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山东省曲阜崇德高考补习学校高三阶段测试(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33785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山东省曲阜崇德高考补习学校高三阶段测试(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3届山东省曲阜崇德高考补习学校高三阶段测试(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3届山东省曲阜崇德高考补习学校高三阶段测试(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3届山东省曲阜崇德高考补习学校高三阶段测试(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3届山东省曲阜崇德高考补习学校高三阶段测试(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山东省曲阜崇德高考补习学校高三阶段测试(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D连续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 。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得知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A项错误,男耕女织说的是耕作方式; B项说的是狭隘性的特点; D项是迷惑项, ABD与材料不相符合。所以选 C。 考点:小农经济 点评:此题

2、主要考查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考试的重点,春秋时期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此外,也要知道我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主要有三个: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有学者在论述科技发展时说: “知识边疆的自主扩张不仅产生了各种各样无法想象的实际成果,而且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需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发货一样。 ”这种现象的普通出现始于 A 18世纪中后期 B 19世纪前期 C 19世纪中后期 D 20世纪前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题干 “而且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需要得

3、到之物 ”强调的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亦即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应选C项。 AB项时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 D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中。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点评:两次工业革命是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标志,因此也是考试的重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主要来源于熟练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还未实现真正的结合;第 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则主要来源于实验室, “追求纯粹的知识 ”。常考的地方有工业革命的原因、成果等,此外和工业革命有关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世界市场的问题也需要掌握。 19纪 60 70年代中国出现的几种近代工业的共同特点是 A都是由私人投资兴办 B都是资本主义性

4、质的企业 C都采用机器进行生产 D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错误,洋务企业的军用企业是有政府投资的; B项错误,洋务企业属于封建性质的企业; D项错误,外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对中国的剥削,洋务企业的军用企业产品不进入市场,与经济发展关系不大。近代企业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都是采用机器进行生产。故选 C。 考点:近代工业 点评: 19世纪 60-70年代在中国经济舞台上同时存在着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等不同的近代工业。它们的性质不一样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但是却都是采用机器生产,都为中国的近代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清末)这个运动是在政治法律

5、制度意识形态不能根本变革的约束下进行的,因此以坚持清朝政府的政治垄断, 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 商办的制度,以此为基础来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化模式。 ”材料所述的这一运动 A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C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D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以此为基础来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工业化模式 ”可以看出这一运动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中兴办的近代工业诱导了民族工业的产生。故选 B。 A项错误,外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项错误,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口号; D项错误,洋务企业中的民用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列强

6、的经济侵略。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洋务运动兴办了大量的军事、民用企业。民用企业商品投放市场,对抵抗西方经济侵略产生了一定的作用。洋务运动运用西方科技兴建了一批近代军用、民用企业,但是并不能挽救没落的封建制度。洋务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活动、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李鸿章曾说: “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以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一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终受其敝者。 ”材料表明李鸿章 A认识到中国 “积弱 ”的根源 B主张发展近代军事工业以 “自强 ” C主张吸收两次工业革命成果 D主张

7、发展近代民用工业以 “求富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洋务运动有关内容,解读材料中 “中国积弱 ”、 “财赋 ”等关键信息,说明李鸿章主张 “求富 ”,故选 D。李鸿章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中国积弱的根源,故 A项错误,而 B项没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 C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兴办了大量的军事、民用企业。民用企业商品投放市场,对抵抗西方经济侵略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但是并未 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弱的局面。 图反映了 1913 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的情况。下列对图所示情况产生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中国织布机数量变

8、化示意图(单位:台)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民国倡导使用国货 欧洲列强减少对华商品输出 抵制日货运动的推动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短暂春天出现的原因, 项是在甲午战后,排除。 项均为这一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故选 B。 考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民族工业 的产生于 19世纪 60、 70年代,在甲午战后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衰落萎缩时期。每个阶段出现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阅读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工厂检查所调查的全

9、国工业分布表 ”,对该表内容解读不正确的是 省市 上海 南京 青岛 北平 天津 汉口 山西 陕西 云南 工厂数(个) 5418 25 321 31 92 69 27 2 16 省市 江苏 浙江 安徽 山东 河北 湖南 江西 河南 威海卫 工厂数(个) 206 53 42 37 28 39 3 24 2 A.我国近代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 B.中西部的近代工业有了一定的基础 C.官僚资本主义急剧膨胀 D.因东三省被日本控制而未统计在内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图表中的信息看,江苏等沿海地区发展的比较好,但是河南等内陆省份较少;但是也能反映出中西部地区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缺乏东三省的统计信息,因为东三

