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江苏省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doc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33618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江苏省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2届江苏省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2届江苏省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2届江苏省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2届江苏省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届江苏省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 选择题 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 “理 ” 答案: B 1939年 6月,美国一次盖洛普民意调查,请公众指出罗斯福新政以来的 “最大成就 ”以及 “最差表现 ”, 28%的人认为新政的 “最大成就 ”是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 23%的人认为新政的 “最差表现 ”也是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下列对新政的表述正确的是 “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 ”主要指实施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新政在推行的过程中存在

2、争议 争议源于不同阶层自身的利益和认知水平 新政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使美国彻底摆脱了危机 A B C D 答案: A 全球通史中说: “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 耐泼曼 ,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 ” 。这一现象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 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答案: C 美国学者罗斯 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 “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 ”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

3、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答案: D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我国已基本实现小康 答案: C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三大经济理论。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A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知识经济 B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全球化 C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经济危机 D工业革命、全球化、新经济 答案: C 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

4、 60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 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 30年多是相对自由的流动。这从侧面反映了 A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丧失 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 C城乡差别的消失 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 答案: B 从 “和平使命 -2005”、 “和平使命 -2007,一直到 “和平使命 -2009”,和平使命系列军演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反恐军演品牌,这也是上海合作组织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一种姿态。以下对上海合作组织认识正确的有 由中国领导创立的全球性国际组织, 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 它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 联合打击恐怖主义是该组织重要的目标

5、之一 该组织各国合作目前仅限于 军事、政治领域,尚未涉及经济等其它领域 A B C D 答案: B 弗洛姆深刻地指出 “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 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 ”。你认为以下哪种理解正确? A 19世纪宗教信仰不存在了, 20世纪人们因缺少信仰而失去人生意义 B 19世纪人从神学束缚中解放, 20世纪人类陷入信仰危机和精神困境 C 19世纪强调人的价值, 20世纪人类面临传染病、灾难和污染的威胁 D 19世纪科学快速发展, 20世纪科学面对伦理道德的巨大挑战 答案: B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式样被称为现代化模式。在早期现代化理论中。人们往往把 “现代化 ”等同于 “资本主

6、义化 ”。下列重大历史事件从模式上突破了早期现代化理论的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礼的成立 C “二月革命 ”的爆发 D十月革命的胜利 答案: D 红歌是当代对革命年代或者新中国成立后对党和社会主义歌颂的歌曲代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历史价值。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十送红军就是一首典型的红歌,其中歌词中有 “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声哀叫,树树梧桐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这首歌所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应是 A国共合作进行的国民大革命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红军长征 C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收复长江以南地区 答案: B 史学家陈超麓认为 “民族

7、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 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 “第二次反思 ”开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 D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 “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 C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

8、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 D 长沙市各行业概况调查一文所载: “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江苏、广东、上海之各种土产。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西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矣。故该业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广货铺,复曰洋货铺。 ”由材料可以得出 A我国传统 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 答案: A 某学者在分析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产生时这样论述: “此举若成功,王权的扩张

9、就会被阻止,而 自由 又不需要再呼唤一个克伦威尔。 ”该历史事件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B光荣革命 C颁布航海条例 D责任内阁制形成 答案: B 著名史学家钱乘旦对欧洲近代某一思想解放运动有过这样的评价: “它促成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和西方支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格局的形成。几个世纪以来,它被誉为西方文化的世俗化决定性阶段和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的发展的起点。 ”下列有关这一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强凋人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起源 B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 C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 答案: B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 “二百年来,此定律一直是不可动摇的,

10、总为每次新的有关发现所证实。只是在近一个世纪内,才发现它有局限性。在亚原子结构的无限小的微观世界里,或在整个物质宇宙的宏观世界中,这个定律并不适用。 ”这是在评价 A伽利略的科学成就 B牛顿的经典力学 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 B 1853年,马克思在国际述评中写道: “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八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而这次变革必将给予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如果 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会逃奔亚洲,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那么他们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 ”。材料中

11、的 “这次变革 ”是指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 B 袁世凯于 1912年 9月颁布通令国民尊崇伦常文,认为国人 “醉心于物质文明,以破坏个人道德 为不孝不悌不忠不信,无礼无义无廉无耻而后快。 此八德者,乃人群秩序之常,非帝王专制之规也。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该文认为民国初年出现了社会道德失范的现象 B该文认为传统八德并不是为帝王专制服务的 C这反映了北洋军阀无力建设新道德以规范社会秩序的现实 D提倡回归旧道德表明袁世凯在为其复辟帝制进行辩护 答案: D 综合题 阅读有关民主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 尚书 材料二 关于

12、苏格拉底之死的材料 材料三 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中华通史 材料四 “民主 ”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西方民主的特点是强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自洋务运动失败后,出现了开设议院的各种方案和对民权,自由观念的宣传,如康有为以 “几何原理 ”的形式肯定人人生而平等,严复提出西方因为 “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而强盛,中国民主启蒙由此发端。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五 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

