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近代航运业在坎坷中发展,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是 A清政府不重视 B列强的联手压价和排挤 C中国科技落后 D发展航运业利润不高 答案: B 试题分析: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但是列强为了巩固和扩大在华利益,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因此选 B。 考点:近代中国交通 点评:中国近代交通发展演变的特点:( 1)从时间上看,开始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一时期的西方国家。( 2)从发展水平看,受到封建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排挤,加上政治腐败,发展缓慢。( 3)从地域看,近
2、代铁路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 4)从作用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史学家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 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一书中说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 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新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 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这一评价 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立足于文 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新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
3、传播 ”“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说明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待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因此选 D. 考点:新航路开辟 点评:文明史观下的文明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治文明,也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而不同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文明特征,决定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特点。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时带来了望远镜和世界地图,并将四书译为拉丁文。随后又陆续有传教士东来,系统介绍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并把五经等典籍译为拉丁文。在他们的引导
4、下,徐光启等士大夫开始研究和介绍西方科技;这说明 明末清初开始出现西学东渐 西方 文化在明末清初有重要影响 西方知识界渴望了解中国文化 传教士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人物、时间信息分析,以上现象出现于明清时期,根据题干 “利玛窦到达背景时带来了望远镜和世界地图 ”“徐光启等士大夫开始研究和介绍西方科技 ”分析, 正确。题干中大量中国书籍被翻译成西方文字说明了 正确。材料中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随后又陆续有传教士东来 ”说明 正确。 说法错误,明末清初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因此选 C. 考点:古代中国 社会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
5、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 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 ,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这段
6、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兴起于重工业 B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D电力的广泛使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信息 “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因此选 C, ABD三项都无从体现。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点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比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是个织工,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个钟表匠。第二次工
7、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 “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以下对该材料的分析, 不正确的是 A中国近代工业兴起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 B外国廉价商品输入导致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主要动力 D中国人以农耕文明的眼光看待工业文明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 “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说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
8、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但信息体现出是受外国经济侵略的影响而非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因此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 点评: (西方列强的侵略 )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19世纪 60年代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出口不断增长,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包括 A扭转了中国外贸入超的局面 B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刺激作用 C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D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世纪 60年代以后中国农副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洋商的垄断收购。而洋商在收购过程中
9、往往操纵市场,压低价格,所以它不可能扭转中国入 超的局面。然而,由于洋商的大量收购,使中国的大量农副产品投放市场,从而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自然经济的解体反过来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因此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 点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它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现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答案: C 试题分析: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
10、看 ”即用文明史观解释问题。 A是阶级史观 ;B单单从中国的经济结构角度阐述,而不是从人类文明的角度阐述 ;D 是革命史观 ;人类文明演化进程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度的演化进程,只有 “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体现了文明史观,所以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 点评: 19 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破坏了传统的经济结构,为近代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是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商品经济开始出现 D资本主义经济出现 答案: A 试题分析: B在明朝已经出现, C在商朝已经出现, D是在第二次鸦片
