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33513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山东又称齐鲁大地,这个简称应该起源于 A商朝宗法制 B西周分封制 C秦代郡县制 D隋唐科举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周初,从武王到成王共分封大小 71个诸侯国。其中主要有:在东方分封了鲁、齐等国;在北方分封了燕等国;在南方分封了吴、楚等国;在中原分封了郑、晋、卫、宋等国。西周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因此 B符合题意。 A是强调血缘关系, D是选官制度,与地方行政区划无关; C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但与题干无关。 考点:分封制 点评:本题还可参考( 2010 辽宁、湖南、宁夏文综 24)西周分封制在中

2、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答案:是 C “洪武皇帝 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 ” 材料中 “中级官员 ”的主要职能是 A协理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答案: A 试题分析:洪武皇帝 是指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时期为强化皇权,废除丞相制度,但是由于事务繁多,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但是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因此 BCD都不属于殿阁大学士的职能。 考点:明

3、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没有固定的提示语,随题意而出。要求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等信息,并对其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再作出判断。一般认为材料类型选择题是把材料题特有的考查功能向选择题的一种延伸。材料类型选择题不但提供材料,也提出了正确答案:,不过这正确答案:隐藏在备选项中,需要考生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备选项的基 础上去选择。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 “刘罗锅 ”。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 “宰相刘罗锅 ”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

4、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答案: B 试题分析:明太祖加强皇权,借胡惟庸擅权一案废除丞相,宰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因此清朝不可能设置宰相。史书记载刘墉在乾隆五十年协办大学士,于是在电视剧中为了突出主角的角色称之为 “宰相 ”。电视剧中说刘墉是罗锅其实是笑谈而已,清朝选取管理注重仪表,如果刘墉真是罗锅是不可能进入官场的。虽然说电视剧中的刘罗锅是笑谈,但是这一称呼也并非空穴来风,史书记载嘉庆皇帝称呼刘墉为刘驼子,当时刘墉已经 80驼背也属自然。因此 B符合题意。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关键要提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 ,搞清备选

5、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这类题目的干扰项往往对材料的作出以偏概全的理解、以现象代替本质的推理。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一组镜头: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运作程序应是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工部户部;元朝时中书省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明朝时废除丞相,把行政权分给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又设立内阁辅助皇帝,根据题干 “阁臣 ”等信息可知最早是在明朝;清朝初年仿明朝制度设立内阁。因此 C符合题意。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材料型选择

6、题没有固定的提示语,随题意而出。要求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等信息,并对其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再作出判断。一般认为材料类型选择题是把材料题特有的考查功能向选择题的一种延伸。材料类型选择题不但提供材料, 也提出了正确答案:,不过这正确答案:隐藏在备选项中,需要考生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备选项的基础上去选择。 明史记载: “明景帝要易储,恐廷议时群臣反对,事前赠阁臣陈循等人白金,又派太监恫吓。 ”这一材料从本质上说明 A明朝的政治比较清明,皇帝较多采纳臣下的意见 B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很高 C君主采用多种手段驾驭臣下 D官僚制度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约束 答案: D 试题分析: “事前赠阁臣陈循等人白金

7、,又派太监恫吓 ”说明皇帝未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对大臣威逼利诱。 A 不对,材料恰好说明明朝政治昏暗,而非清明;B在材料 中无从体现; C不对,只是对材料反映现象的理解; “恐廷议时群臣反对 ”说明本质上反映了官僚制度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约束。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历史选择题中常会有一些特殊限定的要素,如 “根本原因 ”、 “主要原因 ”、“本质 ”、 “实质 ”、 “性质 ”等。平常训练时,我们就应该在理论上认真区分这些特殊限定词的细微区别。 如 “实质 ”就是 “本质 ”,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 “

8、雍正七年 (1729 年 ),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 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 ”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 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降低了行政效率 参与国事决策 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 ” 说明 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领以亲王、大臣 ”说明 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不对,军机处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而非降低了行政效率; 不对,参与国事决策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考点: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没有固定的提示语,随题意而出。此类选择题题干所要求答的内容往往由多个知识点组合而成,将选择项冠之以数字序号,正确答案

9、:至少是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组合选项。故该题型有知识含量大的优点,能力考核要求也十分灵活。可以是材料、评价判断、异同比较等等。 观察下图,两汉时官员上朝可以坐着奏事,到宋朝时官员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皇权不断加强 C封建等级制度不断强化 D古代礼仪不断发展完善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看,突出的是皇帝和大臣的关系; A不对,突出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符合事实,但过于笼统; D只是看到表面现象而已。官员从坐着奏事到站着奏事再到跪着,实际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皇权日益独尊。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0、度 点评:最佳型选择题的提示语往往是最根本、主要、主导、突出、本质、实质等词。最佳选择题又称程度型选择题。这种题目的结构规律是四个选择项不是非正即误,而是一种程度关系。选择项在不同程度上均符合题意,只是符合的程度差异,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被排除的三个选择项有时并非错误,只是欠妥,算 不上 “最 ”佳选项而已。 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最能概括这段历史全过程的是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答案: A 试题分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一方面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达到顶峰。另一方面封建社会日益走向衰落,封建统治日已腐朽,

