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东北三省京海夏季大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卷B).doc

上传人:花仙子 文档编号:315571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东北三省京海夏季大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卷B).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1年东北三省京海夏季大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卷B).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1年东北三省京海夏季大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卷B).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1年东北三省京海夏季大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卷B).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1年东北三省京海夏季大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卷B).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年东北三省京海夏季大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卷 B)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青泥何盘盘, 。扪参历井仰胁息, 。 (李白蜀道难 ) ,翠峰如簇。 (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 ) 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荀子劝学 ) 羽扇纶巾,谈笑间, 。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 答案: 百步九折萦岩峦 以手抚膺坐长叹 千里澄江似练 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樯橹灰飞烟灭(一空 1分)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2008年是中法关系的多事之秋。从西藏骚乱、奥运火炬传递,到家乐福风波、萨科齐抵制奥运言辞,可谓一波未平

2、,一波又起。 B没有全球意识,就可能使民族文化游离于当代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没有民族意识,就只能人云亦云、东施效颦,不可能 创造出有特色的文化。 C中国经济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长,这就是 “中国奇迹 ”。中国高速铁路应运而生,步入世界水平的高速铁路正在穿越 中国大地,风驰电掣,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D震撼全台的洗钱案,让绿营本身对陈水扁的信任都动摇了,身为一个母亲,一路走来,扁妈从一而终 ,对自己的儿子,还是选择相信。 答案: .D “从一而终 ”,封建时代女子的爱情婚姻观念,认为女子一生只可嫁一个丈夫,夫死终身不得再嫁。此处混淆了 “始终如一 ”。( 3分) 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

3、处的句子的衔接,最连贯的一组是 ( )。 九个小时的车程,汽车进入黄山景区脚下,已经凌晨, 。我的黄山行开始了。 从北门左侧小径直下松谷景区,竹林苍翠挺拔,山路潮湿,映着青苔。 不时能听到鸟的啁啾声,在林子的深处清幽传来。 山中是寂静的,凉飕的风在窗外夹杂草香、木香,在夜色中随着闪亮的灯光弥漫着。 行走在谷中 却明晰感受到温度,边走边用竹拐敲着石阶,嗒嗒声和着流水潺潺声。 不时可以看到黑色、灰色的峭壁身影,远处隐晦的山的轮廓。 -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久违埋藏的心绪终于蠢蠢欲动起来。 A B C D 答案: B 本段是一则游记,可按照行踪来排列。先写凌晨来山脚下感到的寂静,接着是远山的轮廓,然

4、后是从北门下景区,闻鸟鸣到行走山谷中,最后是由此引起的心绪。( 3分)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由于汽车业牵扯面广,是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产业,世界经济放缓导 致的汽车业业绩恶化也将影响整个日本经济。 B中国也有一部分有钱人,这些有钱人也非常看重旅游度假。从旅游的目的地来看,他们大多以新马 泰或欧洲各国的居多。 C瑜伽通过站、坐、跪、卧等姿势,配合呼吸,弯曲、伸展、扭转身体的各个部位,对精神和内分泌系统进行调节,是一种很好的健身运动。 D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开幕晚会演出以武当武术为主题,以道教思想为脉络,向世界讲述 “道临天下 ”的视听故事。 答案: B “大多 ”与 “居多 ”语

5、意重复。( 3分)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9分,每小题 3分)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官方文化。它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文化范畴。作为历史范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文化范畴,又有其历史超越性,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 早在远古时代,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就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而齐文化、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地域文化。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继承周的 “重农 ”传统外,又实行 “通

6、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的宗法原则,而 “举贤而尚功 ”;文化上, 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形成的一种 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 “尊尊而亲亲 ”;文化上,则采取 “变其俗,革其礼 ”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

7、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此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 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一体化道路。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这一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

8、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 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 【小题 1】下列对 “齐鲁文化 ”的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鲁文化起先是一种地域文化,后来发展成官方文化,是渐进形成的一种混合型文化。 B齐鲁文化具有双重性,从历史范畴角度说它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和历史超越性。 C齐鲁文化是早期黄河文明的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D齐鲁文化是在齐文化和鲁

9、文化相互 渗透融合的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成为一种官方文化。 【小题 2】下列有关齐鲁文化与其他相关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文化与鲁文化合称齐鲁文化,或者说齐文化与鲁文化统称齐鲁文化。 B齐文化与鲁文化是在周文化和东夷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 C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的融合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齐鲁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D齐文化、鲁文化两大文化传统日益交融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齐鲁文化。 【小题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齐文化 是一种功利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B鲁文化是

