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jobexamine331 文档编号:33752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图中的 “示 ”指 “祖先 ”, “示 ”与 “司 ”合起来表示 “世世代代专门祭祀祖先的庙堂 ”。与 “祠 ”紧密相关的制度为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世卿世禄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利的一项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祭祀祖先等是宗法制下的具体表现。王位世袭、分封、世卿世禄的依据都是宗法制,故选 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梁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 “大 ”,乾嘉之学 “精 ”,道咸( 18211861年)以后

2、之学 “新 ”。这里的 “新 ”指的是 A反对君主制度 B介绍研究西学 C宣传民主政治 D传播社会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制, 19世纪 60年代 1912 年,清朝末年先后出现了洋务派的 “中体西用 ”思想,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维新派的维新思想,实行君主立宪制,走资本主义道路;革命派的共和思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行民主共和。由此可见,其共同点都是向西方学习。故选 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洋务思想 中体西用;维新思想 君主立宪的主张;革命思想 民主共和的主张 “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 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

3、 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 办。 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 1858年),天津 ”。上述材料表明 A华夷秩序的传统外交体制解体 B列强控制北京,设立使馆区 C停止了外国领事的司法裁判权 D于北京设租界,由各国共管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 1858年清政府同意英国公使进驻北京,并要协助英国公馆的建立;由此可见,传统的华夷朝贡外交体制瓦解,故选 A。 B项是 1901年辛丑条约的内容,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C说法与材料无关;北京没有租界,故 D说法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

4、反抗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下图为近代中国茶叶新式销售渠道示意图,该流程图反映出 A茶叶出口数额远超内销 B外国商人在华合法设厂 C外销型农产品形成规模 D自然经济体系完全解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 料反映了近代中国茶叶新式销售渠道为茶农将茶叶卖给茶贩或茶行,最后都汇集到洋行。这一套销售渠道反映出外销型农产品形成规模。故选C。材料中没有提供数据对比,故 A项无法得出; B、 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的解体 与西方近代工业发展进程相近似,中国的早期工业化也主要表现在 A煤铁工业和纺织业 B矿业开采和

5、电力工业 C交通运输和化工业 D机械制造和电报通讯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中国早期的工业化主要是通过洋务运动表现出来,主要运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西方近代工业发展进程相似,主要是发展煤铁工业和纺织业,故选 A。电力、化工、电报等工业主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排除。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自 19世纪 60、 70年代起,诞生了一批中国绅商自行创办的新式企业。下列选项中,对上述企业表述准确的是 A官营企业、国家资本、手工工场 B民营企业、私人资本、近代工厂 C民用工业、官商合办、 合股公司 D民族工业、

6、官督商办、机器生产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19世纪 60、 70年代,部分绅商采用机器生产,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这标志着中国私人资本主义民族企业的兴起。故这批企业是民营企业、私人资本投资、采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选 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兴起 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在思想文化界出现一批已经不同于洋务运动理论家的 早期改良派学者。他们主张 A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 B “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 ” C “有议院,而昏暴之君无

7、所施其虐, 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 ” D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不同于洋务运动的理论家的早期改良派 ”,即使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工商业,同外国人进行 “商战 ”; A项是反对洋务运动的顽固派; B项是地主阶级的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的主张; C项通过 “议院 ”、 “暴君无所施其虐 ”可以判断出主张君主立宪制,故选 C。 D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冲击一回应 ”曾是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8、强调挑战一刺激一机遇一进步的关 系。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模式的对应关系的一组是 外部的冲击 中国的回应 A 鸦片战争 开启了 “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近代化运动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政权提出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 C 甲午中日战争 清廷实施军事改革,知识界与民众展开救亡图存斗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要求,外部的冲击挑战,刺激中国的回应,回应又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依据所学知识, “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近代化运动即洋务运动,其兴起的外在因素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 A排除;太平天国 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农

