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湖南浏阳一中高二4月段考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medalangle361 文档编号:33553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湖南浏阳一中高二4月段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湖南浏阳一中高二4月段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湖南浏阳一中高二4月段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湖南浏阳一中高二4月段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湖南浏阳一中高二4月段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湖南浏阳一中高二 4月段考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最早出现在 A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朝 D西汉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判断这一行政制度的名称。从材料中 “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可知这一制度应为郡县制。然后联系教材知

2、识可知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答案:为 B。 A项时期是实行的分封制; CD项并非最早实行郡县制的时期。 考点:郡县制 点评:本题学生最容易误选 C,错选原因是审题不准,误以为题目要求选择的是材料所述现象发生的时间。郡县制在春秋战国随着各国的变法和改革,相继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而建立。但是在全国范围 内统一实行郡县制是在秦朝时期开始的。 顾炎武评述中国古代地方体制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这说明顾炎武 A认为历史存在循环发展的倾向 B否定了分封

3、制和郡县制 C推崇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D分析了中央集权发展史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封制所带来的专主要是,诸侯势力过大,地方权重,中央权轻,中央无法控制地方,而郡县制虽然避免了地方诸侯割据的局面,但权力都集中到了皇帝一人手中,就极易造成中央的腐败以及暴政,因此顾炎武推崇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故选 C。 AD项材料未体现; B项错误,顾炎武并非否定郡县制和分封制,而是解决他们的弊端。 考点:明清进步思潮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从材料可以看出顾炎武反对中央权力过大,妨碍了地方主动性的发挥。与顾炎武同时期的的其他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也提出了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 要

4、求,主张发展工商业等主张,被称为进步思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主要内容实质等也需要掌握。 王夫之在四书训义中说: “来百工则通功易事,农末相资,故财用足。 ”这种观点 A肯定了工商业者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 B指出大贾富民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 C论证了商人在合理限度内谋利的合法性 D强调手工业者进行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说的是农业和商业相互结合,财用足。指出了工商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故选 A。材料并未体现商人的相关问题; D项分工合作材料也未体现。 考点:明清进步思潮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明清进步思潮的产生的背景。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提出了

5、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业等主张,被称为进步思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主要内容实质等也需要掌握。 李贽和布鲁诺是生活在同时期的中外思想家,他们被视为 “异端 ”的相同原因是 A挑战正统突破文化传统 B誓死捍卫自己信念 C标新立异动摇社会秩序 D坚决维护科学真理 答案: A 试题分析:李贽被称为异端是因为反对正统思想宋明理学的主导地位,为社会所不容;布鲁诺被称为异端是因为反对正统的天主教的黑暗精神统治。他们都挑战正统突破文化传统。故选 A。 B 项表述不准确,不是主要原因; C 项错误,他们并非标新立异动摇社会秩序为目的。 D项科学真理说法错误,他

6、们并非一定是科学真理。 考点:李贽 点评:李贽是明朝时期著名的 “异端 ”思想家。他反对孔子是非标准,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是非标准,主张个性自由,主张男女平等等。它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布鲁诺也是反对正统教义,遭到迫害。 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的画可以画在圣彼得的大教堂、希世廷大教堂以及各个教堂,这说明了 A人文主义者试图改变基督教 B保持教会纯洁和信仰纯正的必要 C教会要求增强基督教神圣性 D人文主义者用人性来充实基督教 答案: D 试题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作品都是充满着人文主义色彩,虽然还是大多是以宗教作为绘画的题材。其绘画作品可以放在各地的大教堂,反映了人文主义者用人性

7、来充实基督教。故选 D。 A项错误,人文主义绘画放在教堂充实了基督教的新的内涵,但是不能说明改变了基督教; BC项与材料无关。 考点:文艺复 兴 点评:文艺复兴是借助于古希腊罗马文化而进行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是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作为经济基础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画家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在反对教会对人的精神控制的同时,也增加了基督教新的内涵。 美国政治学者罗伯特 达尔指出: “统治者需要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这一理念,一开始是作为一个征税问题的主张而提出的,这一主张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有关一切法律问题上的主张。 ”材料体现的基本原则是 A主权在民 B分权制衡 C社会契约 D自由平

