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igureissue185 文档编号:33752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4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3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3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3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3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犹如明清的省。宋代的路 较常设的机构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各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转运使与提举刑狱公事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 运使都有财权。这表明 A宋代地方行政制度与明清两代没有区别 B行政机构分散、权属交叉有利于集权 C行政机构互相牵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扩大行政区域是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 AD的说法明显错误。 C的说法要具 体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根据材料“各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转运使与提举刑狱公事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

2、提举常平司与转 运使都有财权。 ”说明宋朝的行政机关之间相互牵制、相互监督。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逻辑方法中的归纳,是从大量个别现象中概括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式。对多种事物、现象 抽取其共同之处加以概括,形成用以表达这种共同性质的概念、范畴、命题、论述等。下列 归纳正确的是 A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 B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全球化 市场经济体制 C戊 戌变法、辛亥革命、解放战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 D悲惨世界人间喜剧 浪漫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目中的归纳法,大概的含义就是从一些个别现象中归纳出一般的认识或者规律,即分析与综合的辨证分析方法。

3、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主流思想与儒家思想,不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体制存在内在的一般性认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解放战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 考点:史学研究方法 逻辑归纳。 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一文中指出: 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不在于应付共产主义的威 胁,而在于恢复欧洲社会的生气和健全经济。换句话说,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 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 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材料反映援助西欧政策的实质是 A防御共产主义的威胁 B稳定资本主义自由制度

4、C缓和欧洲的经济失调 D打击一切极权主义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 “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 ”,可以说明 美国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以抵抗社会主义的威胁。其他的说法正确,但不是实质性问题。 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20世纪前期,一位美国总统说: “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 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为我们 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材料中的 “战争 ”是指 A林肯为了反对落后的奴隶制度

5、,与南方分裂势力进行战争 B杜鲁门为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援助欧洲各国 C富兰克林 罗斯福为应对经 济危机,实行政府干预经济 D富兰克林 -罗斯福反对法西斯国家,美国加入同盟国,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 C 试题分析:结合题目提供的时间是 20世纪前期,可以排除 AB。根据材料 “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 ”,再结合该历史时期的特征,最符合的是 “经济大萧条 ”,其 “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 ”指的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美国应对经济危机,实行的是政府干预经济。 考点:罗斯福

6、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 斯福新政 租让制理论是列宁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提出的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什么是租让制? 列宁说: “租让一这是同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的联合 ”, “这是同先进国家中的先进财政资 本的经济合作、联合、合同 ”。列宁提出实行 “租让制 ”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B与西方国家友好往来 C由小生产向大生产过渡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 “租让一这是同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的联合 ”, “这是同先进国家中的先进财政资 本的经济合作、联合、合同 ”。说明租让制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苏俄实行 “国家资本主 义 ”经济政策的一项主要内容。它开始 1920

7、年 ,贯穿于新经济政策的全过程。其成功实践 ,在一定程度上对于 年轻的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历史学家哈孟德夫说: “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着的 无穷机遇 o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 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 式。 ”作者在这里主要表述的是 A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 代经济 B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壮大但没有政治权利 C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迅速完成了城市化 D社会文明进步应体现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答

8、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着的 无穷机遇 .相 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 式。 ”说明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带来了社会问题,启示我们应该着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而不应该片面追求物质生活。 考点: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中国的儒家文化在法国广 泛传播,对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 人权宣言中,第四条规定: “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的 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 ”这一规定与下列哪一 儒家思

9、想比较接近 A民贵君轻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克己复礼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 “因此,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 ”不难概括出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思想比较接近。民贵君轻强调的是君臣关系,与材料无关。克己复 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与材料无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指的是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与材料无关。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下表是 2006年中国与世界创新型国家比较表,它反映出的问题是 A科技不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B中国科技贡献率低,自主研发能

10、力差 C世界经济格局已是美日欧三足鼎立 D对外技术依存度决定了国家发展速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表格,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来看,中国远低于创新型国家,但对外技术依存度看,却远高于创新型国家。万人专利拥有量来看,中国远远低于创新型国家。即可概括出中国科技贡献率低,自主研发能力差。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 张海鹏先生在 20世纪的中国政坛风云卷中认为: “新政的某些措施已经触动了清朝统治 的根本,如在政治上宣布预备立宪,在中央设资政皖,在各省设咨议局,扩大了民众表达。单 纯的封建专制制度巳不存在,民主政治及有关法律有些在试行,有些在准备和确立之中,整 个政治制度正在向资本主

