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33577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4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2-2013学年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 ( ) A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D改革开放和拨乱反正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是指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第二次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与题意要求不符。 考点:新中国建立的影响

2、点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 命的开始。 以下为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的三幅图片,如果根据说明给这三幅图片确立一个最佳的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C民主政治的光辉历程 D人民代表,百姓的代言人

3、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三幅图片信息分别展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种制度都是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显著特点,所以答案:选 C, A只能反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B能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D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制度的特征。 考点:当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三项,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在这三项制度中 最为基础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题考查的是政协的发展过程中只能的转变,即

4、由原来的代行人大转变为人大建立后的参政议政职能和统一战线组织。 学习了 “一国两制 ”后,下面四位同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观点最符合 “一国两制 ”的理论 ( ) A孙华: “一国两制 ”首先要坚持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B许利: “一国两制 ”会改变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性质 C苏明: “一国两制 ”只适用于中国,对其他国家不适用 D李铭: “一国两制 ”就是要改变港、澳、台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国两制 ”的含义是在中国大陆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在港、澳、台地区仍保持其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所以答案:选

5、A, B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 “一国两制 ”实际。 考点: “一国两制 ” 点评: “一国两制 ”构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侧重于他对中国统一大业的产生的影响或作用。 被称为中国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的是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 D 1999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中国历史新时期是指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 A出现在 1949年, B出现在 19

6、54年,这两项均在改革开放之前不符和题意, C符合题意要求, D治国安邦总章程是指宪法而非宪法修正案,故答案:选 C。 考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进程 点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发展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1949年通过的共同纲领在 1954年宪法出台之前一直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可以视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雏形,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进程,而 “文革 ”使得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遭受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得以恢复和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我们的许多节日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下列节日的由来,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有关的是

7、( ) 端午节 青年节 建军节 国庆节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端午节是为了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人士屈原, 青年节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中爱国情怀, 建军节是为了纪念 1927年 8月 1日的南昌起义, 国庆节 1949年 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所以 符合题意,答案:选 B。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点评: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试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大体可以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

8、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即可;否定 筛选法即是排除法。 下表为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 姓名 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宋庆龄 李济深 张澜 高岗 政党 中共 中共 中共 民革 民革 民盟 中共 上表说明:( ) A、新中国是中共和民主党派联合的政府 B、中国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C、新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制 D、中共的政治地位不稳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表格信息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有中共领导人担任,而副主席职务则由多党派共同承担,这能说明建国后中国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

9、主协商的政治制度,答案:选 B, A说法正确,但材料中无法体现, C D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最突出的有三项重要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政治协商会议和民族区域制度,最能体现民主政治特色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中国最为根本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 在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加以规定。 下面两幅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全民抗战 D解放战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显示为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的政治标语,这些信息反映出 1924年国

10、民党一大召开后国民革命运动在国共合作之下迅速开展起来,答案:选 B, A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代表, C发生在 1937年以后, D是共产党领导的解放中国的革命运动。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国民大革命 点评:高考对国民大革命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国民革命中北伐战争的重要内容,以及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与此同时还应该主要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之间的关系:国民革命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北伐战争的失败和结束,北伐战争于 1928年6月结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

11、地方政府,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 步建立起来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共同纲领中即作出明确规定,建国后即开始实施,所以 D 项表述错误,A B C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故答案:选 D项。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三项,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在这三项制度中最为基础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题考查的是政协的发展过程中只能的转变,即由原来的代行人大转变为人

12、大建立后的参政议政职能和统一战线组织。 2014年,南京将承办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为迎接青奥会,某高级中学拟开展 “图说近代南京 ”活动。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 1853年,太平天国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C 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的首次胜利 D 1949年,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 22年的北洋军阀政府覆灭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南京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法错误,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革命纲领,首次

13、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B表述错误, C项说法正确,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政府的统治, D说法错误。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点评:中国近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是高考中的常考点,但难度较小,考查角度多涉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但近年来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或从新史观的角度看待传统重大历史事件的情形以越来越明显,希引起注意。 孔子曾提出过 “君子和而不同 ”的思想,意思是 “和谐丽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 不互相冲突 ”,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 )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香港、澳门回归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

14、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 “求同存异 ”的方针,这正符合题意中 “君子和而不同 ”的思想,所以答案:选 C, 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B与题意无关, D是中国与苏联的结盟政策的结果,体现不出 “君子和而不同 ”的思想。 考点:建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点评:建国初的重大外交活动的考查是高考中的热频考点,具体涉及到以下三次重要行动, 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参加第一次 “亚非国际会议 ”即万隆会议。这三次会议是中国建国初的成功外交,对中国外交事业有深