9、民的理想追求,这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无关,且天朝田亩制度带有空想性和落后性;故排除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其直接目的是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利,根本目的是为实现民主共和制,故与八国联军侵华没有直接关系;由于甲午战争的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为救亡图存,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 下列条款中体现出 19世纪末列强对华经济扩张新特征的是 A 将进口商货运往内地之时欲暂行存栈,除勿庸输纳税钞 B 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

10、商人遍运天下 C大合众国船只进通商各港口时,必将船牌等件呈交领事官,转报海关 D 于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19世纪末,列强侵华呈现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的新特征。 A、 B、 C三项都体现了列强加强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的扩张特征; D项中 “从事工艺制造, 机器装运进口 ”,可以判断出使在中国开设工厂,这体现了资本输出的新特征,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有学者描述近代中国经济状况时说 “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

11、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是传统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 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 ”对上述表述理解准确的是 A形成了有层次的南北经济差异分布带 B反映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别 C出现了农牧工彼此封闭相互排斥状态 D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决定了经济分工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工 业文明、畜牧经济、农业经济三种经济形态并存的经济状况。 A项中 “南北经济 ”从材料中体现不出; C项中 “封闭排斥 ”体现不出; D项中 “自然地理决定了经济分工 ”体现不出。故选 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2、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的解体 凡持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均为改革论的学者,一般认为上述改革的共同点是 A未能触及政治制度 B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C均主张 “中体西用 ” D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洋务运动主张 “中体西用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但未能触及政治制度,最终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戊戌变法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及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最终以失败而结束。清末新政是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方面,部分吸收工业革命的成果,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其实质是中体西用,

13、维护其专制统治,终以失败结束;故其共同点是清政府的一种自救行为,没有成功,但促进社会进步。故选 D。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影响;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的影响;清末新政 新政的影响 20世纪初的立宪派,是当时中国政治风云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对其历史作用表述准确的是 主张暴力革命,废除君主专制政体 颁布宪法大纲,规定臣民自由权利 追求政治民主,与革命派殊途同归 策动诸省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20世纪初的立宪派主张君主立宪,反对暴力革命,故 错误;颁布了宪法大纲,规定了臣民的义务,对于臣民的权利则没有提及,故 错误;故选 D。

14、 考点:思想解放潮流 立宪派 清末新政 下图是 18401920年中国棉纺织业消费棉纱情况示意图。对该图相关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l9 世纪中期传统纺与织结合紧密 土纱遭到了国内外机制纱的排挤 近代工业和传统手工业竞争并存 外国棉纱进口数量呈现逐年上升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图中反映了 18401920 年中国棉纺织业消费棉纱情况,其中18401894 年间,消费的棉纱中土纱占绝对比例的数量,从 1894 年 1920 年,机制纱比例明显上升,最终超过土纱。故 项说法正确;图中没有显示外国棉纱的进口数量,故 说法从材料中无法得出。选 A。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5、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的解体 1903年出版的女界钟一书中,呼吁妇女应得入学、交友、营业、掌握财产、出入自由、婚姻自主和参政等 7种权利,提出 “爱自由,尊平权,男女共和 ”的主张。表明 主张婚姻自由呼吁妇女参政 将提倡女权与民主共和并举 是民国初年张扬女权的成果 将妇女解放同反清革命相连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呼吁妇女应得 等 7种权利 ”、 “男女共和 ”及材料提供的时间 “1903年 ”可以判断 三项说法正确。依据所学知识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故 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故选 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

16、化 清末社会习俗的变迁 中华民国的创立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呈现了新的前景,新的精神体现在各个领域。表现为 A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 B中国水运近代化开始起步 C中国现代政党政治初步展开 D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创刊 答案: C 试 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1912年民国成立;中国人第一次自摄影片是 1905年定军山;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水运近代化的起步; 1873年昭文新报标志着国人办报的开始;故排除 A、 B、 D三项,选 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水上交通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 电影、报纸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形成于几千年的历史

17、过程中,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则于近百年中国与列强对抗中出现。 ”其中做出过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有 孝文帝 唐太宗 康熙帝 孙中山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和亲政策,促进唐朝正权与西藏等地的少数民族的友好发展;康熙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三征葛尔丹,统一台湾等措施维护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及新三民主义,提出要反对满清贵族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促成国共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故选 D。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孝文帝改革、唐太宗;明清君主专制

