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内蒙古包头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33675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5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内蒙古包头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3-2014学年内蒙古包头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3-2014学年内蒙古包头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3-2014学年内蒙古包头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3-2014学年内蒙古包头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学年内蒙古包头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阅读周朝分封制的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表格,从中你可以获得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土地 1000千亩 150千亩 100千亩 60千亩 军队 六军 三军 三军 一军 分封制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进行的 分封制调整了奴隶主贵族在财产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 通过分封制形成了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的等级序列 分封按照 “嫡长子继承制 ”的原则进行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图表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 “天子 ” “诸侯 ”“ 卿大夫 ”“士 ”等说明表格中实行的

2、制度是西周的分封制,但图表中反映不出分封制的分封原则,即按照血缘分封的特点,故题干中 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当代学者提出了 “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 A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 B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C资产阶级共和国向着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 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论证探究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 “补课 ”是指旧民主主义

3、革命没有彻底反帝, “起点 ”是指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充当了领导者。题干中 “第一次历史巨变 ”指辛亥革命, “第二次历史巨变 ”指新中国成立,A项表述没有体现题干 “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的说法, C项不符合史实,五四运动后到新中国成立仍然是民主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D项表述错误,政治制度 早在维新变法时就已经是向近代转变的尝试,新旧民主主义的区别主要在于领导阶级不同,补课是指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彻底反帝,起点是指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充当了领导者,答案:为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

4、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印证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 府 “总统府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与运用知识能力。 1842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屈辱近代史的起点, 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中国近代史由此结束。故 符合题意, 时间不符合。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南京条约;近代中国的

5、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运动 中华民国成立;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渡江战役。 台湾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为迎接大陆观光客,与厂商制作一系列历史人物玩具,其中包括蒋介石与毛泽东 “欢笑言和版 ”。历史上蒋介石与毛泽东 “欢笑言和 ”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确定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签署了 “双十协定 ” D第一次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理解分析 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蒋介石和毛泽东言和 ”即国共第二次合作。 A 是国民党 “一大 ”成果, B 是第一次国共合作

6、成就,均不符合题目要求,可排除。 D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和谈的成果,但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又可排除。故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成就是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抗战胜利。 中国革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曲折 , 不断向前发展。下图能够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历经曲折,其中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 20世纪 30年代革命高潮处于低点,而 1937年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由此可知 B图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

7、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共第一次合作。 以下三幅历史图片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根据图片文字说明,给这三幅图片确立适当的主题 A民主政治的成就 B民族团结的力量 C改革开放产生的巨变 D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 力。三幅图片信息分别展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种制度都是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显著特点,所以答案:选 A。 B能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C时间与题意不符合。 D只能反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考点:现代中

8、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 “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 ”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 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选项中的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存在的民主政府,而不是存在于解放后,因此 A错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共同纲领,

9、所以 C错。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先是共同纲领,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以 D错。从材料可以看出,在解放前,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初步的民族自治的设想,故选择 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位村长说: “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 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 ”以上村官任务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农村 A实行了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B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C坚持和加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健全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故选 A。 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CD项都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根据中国国情 , 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B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

11、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解题关键是找出三个制度的共同点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民族自治区、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都属于一个中国,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民族自治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A。 B项不符合民族自治区; C项不符合特别行政区; D项不 符合民族自治区。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济特区设立;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

12、论与实践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观察下列同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 图 1 毛泽东会见斯大林 图 2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图 3 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 A中国始终贯彻同美苏和平共处的政策 B冷战时期美苏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 C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D中国始终奉行 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图表准确把握历史的能力。 A项明显错误,建国之初中美关系紧张,而到了 60年代中国同美苏的关系同时处于敌对状态。 B项错误,中国同美苏的关系并非针对另外一方,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C项正确,中国同苏联的关系和同美国的关系都是根据国际形势不断地发生变

