项错误, D项表述错误,不合史实,科学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特点的 是毛泽东的论著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C 项与材料无关,因此答案:选 B项。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国共合作 点评:关于国共两党的关系,总结其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二者经历两

17、次合作和两次分裂,从合作和分裂产生的效果可以看出两党合则民族振兴,两党分则民族遭遇险境,因此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两党有必要进行长远的第三次合作。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有段议论: “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人才当得起一个 贵 ,否则就只能算是贱 。 ”这段议论 A宣扬了等级观念 B矛头直指封建等级制 C肯定教会的作用 D肯定知识的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提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薄伽丘的观点:人出生平等,道德和才能才有高低之分,这对中世纪以出身背景作为社会等级高低的封建等级制度构成了极大的挑战,所以 B项符

18、合题意, A C D三项表述与此无关。 考点:文艺复兴 点评: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特征各异,但其共同点也始终未变,那就是以人为中心,高度肯定人的价值和存在的必要性。解题时既要把握不同时期人文主义的表现,同时也要牢记人 文主义的本质。 十月革命期间,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及时解决了俄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其措施是 A宣布推翻资产阶级掌权的临时政府 B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C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D选举产生列宁为主席的人民委员会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十月革命后期苏维埃政权及时公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解决了当时俄国民众最为关心的

19、社会问题,所以 B项符合题意, A C D是十月革命前期的斗争形势和举措,答案:选 B项。 考点:十月革命的进程 点评:十月革命的四个重要发展阶段是高考中的常考点,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 “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

20、料中的文字说明了佛教的主张与儒家重视的人伦道德正好相反, D项符合题意, A 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选 D项。 考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 点评:魏晋时期是儒学第一次面临外来文化挑战的时期,佛学的传入和广泛传播使儒学的发展遭遇极大风险,儒学能否融合佛学思想是儒学能否再次创新的一次重要机遇,同时也是儒学正统地位能否巩固的重要一环。 2010 年 10 月 31 日晚,上海世博会胜利闭幕,同时决定中国馆将续展半年。中国馆展出的是动态的电子版清 明上河图,其原作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汴京城内外社会生活和习俗, “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 ”。 “时代的风采 ”指 A农业占据

21、主导地位 B北宋风俗画的写实精神 C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发达 D手工业商人人数众多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京城繁荣的社会生活场景,折射出当时商品经济发达的景象,所以 C项符合题意, A项与该画无关, B D两项表现了此画作的特点,但与时代特征不符,答案:选 C项。 考点:宋代的社会特征 点评:宋代纸币的出现表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活跃 ,但并不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峰,唐代就以出现了信用货币 “飞钱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 心理统一 的强

22、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中国的近代化)这种 “心理统一 ”和 “认同感 ”促成了 A国民革命的兴起 B土地革命的开展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战略反攻的开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文字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 ”描述的是抗日战争中的历史景象,抗日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增强和共同抵御外辱的信心,这就是这种 “认同感 ”,答案:选 C项, A B D三项均没有中国大批人员向西迁移的现象出现。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抗日战争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多角度的考查抗日

23、战争是近年来高考关注时政热点的重要表现之一,因为抗日战争是国共双方都高度认可的内容,也是国共双方团结合作的重要表现,所以随着近年 来国共两党的高层互访和台海关系的缓和及发展,高考对抗日战争的关注不会放松。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 民国共和 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反映出 A民众的思想觉悟已经提升到了很高的程度 B民众将推翻帝制与 民国共和 混为一谈 C清政府已经不得民心 D推翻帝制已成为民众的心声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民众对民主共和概念的本质没有认识清楚和对民主政体的漠视态度,所以 B项

24、符合题意, A项表述与题意相反, C D两项发生在民国建立以前,故答案:选B项。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辛亥革命 点评:材料考查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当然此题还可以有如下变式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 民国共和 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说明 B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 形态。 ”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

25、的是 A皇帝制度 B郡县制度 C三公九卿制 D察举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了秦汉时期的制度是在继承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郡县两种地方管理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当时并非以郡统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县的地位往往要高于郡。秦始皇统一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采取了以郡统县的管理模式,这是对郡县制度的发展和创新,故答案:选 B项, A C D三项都是秦汉时期的创新制度而非继承前代。 考点: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 郡县制 点评:郡县制初创于春秋战国时期,但通行于秦代、汉代和隋唐时期,至元代行省制出现,中国地方管理制度再次出现重大变化,

26、但县级模式始终未变,所以可以说郡县模式一直发展使用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亮点。 “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 料中 “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 ”说明了儒家学派强调积极入世的主张,儒家学者强调积极入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注重研究社会现实,所以答案:选 B项, A项是儒学派的主张,但材料中没有体现, C是道家学派的特点, D是佛学的特点。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高考

