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estyield361 文档编号:33512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1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 世纪初,美国华尔街开始流行一个段子:老师问学生:是谁创造了世界?学生回答:是上帝在公元前 4004年创造了世界。但在 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重组了一回。摩根是美国著名财团的创始人,对该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反映了上帝创世说 B肯定了摩根先生的功绩 C体现了大企业时代资本的深刻影响 D强调了美国的世界地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时间 “20世纪初 ”,人物 “摩根先生(美国著名财团的创始人) ”可判断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垄断组织出现,大企业时代到来给世界带来深刻的影响。故 C正确。 考点:

2、垄断组织的出现 点评: 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垄断组织的出现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垄断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强,资本主义各国的垄断资本家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国家政权,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以赚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苏州府志记载: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 唤代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纺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 车匠 ,立濂溪桥。 ”从材料中可得出的结论有 政府对城市实行功能分区 纺

3、织业分工明确 出现了自由劳动力市场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可以推断苏州城有功能分区,但从材料中看不出政府力量是否参与;从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可推断出已经存在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鸦片战争后。因此排除 , 可从材料中看出。故选 C。 考点:明代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点评:明朝中后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 “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这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古罗马士兵使用的

4、刀剑是熟铁制的,刺到敌 人身上立刻弯曲,须放在地上用脚踩平再 用。同一时期我国的刀剑锐利坚硬,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A春秋时期我国已经冶炼生铁和钢 B春秋时期我国出现灌钢技术 C用水排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水平 D春秋时期我国铁制兵器完全取代青铜兵器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明确古罗马与我国的春秋时期大体处于同一历史时期。 B灌钢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C用水排鼓风冶铁是在东汉时期, D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均可排除,故选 A。 考点:古代手工业的冶金业 点评:中国古代冶金业的成就有: 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 商 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

5、礼器; 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南北朝发明灌钢法,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 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 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D使用畜力水排鼓风冶铁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题干图片信息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牛耕推广,这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D项的水排是在东汉时期发明的,而且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私田出现,井田制

6、开始瓦解;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彻底瓦解。 明朝福建泉州府 “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产) ”的积极作用是 A佃农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 B佃农与地主的依附关系消失 C佃农获得产品的完全支配权 D佃农与市场发生联系 ,获得实际利益,积极性提高 答案: 试题分析:农产品能够 “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说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增强,而这些新产品属佃农所获,说明了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并且佃农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但佃农依然要向地主缴纳赋税。、B、 C表述错误,只有 D项正确。 考点:租佃制。 点评:租佃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

7、、奴役农民的制度。是战国以来随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形式。这一制度自战国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我国封建社会,人口的增长是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主要依据是 A能反映政治清明 B农业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C人口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D劳动力可充实手工业生产部门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这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只有人口的增长才有农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是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这是由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所决定的。故选。 考点:古代农业的发展 点评:中国古代农业在古代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还可以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古

8、代中国农业经 济的基本特点不包括( ) A小农户个体经营为基本形式 B海外贸易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C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D农民有少量或完全没有土地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然有海外贸易,而且有时也很兴盛,但在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大,而且海外贸易对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影响不大。本题选。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这段材料可能出现在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东晋南朝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叙述的是江南地区农业发达的经济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从魏晋南北朝以来,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得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9、经济中心开始南移。故选 D。 考点:经济重心南移 点评: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 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土地兼并与集中,是我国土地私有制的突出特征。宋代土地兼并尤为 突出 ,主要原因是 A宋代实行 “以军功行田宅 ”的制度 B采取田庄式生产经营模式 C实行 “田制不立 ”和 “不抑兼并 ”的政策 D宋代采取均田和限田的措施 答案: C 试题分析:封建社会实行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归个人所有,可以

10、自由买卖或转让。这样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由于宋代统治者实行 “田制不立 ”和 “不抑兼并 ”的政策,所以土地兼并尤为突出。故选 C。 考点: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 点评: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土地私有并允许自由买卖,这就导致了皇室、贵族、官僚、地主可以通过经济的或非经济的手段兼并土地,土地高度集中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土地过度集中,导致无数小农经济破产,严重破坏了农耕生产秩序,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往往激起民众暴动。 中国古代贾思勰所编著农书齐民要术中说: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这说明贾思勰编著这本农书的目的是 A反

