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湖南长沙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 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 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 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 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 “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 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 2.
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 1.7公里) ”这说明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规格的待遇,等级越高规格越高,等级越低规格越低,这体现的是一种等级秩序,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分封制 点评:分封制的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拓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史记 货殖 列传载: “周书曰: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 ”司马迁认为 A西周实行 “工商食官 ” 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 C耕种、开采、
3、加工、交换本末有别 D农工皆本,经济民生 答案: D 试题分析: “农不出则乏其食 ”,强调农业的重要性; “工不出则乏其事 ”,强调的是手工业的重要性; “商不出则三宝绝 ”,强调的是商业的重要性。 “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 ”说的是钱财的重要性;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 ”说明作者认为这四项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A.西周实行 “工商食官 ”看不出来; 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 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与材料含义相悖;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的手工业、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点评:应该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实质是维护封建
4、经济基础。 ( 1)积极作用: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保护了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政治的发展和稳定,巩固了封建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从根本上重视农业的思想是正确的。 ( 2)消极作用: 封建社会晚期,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 长和封建制度的解体,阻碍了社会进步,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工商业发展,农业发展也受到限制。 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 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恶化。 抑商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
5、 汉书 刘辅传中提到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 ”由此可见,中朝 A创立于西汉 B长官亦为宰相 C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 D参与政事的决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可知,皇帝是为了加强自己地权力,所以选用一些亲信和近臣组成了中朝,使原来的丞相等百官变成了外朝,以此实现加强皇权的目的。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汉代的官制 点评: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 ( 1)调整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是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是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
6、阁;清朝时间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其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朝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置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 ( 4)注重官吏的选拔。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汉 武帝时推行察举制;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演变为八股取士。 ( 5)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由镇压反对
7、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人民。 董仲舒曰: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 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 秩序 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 “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对富者进行限制,对贫者进行帮助,这样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容易统治,由此可见作者
8、主要是通过调节贫富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汉代思想大一统 点评: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学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分析影响其思想发展的因素? ( 1)历程: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期,遭受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正统思想。 ( 2)因素: 自身思想的发展变化。借鉴吸取其他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并加以改造; 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要; 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并得到其支持; 思想家个人的努力。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西汉初年的帛书,下图是其中的黄帝书(局部)。它可以用来说明 A西汉时期还没有发明书写用纸 B当时的隶书还带有篆书的
9、特征 C丝织品作为书写材料逐渐普及 D黄帝书成为太学的教材之一 答 案: B 试题分析:出土 “西汉初年的帛书 ”并不能说明 A.西汉时期还没有发明书写用纸,故可以排除; B.当时的隶书还带有篆书的特征,从图中可以看出,此项正确; C.丝织品作为书写材料逐渐普及,这一说不准确,因为不能以一个特例来说明当时的社会情况; D.黄帝书成为太学的教材之一,这从材料中也不能看出。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与科技 点评:书写材料的演变: 殷商时代主要把文字刻在甲骨、青铜器上;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更多使用竹木简和丝帛做书写材料。 西汉前期,中国已有了纸。当时是麻纤维纸,但纸质粗糙, 不适于书写
10、。 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植物纤维纸,被时人称为“蔡侯纸 ”,实现了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提高,纸取代简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4世纪时,造纸术东传朝鲜、日本; 8世纪时传到西亚,后来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和北非。 “凡厥衣冠 (冠族华胄 ),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 ”(宋书 恩幸传序 )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 A是汉朝选官的主要途径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门第出身决定官品高低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 “凡厥衣冠 (冠族华胄 ),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 ”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点评: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
11、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选官注重门第,不重才能。 3隋唐及以后:科举制 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行,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 “经生 ”,且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 “ 写经体 ”。这说明 A魏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 B魏晋时期的书法成就只有 “写经体 ” C书法艺术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需要 D书法艺术的产生源于宗教艺术的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的叙述,是因为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行,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 “经生 ”,所以才出现了 “写经体 ”,这说明 “写经体 ”的出现是适应了当时社会上佛教流行的现实需要,故此题