10、一种道德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 C经济、政治、文化迥异的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合渗透,直接生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齐鲁文化。 D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发展为官方文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与它获得的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有直接关系。 答案: 【小题 1】 B历史超越性是从文化范畴的角度说的。 【小题 2】 A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不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简单相加 ,而是融合了这两种文化,并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 【小题 3】 C “直接生成了 ”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说的是 “逐渐形成 ”,而且不仅是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合渗

11、透,还有其他地域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分) 记者:最近媒体对你的 心得和 心得争论很多,有人说你把国学经典讲得出神入化,有人认为你误读了经典,你怎么看这些争论 于丹:这些争议,关系到我们究竟怎么看文化,文化是狭义、静态的,还是广义、动态的。在我看来,文化首先是一种生态,在周易中文化的意义是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就是观察世间百态、人间万象,最后进入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文化是流动、生长的形态,重要的是 “文而化之 ”。过去很多文化人,著作等身,但他的生命境界远没达到 “化 ”境,比如苛刻、斤斤计较、不通达透彻,这都是 “文而不化 ”。 另外,文化是个 “金字塔 ”,越到

12、塔尖越是精英化,但它的研究是 “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精英研究肯定是必需的,但绝不是文化的全部。金字塔越往基 座走就越是草根。我个人有个理解,民主这个词不是政治的专有名词,更重要的,民主在于文化权利。难道经典仅仅是精英的特权吗 我认为,经典是大众的文化权利。过去我们把经典供奉得太高,以至于让大众去膜拜。 记者:所以你的 心得是面向草根的 于丹:经典在塔尖上的价值已被历朝历代证明过了,我想提出一个新命题:在金字塔的基座上我们还有一个陌生的证明的可能吗 我们不再以研究者、膜拜者的心理去证明那个塔尖,而是让经典进入大众生活。我所做的尝试是文化普及的意义,跟精英研究不在一个逻辑层面。 过去,我们文化

13、中有种不良的东 西,就是简单的二分法、一元论,凡事非此即彼、非对即错。其实文化选择是多选的啊,塔尖上的精英文化、塔基上的草根文化、生生不息的大众文化,所有文化熔铸一体,越多元越健康,文化是需要一种胸怀去建设的。 “如果说我跟孔子的原意不同,那么欢迎每个人心有所得。 ” 记者:作为一个不是古典文化专家的人,解读论语,你认为精准性是不是必要的东西 于丹 :我首先要特别严肃地澄清一个概念,我做的从来不是经典的解读,我做的就是心得,我从没出过论语解读或庄子解读。我是一个传媒研究者,并不是古典文化有话语权的经典研究专家,但我 所了解的古典文学知识,在我和大众沟通时,我想,它应该是相对够的。 之所以选择

14、“心得 ”方式,就是从不追究解释的精准性,从不做字句的训诂,而是做意义的阐释。训诂学、音韵学这些东西人民大众了解吗 大众需要了解吗 “心得 ”就是 “一心所得 ”,是在外延、感悟上的一种延伸,我不做内涵上的解释,这里无所谓什么是本意。 记者:很多观众仍会把你的心得看做是孔予和庄子的本意,对此你怎么看 于丹:我出的两本书后面都附了原文,是我对出版社提的要求,读者看了前面之后,自己有什么想法,翻原文再想一想。我想做的就是一个导读,我想告诉大家读 完经典的效果;在心灵上我们可以这么快乐、豁达,这不好吗 “无非是以一种快乐心情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 每个人都不要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标准答案:,你可以进

15、行自己的延伸和感悟。我希望提供的是一个方式,而不是结论,提供的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有删改 ) 【小题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 ) A记者针对有人认为于丹的 心得讲得出神人化,而 心得误读了经典的争论,对于丹进行了专题采访。 B于丹面对媒体对她的 “心得 ”的争议,非常冷静,她以如何看待文化的标准来阐述自己的 “心得 ”,强调 “文而化之 ”的流动、生长的生态文化观点。 C “如果说我跟孔子的原意不同,那么欢迎每个人心有所得 ”的言外之意是:不要把矛头对准我于丹,希望大家都能够走进论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D “我所做的尝试是文化普及的意义,

