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年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一曰 ( )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 括号中应为 A “立子立嫡 ” B “世卿世禄 ” C “封建亲戚 ” D “敬天法祖 ”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信息 “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 ”表明 “该制度 ”衍生出了宗法、丧服之制和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衍生宗法制度,再根据宗法原则实行分封制,故 A项正确; B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
2、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邓小平说过: “如果有同志参加过十年苏维埃时期的内战,就会懂得 都是处于敌人四面包围中作战。敌人的方针就是要扭在苏区边缘和苏区里面打,尽情地消耗我苏区的人力、物力、财力,使 我们陷于枯竭,即使取得军事上若干胜利,也不能持久。 ”这说明 A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 B军事上的胜利没有意义 C资源枯竭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错误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 “消耗我苏区的人力、物力、财力,使我们陷于枯竭,即使取得军事上若干胜利,也不能持久 ”的信息,可以看出邓小平认为苏维埃时期的内战,资
3、源枯竭是失败的重要原因,故 C项正确; A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BD两项表述明显错误,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共十年对峙 右图为 1942年宋氏三姐妹参加重庆市民献机报国仪式。 1941年,中国航空建设协会向全国推广 “一元献机运动 ”。张治中给全国国民兵团第一次献机仪式写下如此标语: “立体战争、空军第一、愿我同胞、献机救国。 ”这一运动反映出 A国民政府尝试动员民众力量巩固国防 B国民政府开始认识到空军的重要性 C国民政府借献机运动搜刮民财 D中国空军摆脱对美苏军事机援助的依赖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人物 “宋氏三姐
4、妹、中国航空建设协会、张治中 ”,他们的身份都代表国民党官方,从 他们开展的活动来看,说明了国民政府尝试动员民众力量巩固国防,故 A项正确; B项中 “开始认识到空军的重要性 ”不符合史实,抗战一开始就已经认识到,排除; CD两项表述错误,且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有海外学者指出,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于 2014年设立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和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体现了国家从根源上铲除日本军国主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这 “两日 ”分别是 A 8月 15日和 12月 12日 B 7月 7日和
5、9月 18日 C 9月 3日和 12月 13日 D 9月 2日和 12月 12日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时事热点和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直接结合抗日战争胜利和南京大屠杀得时间来分析,可知 C项正确; ABD三项错误,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1945年 8月,出兵东北的苏联红军要求中共军队迅速进入并控制东北,并提供大量武器装备;同时,美军在中国华北沿海港口大举登陆,协助国民党军进入东北。国共两党在东北展开竞争的国际背景是 A国共重庆谈判破裂 B美苏冷战序幕拉开 C美苏战时同盟完全破裂 D美苏战后合作开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调用所
6、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苏联支持中共和美国支持国民党展开了东北的争夺,结合时代特征,可知国际背景是冷战序幕即将拉开,故 B项正确;此时重庆谈判还未结束,谈不上破裂,故A项错误;此时日本还没有投降,故 C项错误; 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一个俄国士兵说: “我们仍在前线挨饿,都快冻僵了。我们白白地在送命,死得毫无意义 俄国人只要一息尚存,是决不放 弃革命的。 ”这里即将爆发的“革命 ”,指的是 A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
7、和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我们仍在前线挨饿,都快冻僵了 ”指的是推翻沙皇专制以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了士兵的不满,因此这里的即将爆发的 “革命 ”是十月革命,故 C项正确;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969年 3月,苏联军队对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珍宝岛事件后,毛泽东自言自语道: “中苏发生交战了,给美国人出了个题目,好做文章了。 ”毛泽东此话的含义在于 A美国政府隔岸观火 B美苏关系由冷转暖 C美国政府扩大侵华 D中美关系可能改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
8、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时间 1969年,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格局中美国处于守势,再结合题干信息 “中苏发生交战了,给美国人出了个题目 ”,表明毛泽东认为,在中苏关系持续恶化的情况下,美国有可能改善与中国得关系,共同对 付苏联,故 D项正确; ABC三项与这一时期的国际大背景不符,故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中美关系的演变 观察下列两幅图,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 A多极化世界的形成 B德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美俄新冷战的开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幅图描绘的是柏林墙的修建,第二幅图描绘的是柏林墙被推倒了,结
9、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信心反映的是德国从分裂走向统一,故 B项正确;多极化的趋势在增强,但没有形成,故 A项错误;柏林墙的倒塌预示着冷战格局的即将结束,故 C 项错误;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且与图片信息无关,排除。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德国的统一 各国使用的世界地图基本是两种 :一种是以太平洋为中心的世界地图 ,亚洲一些国家 ,如中、日等使用的便是这种世界地图 ;另一种是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地图 ,西方和美洲国家都使用这种世界地图。由此可见,地图的绘制的差异体现了 A体现以 “本国为中心 ”的价值取向 B完整表达环太平洋地区的地理关系的需要 C
