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江西九江外国语学校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花仙子 文档编号:33664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年江西九江外国语学校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江西九江外国语学校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江西九江外国语学校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江西九江外国语学校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江西九江外国语学校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年江西九江外国语学校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 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 5座大型魏墓, 1号墓出土铁器 65件,其中农具占 58件,包括 、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B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C战国时期开始生产铁制农具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目问的是材料说明什么,材料提到魏墓出土的铁器 65件中有农具58件,其中包括了一整套铁农具,铁农具用于农业生产,一整套则能说明当时农业的精耕细作程度较高,但不能说明 B

2、CD,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铁农具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 “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 “田制 ”下 (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答案: D 试题分析:均田制下,政府分配的是无主荒地,而不是所有土地都由国家分配,受田农民不可以买卖土地,需要承担赋税、徭役和兵役,故 ABC错误,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均田制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发展,宋代一改此法, “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

3、代 A自耕小农衰退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中央集权弱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于宋代采取 “不抑兼并 ”的做法,必然导致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所以自耕农数量会大为减少,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但与流民问题和中央集权没有关系 ,故 BCD错误,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土地兼并 在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情形有可能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是 福建某茶农向英国出口茶叶,订单数量急剧增加 上海某地主从国外引进机器设备,创办了纺织工厂 外国在华创办的工厂不断增多,并逐渐合法化 清政府允许民间私人创办近代企业 A B C D 答案: D 试题

4、分析: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加强,所以会出现对中国茶叶的需求量猛增的现象,所以 符合题意;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最早的民族工业产生,以轻工业为主,故 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开始在通商口岸出现,并于 1895年通过马关条约得以合法化,故 正确;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曾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 正确;所以正确答案:为 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清末 )这个运动是在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不能根本变革的约束下进行的 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以此为基础来模

5、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化模式。 ”材料所述的这一运动 ( ) A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C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D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 “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不能根本变革 ”、 “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 ”、 “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化模式 ”等信息可以判断所述的运动是洋务运动,结合所学可以知道 C是洋务运动的作用之一,故选 C,其它选项不合题意。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下图是南京晨光 1865科技 创意产业园。该址原为李鸿章 1865年兴建的金陵制造局。其产品除供

6、应南洋、北洋各防营使用外,还接受各省防营订货。以下关于该局表述正确的是 ( ) A有利于清王朝镇压天京的太平军 B是清末洋务运动期间的重要民用工业 C记录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轨迹 D见证了中国从传统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演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时间 1865年可以知道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失败,所以A不合题意;由 “产品除供应南洋、北洋各防营使用外,还接受各省防营订货 ”可知应该是军事工业,故 B错误;由于该企业由李鸿章创办,所以不应该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 C错误;由于该企业采用机器生产,所以 D符合题意。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7、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1872年, “机械螺丝(厂) ”创于简村堡陈启沅(源),名曰 “丝偈 ”, “以其用机器也 以其交洋人也 ”。材料中的缫丝厂最可能坐落于 A.北京附近 .广州附近 C.西安附近 D.成都附近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1872年 ”、 “简村堡陈启沅(源) ”、 “用机器 ”、 “交洋人 ”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这个缫丝厂指的是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故选 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兴起 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 “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

8、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答案: D 试题分析:洋布是工业制成品,洋纱是纺织业的原料,材料所述 “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 ”、 “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说明洋纱在中国大量被使用,则应该选择 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下表是 19121915 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A自然经济最终解

9、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 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提供的数据看, 1914、 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明显减少,其中 1914年是因为一战的发生, 1915年则与二十一条签订后,中国群众性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关,故选 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

10、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上述饼状图看, 1936年民族工业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的比重比之前有了显著增加,但是看得出,当时外国资本仍占相当大的比重,故可以得出 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民族工业发展 张謇就任农商总长后说: “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 (农商部 )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惟择一、二大宗实业 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 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 民办。 ”这段材料表明张謇主张 A停办官营工商企业 B加强对民营企业控制 C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D鼓励发展民营工商业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材料

