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eelhesitate105 文档编号:33527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7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的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从其所列的劳动工具的简单性和劳动力的简单性,再分析凭这样简单的条件,其可以 “到处 ”组织起简单再生产,我们可以判断题干主旨是在强调小农经济的顽强的生命力,所以答案:为 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

2、题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主旨。 “日不落帝国 在一定意义上是英国的工业家、企业主开创的,而不是殖民军队和海军将领们通过征服缔造的。 ”这句话旨在 A肯定工业革命对英国殖民体系形成的重要作用 B反思英国在世界范围殖民体系形成中的侵略性 C揭示 英国经济实力远在军事实力之上的事实 D强调英国资产阶级主导帝国的发展而非殖民军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是强调英国工业家、企业主是 “日不落帝国 ”的更主要开创者,也就是说它话重点强调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 “日不落帝国 ”形成的重要作用,再分析 “日不落帝国 ”,它指的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英国建立了世界范围内地殖民体系。题干没有涉及英国的侵略和经济

3、与军事实力大小问题,所以排除 B和 C。也没有阐明经济与军事谁为主导,即 D项也错误,答案:为A。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 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 ”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圣经代表了欧洲文化, “500年后,非洲人手里拿着

4、圣经 ”说明非洲人接 纳了欧洲文化,是一种欧洲和非洲文化融合的表现,而不是文化冲突,排除 D。而象牙只是一种贵重物品,不代表任何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水平,所以象牙的持有者从非洲人变成欧洲人并不能说明欧洲和非洲在经济上融合了,排除 B和 C。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对题干主旨正确理解,明白象牙和圣经代表的确切含义。 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 “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 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 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工业生产竞争日

5、趋激烈 C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火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阐述了大公司的兼并现象,而且题目要求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问题, A和 D都是表面化理解,看到的仅仅是现象,没有深入生产关系领域,排除 A和 D。生产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生产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品的分配问题。 B项同样没有从这一角度分析问题,实际上,材料所述现象反映的本质是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答案:为 C。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由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要在题目给定的范围内思考,同时对生产关系三要素充分理解。 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后迅速

6、成为一场波及全世界的大危机。这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在全球占有优势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 C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 D经济规律的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是问 1929年经济危机为什么迅速波及全世界,实际上是提醒学生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全球性角度考虑问题,分析各个选项,A和题干主旨没有关系。 D项所述太大太空洞,不能与题干所述现象建立密切关系,排除 D。 C项所述是事实,但和题干没有因果关系,排除。正因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使各个经济具有密切关联性,一国爆发经济危机,必然会起连锁反应,所以答案:为 B。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

7、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世界性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从全球性角度分析问题。 在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中,社会公正这一概念始终包含着两重含义,彼此相辅相成:一是机会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问题;二是国家保护人的转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问题。结合下图, 下列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实施社会福利,实现了社会平等 B “保护人的转移支付 ”是为了削减贫困 C福利制度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D国家福利就是保障就业和收入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西方的社会福利制度。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

8、,但没有完全实现社会平等, A 错误;社会福利制度培养了懒汉,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故 C 错误; D 项说法错误,福利制度应是社会保险、家庭福利、社会救济计划等的总和。所以答案:为 B。 考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方福利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对西方福利制度的评价持一种客观全面的态度。 1921年,苏俄的粮食播种面积只有 9030万公顷,只及 1913年的 85%。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面积与 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 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 112%。出现 1921年和 1925年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 1921年现象主要是战

9、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 极性 1925年现象主要是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1921年现象主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1925年现象主要是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和各个选项,联系所学史实,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成的标志是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所以 与题干没有关系,排除。根据史实, 1918年到 1921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上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这极大的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对。所以自 1921年起,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提高了农民的

10、生产积极性,出现题干 1925年现象, 对,所以答案:为 B。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其中的农业政策,考查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俄国实现了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的质的转变,是源于 A赫鲁晓夫推广种植玉米 B列宁实行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 C斯大林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D勃列日涅夫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阐述了苏联经济结构的变化,考查其原因,实际是考查学生对苏联工业化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联系所学史实,苏联实现工业化是在斯大林当政时期,制定了工业化方针,并开始

11、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从 1926年到 1937年,连续实行 2个五年计划,到 1937年完成了工业化,即题干所述事实,所以答案:为 C。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苏联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史 实。 下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 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该状况是 A经济出现重大滑坡 B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观察漫画,代表苏联国民经济的这个巨人明显的双腿畸形,体现了苏联经济的畸形发展,联系所学,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过度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也即国民经济出

