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eelhesitate105 文档编号:33527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下面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A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哲学的两个方面 B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相对独立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故 C观点正确, A观点错误,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不是哲学的两个方面, B 观点错误,二者不能相互转化, D 观点错误,世界观不具有相对独立性,故答案:应选 C。 考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2、点评:考生要注意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区别开来,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难度适中。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原上草 ”的 “枯荣 ”表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运动变化的观点,题干说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强调事物

3、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故 B观点符合题意, A、 C、 D观点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应选 B。 考点:运动变化的观点 点评:学生灵活调动和运用教材的有关知识分析理解古诗词是做好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能正确理解诗句的内涵和意境,二是能准确掌握教材相关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A无条件性 B客观性 C具体性 D主观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真理的基本属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故 B观点符合题意, A观点错误,真理是有条件的, C观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 D观点错误,真理是客观的,故答案:应选 B。 考点:真理的基本属性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教材的

4、基础知识点,难度适中。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这是因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且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同志说: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 一吃 ”。这句名言的寓意是强调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题干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 D 观点符合题意, A、B、 C观点均正确但是与题意不符,故答案:应选 D。 考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点评:考生要

5、全面把握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起阻碍作用。难度适中。 能够统一天下的秦始皇,造出一个举世闻名的长城去防御敌人,却不能制造导弹去攻击敌人。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实践具有 A现实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发展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实践的特征,题干说秦始皇不能制造导弹去攻击敌人,那是因为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即说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故 C观点符合题意, A、 B、 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应

6、选 C。 考点:实践的特征 点评:本题关键在于对实践三个特征的把握,难度适中。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是客观的;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 :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潲水油 ”是从俗称 “潲水 ”的混有大量污水、垃圾和洗涤剂的餐厨废弃物中提炼而成的,食用后必然对人体有害。然而目前对 “潲水油 ”的具体危害缺乏明确说法,没有明确的检测标准,亟待组织专家进行深

7、入研究。这表明 A规律是客观的 B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C真理是有条件的 D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题干说目前对 “潲水油 ”的具体危害缺乏明确说法,没有明确的检测标准,亟待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研究,说明认识还有待发展和完善,即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故 D观点符合题意,A、 C观点材料中没有体现, B观点错误,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是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故答案:应选 D。 考点: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点评: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因此,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

8、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 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客体)即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延续的;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无限发展的。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我们既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又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难度适中。 漫画穿礼服种地太难受,礼服往往适合人们在非常庄重的场合穿,如果种地穿礼服就会感到十分别扭,而且也干不好农活。这个比喻告诉我们 A办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农民不能穿礼服 C办事 情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 答案

9、: A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漫画反映出来的是礼服往往适合人们在非常庄重的场合穿,如果种地穿礼服就会感到十分别扭,而且也干不好农活,所以启示我们办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故 A观点符合题意, B观点错误, CD观点正确但是均与漫画的意思不符合,故答案:应选 A。 考点:一切从实际出发 点评:该题是一道漫画题,考生要注意漫画中的主旨是什么,本题漫画中说的很明白是礼服往往适合人们在非常庄重的场合穿,如果种地穿礼服就会感到十分别扭, 而且也干不好农活,这样答案:得出来就不难了,难度一般。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

10、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规律,题干说率皆有法,法指的是规律的意思,即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故 D观点符合题意, A观点正确但是与题意不符, B观点错误,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意识均有自身的规律, C观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应选 D。 考点:规律 点评:本题做出来的关键是对这段话的理解,法指的是规律,这样答案:便可得出,难度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11、(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 水向低处流,但现代水利设施却把水从低处引向高处,灌溉农田,供人使用。这表明 A规律是可以创造出来的 B违背客观规律,人们不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C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造福人类 D规律是可以被消灭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 A、 D观点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能创造和消灭, B观点错误,违背客观规律,人们会受到规律的惩罚,题干说现代水利设施却把水从低处引向高处,灌溉农田,供人使用,说明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造福人类,故 C观点符合题意,故答案:应选 C。 考点:规律的客观性 点评:考生要重点把握和理解规律的客观性,难度适中。

1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下列观点中,能体现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是 A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D纸上得来终觉 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答案: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其哲学寓意是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