11、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潮流,西方已经逐步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东西方差距日益拉大,因此 A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与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刚好相反。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回答这类选择题时,除了历史的知史储备之外,还要注意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理论水平。结合相关知识,搞清史实和结论、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干扰项的设计往往混淆事实、或是理论使用有误推导出错误、模棱两可的观点。 1895年人们在北京城门贴出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的对联。联中 “割地 ”是指 A割九龙司地方一区、新界给英国 B割黑龙江以北给沙俄 C割台湾和澎湖列岛等给日本 D划东交民巷为 “使馆

12、界 ” 答案: C 试题分析: 1895年正值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和澎湖列岛等给日本。割九龙司地方一区、新界给英国的是 1860年北京条约;割黑龙江以北给沙俄是 1858年瑷珲条约;划东交民巷为 “使馆界 ”是1901年辛丑条约。 考点:近代不平等条约 点评: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性质的突出表现,它们对中国近代史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是高考常考的重点。但这些条约的内容易混难记,更易遗忘。为此,笔者在实践中采用缩记法、字头法、谐音法、排比法等方法多管齐下,生动形象,好记难忘,收到了良好 的效果。 一、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割香

13、港岛给英国; 赔款 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方法 1,挑选核心词依次缩记为 “割地、赔款、开口岸、协税 ”。方法 2,用字头法结和谐音法记为 “哥哥赔五(双)鞋 ”,解释: “哥哥 ”谐 “割 ”音,指割地;“赔 ”赔款; “五 ”五口通商; “(双) ”辅助记忆,无实义,下同;“鞋 ”谐 “协 ”音,指协定关税。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名称的记忆。方法 1,用字头 法记为 “广、厦、福、宁、上 ”。方法 2,用谐音法记为 “光(广)下(厦)不(福)能(宁)上 ”。 二、 1858年中俄

14、、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主要内容: 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淡水、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 200万两,赔偿英商损失 200万两白银。 方法 1,挑选核心词依次缩记为 “公使驻京、开十口、外国船、外国人、赔款 ”。方法 2,用数字排比法记为 “一开二赔三外 ”,解释: “一开 ”增开 牛庄(后改营口)、淡水、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二赔 ”军费、商损两种赔款,即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 200万两,赔偿英商损失 200万两白银; “三外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

15、国船(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三、 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主要内容: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 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方法 1,挑选核心词依次缩记为 “认天约、开天津、割九龙、 准华工、增赔款 ”。方法 2,用字头法结和谐音法记为 “准(许)天天陪酒 ”,解释: “准 ”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 “天天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陪 ”谐 “赔 ”音,指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酒 ”谐 “九 ”音,指割

16、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四、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1)中国割让台湾及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 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方法 1,挑选核心词依次缩记为 “割地(辽、台、澎)、赔款(军费 2亿两)、开口岸(沙、重、苏、杭)、设厂免税(口岸设厂,内销免税) ” 。方法 2,用字头法结合谐音法记为 “哥哥开厂赔两亿两 ”,解释: “哥哥 ”谐 “割 ”音,指割地; “开 ”开放四处通商口岸; “厂 ”口岸设厂,内销免

17、税; “赔两亿两 ”赔款两亿两。 五、 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十一国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1)中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折合九亿八千多 万两。( 2)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保护,中国人概不准居住。( 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所有炮台 ,准许外国军队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立即革职,永不叙用。( 5)改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6)修订商约。清政府同意将各条约中通商行船的内容加以修订,以便利

18、帝国主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方法 1,挑选核心词依次缩记为 “赔款、划界 、拆炮兵、惩官民、改总理、修商约 ”。方法 2,用字 头法结合谐音法记为 “修使馆赔炮兵,改总理惩官民 ”。解释:“修 ”修订商约; “使馆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保护,中国人概不准居住; “赔 ”中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折合九亿八千多万两; “炮兵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所有炮台 ,准许外国军队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改总理 ”改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惩官民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

19、压不力的官吏,立即革职,永不叙用。 美国历史 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解释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答案: B 试题分析: “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可见作者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中国方面的原因。抹杀了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的实质。 A不对,鸦片战争的根源在于工业 革命的开展推动西方国家为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