12、现严重比例失调,所以答案:为 B。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比例失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客观全面看待此问题。 自 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瓦解。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上 C关注工业体制的改革 D没有突破 “斯大林模式 ”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考查苏联两位领导人改革失败的原因,联系所学,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而中断放在了农业上,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工 业体制方面,所以 A、 B、

13、 C都不是二者的共同点,他们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总的来说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所以最终成效都不大,答案:为 D。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苏联改革失败原因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从整体角度把握问题,考查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法国总统戴高乐曾尖锐地指出: “美元特权 ”把世界贸易变成了美国的仓库,美国出现了贸易赤字,只需要多印些美元就可以无偿向其他国家换取商品劳务。他所说的 “美元特权 ”是基于 A马歇尔计划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关贸总协定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所述美元的特殊地位,实际上体现了美国在世界金融领域的霸

14、主地位,这种霸主地位的建立始于 1947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此体系下,美元获得了等同于黄金的地位,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所以答案:为 B。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实际上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明确美元在此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历史漫画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以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请你为右边的漫画选择合适 的标题 A迅速兴起的不结盟运动 B日益发展的北美自由贸易区 C不断扩大中的欧洲联盟 D艰难前行的独立国家联合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观察漫画,一排人后面的旗帜是欧盟会旗,欧盟最初成立时成员国有 12

15、个,但漫画中不只 12 个人,只能说明欧盟成员国在不断扩大,所以答案:为 C。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实际是考查学生对欧盟相关史实的掌握和理解,要求学生能全面认识欧盟。 西方人普遍认为,哥伦布是 “一个将要统治世界的慈善的白人帝国主义之父和一个晚近(最近)被推举为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 ”。由此可推测,欧洲主流教科书在叙述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时重点写 确立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传播天主教 掠夺金银财富 推动商品输出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从 “将要统治世界慈善的白人帝国主义之父 ”可知西方人认为哥伦布传播欧洲先进文化和生产方式,并指向了欧洲统治

16、世界这一主题,所以 对。从 “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 ”可知欧洲主流社会对哥伦布的另一个角度的认识是他是一个天主教的强有力的传播者,所以 对。从题干中对哥伦布的评价分析,没有关于他是一个掠夺者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助推者的含义,所以 不对。答案:为 A。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学生从整体理解题干主旨。 20 世纪初,中国沿海及内河沿岸的城 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 “洋 ”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内陆乡村依然是 “昼出耕田夜织麻 ”,农民主要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的基本需求。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社会生活

17、新旧并存 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 “洋 ”字与近代西方外来文化密切相关,说明中国沿海及内河沿岸地区正在逐渐接纳近代西方先进生活方式,而内陆的 “昼出耕田夜织麻 ”仍然是自然经济形态下的典型生活方式,所以得出的结论应该是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答案:为 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从整体理解题干的主旨,即不忽视新式生活现象,也不忘记顾及旧式生活形态。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不断发展,下列主要成就或发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曲辕犁 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灌钢法 粉

18、彩瓷器工艺的发明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曲辕犁是在唐代发明的,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是在明代,灌钢法发明于南北朝时期,清代康熙年间发明了 粉彩瓷器工艺,所以正确排列顺序是 ,答案:为 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史记 货殖列传载: “周书曰: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司马迁认为 A西周时期实行 “工商食官 ”制度 B秦汉行重农抑商政策 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 D农工皆本,经济民生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

19、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农民不生产出来粮食,食物就要匮乏,工匠不生产出器物,劳动与生活就要陷于困顿,商人不进行流通,那么粮食、器物、财富就要断绝,资源缺少,山泽就不能得到开发。这四者,是人们的衣食之源。由题干这些意思我们可以理解到,司马迁认为农工皆本,所以答案:为 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考查学生对古文材料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把材料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考虑,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主旨。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产生了 些新的因素,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官营洋务资本外国资本民族资 本 B民族资本官营洋务资本外国资本 C外国资本官营洋务资本民族资本 D外国资本民族资本官营洋务资本

20、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社会,首先出现的是外国企业,它们一般采取机器生产,在外国企业的刺激下,一些开明的中国官僚开始试办近代企业,这就是官营洋务企业,随后在 19世纪 60、 70年代,出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所以答案:为 C。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在中国近代经济领域出现的各类企业的概况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从史实角度深刻理解和把握。 甲午战争后 “中国新式产业发展进入民营化为主阶段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诱导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答案

