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doc

上传人:towelfact221 文档编号:336211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届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届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届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届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届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 选择题 左传 昭公七年: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答案: A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 “伙伴关系 ”屡见报端。 “冷战 ”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正被一种 “碰撞中磨合 ”、 “竞争中协调 ”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从根本上 A表明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B会引起各国外交政策的实质性变化 C反映了两极格

2、局结束后,和平已成为各国的追求 D反映了各国因利益和实力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答案: D 20世纪 80年代,法国政府控制的电子工业、基础化工、军火工业、航空工业、公用事业的比重分别为 44、 54、 63、 75、 84、 100。从中可以看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全面国有化趋势 B扩大政府开支,调节社会生产 C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干预 D开始重视限制私有企业的发展 答案: C 图片是 “看得见 ”的历史。下列两幅图片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睦邻友好 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求同存异 D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答案: C 将

3、近现代历史看作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以这种视野来研究历史属于 A全球史观 B社会史观 C唯物史观 D现代化史观 答案: D 2011年 1月 26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在接受采访时说: “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变化。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今世界 A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即将建立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C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D

4、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极 答案: B 表为威廉 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 B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C北约和华约剑拔弩张 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 答案: B 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 (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 )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 (如 G20峰会 )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 (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 )。对此现象理解有误的是 A经济民主化成为历史潮流 B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C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 D和平与动荡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答案: C 真知与

5、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乃知不善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答案: A “ 人类的这种处境,很让普罗米修斯心忧。于是他就恳求万神之王宙斯,希望他能赐给人类火种。可是,宙斯以为不能给人类太多的帮助,否则就无法统治人类,而且人类还会征服宇宙,直接威胁神的权威。 ”下列人物中对宙斯威胁最大的是 A彼特拉克 B但丁 C马丁 路德 D达尔文 答案: D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 “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

6、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 ”对这一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历史研究没有固定的中心 B历史研究要有世界视野 C历史研究要尊重人类不同文明成果 D世界上优越的文明中心不是固定的 答案: C 1985年,邓小平指出, “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 ”; “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 ”, “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 ”。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没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答案: C 在欧洲建设的过程中,有人曾把欧洲建设比作一个

7、三级火箭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级是经济货币联盟,第二级是关税同盟 ;第三级是政治同盟 B第一级是政治同盟,第二级是经济货币联盟 ;第三级是关税同盟 C第一级是关税同盟,第二级是经济货币联盟 ;第三级是政治同盟 D第一级是关税同盟,第二级是政治同盟 ;第三级是经济货币联盟 答案: C 该图分别为中国和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图,出现这种变化的共同因素是 A战争的影响 B经济政策的影响 C “左 ”倾思想的影响 D走农业集体化道路的影响 答案: B 秦朝灭亡后 “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指的是

8、A “独尊儒术 ”也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D儒家思想已失去了先秦的 “民本 ”特色 答案: A 晚清福州文人郭柏清在沁泉山馆中写道: “年来通商号令行,穷黎遍享茶山利,高阜小丘恣铲除,百万 田(即山田)一朝弃。 ”从中可提取的信息不包括 A商品经济渗透到农村 B大批农民弃农经商 C农民种茶收入增加 D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答案: B 侯家驹先生在所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中指出: “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 中国古代政府的 干预 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

9、中获取巨额财富 ” 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 相符合的是 A重农抑商 B朝贡贸易 C市坊制度 D官营专卖 答案: D 一位传教士将他描述为 “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 ”。对他来说, “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没有人比得上中国人,也没有宗教比得上儒家。虽然他创办了许多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 ”这位传教士所描述的 “他 ”应该是 A林则徐 B郑观应 C张之洞 D张謇 答案: C 古代中国中央政府与管辖范围外的政权,建立的是以中国朝廷为中心的国际政治关系体系。中国中央政权成为这个体系的一元中心,各朝贡国承认这一中心地位,构成了等级性的中央政权的外藩。然而,鸦片战争后,这

10、个体系逐步崩溃了。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君主专制制度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国际新秩序 B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国家经济难以与外国工业资本主义抗衡 C唯我独尊的闭关锁国心态无法应对开放多元的国际形势 D以朝贡为核心的国际关系体系让位于以条约为核心的新体系 答案: D 近代西方一位思想家主张: “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而同时又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像以往一样自由。 ”这一主张属于 A理性主义 B天赋人权说 C人民主权说 D社会契约论 答案: D 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 “这些国耻(二