15、远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 ) A巴黎和会 B亚非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日内瓦会议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主要解决印度支那地区的领土和和平安全问题,所以答案:选 D, A于 1919年在法国召开,主要解决一战后的世界秩序问题, B是亚非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联合会议, C是二战末期的重要会议,中国并未参加。 考点:建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点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长期以来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它的首次提出是在 ( ) A 1954年的日内瓦

16、会议上 B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C 1955年 万隆会议上 D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中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以后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又大加倡导并提出了 “求同存异 ”的方针,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与史实不符。 考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1992年 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于

17、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 “九二共识 ”,这里的 “共识 ”主要是指( )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海峡两岸实现 “三通 ” D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九二共识 ”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所以答案:选 A, B是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C出现在 2008年, D是目前海峡两岸关系努力的现状。 考点: “九二共识 ” 点评: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 30年来的真正停火; 80年代以来, “通邮、通航、通商 ”三通的限制逐渐放宽; 1992年,在

18、 “海峡两岸均坚持只有一个中国 ”原则上达成共识; 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2002年, “十六大 ”再次强调 “一国两制 ”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2008年,两岸实现 “三通 ”。 明清时期管辖西南少数民族采取的对策是 ( ) A始设郡县,册封候王 B平定叛乱,改土归流 C反击倭寇,解除威胁 D置都护府,有效管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清时期管辖西南少数民族主要是在平定叛乱之后,将当地土司制度改为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治理,此举强化了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 B, A出现在春秋战国

19、时期, C是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地区, D是中国古代对西北地区的管理模式。 考点:明清时期的少数民族的关系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历程漫长而复杂。高考中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考察:( 1)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 2)中国古代皇权是如何强大的;( 3)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4)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如选官制度,中央管理制度。本题侧 重考察就是( 1),改土归流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效的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希望引起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梳理。 某校学生准备举办一个 “文革往事 ”的讲座,他们打算请亲身经历过文革时期的老师做主讲人,请你根据下面几位老师的出

20、生年代,帮助他们确定最合适的主讲人 ( ) A黄老师 1947年 B张老师 1966年 C李老师 1972年 D郑老师 1978年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革 ”正式爆发是在 1966年,应该寻找当时的成年人做讲座,因为成年人比儿童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强,对 “文革 ”的认识更加深刻,所以结合备选项中的四位人物,只有 A在 “文革 ”是成年人, B C两项是未成年人, D出生在 “文革 ”之后,所以答案:选A。 考点: “文化大革命 ” 点评:高考对 “文化大革命 ”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大革命 ”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党内 “左倾

21、 ”错误占据主导地位,重要原因是毛泽东对形势做出了错误判断; “文化大革命 ”对民主法制破坏的表现; “文化大革命 ”的教训:必须重视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 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最主要的根据是 ( ) A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C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D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成果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主要体现在会议召开之前中国社会的主要工作重心是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即 “以阶级

22、斗争为纲 ”而会后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表述正确但不是转折性的表现。 考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包括以下四项: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全会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各项内容侧重有所不同,必须牢记。 由中央新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十二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 20世纪 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 ) A “另起炉灶 ”“分道扬 镳 ”“播

23、种友谊 ” B “斗智斗勇 ”“再次较量 ”“峰回路转 ” C “另起炉灶 ”“跨洋握手 ”“扬眉吐气 ” D “扬眉吐气 ”“跨洋握手 ”“冰释雪融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建国初期中国积极倡导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一直坚持至今, “另起炉灶 ”反映了 20世纪 50 年代中国外交的具体方针, “分道扬镳 ”反映出 60 年代与苏联关系的破裂,20世纪 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出现了建国后的第二次建交热潮, “扬眉吐气 ”“跨洋握手 ”和 “冰释雪融 ”能准确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特征,所 以答案:选D, A B C三项与题意特征不符。 考

24、点:建国后的重大外交活动 点评:新中国 20世纪 70年代外交取得重大突破,这些外交成就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中美建交; 中日建交,当然外交成就也折射出当时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如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 (包括共产党国家 )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材料中被称为 “转折点 ”的事件发生在 ( A ) A 1971年 B 1972年 C 1978年 D 1955年 20世纪 80年代初,邓小平谈到: “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 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

25、来。 ”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 A由于 “人家封锁 ”给我们带来了困难 B我们曾长期实行 “闭关自守 ”而导致困难 C “人家封锁 ”和我们 “闭关自守 ”都是错的 D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说明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基本方针,所以答案:选 D, A B C三项表述正确但均不是实质问题,也与材料主旨不符。 考点: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点评:建国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是高考中的常考点,内容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