21、: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注意 “民营化为主阶段 ”,这是甲午战后出现的现象,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排除 A。群众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在这一时期的典型表现是义和团运动,但义和团运动反对一切近代事物,当然反对近代产业,排除 C。 19世纪末,列强政治上瓜分中国,经济上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阶段, 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D。所以答案:为 B。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即考查了学生对相关史实的掌握程度,同时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综合性较强。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 “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

22、是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形成均 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阐述了中国近代三种经济形态并存的局面,但并没有说明哪一种经济形态占主体,所以 和 不对。根据所学史实,中国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这里也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方, 对。从题干来看,中国分为工业经济、畜牧业经济、农业经济三大类,这是明显的区域差别,所以 对。答案:为 B。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3、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经济格局的认识和理解,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所强调的主旨含义。 下列是对 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年份 /比重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6.9 71.8 1956年 32.2 53.49 7.3 0 7.1 A.1952年分散的私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合作社经济不是公有制的经济 C.到 1956年,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D.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彻底改造 答案: B 试题分析:观察表格,分析各项经济成分比值,个体经济这种私有经济在 1952年

24、时占 71.8%, A项说法正确。根据所学, 1953-1956年进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 56年,公有制基本建立,也就标志着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正确。从 1952年到 1956年,资本主义经济从有到无,这说明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彻底改造,完全变成了公有制经济, D 正确。而合作社经济本身是公有制经济。 B项说法错误,答案:为 B。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准确把握表格所列各项经济成分的性质,再联系所学的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进行判断。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 ”,横批 “综合 平衡 ”,这是 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球财

25、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注解的国民经济建设路线或方针是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 “人民公社化 ”和 “大跃进 ”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方针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时间信息 1962 年。 A项所述是在 1953年制定的,排除 A。 1958年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但这条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在其指导下, 1958年,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轻率发动,这两项都犯了左倾错误,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B和 C。联系史实, 1962年提出的方针是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答案:为 D。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

26、索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实际上主要考查学生相关史实,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 下图来自家乡的喜讯是 20世纪 80年代初的一幅漫画,画中讨论的主题主要得益于哪次会议的决策?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观察漫画,关键信息是 “咱老家有自己的地种了 ”,说明农民对土地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联系题干所给时间 20 世纪 80年代。这应该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但漫画中所述不太准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对土地只拥有经营权没有所有权,做出实行这种制度的会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答案:为 B。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

27、,实际是考查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长, 2011年达 5397.6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 14.8%。与这一成就的取得直接相关的对外政策有 经济特区的设立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浦东 的开发与开放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限定的解题要素 直接相关。改革开放初期,开放的经济特区包括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前三个属于广东省,厦门属于福建省,和江苏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沿海港口城市有属于江苏的,如连云港, 对。浦东紧邻江苏省,其开放与江苏发展密切相关,

28、对。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洲,其中长江三角洲位于江苏省,与其密切相关, 对,所以答案:为 C。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点评 :此题难度较大,实际考查的是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开放的城市和地区地理分布特点的掌握,考查角度较偏,学生也往往容易忽视,提醒学生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认识。 服饰和习俗的流行不仅反映时代思潮,有时也会与国际形势紧密相联,下列流行时尚中,与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紧密相关的是 A中山装的普及 B剪辫易服的出现 C改良旗袍的流行 D列宁装的盛行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各个选项,联系所学,中山装是由孙中山综合西式服装考核中式服装的特点而设计

29、的,虽融入了许多外来因素,但和当时外交政策没有很大关系,它的出现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泛泛的影响。排除 A。剪辫易服和改良旗袍虽然也存在西方对中国的影响因素,但和中国特定的外交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B和 C。列宁装盛行于 20世纪 50年代,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采取了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和苏联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列宁装的流行正是这一政治因素对当时人们服饰的重大影响,答案:为 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 ,实际是考查中国服饰变迁与政治的密切关系,解题的关键是把服饰变迁与外交关系紧密联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实际关系,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和联系的能力。 晚清时期,中国女

30、报介绍西方杰出女性时,逐渐从贤妻、孝女转向女爱国者、女政治家。这种变化表明 A革命取代改良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B辛亥革命成功使女子获得了解放 C女性的政治地位已与男性完全平等 D女报逐渐担当起国民教育的职责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体现了女子社会地位和所受教育的变迁,并不包括男子,也不涉及整个社会,所以排除 A。注意题干中时间 晚清时期,排除B。这种倾向上的改变并不代表 “女性的政治地位已与男性完全平等 ”,排除 C。题干所阐述的女子 “贤妻 ”、 “孝女 ”的形象是局限于家庭范围内, “女爱国者、女政治家 ”超出了家庭范围,这是一种思想观念与教育意识的改变,答案:为 D。 考点:中

