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度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estyield361 文档编号:33769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度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3-2014学年度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3-2014学年度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3-2014学年度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3-2014学年度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 2014学年度吉林省吉林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哲学作为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观念形态,它们的内容( ) A源于哲学家的主观想象 B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 D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案: B 试题分析:哲学的内容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故选项 B说法正确;哲学思想不是哲学家的主观想象,不一定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真是反映,也不一定是科学的,因此选项 ACD说法错误,排除;本题的答案:选 B。 考点:本题考查了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的知识。 2013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

2、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提高针对性、灵活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体现了( ) A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B运动属性与物质载体的统一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 答案: A 试题分析:保持连续性、稳定性体现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提高灵活性则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 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运动和物质的关系,也没有涉及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更没涉及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故排除 B、 C、D三项。答案:选 A。 考点:本题考查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知识。 我国地质地貌复杂 ,气候类型多样 ,自然灾害频发。因此 ,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

3、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 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 B C D 答案: A 试题 分析: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具有物质性 ,科学防灾有利于保护地理环境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 符合题意。地质气候变化是复杂的 ,但有规律可循 ,把握规律可以科学防灾减灾 , 符合题意。 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说法错误。 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 A。 考点:本题考查对自然界的客观性及规律的认识。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

4、知非。 ”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 知尚浅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 ,见天道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柳诗强调的是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知识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是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故排除题肢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故题肢 正确;题肢 体现了获得认识的间接途径;故答案:选 C。 考点:本题考查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知识。 人看物的眼光有 “直 ”与 “曲 ”之分。直的,看到的是事物表面的姿态;曲的,看到的是事物

5、的内部姿态及对外与他物的关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B人能把握事物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D人类的认识活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 “人看物的眼光有 “直 ”与 “曲 ”之分。直的,看到的是事物表面的姿态;曲的,看到的是事物的内部姿态及对外与他物的关系 ”说明了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故选项 C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答案:选C。 考点:本 题考查了意识活动的特点的知识。 “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都没有任何存在。 ”该观点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

6、上学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 “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都没有任何存在。 ”的观点把人的意识作为世界的本原,因此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选项 C符合题意。选项 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本题答案:选 C。 考点:本题考查了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的知识。 按照中央部署,从 2008年 9月开始,全国各级党组织、党员分三批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主要是因为科学发展观可以( ) A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B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引导人们追求美好未来 C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变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 D

7、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实的物质力量 答案: C 试题分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目的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使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C项符合题意,应入选。 A不如 C直接、贴切, B干肢不符, D中 “提供坚实的物质力量 ”观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 C。 考点:本题考查了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的知识。 右边漫画机会多半都是自己放走的给我们的启示是( ) 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能否抓住机会与个人的主观意识无关 错误的意识对人的行为不具有导向作用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提高个人的自身素质 A B C D 答案: B

8、 试题分析:本题以漫画机会多半都是自己放走的为背景,漫启示我们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 结合起来,故选 ,排除 。 项表述错误,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对人的行为都具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意识,需要提高个人素质,发展自己的才能, 项正确。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 考点: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意识的导向作用的知识。 到了 19世纪中叶 ,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客观条件具备的基础上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 ,批判地吸收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 ,创立了崭新的唯物主义哲学 ,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

9、后 ,开始出现了(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 立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对立 答案: D 试题分析: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是自哲学产生就有的,所以 A项不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就存在了,所以 BC 两项也不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辩证的自然观与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故选项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 坚信自己拥有强大的心理潜能,并勇于挖掘,会激发顽强的意志力,从而可以更冷静地面对偏见、伤害和挫折,最终一步步赢得成功。这表明( ) 人能够揭示深藏于事

10、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人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改造世界 意识对人的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推动了一个人的健康成长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坚信自己拥有强大的心理潜能,并勇于挖掘,会激发顽强的意志力,从而可以更冷静地面对偏见、伤害和挫折,最终一步步赢得成功 ”体现了意识的反作用,这也是人能够能动改造世界的体现, 故题肢 正确;题肢 与题意无关;题肢 说法错误;故答案:选 B。 考点:本题考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 法国和美国天文学家发现宇宙的遥远区域中存在一个早期星系,星系中的恒星大约形成于 135 亿年前,仅仅晚于宇宙大爆炸大约 2 亿年。这说明( ) 自然界中的事物

11、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上帝和诸神创造天地的说法是荒谬的 上帝创造生物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 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强调的是恒星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这说明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也说明上帝和诸神创造天地的说是荒谬的,故题肢 正确,故选项 A。题肢 和 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选A。 考点:本题考查了自然界的客观性的知识。 中国科学巨星、航天之父钱学森曾说: “我认为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 ,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表明

12、( ) A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是相互区别的 C哲 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 答案: C 试题分析:选项 A 正确说明了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但是与题意无关,故排除;选项 B说法也正确,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研究范围、任务各不相同,但是与题意无关;选项 C符合题意,应入选;选项 D说法错误,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故排除;答案:选 C。 考点:本题考查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的知识。 简答题 30年前,小岗村 18名农民签下分田到户的生死状,率先实行农业生产大包干,最终 18户农民的想法转变成整个国家的希望。进而确认为中国农村经济体制