13、化。故选 C。 D项错误,建国初中国同苏联建立了同盟关系。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边倒;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不结盟。 2010年在中国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上海愈来愈成为世人瞩目的城市。这个城市在 20世纪曾经 揭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新篇章 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成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窗口 创立上海合作组织,推进了新型区域合作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调动运用知识

14、的能力。解题关键要根据题干确定时间是 20世纪,地点是上海。 时间是 2001年,不符合题意。 第一批对外开放窗口不包括上海。 时间是 2001年,时间不符合。 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揭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新篇章。故本题选择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济特区设立;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 要外交活动 新型区域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亚太经合组织。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文本用的是荷兰纸张、

15、德国墨水、法国印刷术,由比利时和卢森堡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 A说明它采用了各国最先进的技术 B象征着六国的合作 C说明文本制作工序复杂 D体现了各国间的分工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欧共体。分析题干并联系所学史实可知,欧洲煤钢共同体是由荷兰、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六国成立的,题干所提到的这些简单的东西,如纸张、飘带等,技术含量并不高。 A、 C显然违背此组织的最初意愿。由这些小物件推导出各国工业上的分工显然不合适,所以答案: D不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欧共体。 一位学者认为: “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

16、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它体系。 ”并认为: “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 ”上述说法应出现于何时? 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B两极格局的确立 C 1917年俄国十 月革命成功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后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瓦解。解题关键是先分析材料里的有关信息,再判断时间。 “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 ”是指资本主义制度, “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 ”是指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存在时间是 1955年到 1991年苏联解体。选择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

17、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多极化。 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在与天皇、皇后会面时来了一个几乎呈九十度角的深鞠躬 (据日本共同社 ),美国福克斯电视台批评奥巴马身为美国总统 “不该向外国要人低 头 ”。下列是拟定好的新闻报道的标题,合适的是 A违背 1787年宪法的奥巴马举动 B进一步发展的世界多极化趋势 C完全赞同日本的风俗习惯的奥巴马 D金融危机下美国超级大国地位丧失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能力。材料中文字和图示说明美国承认日本经济地位的上升,说明是进一步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故本题选择 B。A说法不正确,宪法对该项没有规定。 C说法比较片面,没有反映材

18、料真是内涵。 D说法错误,美国还没有丧失超级大国地位。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多极化趋势加强。 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义说: “我参加过公车上书。 ”李辛说: “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 ”王平说: “我家住在东交民巷。 ”赵洋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 ”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A王平 B李辛 C张义 D赵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辛丑条约。根据题干时间 1902年可知是辛丑条约签订之后的事情,条约中中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列强派兵保护,中国人不得进入,故选项的言论不实。故本题选择 A。 考点:近代中国的

19、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辛丑条约。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 “空前绝后的大意义 ”,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由此推断,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 利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有材料中 “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 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可知第一点强调的是民族意识,第二点强调的是民主意识,这充分说明辛亥革命使人们的民族民主

20、意识增强,只有项符合题意。项只说了民族方面。项只是说了民主方面,均不全面。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意义。 有学者指出: “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 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 另一阶段的开始。 那便是由 四化 进入 五化 没有 五化 ,则 四化 往往是徒劳。 ”这里多出的 “一化 ”是指 A工业化 B科技现代化 C政治民主化 D国防现代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由材料中 “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 ”可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资

21、产阶级由此掀起了政治民主改革的浪潮。由此可知多出的 “一化 ”指的是政治民主化。 A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就开始的。 B和 D是现代中国提出的,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年, 第二次发生于 1911年, 第三次在 1949年 。第一次的 “革命 ”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控制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D制定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22、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依据题干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文字和材 料中文字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年 ”可以判断是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故本题选择 A。 B时间符合,但意思不符合。 C不在秦朝确立。 D时间不符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有史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 “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23、D实行科举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依据材料中 “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的文字可以判断是三省六部制。 A 属于秦朝,时间不符合题意。 B 内容不符合题意。D属于 “官僚的选拔问题 ”,不符合题干中第二种意思。故本题选择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 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 “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