31、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从国民教育的角度考虑这种以中国女报为代表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倾向性改变。 综合题 ( 12分)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常常扮演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坊市制度的崩溃,街道两旁 “许市人买卖其间 ”,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数据资料 1895年 1913年

32、增长 货物性质 中国进口 1.7亿 5.7亿 3.3倍 生活消费品占 85%,生产资料占 15% 中国出口 0.28亿 1.66亿 8倍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 96%,工业品占 4% 材料三 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究竟应该如何认识 “计划经济 ”和 “市场经济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因素。( 4分) ( 2)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2分) (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

33、为什么建国后的 30年里,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消失了?( 2分)产生了 什么影响?( 2分) ( 4)对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孰优孰劣的问题,你是怎样看待的?( 2分) 答案: ( 1)因素:农耕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政府宽松的商业经济政策。( 4分) ( 2)特征:中国沦为了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分) ( 3)原因: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分) 影响:忽视了经济客观规律,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分) ( 4)看法: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现代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2分) 试题分析: ( 1)分析材料一,阐述了宋代的商

34、业繁荣的基础,包括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等。 ( 2)分析表格,从进出口交易额分析,中国在这段时间出口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进口,从货物性质看,进口的主要是生活消费品,而农业手工业等初级产品在出口货物中占大部分,这只能说明中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即中国是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 3)联系所学,市场的消失主要是因为国家经济政策造成的,建国近 30年,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才导致题干所述现象,而这种体制带来的严重问题就是阻碍经济发展, 因为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 4)此问理论性很强,实际是要求学生客观科学的看待市场和计划这两种手段,两种手

35、段都有利有弊,需要综合起来,用其优点,避其缺点。即: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现代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考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此题综合性很强,实际考查了学生对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自古代到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概况,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以及理论分析能力。 ( 13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艰难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陈启源感到要使中国生丝在国 际上有立足之地并能在竞争中取胜,非兴办机器缫丝厂,用机器缫丝不可 陈启源特别注意改进和健全蒸汽方面的机器,不断更新工厂设备。新法所缫之丝,粗细均匀,色泽洁净,弹性也较大,因而销路通畅,价格大

36、增,比土丝高出三分之一 1881 年南海知县派兵把各处缫丝机器一一查封。 抵抗与吸收 材料二 国民政府于 1946年 1月成立中国蚕丝公司(简称中蚕公司) 当时的文汇报揭露: “查此次中蚕规定春鲜茧价格,每担仅 10万元,而实际收价,且有低于 7 万元者,但蚕农成本,以种价每张要 1 万以上,再加桑叶人工,每担成本至少要 15万元。乡农呼怨无门,或忍痛斩售,或忍痛砍桑。 上海丝绸志 材料三 从上海解放这一天起,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了军代表及其工作组接管了中国蚕丝公司。 1955 年丝绸全行业被中共上海市委批准为公私合营。从 1950年至 1957年下半年出口的丝绸创汇可换取的物资相当于可建无

37、缝钢管厂 47座, 5万锭纱厂 109座,钢材 600万吨。 上海丝绸志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启源创办的第一家缫丝厂的名称及条件。( 3分) ( 2)据材料二,判断 “中蚕公司 ”的性质。( 2分)分析此公司经营模式 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2分) ( 3)据材料三,概括上海解放后丝绸企业发展的历程及其重大意义。( 4分) ( 4)综合上述材料,影响中国丝织业发展主要因素有哪些?( 2分) 答案: ( 1)名称:继昌隆缫丝厂。( 1分) 条件:吸收工业革命成果,使用机器生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分) ( 2)性质:官僚资本。( 2分) 后果:蚕农利益受损,不利于

38、民营蚕丝业的发展。( 2分) ( 3)历程:接管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分) 意义:有利于国家工业化的建设。( 2分) ( 4)因素:政府的政策;民族独立与解放;企业 的技术创新。( 2分,任意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 ( 1)此问实际考查简单史实和陈启源开办近代企业的背景,联系所学,名称是继昌隆缫丝厂。从材料可看出,陈启源注意使用新式机器和学习近代先进技术,而 19世纪末,中国自然经济正在被迫解体,客观上也为这类近代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 2)分析材料,国民政府成立的中蚕公司以低于市场价甚至成本价与蚕农进行交易,宰割蚕农,此公司是政府成立,应该是官僚资本主义性质,从

