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eelhesitate105 文档编号:33556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以下各项是对 “人类诸种族的混合 ”“物种从分离到混合 ”“资本的世界性流动 ”“东西文明的交汇 ”这些主题的概括,其中最准确的应该是 A资本主义化 B现代化 C全球化 D殖民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文字描述了新航路开辟后人种,物种,资本和不同文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融合,因此应该用全球化加以概括,答案:选 C, A强调雇佣关系, B强调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 D 强调殖民侵略,三项含义均无法概括题意特征。 考点:史学常识 五大史观 点评:

2、新课标高考中较原有的高考模式增加了基础历史理论知识的考查,较常见的有 不同历史观的辨析,例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和社会史观等史观的考查; 史料与史学观点之间的关系; 不同史料的价值比较,如文字史料,实物史料以及考古发现等; 以及对史料的解读等信息,今后的高考还将进一步强化基本史学知识的考查。 辛亥革命 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 “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 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材料中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建立了资产

3、阶级共和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梁启超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主要从促进国民民族意识觉醒的角度肯定了辛亥革命所起的积极作用,所以答案:选 A, B项说法错误, C D两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产生的积极成果内容的理解,推翻君主专制统治的清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广泛传播是辛亥革命最突出的积极革命成果,当然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进步所起的推动作用远远不止如此。 1999 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上海发表演讲时说: “了解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非常重要。美国历史只有两百

4、年,而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中国人确信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 ”基辛格这番讲话的真正意图是 A高度赞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B认为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是不明智的 C指出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D强调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不可逆转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基辛格这番讲话说明美国干涉中国内政是不明智的,答案:选 B, A C 两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 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点评:本题以回顾中美建交的过程考查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尤其是周恩来所积极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应该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

5、准则。当然,对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的考查重点是建国初期的三大具体方针,这一点必须牢记。 我国史学界曾就 “二战后 ”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 “强心剂 ”和 “及时雨 ”,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 ”;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 “加速器 ”和 “绝缘体 ”。这一历史事件是 A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B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C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D北约的建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某事件是欧洲经济的 “强心剂 ”和 “及时雨 ”说明其在二战后推动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美

6、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 结果,苏联随之组建 “经互会 ”,欧洲经济也同政治一道分裂,所以答案:选 A, B项加强欧洲经济间的联系, C D两项并未推动欧洲经济的复兴。 考点:马歇尔计划 点评: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表现最突出的是欧洲由战前的世界中心变为战后美国的附庸,对此欧洲作出了迅速的反映,那就是要重新崛起以摆脱美国的控制,因此欧洲联合的脚步较快,欧盟的建立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在对世界观的认识上,以下四句中有一句与其它三句明显不同。这一句是 A “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发,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 ” B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 C “吾性之理,本之于天,具之于心 ” D

7、“天之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B强调了自然界中事物的内在规律,属唯物主义, A C D三项均强调心对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心主宰一切,是唯心主义的表现,故答案:选 B。 考点:陆王心学 点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他们都坚持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但陆王心学则认为天理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必须通过反省自身,摒除欲望才能达到对天理的体悟,故属哲学派别中的主观唯心主义。 与辛亥革命相比 ,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

8、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是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进一步 瓦解了中国的封建势力,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步,所以 D项符合题意, A B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C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考点: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国民革命运动 点评:高考对国民大革命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国民革命中北伐战争的重要内容,以及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与此同时还应该主要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之间的关系:国民革命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北伐战争的失败和结束,北伐战争于 1928年6月结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

9、功。 19世纪 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 “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 押借一笔 款项, (然后)将订货单子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 ”可见此时的钱庄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钱庄在洋货内销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它便利了洋货的供销,所以 D项表述符合题意, A B C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晚清中国钱庄的实际情状。 考点:中国

10、近代经济的发展 点评: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的最突出特征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但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中国经济自发发展的结果而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被迫开始的,由于逐步卷入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中国经济发展中呈现出浓郁的半殖民地色彩。 费城制宪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说: “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制力量的干预,哪怕是为人们的利益而设计的最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很好的采纳和执行。 ”这表明他主张 A维护邦联制 B加强中央权力 C巩固联邦制 D保障各州权利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 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 “如果没有强制力量的干预,哪怕

