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陕西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33673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年陕西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陕西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陕西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陕西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2014年陕西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年陕西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学者雷海宗指出: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的繁文缛节,大国相互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在乎攻灭对方。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 “仁政 ”思想的消失 B礼乐制度彻底瓦解 C分封制进一步崩溃 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材料 只求服从,不求占领 反映的是分封制下的一种心理;战国时期 攻灭对方 则是反映了分封制在春秋基础上的进一步崩溃的现实。故应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近十多年

2、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 B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 D能弥补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史学界重视家谱是因为家谱能够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以更好的研究历史, A、 B、 C也是家谱的作用,但不是最主要的。故应选 D。 考点: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方法 家谱的应用 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 “烽火戏诸侯 ”;学者李峰综合运用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

3、,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对二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 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为依据,其他史学家必然接受 C两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有一定道理 D由于年代久 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由于所站立场、思维方法、拥有史料等方面的不同,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司马迁和李峰均为一家之言,他们的看法都有一定的依据,真实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当然他们的观点也不属于主观臆断。分

4、析选项, C项表述最为准确,故应选 C。 考点: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方法 史料的应用 史载,宋朝湖州农民 “以蚕桑为岁记 ”,严州 “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 ”;太湖洞庭山区 “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 之物,尽仰商贩 ”;“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 颖昌府 ”“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 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C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D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材料可以看出,湖州等地方多是以养蚕植桑为主,其他地方也是多种植一些经济

5、作物,而谷物的不足则是依靠市场,反映了农业的商品化。故选 C。 A、 B 项错误,说法过于极端; D项说法错误,材料中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并非剩余产品,而是种植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较高。故应选 C。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唐宋时期的商业发展 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 “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 ”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 A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B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 D导致天下危困 “乏人 ”局面 答案: C

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从材料可知,范仲淹认为科举制专考辞赋,难以选拔真正地人才,需要在考试内容上进行变革,以解决人才危机的局面。故 A、 B、 D均正确。 C项与材料无关。故应选 C。 考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宋代的科举制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 “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 ”材料反映出宋代婚姻变化的原因有 科举制度盛行 商品经济的发展 理学的兴起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根据所学,理学强调严格的

7、等级制度,不可能出现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故排除 。材料 “看重金榜题名之人 ”可知 正确;据 “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 ”可确定 、 正确。故应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宋代时期的政治制度 婚姻制度 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依据所学可知,隋唐的时候,市坊严格分开,这虽有利于政府的商业管理,但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A、 C、 D隋唐时期都已出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而 B对商业发展不利,故应选 B。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

8、展历程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周秦至唐代城市的特点 在唐初,宰相有两类。中书令、门下侍中和尚书省仆射为当然宰相,如果所设之职全部有人担任,共六人。此外,其他高级大臣、在战时偶尔还有突出的将领,也可能任特任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在韦后当权的短暂时期,同时任职的宰相人数不少于 17人。 713 年玄宗总揽政务后人数又从四人进一步减到二人。唐朝宰相人数的这种变化是为了 A有效处理政务 B维护朝政稳定 C削弱宰相权力 D增加决策科学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唐代的时候,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长官同为宰相,人数

9、时有变化,正如材料所描述的那样。这种体制,有利于官员之间相互监督,有效地提高行政效率。故应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制 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单位 :万贯 ),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了下列四项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 A北宋政府推行 “重商轻农 ”政策 B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 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长期保持财政充裕 D非农业税的激增既是抑商的体现,也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依据所学可知,我国自商鞅变法到清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宋代随着商业外贸的发展,非农业税不断增长;农业税的降低,可能是农

10、业生产削弱引起的。故应选 D。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宋代 商业的发展 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这一制度是指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举制。材料表明这一制度使 “文入学士集团 ”组成了统治集团形成了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但同时又 “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故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在前期起了积极作

11、用,后期 “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尤其是名以后的八股取士。 A项是西周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B 项是自西周以来形成的政治制度; D 项是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故应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是选官制度 科举制 班固说: “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 逾越的念头。 ”接着又说: “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 A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 B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 C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