13、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题干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 B观点符合题意, A、 C、 D观点均正确但是与题意不符,故答案:应选 B。 考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点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即正确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如实反映。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 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难度适中。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 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

14、的定理。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凹曲面及球形凸面上,三角形的内角之和并不等于 180。这说明 A真理向前一步就会变成谬误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真理是难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D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 A观点错误,说法太绝对,真理向前一步可能会变成谬误,题干说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三角形的内角之和并不等于 180,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故 B观点符合题意, C观点错误,真理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D观点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故

15、答案:应选 B。 考点: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 点评: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 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本题的难度适中。 地震、海啸等监测水平的提高,大大增强了人们对灾害的快速反映能力,但目前还不能对地震进行准确的预测。这说明 A地震发生没有规律可循 B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 C人们的认识能力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6、 D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认识具有发反复性, A观点错误,地震发生是有规律可循的, B观点错误,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可以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题干说目前还不能对地震进行准确的预测,是因为人们的认识能力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故 C观点符合题意, D观点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故答案:应选 C。 考点:认识具有发反复性 点评:本题考生可以分二步走,第一步要注意排除错误选项,地震发生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所以人类是可以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第二步是对比题干选出最适合题议的选项 ,这样选出答案:应

17、该不难,本题难度一般。 2011年 11月 3日凌晨, “神州八号 ”飞船与 “天空一号 ”目标飞行器从对接机构接触开始,经过捕获、缓冲、拉近、锁紧 4个步骤,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换对接试验获得成功。 A意识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是积极的 B人们可以利用和改变规律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D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A观点错误,意识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正确的意识才是积极作用, B 观点错误,规律可以利用但是不能改变,C观点正确但是与题意不符,题干说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换对接试验获得成功,这是我

18、们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故 D观点符合题意,故答案:应选 D。 考点: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点评:本题考生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正确的意识才是积极作用,错误的意识起阻碍作用;而是要注意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 ,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难度适中。 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枪炮;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 A意识活动缺乏主动创造

19、性 B人们的意识无法预见未来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D人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意识的的本质, A观点错误,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B观点错误,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可以预见未来,题干说三国演义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那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互联网、高尔夫,说明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故 C观点符合题意, D观点错误,意识具有双重性,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故答案:应选C。 考点:意识的的本质 点评:考生要注意全面把握意识的能动作用,难度适中。意识的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观能动性、自觉选择性,

20、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 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传说远古的伏羲部落原图腾是蟒蛇,后来伏羲集各归顺部落的图腾形象于一身,形成了蛇身、马首、蟒腿、凤爪、鹿角、鱼鳞、鱼尾、虎须的综合体,伏羲将之定名为 “龙 ”,并作为部落的新图腾。从龙的形象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B意识 能够能动地

21、改造世界 C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意识是从动物心里发展而来的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意识的特点,题干说伏羲集各归顺部落的图腾形象于一身,形成了蛇身、马首、蟒腿、凤爪、鹿角、鱼鳞、鱼尾、虎须的综合体,伏羲将之定名为 “龙 ”,并作为部落的新图腾,说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故 A观点符合题意, B、 C、 D观点均正确但是与题意不符,故答案:应选 A。 考点:意识的特点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材料,注意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观能动性、自觉选择性(意识的特点),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

22、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难度适中。 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我国北方农民总结出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的农谚。这说明 A规律具有条件性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认识规律 D规律具有主观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规律, B、 D观点均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 造、也不能被消灭,题干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故 C观点符合题意, A观点没有体现,故答案:应选 C。 考点:规律 点评:本题考生可以分二步走,第一步排除错误选项, B、 D观点均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

23、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第二步结合材料进行选择,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这样答案:便可得出,难度一般。 钱学森是著名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名哲学家,他曾经说过: “没有科学的哲学是跛子,没有哲学的科学是瞎子。 ”这句话告诉我们 A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B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A观点错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B观点符合题意, C观点没有体现, D观点错误,不能说不可分割,故答案:应选 D。 考点: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点评:考生注意理解二者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