16、跟精英研究不在一个逻辑层面 ”是于丹对 “文而不化 ”的 “文化人 ”的委婉批评,是对自己观点和做法的肯定。 E于丹采用了避重就轻的策略,从如何看待文化、如何认识经典等方面,比较巧妙、机智地回答了记者 的提问,令人叹服不已。 【小题 2】记者从四个方面 (角度 )对于丹进行了深入访谈,请简要概括。 (每个方面 15字以内 )(8分 ) 【小题 3】第三段中有 “金字塔越往基座走就越是草根 ”一句,结合前文,谈谈用 “金字塔 ”和 “草根 ”来表达有什么含义。 (6分 ) 【小题 4】本文结尾说: “我希望提供的是一个方式 而不是终点。 ”请联系文中提到的 “准确性 ”和 “本意 ”问题,谈谈你

17、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 答案: 【小题 1】 AE A原文说的是人们对 (论语 )心得和 (庄子 )心得的不同看法,不是分别对应出的看法。 E “避重就轻的策略 ”说法错误, “避重就轻 ”是指避开重要的而拣次要的来承担,或回避主要的问题而只谈无关重要的方面。文中于丹采用的是 “避实击虚 ”的方法。( 5分) 【小题 2】 如何看待争议, (论语 )心得的所向, 解读论语,精准性是否必要, 心得是不是孔子、庄子的本意。 (每点 2分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针对记者提问的内容,提取出访谈的角度 (从哪个方面进行的提问 )即可。 ) 【小题 3】 “金字塔 ”和 “草

18、根 ”是形象、生动的比喻, (1分 )“金字塔 ”比喻文化,是全部、整体 (“塔尖 ”即经典文化,是少数 ); (2分 )而 “塔基 ”即 “草根 ”,比喻大众文化,是多数 (1分 )这样写,形象地表达了经典是 大众的文化权利,要让经典进入大众生活的观点。 (2 分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金字塔 ”和 “草根 ”显然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其语言特色就是生动、形象。用这样的话主要是表达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特殊关系,表明自己的观点。 ) 【小题 4】 “方式 ”、 “结论 ”, “起点 ”、 “终点 ”,简洁概括了自己写作的意图。 (2分 )作为非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的于丹选

19、择 “心得 ”方式,并以此为起点,但不在结论和终点上去追究解释的精准性、不做内涵上的解释 , (1 分 )而是做意义的阐释,在外延、感悟上延伸, (1分 )其本意其实就是一个导读,告诉大家读完经典的效果, (1分 )在心灵上可以快乐和豁达。 (1分 ) (这道探究题其实是对被访者的谈话背景、意图的一个梳理。解答时,要考虑 “是 而不是 ” 以及这句话本身存在怎样的关系,它是针对什么说的,同时要注意题干中的 “准确性 ”和 “本意 ”的所指,将涉及的内容融会贯通,把相关内容理顺即可得出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5分) 鲁迅与诺贝尔奖 罗广林 曾经有人将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题推到

20、了鲁迅面前,但是鲁迅认为这于他是 极不合适的。有人把他的辞避看作伟大的谦虚,这只是中国式的迂腐之见。好在鲁迅自己是公正而且清醒的。 现代化已经成了几乎一切民族的文化目标,而且成了除中国以外其他几乎一切民族的价值标准。现代化作为一个过程,是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把鲁迅放到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中去考察,不难看出,鲁迅没有为现代化文化提供任何文化建树。无论是他的医术,还是他的文学 观念;无论是他的人道思想,摩罗精神,人和非人的意识,还是他的进化论,阶级观,乃至于他的发式,他的西装,他的见了友人握握手的习俗,全都是从西方来的。他区别于其他中国思想 家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他的精神是完全现代化的即西化的。

21、可是,这些东西在西方是什么呢 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是渗透到一切生活领域中的文化精神,是内化到了每 一个大人小孩头脑中的内在素质,或者换一个角度说,是从西方人的生活中和心灵中培育生长起来的果实。鲁迅只是虚心地学习了那一切,而且视若珍宝,用来对中国文化作最有力的批判。在世界思想史上,他无法成为发明者创造者,而只是一个运用者操作者。而且他刚领略到西方文化的要旨,就一直忙于运用和操作,无暇去做更具体更学科化的研究。站在这样的文化水准上,又身处连运用者操作者都寥寥无几 的社会之中,要他拿出堪与西方大师相媲美的文学成绩,是不现实的。这里就不说鲁迅的具体作品吧,说多了会触伤自称是鲁迅的捍卫者的人们的感情,也许

