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重庆市第七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在自发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晚年的牛顿在研究行星为什么会围绕太阳运转时,信奉上帝,认为还存在来自上帝的 “第一推动力 ”。牛顿研究工作的得失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只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科学研究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B科学研究往往与唯心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会失去正确的研究方向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中牛顿晚年信奉上帝,认为还存在来自上帝的 “第一推动力 ”。是信奉了唯心主义,结果研究没有取
2、得成功。而在自发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说明了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会失去正确的研究方向。故 AB项错误。本题选 D项。 C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 点评:凡是选项中带有就是、已经、关键、根本、只有、才、只要、就等字眼的选项一定要注意本身说法是否正确。本题难度适中。 据重庆晚报报道,虽有文凭,但看不懂地图不识路,家用电器不 会用,交通标志不认识 这就是新文盲。把缺乏基本生活常识和基本技能的人界定为 “新文盲 ”,其依据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C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决定的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 答案: D 试题分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只有把获得认识用于指导实践才完成了认识的根本任务。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故 B项错误。本题选 D 项。AC 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点评:本题需要学生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来回答问题,还要求学生学会通过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这也是高考出题的一个惯例。本题难度适中。 每逢羊年,我国婴儿出生率都明显下降,这主要源于 “羊年不宜生育 ”的说法。 “羊年不宜生育 ”的说法 A体现了某一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B说明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 C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答案:
4、 C 试题分析: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羊年不宜生育 ”的说法是主观臆造的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联系具有条件性,故 A项错误。本题选 C项。 B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联系的客观性。 点评:本题需引导学生注意人们建立具体的联系是从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出发的,并不是主观臆造的联系,并且,新的联系一旦建立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见,人们建立具体的联系并不是对客观联系的否定,而是对它的利用。 我们既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而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这体现了 A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D解放思
5、想,实事求是 答案: D 试题分析:我们既要埋 头拉车,体现实事求是。更要抬头看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而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体现解放思想。这句话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故本题选 D 项。 ABC 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点评:积累并熟练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提高从材料中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做好本题的关键。本题难度适中。 有一位著名教育家这样说过:高等教育是一支大乐队,名牌大学是乐队里的大钢琴,但不要只把眼光盯在大钢琴上,大提琴,小提琴都是好乐器。这是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B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 C部分的功
6、能决定整体的功能 D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答案: D 试题分析:关键部分的功能决定整体的功能。故 C项错误。题中 “不要只把眼光盯在大钢琴上,大提琴,小提琴都是好乐器。 ”突出的是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本题选 D项。 AB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点评:注意 “侧重强调 ”在哲学 “关系类 ”试题中的广泛运用,比如:在考查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时,有时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有时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在考查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时,有时侧重强调整体离不开部分,有时侧重强调部分离不开整体;在考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时
7、,有时侧重强调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有时侧重强调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遇到此类问题,我们一定要对材料进行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其具体倾向。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 180。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 180,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 180。这说明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 180这个真理只适用于平面三角形。在凹曲面和球形凸面上就不成立,说明了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故本题选 D项。对同一个确定对象
8、的认识只可以有一个真理。 项错误。 考点:真理的条件性。 点评:本题需引导学生注意真理是具体的,是从动态上说的,任何真理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真理是有条件的强调的是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途径和范围。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 而行,并不断向前发展和逐步深化,真理具有相对性。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主要是因为 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征 B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C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唯有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征所以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
9、BCD项错误。本题选 A项。 考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点评:此类试题,由于仅仅涉及书本的基础知识,只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在高考中不是重点。本题难度较小。 中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美好传说,但那毕竟是传说,还不是事实。只有到了今天 “神舟 ”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才圆了中国千年飞天梦。从美好传说到梦想成真表明 A人的实践活动能否成功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 B实践是历史发展着的 C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 D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是集体活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人的实践活动能否成功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实践具有历史性,每一历史阶段的实践都受当时条件的制约。题中“只有到了