8、等 答案: A 试题分析:国家的一些事务需要经过被统治者的同意,这体现了被统治者享有国家主权的思想,即主权在民,故选 A。 B项是说的国家机构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制衡; C项指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事实上订立了契约,如果统治者实行暴政,被统治者有权利推翻; D项与材料明显无关。 考点:启蒙运动 点评:启蒙运动是 1718 世纪资产阶级性质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主张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反对君主专制,等级制度,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主要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与康德等,其中,康德把理性精神 发展到成熟。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也需要掌握

9、。 中央电视台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说: “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会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 ”这些 “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把握 ”的问题,终于被人类破解的标志性科学成就是 A牛顿的经典力学 B达尔文进化论 C爱因斯坦相对论 D李四光地质力学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中世纪到近代初期,科学依附或受制于基督教神学,人们不能科学地认识与把握物体运动的 相关问题,直到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才破解这一问题。 牛顿建立了近代科学。故选 A。 B 项属于生物科学; C 项是现代物理学,是 20世纪后; D项是地

10、质学,是 20世纪后建立的。 考点:近代西方科学 点评:近代科学是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人的精神的解放的基础上产生的,以牛顿的经典力学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重要的代表。它的产生有打击了神创学说,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使后者越来越难以在人们的头脑中居于统治地位。与此相关的近代科学领域的其它的成就也需要掌握。 20世纪初,中国人文精神的灵魂不是西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对于国家民族 独立解放的热烈追求。导致东西方人文静生内涵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文化传统的不同 B社会性质的差异 C思维方式的不同 D根本目的的相左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反帝反封,追求国家的独

11、立与民主权利,这就使得中国人民的人文主义带有双重色彩,即把国家的解放同个人的自由紧密结合。故选 B。 AC项明显错误,不是二者不同的主要原因; D项错误,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样的,都是获得个人的解放,但是在中国首先的任务是反帝反封。 考点:近代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想 点评:中国近代以来,饱受外 国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在这样的情况下民族意识和个人的解放意识高度的融合,产生了中国的点的人文主义思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西方人文主义的特点和发展里历程等都需要把握。 钱玄同在中国今后文字问题中说: “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废以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

12、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的主要原因是 A汉字是旧学说旧道德载体 B汉字违背自然进化原理 C汉字不能适应全球化趋势 D汉字记载三纲五常说教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 “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可以看出,钱玄同认为汉字是记载儒家学说的载体,所以要反对。故选 A。B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 考点:新文化运动 点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宣扬民主与科学。希望改造中国的旧社会。但是在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反对儒家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时,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中国、苏联结束

13、 30年的论战、隔离、对抗,决定实现关系正常化,但两国最高领导人见面,究竟施行什么礼节,引起世人关注。原来,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领导人见面,总会互相拥抱、甚至亲吻对方的脸颊。结果现在中苏两国领导人的见面礼节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 “握手 ”。这表明 A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B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美苏争霸导致苏联即将解体 D中苏关系还待进一步改善 答案: B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政策。新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不再依据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来决定外交关系的亲疏。所以 中苏两国领导人见面时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 “握手 ”礼节。故选 B。A项是在 20世纪

14、60年代开始出现的; C项与材料无关; D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无法体现材料的中心思想。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理解中国外交政策由建国初的一边倒到 70年代后的不结盟政策转变历程。弄清中国独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不同时代条件下的不同内涵。 命题立意是考查中国的外交政策的演变,理解分析材料,并调动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黄宇仁在从历史的角度看蒋介石日记中写到:蒋介石好游历,喜山居。( 1935年 7月 27日)游历峨眉山曾作五言绝 句:朝霞映旭日,梵呗伴清风,雪山千古冷,独照蛾眉峰。绝句中 “朝霞、旭日、清风 ”的表达与下列哪 -文学艺术作品风格相同 答案: A 试题分析:朝霞、旭日

15、和清风都是自然界的事物,反映了对自然界的直接的描述,属于现实主义。 A项是现实主义的作品; B项是印象派作品,强调光与色的作用; D项是现代主义作品; D项是国画。 考点:近代西方的绘画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对近代西方绘画的流派,主要有浪漫主义绘画、现实主义绘画和印象派绘画以及现代主义绘画等,它们的特点也要有所了解,通常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识图辨别能力。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有西方文学、音乐等也是常考的地方 钱钟书指出: “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这里他强调的是,历史学家( ) A在研究历史时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B研究历史不可借