10、省已沦陷。因此 A、 B、 D三项均正确, C项是在抗战爆发后急剧膨胀。 考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点评: 1927年开始的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使得民族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并且依然是轻工业发展的比较好,这说明在半殖民地的社会中无法做到建立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完整的工业体系。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式,称呼上用“先生 ”、 “同志 ”取代 “老爷 ”、 “大人 ”,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西式礼仪广为接受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民国时期社交礼仪和称呼的变化

11、反应的问题。 A C两项也能体现,但不是本质问题;礼仪变化不能体现 D项;社交礼仪和称呼上的变化是民主平等思想的典型体现,因此选 B项 考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辛亥革命的进行,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断发 ”和不缠足运动等,促进了平等观念的进一步的传入;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习俗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交通和通信的变化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909 年,有京华百二竹枝词写道: “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 琼林。 ”词中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媚外心理的驱使

12、B工业文明的影响 C攀比世风的结果 D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洋式高楼 ”、 “电灯明似昼 ”等信息可以看出,该时期受到工业文明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选 B。 ACD项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点评:近代中国由于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在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传统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社交礼仪和婚俗等变化上;另一个方面是在生活上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电在中国也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 1913年 9月 5日大公报记载: “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 ”说明当时 A妇女地位有

13、所提高 B家庭观念丧失殆尽 C大众赞同离婚行为 D婚姻方式彻底变化 答案: 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据上海研究资料 )该表反映了上海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 1889年数字系 3天平均所得, 1926年数字则是 2天平均所得 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细阅读材料,材料表明上海的交通工具种类增

14、多,公共交通有一定发展,日益现代化,故 的说法是正确的;另外这个时期虽然上海汽车很多,但都是外国进口的,说上海成为汽车制造业的中心是错误的,故排除 。 考点:近代交通的变化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新式交通工具也在大量的进入中国,但是在半殖民地的中国,新式交通业的发展只是在通商口岸发展的较快,并且大都是引进而不是中国自己生产。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人之言语,轻者达数尺,重者达数丈,数丈以外,不复可闻。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 ”这是选自光绪十三年( 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篇课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 A

15、电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B中国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新式学堂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D电话的应用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引文中的材料是在讲电话的作用,材料来自光绪十三年( 1887 年)国文教科书的一篇课文,当时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属于自然科学成果,因此这篇国文教材只能来自当时的新式学堂。故选 C。 A 项错误,电话只是在大城市刚刚出现; B项明显错误。 D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的教育的变革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近代的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洋务运动期间及兴办了新式的学堂,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培 养了技术工人

16、。在维新变法期间更是广泛地兴办形式学堂,后虽失败,但是新式教育机构保留下来了一些。 1901年清政府新政,编练新军,培养新式人才,更是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 英国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 1770年的 45%降至 1841年的 22%,1901年再降至 6%,工业相应地从 4%升至 34%和 69%。导致英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 A自由主义政策 B政府制定的政策 C两次科技革命 D对外扩张的推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要准确把握题干材料隐含的有效信息,英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时间正是两次科 技革命时期。由于科技革命的出现,才促使英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故选 C。 ABD说

17、法都不是丛生产力的发展角度分析的,因而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点评:两次工业革命是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标志,因此也是考试的重点。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的进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迅速的增加,标志着进入到工业社会。常考的地方有工业革命的原因、成果等,此外和工业革命有关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世界市场的问题也需要掌握。 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 :“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 ( 他们 )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并公正地摆动着。 ”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

18、B工业革命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C英国工人消费水平较高 D工人勤奋劳作使贫富差距缩小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当时英国的工人工作状况是悲惨的,劳动条件恶劣,劳动时间长而且纪律非常严格,由 “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 ”即可知。答案: A、是对材料的表面理解,故错 误。而答案:表述本身错误,贫富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点评:本题通过设置新情景材料,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理解。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等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工厂制度建立,工人与机器结合在了一起,受到沉重的压迫,社会不公越来越明显。 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 6世纪