11、战争后出现,鸦片战争以后,受外国经济侵略的影响,传统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因此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 点评: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村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与城乡商品交换得到发展;但在广大内地地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在早期中国轮船航运业发展过程中,商人购买洋船后 (或者与洋人合伙购买 ),多托洋行出面,领承舟船牌行驶,主要是为了避免报 捐交税。 ”材料表明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A受到列强压制,不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B对资本主义列强在资金、技术上具有依赖性 C借助洋人势力,以避免本国封建势力压榨 D最早出现在轮船航运业 答案: C 试题分析: ”多
12、托洋行出面,领承舟船牌行驶,主要是为了避免报捐交税。 ”材料表明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借助洋人势力,以避免本国封建势力压榨 ,AB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因此选 C。 考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点评: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最大阻碍。 旨在 “师夷长技 ”、以 “自强、求富 ”而创办的近代企业是 江南制造总局 开平煤矿 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师夷长技 ”、以 “自强、求富 ”而创办的近代企业是指洋务企业, 是洋务派军事企业, 是洋务派民用企业, 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因此选A 考点
13、:近代中国经济 点评: “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区。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选择题多数是材料式,新情境试题特别多,体现对能力的考查;因为本部分内容可以左右联系、上下延伸,今后出材料题的可能性仍然很大。从内容上看,近代经济结构变动、洋务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重点关注的问题。 下图是作于 1930年的漫画这把破扇子,哪能抵挡得住外来的狂风骤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蜡烛和火苗:代表中国民族工业及其生产的产品 (国货 ) B破扇子:中国政府的鼓励、提倡和中国人民 “实业救国 ”的决心 C狂风骤雨: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和清政府的敲诈勒索 D漫画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
14、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曲折艰难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时间 “1930年 ”和漫画的画面分析,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民族工业受到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和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压制,清政府已经被辛亥革命推翻,因此 C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点评: “实业救国 ”在近代中国行不通。不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不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就不可能发展,中国社会就不可能发展。 2010年 5月 1日 10 月 31日,第 42届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行,从 19世纪中叶诞生以来,世博会已经走过了 150多年,世博会的历史,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编年史,请
15、结合所学知识完善表格 举办时间 举办城市 主要展品 1851年 英国伦敦 ( 1) 1878年 法国巴黎 ( 2) 1904年 美国圣路易斯 ( 3) A( 1)火车机车、留声机 ( 2)电话、汽车 ( 3)蒸汽引擎、飞机模型 B( 1)火车机车、蒸汽引擎( 2)电话、留声机 ( 3)汽车、飞机模型 C( 1)蒸汽引擎、汽车 ( 2)留声机、电话 ( 3)火车机车、飞机模型 D( 1)蒸汽引擎、飞机模型( 2)火车机车、电话( 3)留声机、汽车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1851 年英国工业革命刚刚结束,展品吸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而且与蒸汽机有关,如火车机,
16、蒸汽轮船、蒸汽引擎等; 1878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已开始,展品主要与电有关,如电灯、电车、电话,留声机; 1904年时第二次工业革命深入开展,已出现汽车、飞机等新产品;综合分析 B项正确。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点评:注意用比较方法将两次工业革命进行比较,抓住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特点;注意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冲击,如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 变化。 费尔南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 “( 19世纪上半期)单单城镇的发展就导致其人文和物质条件的迅速恶化。 贫穷、乞讨、劫掠、懈怠、玩忽职守、传染病和犯罪,所有这一切都因劳动人民迅速集中到贫民区难以言状的混杂状态而增多了,而且往这里
17、涌来的人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下列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 B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贫困加剧 C政府腐败忽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 D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忽视了社会公平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时间首先可知工业革命开展,可以排除 A项。 B项说法不正确, 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腐败问题。工业革命的开展,造成贫富差距拉大,故 D正确。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工业革命促使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但也造成贫富差距,交通拥挤。 美国某学者认为, 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此后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世界的联系加强,这两项突
18、破才使西欧胜出。这里作者强调的是 A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市场的扩大是西欧 “胜出 ”的关键 B能源开发与新航路开辟对西欧发展的重 要性 C蒸汽机的应用和殖民掠夺改变了西欧 D中国不重视煤的使用及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时间 ,材料突出的是 18世纪中叶以后东西方差距日益加大,再结合 “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世界的联系加强 ”,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剧了西方国家对外扩张,迫使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近代以来,通讯工具变迁和电讯事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有( 1)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