11、中的 “凡隶属本部 (农商部 )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 ”、“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 ”等信息可以知道,张謇是想主张发展民营工商业,故选 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 “减租 ”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 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所述湖北省推行的土地改革取得成效,但

12、是国民党中央并没有肯定,这表明不了 ABC,但可以说明当时国民党中央并不希望通过肯定这一土地改革而去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故选 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农村的土地改革 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化 C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户籍分类是按照从事的行业来划分的,由于各个不同的门类有各自的户籍,而且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对于加强社会控制是极为有利的,故选 C。 考点:古代中

13、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匠户制度 汉书 食货志记载: “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商人及其家属有专门的市籍,不能有土地,这是抑商政策的表现,目的是为了抑制商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从事农业,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 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

14、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图上看,安徽省内水利兴修总体呈增长趋势(隋朝除外),水利兴修是为了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农业发展,所以可以说明 B, ACD与题干无关,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水利兴修与农业发展 商代青铜冶炼技术日臻完善,留下众多青铜礼器。这表明商朝人已将其用于他们最看重的 A经济生产 B日常交往 C艺术审美 D政治活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青铜礼器是主要应用于政治活动场合的,不适用于经济生产、日常交往和艺术审美,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礼器 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15、,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 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答案: C 试题分析: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 衣可以用来证明汉代纺织业的发展水平,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可以证明元代纺织业发展情况,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可以证明东汉纺织业发展状况, ABD三者均不能证明商代的纺织业发展,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唐六典记: “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 ”;新唐书载: “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 (长矛)之工,二年 教作者传家技。 ”这

16、表明唐代工匠 频繁更换工种 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职业是世袭的 是临时工人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 ”可以说明 是正确的; “教作者传家技 ”说明 正确;材料不能说明 ,故排除,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官营手工业 “从宋代起,棉花 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 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答案: B 试题分析:棉花是重要的纺织原料,所以出现上述主要纺织原料的变化,前提应该是棉纺织技术的改进,所以正确

17、答案:为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棉纺织业 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 “诏商旅自京 携 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 (机构 ),许民入钱左藏 (国库 ),给以券,于诸州便换。 ”文中 “便钱 ”是 ( )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答案: D 试题分析: “商旅自京 携 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 ”、 “许民入钱左藏 (国库 ),给以券 ”由上述信息可以看出其中的 “券 ”和 “便钱 ”都是指兑换货币的凭证,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便钱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 “盖北货过

18、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所述材料不能体现 AB, C 不符合史实,材料中的 “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说明区域间存在长途贩运的现象,而这是区域差异造成的,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长途贩运 下表是 1620年和 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年代 城镇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万人) 1620

19、300 1700 1850 720 2880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答案: B 试题分析:表格中城镇人口远远少于农村人口,所以 A错误;农村人口多不能证明农业经济凋敝,故 C错误;表格中没有全国其他地方的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故不能说明 D正确;而表格中的 1850年无论城镇人口还是农村人口都比1620年多,故选 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城市经济规模的变化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 “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 ,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 A

20、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B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 “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 ”、 “富贵不归乡 ”说明旅居他乡成为人们可以接受的现象,而这是由于 “经营盐、典仕而商 ”导致的,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商业发展的影响 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 “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 ”据此可知 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 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 切 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 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乾隆 37年的台