24、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 ”说明北宋分封的官越多,每个人的实权越少,地方官不能威胁到王都的统治,从而弱化地方政府的权力,强化了中央集权。由此可知选择 C。 A是 C造成的,容易误选。 B和 D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下列有关科举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制度 B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C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D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通过分析选项 A、 C、 D的表述都是正确的,项表述错误,科举制度因为秦汉以来至隋朝,官员的选拔主要采用推举的方式,从隋朝

25、才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这种考试不利于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所以本题选择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 1000 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 50 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出现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尤其是军机处的设立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答案:选 D。 A B两项仅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 C中央集权的加强是

26、指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强化。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加强君主措施。 下列图片能作为说明古希腊民主制度产生原因的资料的是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制度。解题的关键要把握题干中雅典民主制度产生的原因而不是民主制度的表现方式,希腊地图说明希腊的地理位置临近海洋,爱琴海地区贸易图表明古希腊海外贸易发达,工商业也非常繁荣,这些都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而 则是古希腊雅典民主制度的表现物质。故选 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古希腊民主制度产生原因。 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被视

27、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A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 B从治 “公民 ”到 治 “万民 ” C不断健全民主政治 D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索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度建立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制度的正式建立,伯里克利时期的改革使雅典民主制度达到了顶峰,所以三次改革共同方向是民主问题,故答案:为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改革。 “第五表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 ,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 ,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这项表文反映出罗马法 A严格保护私有财产 B规定犯

28、罪要负刑事责任 C体现出公共意志的本质 D重视监护人的权利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文字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 ”说明罗马法比较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CD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本题选择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特点。 比较下列两幅图,两种制度的最本质区别在于 A左图反映了中国的民主,右图反映了美国的民主 B左图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民主,右图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 C左图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右图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左图 的官员都是任命的,右图的官员都是民选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情境解读分析问题能力。解题关键是注

29、意题干中“本质 ”区别,古代中国封建统治者实行民主专制,不实行民主,所以 A和 B不正确。 D项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确立 1787年宪法。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被众多的历史学家称为 “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对英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一百多年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界标。有人评论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时说: “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 ”这主要是因为 A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B明确规定了限制国王的条款 C工人阶级和下层群众获得

30、了普选权 D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取得了更多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1832年议会改革。解题关键要知道题干要考查的是 1832年议会改革的意义。 1832 年,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在议会选举中取得 更多的席位,确保了英国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故选。 B项错误,不是 1832年议会改革的这个闹心任务;项均是是在英国革命时期完成的。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1832年议会改革。 1787年制定并于 1789年批准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奠定了美

31、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制定后多年来附有 26条修正案 ,迄今继续生效。下列有关美国 1787年宪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体现了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 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原则 反映了州权至上的精神 体现了民主和分权权衡的原则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美国 1787 年宪法。为美国 1787 年宪法体现了中央集权制、联邦制和民主制的原则,而中央政府组织原则是三权分立和制约平衡,由此可知 正确,为了解决美国独立之前中央政府无权的状态,美国 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故 不符合题意。由此选择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确立 1787年

32、宪法。 近代美、德、法三国曾先后于 1787年、 1871年、 1875年制定和颁布了本国宪法。三国宪法的相同点主要有 政权组织实行责任内阁制 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议会一般实行两院制 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题干中 不对,责任内阁制只适合英国。由此可知 正确,美法议会分参议院和众议院,德国议会分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三国宪法都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故本题选择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确立 1787年宪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欧美代议制的确

33、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特点。 从适应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下列著作最具有进步意义的是: A海国图志 B农政全书 C资政新篇 D天朝田亩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及分析理解的能力。解题关键把握住题干中 “适应历史发展的角度 ”的含义,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应该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故本题正确答案:是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资政新篇。 综合题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共 17分) 材料一