27、中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阶段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初步形成,并与其它学派相互争辩; 汉武帝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创新,成为正统思想; 宋代儒学在吸收了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 “程朱理学 ”的思辨化; 明末时期,儒学迎合新的时代发展要求积极转向经 世致用。 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 “干德三年( 965)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 ”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实现了中央集权 B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 C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

28、明了宋代设置转运使的目的是总揽地方财政,这样可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也会弱化地方开展经济建设的资金,所以 D项符合题意,宋代建立后 B C两项中的节度使和藩镇割据已经不复存在, A项说法过于笼统,不如 D项具体,答案:选 D项。 考点: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点评:材料说明了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之一,即通过削弱地方的经济实力,以加强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的显著特点是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除此之外还有通过以下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注重对官吏的选拔和监察; 加强思想控制。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 “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

29、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 ”。这次 “反思 ”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A唤醒民 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了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 A项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 B项和 D项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甲午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开展了维新变法和革命运动, C项符合题意和史实。 考点:中国近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 点评:近代中国的历史既是西方殖民者试图将中国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封建求民主反侵 略求独立和

30、解放的进程。高考对此内容的考查密度较大,难度也较深,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总结历史进程的特点和各种革命力量和理论的对比。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是 “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 ”;在 “万隆会议 ”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 “求同存异 ”的方针,说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这说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保证 D “求同存异 ”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

31、系的基本原则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前半部分周恩来总理强调了中国外交保持独立自主的重要性;后半部分周总理阐明了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坚持 “求同存异 ”的方针和原则,在这次亚非会议上中国取得了外交上的重大胜利,说明了这一政策的实用性,结合被选项可以看出 C项是对上述内容的全面概括, A B D三项概括不够全面,答案:选 C项。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点评:新中国的外交方针的内容是高考 中的常考点,主要涉及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比较: (1)“另起炉灶 ” 即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32、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即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3) “一边倒 ” 即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当然在具体考查中还会涉及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 培根指出: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里所说的 “影响 ”主要是指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

33、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培根充分肯定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中的三大发明对世界历史所产生的巨大改变,尤其是在推动欧洲的社会转型上,故 A项最符合题意, B项是三大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不符合题意,工业革命是受近代自然科技推动而非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 C项错误, D项描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作用,答案:选 A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点评:中国古代的重大科技成就内容丰富,识记有一定的难度。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科技成就应作分类,比如数学、天文历法、农学、医学等; 要将教材中的科技

34、成就在分类的基础上按历史时间顺序进行整合排列。 卢梭说: “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 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 ”这表明他主张 A以法治保护宗教自由 B以契约保障个人自由 C废除封建财产私有制 D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卢梭强调了运用人类集合体的力量来保障个人及其财产不受侵犯和自由,也就是社会契约保障个人自由, B项符合题意, A C D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考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点评: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三大启蒙思想家之一,

35、他的社会契约论积极吸收了英国早期启蒙思想家霍布斯的 “社会契约 ”思想。所 谓的社会契约就是认为国王统治民众,管理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他和民众所签订的一份契约,其实也就是人民将权力授予国王。因此 “社会契约 ”思想不仅体现了 “人民主权 ”的观念,同时也能说明当国王统治不当时人民起来推翻国王统治的合法性,或者是人民革命的正当性。 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 “他们 ”指的是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 墨家学

36、派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了法家学派主张推翻旧贵族的统治,强调要压迫民众从事生产活动,并反对知识分子和抑商等内容, C项符合史实, A B D三项没有上述主张,故答案:选 C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 点评: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统治者采用的重要思想之一,其主张 “以法治国 ”和加强君主权力,成为战国时代最受欢迎的学说,但由于忽视道德的教化功能和作用并主张用严刑峻法镇压民众,导致民众的不满,故在秦代以后丧失主导地位,让给了儒家思想。但中国自汉代以后的统治者多采用儒、法、道三家思想杂糅而用之。 下列引文可以作为汉代政策从 “无为 ”转变到 “有为

37、”的原因的是 A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 B “约法省禁 ”“废除烦苛 ”“减田租,十五税一 ” C “汉兴七十余年间,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 ” D “讲候惟得农食租税,不与政事 ”“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代实行 “无为 ”转变到 “有为 ”最主要的原因是汉初长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迅速恢复并得以增强,所以 C项符合题意要求, A B两项是实行 “无为 ”政策的原因, D项推行“推恩令 ”是 “有为 ”政策的表现,故答案:选 C项。 考点:西汉初年的社会特征, 点评:西汉初年的社会特征是高考中

