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335611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冷战 ”期间,既体现了美苏对抗的紧张与激烈,又体现了他们成功运用自我控制机制,在战争边缘上寻求妥协的事件是 A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B越南战争 C朝鲜战争 D柏林危机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并未体现寻求妥协; B越南战争与 C朝鲜战争,美国最终参战,因此排除后选 D。 考点:冷战 点评:雅尔体制及其作用下的 冷战 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重要的切人点如从雅尔塔体制形成到表现 冷战 、美苏争霸,直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引起的国际格局的变化等。从命题的形式上看与当今重大时政问题相联系是命题的重要方

2、式。 雍正年间 “ 各省青蓝布匹 染色之后,必用大石脚踹砑光。即有一种之人,名曰包头,置备菱角样式巨石、木滚、家火房屋,招集踹匠居住,垫发柴米银钱,向各店领布发碾。每匹工价银一分一厘三毫,皆系各匠所得 ” 这段话反映的是 A官营手工业经济状况 B以织助耕的小农经济 C集中生产的雇佣劳动 D近代企业已初具规模 答案: C 试题分析: 考查清代商业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关键信息 ”招集踹匠居住、每匹工价银一分一厘三毫。 ”体现了雇佣关系的出现,因此选 C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 点评: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得到一定的发展,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雇佣关系。 明清时期,

3、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明清时期自由劳动力在增加,市场在扩大,手工工场的技术不断发展,商品买卖频繁,生产关系发生显著变化,这一切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着不同于农耕文明的工业文明的生产关系 雇佣关系。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B。 AD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C错在 “彻底变化 ”的说法。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 点评:明朝中后期,由于社

4、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 “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这有利于 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与 “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 ”观点不一致的是 A “黄金珠玉 ,饥不可食 ,寒不可衣 皆莫如被服 ” B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重租税以困辱之 ” C “士儒不察 ,以工商为末 ,妄议抑之 ” D “舍本逐末 ,贤者所非 ” 答案: C 试题分析: “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 ”体现了重农抑商或重本抑末的观点, ABD都与此一致,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大意是说士儒们不体察国情民情,认为工业

5、和商业是所有产业中最不重要的,妄加批判压制工商业,体现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 “工商皆本 ”的思想,因此选 C。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 点评: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但是随着商业的发展,这一思想观念也受到冲击。 1522年 9月 6日,某国国王举行褒奖仪式,将一个特地制作的地球仪赠送给 18个勇士,并说是 “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 ”。该国王褒奖这 18位勇士的主要原因是他们 A首航非洲开辟了通往东方的航道 B穿越三大洋完成了首次环

6、球航行 C抵达印度开通了欧亚的海上航路 D发现美洲打开了西欧的海外市场 答案: B 试题分析: “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 ”。联系麦哲伦船队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 ,绕道美洲南端,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A是迪亚士, C是达伽马, D是哥伦布,因此选 B. 考点:新航路开辟 点评: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 展 新航路的开辟与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的意义 (1)本讲内容所有考点近年均有涉及。 2009年江苏及广东卷选择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条件、结果, 2010年山东文综结合新航路开辟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009年广东卷、 2011 年全

7、国 卷、北京和海南卷均考查殖民扩张的影响, 2009 年辽宁、宁夏卷主观题考查三角贸易及影响。 一篇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美国经济的崛起 D英国 “世界工厂 ”地位的确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上述证据体现了交通、商品、人员和资本,在欧、亚、美几大洲之间,或者说全球间的流通,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的表现。 BCD三项都可以看做是 A项的表现。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点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过程也是世界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近几

8、年 全球史观已被我国学术界所认可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也得到了充分阐发和体现 在高考试题中更是频频显现 故本专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高考中各种题型均有所涉及 其中图文型的试题占有相当比重。 “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样被关在阴暗的地下室只有经过永别之门才能离开牢狱许多人死在航程上 不愿意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跳进海里,滋养了大群的鲨鱼 ” 。此诗主要反映了近代西方殖民者 A开辟新航路的情景 B从事可 耻的鸦片贸易的情景 C对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的情景 D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的情景 答案: D 试题分析:诗歌中的 “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样 ”“死在航程上 ”“卖给另一个奴隶主 ”生动