19、( 3)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使人们的生 活多姿多彩 A (1)(2)(3) B (2)(3)(4) C (1)(2)(4) D (1)(2)(3)(4) 答案: D 试题分析: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1)(2)(3)(4)都是正确的 ,答案:为 D项。 考点: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 点评:组合式选择题此类题型主要特点是容量大,考查的信息范围广,可以是知识归类,可以是评价分析,可以是异同比较,这便于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比较、推理等能力,特别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历史知识的纵
20、横联系。 下列关于近代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情况,正确的说法是 A 1872年,外商乘火车从吴淞到上海做生意 B 1865年,留美学生向家人发来电报报平安 C 1900年,上海商人打电话报消息 D 1915年,北京居民乘坐飞机到达武汉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 19世纪 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 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B 不对, 19世纪 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擅自架设电报线到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D不对,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因此选 C. 考点: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 点评:当面对一道选择题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明确题干的意思,也可以说是题目的指
21、向,即到底要考查什么知识点。只有准确理解了题干的意思,才能知道要排除哪些选项,做到有的放矢,使排除更加有针对性。 风雨苍黄,百年沪宁!沪宁铁路沉淀了中国近现代史上铁路的百年光阴,1908年 4月 3日的申报曾报道: “沪宁铁路开车典 礼 ”; “沪宁铁路告竣,定于三月初一日(即阳历 4月 1日)开车。全路通行镇道刘观察亲至京岭下总车站举行开车典礼式。中西官绅到者甚多,颇极一时之盛。 ”这一材料说明了 A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加强了南京和上海的联系 B沪宁铁路标志着中国交通工具近代化的开始 C在学习西方过程中,民生事业也走向近代化 D民国时期铁路建设有了较大进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建
22、立于 1927年,民国建立于 1912年,因此 AD时间不符,排除;沪宁铁路不能说标志中国交通工具近代化的开始, B表述错误;因此选 C。 考点:近代中国交通 点评: 19世纪 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 ”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材料处理 /提取图
23、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由 “沿河流 ”到沿 “铁道线 ”再到 “沿电车道 ”。看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因此选B。 考点:近代中国城市化 点评:材料式的选择题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为材料,备选项为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要求考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作出判断,此类题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两大能力。由于近几年来历史学科的试题特点主要是:选材于现实问题和重大问题,结合学科的主干设置新情景、新问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还将提供数据、图表等信息让考生进行分析判断,以考查学生运用基 础知识和新增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式选择题的特点正好与试题特点吻合,
24、所以此类题型是考试的重点。此类题型解题的基础是读懂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将获取有效信息与备选项和材料的历史背景结合,挂靠课本,进行分析判断,选出正确答案:。 下列关于中山装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发明与孙中山有关 B综合中式服装与西式服装的特点 C其设计带有反专制统治的政治意义 D体现了与传统思想文化的彻底决裂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山装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而非与传统思想文化的彻底决裂 ,这应是指新文化运动 ,因此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 点评: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中山装就是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在辛亥革命期间,民间有着
25、“剪辫子就是革命,革命就是剪辫子 ”的说法,这形象地反映了 A人民大众对辛亥革命成果的怀疑 B辫子问题是中国近代化的核心问题 C风俗变迁与政治变迁是一体两面 D革命启蒙思想的传播广泛而深入 答案: C 试题分析: “剪辫子 ”是革除旧习俗,而 “革命 ”是指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因此两者的结合是形象地反映了风俗变迁与政治变迁是一体两面。B、 D两项的说法都夸大了剪辫子的地位;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因此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 点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物质文明、生活方式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马路、自
26、来水、电灯)的兴建; 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和近代民主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送嫁妆 ”是我国很多地区 的特色民俗,下表反映的是 时期 所送的嫁妆 20世纪 80年代 被褥、 “红包袱 ”、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 20世纪 90年代 被褥、 “红包袱 ”、高档组合家俱、影碟机、彩电、冰箱、摩托车 A传统婚俗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妇女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 C重男轻女的观念有了一定的改变 D中国社会现代化程度提高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送嫁妆 ”反映了民间习俗的发展;从 “嫁妆 ”的内容变化看反映了现代化的发展;说明人
27、民生活水平提高。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D 。 考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 点评: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是新课标新增加的内容, 2007年被列入高考考查的范围,考查内容多与社会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多数是选择题;对社会生活变迁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过程、影响的分析并与当今世界形势紧密结合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 1910年上海环球社出版的图画日报 上海社会之现象绘有 “文明结婚之简便 ”一画: “自欧化东渐,一般新学界人,每崇尚自由婚姻。沪上素号开通,凡所谓文明结婚者,又数见不鲜。 ”材料中 “凡所谓文明结婚者,又数见不鲜 ”的原因是 A中西文化开始交流 B西方近代工业 文明的影响 C辛亥革命的影响 D