12、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实证 D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政治特征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材料可知,班固认为古代建国 ,等级森严,下位的人不会有逾越的念头。但是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五霸、六国、四豪此起彼伏,冲击了古代的等级制度。分析选项, D项符合题意,故应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与宗法制 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勤奋劳作,努力耕织 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英勇善战,争立军功 努力读书,精通 “四书五经 ”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商鞅变法

13、。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时期秦国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奖励耕战及 “燔诗书而明法令 ”。故 不可能; “四书五经 ”是宋代以后才成为官方教科书,所以 与题意不符。故 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变法改革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内容 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这是因为 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B “礼 ”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 C君权神授适应了 “大一统 ”的需要 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汉武帝时候,董仲舒发展了儒

14、家的学说,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A、 C两项都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故排除。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是宋明理学的出现,特别是陆王心学的出现,故 D项排除。最高统治者之所以推崇孔子,是因为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故应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的影响 南宋文人耐得翁在其游记都城纪胜中记录南宋临安城: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 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 ”由此记载可知 A南宋城市经济仍受政府管理 B城市行会组织最早出现在南宋 C

15、医疗行业比餐饮业地位显著 D临安城内已经形成地域性商帮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材料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 ”说明这一时期,官府对城市商业的发展依然控制较严,故 A符合题意。 B、 C、 D三项从材料中体现 不出来。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唐宋时期的商业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 :“朱熹最重要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

16、世俗化和普及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由材料 “朱熹 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可以看出,朱熹的贡献是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故应选 C。 考点:古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 “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隋唐时候,实行三省六部制,在皇帝的授意下,中书省、门下省

17、和尚书省分掌国家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的权力,三省之间相互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将官员的权力分割,达到弱化其权力加强皇权的目的。故 A项符合题意。故应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 ”或 “存心去欲 ”的修养论、 “格物 ”或 “格心 ”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C认识自然发展规 律为导向 D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依据所学可知,宋明理学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 ”,更加注重伦理道德思想。理学所强调的哲学的

18、本体论、人性论、 “存理去欲 ”的修养论、 “格物 ”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故应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的特点 据三国志记载,阮籍 “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 ”最能与阮籍的行为理念产生共鸣的观点是 A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B存天 理,灭人欲 C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D越名教而任自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思想。从材料 “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 ”可以看出庄周奉行的是庄子的道家逍遥的思想。 A、 B、 C都是儒家的思想。故应选 D。 考点

19、: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百家争鸣 儒家、道家等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 “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 ”又说: “一则治,异则乱。 ”乃 “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 ”,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礼乐与法制并举 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思想。从题干材料 “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 .一则治,异则乱 .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 ”可以看出,吕不韦认识到诸子百家的思想各有其合理性部分,主张用包容的态度来融合诸子百家的思想。故应选 C。

20、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百家争鸣 儒家、道家、法家等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 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南宋商业发展。依据所学可知,宋朝时候,商品经济发达,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一时期政府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较松。宋代时候,农业继续生产发展;古代封建政府一贯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海禁政策出现在明朝;故可排除 A、 B、D三项。故应选 C。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

21、展历程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唐宋时期的商业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 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B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 C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 D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思想。从材料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可知, “乱 ”之所以起,是 “不相爱 ”。分析选项, C项 “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 ”与此意相同。故应选 C。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百家争鸣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代表人物及思 想主张 有学者写道: “皇权

22、始终依托于当时最有势力的集团或阶层,总是要依靠他们来进行统治,让他们担任宰相和高官;皇帝总是要和当时最有势力、最有影响的贵族集团或豪强大族联姻,以加强皇权和他们的联系。 ”材料所述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A魏晋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中所说的“最有势力的集团或阶层、最有势力、最有影响的贵族集团或豪强 ”是指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他们当时把持朝政,是皇帝的主要支持者。故应选 A。 考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魏晋时期的政治制度 顾炎武说: “心不待传也,流行天地间,贯彻古今而不同者理也,理具于吾