9、形象地反映了近代西方殖民者进行奴隶贸易的情景。因此选 D 考点:早期殖民扩张 点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过程也是世界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在高考试题中更是频频显现,故本专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高考中各种题型均有所涉及,复习中要注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殖民扩张之间的关系等知识点。 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将投资 1500亿美元开发新的清洁能源 ,以减少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建立低碳燃料标准。石油做为重要的能源被广泛利用始于 A新航路的开辟 B蒸汽动力的推广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电力的广泛应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10、。 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 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 80万吨,到 1900年猛增至 2 000万吨。因此选 C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复习中注意用历史比较法比较学习两次工业革命,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的道理;在复习时联系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全球性的经济低谷,重视本单元中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新航路开辟以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兖州东部和中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造成上述对世界认识局限的原因是 A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 B世界各地区处于隔绝闭塞状态 C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11、 D世界各地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目的时间限制语为 “新航路开辟以前 ”,此时世界各地处于相互隔绝状态,各地的人们对世界的了解都局限于某个局部,而不能从整体上了解世界。 ACD所述的情况至今仍然存在,因此不足以解释原因,故选 B项。 考点:新航路开辟 点评:新航路开辟 ,注意从背景、经过、影响方面 ,全面学习新航路的开辟 ,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及影响 . “直到 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 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 ”架起这座桥梁的开拓者是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题

12、干信息 “到 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 ”联系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新航路 考点:新航路开辟 点评: 从命题内容上看,对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仍是高考命题重点。 从题型上看基本以重视新材料、情境的创设及新的史观考查角度。 在复习时可联系现实热点,联系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当前的经济低谷,重视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18 世纪中后期,一场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这场革命虽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对这次革命的本质特点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A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 B手工工

13、场取代手工作坊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D生产高速发展取代缓慢增长 答案: C 试题分析: “18世纪中后期 ”应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展, AB在工业革命以前已经出现, D只是表面现象, C符合题意,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点评:从命题角度上看,两次工业革命及影响仍是高考命题重点。 从题型上看基本以选择题为主,主观题考查比重加大。 从内容上看,应该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某欧美剧作家在他的一部最新电影剧本中描写了 19世纪中期的伦敦,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 A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 B岸边工厂

14、一间接着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 C大街上电线林立,一到夜晚整个城市霓虹灯闪烁 D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否定性选择题,注意题干中时间限制是 19世纪中期,这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大街上电线林立,一到夜晚整个城市霓虹灯闪烁是19世纪 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情景,因此 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 : 工业革命 点评:本讲内容是近年高考考查重点内容, 2009年山东、辽宁、宁夏卷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浙江卷用非选择题形式考查工业革命的条件、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影响。广东和山东文综卷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2010年的天津卷考查工业革命的结果,

15、江苏卷则考查蒸汽动力的使用。 2011年的重庆卷考查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国,全国 卷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上海、海南卷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 “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 ”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农业经济衰退 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商品经济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16世纪晚期属于中国古代明清时期。题干反映山东某地出现新的农作物,并且其利润高于农业,这充分说明此时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结构出现变化。 无从体现,因此选 B.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 点评:本考点还经常与现实生活中的商业发展相联系,以考查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

16、力。在复习备考时一定要注意。 “文明牌 ”, “文化牌 ”, “遗产牌 ”成为当前我国发展城市经济的名片,恢复历史建筑风貌成为城 市建设的热点。河南开封要展示原汁原味的皇城风貌,下列现象不适合的是 A街道两边遍布商铺 B在城市中心设置夜市 C进行 “坊 ”“市 ”严格区分的规划 D建立一座活字印书坊 答案: C 试题分析:两宋商业空前繁荣,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限制,夜市的发展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科技文化也是非常繁荣,活字印刷术发明,因此 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 点评: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各个阶段、各个省市命题都有

17、出现。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特别注意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有一段 1961年的一次会议的宣言是这样描述的: “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惟一办法,因此这些原则 包括人民享有自决、独立和自由决定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式方法的权利 必须成为一切国际关系的惟一的基础。 ”请问,这个会议是 A亚非会议 B中印外交会议 C日内瓦国际会议 D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 “1961年 ”“ 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

18、祸的惟一办法 ”。 A亚非会议是在 1955年; B中印外交会议也与题干不符; C日内瓦国际会议是在 1955年; 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因此选D。 考点:不结盟运动 点评:高考特别注重对国际关系格局演变下的阶段特征、政治格局演变与经济格局演变的内在联系的考查;也注重将国际格局演变与大国关系和综合实力消长、当今世界发展的焦点、地区热点等问题的密切联系起来命题考查 .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际,俄罗斯与格鲁吉亚战争爆发,美国随即高调介 入。美俄双方舰队在黑海形成对峙,有人将之称为 “新冷战 ”。对此表述错误的是 A “冷战 ”结束后天下并不太平 B美国干预别国和地区事务 C美俄关系趋向紧张 D形

19、成了新的美俄两极格局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否定性选择题。 “冷战 ”结束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进一步发展,暂时形成 “一超多强 ”的局面,因此 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当今世界格局 点评:注意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 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时代主 题。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尤其是金融危机威胁全球的今天,时代的主题由 “战争与革命 ”转变为 “和平与发展 ”,在这样的时代中 A世界不会再有动荡不安的局势 B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冲突趋向缓和 C发达国家主宰着当今世界的一切事务 D发展