11、义近代化演变迈进。 ”上述材料表明 A辛亥革命前君主专制巳经不存在 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 C “新政 ”有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 D “新政 ”确立了民主政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辛亥革命前君主专制巳经不存在的说法是错误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说法正确,但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根据材料 “单纯的封建专制制度巳不存在,民主政治及有关法律有些在试行,有些在准备和确立之中,整个政治制度正在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演变迈进。 ”说明 “新政 ”在政治方面有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 “新政 ”并没有确立了民主政治,只是昙花一现。 考点: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的影响 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这样描绘旗袍的演变,是从 “严冷

12、方正 ”、 “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向 “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 ”的转变。影响旗袍演变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近代思想解放的洗礼 B吸收欧美服饰的特点 C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 D摆脱了宗教观念束缚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影响服饰演变的因素一般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分析,就该题而言,摆脱了宗教观念束缚的说法是错误的,这需要一个改变的过程。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宋伯鲁在时务目论中(评 价康梁变法)说: “夫以子孔、子产治一小国,改革仅一二 事,犹如此之难,几于不免,况以中国之大,而见不解者之万亿于我,乃欲一朝而空数千年 之积弊,虽圣人,吾

13、知其不能矣。 ”上述材料表明宋伯鲁 A主张变法应全面彻底 B批评康梁因循圣人之道 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 D认为变法无法革除积弊 答案: C 试题分析: “夫以子孔、子产治一小国,改革仅一二 事,犹如此之难,几于不免,况以中国之大,而见不解者之万亿于我,乃欲一朝而空数千年 之积弊,虽圣人,吾知其不能矣。 ”材料根据春秋战国和现在的情况对比,认为现在中国 是个大国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即变法应循序渐进。其他的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台湾学者王尔敏在明清时期庶民文化生活中提到: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的产 物,自不同于官绅生活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世俗文化以明清以来资料最

14、丰富,问题最繁 多,最值得投人心智,探索研究。下列关于明清庶民文化的相关阐述正确的是 A明清民间文化的发展与工商业的繁荣密切相关 B “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 ”反映了明清时期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C庶民文化作为下层民众文化,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D明清时期的小说、京剧和文人画等都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 答案: A 试题分析:明清末期,苛捐杂税都比较繁多,民众生活水平不能说提高。庶民文化仍属于我国的民众文化,同样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文人画不是明清庶民文化的典型代表。经济与文化联系紧密。所以 BCD说法错误, A说法正确。 考点: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综合题 (15分)二十

15、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归纳同盟国和轴心国军火产量变化的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轴心国在 1943年军火产量增长的原因。( 6分) 答案: ( 1)变化特点:同盟国和轴心国军费总量都得到增长;同盟国由落后变为领先;美国的增长量最大;德国投入的军费总量在轴心国中的比重最大( 9分) ( 2)原因: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北非战役的失利刺激了军费增长;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与美军的激烈较量( 6分) 试题分析: 根据表格,可以从同盟国和轴心国总量、同盟国、协约国的角度分别说明,或者表现最明显的国家进进行对比说明。 轴心国在 1943年军火产量增长的原因可以从同盟国、协约

16、国两方面分析,具体结合其战争形势说明。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此次吾党改组,志在将本党势力在中国内地各省尽力扩充。向来本党势力多在海外, 故吾党在海外有地盘、有同志,而中国内地势力甚为薄弱。所以吾党历年在国内的奋斗,专用兵力 以兵力奋斗而胜利者,已有三次。但三次之成功,皆不能达革命之目的。是兵力虽成功,而革 命仍未成功,因为吾党尚欠缺力量之故o所欠缺者是何种力量?就是人民心力。当时中国人民不赞 成革命,多数人民不为革命而奋斗。革命行动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故此次吾 党改组唯一之目的,在乎不单独倚靠兵力,要 倚靠吾