24、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科学;同时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但是我们不能以哲学的作用,否认具体科学的基础性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右边漫画蕴涵的哲学观点是 A存在决定思维 B思维决定存在 C物质依赖于意识 D意识是本原的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漫画说是先有石头后有石头的意识,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即认为存在决定思维,故 A观点符合题意, B观点与题意不符,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C观点错误,物质不依赖与人的意识, D观点错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故答案:应选 A。 考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点评:本题是一道漫画试

25、题,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考生注意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而是意识决定物质。难度适中。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C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 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故 D观点符合题意, A、 B、 C观点均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故答案:应选D。 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点评: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

26、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难度适中。 马克思说: “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 得以存在、生活。 ”这段论述表明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C世界上没有静止的事物 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题干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说明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故 A观点符合题意,

27、B、 D观点正确但是与题意不符, C观点错误,静止的事物是存在的,只不过是相对而言,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故答案:应选A。 考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点评:考生注意全面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不 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有没有斗争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答案: D 试题

28、分析:该题考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属于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属于唯心主义,故 D 观点符合题意, A、B、 C均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故答案:应选 D。 考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 点评: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本题难度一般。 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B宇

29、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D万物在运动,但在概念中运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唯物主义, A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符合题意, B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属于诡辩论或者相对主义, D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故答案:应选 A。 考点:唯物主义 点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难度适中。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 C社会历史性 D实践 答案

30、: A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 A观点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排除 B, C、 D均不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故答案:应选 A。 考点:物质的唯一特性 点评:考生注 意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固有属性区别开来,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或者说 “客观存在 ”本身的属性。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A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与意识辩证统一 B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C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D意识是本原

31、,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与物质辩证统一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A观点认为物质与意识辩证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B 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C观点正确,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D观点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故答案:应选 C。 考点: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点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而是意识决定物质。难度适中。 荀子曰: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32、”这句话蕴含的哲 学道理是 A规律具有客观性 B在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 C人可以认识和创造规律 D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题干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明事物发展是有自身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 A观点符合题意, B观点错误,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C观点错误,规律不能创造, D观点错误,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发展,故答案:应选 A。 考点:规律的客观性 点评:本题是高考的重点考点,考生要重点把握和理解,难度适中。规律 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

33、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道: “遥看瀑布挂前川 ”,后人评述此句中意境全在 “挂 ”字之上,是因为此字体现了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题干说的是全在 “挂 ”字之上,即体现了事物是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

34、一,故 符合题意, 体现的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应选 A。 考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点评:考生一定要注意辩证地看待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 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本题难度一般。 从哲学的基本派别来看,两大阵营是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的基

35、本派别来看,两大阵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故 C观点符合题意, A观点从属于两大阵营,故排除, B、 D观点均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故答案:应选 C。 考点:哲学的基本派别 点评:哲学的基本派别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两个对子 ”,前一 “对子 ”围绕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展开斗争,后一 “对子 ”围绕 “世界的状态怎么样 ”展开斗争。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难度适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毛泽东思想 D发展观 答案: B

36、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故 B观点符合题意, A、 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应选 B。 考点: 点评:考生注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注意不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难度适中。 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 “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这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37、A科学性 B阶级性 C 历史性 D实践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题干说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强调的是实践,说明马克思哲学具有实践性,故 D观点符合题意, ABC 观点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答案:应选 D。 考点: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 点评:马克思哲学是科学的实践观:以前的哲学只着力于解释世界,马哲不仅致力于认识世界,更致力于改造世界。马哲正是以实践为基础,坚持从实际出发去考察和认识世界,才得以全面地、正确地解决了全部哲学命题,实现了上述三个统一。实践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难度适中。 综合题 从 “神舟一号 ”无人实验飞船、 “神

38、舟五号 ”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到 “嫦娥一号 ”、“嫦娥二号 ”绕月飞行成功。天宫一号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于2011年 9月 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 “三步走 ”战略的第二步第二 阶段。 “夸父计划 ”拟定在 2012年进行发射,2013年则计划独立开展火星探测, 2020年还计划建立有人值守太空站。随着中国载人航天的实践活动日益推进,中国对外太空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入。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 “为什么中国对外太空的认识会不断深入 ”。 答案: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载人航天的实践活动日益推进,促使中国对外太空的认