22、还会触伤民族自尊心,据说这种自尊心是很高尚的。 要说思想的犀利猛鸷,坟可以作证;要说观察的深刻,呐喊、彷徨可以作证;要说表现力,野草可以作证;要说文体的智慧,全部杂文可以作证。而他的整个灵魂,表现出对于人类苦难的丰富感悟和深广同情。他的战斗的一生,更证明着他是个十分坚强十分彻底的人。也就是说,就个人素质而言,他应该可以成为世界意义上的优秀思想家优秀文学家。 而他终于没有成为,原因乃在于他的民族。 中国人总是用裹脚布的眼光来看待西方的领带。当西方人向一个又一个新的文化高度艰苦跋涉时,我们却盘脚坐在圆明园的废墟上,看着他们努力扭动的屁股发出下流的嘲笑。鲁迅先生是个真诚的人,他以强大的生命意志和向善

23、之心,向西方人的队伍急追而去。当他气喘吁吁赶到那个队伍中时,他的第一发现就是自己是个侏儒。在他所尊敬的卢梭们达尔文们马克思们托尔斯泰们面前,他的确是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和自惭形秽的侏儒。历史竟然以这样叫人不寒而栗的结论,来回报鲁迅的艰辛努力。一次又一次,永远是这样。直到我们 这一代,还只能是这样。 一个人可以凭着自己的人格成为崇高的人,而要成为对人类有所贡献的文化巨人,却必须仰仗自己民族的文化力量。我这里不光是指该民族的文化传统,更指该民族正在运动着的现实的文化实践 (卢梭正是通过法国的思想启蒙运动走向世 界的 )。作为自由意志的鲁迅,是人类史上屈指可数的最光辉的形象之一,他可以毫无愧色地步入卢

24、梭、拜伦、托尔斯泰、尼采们的队列。可是他们走近人类文明的贡坛时,只有鲁迅两手空空,好像一个误入祝寿宴席的穷人,忏悔般地自言自语:我一无所有,我一无所有。当他的同胞捧来几本旧书向他打手势时,他 终于无限羞愧地流出了眼泪。我也像鲁迅一样流着眼泪,因为我与他一样清楚,作为文化人,他只是一个向中国人传播火种的转运者或日翻译者。中国秦汉以后,每一个文化人都是注释家。近代以来,国粹派仍在摇头晃脑地忙于注释,反传统的人们则都成了翻译家。与别人不同的是,鲁迅在这种比创造更为艰难的翻译中,把自己磨砺成了一个无从翻译的灵魂。西方人永远不会懂得鲁迅,甚至没有这个必要。他们只需尊崇原作者即创造者。如果要他们把鲁迅迎到

25、卢梭纪念馆或诺贝尔纪念馆中奉为神明,当然不合适。中国人一直怀着这种奢望,久久不肯破灭,只能说明中国人连翻 译家的东西都还远远没有读懂,也就是对于自身还完全无知。现在更有许多人叫嚷着责怪诺贝尔的同胞将我们遗忘了,不惜操起为中国人所不习惯的签名活动,举荐东方巨人,甚至恨不得从长城上拆下几块破砖,去换个诺贝尔 桂冠,来为这个文明古国装点门面。这除了无知以外,还多了一点无耻。我还为他们羞耻呢。 不知羞耻的人们啊,我们来反思一下吧。在这个世界走向现 代化的进程中,中国除了被迫贡献了许多白银和死尸以外,其他还贡献过什么呢 鲁迅的贫乏乃是他的民族的贫乏。 对于一个巨人来说,诺贝尔奖能算什么,得上一百回,也不

26、过分。可是,鲁迅在 经过了比西方任何文化巨人都艰苦一百倍的奋斗,站到了一个巨大民族的制高点上以后,当他面对这么一项虽然高贵却又平常的文学荣誉时,他竟然只能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轻轻地说:我不配。 这是多么残酷的清醒。 【小题 1】第三段末尾说,鲁迅 “应该可以成为世界意义上的优秀思想家优秀文学家。而他终于没有成为,原因乃在于他的民族。 ”这句话怎么理解 (6分 ) 【小题 2】第四段开头说, “中国人总是用裹脚步的眼光来看待西方的领带 ”,这句话怎样理解 (6分 ) 【小题 3】第五段说, “要成为对人类有所贡献的文化巨人,却必须仰仗自己民族的文化力量 ”,这里的 “自己民族的文化力量 ”主要指