17、党本身力量,就是人民的心力。 材料二:吾党从今以后,要以人民的心力为吾党力量,要用人民心力奋斗。人民的心力与兵 力,二者可以并行不悖。但两者之间,究竟应以何者为基础?应以何者为最足靠?自然当以人民 的心力做基础,为最足靠。若单独倚靠兵力,是不足靠的,因为兵力胜 蕹!岬潮匾 扔幸 种基本力量做基础,然后兵力有足靠之希望。 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 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 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1956年版) (1)材料一中孙中山所说 “以兵力奋斗而胜利者,巳有三次。但

18、三次之成功,皆不能达革命之目的 ”请以第一次为例加以说明。( 6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如何发展了自己的思想?对当时中国革命产生了 怎样的历史影响?( 9分) 答案: ( 1)第一次:武昌起义,推翻满清,建设共和。但由于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6分) ( 2)提出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实现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结束了北洋军阀 的反动统治。( 9分) 试题分析: 根据辛亥革命的史实,孙中山 “以兵力奋斗而胜利者,巳有三次。但三次之成功,皆不能达革命之目的 ”,其中的第一次实际上指的是狭义上的辛亥革命即武昌

19、起义,结合其结果即可说明。 依据材料二 “.自然当以人民 的心力做基础,为最足靠 .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 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 .”即可概括出孙中山如何发展自己的思想,新三民主义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实现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考点: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 眸 1861年改革保留大量的农 奴制残余,农村中村社对农民 的控制依然严密。 1905年革命 后,俄国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 有制的要求日益强烈,农民暴 动不断。为此,俄国首相斯托 雷平( 1906 -1911年在任)制 定了新的土地政策。 19

20、06年 11月 22日,俄国 颁布法令,准许农民退出村社。 每个农民可以取得村社的份地作为私产,并允许出卖。村社拨给退社农民的土地必须在一个地段 内,使之可以成为独立田庄或独家农场。政府通过农民银行贷款给富裕农民,作为其购买土地和 建立农场之用。但条 件是不准许没收贵族庄园 。 1906-1915年,有 200余万户农民退出村社。其中大多数退社贫苦农民由于缺乏农具和资 金,不得不把土地以低价出卖给富农。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前夕俄国社会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中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内容,此次改革是什么性质?主要保护了哪些阶层的 既得利益?简要阐述斯托雷平改革的

21、影响。( 9分) 答案: ( 1)农奴制改革后,保留了农奴制残余;村社仍束缚着农民;社会矛盾尖锐;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美欧国家。(写出三点即可,共 6分) ( 2)资产阶级性 质。( 1分)主要保护了贵族和富农的利益。( 2分) 影响:积极方面:农民进一步摆脱了村社的束缚;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一些劳动力。局限: “为保护地主利益而扶持富农,却根本不顾贫苦农民的利益,加剧了贫富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 6分)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 “1861年改革保留大量的农 奴制残余,农村中村社对农民 的控制依然严密。 1905年革命 后,俄国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 有制的要求日益强烈,农民暴 动不断 .其中大多数

22、退社贫苦农民由于缺乏农具和资 金,不得不把土地以低价出卖给富农。 ”并结合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即可概括 出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前夕俄国社会的特点。 根据材料 “.1906年 11月 22日,俄国颁布法令,准许农民退出村社 .政府通过农民银行贷款给富裕农民,作为其购买土地和 建立农场之用。但条件是不准许没收贵族庄园 .其中大多数退社贫苦农民由于缺乏农具和资金,不得不把土地以低价出卖给富农。 ”即可概括出中斯托雷平土地改革改革的性质及其主要保护了的阶层利益。斯托雷平改革的影响可以从阶级斗争、社会发展、农奴制改革的角度说明。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总体来说

23、,它(雅尔 塔体系)共同制约了美国与苏联在产生任何争端时的行为方式, 即双方不是以战争手段,而要用和平手段、协商谈判来解决处理 冷战中的两个主要角色美国 和苏联之间从未发生过直接的军事对抗,从而在整体上维持了世界的大和平状态 雅尔塔体系 在 “控制战争 ”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将昔曰的战争策源地德、 H、意等法西斯国家转 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从而埋葬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它所确立的联合国安理会的 “大国一致原则 ”,使任何一个大国要想发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都受到约束。 与此相反,有的学者对雅尔塔体系更多地持否定态 度,认为战后地图主要由美苏绘制,雅尔 塔体系就是美苏两大国的交易和对立