39、识不断深入。( 4分) 人类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不断将我国探索外太空的认识推向新的高度。( 4分)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认识论,考生首先要回忆该范围内的知识点,根据材料考生可以从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真理的条件和具体性、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等角度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考点:认识论 点评:本题考生首先要审清试题,确定考试的哲学范畴,然后联系教材知识,根据材料去选取相关的哲学原理进行回答,本题提问已经限定了角度是认识论,考生注意认识论的原理

40、关键词主要有实践、认识、真理等,考生也要记牢固,本题难度一般。 上世纪 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他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 “资源 产品 再生资源 ”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量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发展 “循环经济 ”是如何体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关系的? 答案:(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 的的

41、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分) (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分)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规律,本题属于小角度试题,考生要立足该知识点的内容全面的进行分析,既要看到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的客观 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同时又要看到人是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

42、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考点: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规律 点评:本题属于唯物论的一个小原理,考生要全面把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 1)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可以认识和利用客 观规律,为人类造福。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实事求是;又要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类造福。难度适中。 探

43、究题:请你进入下列情境中,参与问题的探究与分析。(本部分共 1小题,共 14分) 近年来,中国多地的持续的大雾天气使得 “PM2.5”这一陌生的专业术语,成了民众口中的热词。某校高二( 1)班的 5名同学组成探究小组,对 PM2.5的成因、检测和治理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展开了热烈讨论,请你一同参与。 信息点击 2011年秋季对于我国中东部地区来说是一个多雾的季节 -先后共发生 15次较大范围的大雾天气过程。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无 PM2.5 的相关限值,这也造成了环境部门发布的评价结果与老百姓主观感受不太吻合的现象。在公众对大雾天气的持续关注过程中,一个原本陌生的词汇 PM2.5进入了人们的

44、视野,并迅速成为网络热词。 2012年 2月 29日,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新修订的将 PM2.5纳入空气质量评价考核体系。 简要说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过程体现了哪些认识论的道理。 观点碰撞 同学甲:据我了解,一台 PM2.5检测仪器大约要花费二三十万元,一年的运营维护成本近 5万元,一个监测站常年运行下来成本很高,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立即开展 PM2.5的检测还有一定难度。 同学乙:但是在全国推广 PM2.5的检测,也意味着大量检测仪器的上马,相关生产企业也将迎来一个较大的市场机会,还是应当尽快在全国推广 PM2.5的检测工作。 ( 2)请你站在同学甲或同学乙的立场上,运用唯物论

45、有关知识论证该观点。 参与行动 同学们通过讨论交流认识到, PM2.5主要来源于日常发电、汽车尾气、工业生产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 PM2.5 纳入环境空气质 量标准只是第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才是关键。 ( 3)请你提出两条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建议。 答案:(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分) ( 2) 同学甲立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PM2.5的检测要经过调查研究,充分考虑投入、成本等客观因素,反对唯意志论。

46、( 4分) 同学乙的立场: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快在 全国推广 PM2.5的检测有很多有利条件,必须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分) ( 3)例答: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出门尽量使用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节约用电,减少浪费;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给分,每点 2分,共 4分)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认识论、唯物论等有关知识点,第( 1)问:体现类试题,角度是认识论,考生根据材料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等角度作答。

47、第( 2)问:考查的 是唯物论,考生注意仔细审题,可以站在甲或者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甲角度考生可以从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角度分析其观点的合理性,乙角度考生可以从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分析。第( 3)问:考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建议,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出门尽量使用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节约用电,减少浪费;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角度作答均可。 考点:认识论、唯物论 点评:哲学试题考生首先要确定考试的范围以及知识点,是唯物 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哪一部分,然后结合本考点的

48、知识作答,注意答题模式一般是世界观 +方法论 +材料的模式,本题是知识限定明确的主观题,此类题的解题思路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全面、准确提取基础知识;审设问明确问题指向和其他限定;解读材料信息将相关理论与材料信息对接确定恰当的理论依据;答案:组织要充分体现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认识论、唯物论,认识论的主要几个原理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的反作用、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主要有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 从实际出发、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等知识点,考生只要立足该知识点的内容作答即可,难度适中。 判断题 判断题:阅读下列各题,判断正确( A)与错误 (B),并在答题卡上对应的方框内填涂。(本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1分,共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