10、今天 “神舟 ”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才圆了中国千年飞天梦。 ”说明了实践的历史性 特征。故 A项错误。本题选 B项。 C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实践具有历史性特征。 点评:本题需引导学生注意在题目涉及区分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时,材料强调计划方案规划的制定,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材料强调历史过程一般体现实践的历史性,材料强调合作等一般体现实践的社会性。 将冰凉的手伸进一盆温水感觉到水热,将湿热的手伸进去又感觉到水凉,于是有人认为 “物是感觉的集合 ”。与此观点一致的是 A坐井观天 B削足适履 C庖丁解牛 D刻舟求剑 答案: B 试题分析: “物是感觉的集合 ”是主观主义观点
11、,是主观唯心主义。从主观愿望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削足适履也是从主观出发也是主观主义观点。故本题选B项。庖丁解牛体现运用规律。刻舟求剑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A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主观唯心主义。 点评:此类考题,首先考查学生对于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这是高考的一个趋势,不直接告诉考生一个信息。其次从材料中判断出是什么观点。再接着分析题肢中的四个成语各自蕴含的哲学道理。这是我们解题的钥匙。把握以上两点,学生就能正确解题了。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 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
12、服用某些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关于维生素问题的争论 ( ) A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确定的 B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 C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D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答案: C 试题分析:认识具有反复无限性,关于维生素问题的争论说明了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 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确定的。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并不一定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人们的认识可以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故 ABD项错误。本题选 C项。 考点:认识。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
13、分析和理解能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一定要根据材料来判断体现的道理,然后分析四个题肢的正误,从而锁定正确答案:。本题难度适中。 被誉为 “股神 ”的巴菲特有句投资名言:我与其他人不同,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当众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以下哲学道理最能体现巴菲特这一观点的是 ( ) A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目的性 B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预见性 C意识对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指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主动创造出一些现实不能直接感受到的认识,比如人们会追溯过去,推测未来;意识的自觉选择性是指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自觉选择
14、对我们有利的认识。题中巴菲特的观点说明了这一点。故本题选 B项。 AC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意识活动的特点。 点评:本题需区分意识活动的特点。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指的是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根据人的需要而进行的。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指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主动创造出一些现实不能直接感受到的认识,比如人们会追溯过去,推测未来;意识的自觉选择性是指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会自觉选择对我们有利的认识。 许多老师反映:有不少学生把网络语言照搬到作文和日记中,如 “PK(对决) ”“PF(佩服) ”“7456(气死我了) ”等等。针对这一现象,专家认为:一个民族的书面语言必须规范
15、,一些网络语言只是民间语言,只有经过社会生活和经典作家的选择与运用,最终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作为书面语言使用 。这说明 认识并非都是客体的反映 认识应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认识活动同样是社会性的活动 经典作家的工作决定着书面语言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所有的认识都是客体的反映。经典作家的工作影响着书面语言的发展。故 项错误。题中 “只有经过社会生活和经典作家的选择与运用,最终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作为书面语言使用。 ”说明认识应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活动同样是社会性的活动。本题选 C项。 考点:认识应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点评:本题为理解
16、型选择题,此类题目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地判断、推理、归纳、预测、分析、说明原因、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和综合认识及评价问题的能力,常用 “这表明 (说明 )”“这意味着 ”“这就是说 ”等词语联结题干和题肢。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永恒使命。关于真理和认识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认识是不断变化的,而真理是永恒不变的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真理属于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而真理也是不断变化的。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认识的内容也是客观的
17、。故 项错误。真理和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是正确的认识。真理属于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本题选 B项。 考点:真理和认识关系 点评:本题属于判断型选择题。做判断型选择题首先要认真审查题干,准确把握题干提供的信息;其次要全面审视题肢,了解题肢的具体含义,把握题肢概念之间的细微差别,这是作对此类题目的关键;最后把题肢和题干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决定选项的取舍。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与这首诗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C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D天时人事日相倦,冬至阳生春又来 答案: A 试题分析: “操千曲而后晓声,
18、观千剑而后识器。 ”蕴含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体现了这一点。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体现实践活动。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体现矛盾的对立统一。天时人事日相倦,冬至阳生春又来体现规律。故本题选 A项。 BC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点评:本题一方面是检验学生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检验学生从古诗文中抽象概括出相应哲学观点。此题难度适中。解答好此题关键有两点:一是对教材相关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二是对古诗文的准确解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
