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江苏省兴化板桥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 9月双休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 “牛郎织女 ”、 “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 ”等传说 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佛教的广泛传播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对牛的尊重可知牛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牛的重要性在于牛是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下主要的动力,可知选择 B项。 A C D三项显然与题意无关,因为经济决定政治,而非政治决定经济。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点
2、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材料信息的能力。由于平时在学习中学生对铁犁牛耕方式没有直接感观故对此没有深刻体会,建议平时学习中多注意收集图片和视频资料加以学习以补充该方面的不足。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 ”诗中反映的 20世纪 50年代末的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主要由于 ( )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 “左 ”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 “青壮炼钢去 ”是指 “大跃进 ”运动中的大炼钢铁现象,造成这样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共党内存在着 “左 ”倾错误思想的推动,故 C项符合题意。 ABD也是导
3、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但是重要原因而不是主因。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 “左 ”倾错误。 点评:高考对中共在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所走过的曲折历程等内容的考查近几年来有所增加,其目的是通过反面经验教训的总结来为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仔细体会此点。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 “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 ”到 “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 ”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因是( ) A农业合作社的兴办 B人民公社体制的确立 C “大跃进 ”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下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4、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下农民高昂的生产斗志的巨大反差和对比,说明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利于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故 D项符合题意, B、 C两项从实践效果上来看都不利于当时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A项对生产发展有推动和促进作用 ,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考点: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点评:建国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是高考中的常考点,内容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尤其是第三项内容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19561966年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19661976年的 “文化大革命 ”的巨大破坏和 1978年十
5、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阶段特征在学习中必须牢固把握。 1992年,邓小平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时代周刊介绍到:“ 航空母舰 在 13年里转了第二圈。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实现了香港顺利回归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有明确的时间提示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刚刚确立,故 B表述错误, A发生在 1997年, C发生在 2001年,只有 D项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考点: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点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
6、的成就,在高考中尤其要关注对这些成就取得原因的分析和重要时间关键点的识记能力,如十一届三中全会, 1992年的十共十四大和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的内容和重大影响。 20世纪 90年代,外电评论: “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这一时期,世界看到中国( ) A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确立改革开放的政策 C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D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答案: C 试题分析: 20世纪 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正是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故 C符合史实和题意, A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是在 1978年确立, D是目前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当前还能实现。 考点:
7、 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中国社会主义建立和发展道路的阶段特征非常明显,需要牢固把握以下几个阶段的分期界限: 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年 , 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 1953-1956年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尤其是第三项内容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19561966年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 19661976年的 “文化大革命 ”的巨大破坏和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 1979年某地一位农民做裤子卖,一天挣的钱比在地里刨一年还多。远近农民纷纷仿效, 这引起了轩然大波。民兵围追堵截,工商税务补税罚款,然而,撵了集中的却撵不了分散
8、的,裤子交易仍在进行。到 1984年,该地裤子市场终于名正言顺。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初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仍然缺乏本质的认识 B改革需要经历一个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漫长过程 C人民群众的自发行动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动力之一 D中央发展市场经济的政策在一些地方遭到抵制,难以实施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当时由于人们在思想上对市场经济认识还不清楚,再加上较长时间实行计划经济模式,使人们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还保留有大量计划经济的做法,体现了市场经济在中国建立和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故 ABC三项均是正确的,符合题
9、意,而 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是错误的,故选 D。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点评: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模式转而发展商品经济,直到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论述,才使人们对市场经济并不 是资本主义发展所独有的经济手段,市场经济并不直接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相关联这一命题有了准确的认识,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正式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上出现了新生活和新风尚,其根本原因是 A人民当家作主 B国家比较稳定 C农民的土地问题得以解决 D社会的不断进步 答案: A 试题分析:建国后社会出现了新生活和新