11、驳 “贤者 ”的错误理论 B重视发展手工业 C鼓励商人的经营活动 D重视发展农业 答案: D 试题分析: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的农书。中国古代的 “本 ”是指农业, “末 ”是指工商业。材料反映的是商人的事,不写进书中,说明作者轻视工商业,重视农业。故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 点评:西汉 锸 椤贰 蔽杭炙价摹镀朊褚 酢贰 蹯酢杜 椤贰 鞒旃馄簟杜 椤凡 莆 泄 糯 乃拇笈 椤渲小镀朊褚 酢芳锹蓟坪又邢掠闻 瞪 椋 俏夜 执孀钤纭 钔暾 钕低车墓糯 悼蒲 鳌 /p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农用动力发生改变 自耕农经济出现 土地所有制

12、发生变化 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铁工具和牛耕使用,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自耕农出现;商业发展方面,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一些经商致富的大商人。 项正确,都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故选 D。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政治上: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西周的 “封邦建国 ”体制崩溃,逐渐形成了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改革。经济上: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

13、地面积扩大,土地买卖、奖励农耕的政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留下最为灿烂的一页。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 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 “以机为田,以梭为耒 ”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 “尽逐丝绸之利 ”,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瓷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B出现雇佣关系 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明

14、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纺织家庭,苏州丝织业发达,松江地区发展棉织业,景德镇发展瓷器业。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A、 B、 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C。 考 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点评: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多种经营形态并存,互为补充;官营手工业规模巨大;(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 4)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 5)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 6)手工业生产布局虽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变化。 沈氏农书中记载: “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

15、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答案: D 试题分析:考查古代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特征。关键信息: “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说明家庭手工业是与农业相结合的,是家庭副业,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家庭消费。 A、 C说法错误, B项无从体现。故选 D。 考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形态 点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另一方面,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仍占有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到明清时代,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开始产生。 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

16、、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主要是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各族之间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汉唐以来,丝织品和瓷器成为中国外销的重要商品,深受世界各国喜爱。丝织品和瓷器图案的变化主要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故选 A。 考点: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手工业 点评: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西汉:中国被誉为丝国。 唐朝: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 非洲。 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 明代:烧制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

17、缸。 下表选自库钦斯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一书。阅读下列数据信息,它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1820 1870年英国占世界工业和贸易的比重( %) 年份 占世界工业的比重 占世界贸易的比重 1820 50 27 1840 45 25 1850 39 22 1860 36 1870 32 25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丧失了贸易中心地位 D英国主导了两次工业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表格信息看,英国的工业和贸易在世界经济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说明英国确立了其世界工厂的地位,故选 B。 考点:英国工业革命 点评: 1840年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

18、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从 19世纪初到 70年代的几十年间,英国在世界工业、贸易、海运和金融方面,都处于垄断地位。既是世界各国工业制成品的主要供应者,又是世界各国出口原料的最大购买者,成为世界加工厂,故称 “世界工厂 ”。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 1619年 1625 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 22.15万匹。到 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 ,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19、答案: C 试题分析:题目材料中的关键句子 “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 ”,据此分析可知,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使得原有的工场手工业生产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因而必然推动技术革命的到来。故选 C。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包括: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条件: 资本 通过殖民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财富。 劳动力 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技术 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市场 海外贸易扩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 要。 原料 -国内丰富的资源和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廉价的原料。 马克思说: “美洲的发

20、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这些 “革命因素的发展 ”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A欧洲出现了 “价格革命 ”和 “商业革命 ” B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联系所学史实,新航路开辟的最重要的作用是加速了西欧封建主义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故选 B。