16、助想象和推论 C进行历史想象时要尊重历史原貌 D应亲自参与历史实践,感触历史 答案: C 试题 分析:从材料 “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 ”可以看出,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时,要把自己放在当时的背景中,这样得出的历史结论才符合事实。故选 C。 A项说法错误,历史是由历史学家研究的,不可能不带有个人观点 ;B项说法错误,不借助想象无法真实的还原历史; D项说法明显错误 . 考点:史学研究 点评:研究历史要尽可能的根据历史材料还原历史,并且研究时思路要进入当时的历史发展背景中。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对待史料的问题也需要掌握。 孙中山批评欧洲的文化是霸道的文化,称 “还有一种文化,好过霸道的文化

17、,这种文化的本质,是仁义 道德。用这种仁义道德的文化,是感化人,不是压迫人。是要人怀德,不是 要人畏威。这种要人怀德的文化,我们中国古话就是 行王道 。所以亚洲的文化,就是王道的文化。 ”材料所述 “亚洲的文化 ”核心是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这种文化的本质,是仁义道德 ”、 “感化人 ”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儒家思想。故选 C。 A 项强调法治; B 项强调无为; D 项强调兼爱、非攻,都不符合题意。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儒家思想的内容。孔子主张仁和礼,孟子主张民本、仁政,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儒家思想强调教化的作用,行王道,反

18、对霸道,主张社会和谐。这些都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 蒋经国在 抗日御侮 中写道: “发动全面游击与反击,战火遍及晋绥两省,牵制军约达四个师团兵力,并使平汉路方面之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对徐州会战及尔后的武汉会战协力甚大。 ”蒋经国在这里表明的是 A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始终密切合作 B台儿庄大捷体现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战 C敌后战场已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D国民党正 面战场阻止了日寇进攻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并使平汉路方面之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对徐州会战及尔后的武汉会战协力甚大 ”可以看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为国民党的徐州会战等起了重要的协同作用。故选 B。 A

19、项错误,相持阶段到来以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摩擦不断; C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此时还是处在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主要的战场; 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分为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和反攻阶段。国共第二次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抗日战争中国存在两个战场、两个抗战路线,体现了不同的指导思想。此外,抗日战争的意义也需要掌握。 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和大臣养士成风,并起用士人辅政为官。墨子 尚贤载: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从制度建构角度看,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20、 A知识分子受到统治者重视 B士人的评价标准为贤良方正 C国家竞争实力取决于士人 D贵族政治开始转向官僚政治 答案: D 试题分析:统治重视知识分子,一些知识分子还做了官员,这从政治建构的角度来看,分封制已经遭到了破坏,贵族政治逐渐发展为官僚政治。故选 D。 A项不是从政治建构的角度进行分析的; B项与材料无关。 C项说法极端化。 考点:战国时期政治结构的变化 点评:战国时期是我国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就政治的角度而言,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原来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确立起以才能等为官的制度,这实际上是我国的政治体制开始发生变化。官僚政治逐渐的代替了原来的世卿世禄制。 西汉 初郡国并行,西晋大封诸王

21、,隋文帝、唐高祖时以亲王为总管出镇地方。这些措施的出发点都是 A维护皇族家天下的权威 B保证皇位继承稳定有序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削弱功臣列侯特权地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这几个朝代都是在局部实行的分封制,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自己的统治。故选 C。 A项错误,受封的这些人并非都是皇家; B项错误,派亲王到地方为诸侯和皇位继承无关; D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分封制 点评: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西周灭亡以后,分封制作为唯一的地方行政体 制在后代并未出现过。但是一些朝代还是实行了局部的分封,把自己的一些亲族和功臣分封到各地为诸侯,进而希望加强对地方

22、的控制以维护自己的统治。但是从历史实践来看,分封制并不能维护自身的统治。 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 “以尚书与三公对言,三公权不及尚书;以尚书与中书对言,尚书又不及中书矣 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 ”,这说明汉代 A权利重心在中书 B三省已具雏形 C外朝受内朝牵制 D皇权逐步加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说在汉代,以丞相为首的三公的权力不如皇帝身边掌管文书的小官尚书的权力大;而尚书不及中书的权力大。从而可以看出,通过重用身边的文职人员,皇权得到加强。故选 D。 A项错误,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 B项错误,东汉时期出现了尚书台,开始形成办公机构,但是中书省和门下省在隋朝时期出现。 考点