10、风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成为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开拓者, B D两项也是社会出现新风尚的原因,但不是主因, C项仅仅是涉及 农民群体,人民的概念中不仅有为数众多的农民还包括工人,广大知识分子等群体,他们共同开创了建国后的新生活和新风尚,故选 A项。 考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巨大变化。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那就是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真正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但必须注意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首次打破列强在轮船运输业的垄断局面是在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答
11、案: B 试题分析: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其中轮船招商局的成功开办打破了西方列强对我国内河航运业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促进了中国内河航运业的发展,故 B项符合史实, A C D三项均与历史事实不符,故选 B项。 考点: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民用企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全力以赴地进行军事企业的建设,企图保护清政府的安全,巩固清政府的统治,但由于开办企业的资金不足故开始转变策略发展民用企业 ,为军事企业的发展筹措资金。 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 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是 长袍马褂 中山装 列宁装 旗袍 西装 A
12、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既保留有中国传统服饰的一些特色,同时也较多的吸收了西方外来服饰的因素,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性,如中山装。旗袍是吸收了满族服饰的内容,一直流行至今,故符合题目要求。长袍马褂是中国古代的服饰,列宁装和西装是欧美和俄国流行的服饰并非中国近代本地所有,故选 C项。 考点: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史内容的感知能力。社会史学是近几十年来的新兴研究范畴,高考将其纳入考试范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质,同时也更好地说明了史学的社会实用功能。与此相关的还有报刊、通信、自然灾害等内容,希望引起学生关注。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推进经济发展
13、,在生产关系方面的主要措施是 A加强国际经济联系 B发展新兴产业 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利用现代科技成果 答案: C 试题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加快经济发展普遍推行 “国家直接干预经济发展 ”的 “凯恩斯主义 ”,取得了 20世纪 70年代以前的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期,使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C项符合题意。 B D两项属于发展生产力的举措不是生产关系, A属外部原因,并不属于调整国内的生产关系,故选 C项。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须要学生牢记以下几个阶段特征: 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的发展奉
14、行重商主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自由主义阶段;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阶段,其中 “罗斯福新政 ”之前的资本主义属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而其之 后即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苏维埃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把大中小工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工业 B把农民的余粮收归国有,防止富农阶级产生 C取消自由贸易,防止商人投机倒把扰乱市场 D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困难中战胜敌人 答案: D 试题分析:苏俄实行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打退资产阶级和沙皇复辟势力以及国外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叛乱和军事进攻,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故 D项符合题意和史实, A B
15、 C 三项都是措施而非目的。 考点: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点评:苏俄实行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这一点在教材中有明确说明,须要补充的是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实施除了有直接应对战争需要的被迫性之外,还有苏俄领导人想将俄国由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主观设想。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 “新 ”在 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C 试题分析: “新经济政策 ”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新经济政策 ”允许苏俄国内资 本主义的
16、存在,试图利用 “资本主义 ”来建设 “社会主义 ”,所以 C项符合题意和史实, A B两项是二者的共同点而非差异, D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故选择 C项。 考点: “新经济政策 ”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异同。 点评: “新经济政策 ”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和难点。高考之所以一再关注 “新经济政策 ”是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尝试,尽管其有很大的不足,最终也未能在俄国完全贯彻,但是其首创精神给后世带来重大启迪和影响,尤其是对今天如何将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推进仍发挥重要作用。 就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 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
17、 C重点放在工业 D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 “斯大林模式 ”,尽管他们都有为改革作出一定的贡献,对 “斯大林模式 ”也有触动,但都未能从根源上突破这一模式,失败在所难免, D 项符合题意, A B C 三项仅仅是表面原因和个人改革的举措,不是共同根源。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点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即斯大 林模式阶段、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改革阶段及戈尔巴乔夫改革阶段。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带来了苏联解体的巨大遗憾。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
18、与败一直以来成为史学家争论的焦点,也成为高考无法回避的难点。建议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多收集此方面的材料深入思考,完成小论文的习作。 苏联解体表明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社会主义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受彻底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挫折,今天仍有许多国家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如中国、越南、朝鲜、古巴等国,不仅社会主义事业没有失败而且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其它国家所称道,故 错误, 项表述均符合史
19、实与题意,故选 D项。 考点:苏联解体的影响。 点评:高考中关于苏联解体内容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苏联解体的过程; 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后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影响等。尤其是通过新材料和创新情境将苏联解体 的因素融入其中,让学生体会当今应该如何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本质是 ( ) A片面强调公有制 B 不考虑生产力的客观水平 C追求农业发展的高速度 D 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 “人民公社化运动 ”是错误的,其本质在于当时的主张严重超越了中国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 B项符合题意; A、 C两项是人民公社运动中主观追求的目标; D项是