11、是为人们的利益而设计的最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很好的采纳和执行。 ”说明华盛顿强调要加强中央集权, B项符合题意, A项与题意主旨相反, C此时联邦制尚未建立(费城制宪会议召开前), D项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美国民主政体的建立 点评:美国独立战争后建立起来了邦联体制,这位美国民主政体的建立创造了必要前提。而邦联体制是松散的各州联合,中央政府处于软弱无力的地位,不能适应美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需要,所以它被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联邦体制所取代,制宪会 议的成功召开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1787年宪法的出台美国总统共和制政体基本建立起来,从后美国政体即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 1912 年 3 月

12、,南京临时政府令 :“查前清官厅 ,视官之高下 ,有大人、老爷等名称 ,受之者增惭 ,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 ,闻中央地方各官厅 ,漫不加察 ,仍沿旧称 ,殊为共和政体之玷。冶有研究者发现 ,同年 6 月申报载 :“公堂会审之时 ,(被告 )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 ,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 “受之者 ”冶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 “施之者 ”冶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 “受之者 ”冶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 “施之者 ”冶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中华民国建

13、立后已经废除了清朝原有的旧审判体制,但民众依旧对新制度缺乏较多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革命派的思想文化宣传没有在民众中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也因为民众传统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所以答案:选 D, A B C 三项表述错误,与辛亥革命后中国现状不符。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 点评:本题就其考查的意图而言是考查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但依然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社会思想文化仍旧未能肃清封建余毒的残害,更未来唤醒广大底层民众的真正觉醒。 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

14、而虚存之。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 A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B君主立宪,实行资产阶级改革 C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 “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 ”说明此人赞同中国采用英国君主立宪政体而否定美法总统共和制,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与题意不符。 考点:维新变法思潮 点评: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基础上维新变法思想得以兴起并快速在中国传播。爱国知识分子为

15、了挽救严重的民族危机,展开了维新变法活动,但维新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并不完全相同,有的 较为激进而总体上他们都赞成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发展资本主义。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感慨他们生不逢时, “入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入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说明王安石对唐代贞观盛世民众安定,赋役轻和兵事少的向往,这也从反面表达了王对北宋孱 弱的无奈,所以 两项准确

16、解读了材料信息,而 两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所以答案:选 D。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具体背景,高考将其和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一道考查,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商鞅变法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其对推动社会转型的巨大作用,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其对促进民族融合的巨大贡献,王安石变法侧重于其对发展社会经济和改革科举的积极影响方面。 “兴起于 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 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这里的 “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是指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答案: A 试

17、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两项运动(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有个共通之处 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说明美国文化中的突出内涵是二者的共同点,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共同点是都强调反对一切外在权威崇尚个人自由,所以答案:选 A, B C两项是启蒙运动的特征, D项符合宗教改革运动的特点。 考点:宗教改革运动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

18、料题中。 “ 当 (英 )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 (炮台时 ), (珠 )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 (英 )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鸦片战争 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 )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 A清政府己经失去人民支持 B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 C民众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D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漠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 “(珠 )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 (英 )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说明了民众对鸦片战争的漠视态度,这反映出清政府统治

19、下民众的民族意识淡薄,民族观念不强,所以答案:选 D项, A说法错误, B C两项表述正确,但材料中并未体现。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鸦片战争 点评:中国近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是高考中的常 考点,但难度较小,考查角度多涉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但近年来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或从新史观的角度看待传统重大历史事件的情形以越来越明显,希引起注意。 二战期间 , 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 “总统先生 , 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 批准而能采取行动 , 而你不必为 所困扰。而另一方面 , 我从不为 所困扰 , 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它的支持。 ”题中的 对应正

20、确的应当是 A 国会 内阁 议会 B 最高法院 参议院 下议院 C 内阁 国会 下议院 D 国会 最高法院 内阁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总统与国会和最高法院三足鼎立,重大行动、总体行为须经国会同意,英国首相统领内阁但须集体对议会负责,所以结合题意要求 分别是国会,内阁和议会,故答案:选 A, B C D三项与题意搭配不当。 考点:英美两国的政体比较 点评:关于英美两国的政体比较,高考中多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考虑: 英美两国议会制的差异; 英美两国政体的核心差异; 英美两国元首的特点; 英美两国政体对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的影响。 1960年 8月中共中央