39、“忍痛斩售,忍痛砍桑 ”可看到其对正常蚕丝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 3)分析材料三,解放后国家接管和改造了资本主义企业 ,从材料中丝绸业创造的巨大效益可知这非常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 ( 4)从材料二国民政府的做法沉重打击蚕丝业和新中国没收和改造中蚕公司后所创造的巨大效益可知,政府政策是一些丝织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材料一可知,技术是又一大因素。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点评:此题以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成立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演变的认识理解,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 12分)罗斯福 “新政 ”是 20世纪资本主

40、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暂时缓和,各国大力发展经济,出现了一时的繁荣局面,美国的发展尤为显著。 在美国政府自由放任政策的鼓励下,分期付款制度及股票投机活动刺激了消费市场和金触市场的活跃。许多人都乐观地认为,美国已进入了 “永久繁荣 ”阶段。 材料二 罗斯福宣誓就职 遵守工业法规的企业悬挂的蓝鹰标志 田纳西水利工程 材料三 新政期间,美国出台了 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 350亿美元。 20世纪 30年代前半期,美国经济开始小幅回升,后半期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工商业和国民经济状况也有显著改善。新政对战后

41、美国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 “永久繁荣 ”破灭的标志是什么?( 2分)分析 “破灭 ”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4分) ( 2)材料二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哪两项措施?( 2分) ( 3)据材料三,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历史影响。 (4分) 答案: ( 1)标志: 1929年爆发了经济大危机。( 2分) 原因:自由放任刺激资本家盲目生产;过度的贫富悬殊,使购 买力下降;分期付款、股票投机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4分,任意两点即可) ( 2)措施:恢复工业生产或通过 全国工业复兴法;举办公共工程或以工代赈。( 2分)

42、(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国家的责任。( 2分) 影响:帮助美国摆脱了危机;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 2分) 试题分析: ( 1)材料一阐述了一战后美国经济的短暂繁荣,联系史实,繁荣破灭的标志是1929年经济危机。从 “在美国政府自由放任政策的鼓励下,分期付款制度及股票投机活动刺激了消费市场和金触市场的活跃 ”可看到其原因有 政府的放任政策,股票投机等。 ( 2)材料二中的第二张图片是罗斯福新政中授予遵守国家工业复兴署所制定法规的企业的蓝鹰标志,体现了其中一项措施:通过 全国工业复兴法。田纳西水利工程是重大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体现了举办公共工程或以工代赈这

43、一措施。 ( 3)分析材料,从 “国家出台法令,建立各种专门管理机构 ”可总结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包括国家干预经济等。从材料三可知,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新政的深远影响主要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 考点:罗斯福新政 点评:此题主要以罗斯福新政为核心,综合考查了其实施 的背景、措施、影响等,要求学生对其全面认识和理解,客观评价。 ( 13 分)经济全球化是当代整个世界面向未来的客观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芭比娃娃玩具生产情况简表 原料来源 半成品加工 假发制造 包装材料 组装地点 中东国家 中国台湾地区 日本 美国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材料二 2008年 1月 1日,

44、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农牧业条款正式生效,墨西哥4 种农产品玉米、大豆、蔗糖和奶粉市场对美国、加拿大完全开放。 1 月 31 日,墨西哥农民举行大规模示威,要求政府就协定中的农牧业条款展开重新谈判。 摘自新华网 材料三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的 “敲门砖 ”,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 拉美国家的实践 请回答: ( 1)材料一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2分)开启这一趋势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分) ( 2)材料二中的新闻反映了什么问题?( 2分) ( 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三的观点。( 7分) 答案:

45、( 1)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 2分) 事件:新航路开辟。( 2分) ( 2)问题: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不利地位 。( 2分) ( 3)评述:材料三的观点是片面的,不应抵制。( 1分)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发展;( 2分)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分) 发展中国家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制定合理的对策,在积极参与中谋求发展。( 2分) 试题分析: ( 1)分析表格,实际是芭比娃娃的生产主要是在美国之外的国家或地区完成的,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全球化开始启动的标志是新航路的开辟。 ( 2)分析材料二, 4种农产品的开放引发了墨西哥农民的激烈反映,这说明农产品开放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利益,同时说明墨西哥这种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不利地位。 ( 3)材料三的观点有些绝对,可以根据所学阐明理由,如: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也是不可逆转的潮流,绝对抵制只能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更大,发展中国家只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时间跨越了几百年,以全球化为中心议题,考查了学生对全球化这一事件的认识和理解,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总结评价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