26、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尤其是第三项内容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19561966年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19661976年的 “文化大革命 ”的巨大破坏和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阶段特征在学习中必须牢固把握。 2001年 9月 10日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 “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国际论坛会议开幕式讲话中指出: “我们按照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台湾情况不同,我们仍将按照同一方针,争取早日解决台湾问题。 ”这个 “不同 ”是指 ( ) A台湾问题属于内政问题,港澳问题属于外交、主权问题 B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后,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而香港和澳门不

27、行 C解决台湾问题有战争的可能 D台湾的文化传统和港澳不一样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强调台湾情况与港澳情形不同主要指台湾问题属于内政问题,港澳问题属于外交、主权问题, A项符合题意,这主要是从台 湾问题历史缘由上得出的结论, B C D三项表述正确,但不是台湾与港澳地区的最大区别所在。 考点:中国的统一大业 点评: “一国两制 ”是实现中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他所建立的行政区是特别行政区,拥有地方的高度自治权但不具有国家统一行使的权利,这是其特别之处,目前港澳地区已经实现了这一制度,这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中国的统一大业的完成说到底是凭借中

28、国的综合国力的增强,当然综合国力的增强关键在于如何继续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 国庆节前夕,某中学高一学生制定了一份有关共和国历史的调查问卷,其中有一项为: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如果你收到这份问卷并填写至此项时,你应该选择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C D两项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之后召开的两处重大会议

29、,所以答案:选 B。 考点: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 点评:三大改造的完成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而新中国的建立仅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要注意二者的区别。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当年红军 “远征 ”的直接原因是 ( ) A扩大革命根据地 B华北事变,民族危机 C第五次 “反围剿 ”失利,战略转移 D “避其主力,打其虚弱 ”,更好歼灭敌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

30、能力,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 “反围剿 ”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答案:选 C, A说法错误, B与红军长征无关, D项在红军长征前实行的斗争策略。 考点:红军长征 点评:该题还有如下形式的变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当年红军 “远征 ”的直接原因是( D ) A亟待播撒革命的火种,扩大革命根据地 B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C战略上需要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D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 ”失利,被迫战略转移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C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D国

31、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而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所以答案:选 D, B C两项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无关。 考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点评:在抗日战争时期,先是共产党发表 “八一宣言 ”积极倡导建立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民党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推动作用,接着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 促使近代西方列强认识到中国民众 “尚含有无限蓬勃生

32、气 ”, “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的历史事件是 ( ) A三元里抗英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抗日战争的胜利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瓜分一事“发生在 1898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由于义和团运动的顽强抵抗使西方列强认识到:如若瓜分中国必然会导致中国民众更加激烈的抗争,所以这样作 “实为下策 ”,不如采用 “以华制华 ”的策略,故答案:选 B, A C D三项与此无关。 考点: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义和团运动 点评:关于近代以来列强侵华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传统史学更多地是从革命史观的角度强调列强对中国的伤害,近年来随着近代化史观的引入以及在

33、中国大陆的深入,更多人从更多更新的角度思考这一问题,高考也及时地加以引入,在关注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的同时也应看到其阻碍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的 一面。 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写道: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 ” 其中 “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指什么?她的割占和什么条约有关? ( ) A澳门;南京条约 B香港;马关条约 C香港;南京条约 D台湾;马关条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是指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所以答案:选 D, A B 两项表述错误,澳门在明代

34、割让给了葡萄牙,香港的割让与马关条 约无关, C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日甲午战争 点评: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远远超出了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危害,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极大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财政的负担,使之不得不转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太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 20余年( 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通讯

35、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 )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 C孙中山宣誓就职的照片 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A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1856-1860年), B发生在 1900年, C发生在 1912年元旦, D发生在1899-1900年间,所以从时间特征来看莫里循在华逗留时间( 1897-1920)与 A项不吻合。 考点:中国近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点评:中国近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是高考中的常考点,但难度较小,考查角度多涉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

36、但近年来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或从新史观的角度看待传统重大历史事件的情形以越来越明显,希引起注意。 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日,送到皇宫的奏章共 1160 件,涉及 3291件事情,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 411件事。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行省制 B设置军机处 C废 除宰相制 D对外战争繁多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强调由皇帝直接处理全国政务,这是因为明代废除了宰相制,答案:选 C, A出现在元代, B出现在清代, D与题意无关。 考点:明清时期专制主义的强化 点评: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是一对基本矛盾,自秦代建立,这一矛盾便凸

37、现出来,随着王朝的更迭,矛盾益发突出,最终至明代,宰相制度被废除,这一矛盾最终得到了解决。须要关注的是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实际是废除了中书省这一整体机构而并非丞相的职务。 唐朝掌管草拟和颁发政令以及审核政令的机构分 别是 ( )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门下省和尚书省 C政事堂和门下省 D中书省和尚书省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唐代三省六部体制中中书省掌管草拟和颁发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及其统属的六部负责具体执行政令,所以答案:选 A。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体制 点评:材料从学生对三省六部职责内容的了解角度进行考查,不仅能起到强化对三省六部