23、:汉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点评:汉朝时期特别是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皇权,主要是削弱相权方面。汉武帝时期设置中朝,由身边掌管文书的侍中、侍郎、尚书等小官组成,便与皇帝控制同时削弱相权。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 了外朝实际上成为了执行机构。 1924年现代初中教科书 本国史讲: “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 ”这表明 A皇权至上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 B皇权加强是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 C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 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 答案: A 试题分析:明太祖时期皇权得到进一步的加

24、强,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特征就是皇权至上,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需要进一步加强皇权,以维护 自身的统治。故选 A。 B项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能准确的反应材料的中心意思; 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皇权的加强; D项本身说法错误,相权消失,但是官僚政治并未消亡。 考点:明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点评:明太祖鉴于历朝丞相制度的弊端废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逐渐建立了内阁制度,内阁听命于皇帝,皇权得到极大地加强。明朝皇权的加强是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历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也需要掌握。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指出: “至于雅典人的政制,

25、他们选择的政体类型或者模式,就其选择照 顾卑贱者而不是良善者来说,我是不赞成的。 ”该材料 A代表了贵族阶层的利益 B指出了直接民主弊端 C说明雅典民主范围狭窄 D反映了雅典民主衰落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就其选择照顾卑贱者而不是良善者来说,我是不赞成的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制,认为直接民主制弊端很多,不能选到 “良善者 ”。故选 B。 A项材料并未体现; C项说法本身正确,但是不符合材料的中心意思; D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雅典民主制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雅典民主制的弊端。雅典民主制是直接民主,是建立在小国寡民的基础上,用抽签选举的方式选拔官员,与现代

26、民主有很大的不同,现代民主通常是代议制为核心的。直接民主弊端非常明显,容易形成极端暴力民主。与此相关的雅典民主制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点也需要掌握。 十二铜表法规定 “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 ”该条款体现的目的是 A维护罗马贵族的利益 B保障了下层平民权益 C确认等价交换的原则 D保护了罗马公民财产 答案: D 试题 分析:十二铜表法是第一部成文法,法律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明晰。分析本题材料 “即使卖方已将出卖物交付给买方 ,在价款付清之前 ,他仍保留该物品的所有权 ”反映了法律对私有财产进行严格的保护。 ABC项说法与材料无直接

27、的联系。 考点:十二铜表法 点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开端,在共和制时期创立,主要调节公民内部的法律。以民法为主要的内容调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财产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维护贵族的利益,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平民的要求,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与此相关的知识如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 发展的完备阶段。此外,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也要准确的记忆。 “帝国维持和平(即罗马和平),甚至还为帝国内部众多民族之间的关系提供某种公正的仲裁。法律人员按照一整套原则进行工作,这套原则后来称作罗马法。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 A罗马法体现了绝对公正的原则 B罗马法用于调节所有成

28、员关系 C罗马法服务于罗马帝国的统治 D罗马法是法律人员意志的体现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维持和平(即罗马和平),甚至还为帝国内部众多民族之间的关系提供某种公正的仲裁 ”可以看出罗马法从根本上来说是维护罗马贵族的统治的。故选 C。 A项材料无法体现; B项错误,古罗马是奴隶制社会,努力不是调节的范围; D项错误,法律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是历次考试的重点内容。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作为完备阶段,罗马法在维护罗马的统治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同时对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罗马法的一些原则到现在依然采用。 19世纪英国一位著名政治家 说

29、,美国 1787宪法是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恩格斯则认为 “它最先承认了人权,同时确认了和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 ”。对两种评价解读正确的是 A “特定的历史时期 ”:美国两党制形成时期 B “最美妙的杰作 ”:邦联制赋予政府权力 C “最先承认了人权 ”:世界上最早实行代议制 D “有色人种奴隶制 ”:体现了该宪法的局限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美国的两党制形成于 19世纪, A不正确;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排除 B;英国早在美国之前就确立了代议制, C不正确; D反映 了该宪法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这正是它局限性的表现。故选 D。 考

30、点: 1787年宪法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美国 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 1787年宪法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 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在立法、司法和行政各机构之间、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和两党之间实行相互的制衡。这体现了孟德斯鸠的分权争衡的理念。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具有进步意义。同时, 1787年宪法保留了奴隶制,并未给有色人种等赋予同等的权利,又是其局限性所在。 美国宪法修正案权利法案对权利的列举不是采用肯定语式,而是采用否定语式,即不准联邦政府侵犯或剥夺人民这样或那样的权利,而不是说人民拥有这样或那样的权利。这种语式强调的是 A维护人民权利 B社会契约原则 C