27、什么 (5分 ) 【小题 4】就全文看,作者认为鲁迅无由获诺贝尔文学奖,有哪几方面的原因 (8分 ) 答案: 【小题 1】鲁迅思想犀利。观察深刻,作品溢满个人睿智,极富表现力,而且产闪烁着对人类苦难的丰富感悟和同情,战斗坚决而彻底 从个人思想素质和文学素质上说,他 “应该可以成为世界意义上的优秀思想 家优秀文学家 ”。但鲁迅的 “现代化 ”的思想只是对西方人现代思想的学习和借鉴,他无法成为一个发明者创造者,因为 他没有可以仰仗的具有时代高度的民族文化力量,从而也就没有与西方大师相比的文学成就,所以他 “终于没有成为世界意义上的优秀思想家优秀文学家。 ”本题必须从两个方面思考作答: “应 该可以

28、成为 ”而 “终于没有成为。 ”( 6分) 【小题 2】由于民族的落伍,中国人总以滞后于时代的眼光去认识和理解西方的文明,这不必然流于鄙夷不屑、抱残守缺、夜朗自大的浅薄。( 6分) 【小题 3】主要指 “该民族正在运动着的现实的文化实践 ”。 ( 5分)()本题主要考审题能力,注意到了题干中的 “主要 ”二字,联系原文中的 “不光 ,更 ” 答案:就明确了 。 【小题 4】有两方面的原因:个人原因和环境原因,个人原因: “他刚领略到西方文化的要旨,就一直忙于运用和操作,无暇去做更具体更学科化的研究 ”,“站在这样的文化水准上 ”,他拿不出堪与西方大师相媲美的文学成绩。环境或曰社会原因:没有可以

29、仰仗的本民族正在运动着的现实的文化实践。( 8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9分 每小题 3分)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无忌贵戚好学,该博文史,性通悟,有筹略。文德皇后即其妹也。 武德九年,隐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将害太宗,无忌请太宗先发诛之。于是奉旨密 召房玄龄、杜如晦等共为筹略。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 侯君集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 贞观 元年,进封齐国公。太宗以无忌佐命元勋,特兼外戚,礼遇尤重,常令出入卧内。其年,拜尚书右仆射。时突厥颉利可汗新 与中国和盟,政教紊乱,言事者多陈攻取之策。太宗召萧璃及无忌问日: “北番君臣昏乱,杀戮无辜。 国

30、家不违旧好,便失攻昧之机;今欲取乱侮亡,复爽同盟之义 。二途不决,孰为胜耶 ”萧璃日: “兼弱攻昧, 击之为善。 ”无忌日: “今国家务在戢兵,待其寇边,方可讨击。彼既已弱,必不能来。若深入虏廷,臣未见其可。且按 甲存信,臣以为宜。 ”太宗从无忌之议。突厥寻政衰而灭。 十七年,太子承乾得罪, 太宗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回惑不决 。御两仪殿,群官尽出,独留无忌及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劫,谓日: “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心无惨。 ”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无忌等惊惧,争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晋 王。无忌等请太宗所欲,报日: “我欲立晋王。 ”无忌日: “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 ”太 宗谓晋王

31、日: “汝舅许汝,宜拜谢。 ”晋王因下拜。太宗谓无忌等曰: “公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论何如 ”无忌日: “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伏乞召问百僚,必无异辞。 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 ”于是建立遂定。寻而太宗又欲立吴王恪,无忌密争之,其事遂辍。 高宗即位,进拜太尉。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言事者多陈攻取之策 陈:陈述 B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投:扑向 C天下属心久矣属:隶属 D无忌密争之,其事遂辍辍:停止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长孙无忌 “有筹略 ”的一组是 ( )。 无忌贵戚好学 无忌请太宗先发诛之 彼既已弱,必不能来 若深入虏廷