20、地,加紧对外扩张; C不对,作者显然是为英国辩护; D不对,作者的观点涉及全球化的角度但不准确。 考点:鸦片战争 点评:因果型选择题考查的角度主要有分成两种情况:一由结果推断出原因,提示语往往问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源、主导原因、关键原因、是因为、内因、外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等等。二是由原因推断出结果,提示语问的是结果。 2009 年 2 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焚毁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21、; A不对,鸦片战争时期 英军没有攻入北京; C不对,甲午战争时期日军没有攻入北京; D不对,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侵略军攻入北京,但与题干意思不符。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点评: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 46年( 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约 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 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圆明园有 “万园之园 ”之称。 1860年 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此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页屈辱史。 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

22、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这场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 “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 ”可知应是指甲午中日战争被东方小国日本打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第一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都有英法等西方大国参与,与题干意思不符。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点评: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原来不起眼的小国日本则一跃成为亚洲的强国。同时,日本在马关条约中的巨大获利也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了。 右

23、图是古代某一时期行政区划局部地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历史地图最可能是 A周朝 B秦 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图片可以看出 “江西行省 ”“江浙行省 ”等信息, A不对,周朝实行分封制,地方建立诸侯国; B不对,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 C不对,宋朝地方上建立路、州、县; D符合题意,元朝建立行省制度。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汉(郡国、刺史) 隋(州、县) 唐(先设道作为监察区,后形成道、州、县) 北宋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路、州、县 ) 元(行省制度、置宣慰司、省路府州县) 趋势:中央进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直

24、秘阁,五百贯,擢通判 ”,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并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宋代为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知州,又设 “通判 ”监督知州 ,与其相互牵制,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防止了武人割据的重现。 考点: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本题还可以参照( 2009 浙江文综 14)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 “地方机构 示意图 ”,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内

25、有一副堂联: “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 ”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等级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 “一本所生,亲疏无多 ”“最宜结重人伦 ”可知是强调血缘关系,应属于宗法制。 A 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B 是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的制度;D是强调等级尊卑的制度,都与题 意无关。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度是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宗法关系,建立了一套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统治制度。这是一种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征的权力分配制。宗法制对中国的家庭观念影响深远,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与古代早期政治

26、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前 202年,刘邦击败项羽一统 “天下 ”,称帝建立汉朝,遵循周朝宗法制的原则,他应立下面哪个孩子为太子,作为帝位的法定继承人 选项 姓名 性别 年龄 生母姓名及身份 在诸子中的特点 A 刘肥 男 20岁 曹氏 ,刘邦反秦前在家乡的情妇 最年长且最贤能 B 刘元 女 12岁 吕雉,刘邦结发之妻,现封为皇后 人缘最好 C 刘盈 男 10岁 也是吕雉,同上行 柔弱善良 D 刘如意 男 3岁 戚懿,刘邦最受宠的妃子 最受父亲宠爱 答案: B 试题分析:宗法制的基本规则,是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导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处于大宗的从

27、属地位或次要地位;宗主照例由大宗担任,并且世袭继承。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因此 B符合题意。 考点:宗法制 点评:本题还可参照( 2009 天津文综 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答案:为 C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把古代中国划分为 “部落时代 ”、 “封建时代 ”、“郡县时代 ”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下列王朝中,与 “封建时代 ”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 答案: A 试题分析: “部落时代 ”是指原始社会时期、 “封建时

28、代 ”是指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 所谓 “封建 ”,其本意是 “封邦建国 ”、 “封建亲戚 ”。周朝一共 “封建 ”了七十一国,其中少数是异姓诸侯,多数是周王室的同姓(姬姓)诸侯,目的是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用同姓诸侯构筑一道屏障,来捍卫周天子的中央权威。“郡县时代 ”是指秦统一中国后废分封、行郡县,中国进入郡县时代。 考点:分封制 点评:本题还可参照( 2009 广东单科 2) “封建社会 ”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下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答案:为 A 史记中 “法令出一 ”, “别黑白而定一尊 ”、 “天下之事无大

29、小皆决于上 ”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 A三公九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 “法令出一 ”, “别黑白而定一尊 ”、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这是皇帝制度的核心。 “皇帝 ”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以 “皇帝 ”之称代替 “王 ”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 “皇帝 ”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A是秦朝中央官制, D是秦朝地方 制度,但两者都服务于皇权, C不对,这不利于权力的高度集中。 考点:皇帝制度 点评: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这种

30、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 “家天下 ”的重要保证。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秦有天下,裂都令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军。 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句话指的是秦朝: 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 ”秦有天下,裂都令而为之郡邑 ”可知是指秦统一中国后后废分封 、行郡县, AC 都与秦朝史实不符, D更不对,因为行省制度建立是在秦以后的元朝,所以秦朝不可能废除行省制。 考点:郡县制 点评: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但两者又有着明显的区

31、别。 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其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 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 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 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皇权的独尊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所