28、政府政策的引导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错在 ”开始交流 ”的说法,早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现象 ;C 时间不符,辛亥革命爆发于 1911年 ;D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欧化东渐 ”说明新式婚礼受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因此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 点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受西方文明影响明显,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1913年 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 “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 ”这种现象反映了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29、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题干核心是女性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程度,体现女性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因此选 A。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通常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景,结合材料设计选项。考查阅读、 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由于受 “一标多本 ”的影响,选择题偏重于提供新情景、新材料,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的以 “能力立意 ”为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 下面是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你能从图中得出的最确切的信息是 A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
30、,促进了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B农业就业人数比例不断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就业人数比例不断提高 C工业革命和圈地运动的开展 D外来移民的涌入,英国人口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数据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随着英国工业化程度的加强,行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因此选A。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工业革命中形成了许多新兴工业城市,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近代化。最先实践 “
31、西方的新型工业 ”梦想的是 A禁烟运动 B洋 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最先实践 “西方的新型工业 ”梦想, A是打击英国的鸦片走私, CD是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 B迈出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因此选 B。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为什么说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动摇了 “礼义至上 ”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的一大进步,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经济上,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
32、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经济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政治上,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使中国资产阶级产生和无产阶级成长壮大起来。 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军事和教 育开始向近代化转变。 李鸿章于 1865年兴建金陵制造局 ,其产品除供应南洋、北洋各防营使用外,还接受各省防营订货。关于该局表述正确的是 A是清末洋务运动期间的重要民用工业 B记录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轨迹 C见证了中国从传统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演变 D有利清王朝镇压天京的太平军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李鸿章于 1865年兴建的金陵制造局属于洋务派的近代军事工业 ,AB排除, D也不对, 1864
33、年太平天国宣告失败,因此选 C.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和 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出现了,推动了中国早期的近代化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是在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答案: C 试题分析:宋末元初,棉花从边疆传播至内地,所以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应该是在明代,因此选 C.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察基础知识的识记,可用表格法梳理基础知识,避免记忆混乱。 下图描绘的是我国古代的劳动生产场景,图中题诗为康熙帝所作。与这一劳动生产场景相关的行业是 A棉纺织业 B丝织业 C造
34、纸业 D麻纺织业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图片中的关键信息是 “桑田 ”,据此可知与这一劳动生产场景相关的行业是丝织业。因此选 B.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 点评:解答图片型历史试题关键是审读图片,明确图片反映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图片一般由图片、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构成。图片是主体,直观的再现历史史实。标题是图片的眼睛,直接说明图片的主体。文字说明部分是对图片所反映历史史实的有效补充。但文字部分往往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解答问题时要注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与历史课 本史实的有效链接,然后根据问题设计来解答。 从西周时期的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到战国时期的 “废
35、井田,开阡陌 ”,直接反映了 A王权的加强 B西周政权被推翻 C上层建筑发生变化 D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是国有土地制度的典型特征。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 ”,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因此选 D. 考点: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点评:井田制: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兴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A原始社会晚期 B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朝 答案: B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
36、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因此选 B.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 点评:以公元前 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李绅的悯农诗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造成诗中自耕家境遇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B没有土地,无偿为地主劳动 C封建国家沉重的赋税剥削 D家里人口过多,入不敷出 答案: C 试题分析:第一、二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
37、颗子 ”,以 “春种 ”“秋收 ”,概写农民的劳动。从 “一粒粟 ”化为 “万颗子 ”,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 “四海无闲田 ”,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 ”。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 “犹 ”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 “犹饿死 ”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 真挚的同情。因此选 C。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 点评:小农经济艰难的原因: 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