21、 考点:新航路开辟 点评:新航路开辟的 “四大影响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欧洲国家开始了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历史学家斯塔诺夫里阿诺斯说: “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 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 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 ”17世纪,这种 “新组织 ”使 A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B英国成为 “日不落帝国 ” C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 “无敌舰队 ” D荷兰夺去新阿姆斯特丹并改名纽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

22、学史实, 16世纪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崛起,荷兰在 17 世纪建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商业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扩张,成为商业殖民帝国。 B、 C与时间不符, D项错误。故选 A。 考点:殖民扩张 点评:荷兰的殖民扩张: 在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取了马六甲、锡兰;入侵今印尼一带,并一度侵入我国领土台湾。 在非洲, 17世纪中期,荷兰夺取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在美洲,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 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和殖民帝国,有 “海上马车夫 ”之称。 17世纪下半期,英荷进行了三次战争。结果,英国取得了荷兰的北美殖民地。此后,荷兰在欧洲丧

23、失了大国地位。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网上查找资料时找到了下面所示的世界地图,同学们在观察研 究后,认为该地图的绘制最早是在 A 14世纪 B 15世纪 C 16世纪 D 17世纪 答案: C 试题分析:地图中绘制了开辟新航路的三条航线:从欧洲到达印度和美洲、实行环球航行。联系所学知识,麦哲伦是在 1519-1522 年完成环球航行,故选 C。 考点:新航路开辟 点评:新航路开辟的 “四次探航 ”: 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抵达好望角;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 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及其同伴完成了环球航行。

24、 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结构中有利于制度创新的各种因素通过一系列彼此联结的历史运动而会聚、互动,人类正在走出中世纪这个 “死亡之门 ”。下列各项说明人类正在走出中世纪这个 “死亡之门 ”表现的是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各地文明开始汇合交融 教会的文化垄断开始被打破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能力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欧洲的中世纪是指欧洲的封建制时代,特点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盛行一时,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政治统治,教会神学对文化的绝对专制。 项都是打破天主教垄断的表现,故选 A。 考点:新航路开辟 点评: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相互隔绝的

25、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新航路开辟的最重大影响。正是由于世界走向会合,人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以及欧洲 的枪支、工艺品运往各地销售。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下列明清时期经济现象中,符合当时世界历史潮流的是 A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 B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均有很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 “小户 ”“听大户呼织 ”,“计日受值 ” D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 答案:

26、C 试题分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 “世界发展趋势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因此,明朝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顺应了这一趋势。 C项中的 “计日受值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 考点: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点评: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但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而且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 “一品官,二品贾 ”。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 “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 等生,科第反在次者。 ”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唐朝

27、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答案: D 试题分析:喻世明言、二刻拍案惊奇均为明清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故排除 A、 B两项。 “一品 ”、 “二品 ”、 “一等生业 ”等词语,是关于社会地位的用语,不能反映徽商的活动情况。两则材料说明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故选 D。 考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点评:明清时期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涌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卖贸易发展较 快;出现商帮,其中以徽商、晋商实力最强。 “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

28、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 A隋朝长安城 B唐朝长安城 C北宋汴京 D明朝苏州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御街一直南去 ”中可了解到这一城市是封建王朝的都城, D 项排除。材料 “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反映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说明 “市 ”已打破了空间限制。根据所学北宋时 “市 ”的时间、空间限制已被打破。故选 C。 考点:宋代商业的发展和市的变迁。 点评:宋代以后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 “草市 ”普遍;打破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

29、城多见 “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 ”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B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C官府鼓励经商 D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 “当街列床凳出售凉食 ”和 “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 ”说明宋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店铺随处可设,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商业的繁荣,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故答案:为 B。 考点:宋代商业的发展和市的变迁。 点评:宋代以后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 “草市 ”普遍;打破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吕氏春秋 上农: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