20、“人民公社化运动 ”带来的消极影响,都不是本质,故选B项。 考点:人民公社化运动。 点评: “人民公社化运动 ”和 “大跃进 ”运动是中共在建设社会主义 的道路中所犯“左 ”倾错误的具体表现,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降低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考中主要侧重对其消极影响的考查和背后原因的挖掘,本题即是如此。 16一 l8 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 “新 XXX”的地名,如:新尼德兰、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工业革命的进行 D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扩张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描述了在 16
21、-18世纪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欧洲地名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纷纷到达美洲争夺殖民地实行殖民统治,殖民地的命名原则是该地的征服者是来自欧洲的某个国家的某个地区,故 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均与该现象无关。 考点: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点评: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给世界带来巨大影响,一方面西欧国家通过殖民扩张掠夺了大量财富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另一方面也给殖民地区带来深重灾难。将殖民地的名称改为 “新 ”即是欧洲殖民者实行殖民统治的一种表现。 下图 (树上英文为 “FREE TRADE”)描述 的现象所体现的思潮最早出现于( ) A新航路开辟 B早期殖民扩张 C第一
22、次工业革命后 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FREE TRADE”是 “自由贸易 ”的含义,因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 “自由主义 ”的出现, C项符合史实, ABD三项出现的时间与题意要求不符。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点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中有推动 “自由主义发展 ”这一影响,按照高考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应关注资本主义发展经历的如下三个阶段并把握其特征: 第一次工业革命前西欧推行重商主义; 第一 次工业革命至罗斯福新政之间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奉行自由主义; 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明朝初期的一首 “竹枝词 ”说: “平川多种木棉花
23、,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D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错选 A者多。 “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 ”说明织布者不再织麻布,而是种棉织棉布,故 C项正确。 “,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 ”并非 A项 “政府压制棉纺织业 ”而只是正急着征税,故此 D项错误, 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的把握。明清时代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全新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并非所有的材
24、料都是对此现象的反映。 明代有一个笑话,说是朝廷宴请外国元首和使节,结果宴会所用 580件官窑瓷器全部被使节们顺手牵羊带走了。这个笑话主要反映了当时( ) A政治非常开明 B制瓷技术精湛 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奉行对外开放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笑话反映出外国元首和使节对中国瓷器的喜爱,喜爱的原因当然是瓷器精美,故事反映出制瓷技术的精湛。本题考查明朝手工业的情况。注意材料里的 “官窑瓷器 ”,官府手工业的产品质量非常好,工艺精湛,对外国元首和使节有很强的吸引力,才会有如此之举动 ,故选 B项, A C D三项尽管也是对当时外交的解释说明但与材料的核心思想不符。 考点:明朝手工业的特点。 点
25、评:本题材料以笑话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给人以新颖的感觉,这正是新课程理念下高考出题的方向,以新材料和创设新情境将试题切入,解题时须综合调动多个知识点,建议学生将此 题收入高考试题本中详加揣摩。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在这场 “商业革命 ”中( ) A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形成区域性大商帮 D广泛使用金属货币白银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表述错误,宋代的商品经济还未发展到货币占据主导地位的状态; C商帮出现在明清时代; D项也是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与宋代不符,故选 A项。 考点: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
26、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宋代纸币的出现表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活跃,但并不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峰,唐代就以出现了信用货币 “飞钱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以下是某电视剧中西汉长安 “市 ”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 )。 “市 ”的四面建有围墙 B “市 ”外店铺林立 “市 ”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D晚间 “市 ”门紧闭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 A C D三项都是汉代商品交易地点市的特点而 B项是宋代商品市场的特点, 故选 B项。 考点: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特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
27、学生对比所学知识的能力,其核心知识点就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坊市分离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时期。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 )。 A英国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B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海关 C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 D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B C三项出现的时间均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棉纺织领域中 “纺 ”与 “织 ”的分离,然后才扩张到其他领域,故选 D项。 考点: 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需
28、要关注的是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巨大影响,鸦片战争不仅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也标志着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清政府谕令 “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表明清政府已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一政策的调整发生在 ( )。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战争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 答 案: C 试题分析: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开设工厂的限制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因为马关条约中有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设厂的规定,清政府对自己内部民间设厂也就不好再严格限制,同时也是为满足多收商税的需要,故选 C项,其余三项 A B D时间都与史实不符。 考点: 中国近代的重大不平等条约。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国近代重
