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浙江省湖州市南浔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说文解字注释: “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 “宗 ”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A财产 B血缘 C信仰 D地域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宗,尊祖庙也 ”可以看出宗法制的特点是按血缘亲疏确定财产继承和权力分配,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选 B。 A项明显错误,血缘关系是财产分配的标准; CD项均与材料 “宗庙 ”无关。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一般来说,
2、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分封制、礼乐制度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也需要掌握。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当年红军 “远征 ”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战争失败 B日军大规模侵华 C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 ”失利 D西部急需开辟革命根据地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红军 “远征 ”指的是长征,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故选 C。 A项是在 1927年,红军长征是在 1934年开始; B项是在1937年; D项明显错误,长征是转移到陕北。因此 ABD均错误。 考点:长征 点评:由于王明、李德等错倾错误的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
3、战略大转移,总的行程两万五千里,是历史上最大的转移。在长征中,革命的精干力量得到保存,同时在沿线宣传了革命的思想,扩大了红军的影响。 “惟欲征服支那(代指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引自田中奏折) 20世纪 30年代,为了先征服中国,日本制造了一系列事变,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一二八事变 ” “八一三事变 ” “九一八事变 ” “华北事变 ”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项 “一二八事变 ”是在 1932年; 项 “八一三事变 ”是在 1937年; 项 “九一八事变 ”是在 1931年; 项 “华北事变 ”是在 1935年。故选 B。 考点:日本侵
4、华的重要事件所发生的时间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日本侵华的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涉及到日军侵华的史实的如七七 事变、一二八事变、八一三事变等发生的背景也需要掌握。 1937年 9月,国民党公布的由中国共产党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公告合作宣言: “在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这表明 A国民党放弃了反共战场 B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的开始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抗日战争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 “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 ”可以看出两党乃至全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故选 C。由于阶级立场的不同,国民党始终
5、未放弃反共立场,因此A错误; B项是在 1937年 7月份; D项是在 1938年广州武汉失守后。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抗日战争中国存在两个战场、两个抗战路线,体现了不同的指导思想。此外,抗日战争的意义也需要掌握。 下列作品中,反映八路军参加正面战场抗战的是 A血战台儿庄 B血色雄关:太原会战纪实 C百团大战始末 D热血忠魂:抗日名将张自忠传奇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在 “反映八路军参加正面战场抗战 ”这一要
6、求中, “抗战 ”是中心语,“八路军 ”和 “正面战场 ”是条件限定语,与选择项比较就能得出答案:。 1937 年,八路军 115师奉命开赴山西,参加太原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平型关大捷。故选 B。 AD 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C 项是敌后战场的抗战,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因此抗日战争中国存在两个战场、两个抗战路线,体现了不同的指导思想。此外,抗日战争的意义也需要掌握。 下列有关抗日战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抗日军队由国共共同领导 B正面战场、敌后
7、战场互相配合 C国民党军队为抗战作出巨大贡献 D国共两党是中国抗战的主要力量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抗日战争中,国共采取了党外合作的方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当时有两个政权、两支军队,中共是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的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国民党是国民政府,领导的是国民党军队。因此 A项错误,故选 A。 B项正确,国民党领导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共产党领导了敌后战场的抗战; CD项都明显正确。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采用党外合作的方式,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抗日战争
8、中国存在两个战场、两个抗战路线,体现了不同的指导思想。此外,抗日战争的意义也需要掌握。 图是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剧照。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为鼓舞溃兵伤兵的士气,军方播报了关于不久前一个战役的一段报道: “ 倭军之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之 战术,以两个联队兵力攻占拼墙河(河流名)南北,而我远征之军以寡击众,披肝沥胆,做浴血之战,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千余众,夺回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 ” 上述材料说明了 A中国远征军解放了缅甸 B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互相支援和配合 C日军在缅甸遭到毁灭性打击 D英军在缅甸都依靠中国远征军的救助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击日本
9、法西斯的主要力量,材料中 “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于余众,夺回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 ”等信息,表明世界反法西斯力最互相支援和配合。本题选 B项,回 答时需注意问题 “主要说明 ”这一要求。 AC 项材料未体现; D项说法绝对。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战时期为了配合反法西斯盟军打击日军,国民党精锐组织了浩大的远征军出国抗击日军,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抗日战争中国存在两个战场、两个抗战路线,体现了不同的指导思想。此外,抗日战争的意义也需要掌握。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开始的标志是 A转战陕北 B挺进大别山 C发起三大战役
10、D渡江战役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47 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插进敌人的心脏,是由战略的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转折点。故选 B。 A项是粉碎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的进攻; C项是战略决战; D项是解放战争的后期进行的。都不符合题意。 考点:解放战争 点评: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转折意义的重要事件。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从此,解放战争迅猛发展,经过三大战役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实现了独立自主,人民当家作主。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双十协定的签订、解放战争的具体过程等也需要了解。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 上庄严宣告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