10、遵循了不切割或少切割 陆地的绘图原则 D “欧洲中心论 ”的历史影响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亚洲一些国家以太平洋为中心来绘制世界地图,这样这些国家就处于地图的中央,象征着世界的中心,同样,西方和美洲国家以大西洋为中心来绘制世界地图,这样他们就处于地图的中央,象征着他们是世界的中心,因此地图的绘制的差异体现以本国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故 A项正确; BC两项不能解释题干中的差异,故排除; D项只能反映西方,不能说明亚洲国家的做法,故 D项错误。 考点:史学理论 史学研究方法 欧洲中心论、亚洲中心论 19世纪末一份传单写道: “海禁大开以来,泰西传教通商,凡我二十一省, 不
11、应侮弄祠堂,不应袒护教民,不应动摇边疆。 予实义愤所迫,委身以报君王。 ”传单反映了 A反对帝国主义对华的经济侵略 B “扶清灭洋 ”的基本思想 C “义和团 ”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D民众思想保守有仇洋偏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西方列强在华传教通商,激化了与下层民众之间的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再结合 “委身以报君王 ”的信息,可知该传单属于义和团运动 “扶清灭洋 ”的基本思想,故 B项正确; A项表述不全面,排除; CD两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 英国海军对华方略中写道 :“这些行动的目的是双重的:
12、首先,是以截断沿海贸易来困扰中国政府;其次,尽可能多多掌握中国人的财产,用以保证中国政府答应 (我方 )提出来的要求。 帝国所有沿海省份都会痛切感受贸易停顿的影响的。 ”围绕此方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方略运用于鸦片战争时期 B此方略运用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反映该战争的性质为商业贸易战争 D战争结束后确立了广州 “一口通商 ”的地位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中 “截断沿海贸易 ”“帝国所有沿海省份都会痛切感受贸易停顿的影响的 ”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军舰封锁珠江口,再一路北上,骚扰沿海诸省,与材料信息相符,故项正确;第二次鸦片
13、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直接进攻天津和北京,与题干信息 “帝国所有沿海省份都会痛切感受贸易停顿的影响的 ”不符,故项错误;战争的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故 C项错误;战争结束后结束了广州 “一口通商 ”的地位,故 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 方列强侵略 鸦片战争 欧洲近代史上某宪法规定: “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 ,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该宪法 A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B是德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标志 C标志着代议制民主的形成 D是法国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 “共和
14、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 ”是 1875年法国宪法的内容, 1875年宪法是是法国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故 D项正确;是权利法案,是 1871年德国宪法,法国代议制民主之前已经 形成,故 ABC三项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875年宪法 有史学家认为, “汉朝的宰相是颇有实权的。全国的政治,都以相府为总汇, 自霍光秉政,自领尚书,宰相都用年老无气和自己的私人,政事悉由宫中而出,遂不能有正色立朝之臣。 ”上述材料反映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A汉武帝初设中朝制度起到了加强专制皇权的作用 B尚书省作为三省之一主要掌握政府行政之执行权 C皇权的加强和相权
15、的削弱反映古代政治发展趋势 D相权的削弱是导致西汉后期政治腐败的重要原因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 “自霍光秉政,自领尚书,宰相都用年老无气和自己的私人,政事悉由宫中而出,遂不能有正色立朝之臣 ”表明:自从霍光党政以后,宰相的权力下降,导致不能有正色立朝之臣,即政治腐败,故 D项正确; ABC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宗法制 史载,魏晋时设中正,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由此可知,政府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A巩固门阀士族统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保证选官的公正性 D
16、注重门第家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前的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员向中央举荐人才为官的制度,而现在九品中正制下的中正官由中央官员兼任,可见中央加强了对官员选拔的控制力度,体现了中央集权,故 B项正确; ACD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九品中正制 下列史料反映清朝统治者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的是 A “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 ” B “军机大臣者 皆亲臣、重臣 ” C “军机处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 D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清朝统治者设立军
17、机处的根本目的的是加强皇权,故 A项正确; BCD三项都是介绍军机处的特点,军机大臣的来源,没有体现出其目的,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军机处 亚里士多德指出, “平民群众具有最高权力;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 ”是雅典政治的本质特征。从职能和地位看,古希腊设置的国家机构中最能够证明此观点的是 A陪审法庭 B公民大会 C十将军委员会 D五百人议事会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平民群众具有最高权力 ”“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 ”,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够,所有公民都可以参加,并能发表意见,做出的决定