34、材料二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民国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 中国同盟会宣言 材料三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两院制。 邓小平 材料四 年份 立法 1979年 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6年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86年后 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引继出台 合计 截至 2000年,全国已制定 380多件法律及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的三位历史人物对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分别有何重大贡献?( 3分)

35、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华民国初期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举措。( 3分) ( 3)材料三表明中西方国家选择和设计民主模式的基本依据是什么?新中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列举至少三点成就)( 5分) ( 4)据材料四概括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在新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从西方与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哪些认识?( 6分) 答案: ( 1)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是雅典民主的 “黄金时期 ” (或伯利克里改革推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每点 1 分,共 3 分) ( 2)举措: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

36、民主共和)(政体) (或责任内阁制( 3分) ( 3)符合国情。( 2 分)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每点 1 分,共 3 分)。 ( 4)加强法制建设(答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 分)认识: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民主具有多元化。 (任答两点, 4分,言之有理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情境解读分析史料能力。 (1)问依据图示人物情境分析历史人物的重大贡献,解答本题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但要注意 分别回答各自对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贡献,主要把握梭伦改革

37、 -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 确立,伯利克里 黄金时代这条线索来分析作答。 (2)问依据材料和所学列举史实,解答关键要读懂材料的含义并结合题干问法,依据所学知识进行作答。材料二主要意思是建立国民政府、实行人民主权和民主共和。根据民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史实进行回答即可。 (3)问考查学生归纳材料能力。从材料中文字 “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两院制 ”可知中国没有照搬西方民主模式,言即符合各国的国情。第二小问新中国初期民主政 治要联系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史实来作答即可。 (4)表格材料中主要是新时期我国在法律方面的主要成就,由此可以归纳出新时期民主

38、政治建设主要集中在法律方面。第二小问比较中西民主制度,得出认识,可以从各国国情、民主化进程、民主的范围和使用民主的手段等方面进行概括回答。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改革;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临时约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改 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 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的延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3分) 材料一 1960年 11月 4日,尼克松说: “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

39、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 式国家。 ” 纽约每日新闻 材料二 以 “小球转动大球 ”而作为 “破冰之旅 ”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 “乒乓外交 ”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 学而第一中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表达中国政府的心情,并开心地说: “现在,门打开了。 ” 环球时报 材料 三 图一:胡锦涛发表应对金融危机的演讲 图二:温家宝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并作出郑重承诺 图三:中国政府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图四:上海合作组织反恐会议 请回答: (1)美国蔑称新中国为 “海盗 ”式国家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的相应的外交方针是什么 ( 4分) (2)结合材料

40、一、二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分) (3)结合 20世纪 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 “门打开 ”后 “有朋自远方来 ”的表现。( 4分) (4)材料三反映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是什么?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10分) 答案: (1)冷战(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一边倒。( 4分) (2)由敌对到缓和。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5分) (3)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与中国建交热等。(例举两点给 4分) (4)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担负起大国责任 (风范 );

41、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结伴不结盟 )。综合国力。( 10分) 试题分析: (1)问依据材料中文字分析时代背景,从材料中 “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 ”说明美国对中国持敌视态度,从而说明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存在差别。针对美苏两大阵营的存在,中国在建国初期实行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 (2)由材料一中 “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 ”到材料二中的 “破冰之旅 ”,可见美国对中国态度由敌对到缓和。转变的原因敌对到缓和。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5分) 问由材料一中美国对中国明显敌对到材料二中的以 “小球转动大球 ”而作为 “破冰之旅 ”,可见美国对中国态度由敌对

42、到缓和。转变的原 因美要从美国和中国两个国家各自内部去分析原因,同时要知道外交是国家利益的体现。 (3)问实际考查的是 20世纪 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本题学生容易回答成,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所以要注意结合材料和联系所学知识来回答,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下,日本与中国邦交正常化,此后出现与中国建交等热潮等。 (4)问一定要结合材料中图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作答。前两幅图反映的中国担当起大国责任,第三幅图反映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第四幅图说明中国积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外交地位的决定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边倒;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日邦交正常化;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