19、的规律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思维规律则是主观的。 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说明自 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本题选 A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是不同样的。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思维规律也是客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不是循环往复的。故 项错误。 考点:规律。 点评:对于不能一下确定正确答案:的选择题,最好使用排除法来做,最经常使用的排除原则有:本身说法错误;和题意无关;说法过于绝对;主体不一致,本题中 的都是错误选项应排除。 “你见,或者
20、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 这是电影非诚勿扰 2片中人物李香山的女儿演绎的一首小诗。这首小诗得到了网友们的热烈追捧,他们对其津津乐道,并演绎出 N个版本。如堵车版、加班版、减肥版、足球版、外企版 从哲学上看, N 个版本的出现说明 A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有性质的区别 B诗歌创作纯属个人的主观创造 C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主观反映。对这首小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版本说明了意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故本题选 D项。 ABC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
21、点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材料型的选择题,如果考生不理解材料,那就不知道该如何选起,所以考生一定要先弄懂材料的意思,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出对应的选项。此类题型是高考经常考查的题型。本题难度适中。 搜狐网 2011年 8月 3日报道: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在房价调控新政出台百天后接受采访时说:只要我们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和节奏,我们完全可以把房价调控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这表明 A人们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人们可以创造、消灭规律 C人的主 观能动性制约规律的客观性 D创新精神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规律是客
22、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创新、消灭、改造规律等。规律的客观性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故BCD项错误。题中 “只要我们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和节奏,我们完全可以把房价调控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说明了人们能认识和利用规律。本题选 A项。 考点:人们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点评:本题以调控房地产为背景,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现实问题。题目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在于认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并抓住关键词是作对本题的关键。 由于受地球的不可入性和地震韵律的复杂性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以及人类对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还知之甚少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预测地震成为世
23、界性的科学难题。这表明 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单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真理与缪误有严格的界限,人的真理性认识不包含谬误的成分。故 项错误。由于受目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地震的认识还不彻底,无法准确的预测地震说明了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本题选 B项。 考点:真理具有相对性,人的认识的发展。 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涉及到了多个知识点,需要考生有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考生要利用逻辑思维,一点一点的进行分析判断,需
24、要对知识的进行整合。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本题难度适中。 三国 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 A意识活动没有主动创造性 B人们的意识无法反映未来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D人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答案: C 试题分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写三国演义的时期还没有手枪的出现,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手枪。故 ABD项错误。本题选 C项。 考点: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点评:因果型选择题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构成因果关系的选择题, 一般根据材料与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判
25、断。一般采用探因寻果直选法、因果优选法、因果排除法。 漫画中的这种做法 割裂了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 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否定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背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漫画中的人,没有从实际出发,从主观出发,弄虚作假,割裂了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背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本题选 D项。 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点评:注意漫画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本题可采用透视寓意法。透过漫画标题、文字
26、说明、注等提炼漫画的寓意,符合这一寓意的题肢就入选。本题难度适中。 歌曲国家中唱到 “一玉口中国 一瓦顶成家 都说国很大 其实一个家 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 在天地的家 有了强的国 才有富的家 ”。下列名言与歌词所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A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B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C毋以善小而 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答案: B 试题分析:歌词的寓意体现了国与家的联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体现毛与皮的联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体现矛盾的对立统一。毋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27、取丹心照汗青体现爱国主义。故 ACD项错误。本题选 B项。 考点:联系的观点。 点评:哲学题经常考查名言警句、谚语、古诗、歌词等包含的哲学道理。也是高考经常考查的题型。做此类题,一是要理解材料的寓意。二是要找准对应点也就是找准材料对应的哲学道理。本题难度适中。 有这样一则故事,某次联想运动队和惠普运动队举行攀岩比赛。惠普队强调的是 “个人能力注意安全 ”;联想队则对队员进行组合:第一个是动作机灵的小个子队员,第二个是一位高个子队员,女士和身体庞大的队员放在中间,殿后的是具有独立攀岩实力的队员。结果联想队没有遇到险情就赢得了比赛。这启示我们 A整体与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B整体的功
28、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C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中联想队对队员进行的组合就是注重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从而取得成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故 D项错误。本题选 C项。 AB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把握能力,选项必须和材料密切相关,和材料无关的选项不能选,如本题的 A,尽管本身说法很正确,但是也不能选,因为材料没有反映。与 材料主旨不符。 武广高铁的建成使得鄂湘粤三地的联系更为便捷,促进三地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发展。这说明