11、了 ”。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结论相符的是 A中国抗战胜利洗雪百年国耻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抗美援朝取得伟大胜利 D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新中国成立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中国人民经过 100 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即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 B。 A项说的是抗日战争与材料无关; CD项是在建国后进行的。 考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点评: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中国国力的增强,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日益增强。与
12、此相关的学生要掌握的还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国内外事件如抗美援朝和三大改造等。 恩格斯说, “当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民族受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时候,它就必须把自己的全部力量、自己的全部心血、自己的全部精力用来反对外来的敌人 ”。以下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中国近代史史实有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辛亥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当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民族受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时候 ”可以看出体现的是民族矛盾, 与之相符合。故选 C。 主要是阶级矛盾,与材料不符。 考点: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斗争 点评: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大线索:外国列强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就抗争史而言,大的
13、运动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20世纪 30年代开始的抗日战争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外国侵华史的相关内容也需要把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这次会议作出的战略决策有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是在 1992年党的十四大作出的,故选项 应排除。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这次会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正确答案:是选项 。故选 A。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点评:十一届三中全会
14、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次重要的会议,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同时,党的思想路线、组 织路线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议后,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热潮。 下表为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 姓名 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宋庆龄 李济深 张澜 高岗 政党 中共 中共 中共 民革 民革 民盟 中共 上表说明: A新中国是中共和民主党派联合的政府 B中国实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C新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制 D中共的政治地位不稳固 答案: B 试题分析:过表格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人员组成,三位国家副主席是民主党派,体现
15、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党派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故选 B。 A项错误,没有体现中共的领导地位。 C项错误,新中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并非多党制; D项明显错误。 考点:新中国政治建设 点评: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即是重点之一。调动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热情。与此相关的其他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如 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人大制度建立。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的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此外,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者成为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
16、架。 以下为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的三幅图片,如果根据说明给这三幅图片确立一个最佳的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C民主政治的光辉历程 D人民代表,百姓的代言人 答案: C 试题分析: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体现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60周年 ”体现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正确。 A、 B、D三项均不全面。 考点:新中国政治建设 点评:新中国建立后
17、,积极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 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人大制度建立。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的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此外,还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成为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香港政府为 庆祝回归 10周年,推出了一首名为始终有你的主题歌。其中唱道: “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得繁盛。 ”香港走上歌词中的 “路径 ”是在 A 20世纪 60年代 B 20世纪 70年代 C 20世纪 80年代 D 20世纪 90年代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香港 “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 ”可以看出注意试题问的是香港回归祖国
18、的时间。香港回归是在 1997年,故选 D。 ABC三项均明显错误。 考点:一国两制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一国两制的成就。国两制是 80年代提出来的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基本方针,最 想是考虑用在台湾问题上,随着 97的临近,率先用在了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上。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方针,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可用排除法