21、湾多用宋代的货币,而乾隆年间的大陆应该用的是清代的货币,这只能证明两岸之间的经济交往还不够密切,故选 B;但是不能证明 ACD,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货币的使用 唐文宗太和六年 (832年 ),宰相王涯上奏: “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 ”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 )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 “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 ”说明商人并没有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22、而只是遭受官府的轻视,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商人的地位 综合题 海外贸易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对外开放对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元时期福建海外贸易 ,在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南宋迁都临安 (今杭州 )以后 ,泉州市舶之利 ,成为 南宋王朝重要财政收入 ,以往那种 “厚往薄来 ”“以示绥怀 ”的观念 ,企图通过对外贸易宣示天朝声威的虚骄 ,有所转变 ,转向讲求实际的经济效益。 宋元二年 (公元 1087年 )泉州市舶司的建立 ,标志着福建海外贸易发展到新的阶段。这一时期 ,东从朝鲜半岛、日本 ,南

23、至南洋群岛 ,西到阿拉伯及东非海岸 ,都与福建建立了经贸关系。 外贸出口的商品以瓷器为主 ,还有丝棉纺织品、铁锅、铜盘、糖、茶叶及其他日用品。进口的货物达 400余种 ,主要有香料、药物、宝货、纺织品、食品、杂货等。 福建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从马尼拉 (今菲律宾首都 )返回的福建商船 ,带来了大量的白银。当时西班牙殖民者把墨西哥和秘鲁的银元运到马尼拉 ,以购买福建商船携往的生丝及其他货物。 福建古代经济史 第四篇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福建经济 材料三 厦门开埠初期的进口贸易 (单位 :万英镑 ) 年份 (年 ) 1844 1845 1846 1847 1848 英国进口值 8.065 14.749

24、4 16.793 5 17.975 8 8.275 5 其他国进口值 - 4.782 9 7.843 1 7.597 6 10.134 1 广州、厦门口岸由英国装载的主要出口货值 (1843-1847年 单位 :元 ) 年份 (年 ) 1843-1844 1845 1846 1847 广州 17 925 360 20 734 018 15 378 560 15 721 940 厦门 58 209 71 439 38 938 近代厦门对外贸易发展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福建海外贸易的特点。 (6分 )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福建海外贸易有何新变化。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 ,分析这些变化对

25、当时福建社会经济的影响。 (8分 ) (3)据材料三指出近代厦门开埠初期海外贸易的状况。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6分 ) 答案: (1)地位重要 ;贸易观念转变 ;政府支持 ,成立专门管理机构 ;贸易范围广 ;进出口商品种类多且有较大差异。 (6分 ,答出 3点即可 ) (2)新变化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贸易区域扩大到美洲 ;开展转口贸易。 (4分 ,答出 2点即可 )影响 :大量白银流入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手工业得到发展 ;有利于引进新作物品种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促使人们思想观念转变 ;增加就业

26、等。 (4分 ,答 出 2点即可 ) (3)状况 :进出口贸易总量由增到减 ;英国是主要的贸易对象 ;与广州相比 ,出口规模有限。 (3分 )主要原因 :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英国工业革命 ,商品输出 ,通过鸦片战争获取更多的侵略权益 ;广州海外贸易有深厚的经济基础 ,历史悠久 ,在闭关锁国时期成为唯一的官方贸易港口 (或厦门经济总体发展较为落后 ,且开放迟 )。 (3分 ) 试题分析: (1)题目要求 “据材料一概括 ”,所以答案:要从材料一中得出。由材料一中的 “南宋迁都临安 (今杭州 )以后 ,泉州市舶之利 ”、 “企图通过对外贸易宣示天朝声威的虚骄 ,有所转变 ,转向讲求实际的经 济效

27、益 ”、 “泉州市舶司的建立 ”、“东从朝鲜半岛、日本 ,南至南洋群岛 ,西到阿拉伯及东非海岸 ,都与福建建立了经贸关系 ”、 “外贸出口的商品以瓷器为主 ,还有丝棉纺织品、铁锅、铜盘、糖、茶叶及其他日用品。进口的货物达 400余种 ,主要有香料、药物、宝货、纺织品、食品、杂货等 ”等信息即可得出相应的特点。 (2)新变化 :题目要求 “据材料二指出 ”,所以从材料二中的 “福建商船带来了大量的白银 ”、 “墨西哥和秘鲁 ”、 “西班牙殖民者把墨西哥和秘鲁的银元运到马尼拉 ,以购买福建商船携往的生丝及其他货物 ”等信息可以得出新变化。影响 :题目要求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 ”回答。只要是结合时