21、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 、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 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 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 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59年 -1961年中国遭遇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上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三年严重困难期,为减轻商品供应压力度过难关,中共中央在一定程度上调整经济发展思路,所以 A 项符合题意和史实, B C D 三项与当时史实不符 。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点评: “

22、人民公社化运动 ”和 “大跃进 ”运动是中共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所犯“左 ”倾错误的具体表现,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降低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考中主要侧重对其消极影响的考查和背后原因的挖掘,本题即是如此。 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它节日融合了。春节、中秋、清明等则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 A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 B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 C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春

23、节、中秋、清明三大节日的共同点是突出了家人亲情的宗法血缘理念,所以答案:选 A, B C D三项对其传播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能够有效地实现西周王权的平稳过渡,而且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宗法制并未同分封制一起退出历史舞台,直至今天像寻根认祖、续家谱、祭祖、家族观念、祠堂、父辈 称呼等依旧存在,这正是宗法制顽强生命力的表现。 20世纪 90年代以前,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而今,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如 G20 峰会、 APEC 峰会、欧盟峰会、 “金砖四国 ”峰会、世界气候变化峰会等。峰会

24、的大量出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区域集团化与世界一体化产生冲突 B传统双边外交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C美国一极独霸世界已被多极格局取代 D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加深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众多双边峰会的大量涌现说明了当今世界各国联 系的加强和密切,其本质是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加深,所以答案:选 D, A B两项表述与题意主旨不符, C项说法错误,当今世界多极格局尚未形成。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点评: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对于二者的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二者的具体表现; 两者对世界经济发展的

25、影响; 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此项内容的考查难度角度不易理解,应该特别予以关注;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此趋势中的地位和应对策略。 汉书 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 “盖出于史官,历 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它所评价的是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的大体含义是某家学说来源于史官,总结了成败兴亡和福祸起因的规律,认为以清净虚无的处世态度来保护自己,以卑微柔弱的处世态度来克制自己,这是君主治国的方法,从中不能发现其主张 “无为而治 ”,所以这是道家学

26、派的观点,故答案:选 B, A C D三家学派无此主张。 考点: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道家学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道家的思想主要和观点,在诸子百家中儒家主张仁爱,忠孝和积极入世,道家则主张顺从自然,无为而治,法家强调依照严刑峻法来约束人的行为,墨家则反对不义的战争和强调无差别的爱护别人。尽管诸子百家思想各异但也有其共同性。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 “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在木料和建筑物已分离,或作葡萄架的柱子已从地中拔出后,则原所有人有权取回。 ”上述规定体现了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买卖双方关系紧张 D平民与

27、贵族的斗争激烈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罗马法强调物权所有者对物品在不同情形下的所有权,这体现了罗马法的核心是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考点:罗马法的特点 点评:罗马法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在内容和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如下几项特点: 以维护私有财产为核心; 体系宏大,内容细致; 发展过程复杂但能与时俱进; 影响深远。但究其实质罗马法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这一阶级本质不会改变。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 1820年的 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 1929-

28、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 1929年相比提高了 60%-100%。材料中英美等国做法的共同目的是 A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B促进世界市场的扩大 C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 D倡导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兴起,而在 1929-1933年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则是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二者的共同目的是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故答案:选 A, B C D三项不符合题意

29、。 考点: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 点评: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经历几个重要阶段,即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前的重商主义,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罗斯福新政之前执行的自由主义,和罗斯福新政到 20实际 70年代前的凯恩斯主义,此后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的发展进入混合化时代。高考对此内容的考查主要是强调学生对此内容的识记能力。 明成祖时 ,“特简 (选拔 )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 ,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 ,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 ,不置官属 ,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 ,朝位班次 ,俱列六部之上。据此 ,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