24、的结果,因此认为战后世界的动荡和不宁都根源于这一体系 首先,它与战后国际危机相联系,由于美苏两国都想寻求世界霸权,因而形成多次危机。它 与战后国际局部战争相联系,据粗略统计,在战后至今发生的 20多场战争中,不仅美苏介入为 其主要特点而且介入比例越来越高 由于美苏军事对峙主要在欧洲,双方不断进行核军备竞 赛,造成欧洲乃至全世界面临核战争的威胁。所以冷战是雅尔塔体系的必然产物。 摘自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评材料关 于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局势影响的观点 o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 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评分标准: 一等( 12 10分): 紧扣评论

25、对象,观点明确; 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 9 5分): 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 4 0分): 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未引用史实; 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答案:示例: 第一种:在雅尔塔体系下,美国苏力相当,谁也没有战胜对方的把 握,双方更多以和平协商方式来处理矛盾;同时由于对法西斯国家的改造,埋葬了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再加上联合国确立的 “大国一致 ”原则,因此雅尔塔体系在 “控制战争 ”,尤其是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爆发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种:雅尔塔体系是美苏两国因交易和

26、对立而暂时妥协的结果。随着实力对比的变化及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的推动下,两国大搞军备竞赛,积极插手世界各地事务,导致了大量局部战争的爆发,世界处于核战争的恐怖之中。因此雅尔塔体系是美苏冷战的必然产物,对世界和平构成了极大威胁。 试题分析: 本题是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考题的特色 题目,旨在真正的选拨出具有历史学科素养的学生。该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概括材料观点和信息,对材料观点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然后结合教材提供的历史事实进行例证式的分析和评价,或者是对材料里某种观点的个性认识。同时建议学生一定注意要求是材料里的信息还是教材的信息作为说明的依据。最后学生一定要注意括号内的具体要求,是一个观点还是

27、多个观点的评析。就本题而言,评材料关于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局势影响的观点,首先应该概括出其观点是什么,比如:雅尔塔体系是美苏两国因交易和对立而暂时妥协的结果。然后从材料或教材信息出发,进行 分析和评价。 学生做此类题一定要将史实和观点结合紧密,不可简单一笔带过,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推理。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25分)人文精神或人文主义,原本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这种思潮起源于古 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和思想态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国的第一次人文文化高嶂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尽管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人文文化,但其文化的发展也折射

28、出了人文的真谛,反映了人性的本真要求,特别值得 称颂的在于 春秋战国时期的 “诸子百家 ”思想为中国以后 的文化主流的发展注入了基本的精神和价值内核,而形成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的第二次人文文化高嶂 民国时期。中国于 1915年起开始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新文学和新道德,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 非常伟大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思想领域方面。民国思想界具有明显的多元文化特征,思想斗争异常激烈和复杂,民主与科 学逐渐深入人心,民族主义浪潮不断掀上高潮。民国时期,多种思想文化并存。 -一摘编自春秋战国和民国时期是中国人文文化的两次鼎盛时期 (1)春秋时孔子的思想中既有

29、人文精神的一面 也有保守的一面,各举一例说明。( 4分)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人文文化高峰背景的相似之处。( 9分) 材料二:首先,让我们共同敬祝:全世界人民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我们最最最最敬爱的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 疆。让我们共同敬祝: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我们最最最最敬爱的林副统帅,永远健康,永远健 康,永远健康。 “文革 ” 口号 (3)“文革 ” 口号是否符合人文精神?( l分)请说出你的理由。( 3分) 材料三:习近平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 作。宪法是国家的根

30、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 习近平: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 2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执政理念进步的原因是什 么?( 6分) 答案: ( 1)孔子主张 “仁 ”,仁者爱人;提倡 “礼 ”,恢复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4分) ( 2)相似之处:社会 处于转型时期;国家分裂,政局动荡;出现新的经济因素;新的社会阶层;教育体制转变文化下移。( 9分,任答三点即可) ( 3)否;( 1分)