31、限制政府权力 D民主共和体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否定的性的列举可以看到出来权利法案重点是强调的限制政府的权利。故选 C。 A项错误,否定性的语式并不是强调的是人民的权利; B项材料无法体现; D项说的是总统和议员都是由选举产生,人民拥有民主权利等。 考点:美国民主政治 点评:近代美国以 1787年 宪法确立了民主制。 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制的政体。美国实行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和民主的原则。在各机构之间、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和两党之间实行相互的制衡。这些都是为了限制权力的过大和权力的滥用。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参议院决定采用沪军都督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以共

32、进会的十八黄星旗为陆军旗,以孙中山战友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三色旗为海军旗。这说明 A民主团结意识增强 B革命阵营达成协议 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平等成为共识 答案: B 试题分析: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实行的不同的旗帜,反映了革命派内部不同的派别的思想和利益得到协调,即革命阵营达成妥协。故选 B。 A项说的民族关系,材料无法体现; CD项共和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主要是通过宪法的颁布来实现的,材料也是无法体现。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但是革命派内部存在着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从民

33、国建立后实行的不同的旗帜就能体现出来。这就决定了革命党人内部团结意识不强。因此辛亥革命最终也 是以失败告终。 经过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进入中国以后 中国近代化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在帝国主义允许范围内的近代化,( )是其最早的代表;另一种是突破帝国主义许可的范围,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从而实现近代化,( )是其先驱。上文两序号分别指的是 A洋务派官僚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B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 C洋务派官僚资产阶级革命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答案: A 试题分析:帝国主义许可的近代化是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不能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防止脱离外国的控制。这种近代 化指

34、的是洋务运动的近代化措施,只是技术上的变革;而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实行的近代化不仅在经济上要近代化,还要在政治上近代化,这样就超出了列强许可的范围。故选 A。根据以上分析, BCD都是错误的。 考点: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 点评:洋务运动兴办了大量的军事、民用企业。希望大道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是洋务运动运用西方科技兴建的一批近代军用、民用企业,但是并不能挽救没落的封建制度,使中国走向富强。维新变法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根本上说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服务的。但是却违背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 他们的激烈的反对,最终变法失败。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在上世纪的学

35、术界 ,多数传统观点认为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 17世纪后期 18世纪末),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发展经济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方面有重大功绩,是大清帝国国力鼎盛,雄踞东方,史称 “康乾盛世 ”,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进入 21世纪后,史学界将康乾盛世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进行比较,并将其置于全球背景下进行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康乾盛世如果 “横向比较的话,相对西方的发展则明显是缓慢的。 ”“与欧美国家的发展相比较, 康乾盛世不免黯然失色,虽然它取得了中国古代社会所能达到的最大成就,但却落后与西方国家,落后于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和时代的潮流。而且比较起来,二者变动与发展的

36、速度,更是迅猛的不可同日而语。 ”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清朝康乾盛世的观点。( 12分) 答案:答案:示例:第一种: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厉行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上,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收复台湾、抵御外敌,统一多民族国家繁荣发展;经济上,农耕经济进入顶峰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城市数量、 经济总量等都居世界前列;文化上,传统文化发展,出现了四库全书等集大成的著作。与历史上其他盛世和同期的欧美国家富裕程度相比,康雍乾统治确实是中国古代少有的盛世。 第二种:康、雍、乾统治时期被称为盛世,这是传统观点,这是基于中国历史自身发展

37、所提出的。但与整个世界的发展来看,确实不符合潮流的。西方国家通过革命和改革,开始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开始建立,工业革命开始,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近代自然科学产生。而同时期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但是与同时期大踏步迈向工业文明的西方国家相 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也为后来中国的衰落埋下伏笔。 第三种:两种观点结合,只要符合评分标准亦可。 试题分析:此题是观点论述题,学生可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作答。学生可以选择康乾盛世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个角度进行回答,回答的主要论据是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的一些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措施角度所产生的作用进行回答。如果选择和西