13、改革的方向,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如今,农村改革又面临着如何适应较高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等问题。但我们相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广大农民会继续从本地区实际出发进行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 请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小岗村 18 名农民签下分田到户的生死状,率先实行农业生产大包干, 18户农民的想法转变成整个国家的希望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农村改革又面临着如何适应较高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等问题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农业生产大包干 ”检验了

14、农民想法的正确性 (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8户农民的想法转变成整个国家的希望。进而确认为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试题分析:该题以小岗村的 18户农民的想法转变成整个国家的希望为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进行分析。该题原理指向性明确且范围较窄,学生可以依据课本内容直接作答。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 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回答。要注意和材料内容准确联系。 考点:本题考查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5、。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 “生态文明 ”,要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 “又好 又快 ”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 ”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

16、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八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 “生态文明 ”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 (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生态文明 ”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 “又好又快 ”的发展。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如何体现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回答时首先要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四个方面,

17、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再根据对原理的理解,选择合 适的材料内容进行论证分析,材料内容要概述。 考点:本题考查了实践决定认识的知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未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具体论述。改革开放 3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信仰迷失、价值取向扭曲、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因此,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归纳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希望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这一体系内涵丰富,但不够简明、不便于群众传播践行。与此同时,各地广泛开展了地方精神的提炼和

18、培育活动,深化了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总结群众 实践、吸取中华文化传统精华、借鉴人类文明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 24个字的提炼,把高深的理论变成了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能遵守的价值信条,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追求。 运用生活与哲学中有关 “求索真理的历程 ”的观点,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过程。 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来源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 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的现实

19、。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归纳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 24自核心价值观,正是实践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特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从实践到吸取传统精华、见见人类文明精华,从不变传播到看得懂、记得住,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过程经历了一个不断反复和无线发展的过程。 试题分析:考生在回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本题的知识限定是 “求索真理的历程 ”。 “求索真理的历程 ”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实践观,二是真理观。逐句分析材料,将材料内容与实践观和真理观中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将思考的结果围绕 “

20、探索过程 ”表述出来即可答好本题,考生可以首先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的角度分析说明;其次可以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的角度分析说明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的知识。 某校高三( 2)班组织学生针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正确性进行大讨论:甲组认为,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都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非科学的,我 们应彻底否定。乙组认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各有得失,应辩证地认识。 (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 2)对两组同学的观点你是如何认识的? 答案:(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21、本院,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院,物质依赖于认识,意识决定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意识。 ( 2)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其划分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从本质上说,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时科学的,但唯物主义经历了不同发展形态,对其科学性要做具体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 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由于对物质的解释不够科学,因而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真正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应该大力提倡。 一切唯心主义者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回答都是错误,因而成为不

22、结果的花,但作为一个哲学基本派别,对人类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由此可见,乙组的观点是正确的,甲组观点应辩证的认识。 试题分析: ( 1)本题比较简单,考生只需要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简单的分析说明即可。 ( 2)首先对于第一种观点要做 出具体的分析。首先说明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然后分析说明唯物主义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哪个阶段前两种唯物主义都有其合理之处,也有其不足之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是科学的唯物主义;对于第二种观点,我们应该辩证的分析,唯心主义根本观点是错误的,但是也有其合理之处,因此不能说彻底否定。 考点:本题考查了唯物主

23、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的知识。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行 ”原指 “五材 ”,即水、火、木、金、土。早期的 “五行 ”说反映了人们对事物 多样性及世界本原的认识。西周末年,史伯提出了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的观点。 材料二 霍尔巴赫是 18世纪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他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变的,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置的变化所造成的。 材料三 恩格斯说: “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的存在

24、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就是把它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 在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的存在着的东西。 ” ( 1)上述三种观点共同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世界观? ( 2)对以上三种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答案:( 1)上述三种观点共同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 ( 2) 材料一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从本质上讲是正确的,但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这就是唯物主义的第一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材料二虽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25、但这一观点是在结合了自然 科学的基础上提出的,所以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猜测性,但又把世界的物质属性等同于原子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这就是唯物主义的第二种基本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材料三恩格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万事万物的共性: “物质性 ”,这是唯物主义的第三种基本形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试题分析: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中的三种观点均属于唯物主义观点,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是他们的观点也有所区别。因为第一种观点是五行学说,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 义、第二种观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考生在回答时

26、,结合这两种的基本形态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分别进行说明;然后对于第三种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考点:本题考查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的知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世博会自诞生以来 ,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 ,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 :上海世博会吸引了 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 ,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 :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 野 ,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 ,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 ;1

27、99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创新型经济的转变 ;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 ”为主题 ,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结合材料 ,用哲学中有关认识的观点 ,说明世博会为什么能 “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 ” 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 “展示台 ”“大课堂 ”“助推器 ”等材料分别体现了上述原理。 追求真理是一 个过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 “新驿站 ”等材料体现了上述原理。 试题分析:考生在回答本题时,坚持四步走原则。首先是审设问 :用认识的观点说明预言的作用 ,即认识的特点及其