18、是由多数人表决通过的,故 B项正确; AC三项不如项最能体现题干意思,故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公民大会 某学者指出: “尽管罗马帝国的人口或许为五千万,但现在至少有 8亿 7千万人生活在罗马法造就的体系之下。 ”这表明: A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B罗马法适用范围广阔 C注重保护平民利 益 D契约精神是罗马法的核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现在至少有8亿 7千万人生活在罗马法造就的体系之下 ”可见,现在很过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都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这说明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故项正确; C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
19、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影响 有学者指出: “在论争中,无论是辉格党还是托利党,都逐渐认同绝对的、神圣的王权应该淡出英国的政治舞台,人类的幸福应该构筑在宪政的基础之上。 ”这一观点说明了 A分权和制衡的重要性 B权利法案颁布的必然性 C两党政治的优越性 D内阁制度形成的必然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王权应该淡出英国的政治舞台 ”“人类的幸福应该构筑在宪政的基础之上 ”,而权利法案正是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故 B项正确; ACD三项与王权淡出政治舞台没有直接联系,故排除。 考
20、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权利法案 1867 年,英国颁布了议会改革法案: “取消四十六个 腐败选区 的议会席位,分配给新兴城市;进一补降低选举资格限制,扩大选民范围 ” 这次议会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 A迈出了 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的第一步 B英国下层劳动者和妇女拥有了普选权 C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D “统而不治 ”使君主制获得新的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英国议会改革的意义,再结合材料中 “议会席位分配给新兴城市 ”的信息,可知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故 C项正确;项是 1932年改革,故排除。妇 女拥有了普选
21、权是在 20世纪初,故 C项排除; D项与议会改革无关,故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议会改革 美国宪法规定: “美国国会对总统、副总统及官员有弹劾权,提出弹劾之权属于众议院,审判弹劾之权属于参议院。 ”这反映了 A分权制衡 B司法独立 C自由平等 D人民主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 “国会对总统、副总统及官员有弹劾权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 “弹劾之权属于众议院,审判弹劾之权属于参议院 ”体现了分权的原则,故 A 项正确; BCD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分权
22、制衡的原则 综合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分)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1920年代, “联 省自治 ”思潮风潮风靡一时,梁启超、蔡元培、章炳麟等人也主张依照美国联邦制,由各省自制省宪法,实行自治 ,先后得到各省地方军阀的响应。孙中山认为联省自治阻碍他统一全国
23、的大业,主张中国传统的中央集权式政治体系。 1922年,孙中山组成联军欲进攻江西,开始武力统一中国行动。 1926年蒋介石发动北伐战争,进入湖南,进而统一中国,联省自治的主张遂不了了之。 百度词条联省自治 材料三 在 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中,北美 13个英属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独立,成为 “独立和自由的国家 ”,但 “美利坚合众国 ”这个国名却是在 1781年 3月美国邦联条例生效时才最后定下来,即便如此,美国仍就是 13个独立国家的反英联盟。现代意义上的美国联邦政府,只是在 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被各州批准以后,于 1789年 4月正式成立的,至此,美国在法律上才成为一个统一和独立的国家。
24、这样一种独特的建国史使州和联邦的关系成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美国究竟是联邦政府拥有唯一的主权,还是各州和联邦同时拥有主权 ,就成为美国建国初年争吵不休的问题。 任东来美国宪法的 “默许权力 ”和联邦至上原则 请回答: ( 1)针对材料一中提及的这场著名辩论,秦始皇做出 了怎样的决定?有何进步性? (6分 ) ( 2) 依据材料二 ,概括说明民国初年 “联省自治 ”运动高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 (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民国初期和美国独立初期两国面临的相同政治问题是什么 中美两国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 有何启示 (10分 ) 答案: ( 1)决定: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5、。 (2分 )进步性: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所沿用。 (4分 ,任答两点即可 ) ( 2)知识分子的宣传推动;地方军阀割据自保;欧美联邦制的影响 。 (4分 ,任答两点即可 ) ( 3)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2分 ) 中国是通过北伐 ,武力完成统一 ,清除了联省自治的主张 ;美国是通过制宪的方式 ,确立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的联邦制 .(6分 ) 启示 :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分 )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辩论的焦点是分封制和郡县制之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的决定是废分封,行郡
26、县;第二小问进步性从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来分析归纳即可。 ( 2)主要原因依据材料二中 “梁启超、蔡元培、章炳麟等人也主张依照美国联邦制,由各省自制省宪法,实行自治 ”的信息,可概括出知识分子的宣传推动,欧美联邦制的影响;从 “先后得到各省地方军阀的响应 ”的信息可概括出地方军阀割据自保。 ( 3)第一小问相同的政治问题从材料二中联省自治和材料三中美国建国初的邦联条例以及制定 1787年宪法的背景,可归纳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第二小问中中国的方式从材料二中 “1922 年,孙中山组成联军欲进攻江西,开始武力统一中国行动。 1926年蒋介石发动北伐战争