11、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 ”上述材料 A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B体现了蒋介石的民主主义思想 C表达了蒋介石彻底地反帝思想 D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 答案: D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下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变化趋势的描述较为准确的是答案: B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村改革给城市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此处 “成功的经验 ”主要是指 A “逐步废除全国范围

12、内的人民公社体制 ” B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C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D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答案: D 汉密尔顿针对美国建国初期的状况说: “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 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针对上述状况, 1787年改造后的 “建筑物 ”是 A总统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三权分立体制 答案: B 综合题 (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典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对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显示出巨大的

13、适应力。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带来周期性的小摆动,并在本世纪初导致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发展性大危机。 20世纪的三场大灾难,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 材料二 西方国家利用战争和三十年的停滞,取得了发展的新动力,而古典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则通过不断的结构改革,其中包括资本主义 体系内部与外部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开始不断出现一些新变化。 -20世纪下半叶,发达国家工业已出现内部结构功能性的变化。 -古典资本主义发展

14、模式正在被不断修复与调整。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请回答: ( 1) 据材料一指出古典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最早源自哪个国家?其主要特点是什么?材料一中提到的 20世纪的三场大灾难是指什么 ( 6分) ( 2) 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经济结构方面的新变化。( 9分) ( 3)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古典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被修复与调整的原因 。( 10分) 答案:( 1)英国。( 1 分)特点:实行自由资本主义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2分) 20世纪三场大灾难: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和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 3分) ( 2)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发生变化;股份制发展,资

15、本占有形式出现社会化;经营方式革命,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阶级结构出现多层次化和复杂化。( 9分,每点 3分,答 3点即可得满分) ( 3)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经济危机的教训;社会危机的冲击,工人阶级的长期斗争;对社会主义国家成功经验的借鉴和吸收;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探索改革。( 10分,每 点 2分)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全球化不仅侵蚀着国家主权,同时也激活了民族主义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文化认同出现动摇,而且国家的认同与归属感也遇到严重的挑战。 -尽管全球化进程加深引起对国家的认同的侵蚀,但目前国家仍然是最具权威和组织能力的共同体。 -“它不是在消亡,而是正在被重新

16、想象、重新设计、重新调整以回应挑战 -” 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 请回答:你如何看待全球化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12分) (要求:观点正 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 答案:该题按两个层次给分。 第一层次,仅从正面或反面加以说明,论据不少于三点,最高可得 8分。 第二层次,能从正反两面加以说明,两方面论据都不少于两点,最高可得 12分。 关系:全球化弱化了国家认同。说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活动;人员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超国家的组织或机构弱化了人们对国家的认同;信息技术推动信息的无国界传播,也对国家认同提出了挑战。 关系:全球化强化了国家认同。说明:在

17、全球化过程中,贸易争端、文化产权、资源争夺、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经济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尖锐化,强化了人们的国家认同意识(民族意识)。 (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二 伦敦大学成立于 1828年。与 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它是英国最早给与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

18、学费低廉,一年仅需 25-30英镑,只相当于牛津和剑桥的 1 10,是一所以中产阶级为对象的大学。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 材料三 “ 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计,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渐图自强。 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 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二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 ”。 曾国藩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业折 请回答 ( 1)分析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董仲舒推

19、崇教化的主要措施及目的。( 5分) ( 2)结合材料二概括伦敦大学的创新体现在哪里?据材料并结合英国当时社会分析伦敦大学不断创新的原因。( 7分) 来源 :学。科。网 ( 3)材料三体现了洋务派怎样的课程设置?此种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分) 答案:( 1)主要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分)兴办太学,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国家教育体系( 2分) 目的:通过提高民众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思想上的大一统。( 2分) ( 2)创新:男女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招生没有教派之分;以实用科学为主,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 4分) 创新原因: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工业革命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要求教育侧重科学性,实用性;英国开拓世界市场,通过发扬英语传播本民族文化。( 3分,答出两点即可得 3分) ( 3)既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又要学习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 ( 2分)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