19、。结盟不符合我国的外交政策, A错误;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的是 “一边倒 ”的方针,而不是多边外交, C错误;打击恐怖主义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外交内容, D错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故 B正确。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作为基本的外交方针,积极发展外交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另起炉灶的方针,在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在 70年代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中国开始作为
20、一极在国际中发挥作用。 一位美国记者在 20世纪 50年代的一次会议后说: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这次会议应当是 A中苏会谈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中美会谈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 “求同存异 ”的方针,使会议克服种种困难获得成功。故选 C。 ABD项均体现不出材料中的 “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的内容。 考点:亚非会议 点评: 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在会上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拨和破坏,周恩来提出了 “求同存异 ”的方针,中国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是
21、新中国建国初期重要的外交成就之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 1954 年日内瓦会议和 1961 年的不结盟运动等也需要掌握。 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 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 20世纪 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 “另起炉灶 ”、 “分道扬镳 ”、 “播种友谊 ” B “斗智斗勇 ”、 “再次较量 ”、 “峰回路转 ” C “另起炉灶 ”、 “跨洋握手 ”、 “扬眉吐气 ” D “扬眉吐气 ”、 “跨洋握手 ”、 “冰释雪融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解题时注意时间限制 “20世纪 70年代 ”,
22、 1971年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使新中国 “扬眉吐气 ”, 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实现 “跨洋握手 ”,之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协定两国关系 “冰释雪融 ”。所以 D项符合题意。 ABC均与题干意思不符。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 评:新中国在 20世纪 70年代取得了一些列的外交的突破: 1971年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中国同美国关系正常化, 1979年建立了外交关系;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等。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迅速的提高。 爱因斯坦在 20世纪 20年代初途经上海,后在日记中写道: “在上海,欧洲
23、人是一个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这种差别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特别可以理解了。 ”材料中的 “革命事件 ”是指 A五四运动 B辛亥革命 C八一三事变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关键词 20世纪 20年代、上海,可知选择 C项五四运动。故选A。 B项错误,辛亥革命发生在武汉,并且还是在 1910年; C项错误,是在1937 年; D 项是在 1915 年发生,但是与材料 “在上海,欧洲人是一个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 ”无关且不是革命事件。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的群众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
24、败。在运动中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传播了救国救民的思想,也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同时,科学理性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为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辛亥革命推翻的是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说法错误。故选 C。辛亥革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因此 ABD均正确。 考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25、点评: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发动的革命运动,以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推翻了清 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但是,三民主义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内容,也没有深入的发动群众起来革命,致使革命运动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最终失败。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是周人心目中对分封制的定位。周王朝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的主要对象有 王室子弟 功臣 先代贵族 民众中的贤能之人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封制对象主要是有同姓亲族、姻亲、功臣和先代贵族等,因此 正确。故选 A。 错误,分封制的依据是宗法关系,并不从民众中进行挑选。 考点:分封制 点评:西周灭商以后
26、,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打破了当地的血缘关系,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但是,西周的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易于形成诸侯混战的局面。 毛泽东善读史书,对赢政很是赞赏,他曾说 “百代都行秦政制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 B皇帝制被后世采用 C秦推行郡县制影响重大 D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 答案: C 试题分析: 要全面地理解题干所示的信息,毛泽东针对的是秦朝 “政制 ”,这个“政制 ”应该是郡县制而不是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没有延续下去,而郡县制一直推行。因此 C正确 D错误。故选 C。 A
27、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B项错误,材料中的秦政制主要说的不是皇帝制度,虽然皇帝制度也被后世采用。 考点:郡县制 点评: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要加强中央集权。后世均采用类似的政策,到了元代发展成行省制。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秦朝实行的其他的重要的制度如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法律制度等都需要掌握。 汉武帝统治时期, 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当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地方政治 B管理地方行政 C征收地方赋税 D掌管地方军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我国古代刺史制度的了解。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