12、应选 C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 点评: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秦汉时期的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但大多还是实用性文字。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书法开始成为艺术。士人群体的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行书、草书逐 渐臻于成熟。 隋唐时期,书法发展到了新的高峰,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宋明时期,书法趋向个性化,平民化。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南京金陵刻经在 2009年 9月 30日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京云锦是 “中国四大名锦 ”之一,其挑花技术十分神奇, “七个范子,八个
13、障子 ”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 “七上八下 ”的成语就是出自云锦。中国古代南京云锦最有可能是 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田庄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南京云锦是 “中国四大名锦 ”之一,其挑 花技术十分神奇,联系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可知,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管营手工业,因为由政府的支持且产品产品仅供贵族和官府使用,所以中国古代管营手工业工艺技术水平高。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点评: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和它长期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 特点:官府垄断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产品仅供贵族和官府使用;产品主要是武器等军需
14、品和奢侈品。 原因:国家权力的支撑。它凭借国家权力,在资金、人才、技术和经营规模上占有绝对强势。 耒耜经记载: “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横于辕之前末曰 ,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出现于 A春秋战国 B西汉 C东汉 D隋唐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 “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横于辕之前末曰 ,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可以 判断描述
15、的是曲辕犁,这种犁出现于隋唐时期,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点评: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 发迹的阶梯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无论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事实上,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而发达。 ”这种制度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均田制 D科举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 “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出身低微者
16、则会通过这种制度而发达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均田制,均不能实现不同集团之间的流动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可以实现,科举制下主要是根据考试成绩来选官,因此下层人可通过科举步入仕途。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科举制 点评:科举制的意义: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 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 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
17、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 “敕 ”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 “斜封墨敕 ”。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是最高权力机构 B唐朝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 “敕 ”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 “斜封墨敕 ”,这说明在三省六部制之下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但是并未达到民主的程度, A.中书省和门下省是最高权力机构、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均不符合史实。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三省六部制 点评:三省六
18、部制的作用。 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 它是我国政治制度的 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书 贡禹传记载: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对 “三服官 ”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其产品主要用于满足皇室消费 B其技术工艺的传承具有封闭性 C其产品可以进入流通领域 D其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答案: C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周之时实行的是工商食官的政策,所以可以推断出 “三服官 ”必然是管营手工业,联系史实
19、可知,对于管营手工业 A.其产品主要用于满足皇室消费 B.其技术工 艺的传承具有封闭性 D.其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这些说法是正确的; C.其产品可以进入流通领域,这一说法错误,它的产品是不准进入市场的。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点评:三种经营方式的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和流通方式 性质和地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出现最早 武器等军用品及官府消费的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 国家垄断性质;明朝中期以前一直占主导地位 民营手工业 由民间私人经营 生产提供民间消费的产品,作为商品在市场流通 商品生产性质;发展艰难,但后来居上 家庭手工业
20、农户个体生产,作为一种副业,比重最大 供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销售 属于自然经济组成部分;发展艰难,比重大 千秋兴亡 秦朝一书中提到 :“秦始皇试图将赢氏 家天下 传之永远的想法,不过是一场白日梦。但他从 千秋万代 着眼而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却开创了延续 2000年的中华帝国的基业。 ”在此,作者肯定的是 A世袭制 B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家天下 传之永远的想法,不过是一场白日梦 ”这主要是否定了秦始皇的个人企图; “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却开创了延续2000年的中华帝国的基业 ”这说明秦始皇所开创的制度影响深远
21、,结合所学可知其开创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比较四个选项可知, B 项包含其余三项,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历史影响 ( 1)积极: 对秦朝:疆域初步奠定;巩固统一,中华民族逐步形成。 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 2)消极:皇帝专制权威 激化了阶级矛盾 爆发农民起义 秦朝土崩瓦解;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史记集解 “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该材料反映了 A秦时人们
22、以金玉为印 B秦时玉玺为皇帝独有 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和材料分析, A.秦时人们以金玉为印,说法不符合材料,应是秦以前; B.秦时玉玺为皇帝独有,这是材料中的现象并非反映的实质问题; 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这一说法与材料相悖,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
23、史知识 ;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姓氏起源一书对 “宋 ”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 (商王后裔 )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 36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 “宋 ”为姓,乃成宋姓。上述解释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周朝实行分封制 B周礼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C诸侯争霸是宋亡国的主要原因 D反映商周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答案: B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材料,归纳材料的大意,材料中所围绕的是,宋国的来源,宋国的灭亡和宋国对后
24、世宋姓的影响,材料中并未涉及到周礼的内容,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分封制、礼乐制度 点评:分封制的特点。 周王与诸侯以 “土地 ”和 “义务 ”为联系纽带;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以宗法制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以周王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 分封的对象多元化,同姓为多而且都在富庶地区和战略要地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 (通“嫡 ”)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 ,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 孽无别,则宗族乱。材料主要论证了 A宗法制的作用 B嫡长子继承制的作用 C分封制的作用 D分封制