32、学知识,宋代皇帝姓赵,明朝皇帝姓朱,因此可以得出皇帝的姓排在第一位,突显皇帝的尊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B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是体现等级尊卑; D是体现文化方面加强思想控制,但斗鱼题干不符或不是最佳答案:。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本题还可以参照( 2007 山东文综 9)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五到图 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 A. 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 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 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 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答

33、案:为 C 西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设御史大夫 B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C实行推恩令 D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设御史大夫是秦朝的措施。秦朝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后世习称 “三公 ”,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BCD三项都是汉武帝的措施。 考点:汉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逆向选择题又叫否定式选择题,是指题干部分设置了否定式的提示或限

34、制的选择题。命题者通常用 “不 ”、 “不是 ”、 “不包括 ”、 “不正确 ”、 “没有 ”、 “无关 ”、 “不符 ”等词,把答题项限制起来,用以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在解答此类试题时,应注意:符合史实选项非正确选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 “世官制一察举制一九品中正制一科举制 ”的历程。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对应的是 A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 ” B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C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 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答 案: A 试题分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对应的是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高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

35、对应的是世官制,世袭为官;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对应的是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为隋朝建立,唐朝发展,因此 A符合题意。 考点:科举制 点评: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等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交通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 A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工部 B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工部 C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 工部 D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工部 答案: B 试题分析:唐朝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

36、,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因此其运作程序应是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工程建设属于工部的职能。 考点:三省六部制 点评:本题还可以参照( 2010 福建文综 14)朱子语类云: “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 未当,则门下缴驳, 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唐太宗说: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

37、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中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 BCD在题干中无从体现,而且唐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而 BCD都反映出君权受到削弱,因此也与史实不符。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本题还可以参照( 2009 江苏单科 1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答案:为 C 北

38、宋造成 “冗兵、冗官、冗费 ”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 C兵越多,战斗力越强 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消除藩镇割据的基础,巩固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利大于弊; B不对,宋代经济仍然繁荣发展; C不对,冗兵反而战斗力低下,临阵多败; D符合题意,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分化事权等办法,造成机构重叠、官员冗滥、兵员过多,财政困难,效率低下。 考点: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评价型选择题提示语一般有 “评价 ”、 “评述 ”、 “表明 ”、 “评论 ”等,该题型可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

39、力,实际上是要求独立的审视历史事物并做出初步的史学评价的能力。同时考查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正确方法评论历史问题,运用多种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综合题 阅读下列图片:材料一: 材料二 义和团的一份揭帖说: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 挑铁道,把线砍,旋在毁坏大轮船。 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生平。 ” 请回答: (1)这三个条约签订的时间及背景各是什么? (6分 ) (2)这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各有何影响? (6分 ) (3)图三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何变化? (2分 )为什么? (3分 ) ( 4)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

40、机的途径,义和团有何观点?( 4分)你对此如何认识?( 4分) 答案: (1)1842 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投降,签订辛丑条约。(每点 2分。共 6分) (2)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 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每点 2分。共 6分) (3)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两大矛盾汇流,集中体现为阶级矛盾。( 2分)中国已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 分) (4)“扶清

41、灭洋 ”,集中打击西方侵略势力,振兴大清帝国。( 4分)体现了大无畏的民族抗争精神,但盲目排外,并不能真正挽救民族危亡。( 4分) 试题分析:( 1)本问考察重大不平等条约的识记情况;各时期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 (1842)及 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1858);中俄瑷珲条约 (1858);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860);中俄北京条约 (1860);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864);中俄改订条约(或伊犁条约 )(1881)及以后的五个勘界议定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

42、丑条约 (1901)。 ( 2)以南京条约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列强取得了公使驻京、北部沿海和内陆开放等一系列特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公使驻京以及后来总理衙门的设立,有利于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马关条约使日本取得割占大片领土、巨额赔款、内陆四口通商和开办工厂等特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通过贷款长期控制清政府。辛丑条约中列强要求建立使馆界、京畿要地驻兵、惩办反帝官吏等,对清王朝实施 “武装监督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以慈禧太后

43、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3)鸦片战争后,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其中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革命从旧式的农民革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两大矛盾汇流,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 ( 4)义和团提出 “扶清灭洋 ”,是一场农民阶级开展的反帝爱国运动,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盲目排外,并不能真正挽救民族危亡。 考点:近代列强侵 华 点评: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造

44、成了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政治方面,攫取大量特权,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列强还干涉中国革命,阻挠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经济方面,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造成了近代中国长期贫穷和落后。另一方面,列强对华的政治经济侵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列强侵略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传入中国,给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带来前所未 有的冲击,充当了历史 “不自觉 ”的工具。这就是马克思的殖民主义的 “双重使命 ”理论。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是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互动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