23、心而验于物。心者,所以统宗此理而别白其是非,心学二字,六经、孔孟所不道。 ”材料实质上表明顾炎武 A对陆王心学持批判态度 B大力倡导 “经世致用 ” C肯定心学的修身养性功能 D以拯救时代为己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材料的意思是说心学中的传心,已经脱离了传统儒家孔子孟子这些圣人的本真,落入禅学的路子,不值得提倡。分析选项, A项符合题意; C项表述错误; B、 D材料没有体现。故应选 A。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顾炎武的思想 中国通史载 “秦始皇为 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 ,五次出巡,与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统一文字、大规

24、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在荀派儒学和法家刑名之学的思想基础上,促进了全国范围内 行同伦 的巨大任务。 ”这表明 “行同伦 ”的目的是 A彰显皇帝无上权威 B抑制儒学倡导法家 C形成共同行为规范 D防止人民反抗斗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材料 五次出巡,与颁布统一的各种 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在荀派儒学和法家刑名之学的思想 基础上,促进了全国范围内 行同伦 的巨大任务 ,再结合秦始皇加强统治的措施,可以看出其目的在于形成共同行为规范,维护统治。故应选 C。 考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秦朝的政治制度 有人评

25、述秦朝政治变革时说: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从文明发展的 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B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从诸侯割据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材料指出秦朝没有 “封国封爵 ”,“ 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 ”,表明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和瓦解,而代之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员由皇帝根据才能直接任命,说明官

26、僚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这使宗法制被严重削弱。故应选 B。 考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秦朝的 政治制度的特点 综合题 (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统治者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内有武臣拥兵自重,掣肘皇权,外有契丹重兵胁边,伺机进犯;二是急需充实和调整各级统治机构,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和各项事业。为了应付当务之急和谋求久安之策,宋初统治者确定了 “尚文抑武 ”的治国方略。宋初统治者在政权建设和各项事业中需要大批统治人才,尤其需要重用和补充大批文职官员。还有,宋初形成的新旧贵族仍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影响,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

27、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巩固专制政治的官员晋升制度,是统治者必然的政治诉求。宋初在继承隋唐科举制 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确定殿试制度,提高录取后的待遇,完善科举考试的程序(如 “封弥、誊录 ”诸法),使宋代科举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其建议下宋神宗于熙宁四年(公元 1071)下令废除诗赋、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札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 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28、 摘编自王炳照北宋的科举制度改革及其历史启示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科举制改革的目的。( 5分) ( 2)比较北宋初期和中期的科举制改革,指出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特别之处。分析其实际效果。( 5分) 答案:( 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忧外患的政治需要;推行重文轻武的策略,充实和调整官僚机构的需要;打击新旧贵族势力的需要。( 5分) ( 2)特别:措施上废除死记硬背的科目,注重考查实际办事能力。目的上统一思想,为改 革培养人才。( 3分)效果: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 想的正统地位。( 2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与理解。根据材料

29、“宋初统治者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内有武臣拥兵自重,掣肘皇,权,外有契丹重兵胁边,伺机进犯;二是急需充实和调整各级统治机构,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和各项事业 ”、 “为了应付当务之急和谋求久安之策,宋初统治者确定了 尚文抑武 的治国方略 ”、 “宋初统治者在政权建设和各项事业中需要大批统治人才 ”、 “宋初形成的新旧贵族仍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影响,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 巩固专制政治的官员晋升制度,是统治者必然的政治诉求。 ”可分析归纳出宋初科举制改革的目的。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特点及成效的认识与理解。回答时要结合材料,从材料

30、中归纳总结答案:。如材料 “下令废除诗赋、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 “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札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 ”。然后根据措施回答实际效果。 考点:古代中国的变法改革 王安石变法 科举制的改革。 (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 “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 ”。唐代的杜佑说 “自古至周天下封建 ”, “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 .尊君抑臣,置列郡县 ”。清代官纂续通典则明确地 说 “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 ”,将黄帝、尧、舜,夏商周视为一种制度

31、,将秦汉以降视为一种制度。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 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尤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材料三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如在官员任期方面,陆世仪说过: “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 ”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 “封建之失,其专在