28、中央集权的产物。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故选 A。 BCD项均错误,刺史不负责地方的具体事务。 考点:刺史 点评: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主要目的是监察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除了设置刺史外,汉武帝还实行了推恩令,削弱王国的力量。古代历朝为了确保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加强,设置了相应的许多监察机构。中央监察官职如秦时期御史大夫、地方监察机构如汉朝刺史、宋代通判、明朝都察院等。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 B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C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 D加强了对地方
29、的控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错误,明代废除了丞相; C项错误,决 策大权始终掌握着皇帝手中,并未形成民主化的趋势; D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中枢权力机构,主要是体现的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B 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考点:三省六部制 点评: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三省之间相互制约,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大权集中于皇帝。与此相关的隋唐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科举制也需要掌握。 “王沔(音 mian,三声),字楚望,齐州人。 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 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 A汉朝人 B唐朝人 C宋朝人 D清朝人 答案: C 试题分
30、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宋朝设立参知政事以分割宰相权力的史实。根据材料中 “参知政事 ”一语,可判定出此题答案:为 C。 ABD项均未有 “参知政事 ”一职。 考点:宋代加强皇权的措施 点评:宋代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置枢密院和三司削弱相权。枢密使为宋朝设置的枢密院的官职,握有发兵之权,从而分割了宰相的军权;参知政事为副丞相,掌握行政权。与此相关的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需要掌握。 “世祖即位 登用老成,大新制作 在外者,则有行省 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 曰县。常有常职, 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上述材料反映出 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又有一些
31、变化 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元朝在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元朝推行的民族政策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大意是,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 使用一些老成的儒生,大规模修改典章制度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下面设路、府、州、县。各级机构设置完整的官职,配置相应的官员,一般以蒙古人为各级机构首长,汉人和南人只能担任副职。据此结合各选项 项说法均正确,本题选 D项。 考点:行省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考查元代行省制度的建立,以及相关的一些制度。学生除了要掌握元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外,其他地方行政体制有西周的分封制、秦推行的郡县制等也要掌握。各朝加强中央
32、集权的措施如汉武 帝、宋太祖推行的措施也要掌握。 图为 (元朝疆域图 ),其中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元朝的宣政院管辖今西藏地区,即图中的 。其它均为行省统治区。关系 D。 考点:元代的政治体制 点评:元代的政治体制是对原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元朝实行一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此外,元朝还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如设置宣政院负责民族和宗教事务,管辖西藏,是和中书省并列的机构之一。与此相关的其他朝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汉代推恩令、宋太祖采取的削实权、收精兵、制钱谷等措施等也需要掌握;此外,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以及采取的措施也需要把握。 某学者描述中
33、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 “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这种制度是: A汉代内外朝制 B唐代三省制 C元代行 省制度 D明代的内阁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该种制度无相名、无相权,因此可以看出是明朝的内阁制度,明太祖废除了丞相,逐渐发展起内阁制度,无相权。故选 D。ABC项均有丞相制度。 考点:明朝内阁制度 点评:明代建立后,明太祖吸取前朝丞相专权的弊端,废除丞相,自己直接管辖六部。为了提高效率,逐渐地发展成内阁制度。内阁官员无实权,只备顾问,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往往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总的来看,内阁的出现,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34、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有: 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和发展 一定程度上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障 文化专制,以确保思想的一统 在很长时间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加强了中央的力量,一定程度上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障,并在很长时间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 都是正确的。关系 B。错误,是专制主义造成的,并非中央集权的过错。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专制主义,体现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体现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材料考查的就是
35、这一块内容。发展趋势是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除此之外,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 “二府三司 ”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中国历史上曾用过皇帝年号纪年、黄帝纪年、公元纪年、中华民国纪年等。如按中华民国纪年算,公元 1949年应是 A民国 28年 B民国 37年 C民国 38年 D民国 39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辛亥革命。 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 年为中华民国元年。由此推算 1949 年是民国三十八年。故选
36、C。其它各项均不正确。 考点:民国纪年 点评:文化常识近年来成为考试的一个热点,主要是以选择题考查,民国纪年是其中的一个考查的方式。解决此题,首先学生要明白民国诞生的时间,知道它们的计算方法。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武昌起义爆发 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是在 1910年 10月, 是在 1912年 3月, 是在 1912年 2月 12日, 是在 1912年 1月。故选 D。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时间。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
37、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这些都体现了鲜明的民主色彩,体现了孙中山所说的政权的含义。 曾以清光绪帝名义发布的罪己诏称: “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文中的 “议约 ”是指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为道光时期; B为咸丰时期; C条约有割地赔款。故选 D。只有赔款没有割地而且还是在光绪时期。 考点:辛丑条约 点评:辛丑条约是进入新世纪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条约中有内容规定。惩办参加义和团反帝运动的大臣,并称为首祸诸臣。这体现了清政府此刻已经完全沦为