20、中国家完全处于不利地位 答案: B 试题分析: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呈现 “ 一超多强 ”的局面, 多极化 趋势进一步发展。世界形势出现了 缓和与紧张 、 和平与动荡 并存的局面。因此 B表述准确。 ACD表述绝对化。 考点:当今世界格局 点评:从课标要求看 ,本讲内容要知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史实并能分析其原因 ,掌握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表现 ,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 以下对三幅图片的 “握手 ”的解读正确的有 图一握手的主角是斯大林与毛泽东,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图二握手的主角是尼克松与毛泽东,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图三握手的主角是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中

21、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能力。 均符合史实。中苏建交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国在新时期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因此选 A。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本讲内容与当今世界发展的焦点问题和国际地区热点问题联系密切,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从内容上看,其中,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又是近年高考的命题重点。 从题型上看,近年以选择题为主 , 和谐的思想已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构建和谐世界必将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是在此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当 前妨碍和谐世界构建的因

22、素有 地区性冲突 大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策 种族歧视观念 恐怖主义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当前妨碍和谐世界构建的因素有: 1.霸权主义妨碍国际关系民主化 2.恐怖主义和极端思维对世界和平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3.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全球发展不平衡 4.殖民主义遗留问题引发地区热点 5.全球化使世界进入矛盾高发期。因此选 D。 考点:当今世界格局 点评: “冷战 ”结束后,东西方力量对比的失衡使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长 期压抑的各种矛盾激发;美国试图独霸世界,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使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 ;加上恐怖主义活动等因素 ,因此天下并

23、不太平 .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这一天是民间传说 “龙抬头 ”的日子,也称为 “春龙节 ”,人们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从节日的起源看,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 A宗教习俗 B农业生产 C祭祀祖先 D纪念庆典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习惯由来历史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行云布雨,广洒甘霖 ”主要是为了有助于农业生产,百姓希望风调雨顺,来年会有一个好收成。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 点评: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特别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模式

24、演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涉及较少。 小明翻阅家谱时看到 “十一世长房:伯爵公,忠厚无华,勤力本业,家族有事,无不勉赴,不失为祖宗纯孙。 ”材料中的 “伯爵公 ”最有可能是 A手工业者 B商人 C农民 D官僚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 ”勤力本业 ”,本业即是指农业 ,因此选 C .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 点评:注意历史概念 .战国时商鞅变法实行 “重农抑商 ”政策,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以农业为 “本业 ”,商业为 “末业 ”. 西周时 “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 “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C各国的税制改

25、革 D小农经济的出现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题中信息变化,战国时 “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显然在揭示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推广。因此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 点评: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特别是注重农业生产工具 “男耕女织 ”式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的考查。主要运用新材料或图片,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 我国古代最早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在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 C西汉初年 D隋唐时期 答案: A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各国纷纷改革变法 ,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 ”,废除井田制,以法

26、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 点评:复习备考时,要加强对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 “男耕女织 ”式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的学习,同时联系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重点认识井田制和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演化过程。 据北京青年报消息:中国古代的文献里从来没有 “丝绸之路 ”这个名称,沿途客商皆是以马粪和枯骨为路标进行探险式穿越。当年唐僧在此进行生死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A丝绸,青瓷 B青花瓷,活字版佛经 C纸张,铁犁 D土耳其地毯,吐鲁番坎儿井 答案: B 试题分析:唐僧生活在唐朝时期,而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时期由毕 N 发明,因此当年唐僧不可能看到

27、,答案:为 B。 考点:古代中国科技 点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高考命题中占有一定的位置,特别是四大发明,高考命题频率较高。从高考考查方式上看,注重采用新材料,设置新情景,考查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备考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四大发明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同时要注意对其他科技成就体现的时代特征的考查。 “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有村落了 。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这个小村落变成了个小市镇。 ”据此,请判断徽商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应该是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城镇商业依然繁荣,出现了区域性

28、商人群体,实力最强的是徽商、晋商等。因此选 D。 考点:中国古代商业 点评:在复习备考时,要理清从商周到明清商业发展繁荣的具体表现,并联系农业、城市发展,加强对商品经济发展阶段性特点的认识。 综合题 (1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以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据杜鲁门总统 1947年 3月 12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

29、取得了一些进展。在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局面 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 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是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据 1971年 7月 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1998年 2月 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说:“我知道,要摒弃的是思维模式。看似是一种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注: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 “把其意