29、大不平等条约内容的识记能力。中国近代以来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这就为试题考察其内容提供了充足的资料来源,需要我们必须牢记的不平等条约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阅读右表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以下对表格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年份 茶 (万磅 ) 丝 (包 ) 1845年 8019 13220 1851年 9919 23040 1853年 10122 92 896 A中国茶、丝加工水平高,竞争力强 B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 C中国土特产品出口量呈现增长的趋势 D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国的茶叶和蚕丝不仅是土特产
30、品而且质量上乘,技术精湛,一直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几乎没有竞争对手,故 A表述错误,其余 B C D三项都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现状,是正确的选项。 考点: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特点。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两面性特点,一方面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遭受严重剥 削;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也不断地发展,力图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其中中国的土特产品就是民族工业的主要依赖对象。 洋务运动没有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只重军事不重经济 B没有兴办真正的资本主义企业 C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D没有大力宣
31、扬西方思想文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表述错误不符合洋务运动的史实, B D两项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与洋务运动内容无关。洋务运动只在经济层面对中国实行变革而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甚而还要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本身,故失败是必然了,因为它违反了最基本的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就必然要变革生产关系,故选 C项。 考点: 洋务运动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题重在考察学生对因果关系的把握和政治学原理的理解,洋务运动属经济变革,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政治变革相配套,但史实是清政府没有进行相应的政治变革,那失败就是必然的了。 马克 思
32、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写道: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这段话说明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圈地运动的推行 B蒸汽机的发明 C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D分工的发展和劳动工具的专门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揭示了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市场需要量的增加使得传统手工业的生产满足不了市场的实际需求,从而需要寻求新的生产模式,机器生产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满足了这一需求,所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加工过程,工业革命也 就开始了。故 C项是工业革命产生的直接原因。 A、 B是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 D是工业革命的结果或
33、作用。 考点: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 点评:工业革命内容的考查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考查的角度有原因的分析,标志成就以及结合具体材料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等等。平时学习中建议对工业革命的知识点作卡片整理和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经历了十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 )。 A社会性质 B中外关系 C政局和政策 D群众觉悟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是造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曲折的根本因素,它使得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三座大山的压榨而只能蜿蜒曲折的前进, BCD三项也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
34、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选 A。 考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了艰难曲折的总特征。一方面是因为民族资本主义遭遇重重阻碍,但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还是在遭受重大压榨中缓慢前进,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始终 未能成为推动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主导力量,民族资本主义的这一发展特点也造成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重特点。 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包括( )。 美国商品的涌入 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官僚资本的压迫 繁重的捐税负担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
35、族工业发展在抗战胜利后陷入绝境的原因,结合教材所学的知识可知 项均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故选 D项。 考点:解放战争时民族工业的发展。 点评: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是高考中的常考点和难点,须要牢牢把握其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原因: 1.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世纪 60-70年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一战期间 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衰落 抗日战争以后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 “一战 ”期间的发展状况用下列哪句诗来形容比较恰当( )。 A千呼万唤始出来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忽如一夜春风来 D无可奈何花落去 答案:
36、 C 试题分析: “一战 ”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进入短暂的繁荣时期,故用 C项的比喻最为恰当。 A项可用来形容民族企业的艰难产生, B项用于形容事物的开端, D项揭示事物发展进入衰落时期,故选 C项。 考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巧妙解答新情境问题的能力。该题以诗歌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不仅有对语言能力的考查,更渗透了对诗歌情境与历史真实是否匹配的理解,角度新颖,是今后高考改革的方向,应引起关注。 1914 1920 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这主要是因为 ( )。
37、 A清政 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洋务运动的推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B两项发生在清朝末年,显然与材料中的 1914 1920年是民国初年这一时间相矛盾,是错误的, D项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但它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短暂繁荣的主要原因,民国初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期的主因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考点: 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的掌握。高考试题重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以下发展阶段的考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38、的产生19世纪 60-70年代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一战期间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衰落抗日战争以后 。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掀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 义和团民众揭帖 材料二 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两年后,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 “马拉火车 ”的天下奇闻。 材料三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下便