18、制度的加强 康 熙帝; 对下图这两部科学著作共同点的评价正确的是 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包含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 体现了注重实用的科技特征 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重要文献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的著作,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着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 “农政 ”思想。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的著作,是李时珍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被誉为 “东方药物巨典 ”,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故选 D。当时并没有产生近代科技,故 说法错误; 说法不符史实。 考点: 古代中国

19、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明清科技 农政全书、本草纲目 对图中所蕴含信息分析理解正确的是 粮食交易突破了 地方市场的局限 增辟商业路线、长距离运销兴盛 大一统的局面保障了国内统一市场 市场化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主流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看出,粮食交易突破地方市场的局限,长途贸易兴盛,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依据所学知识,明朝的大统一的局面保障了国内市场的统一。但明清时期实行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当时社会的发展主流,故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

20、)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 志,无有居心。 ”这段话主张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农商并重 D寓兵于农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是人民放弃农业而从商,其财产轻便,容易迁徙,不能居住稳定下来,这会给国家稳定带来隐患。由此可见,材料主张重农抑商。故选 B。 A项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民本思想。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这是一位生活于公元前 4世纪前后的伟大的思想家,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他的 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 A克己复礼 B仁者无敌 C天人感应 D格物致知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和发

21、扬了儒家思想,提出了 “仁政 ”、 “民贵君轻 ”思想,被后人称为是 “亚圣 ”。故材料中思想家是孟子,故选 B。A项是孔子的思想; C项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 D项是南宋朱熹的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梁启超称诗经的许多篇章乃是 “中国最初之史 ”。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为研究夏商社会生活留下了宝贵素材 B以华丽的文采表现出大一统时代的气度 C反映了周朝从建立到结束的兴衰过程 D提供了研究前 11前 6世纪的重要资料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记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

22、的三百多首诗歌。故排除 A、 C; B项是汉赋的特点,故排除;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诗经 下面各项与 “土 ”相关的解读中,不准确的是 A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实为一种名义上的土地国有制度 B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是指皇帝对全国拥有至高的主权 C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 ” 即废除郡县制 D “王在,礼治在,军令行,是王道乐土 ”意在维护封建正统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A项说法是对西周土地制度的描述,故正确; B项是对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的说法,故正确; C项是汉初,统治者将秦朝灭亡的原因归为是郡县制的实施,为 “惩戒亡秦孤立之

23、败 ”,汉初推行了郡国并行制,并没有废除郡县制。故 C说法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郡国并行制;古代中国的经济 土地制度 井田制 汉宣帝(西汉第 十位皇帝)曾说: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 乎? ”这表明汉代统治者的主张是 A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 B以兼爱非攻尚贤为治国理念 C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 D推崇理学扶为官方统治哲学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 ”,由此可见,汉宣帝反对单纯用儒教治理国家,主张 “霸王道杂之 ”。故选 C。 A、 B项都

24、是单纯用道家、墨家的思想治国,与材料观点不符; D 项理学是宋明时期的,故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东晋南朝时谢灵运的田庄 “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 孔灵符 “立墅,周围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 ”。这说明田庄 A占田过限,违制兼并 B封疆裂土,富甲天下 C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D相对独立,自给自足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耕以饭、桑贸衣、菜当肴、药救颓 ”、 “周围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 ”,由此可以看出田庄是相对独立,基本做到

25、 自给自足。故选 D。 A、 B、 C三项均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田庄手工业 在灌钢法的发明为世界冶炼技术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同时,制瓷业中的新品种在逐步走向成熟, 为后期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这一品种是 A白瓷 B青瓷 C秘色瓷 D青花瓷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灌钢法的发明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故在这一时期,在制瓷业中的新品种在逐渐走向成熟的是白瓷。故选 A。中国的瓷器最早的是青瓷,故排除;秘色瓷是唐宋时期越窑烧制的一种青瓷;青花瓷是元代时期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制瓷业的发展 “自扬(扬州)、益(今四川地区)、湘南至