25、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当中 “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 (通 “嫡 ”)子,不使庶孽疑焉 ”,从正面论证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 “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 孽无别,则宗族乱 ”这是从反面论证了,如果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故此资料主要叙述 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的作用。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的特点。 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宗法制在政治方面表现为分
26、封制,进行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等级。 “金玉虎符 ”选用国家博物馆的战国时期 “阳陵虎符 ”复制而成。上雕铭文,“治国平天下 修身福自家 ”,其铭文体现的思想属于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 A 试题分析:关键抓住材料中的铭文,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治国平天下 修身福自家 ”,这就是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儒家对个人人格理想的一种规定, B.道家、 C.墨家、 D.法家,皆无类似主张。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此题为以图补文型选择题。此类试题以文字材料为主题情境,以图像作为补充。解答的关键在于对文字材料所隐含的信息进行深挖和解读,以图像所传递的信息为
27、补充,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判断,正确作答。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 世异而事 异。 ”这一观点可以印证 A儒家对仁政的提倡 B法家进步的历史观 C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D佛家慈悲为怀的主张 答案: B 试题分析: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 世异而事异。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文王因为行仁义而称王,偃王则因为行仁义而导致亡国;这说明任意只适合于古代而不适合今天,这传达出的是一种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的观点,联系百家主张可知,这是法家的观点,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百家争鸣 点评: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28、( 1) “百家争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社会大变革; (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2010年 9月 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 “如何给这些孩子 (外来工子女 )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 ”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 A有教无类 B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C存天理,灭人欲 D经
29、世致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提出的是 “教育公平 ”,而选项中的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这与教育无关故可以排除; A.有教无类,这有利于让出身不同的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孔子的思想 点评:孔子的思想: ( 1)思想核心: “仁 ”。提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 2)政治思想: 主张以德治民,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强调 “礼 ”,主张 “克己复礼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 3)教育思想: 首创私人讲学,主张 “有教无类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30、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 “六经 ”。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材料表明老子 A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B认为矛盾双方不能互相转化 C政治上倡导 “无为而治 ” D是第一个探 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老子认为 “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 ”等等这些现象都是有统治者造成的,正是因为统治者的过多干预才出现了种种社会问题,基于此老子反对统治者对百姓的过多干预,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老子的思想 点评:老子的思想主张。 哲学思想(世界观):世界万物的本
31、原是 “道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政治思想:提出 “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辩证法思想: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矛盾的双方 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孟子说: “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董仲舒提出 “君权神授 ”、 “大一统 ”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A主张民贵君轻 B维护统治秩序 C强调层层分封 D体现以德治民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 “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说的是得到丘民的承认便可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的认可最多只能成为诸侯,得到诸侯的认可最多只能成为
32、大夫 ,可见 ,其主要强调民贵君轻的观点,但孟子的这一主张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说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 “君权神授 ”、 “大一统 ”的思想是为了神话皇权维护统治者权威的,所以两人都是从统治者的利益出发,维护统治者的利益的,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百家争鸣、汉代思想大一统 点评:董仲舒的新儒学特点: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新的儒学体系。具体表现: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 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 “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
33、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 ”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 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D汉武帝是儒学教育的开创者 答案: B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这两项不符合史实是错误的; D.汉武帝是儒学教育的开创者,儒家教育开创者是孔子,而非汉武帝,故错误。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点评:汉武帝采取尊儒的措施。 ( 1)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 2)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得以大兴。 ( 3)
34、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 “五经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 4)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 5)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 “俗语云: 百年田地转三 家 ,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 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材料反映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性 B落后性 C脆弱性 D分散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 “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 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这说明小农经济极其脆弱,在天灾
35、人祸的打击之下非常容易破产,致使出现土地流转的情况, A.封闭性 B.落后性、 D.分散性,虽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但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小农经济 点评: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 1)生产方式: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 ”; ( 2)生产目的: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 3)经济形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的社会政治型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下列选项不能反映这一时期历史转型特征的是 A “公天下 ”向 “