39、将其 “打入冷宫 ”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 “尊卑 ”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 “平起平坐 ”,有伤 “体制 ”,最终被闲置起来。 材料四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 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 “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 “自给自足的惰性 ”,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 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 3分) 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 “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 ”的看法?( 3分) 据材料四归纳
40、铁路的修建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 3分) 答案: 义和团对铁路、电线、轮船的态度,是农民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能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性质,但也说明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愚昧落后。 清政府对待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纯粹是愚昧的表现。清政府的举动延缓了新式交通工具在中国的推广,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与铁路交通相关部门的生产;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的出处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民众对西方近代科技革命产物所拥有的憎恨态度,然后再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即可。( 2)材料二、三共同 反映了清政府官员和最高
41、统治者对近代交通工具输入中国的强烈抵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即可回答此题。( 3)材料四共有 3个语句,分别概括出各自的含义即是答案:。 考点: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的变化。 点评: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交通、大众传媒的变迁,是高考中的新增考点,近年来反复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部分内容长期为传统史学所忽视,属新增社会史学;另一方面,社会史学的内容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学生有亲身体悟,更易体现历史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就难度而言,总体难度不大,只因为学生还不太熟悉这一模式,故得分率较低,希望引起学 生关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 古代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 洋布、洋纱、洋
42、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 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材料二 【下图】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些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 的现象。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纪述 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民间谚语 材料四 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
43、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胡锦涛考查安徽凤阳小岗村时的讲话 请回答: ( 1)读材料一,图片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什么特征?( 3分) 盛世危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分) ( 2)读材料二,图片反映了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3分)当时的农村工作中存在什么问题?( 2分) (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 “大包干 ”为什么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分) ( 4)读材料四, “土地流转的再次变革
44、 ”是否完全否定了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谈谈你的理由。( 2分) 答案: ( 1)特征: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或答 “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经济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 现象: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的自然经济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或答 “自然经济 开始解体 ”也可)。 ( 2)变化:完成了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私有制,在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3)原因: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的弊端。 ( 4)不是。社会主义改造在本质上是建
45、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土地流转的再次变革 ”并不是要取消公有制,而是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试题分析:( 1)图片描绘的是女子 在自家农院中织布的场景,从而体现了中国古代农民经济家庭手工业和农业亲密结合、自给自足的特点。从盛世危言的内容可以看出随着洋货入侵,中国原有的手工业开始破产,即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给中国带来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 3)材料中的 “大包干 ”是指包产到户,也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回答出产生积极影响的原因即可。( 4) “土地流转 ”依然没有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6、故而没有改变公有制在中国的主体地位,没有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属性。 考点:中国古代 农业经济的特点和近现代的农业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农业发展历程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侧重了农业经济发展背后原因的考查,须要补充的还有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集中在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和思想文化中封闭、保守主义,以至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风云浙商 ”在当今媒体频频出现。近代民族企业家里, “宁波帮 ”曾经叱咤风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八八七年,他(严信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五万两,从日本
47、购入蒸汽发动机 、锅炉和四十台新式轧花机,雇佣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 到一八九七年,据九月二十一日中外日报报道,该厂 “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 闻近日各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 ”。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二 (通久源纱厂)纺纱机器现经安妥,开工在即,外洋机器厂派洋人二名来甬(宁波),已为该局雇佣 宁波道台已批示慈溪县的仁乾及其他华商商号,准其建立一个火柴厂制造火柴。他们准备暂时雇佣日本工匠 这是一个新创举,可使中国在这种一向被外国入口货独占的行业中,今后也可分得一分利润。这工厂将设于偏僻的处所,不至于使城市中人觉得讨厌或影响健康。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 1897年 4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在概述数年以来中国新式工业兴办情况后,接着指出: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 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