30、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明代内阁的地位逐步提高,但职能并未改变依旧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所以答案:选D, A B C三项表述错 误,不符合明代内阁的史实。 考点:明代的内阁制度 点评:明代设立内阁是因为宰相制度被废除后,皇帝无法承担所有政务的处理,故设立内阁以作顾问机关,但它不是决策机构,关于明代内阁的考查,高考中多侧重于与西方议会制下内阁的比较。 在古代中国每一个主要王朝创立之初,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这里的农业生产恢复指什么 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建立正常赋税

31、征收制度 C重建小农经济 D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农经济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所以王朝创立之初必然推行修养声息政策以恢复小农经济巩固专制统治,故答案:选 C, A是中国古代实行的特殊经济制度,其目的在于维护小农经济的基础地位, B项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小农经济的发展, D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 点评:高考对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2、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 小农经济的地位;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典型代表。本题考查角度是 。 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 “一己之私 ”,却成就了 “天下之公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 ”,以满足君主 “一己之私 ”。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柳宗元的目的是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人所处时代不同,批判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其中有一 个是错误的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柳宗元强调

33、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取得分封制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其目的在于肯定帝制的合理性,而黄宗羲代表的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对君主专制统治提出质疑,二人所处时代不同,批判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所以 表述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 说法错误,二人由于阶级立场不同故对君主专制统治的态度相反,二人观点都是正确的。 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点评:秦代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历代王朝所沿袭并不断地加以强化,当然这一制度在封建社会前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任何一种制度绝不可能是完美的,当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到一定程度时便会转向反面。 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 “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

34、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 ”并认为: “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一种惊人的技艺 ”。汤因比所评价的是 A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B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 C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 D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 ”是指英国君主立宪政体采用了旧有的皇帝制度形式但其实质却是与君主专制统治截然不同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所以答案:选 D, A B 两项没有采用旧有政体形式, C 德国君主立宪政体 “专制为实,立宪为虚 ”。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点评:德国的君

35、主立宪政体是在完成德国统一的基础上才建立起来的,由于德国统一是通过王朝战争的模式实现的,因此德意志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反映在政体建构上便是德国皇帝并不是 “虚君 ”而是真正手握大 权的皇帝。而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英王只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本身权力已很弱小,处于 “统而不治 ”的虚君地位。 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 “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众多 “巨人 ”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

36、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描述了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中各大国力量对比尚未完全定性,多极化趋势格局的形成仍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所以 D项表述最准确, A B两项说法错误, C项表述也错误,多极化趋势开始于 20世纪 60年代。 考点:多极化趋势中的世界格局 点评:当今世界是一个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正快速发展的时代,尽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世界仍然动荡与冲突不断,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中各大国力量对比尚 未完全定性,多极化趋

37、势格局的形成仍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综合题 ( 18分)农耕文明有其封闭性,这种状态下的人们缺乏进取心,较难接受新生事物和新观念。而工业文明的发展则相反,人们勇于创新,注重效率和科学技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 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 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材料二 18世纪的英

38、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 ”。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一个地跨全球的 “日不落帝国 ”,在 18世纪中期到 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摘编自大国崛起 材料三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 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 “体制内 ”的因素有哪些?( 6分

39、) (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英国的工业文明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 8分) ( 3)当传统农耕文明遭遇英国工业文明时,中国 “不是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答案:( 1)自然经济的束缚( 2分);重农抑商政策( 2分);对外开放程度低( 2分) ( 2)持续的海外扩张和 殖民贸易( 2分);坚持以科技发展为基础( 2分);注重大机器生产方式或大力发展工业化( 2分);重视市场意识,坚持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2分) ( 3)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被动接受工业文明,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1分);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被迫卷

40、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分);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历史的进步。( 2分)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中可以归纳出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内部因素有“社会主流体制 ”(小农经济)、 “商业在体制内发展 ”(对外开放程度低)和 “重农抑商 ”政策的影响;( 2)从材料二中可以直接归纳出英国工业文 明的特点:即推行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机器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推行自由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 3)材料三中中国 “不是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包含两层含义: 西方列强的入侵是中国被迫进入工业文明的直接动力, 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历史的进步表现。 考点:东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从东西方商品经

41、济发展的环境和动力因素的角度,进行对比考查二者发展的不同结果,而这一结果的巨大差异也正是导致近代西方快速超越中国,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关键因素,也是中国落后和挨打的主要原因,对此问题的思考有助于解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发展缓慢的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分) 材料一西方史学界在 20世纪 7080 年代掀起了打破 “西欧中心论 ”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 “全球史观 ”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