28、与实践的关系。其次是审材料 :世博会为文化的展示、传播提供了平台 ,启迪了人们的思维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然后知识链接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特点等。最后可以确定思维过程是从认识的产生、认识的作用方面考虑。 考点:本题考查了实践是是认识的基础,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 综合题 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从三十多年前开始,中国的改革就一直在探索中前行。随着世情、国情不断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的改革开始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需要政府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以全局的视角对改革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思考,协调各种关系,确定目标并为其制

29、定正确的战略、路径,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改革的主体绝不仅仅是政府。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任何成功的改革,最不可缺的是善于表达、积极参与的负责任的公民。 ( 1)请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政府 对改革进行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的原因。 ( 2)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在参与改革过程中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答案:( 1)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为改革制定蓝图、明确目标,使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以全局的视角统筹考虑,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改革引向深入;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政府通过宏观思考和顶

30、层设计,制定正确的战略,使改革顺利进行。 ( 2)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积极参与改革,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正确行使监督权,通过合 法渠道,监督改革政策的实施;遵守法律法规,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有序参与改革。 试题分析: ( 1)考生在回答本问时,首先要明确的是本题的知识限定是 “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内容 ”即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考生可以首先从由于意识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认识世界的角度分析说明;其次可以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角度分析说明。 ( 2)考生回答本题时要根据设问 “谈谈在参与改革过程中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考虑政治生活中

31、公民应该怎样参与政治生活。因此可以首先从民主决策的角度分析说明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积极参与改革,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其次可以从民主监督的角度分析说明过合法渠道,监督改革政策的实施;最后可以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的角度分析说明应该如何参与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的知识。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材料一 图 2008-2012年我国中央财政节能环保支出值及增长率 注: 2008-2012年我国 GDP 年平均增速约为 9%。 表 2008-2012年我国万元 GDP

32、能耗与废气排放状况 万元 GDP 能耗 (吨标准煤 /万元) 废气排放情况(万吨) 二氧化硫排放 烟尘排放 2008年 0 93 2321 3 901 6 2009年 0 90 2214 4 847 7 2010年 0 81 2185 1 829 1 2011年 0 74 2217 9 1278 8 2012年 0 71 注:万元 GDP 能耗(吨标准煤 /万元)世界平均水平约为 0 37。 材料二 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新中国成立初,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

33、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建设遇到严峻的挑战。存在的问题有:环保产业市场化程度差,集中度低;立法滞后、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节能减排措施尚未完全落实甚至违规排污;部分国人不顾公共利益追求无节制的生活方式加剧环境恶化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 力建设美丽中国。 ( 1)指出材料一中图、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国家财政的有关知识,简要说明财政支出对节能环保工作的积极意义,并根据 “市场配置资源 ”的知识为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出谋划策。 ( 3)结合材料二,运用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

34、的知识,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的原因。 答案:( 1)图一反映出 2008-2012年我国节能环保支出值逐年递增,增长率总体上保持较高水平,均超过 GDP 平均增速。 表一反映出 2008-2012年我国万 元 GDP 能耗不断下降,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废气排放量2008-2010年呈下降趋势,但 2011年有所上升。 ( 2)意义:国家财政能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大节能环保的财政支出,促使更多社会资源流入该行业,推动节能环保工作的发展。国家财政作为经济手段可以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节能环保支出的增加,对经济活动

35、参与者有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进来,共同做好节能环保工作。 建议:完善市场调节机制,发挥市场对环保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市场规则,完善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加强执 法监督;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企业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经济活动参与者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维护公共利益。 ( 3)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会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建国初期,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人们形成了 “征服自然 ”等理念;客观事物是复杂变化的,其本质的展现也有一个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还处于萌芽阶段。认识具有无限性,会

36、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生态文明建设摆上突出地位,成为全社会的价 值目标。 试题分析: ( 1)本题以图表形式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及归纳的能力。本题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图表并用简练的语言归纳出图表反映的全面信息。解答本题既要看到我国在节能环保支出方面的稳定增长,又要看到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 ( 2)本题第一问限定的具体答题范围是 “国家财政的有关知识 ”。通过设问 “财政支出对节能环保工作的积极意义 ”可以想到应该用 “财政的作用 ”这一知识点,在财政的三个作用中 “调节资源配置 ”及 “通过经济利益杠杆调节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 ”与本问的关系最为密切,应作为重点角度去

37、结合材料组织答案:。本题第二问限 定的具体答题范围是 “市场配置资源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这一角度主要包括: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市场规则、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国家宏观调控等知识点;其次,就是将选定的知识点与材料相结合去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建议了。 ( 3)本题限定的答题角度是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的知识。解答本题需要我们抓住设问中的 “萌芽认识 ”、 “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 ”、 “认知过程 ”等关键性的词语,要将它们与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这一答题角度有机结合起来,并结合材料所述的内容来组织本题的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了财政的作用、市场配置资源 、规范市场秩序、市场规则的知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制,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的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