38、方的比较,可以从西方近代文明不断地发展,而我们还是在老路上徘徊等角度进行回答。 考点:康乾盛世的评价 点评:总的来看,康乾盛世是我国最后一个盛世,达到了农耕社会发展的顶峰,为我国政治版图 的最后奠定、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等等打下了基础。虽然我国是处于一个盛世状态,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是处于发展的落后状态,并未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这也造成了我们落后于时代造成后来挨打的局面。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 1763-1790)中写道: “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 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

39、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 ” 材料二 (西方政治制度)在新兴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其他因素作用下,为适应 现代社会的需要已经进行了调整,其具体运行机制出现引人注目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包括大众社会普选权的实现、政党政治的兴起和政治权利中心的改变 在英国,战争极大地扩大了劳合 乔治和丘吉尔的权力。二战以后,旧体制造成的动荡不安的局面更加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戴高乐制定的第五共和国宪法剥夺了议会选举总统的权利 从此,国家政治中的最高权力从议会专制总统手中, “议会至上 ”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马克 世界文明史(下) ( 1)为达到 “所要保持的自由 ”,联邦派所作出的重大举措是什么?试做简要评价。(

40、 10分) (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现代西方现代政治运作机制的主要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10分) (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现代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认识。( 3分) 答案:( 1)举措:颁布 1787年宪法,建立三权分立政治体制;建立美国联邦政府。( 4分)评价:体现了 “分权与制衡 ”原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6分) ( 2)变化:实行普选权;政党制政治兴起;政治权利中心变化:议会地位虚弱、加强总统权力、扩大国家机器、设立新的机构等。( 4分)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 社会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西方社会的变化,社

41、会化大生产导致一系列新问题出现;战争和经济危机的影响等。( 6分) ( 3)政治制度不是固定的,是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政治制度不是孤立的,是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 3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 “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 ”可以看出联邦派主张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利,保障自由。他们通过了 1787年宪法,通过分权制衡保障民主。( 2)从材料 “这些变化主要包括大众社会普选权的实现、政党政治的兴起和政治权利中心的改变 ”进行分析概括主要内容。行政权力逐渐的扩大。原因主要从生产力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3)给我们的启示是政治体制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

42、发展而发展。 考点: 1787年宪法及政体的演变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美国 1787年宪法的进步性。 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制的政体。美国实行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和民主的原则。在各机构之间、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和两党之间实行相互的制衡。这体现了孟德斯鸠的分权争衡的理念。美国政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875年 11月,李鸿章就日人易服一事质疑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道: “贵国祖先采用我国服装乃贤明之举,我国服装纺织方便,用贵国原料即能制作,如今却要模仿欧服,实在要付出莫大的冗费。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

43、不感到羞耻? ”森有礼当即回答说:“毫无羞耻之处,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正如我国自古以来,对亚洲、美国和其他任何国家,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我国旧服宽大而不轻便,适应怠慢而不是应勤劳,然而我国不愿意慢慢致贫,想要勤劳致 富,所以舍旧就新,现在所费,将来可得到无限回报。 ” 摘编自舟欲行、黄传会龙旗:清末北洋海军纪实 ( 1)根据材料,概括李鸿章和森有礼两人争论的观点。( 4分) ( 2)根据材料,结合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相关事实评析其争论。( 11分) 答案:( 1)观点:李鸿章法对服饰变化;森有礼主张服饰变化。( 4分,每点

44、2分) ( 2)这一争论的实质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李鸿章以 “独立精神 ”为借口,反对服饰的变革,反映了洋务运动以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作为指导思想,使西学仅仅停留在物质技术层面,最终失败;( 6分)明治维新以变 服饰作为文明开化的象征,通过变服饰引导日本大力引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改变落后愚昧的社会习俗,为改革的成功奠定思想基础。 5分) 试题分析:( 1)通过阅读材料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李鸿章反对服饰方面做变化,而日本的森有利主张变革服饰。( 2)是否反对服饰变革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政治的立场。李鸿章反对服饰变革体现的是洋务运动反对学习西方的文化和制度,只学习西方的技术;而日本则是引进西方的技术和文化,进行文明开化,推动日本近代社会的进步。 考点: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反对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文化,仅仅学习西方的科技,这从服饰变革的态度上就能看出来;明治维新是日本全面的变革,不仅学习西方的科技,还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文化,日本成功实现了社会的转型,由落后的封建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两国变法结果的不同,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