38、的高频考点,主要考查对象有政治方面的郡国并行体制,经济上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思想文化上推行的黄老无为之说。材料考查了汉代政策从 “无为 ”转变到 “有为 ”的经济根源问题。 “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 ,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 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 (国风之篇 )之遗欤? ”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 “民间性情之响 ”的是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了 “山歌 ”的特点即反映底层民众的生活和生产场景,符合其特征的是诗经,答案:选A项, B

39、C D三项均是由社会上层知识分子所创作,而非底层民众所为。 考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 点评:中国古代的文学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先秦诗歌,两汉时期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时期的小说都深深的打上了时代烙印,从而说明了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形式是当时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反映。 1688年 6月 30日,英国议会的七位要人悄悄聚会,他们秘密起草了一封邀请信送往荷兰。信件的内容是邀请詹姆士二世的亲戚荷兰执政、奥兰治的亲王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一起前来英国担任国王,保护 “宗教自由和财产 ”。上述材料说明英国 A圆满完成了 “光荣革命 ” B开始进入外国人统治时期 C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D议会开始挑

40、选王位继承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英国议会的七位要人秘密聚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亲戚荷兰执政、奥兰治的亲王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一起前来英国担任国王,说明议会正准备进行 “光荣革命 ”,正在挑选能代表其利益的执政者即英王,所以 D项符合题意和史实, A C两项是发生在这一过程之后, B项表述错误,答案:选 D项。 考点: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点评:英国立宪政体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光荣革命 ”后英国初步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此后英国责任内阁逐步形成,行政权完全归内阁,至此英国才完全确立君主立宪制。 西方民主史一书指出 ”(美国)政府各部门之间

41、的分权制衡,并没有否定共同合作。罗斯福上台执政,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短短三个月中就提出了 70多个议案,对此,国会表现了极大的合作态度,使 “新政 ”得以顺利实行。二战后总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件。 ”上述史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取决于 A社会经济状况与国际形势 B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C统治集团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D政府各部门权力机制不断调整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了美国的权力部门在国家面临巨大危机和维护整个国家利益之时会展开通力合作而非相互掣肘,

42、 C项符合题意, A B D三项内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考点:美国的总统共和政体 点评:美国政体是严格按照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 ”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独立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但又彼此之间相互制衡,保障了美国民主政体的实施,为其他资本 主义国家提供了政治蓝本。 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A宣扬人人平等思想 B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C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D将基督教教义与儒

43、家大同思想结合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了太平天国各将领利用自然界天象的高低顺序来确立他们在领导阶层的权力大小顺序,本质反映了太平 天国借助神权统治秩序构建自己的等级秩序,答案:选 B项, A D两项宣扬的平等思想与材料含义相反, 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近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高考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 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阶级局限性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等方面。本题是从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阶级局限性角度进行的考查。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

44、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 800至公元前 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 ”。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 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 1)结合所学,指出 “轴心时代 ”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 6分) 材料二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 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 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

45、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材料二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5分) 材料三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家所制定为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 “天理 ”,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 3) 依据材料三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请以其同时代的思想观点为材料三中 “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 ”提供一则佐证。( 3分) 材料四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

46、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依据。( 2分) 答案: (1)孔子:仁、礼、中庸;老 子:道、无为、小国寡民。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 “自我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 集大成者。( 2)新特点 :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不同点 :关于宇宙本原 ,二程认为理是万物本原 ,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关于认识论 ,二程主张探究外物 ,王阳明强调内心

47、自省。( 3)依据 :进步的历史观。 (或 “事物是发展的观点 ”。 )佐证 :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说明即可。特点 :一方面理学逐渐走向极端 (或 “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 。另一方面出现反传统儒学 ,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4)历史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是属于反 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范畴。依据: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 试题分析:( 1)结合教材内容可以直接回答出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主要观点,苏、亚二人的 “学术史上的地位 ”是指 “文化成就 ”的地位;(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的新特点是完成了儒学思辨化和哲理化的过程,材料中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世界本原的处所与认识论上;( 3)从材料文字内容可以看出王夫之的主张: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的变化,列举出进步思想家黄宗羲与顾炎武的进步主张即可;( 4)明清之际的新儒学的特质是出现了早期的民主思想,这为后来的民主革命 提供了理论先导,其出现的原因是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考点:东西方思想文化比较 点评:东西方思想文化比较是高考中常见材料题题型,考查角度具有多样性,具体涉及到的有思想经济根源,思想内容和特点,代表人物的核心观点比较以及对各自文化产生的影响和历史地位,本题即使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