42、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 材料二 20世纪 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 “现代化史观 ”。主张 “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 (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 6分) ( 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研究世界现代史,可能会对 20世纪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3分) ( 3)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结合 18401919 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说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方面是如何实现转型

43、的。( 8分) 答案:( 1)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 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3分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分 ) ( 2)俄国十月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与发展(每点 1分,共三分。其他言之成理者可酌情给分 ) ( 3)经济:伴随着西方的入侵,中国经济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小农经济逐渐瓦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4分)政治: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中描述的历史观是全球史观或称整 体性史观,从这个角

44、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意义,主要从新航路是怎样将分散的世界推向整体的来回答;( 2)从全球史观出发,有利于世界全球化发展的事件应该给予积极评价,而人为地分裂或阻碍全球化进程发展的应加以批判,否定;( 3)材料二中的史观是现代化史观,从现代史观出发,评价历史现象主要看其是否有利于实现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思想自由化、思想平等,结合 18401919 年的史实进行说明即可。 考点:历史常识 整体史观与近代化史观 点评:本题的出题角度主要是对常见的整体史观与近代化史观内涵进行辨析,这一成为当下高考历史理 论考核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准确把握各个史观的内涵是解答此中提醒的基础和关键,除此之外还应关注

45、文明史观,阶级斗争史观,生态史观和社会史观,希望引起高度关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卡维林 认为农奴制 “使整个国家陷入不正常状态,并使国民经济中产生危害国家机体的人为现象, 如果这个制度原封不动,那么几十年以后,它就会把整个国家毁灭。 ”他主张农民应从农奴制下获得解放并得到他们现在耕种的土地,但要考虑地主对土地的权利,由农民给予补偿,赎买手续应由政府拟定。 刘祖熙 改革与革命 材料二当今已陷入沼泽,若国家仍维持封建之四分五裂,危险之至。所谓人穷则求助天,今则无处可求。外部威胁,迫在眉睫,无应对之方。于是乎,托福于万世一系的皇室,以成为日本统一之基石

46、。 依据人文之发展,大义名分之声起。虽甚为微弱,然兹有国难,无论如何,必须统一国家。以此之力,同担国难,除此之外,别无它途此一精神猛然而起,就产生了攘夷党、勤王党。勤王党、攘夷党结为一体,产生了 运动。 大隈重信明治宪政经济史论 材料三泰西议院之法 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即孟子所称 “庶人在官 ”者,英 美各邦所以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源也。 泰西各国靡然向风,民气日舒,君威亦日振。 即敌国外患纷至沓来,力竭势孤,其能支柱,而人心不死,国步难移,积土成山,积流成海,能胜而不能败,能败而不能亡。 陈炽庸书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 1)概括材料一中卡维林的主要观点。( 6分) (

47、 2)据材料二归纳大隈重信所说 “运动 ”产生的时代背景。( 4分) ( 3)据材料三概括陈炽对西方 “议院之法 ”的看法,并据此指出他属于哪一政治派别。( 3分) (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人思想对三国产生的共同影响。 ( 2分) 答案:( 1)观点:农奴制已经危及国家的存亡:解放农奴;农民向地主赎买份地。(每点 2分,共 6分) ( 2)背景:幕府统治危机;日本面临民族危机。(每点 2分共 4分) ( 3)议院之法 ”能使君民一心(君民同心); 议院之法 ”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每点 1分,共 2分)派别:维新派。(或早期维新派, 1分) ( 4)都推动了资产阶级改革。( 2分) 试题分析:( 1)可以从材料一中直接概况出此人的主要观点,即答案:;( 2)材料二中文字描述了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国家面临的两大严重问题,其一是民族危机严重,其二是幕府统治统治下的 日本陷入四分五裂,无力抵抗外来侵略;( 3)从材料三中可以归纳出陈炽主张议院有助于实现君民一体,即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此人应属维新派人士;( 4)综合三则材料不能发现,三人均主张改革或变法,他们主张的改革都具有资产阶级性质。 考点: 19世纪中期的资产阶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