26、交(南岭)、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 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 ”这一材料评价的是 A通行全国的驰道 B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海上陶瓷之路兴盛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公家运漕,私行商旅 ”、 “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 ”,及材料提供的地点可以判断其评价的是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故选 B。 A项驰道是秦始皇修筑的; C项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开通的; D项海上陶瓷之路兴盛是 宋元时期,故排除 A、 C、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制瓷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 水利交通事业的发展 驰道、大运河。 史料记载,公元 138

27、4年 9月 14 28日皇宫收到奏章 1160件,共计 3291件政务。 “庶务丛集 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于是 A立左右丞相辅佐全国政务 B建中朝参与军国要务 C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D由议政大臣会议共议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1384年为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期,根据材料中政务繁多的情形,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故选 C。 A项是秦朝时期创立的三公九卿制; B是汉代设立中朝,以应对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 D是清朝时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公九卿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朝;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内阁、清

28、军机处的设立 元朝疆域辽阔,被誉为 “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下 列事件与之相关的是 A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 B与匈奴、鲜卑等民族贸易加强 C 黄岩岛为郭守敬天文观测点之一 D僧一行主持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 A项是秦朝时期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B项是汉代与匈奴、鲜卑等民族加强贸易; D 项中僧一行是唐朝时期的,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元代科技 天文学的发展 为实现 “民不加赋而国有饶 ”的目的,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有 政府向农民贷款 向富裕大户征收免役钱 设三司统管财政 延续唐初实行的均田

29、制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中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依据所学知识, 项是青苗法; 是募役法; 属于王安石变法中的机构改革; 是在土地制度方面的措施。故能实现 “民不加富而国有饶 ”的目的是青苗法和募役法。故选 A。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变革 王安石变法 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 “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 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 ”,益州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南宋绍兴三十年 “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 ”, “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对该材料理解 准确的是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

30、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两宋时期的货币发展过程,即北宋铁钱重,难以携持 益州富商联合发行交子 南宋朝廷命印造会子,许与铜钱并行。由此可见, A项说法与材料不符; B项说法错误,交子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 “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 ”的局面,其含义为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 C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

31、知识,唐后期 “立国于西北 ”指的是在政治上,西北地区对拱卫关中、牵制突厥、吐蕃、吐谷浑等少数民族政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植根于东南 ”指的是唐后期东南各藩镇税收是唐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贞观年间南方人口一度超过北方,成为自汉代以来长达 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的第一次。造 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开疆拓土移民 戍边 B经济重心移至江南 C隋唐之际北方战乱 D安史之乱北人南迁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贞观年间指的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属于唐朝初年;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由于隋唐之际北方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故选 C。开疆拓土

32、移民戍边,这是每个朝代都会做的,与贞观年间一度超过北方的现象构不成因果;两宋时期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安史之乱是唐玄宗后期发生的,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故排除 A、 B、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南北方经济发展 隋唐时期 综合题 ( 10分)遗迹遗物为研究古代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物证。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 位于河南省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出土大批器物,其中的典型器物有锯齿石镰、条型石铲、陶壶、三足陶钵、筒形罐,还出土了陶塑猪、羊等原始艺术品。反映出我国黄河流域 8000年前人们的生活面貌。甘肃临夏大何庄遗址发现七座房基,随葬陶罐中还保存着小半罐被火烧焦的粟粒,出土大量石制、骨制、角制工具,还有陶

33、制纺轮 56件,并发现铜匕一件。家畜已能鉴别出猪、牛、羊三种。 材料二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稻穗纹陶盆(见右图) 一 株穗居中,直立向上,另外两束,沉甸甸的谷粒向两边下垂。 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 结合所学,提炼上述考古发现中反映的社会生活状况。( 10分) 答案:原始农业出现早,分布广(黄河和长江流域)( 2 分);体现了南稻北粟作物分布的特点( 2 分);以石器为主,种类多的农具( 2 分);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 分);原始制陶、 纺织技术出现( 2 分);原始艺术出现( 2 分),定居生活。(以上答出五点即可给满分) 试题分析:依据