30、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在二战后是指哪一国家?美国对 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2分 )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尼克松为什么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4分 ) ( 3)根据材料三指出, 20世纪 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目的,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 ( 4)上述三则材料反映的美国对外政策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说明。 (6分 ) 答案:( 1)苏联。 “冷战 ”政策。 (2分 ) ( 2) 20世纪 7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西欧和日本等国的崛起,美国地位动摇。 (4分 ) (3)目的:建立单极世界。原因: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4分

31、 ) ( 4) “冷战 ”政策导致中美两国的敌对状态,我国实行 “一边倒 ”外交方针; 20世纪 70年代,两国关系缓和,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导致两国在合作的同时,也增加了磨擦。 (6分 ) 试题分析: ( 1)结束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两极格局形成,美国对苏联实行 “冷战 ”。 ( 2)注意材料出处 “据 1971年 7月 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结合时代背景, 20世纪 7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西欧和日本等国的崛起,美国地位动摇,尼克松被迫调整对外战略。 ( 3) 20世纪 90年代 以来,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

32、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积极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 ( 4)结合三个阶段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回答:建国初期, “冷战 ”政策导致中美两国的敌对状态,我国实行 “一边倒 ”外交方针; 20世纪 70年代,两国关系缓和,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导致两国在合作的同时,也增加了磨擦。 考点:二战后国际关系 点评:二战后,先是美苏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确立,继之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国际关系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重点。 ( 18分)十八大报告中 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多次强调新型城

33、镇化要以人为核心,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 “市 ”的特点。( 4分) 材料二 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 大小勾栏 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 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标志着城市格局和功能的重大演变。 ( 2)据材料

34、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唐代相比较,宋代城市发展在城市格局和功能方面发生了哪些重大演变?( 4分)并指出发生演变的主要原因。( 2分)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 “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 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因 “丝绸之利日扩 ”,到乾隆时, “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 ( 3)据材料三,指出盛泽镇由一个荒村到 “市 ”再到 “邑中诸镇之第一 ”演变的因素。( 4 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

35、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4 分) 答案:( 1)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置专门的官吏管理;有特定的地域范围;交易时间有限制。( 4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可得 4分) ( 2)演变:城市格局:由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到坊市界限被打破;由唐朝时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到市分散于街巷,出现 街市;由以政治、文化中心,军事重镇为主到经济功能增强。( 4分)(没有答出变化只答一方面最多给 2分) 原因: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商业繁荣,城市发展;政府松动重农抑商政策。( 2分) ( 3)原因: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 4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可得 4分) 特点:专业化、区域化的工商业小城镇兴起

36、;经济功能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可得 4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 1)主要考查春秋至唐代 “市 ”的发展。注意题干信息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 ”“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 ”“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 ” “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 (2)结合所学知识,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两宋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 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

37、的物质基础; 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 3)考查考生分 析材料的能力,要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 “丝绸之利日扩 ” “居民百倍于昔 ”来进行回答。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专业化、区域化的工商业小城镇兴起;经济功能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 点评:古代中国经济部分,从知识点角度分析,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基本特点,是新课程知识,会成为命题的兴趣点。特别要关注 “市 ”的发展、著名的商帮。 ( 16分)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日益重要,

38、海权问题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农业文明 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 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 (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什么思想观念 ( 2分)概括说明这一观念形成的经济根源。( 2分)但也有学者认为 “中国有 7000年海洋文化,其航海在唐宋元迄至明中叶的七八百年内领先于世界。 ” 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2分) 材料二 夷货(外国货物)非衣食所急。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摘自海防纂要卷七 ( 2)材料二主张实行什么政策?指出其理由 。( 4分

39、) 材料三 有人说: “直到 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 ” (美)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 分)如何正确理解 “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 ”?( 4分) 答案: (1) 观念:重视农业,轻视海洋开发利用。( 2分) 经济根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2分) 举例:指南针运用于航海;海上丝绸之路繁盛;海上贸易发达;郑和七次下西洋。( 2分 ,答出 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 政策:海禁政策(闭

40、关锁国政策)。( 2分) 理由: 外国货物不是中国急需品;海禁可以杜绝外患。( 2分) (3)主要因素:新航路开辟。 (2分 ) 理解: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贸中心,加强了欧洲与亚、非、美之间的直接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对美洲、非洲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给当地人们带来了灾难,造成了这些地区的贫困和落后。( 4分) 试题分析: ( 1)注意材料信息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 ”“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 ”。结合经济因素分析原因。再列举我国古代航海业和航海技术发展的例子。 ( 2)根据材料中的信息 “夷货非所急 ”“绝之则内外无由生 ”可看出对外政策及理由。 ( 3)注意时间信息 “1500年 ”,联系新航路开辟,再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 ”。 考点:古代对外政策、新航路开辟 点评: “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 ”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 根据上述要求,近年来在全国高考各种模式试卷的历史试题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试题频繁出现。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针对性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更好地解答历史材料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