13、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泽东 ( 1)指出材料一中 “民主 ”的含义( 2分)。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存在的问题。( 3分) ( 2)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国家强调对权力的制衡与我国古代对官吏的制约有什么本质差异?( 4分) ( 3)材料五中毛泽东认为 “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 ”,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史实说明 “新路 ”的特点(实质)。( 4分) 答案:( 1) “民主 ”指君主或最高统治者。( 2分) 民主范围狭窄、参政方式原始、国家权力滥用。( 3分) ( 2)西方的三权分立受制于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

14、政治的特点;我国古代政治体制,如三省六部制,最终受制于皇权,体现 了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 4分) ( 3)人民民主专政。( 1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 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 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亚当 斯密国富论( 1776年) 材料二 专家闻一在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 期:凯歌年代、退却年

15、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 1921一 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 “退却年代 ”。 材料三 为了解决农业危机,罗斯福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大量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等农牧产品,屠杀猪、牛、羊等牲畜。 材料四 自 2010年下半年以来,在食品价格较快上涨、流动性充裕较强等因素共同推动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不断走高。特别是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往往达到两位数。为此,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增加供应、促进流通、打击炒作等一系列措施。 请回答: (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 “中国经济 停滞于静止状态 ”的说法?( 1分)请从经济政策调整的角度说明理由。( 2分) (

16、2)材料二提及的 “退却年代 ”在国家农工商政策上有何表现?( 3分) 列宁称这种 “退却 ”让苏俄(联) “打破了坚冰,指明了航向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 3)指出材料三、四中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目的的共同之处。( 2分) 答案:( 1)同意。( 1分) 抑商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发展;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交流,落后于世界。( 2 分) 或不同意。( 1分) 农耕经济持续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分) ( 2)表现:农业:粮食税;工业 :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 3分) 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工农业生产恢复、发展;找

17、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分) ( 3)稳定(控制)物价,保障民生(发展经济)。( 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 “存天理,灭人欲 ”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 “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区分了 “欲 ”和 “人欲 ”。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 “人欲 ”,又叫 “物欲 ”。 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

18、提出了 “格物致知 ”之旨,即要求人要 “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 得知识。 ”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 对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 ”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 “民主意识 ”,从而为他的 “民本意识 ”突破儒家 “民本思想 ”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 融影响下,李贽

19、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三 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 “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的前提下,最终强调 “天下为公 ”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 “天赋人权 ”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 忠君报国 之思想 ”。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 列不良后

20、果。近来年,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 “日本式经营 ”的学说,其中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4分) ( 2)据材料二,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4分) ( 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 4分) (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2分) 答案:( 1)进步之处: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提倡道德约束,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格物致知 ,具有务实倾向。( 4分) ( 2)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宋明理

21、学日益僵化;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 ( 4分) ( 3)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权服从国权;保留忠孝观念,避免原有价值体系崩溃引起社会思想混乱;把儒家思想应用于生产管理中。( 4分) ( 4)思想文化传承、发展;思想文化反映现实社会存在;思想文化国际性、交流性。( 2分) 阅读材料: 在这个变革加快的时代,传统必须苦苦挣扎才会得以生存。因而使得其中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既让未来的几代人难以辨别,也让亲身经历这些变革的人们感到茫然。科学推动了变 革,激励了新技术,重新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全球人口的无情增长连战争都没有使之中断,对世界的资源造成了压力。但是,相比于人口增长,盘旋上升的欲望一

22、即所谓的消费主义,渴望丰富的物质生活,急于享受经济增长的回报 更使得人们对地球的开发愈发心狠手辣。 人们禁不住认为 20世纪是一个悖论的世纪。挫败的希望伴随着前所未有的进步。未受控制的变革致使世界的大部分地区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乌托邦滋生了道德沦丧、自杀和犯罪。民主的世纪也是独裁者的世纪。战争的世纪也是和平主义的世纪。年轻人比以前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影响力,但是 世界上却出现了庞大的老人群体需要照顾。虽然赋权于年轻人,但掌权的却是老年人。全球化打破了一些国家和社会的框框,但却鼓励其他的国家和社会恢复历史的认同。科技和世俗主义的兴起恢复了宗教信仰。最后,正如我们将在最后一章看到的那样,20世纪也叫做

23、生态的世纪,但对自然界却极具破坏性。 摘自 美 菲利普 费尔南德兹 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试评述材料中关于 20世纪悖论的观点。( 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不少于 200字。) 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 12 10分) 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 9 5分) 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 4 0分) 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未引用史实; 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

24、都是必然之路。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 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材料二 1895年 “公车上书 ”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 “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 ”, “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 ”。主

25、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论者曰 “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 ”辩曰 “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 必除旧布新, 两者之用力相等, 然可有新也。 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 的中

26、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重点有何不同?( 2分) ( 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 2分)又有哪些保留?( 1分) ( 3)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2分) ( 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 “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 ”的理由。( 3分) 答案:( 1)中国:购买和使用工业产品和军需品,日本:学习政治制度和教育。( 2分) ( 2)创新:实行立宪政治(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2分) 保留:保留了君主的权力和地位。( 1分) ( 3)论者:变法策略过于激进;辩者:制度变革不彻底。( 2分) ( 4)变法的目的是 “救亡图存 ”,具有强烈的爱国性;变法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变法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