32、,臣未见其可 所为如此,我心无 l 无忌密争之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武德九年,长孙无忌奉 旨秘密召见房玄龄等人共同谋划,与尉迟敬德等九人在玄武门平定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叛乱。 B长孙无忌深受太宗的尊重与信任,时常被允许出入太宗的寝室。太宗有不少大事都得到了长孙无忌的帮助和支持。 C是否对突厥作战,长孙无忌认为国家目前应该暂且按兵不动遵守信义,这样突厥很快就会因为政治衰败而灭亡。 D长孙无忌在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支持太宗立晋王的想法,并进一步指出晋王仁孝,百官也一定没有什么异议。 【小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33、0分) (1)国家不违旧好,便失攻昧之机;今欲取乱侮亡,复爽同盟之义。 (5分 ) 译文: (2)太宗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回惑不决。 (5分 ) 译文: 答案: 【小题 1】 C() “属 ”应为 “归服 ”。( 3分) 【小题 2】 B.() 句是介绍长孙无忌好学, 句是太宗的话。( 3分) 【小题 3】 C.()前后内容无因果关系。( 3分) 【小题 4】 国家不背弃旧交,就会失去攻打 昏昧国家的机会;如今若要攻打亡乱之国,又违背了同盟之义。( 5分) 太宗想立晋王为太子,但因为不是按(长幼)顺序的限制,他犹豫不决。()注意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不要特别注意文句中的 “违 ”“昧 ”“今

34、 ”“乱 ”“之 ”“爽 ”等字的翻译。( 5分)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小题 1】诗歌前两句是怎样即景抒情的 请结合具体诗句回答。 (5分 ) 【小题 2】后两句,诗人实写了 “晚 ”,虚写了什么 表达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 (6分 ) 答案: 【小题 1】 “扬子江 ”点明送别之地, “春 ”点明送别的时间, “杨柳 ”写眼中之景,柳条依依,杨花飘荡。如此美好的时光,却是诗人与朋友分别之时,怎不 “愁杀 ”人 诗人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5分) 【小题 2】虚写了两人

35、在 “离亭 ”久久流连,不忍分手的情状;表达了两人友情之深,离愁之重。( 6分)【诗歌鉴赏】 郑谷是江西人,在淮水之滨与友人作别,是客中送客。他们一个要去长安,一个要去潇湘,一北一南,背道而驰,愈去愈远,会合也更难。所以诗中的 “渡江人 ”,应是指将要离别的两人。也正是这样,愁才这样 重,这样深,两人才在离亭久久流连,不忍分离。 语言表达 请根据下列文字概括出 “锦里古街 ”的主要特点,不超过 45字。 (6分 ) 走进锦里大门,右侧第一家就是大名鼎鼎的 “三顾园 ”。 “三顾园 ”的正对面,就是 “三国茶园 ”,在这里与朋友相聚,仿佛是现代版的 “茶园 ”三结义。漫步古色古香的锦里古街,一个

36、个三国英雄纷至沓来,令人沉醉。锦里的建筑色彩总体上以青黑、灰白、木黄为主,带有典型的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顺着古朴的青石街巷,蜀绣、蜀锦、竹帘画、剪纸、泥塑等川西传统手工制品一一映入眼帘;赶庙会、贴门神、黄包车等远去的老成都场 景再现古街 鳞次栉比的店铺,随风飘动的招幌,茶楼酒肆的喧嚣热闹,明月映照下的歌舞升平,呈现出一种闲适、从容的生活状态。锦里,已经成为外地游客和成都市民流连之所。 答: 答案:示例:呈现三国文化特色,具有明清建筑风格,展现川西民俗文化,体现闲适、从容的生活状态。( 6分) 苏轼、 关汉卿、鲁迅、徐志摩、舒婷、莎士比亚、巴尔扎克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作家或诗人,请你仿照例句,

37、为其中一位写一段话,表现他们在文学上的重要成就。要求:语言流畅,有一定的文采,不少于 40字。 (5分 ) 示例:汤显祖 一部牡丹亭,一首青 春的歌,一曲真情的颂歌。你彰显人性,反对束缚,你是当之无愧的杰出的戏曲作家,美的守护神 ! 所选人物: 答案:略 作文 作文 (60分 ) 两会 “白话新风 ”折射新政见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 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用“大白话 ”深刻、准确地概括了这三 “民 ”之间的辩证关系,令人一读难忘。 “要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 ” 在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实实在在的 “大白话 ”不少,其通俗易懂的文风备受好评。 就此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要求: (1)题目自拟,自选角度,;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能脱离材料内容;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