30、)迁徙,轻迁徙则 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严刑峻法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本 ”指的是农业, “末 ”指的是商业。大致意思是人民不务农而经营商业则财产轻便,财产轻便就容易迁徙,而容易迁徙国家就会有患难,因为人们的心思都在远的地方,就没有安居的心思。由此可以看出是重农抑商思想。故选 B。 考点: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 “重农抑商 ”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 “抑商 ”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31、,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虽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美洲国家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职能的共同之处是 A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 B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C对抗特定的国家集团 D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 答案: A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比较历史实物的能力。 可以用排除法,欧洲经济共同体是一个经济组织,没有军事功能,所以排除 C、 D两项;上海合作组织并非为了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故排除 B;只有 A正确。 考点:区域性国际组织 点评:区域性国际组织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的国家为了共同利益和共同政策而结成的国际组织。在区域组织中,有些是政治性的,有

32、些是专门性的。但是,一般区域组织从其基本活动来看,不仅具有政治方面的职能,也具有调整和促进本区域内社会、经济和其他有关专业方面的作用。 “进入 20世纪 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 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 20世纪 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材料表明当时国际格局的主要特点是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C日本崛起,成为政治大国 D欧共体建立,欧洲重新成为世界的中心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介绍了西欧、日本、美国关系以及国际地位的变化,解答本题的关键就是分析不同时期西

33、欧、日本的力量变化及其对对外政策的影响。 B、C、 D三项均只涉及到 其中一个方面,而 A项是对三者的概括,故选 A项。 考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点评: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源于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战后建立的两极格局在20 世纪 70 年代因欧洲联合、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中国振兴受到挑战。90年代后多个经济中心的崛起,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对抗的冷战局面。双方敌对行动包括 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和封锁禁运 军备竞赛和组建军事集团 发动代理人战争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冷战 ”的主要表现形式,所谓 “冷战 ”是指美苏双方除了战争以

34、外的一切手段进行对抗,其中包括经济封锁、政治供给、颠覆破坏、军备竞赛等。选项中的所有手段都是双方冷战采取的敌对行动,故选 D。 考点:美苏冷战 点评:冷战是美苏之间的除直接战争之外的激烈的对抗,在政治上,美国出台了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推出了马歇尔计划,扶植西欧遏制苏联;在军事上成立了北约组织。针锋相对,苏联在政治上成立了共情局;经济上推出了经互会;在军事上成立了华约组织。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 : “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和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 ” 20世纪 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 “领袖 ”的史实是 A提出杜鲁

35、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 “特种战争 ” 答案: C 试题分析:美国在 20世纪 50年代领导 “自由国家 ”即资本主义阵营抵制共产主义威胁的史实是领导北约与华约对抗。 A、 B两项所述的史实发生在 20世纪 40年代, D项所述事件发生在 20世纪 60年代,均与题干中 “20世纪 50年代 ”这一时间限定条件不符。故选 C。 考点:美苏冷战 点评:冷战之门的开启: 杜鲁门主义是冷战的开始。 冷战政策的经济表现为马歇尔计划。 冷战政策的军事表现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不平衡发展: 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称: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

36、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修正民族国家 ”是指 A接受马歇尔计划 B建立了欧洲共同体 C成立了经互会 D掀起了不结盟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回答。 “修补资本主义 ”是指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建立 “福利国家 ”。修正 “民族国 家 ”是指发展区域性经济合作,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故选 B。 考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点评: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包括: 国家干预经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建立 “福利国家 ” 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新经济 ”的出现。 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 “如

37、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 ”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答案: C 试题分析:战后苏联是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随着经济恢复的完成,苏联开始和美国争霸,从材料中内容来看 “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 ”可知,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故选 C。 考点:美苏从对峙走向缓和 点评: 20世纪 60、 70年代美苏第二阶段争夺的形势。这一阶段双方的攻守态势发生了转变。美国因经济出现衰退,在资本

38、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一落千丈。而苏联在这一阶段却急起直追,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同时,军事上也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在此诸多 不利的条件下,尼克松在任时期的美国不得不调整对外战略,以 “缓和 ”外交对待苏联,此外,从越南抽身的同时还主动谋求同中国关系的正常化。 战争宣传单是一方为了瓦解敌人意志、鼓舞自己士气而印制的宣传材料。下图为二战后某次局部战争时期的宣传单,对该图分析正确的是 A这场战争爆发前两极格局正逐步走向解体 B这是联合国军为瓦解志愿军士气而印制的 C中国的出兵援助使这一地区得到彻底解放 D美国在这场战争中使用了所有现代化武器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这是朝鲜