32、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的名言。王夫之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说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而顾炎武明确指出:“知封 建之所以变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又说 “方今郡县之弊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若益趋于乱也。 ”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曾经总结说: “中国之历史,犹是分立之时长,统一之时短也。分主之世,谓之封建,统一之时,号称郡县,为治史者习用之名。 ” (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发展趋势 (6分 ) (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

33、的问题和结果 (6分 ) ( 3)结合材料三回答明清之际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请以宋元时期的史实 为例说明如何避免郡县制的弊端。( 6分) 答案: )演变:西周实行分封制,秦郡县制,西汉郡国并行制,唐在边境设立藩镇, 元实行行省制( 3 分)趋势: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分) (2) 汉初错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消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3分) 唐中后期,统治腐败,军事举措适当,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威胁中央。 (3分 ) (3)弊端:官员迁转太快,中央集权下,地方缺乏独立发展的空间,仅限制不利

34、于实现国富民强。( 3分) 举例:北 宋在地方实行分权,最大限度将地方的君权、财权等收归中央,造成积贫积弱,元朝吸收宋朝的教训,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相对扩大地方实权。(3分 )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回答时要联系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解答。如材料 “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 “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 ”。 清代官纂续通典则明确地说 “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 ”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尤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 第( 2)问,主要考查 学生对汉唐中央集权措施的评价。从材料 “

35、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 时则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尤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 归纳总结答案:。 第( 3)问,主要考查明清之际思想家对郡县制的认识与理解。材料 “明末清初, 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 、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 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 方今郡县之弊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若益趋于

36、乱也 ”及所学知识 “宋地方分权、元行省制度 ”归纳总结。 考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秦、汉、唐、宋及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 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 “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李悝说: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 业 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 汉书 地理志下 材料三 (江南)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 ,故风俗澄清,而道教(按:指儒家礼教)隆洽,亦其风

37、气所尚也。 隋书 地理志下 材料四 隋炀帝命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 “以吴人为东夷 ”。隋炀帝加以愤责,并称: “昔汉末三方鼎力,大吴之国,以称人物 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 ” 编摘自太平御览 (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分) 。 (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汉代至隋代 “江南 ”发生的变化。( 4分) ( 3)列举两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有代表性的 “文人才子 ”。( 2分) 答案:( 1)说明: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2分) 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等);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关

38、系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4分) ( 2)从原始落后的经济状态到较为繁荣的商业经济;社会风气从迷信鬼神到崇尚教化;文化不断发展,某些地方甚至超过北方。( 4分) ( 3)画家顾恺之、书法家王羲之、文学家陶渊明、思想家范缜(任选其中二项 )。( 2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掌握。结合材料“西周时 一人 不过十亩;战国时 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大提高、发展。其原因结合水利工程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等分析回答。 第( 2)问,主要考察学生对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认识。结合材料“江南地广 饮食还给,不忧冻

39、饿 ”、 “ 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 ”等归纳解答。 第( 3)问,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本题属于基础性题目,回答时联系所学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可。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 文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江南的发展。 (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 ,使中国封建政

40、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 -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材料二 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 :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 1991年第 5期) 材料三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

41、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制(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战略与管理 1994 年第 1期) (1)据材料一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3分) (2)评 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 7分)(要求: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 1)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

42、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 3分) ( 2)观点一 是视宗族为现实社会对立物,以负面评价为主;( 2分)宗族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也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的;对此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正确引导,很容易破坏乡村社会的正常秩序,从而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5分) 观点二 是视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对其 功能做正负双重性质评价。( 2分)浓浓的亲情既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润滑剂,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促成家庭和睦、亲族团结,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正确引导,任其无序发展,也会成为建立民主和法制社会的一种障碍。( 5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认识与理解。首先注意分析题目的要求, “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然后结合材料 “ 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 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 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 ” 归纳总结。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宗法制的分析评价。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宗法制的作用是积极的占主导地位,还是消极的占主导地位,还是呈中性。然后结合材料及所学归纳总结。如历史上的家族势力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相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