34、材料中河南省出土 “齿石镰、条型石铲、 ”、 “出土了陶塑猪、羊等原始艺术 品 ”、 “黄河流域 8000年前人们的生活面貌 ”;甘肃临夏出土了 “烧焦的粟粒 ”、 “出土大量石制、骨制、角制工具 ”、 “陶制纺轮 56件 ”、 “家畜已能鉴别出猪、牛、羊三种。 ”;河姆渡遗址中的 “稻穗纹陶盆(见右图) ”;由此可以总结出:原始农业出现早,分布长江、黄河流域;生产工具种类多;农业种植为主,辅助于家畜饲养;原始制陶、纺织技术出现;体现了南稻北粟的农作物分布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古代农业的特点 ( 14分)古人云: “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回答

35、下列相关问题。 秦人知农 弃桑,衣源未开,利缺其半。况今生平日久,生齿益繁,仍守一耕,治生无增,岁计无加,诸凡之费,皆取给于此,所以衣食两艰,丰凶并困。 (桑树)无论墙下路旁,垄畔田边,悉皆种植;既不侵地,又不妨农,旷土皆化为锦绣之资。 清 杨岫豳风广义 ( 1)依据材料,概括清朝出现的社会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杨岫建议采取哪些措施?( 6分) 战国时期已有思想家从人性的观察中引出了后来被称之为法制主义的思路。 他们认为,仅仅希望凭借人性自觉来维持社会秩序,显然是缘木求鱼,所以他们主张一面要有 “法 ”来控制秩序,一面要禁止雕文刻 镂和锦绣纂组,以杜绝对人欲的诱惑。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

36、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阐释战国时期 “法制主义思路 ”的主张及实践。( 8 分) 现代社会法治的本质不是 “治民 ”而是 “民治 ”。早在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主张以 “天下之法 ”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 ( 2)依据材料,说明黄宗羲思想主张中的进步性,并分析其思想产生的背景。( 8分) 答案: ( 1)荀子主张礼法并施( 2 分);韩非子以法治强化君主专制;李悝变法,制定法经; 商鞅变法,推行严刑峻法。 ( 2)法 律不是君主的工具,批判君主专制( 2 分)。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2 分);商品经济的 发展( 2 分);文化专制加强,理学僵化

37、( 2 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荀子主张礼法并用;韩非子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主专制;李悝变法,并制定法经;商鞅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 2)依据材料中 “主张以 “天下之法 ”取代皇帝的 “一家之法 ”。总结出黄宗羲思想批判君主专制的进步意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明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进行分析,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看:君主专制的强化;商品经济 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文化专制加强,理学僵化。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明清批判思潮 ( 12分)制度变革、思想演进,影响着

38、一个国家的兴衰强弱,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宰相是辅弼重臣的总称。宋承唐官,然两代宰相之设制精神颇相歧异。唐代相制重在谨慎大政,而宋代以杜绝强臣专擅之弊为要。 ( 1)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宋宰相制度的异同。( 6分) 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 呼应汹涌,如潮然。 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2)概括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 “文化昂进 ”所呈现的特征( 6分) 答案: ( 1)不断分化相权,加强君权( 2 分)。唐代中书省、门下省强化集体议政,尚书省执行政令。( 2 分)宋代相

39、权按财、政、军一分为三。( 2 分) ( 2)各种思潮空前活跃( 2 分);思想启蒙与救亡相结合( 2 分);社会思潮与政治变革相互促进( 2 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所学,唐代宰相制度为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政令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宋代设中书门下为宰相,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设三司使掌管财政,枢密院掌管军事。将相权按政、财、军一分为三。其共同点都体现了相权的不断削弱,君权的不断加强。 ( 2)首先概括出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的进步思潮:维新派的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其中维新派与革命派分别掀起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运动。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中国各种思潮空前活跃;思想启蒙与救亡相结合;社会思潮与政治变革相互促进。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宋相权的变化; 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思想解放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