38、帝国主义侵略 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1895年对中国来说是屈辱与动荡的一年,假设你这一年生活在台湾,你的爱国行动可能是参加哪支队伍与日本侵略者作战? A左宝贵的部队 B邓世昌的军队 C丁汝昌的部队 D刘永福或徐骧的部队 答案: D 试题分析: 1895年 ,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将台湾割给日本。左宝贵的部队是在平壤抵抗日本侵略 ;丁汝昌指挥了黄海海战 ;义和团发生于1898 年 ,可排除。而刘永福在 1885 年成为台湾省第一任巡抚 ,故 D 项最准确。 考点: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点评: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消息传到台湾,台湾民众掀起了顽强的保台运动,虽
39、失败告终,却反映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与此相关的知识点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都需要掌握。 1896年,英商在杭州合法设厂的依据有 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 领事裁判权的规定 马关条约的有关规定 辛丑条约的有关规定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1895年马关条约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援引 “片面最惠国待遇 ”的规定其他列强可以享受这一特权,故 B项正确 。领事裁判权破坏的是中国的司法主权。辛丑条约签订于 1901年。因此 错误。 考点:马关条约 点评: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 ,马关条约中允许日
40、本在华投资设厂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位于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上有一座 “北洋海军忠魂碑 ”,它是为了纪念在此发生的一场惨烈的战争而建,请问这场战争指的是什么?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北洋海军忠魂碑 ”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这是为纪念甲午战争中战死的将士们而建的。故选 C。 AB项时期并未发生北洋海军参加的战斗,北洋舰队是在 19世纪 80年代后期建成的; D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点评: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北洋海军忠魂碑 ”即是为纪念战死的将士们而建
41、的。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而非舰队的实力。甲午战后,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图是签订南京条约情景图,这一事件及此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 A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B中国皇帝认为南京条约影响很坏而一直不批准它 C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全境通商举杯祝贺 D清朝官员普遍为政府放弃 “闭关锁国 ”政策而庆幸 答案: A 试题分析:南京条约的内容中有协定关税的条款,中国进出口关税的税率中国需同英国商定,从而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故选 A。 B项明显错误,清政府批准了该条约; C项错误,是五口通商而不是全境; D项错误,当时清政府并未放弃
42、闭关锁国政 策。 考点:鸦片战争 点评: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即中国近代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分界线。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有开看世界的思潮等需要掌握。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摘自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二 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不是资本主义 所特有的,而是整个人类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这既代表
43、了近年来中国人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崭新视野,也是探索科学和民主 “百年长途 ”的终极答案:。 摘自总理温家宝 2007年在全国人大记者会上的讲话 ( 1)材料一认为, “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 ”。根据材料一,分析造成这种认识的原因?(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的理解。( 6分) ( 2)新中国建立初期是如何建设 “新型人民民主政治 ”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9分) 答案: (1)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变化,因此许多青年低估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2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
44、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民主宪法,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4分) (2) 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 ;确立多当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分 ) 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体现了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1982年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历史任务; 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6分 ,写出一点得 2分 ).
45、 试题分析:( 1)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是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发生变化,从这个角度讲,辛亥革命试一次失败的革命,因此才会 “被低估 ”。辛亥革命把握四点:推翻帝制、创立共和、颁布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宪法和三大政治制度,从这个角度进行回答。 考点:辛亥革命和新 中国的政治建设 点评:辛亥革命是考试的重点。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 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人大制度建立。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的第一步社会主义宪
46、法;此外,还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成为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阅读出版的相关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法国宣布与中国建交 (1964年 1月 27日 )的几天后,一篇评论写道:“作为一个国家,整个 20世纪,法国仿佛一步步地走向死亡。然而上个星期,一个不可能的事情发生了,法国因此再次震动了世界,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为了再次崛起成为世界的强权,戴高乐不顾美国的反对,承认了北京共产党政权作为中国政府的代表,整个决定将严重地破坏美国的亚洲政策。 ” 美国时代周刊 ( 1)据材料一,概括法国同中国建交的目的及影响。( 5分) 材料二 在经历一段 “冰冻期 ”后, 中法两国重申坚持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同意本着相互信任的精神就涉及双方根本利益的事宜加强协商。法国充分认识到西藏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坚持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由戴高乐将军做出的决定没有也不会改变本着这一精神,并根据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法国拒绝支持任何形式的“西藏独立 ”。双方认为,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法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发展方面负有重要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