27、,进入湖南,进而统一中国,联省自治的主张遂不了了之 ”的信息来归纳,美国的方式通过材料信息和所学 知识可知是制定宪法,建立了联邦制;第三小问启示可从国情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中美解决这一问题的不同方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大革命(联省自治);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分) 材料一 魏孝文帝拓跋宏认为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 ” ,只有迁都洛阳,才能 “光宅中原 ”, “ 迁都嵩极,定鼎河,庶南荡瓯吴,复礼万国 ”。他还说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
28、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 “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 ” 材料二 孝文帝迁都洛阳不到四十年,北魏灭亡。魏书评论: “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乎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 ”今有学者也认为,孝文帝不顾国情、族情,独断专行的迁都决策破坏了鲜卑族原来的利益制衡关系,动摇了北魏的立国根基。魏孝文帝迁都以后,父子相继在洛阳大兴土木,修筑洛阳的民夫 “日有万计 ”,工程的耗费 “日损千金 ”。国力耗费严重,人民负担沉重,贪污腐化加剧。 蒋福亚魏孝文帝迁都得失 请回答:
29、(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分析孝文帝拓跋宏执意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10分) ( 2)有学者认为迁都与北魏的覆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认识。( 10分) 答案: ( 1)适应北魏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摆脱鲜卑族内部保守势力的束缚;移风易俗;推进封建化进程。( 10分) ( 2)可以赞同 ,也可以反对。其中,观点 2分。论述 8分,要求史论结合。 举例: 观点:我认为迁都不是北魏灭亡的主要原因。 说明:迁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的 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但北魏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统治的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和迁都没有必然联系。(
30、10分。此答案:为参考答案:,论证充分合理即可) 试题分析:( 1)原因可以放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大背景中来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目的是适应北魏社会发展的需要 , 推进封建化进程 , 摆脱鲜卑族内部保守势力的束缚;再结合材料一中 “只有迁都洛阳,才能 “光宅中原 ”“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 ”的信息可概括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出移风易俗。 ( 2)可以赞同 ,也可以反对,注意史 论结合即可,如果选择赞同,可依据材料二中 “孝文帝不顾国情、族情,独断专行的迁都决策破坏了鲜卑族原来的利益制衡关系,动摇了北魏的立国根基 ”“国力耗费严重,人民负担沉重,贪污腐化加剧 ”
31、等信息来论证;如果选择反对,可从北魏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统治的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和迁都没有必然联系来说明。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古代中国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 (20分 ) 材料一 辛丑条约规定 :“在天津周围 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 ” 这一条实际上是剥夺了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兵权。因此,清朝官员都不 敢带兵去接收天津。袁世凯则提出 “迨至交津有期,而各国订立条约,复有距天津二十华里,华兵不能驻扎之议。迭经电请外部向各国公使磋商,始议明巡警不在此列。维时天津盗贼繁多,疮痍满目,兵力既不能到,则唯赖巡警以震慑而绥靖之。 ” 材料二 1902年袁世凯代表清政府
32、正式接管天津,并成立天津巡警总局,其制度建设,也从照搬英日,发展到了在参考国情后的系统建设。警察在治安、巡逻、税收、户籍等领域作用明显。清廷于是在 1906年下令在全国各地兴办警察机构。警察制度的建立,将政府的社会管理功能更加科学化和功能化,避免了军警不分的状 况,明确了民事、刑事、治安等多种社会案件的管理职责,对于维护清廷统治,推动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城市治安管理,起到了很明显的积极作用。 请回答 :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中国警察制度创立的背景及目的?( 10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天津警察制度的创立有怎样的特点?有何影响( 10分) 答案:
33、( 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的签定 ;列强剥夺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军权。( 6 分)目的:恢复清政府对天津的控制;维持天津社会治安。( 4 分) ( 2)特点:袁世凯对近代警察制度的深刻认识和实践;学习西方的警察制度并结合中国国情。( 4分)影响:推动了全国性警察制度的广泛建立,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城市治安管理。( 6分)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一中 “辛丑条约规定 :“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 ” 这一条实际上是剥夺了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兵权 ”的信息,可归纳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的签定 ;列强剥夺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军权;第二小问目的依据材
34、料一中 “迨至交津有期,而各国订立条约,复有距天津二十华里,华兵不能驻扎之议 ”和 “维时天津盗贼繁多,疮痍满目 ”的信息,可概括出恢复清政府对天津的控制;维持天津社会治安。 ( 2)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中 “其制度建设,也从照搬英日,发展到了在参考国情后的系统建设 ”的信息可归纳出袁世凯对近代警察制度的深刻认识和实践,学习西方的警察制度并结合中国国情;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二中 “清廷于是在1906年下令在全国各地兴办警察机构 ”“警察制度的建立,将政府的社会管理功能更加科学 化和功能化 ”“推动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城市治安管理 ”的信息来概括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历史上重大改革 近代中国的改革 天津警察制度的建立(课标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