39、战争时期美国为首的 “联合国军 ”的宣传单。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两极格局正逐步走向解体是在 20世纪 80年代末,故 A不正确;中国抗美援朝只是把美帝国主义赶出三八线,朝鲜半岛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故 C不正确。 D项无法从图片获得信息。故选 B。 考点: “冷战 ”下的国际关系 点评:冷战后的国际局势的特点是全面 “冷战 ”和局部热战交织。冷战的结果导致德国分裂、朝鲜分裂、古巴导弹危机;在亚洲,美国发动侵朝、侵越战争是局部 “热战 ”的表现。 1971年 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域发表演讲,指出: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 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

40、 ” 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结束 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为组合型选择题,且为不定项,故需要逐条判断, 组建上海合作组织与美国无关, 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是 1949年。 70年代尼克松政府调整对外战略和政策,从越南撤军,访华并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故选 B。 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点评:新中国在 20世纪 70年代取得了一些列的外交的突破: 1971年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着美国等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1972年中国同美国关系正常化, 1979年建立了外交关系; 197

41、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等。 有人认为,尽管 “冷战 ”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 ”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其中 “强大的稳定因素 ”主要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第三世界崛起 C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 D欧洲走向联合 答案: C 试题分析:试题实际要求回答美苏 “冷战 ”的客观积极影响。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故选 C。 考点:冷战的影响 点评: “冷战 ”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消极: “冷战 ”局面形成后,美苏争霸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 积极:美苏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4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等。 观察右面一幅漫画(图中英文意为 “杜鲁门主义 ”),若为该漫画拟定标题,较为合适 的是 A反目成仇,势成水 火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D冰释前嫌,共克时艰 答案: A 试题分析:杜鲁门主义是在美国总统杜鲁门任期内形成的美国对外政策,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核心。 1947年 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破裂和冷战的开始,故选 A。 考点:美苏冷战 点评:冷战是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以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为标志。冷战期间,美苏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冷战对国际局势产

43、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冷战的背景、具体内容等都需要掌握。 右图摘自 2008年 2月体育周报,标题为 37年后再握手,图中外国人名为蒂姆 甘, 时任美国乒协副主席兼美国队队长。下列关于 “37年前的那次握手 ”表述正确的是 A意图是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B为中美两国解决台湾问题打开了大门 C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首次正式接触 D打破了 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答案: A 试题分析:这是一幅回忆 20世纪 70年代中美 “乒乓外交 ”的画面。 “37年前的那次握手 ”指的是 1971 年中美两国的 “乒乓外交 ”,起到了 “小球转动大球 ”的效果,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打开了大门,故

44、 A的说法正确。 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点评: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我国外交政策有 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求同存异 ”方针的提出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新中国建立之初,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立,受意识

45、形态的影响,中国采取 “一边倒 ”的外交方针,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不能体现材料反映的思想,排除含 的选项。答案:为 D。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在近几年高考中,几乎年年涉及本专题内容。从考查的题型看,以选择题居多,也包括材料题和问答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中苏、中日关系;万隆会议等。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和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的今天,争取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本专题的内容极具现实意义。在综合考试形势下又极易与其他内容综合,实现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的综合联系,具有较多的切入点,故应特别关注。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 6世纪开

46、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 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 “秋七月,初税田 ” “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铁制农具的使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说明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出现了私田,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积极劳作,生产积极性比井田制下的农民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政府对私田开始征收赋税; 说明由于铁农具的使用,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原来用于祭祀的牛用于耕地。 说明官府控制手工业,和铁农具的使用没有关系。故选 A。 考点:古代农业的生产工具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私田出现,井田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彻底瓦解。 张军同学在探究 “古代农业发展 ”课题过程中,选用了下面两幅图片,他是想用这两则史料的变化来论证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从使用耒、耜到铁农具和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