31、理由:非理性,个人崇拜,愚昧迷信,失去个人独立性。( 3分) ( 4)法治(法律至上、尊重宪法);( 2分) 原因:中共吸取执政经验教训与时俱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与国民素质的提高;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民主法制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6分,任答四点即可) 试题分析: (1)春秋时孔子的思想中既有人文精神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及其含义是存在人文主义的内涵又存在局限性。孔子主张 “仁 ”,仁者爱人;提倡 “礼 ”,恢复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2)依据材料一 “中国的第一次人文文化高峰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的第二次人文文化高嶂 民国时期 .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 非常伟大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2、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思想领域方面。民国思想界具有明显的多元文化特征,思想斗争异常激烈和复杂,民主与科 学逐渐深入人心,民族主义浪潮不断掀上高潮 ”并结合春秋战国和民国时期的历史特征。即可概括出两次人文文化高峰背景的相似之处。 (3)根据 “文革 ” 口号中 “我们最最最最敬爱的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 寿无 疆。让我们共同敬祝: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我们最最最最敬爱的林副统帅,永远健康,永远健 康,永远健康。 ”即可看出其个人崇拜,愚昧迷信色彩比较重。所以是不符合人文主义思想的。 ( 4)根据材料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

33、追究。 ”即可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执政理念进步的原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新文化运动;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15分)中外历史人物 评说 材料一:在感情中皆以对方为主,伦理关系即情谊关系,亦即表示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 伦理关系彼此互以对方为重;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为他人而存在着。这种社会,可 称伦理本位的社会。 夫妇、父子共财,乃至祖孙兄弟等亦共财。若义庄、义田一切族产等亦为共财之一种。兄弟 乃至宗族间有分财之义;亲戚、朋友间有通财之义。以伦理关系言之,自家人兄弟以迄亲戚、朋

34、友,在经济上皆彼此顾恤,互相负责;有不然者,群指目以为不义。故在昔中国人生计问题上无 形有许多保障。在西洋则父子、夫妇异财,其他无论。在西洋自为个人本 位的经济;中国亦非社 会本位的,乃伦理本位的经济也。 但有君臣间、官民间相互之伦理的义务,而不认识国家团体关系。又比国君为大宗子,称地 方官为父母,举国家政治而亦家庭情谊化之,不但整个的政治组织放在一个伦理的关系中,抑且 其政治目的亦全在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 如何让人人彼此伦理的关系各作到好处(父父、 子子、君君、臣臣)是其政治上的理想要求,更无其他。 摘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材料二:重视道德的规范作用,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对乡村民众的领导,是梁

35、漱溟乡村建设 的主要方式。所以,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梁漱 溪并没有制定维系乡村组织、调整乡村社会成员关 系的法律,只是制定了村学乡学须知。须知编写的主要目的,是要使乡村民众了解乡村 建设的意义和方法,了解乡学村学。并在乡村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礼俗,以维持乡村社会的秩序, 从而在乡村形成一个 “礼俗相交 ”的社会。 -摘自鞠忠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漱溟的 “伦理本位 ”思想的核心观点。( 9分) (2)根据材料一、二,梁漱溟的 “乡村建设运动 ”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何不足?( 6分) 答案: ( 1)中国社会在人际关系 上互相尊重,经济关系上彼此帮助

36、(互相负责),政治关系上 “家庭情谊化 ”。( 9分) ( 2)理论上:过分注重伦理,看不到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分化(阶级对立或阶级剥削)。实践中:只注重道德,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6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 “. 伦理关系彼此互以对方为重;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为他人而存在着。这种社会,可称伦理本位的社会 .在西洋自为个人本位的经济;中国亦非社 会本位的,乃伦理本位的经济也 .不但整个的政治组织放在一个伦理的关系中,抑且 其政治目的亦全在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 .”,即可概括出指出梁漱溟的 “伦理本位 ”思想的核心观点。 (2)根据材料 “.梁漱溪并没有制定维系乡村组织、调整乡村社会成员关 系的法律 .并在乡村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礼俗,以维持乡村社会的秩序, 从而在乡村形成一个 “礼俗相交 ”的社会。 ”,即可概括出梁漱溟的 “乡村建设运动 ”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不足。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梁漱溟(课标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关系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