28、间 “明清时期 ”所学史实和上述特点不难得出影响。 (3)状况 :题目要求 “据材料三指出 ”,所以从材料三中的厦门进出口的货物总量从1844年开始上升,但是到 1848年明显的有大幅下降;同时有两个表格可以看出英国是主要的贸易对象 ;由第二个表格可以看出与广州相比 ,厦门的出口规模有限。主要原因 :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之所以进出口贸易总额由增到减,主要是由于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英国为主则是因为英国工业革命 ,商品输出 ,通过鸦片战争获取更多的侵略权益 ;广州远高于厦门是因为广州在海外贸 易方面有深厚的经济基础 ,历史悠久 ,在闭关锁国时期成为唯一的官方贸易港口 (或厦门经济总体发展较为落

29、后 ,且开放迟 )。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对外贸易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的商品输出;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海禁 ”政策 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 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骛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

30、纪纲 (纲常伦理 ),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则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 (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 )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 20世纪 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 “崇洋媚外 ”的帽子,受到批判。 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 2分) (

31、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评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6分)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 20世纪七 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3分)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2分) 答案: (1)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制夷 ”。( 2分) (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 “末 ”;中国的纲常伦理是 “本 ”;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 “末 ”;西方政教是 “本 ”;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

32、习西方政治制度。( 6分) (3)“文化大革命 ”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双百 ”方 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分) (4)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时代环境等。( 2分) 试题分析: (1)这一题考查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能力,只要考生基础知识熟练,不难得出答案:。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可知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 ”。这受到了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 ”思想的影响,这一思想是由魏源首先明确提出的。 (2)由材料一中的刘锡鸿所述 “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 ”、 “西洋技巧文字 ”、“群骛于末 ”“忘治道之本 ”、 “不思整饬纪纲

33、 (纲常伦理 )”等信息可以知道他认为西方技艺是 “末 ”;中国的纲常伦理是 “本 ”;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由郭嵩焘所说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 ”、 “(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 )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 ”、 “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 ”等信息可知其主张是认为西方技术是 “末 ”;西方政教是 “本 ”;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由材料二可知 20世纪 70年代 “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 ”, 80年代之初 “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7

34、0年代 “文化大革命 ”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 80年代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双百 ”方针恢复和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有上述材料一中的言论可以看出刘锡鸿属于洋务派,郭嵩焘属于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可知他们认识的不同与认识者的立场和思想观念有关,而 20 世纪 70、80年代对洋务运动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所处时代环境和思想观念等会影响历史认识。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比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文化大革命 ” “以阶级斗争为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

35、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 )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 法 )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 (1911 1937) 材料二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 1929 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 )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三 下面图示中为 100元法币的购买力。 ( 美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5分) (2

36、)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 1927 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6分) (3)1945 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6分) 答案: (1)出现短暂的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也得到相应发展,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 5分) (2)曲折而艰难地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

37、工业发展;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国民政府采取的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民族工业在 1929年后仍能坚持下去。( 6分) (3)处于困境。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有利于美国经济侵略;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 僚资本;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 6分) 试题分析: (1)题目要求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 ”。由材料一中的 “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 “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 ”等信息可以得出出现短暂的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结合所学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也得到相应发展,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

38、整的工业体系。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 题目要求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 ”。结合所学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 质可以得出当时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是曲折而艰难地发展。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同时由于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国民政府采取的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民族工业在 1929年后仍能坚持下去。 (3)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 1945 1949年中国处于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逐渐陷入困境。原因:要求结合国民政府的政策措施角度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有利于 美国经济侵略;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等等。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民族工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