19、,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史料是 A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 B “除井田,民得卖买 ” C “一人治之,十人食之 ” D “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说的是铁制农具迅速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产量的提高。故选 C。 “工商食官 ”是周朝推行的工商业政策,是政府控制工商业者的政策; BD项是生产力提高的间接影响。 考点:古代生产工具的进步 点评:生产工具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我国春秋时期就出现了铁制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得到普及。与此同

20、时,牛耕技术也发展起来。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我国古代的农业走向了精耕细作的类型。到了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精耕细作 ”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D最大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答案: D 试题分析:古代精耕细作模式是与中国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由于其投入多,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有推动作用,故选 D项。 A项正确,精耕细作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利用; B项正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 C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存在需要精耕细作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的需

21、要。 考点: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点评:古代的农业经济是考试常考的知识点。农业经济主要有三个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此外,小农经济的相关情况如小农经济春秋时期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 唐前期唐六典记载: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 ,而众以散 ”;晚唐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描述: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两者相互矛盾,所以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 “夜市 ” B前 者比后者具有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 “夜市 ” C文

22、学作品缺乏可信度,不能证明唐代出现 “夜市 ” D两则材料时间不同,唐代后期可能已经存在 “夜市 ”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错误,两则材料地点不同,难说矛盾。 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那一则材料更权威的问题;文学作品虽然有一定的文学成分,但是也可以作为史料进行参考,因此 C错误。材料中有关夜市的 “矛盾 ”记载实际上是不同时期的现象,在唐后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夜市出现。故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城市。 点评:古代历代王朝普遍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是,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前提下,商品经济也得到长远的发展,这种现象在唐代表现的相当明显:唐后期出现了夜市和草市。唐代以后继续发展,如宋代出现

23、纸币;夜市和草市普遍,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明清之际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唐律规定: “诸工作(工匠工作)不如法者,笞四十 工匠各以所由为罪,监(监管人员)当官司,各减三等。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官营手工业在唐朝兴起 B政府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C唐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政府对官营手 工业管理严格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 “诸工作(工匠工作)不如法者,笞四十 ”可以看出对官营手工业工匠工作的管理相当严苛。故选 D。 A项不符合史实,从商周时期既已出现; B项说的是民间手工业、 C 项说的是经济政策,均与题干无关。 考点:古代的手工业 点评:我国古代手工业分

24、为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工匠受到严格的管理,质量高,但是不进入市场;私营手工业进入市场,在明代后期占据着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补充。每种手工业的特点需要把握。 在古代中国手工业中 A多种经 营形态长期并存 B官营手工业主要供平民消费 C私营手工业主要自己消费 D家庭手工业主要供民间市场 答案: A 试题分析: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由政府指定和调拨;私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流入市场;家庭手工业的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因此BCD均错误。在古代中国手工业中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多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故选 A。 考点:古代的手工业 点评

25、:我国古代手工业分为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工匠受到严格的管理,质量高,但是不进入市场;私营手工业进入市场,在明代后期占据着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补充。每种手工业的特点需要把握。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 “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农业经济衰退 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商品经济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 “地多烟草、木棉 ”和 “五谷之利不及其半 ”可知 正确,从材料中的 “转卖四方 ”可知 正确, 和 材料中没有反映,故选 B项 考点:明清商品经济 点评:

26、此题难度为偏难,考查提炼多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清商品经济得到明显发展。主要表现有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工商业市镇,也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这些相关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古代中国社会 “凡民有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 ”。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 “士商相混 ”的现象。这说明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看,古代社会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到明朝发生了变化, “士商相混 ”现象出现,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的结果。

27、故选C。 A项明显错误,礼教束缚解除在封建社会一直未出现; B项错误,平等等启蒙思想是在近代西方思想引进后产生的; D项传统社会结构解体明显错误。 考点:明清商品经济 点评: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思想界出现了一股要求思想解放、工商皆本的思潮,等级观念逐渐的淡化。这种思想变化在文学上也有较多的体现。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 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材料指出了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

28、动的历史影响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由题干中的 “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民族君主 国 ”等 “向外猛冲的推动力 ”,可判断这些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故 A项正确。 B项错误,与材料 “宗教动力 ”等信息不符;C项材料未体现; D项明显与材料无关。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新航路开辟只有三个大的知识点需要掌握。一个是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包括经济方面、社会方面、宗教方面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其次是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如本题的内容;第三个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如对世界的影响、对美