29、A人们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世界上所没有的联系 B人与事物的联系是一切联系的基础 C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D联系是普遍的因而也是全面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虽然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题中 “武广高铁的建成 ”就是人们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创造联系。人与事物的联系不是一切联系的基础。故 ABD项错误。本题选 C项。 考点: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点评: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
30、能力是高考的重要要求之一,考生要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本题需引导学生注意联系虽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 联系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春江花月夜第一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所蕴涵的哲理有 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缩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意思是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 “海 ”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说明了海上明月共潮生是一种联系。而且说明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故本题选 A项
31、。 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考点:联系、规律知识点。 点评:学生灵活调动和运用教材的有关知识分析理解古诗词是做好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能正确理解诗句的内涵和意境,二是能准确掌握教材相关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综合题 2012年 6月 16日 18时 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2年 6月 18日约 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 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并于 2012年 6月 29日10 点 00 分安全返回。这是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 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
32、,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的结果。我国航天事业,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反映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哪些道理? ( 12分) 答案:( 1)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做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 ( 2)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
33、能动性、航天人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 ( 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 5)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试题分析:我们首先整合辩证唯物论的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原
34、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等。然后,我们再依据材料,选择回答角度。材料强调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的哲学依据。所以我们不难断定知识指向: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还考查对认识论整体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认识论的内容: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特征、认识的发展等。本题答案:的组织要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确定理论要点。审读材料 可知运用认识论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四方面回答即可。 考点:唯物论和认识论知识。 点评:本题是知识限定明确的主观题此类题的解题思路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全面、准确提取基础知识;审设问明确
35、问题指向和其他限定;解读材料信息将相关理论与材料信息对接确定恰当的理论依据;答案:组织要充分体现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方某县地处城市边缘的山区,山多地少,长期以来只从事单一的粮食种植业,越种越穷。近几年来,他们把党的富民政策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山区农业发展的新路。 县政府组织农科人员进行实地考察, 根据本地实际,一方面修筑公路,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另一方面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教会农民科学种植,发展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和中药材生产,对蔬菜进行真空保鲜包装,销售到周边大中城市,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在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后,又聘请科技人员,引进高新技术办起了蔬菜、药材加工厂。
36、为了使农产品能够顺利销售出去,组织起上万人的专业销售队伍,该县迅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该县能够脱贫致富的原因。( 12分) 答案:( 12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该县农民从当地当时 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把党的富民政策同本地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本地的实际,修筑公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反季节蔬菜和中药材,发展当地经济。( 4分)(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该县以党的富民政策为指导,对农民进行培训,走上了致富之路。( 4分)( 3)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该县充分研究市
37、场,深层加工,组织销售等,都是按照经济运行的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4分) 试题分析:我们首先整合辩证唯物论的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与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原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等。然后,我们再依据材料,选择回答角度。材料强调北方某县脱贫致富的哲学依据。可结合其具体做法得出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分析原因。 考点: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 点评:材料分析题历来是高考的重头戏,所占分值较大,题目新颖,设问灵活,能力要求较高。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紧扣实际生活,道理在书本之中。解答此类题,我们应注意:一
38、仔细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语句,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明确设问方向和范围。二抓住要点,运 用课本知识结合社会生活,联系学生实际,做到内容清楚、言简意赅。三要利用题中有效信息,紧扣知识点多角度分析。 材料: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着力推进体制改革、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的原因所在。( 10分) 答案: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只有充