38、体制的理解,明确权力的运行,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智慧和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与此相关的内容还有科举制的具体信息也应该被学生所关注。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这些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 ( ) A品行 考试成绩 门第声望 B门第声望 品行 考试成绩 C品行 门第声望 考试成绩 D考试成绩 门第声望 品行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主要依据是察举制以 “孝,廉 ”即品行为主要标准,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的标准分别是门第声望和考试成绩,所以答案:选

39、C。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维护王朝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制度,随着王朝的变革官员的选拔方式产生了很大变化,并且还设定了相应的监察制度以为保障。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重要性,直至今日公务员的选拔依然是国家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国家为此专门设立了公务员局,还建立了公务员法。 台海网 2007年 12月 25日讯 ,蒋家媳妇蒋方智怡计划将两蒋(蒋介石和蒋经国)移灵浙江奉化安葬,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中国有句古语:叶落归根,认祖归宗。蒋方智怡这种文化情结缘于中国古代的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禅让制 D王位世袭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

40、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叶落归根,认祖归宗 ”体现出家族血缘关系的浓郁特色,这是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所以答案:选B, A是一种中央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 C D两项强调王位如何继承。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能够有效地实现西周王权的平稳过渡,而且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宗法制并未同分封制一起退出历史舞台,直至今天像寻根认祖、续家谱、祭祖、家族观念、祠堂、父辈称呼等依旧存在,这正是宗法制顽强生命力的表现。 如果我们要研究南京大屠杀,下列资料中可以引用的最有力、最直接的证据应该( B ) A当事人日记 B南京大屠杀遗址 C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D研究专

41、著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常识的运用能力,史料价值的高低遵循实物史料价值高于文字材料的规律,其中以出土的文物史料价值最高,所以 D项价值最高, C项次之, A B两项价值比 C项更低,所以答案:选 D。 考点:史料的价值 点评:相同考查角度的试题还有: 2011年 9月上映的台湾电影赛德克 巴莱讲述了 1930年原住民赛德克族反抗日本统治的故事。日本统治台湾的历史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 ( ) A 1874、 1894 B 1895、 1945 C 1930、 1945 D 1931、 1945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 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1

42、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统治, 1945年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日本将台湾归还给当时的国民政府,中国成功收回台湾,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时间表述与此不符。 考点: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下面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几幅图片,综合这几幅图片,以下说法最恰当的是 ( ) 上海守军抗击日军 百团大战纪念碑 民兵大摆地雷阵 回民支队在训练 A抗日战争是一场国际战争 B共产党

43、领导的抗日力量始终是抗战的主要力量 C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 D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始终积极组织抗战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反映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由国民党,共产党,人民大众和少数民族人民都积极参与的对日反抗作战,这说明中国的抗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与此主旨不符。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抗日战争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多角度的考查抗日战争是近年来高考关注时政热点的重要表现之一,因为抗日战争是国共双方都高度认可的内容,也是国共双方团结合作的重要表现,所以随着近年来国共两党的高层互访和台海关系的缓和及发展

44、,高考对抗日战争的关注不会放松。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90周年。在 9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一步步从幼稚走向成熟,成为了当今世界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 ) A民主革命纲领的制订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遵义会议 D革命委员会的建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遵义会议结束了 “左 ”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时刻挽救了革命,也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不是其成熟的表现。 考点:红军长征 遵义会议 点评: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的

45、重大事件,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性的影响,高考从这个角度对其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考查,如下题 在红军长征途中, 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其主要原因是( C ) A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 B 国民党放弃了对共产党的进攻 C 结束 “左 ”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中共在政治上逐渐走向成熟 D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放松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这说明五四运动能够取得初步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青年学生的斗争 B工人阶级的斗争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答案: B

46、试题分析:本题 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强调了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对五四运动取得胜利的决定性作用,而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 ”说明了学生斗争仅仅起到了先锋队的作用,主力军还是工人阶级,所以答案:选 B, A不是主因, C当时尚未成立, D项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非决定性作用。 考点: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五四运动 点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无产阶级觉醒的标志,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的传播,今天我们积极倡导的五四精神与此相联系,所以必

47、须对其要有深刻的领会。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结束了自秦始皇以来统治中国达 2000年之久的专制皇权统治,但这仅仅是在政治形式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至于封建的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指导思想辛亥革命并未触动,所以 A项说法错误, B C D三项是对辛亥革命影响的正确阐述。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辛亥革命 点评:高考中对辛亥革命的考查一直都是重点和常考点,其考查角度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三民主义的内容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的产生的积极成果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局限性的表现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其实际意义在于 ( ) A人 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B否定了君主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