29、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等不同的影响。 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 “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 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 ”但是,对于印第安人而言 A “开启了可怕损失的历史 ” B “开启欧洲人扩张与征服的英雄历史 ” C “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 ” D “大西洋变成了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 ” 答案: A 试题分析:考察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的影响。对欧洲来说,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势力的衰落, “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 ”正是对这一作用的反映。对印第安人,则是开始了血泪史的一页。故选 A。 B项是对欧洲殖民者来说的; CD项是

30、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进行分析的。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社会、对欧洲、对美洲、对非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世界来说,世界开始连接为一个整体,是世界全球一体化的开端,对欧洲来说,带来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来说则给美洲印第安文明带来灭顶之灾,贩奴运动也兴起来了。 16至 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 “新 ”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欧洲殖民者殖民活动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美洲新兴独立国 家涌现 答案: B 试题分析:尼德兰、西班牙、法兰西、奥尔良、英格

31、兰均是欧洲地名,在其上加 “新 ”而出现在美洲,直接表现出了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关系,体现了欧洲殖民者的对外掠夺。故选 B。 考点:欧洲的殖民掠夺 点评: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新 ”表明殖民者掠夺的新的殖民地。明显带有新占有的痕迹。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势力的衰落。 “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 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的力量 的结合。 ”这里的 “种种有利的力量 ”应该包括 代议制立宪政体的确立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机器工厂的出现 海外市场的扩大 A B C D 答

32、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政治经济发展与工业革命有关的因素。材料中 “种种有利力量 ”可 项为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 1689年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 1832年议会改革确立了内阁制; 、 两项为工业革命的经济条件,因此 正确。故选 A。 工厂制度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因此 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工业革命的背景 点评:工业革命是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标志,因此也是考试的重点,它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的逐步的积累而发展起来的。首先发生在英国,先进的政治制度和不断扩大市场都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展开。蒸汽机的使用是重要的标志。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工业等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

33、 综合题 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反映着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王朝都城及其相对独立的方国都邑之间。遵循明确的等级城邑制度。各城或建筑高峻城墙,或挖掘巨大壕沟,或利用天然屏障。 陕西岐山风雏村所发现的 西周时期的四合院遗址,凸显着主从有序、内外有别、封闭内敛的典型的 “深宅大院 ”的空间序列,以无言却有形的方式体现着伦理秩序。 风雏村遗址四合院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时期城市的主要职能,并概述西周城市和民居建制中反映出的社会特征。( 4分) 材料二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

34、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 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 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 5里,东至王江泾镇 6里,北至平望镇 l5 里,西至震泽镇 30里,至南浔镇 50里。 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 (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6分) 材料三 中国资本主义私营现代企业的产生前提,是由西方列强的冲击造成的。西方列强入侵

35、冲击造就的以通商口岸为中心的,摆脱了传统中国城市模式的新兴城市,又为其生产提供了土壤与舞 台,中国最早的民营现代企业就是从外资那里获得了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同时又庇护于 “租界 ”这种特殊的场所而得以免除滥用职权、腐败无能的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勒索与损害,才艰难地产生和发展起来。 陈勤、李刚、齐佩芳中国现代化史纲(上卷) ( 3)通商口岸是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 “现代企业 ”出现在通商口岸的原因,并分析通商口岸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客观作用。( 8分) 答案:( 1)职能:政治、军事中心;( 2分)特征:宗法分封制为核心,以礼制维护秩序。( 2分) ( 2)表

36、现:城镇商人聚 集,交易金额巨大,专业分工不同,分布数量密集。( 4分)影响:推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于发展。( 2分,若答 “发挥了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分工与合作 ”也可得 1分) ( 3)原因:原有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随着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较早解体;较早接触到西方先进的近代工业技术;便于获得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免受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勒索和损害。( 4分,答出其中 4点即可) 作用:是了解、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起点和重心,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 4分) 试题分析:( 1)中国古代的城市特别是唐代

37、以前的城市都是政治军事中心,经济功能隶属于政治功能;从材料 “主从有序、内外有别、封闭内敛的典型的 “深宅大院 ”的空间序列 ”可以看出相关的社会特征。( 2)从材料 “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 ”、 “白银动以数万计 ”、 “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 73 个之多 ”等信息可以找到答案:。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可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 3)通商口岸商品经济发展的比较好,自然经济瓦解的较早等一系列的因素使得中国的民族工业较早的产生于此;作用可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的角度 进行分析。 考点:古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点评:古代在唐代以前,城市主要是以军事和政治功能为