39、分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就是为了充分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促进事物的发展。( 5分)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以达到整体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有利于增强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 5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能力。考查联系的观点,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的观点包括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及系统优化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
40、会强调的正是运用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及系统优化法。据此组织答案:即可。注意知识和材料的有机结合。 考点:联系的观点。 点评:运用联系观分析材料,首先要清楚联系观有哪些哲学原理,然后按照前后顺序一个一个在头脑里过一下,看材料适用其中的哪些原理。答题时不应急于下笔,想清楚我答题要用几个原理,形成几层意思,然后用序号区分开层次表述。 据有关部门透露, 2011年 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 (一是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尚未完善,二是就业空间相对紧 )。因此,国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鼓励创业摆到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这是科学分析我国就业形势,并依据创
41、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提出来的。实践证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下,一人创业可以带动五人实现就业。 2011年 10月,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公布显示我国大学生就业率达 94.6%,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顺利实现了就业。 分析上述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观点?( 9分) 答案:( 9分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面对 2011年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的发展,国家形成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的共识,把鼓励创业摆到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 3分)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下,一人创业可以带动五人实现就业。( 3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认识、科学理论能促进实践活
42、动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在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理论指导下,我国 2011年大学生就业率达到 94.6%,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顺利实现了就业。( 3分) 试题分析:本题是如何体现类题型,这一题型是高考中 常见题型,答题基本模式是 “理论(课本知识)十材料分析 ”。 就本题来讲需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与材料有机结合即可。本题考查对认识论整体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认识论的内容: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特征、认识的发展等。本题答案:的组织要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确定理论要点。仔细审读材料可知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结合材
43、料分析即可。 考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点评:做如何体现类题型关键有三点:一是明确知识。即要明确设问中所体现的知识到底有哪些, 要做到微观上准确到位,宏观上整体把握。 “材料是如何体现 (指经济、哲学或政治常识道理 )的 ”这类设问,易于从微观上考查我们对相关知识把握;而 “材料体现了哪些 (指经济、哲学或政治常识道理 )”类设问更侧重于考查我们对知识的宏观把握。二是研究材料。要详细分析材料,研究材料的每一层意思,甚至材料的每一句话。三是比较分析。对先前所罗列的知识与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弄清材料体现了哪些知识,或哪些知识在材料中得到了体现,找到一一对应关系。在上面三点的基础上,再把有
44、对应关系的知识点和材料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 ,组织成答案:。 材料一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中心,城市的兴起是人类告别蛮荒的标志。早期的城市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农业城市,自然和谐,但城市功能简单。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片面强调城市的经济功能和集聚功能,城市变成了工业城市。 “先发展,后污染 ”的模式致使城市在不断发展和膨胀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诸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贫富差距等各种 “城市病 ”的挑战。人们发现,城市远非 “理想国 ”。在人类转向生态文明的新阶段,如何更新理念,应对矛盾,彰显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 工环境这一城市本质,是城市化进程
45、中的重大课题。 材料二 在上海召开的第 4l届世界博览会中,全球 80个城市围绕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创新、社区的重塑及城市和乡村的互动,在城市最佳实践区同台演绎和展示自己的城市发展理念,用低碳、绿色、和谐的共同追求,诠释着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这一世博历史上首个城市主题,在跨越历史、现在、未来的巨大时空坐标上审视城市发展功能,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升华城市发展理念,促进城市科学发展。 结合城市发展理念的变迁,说明人类是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的?( 9分) 答案: 真理是人 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追求和发展真理要以实践为基础。人类每一文明发
46、展阶段的城市发展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只能在城市发展的实践中获得,我们要善于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3分)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和发展真理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针对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 “城市病 ”,上海世博会在城市最佳实践区演绎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主题,审视城市发展功能,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升华城市发展理念,促进城市科学发展,表明要以深化和发展的实践为基础和动力,不断深 化、检验和发展真理性认识。( 3分) 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从农业文明
47、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人类城市发展理念经过了一个不断克服谬误、逐步科学完善的过程,人类真理性认识的获得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要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探索获得,同时还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3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城市发展理念的变迁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回答本问抓住 “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 ”知识点,回答怎么办。可以从真理在实践中产生,我们要善于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和发展真理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断深化、检验和发展真理性认识。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三个角度回答 考点:人类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 点评:本题分析材料前先看设问,看设问的要求,避免答非所问。第二带着设问读材料,分析材料有几层意思及层间联系。抓住材料中心。第三回忆教材列要点,这一步的关键是完成对材料的语言转化。第四 组织答案:,第五完善答案:回头看,一看答案:是否围绕设问,二看是否漏要点三看是否做到了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