36、家天下 ”转变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向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轨 答案: A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向、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轨,这都是从春秋战国向大一统国家转变时的特征。 A “公天下 ”向 “家天下 ”转变,发生于夏朝建立之时,禹代启家天下开始。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点评:此题为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 “不是 ”、 “无 ”、 “没有 ”、“不正确 ”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
37、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 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谷梁传中说: “初税亩 初者,始也。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 材料二 汉书 食货志载: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 材料三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 ”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自耕农这一
38、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四 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依赖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家庭供养是农村养老的主体。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就必须要有 “所依、所养 ”的基础 生儿养老,这就是传统社会 “生男 生女不一样 ”“多子多福 ”“子孙满堂 ”的思想根源。传统社会以 “孔孟仁政 ”治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的社会公德深得人心,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舆论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称赞和社会肯定,汉朝就有 “举孝廉 ”官职。但是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位,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等情况,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
39、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族邻里的互助。 材料五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过程。( 6分) 结合材料三,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分) 材料四体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的哪些特点? 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这种理想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答案: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
40、鲁国实行初税亩率先承认了土地私有;战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6分) 地位:自耕农是封建 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2分) 作用:大批自耕农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2分) 家庭是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是养老的主体;讲究 “多子多福 ”,养儿防老,提倡子女孝顺;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的能力差 讲究邻里互助。( 6分) 社会理想: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社会经济基础:小农经济。( 4分) 试题分析:第( 1)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井田遭到破坏;从材料中 “初税亩 初者,始也 ”可知,承认了土地私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 ”可知,
41、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 2)问,从材料中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 ”可知,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稳定小农 ”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 ”“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可知,自耕农的稳定对于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第( 3)问,从材料中 “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依赖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 ”“多子多福 ”“子孙满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的社会公德深得人心,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舆论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称赞和社会肯定 ”“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族邻里
42、的互助 ”进行总结即可;第( 4)问,对材料中描述的现象进行概括即可,其存在的经济基础联系史实可知是小农经济。 考点:小农经济 点评: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1)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 3)经济重心:经历了南移的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 4)工商业发展:虽然作为农业 的补充,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 5)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
43、出资本主义萌芽。 ( 6)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 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 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 “乃立 九品官人之法 ,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
44、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 “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 ”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 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的,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归纳在察举制和科举 制下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特点。 答案: 察举制下,考试不决定取舍,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下,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4分) 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在政
45、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为官僚队伍选拔高素质的人才。( 6分) 先以德行为标准,再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6分) 试题分析:第( 1)问,由材料中 “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 ”“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 ”察举制下,考试不决定取舍,只决定高下;根据 “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 ”科举制下,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第( 2)问,结合材料中 “门阀世族的衰落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扩大统治基础,为官僚队伍选拔高素质的人才,所以才进行科举;第( 3)问,结合材料,察举制下以德行为标准,九品中正制下以门第为标准,到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46、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点评: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从西周至战国前的世卿世 禄制、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开始的科举制等选官制度。其演变规律:( 1)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标准。( 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体现了 “公平竞争,公平考试 ”的原则。( 3)科举制逐渐完善,对今天我国的考试制度和东西方文官选拔制度有重要影响。 汉书 董仲舒传说: “(董 )仲舒遭汉承秦灭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
47、之 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夫仁、谊 (义 )、礼、知 (智 )、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四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 然后可善治也。 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