38、主,经济功能不强,在宋代以后经济功能逐渐的增强,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了近代,在列强的冲击之下,民族工业产生并且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从 “西欧中心史观 ”到 “全球史观 ”、 “现代化史观 ”,世界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入新起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 19世纪中期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说: “现在的欧洲文明 ,仅仅是以现在人类的智慧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而已。所以,现在世界各国,即使处于野蛮状态或是还处于半开化地位,如果想使本国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且以这

39、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 ” (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史观?我们应如何看待文中作者的这种观点?( 5分) 材料二 20世纪下半期,以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为代表的史学家,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问题,他认为: “全球史观就是载着读者登上月球,观察地球的全貌或一个整体 的世界。这个整体并非 世界上各种文明的总和 ,而是专指那些对世界历史产生 重大影响的事件和运动,人类历史上那些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事件及运动,从而把人们的视野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带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而使人们更关注整个人类,而非局限于东方人或西方人。 ” ( 2) 站在材料二的史学观角度,分析两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 6分) 材料

40、三 20世纪 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 “现代化史观 ”。主张 “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 ( 3)以 19世纪下半期的经济、政治、思想 方面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向 “现代化 ”进程迈进的? 答案:( 1) “欧洲中心论 ”或 “西欧中心史观 ”。( 1)作者的认识片面扩大欧洲文明的作用,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看待欧洲文明的作用。既要看到欧洲文明的确为人类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不应该否定其他地区文明对人类的影响。( 4分) ( 2)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经济的巨大发

41、展,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也促进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欧美通过殖民扩张,把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传播到亚、非、拉地区,使得整个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随着亚非拉日益成为欧美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以欧 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也最终形成。( 6分) ( 3)经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政治:维新变法,推行资产阶级改革;思想:向西方学习、维新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6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全球史观为基本的史学范式,一方面指出了近代以来在全球史研究方面的一些错误观念,另一方面又利用全球史观考查了近代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影响。第 (1)题,运用以上理论加

42、以批驳。第 (2)题,要从经济、政治及思想文化等方面逐项分析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前期社会发展的影响。第 (3)题,也要以全球史观为统 领,从新时期国内和国际形势两个方面分析背景。 考点:史学研究:史观 点评:常考的史观主要有唯物史观、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全球化史观是站在全球的立场上分析问题的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的是历史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代化史观站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政治经济发展变革等角度思考为主;文明史观强调文明是多元的,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应该是相互包容学习的。 妇女地位提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吉

43、利之俗,男女婚配,皆自择定,然后告父母。至婚配之日,耶稣教师诫以善言,为之祈福。男以戒指约於女指,亲宾送之入房,欢宴而散。其俗男女皆分父母之产,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 瀛环志略 ( 1) 依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的婚姻观念,并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5分) 材料二 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 “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 ”。 1918年 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 20世纪 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5分)。 材料三 新

44、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共同纲领中首先订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 1953年公布的选举法规定 “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1954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3)对比材料二,指出材料三中妇女地位的提高出现什么新特点( 2分)。 (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 3分) 答案:( 1)观念:自由;平等;法治 。( 2分)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 3分) ( 2)现象:妇女越来越多出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2分)

45、原因:政治上,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推动(或:政府提倡妇女解放);经济上近代经济发展;思想上,随着新文化运动开展(答 “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亦可得分),妇女思想进一步解放。( 3分) ( 3)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或从制度上保障妇女地位);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2分) ( 4)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日益开放;人性日益解放;政治日益民主。( 3分,答出 3即可) 试题分析:( 1)从材料 “男女婚配,皆自择定 ”、 ”“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 ”等信息可以得出答案:。一定的社会习俗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决定的,可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 2)注意时间和领域 ,据材料归纳现象即可 ;“原因 ”要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角度回答。( 3)应结合关键信息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抓住这些关键信息回答即可。( 4)此问是开放性的试题,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中外妇女地位的提高 点评:近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 色,妇女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英国等近代先进的国家在婚俗等领域率先的自由、平等法治化。中国在近代由于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传统观念也在发生这变化,妇女开始参与社会工作。在建国后才真正的实现男女平等,享有多方面的权力,妇女地位的真正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