38、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 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 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沈氏农书中记载: “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手工的生产方式,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答案: D 试题分析:原文意思是说:家里有织布机,不管织不织布,由于人总是要吃饭的,所以不算人工 的成本,所以织布总归会有盈余。说明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是一个生产成本低廉,自给自足的现象,因此 D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 点评:小农经济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
39、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 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某古代水利工程 “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 “征丁十二百人护之 ”,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白渠 D芍陂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题干三国时蜀相诸葛亮 “征丁十二百人护之 ”可知,此项水利工程位于成都附近。而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故本题选 A。因为郑国渠在今陕西省泾县。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城东南部,建成于公元前 214年,芍陂位于
40、今安徽寿县南。故 B、 C、 D三项均可排除。因此选 A。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 点评:了解古代重要水利工程:战国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下列对中国封建社会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 的必然结果 B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 C封建统治者通过采取措施得以根本解决 D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答案: C 试题分析: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现象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这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封建统治者虽然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不能根本解决,因此 C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点评:历朝政府都
41、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以维护统治;另外达到增加政府收入。虽然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祈盼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 “男耕女织 ”式的经营方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 “五谷丰登 ”表现的是农业, “六畜兴旺 ”表现的是家畜饲养业,因此B符合题意, ACD三项都与题干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
42、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西周时 “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 “一夫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战国时社会秩序的稳定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否定性选择题,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战乱频繁,因此不可能 “社会秩序稳定 ”, C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下
43、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直接用来论证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图片体现的是耕作方式的变化,由商周时期的耒耜到西汉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 因 此选 B。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 点评:要构建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土地制度的演变、古代手工业技术以及古代商业等历史发展的知识线索,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整合中国自然经济结构的特点。 先后成为古代中华文明象征的手工业产品是 A铁器、瓷器 B青铜器、铁器 C丝绸、瓷器 D麻布、丝绸 答案: C 试题分析:瓷器和丝绸一起成为对
44、外出口的大宗产品,遍销全世界,成为古代中华文明象征的象征。因此选 C。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 点评: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 “丝国 ”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 “丝绸之路 ”。 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西方国家称中国为 “瓷器大国 ”。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
45、室使用,不 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答案: C 试题分析:江宁织造局属于中国古代三种手工业形态的一种 官营手工业。其产品质量极高,可以说是全中国的手工业精英的杰作。所以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全部归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这也导致了官营手工业后期的没落。因此选 C。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 点评: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
46、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 “近代 ”的含义,最准确的理解是 A产生、发展于中国近代社会 B由私人投资兴办 C受到西方企业的影响 D是大机器生产的企业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中国近代工业 ”中的 “近代 ”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因此选 D。 考点:近代资本主义企业 点评:注意理解历史概念,近代企业主要是指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 下图是乾隆二十五年清政府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其主要目的应是 A保护国人的海外活动 B鼓励国人出海贸易 C限制国人的海外活动 D打击倭寇,保护海疆 答案: C 试题分析:乾隆二十五
47、年清政府发给中国商人的海外渡航证明书反映了清朝前期的闭关锁国政策 ,即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和交往 ,因此 AB 与之不符, D 是在明朝,答案:为 C。 考点:闭关锁国 点评:清朝时期统治者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禁海,实行 “闭关锁国 ”。 “重农抑商 ”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答案: D 试题分析: “重农抑商 ”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重农抑商观念逐渐得到发展和加强,明清时期虽已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农耕文明仍占绝对优势地位,因此 “重农抑商 ”观念在此经济土壤的袒护下不可能基本瓦解。 A项叙述正确,封建时代 “抑商 ”的主要手段是广设关卡、征收重税,而不是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项正确,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