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回头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西汉董仲舒提出的 “三纲五常 ”理论,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 “道德准则 ”。从根本上看,这是因为它( ) A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 B反映了劳动者人身地位的提高 C适应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以人为本,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答案: C 试题分析: “三纲五常 ”宣传忠孝思想,严格等级秩序规范了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们的思想,是防止人民 “犯上作乱 ”的思想武器,从根本上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故选 C。 A项错误,材料反应的是日常道德,与经济并无直接的联系; B项明显错误; D项以
2、人为本错误,我国古代有民本思想但是无人本思想。 考点:儒家伦理道德 点评:儒家伦理的道德是封建社会的道德原则,从根本上说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但是却极大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股反对儒家伦理道德的新的思潮。 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反应了( ) A唐朝佛教兴盛 B唐朝时期儒学没落 C魏晋时期佛教兴盛 D魏晋时期佛教获独尊 答案: C 试题分析: A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南朝; C项正确,佛教在为魏晋之际得到极大的发展,寺院林立; D项说法错误,儒家思想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 考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 点评:佛
3、教在东汉明帝传入我国后很快就本土化了,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元宵节的出现就是说明了这一点。魏晋时期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得到很大的发展。在宋明之际更是如此,佛教和道教与儒学柔和形成了宋明理学。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 “勇敢是怯懦和卤莽的中道,一个人过度好胜就变成了鲁莽,过度恐惧而畏缩不前就变成了怯懦。 ”有类似思想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庄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中道 ”“过度 ”告诉我们,这是亚里士多德的 “中庸之道 ”理论,与中国的孔子有相同之处。故选 B。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等;庄子认为万物齐一,对
4、待人生的态度是逍遥。 考点:古代百家思想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 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清朝统一台湾时, “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余,延袤二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 ”。(台湾府志卷 21)以上材料说明( ) 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 清朝时台湾主要生产食糖和粮食 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反映了清代
5、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清统一后,在台湾加强了管理,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大陆的移民,也为台湾的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材料 “糖谷之利甲天下 ”可以看出台湾的 主要经济作物是产食糖和粮食等;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是,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的重要保障。故选 D。 考点:台湾的开发 点评:和台湾的历史是近代史考查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近代以前,清政府统一台湾并加强了在台湾的统治;在近代,台湾 1895年被日本占领, 1945年光复;后来由于内战,台湾在此与大陆分离直到现在。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导下,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得到长足的发展。 ABCD四位同学在看完动画片西游记之后有如下叙述,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 )
6、 A唐僧带回的除了经书还有佛像、花果种子 B别看他带回了这些经书,实际上没人看得懂,因为那都是梵文写成的 C唐僧去的 西天 实际上是今天的印度半岛 D哎,你别说,唐朝的皇帝还真够开明的,外国的东西都敢学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正确,完全可以带回佛像和花果种子; B项错误,中国与印度文化交流,唐僧在印度多年,熟悉梵文; C项正确,佛教发源于印度; D项正确,唐代中外交往频繁,实行对外开放的国策。 考点: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 点评:本题借助佛教东传的故事考查了唐代的一系列的基本史实。唐代政治大统一, 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频繁,各项政治制度逐步的建立和健全。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对世
7、界特别是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 “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 ”。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订每年 3月 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 ) A以民为本思想 B民族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民生主义思想 答案: D 试题分析:首先排除 A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中没有民本思想。其次, B项民族主义思想的初期是推翻清朝统治,后来又增加了反帝思想,不符合题意。C项是其思想的核心思想,主要是建立民国,也不符合题意。植树主要反映了孙中山关注民生。故选 D。 考点:三民主义 点评:民主义孙
8、中山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分民族、民权、民生三部分。民族主义指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民权主义主张建立共和国,是核心;民生主义是要实现人民的富裕,平均地权。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辛亥革命的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明清时期,所谓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其中 “新安 ”、“山右 ”分别指现在的( ) A浙江、山东 B广东、山东 C安徽、山西 D浙江、山西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商帮的情况。古代著名的商帮是徽商和晋商。安徽即新安即是商帮的中心所在,山右则是山西。故选 C。其它各项在古代的称谓均与材料不符。 考点:明清商品经济 点评:明清商品经济得到明显发展。主要
9、表现有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工商业市镇,也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这些相关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影响最为广泛的一个传统节日 -元宵节。它又称“灯节 ”“上元节 ”“元夜 ”“元夕 ”,早在西 汉就在历法里确定为正式的重大节日,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据说源于某种宗教,可能是( ) A佛教 B道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东汉明帝时期,佛教开始传入我国。故选 A。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春秋时期产生;天主教是近代前期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在阿拉伯世界与中国交往过程中特别是在元代传入我国。 考点:佛教的传入
10、 点评:佛教在东汉明帝传入我国后很快就本土化了,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元宵节的出现就是说明了这一点。在宋明之际更是如此,佛教和道教与儒学柔和形成了宋明理学。 “孔子(公元前 551-前 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他从 30岁左右开始授徒讲学,开创了儒家学派。 ”从这段简介中可知,儒家学派产生于( ) A公元前 6世纪后期 B公元前 5世纪后期 C公元前 6世纪前期 D公元前 4世纪后期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历史的基本的知识,时间的计算问题。从孔子生活的年代可以看出,其生活在公元前 6世纪后期到公元前 5世纪前期。在他 30岁左右开始讲学,应该是在公元前 520年左右,故
11、选 A。其它时间均不正确。 考点:历史时间的计算方法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基础的知识,但是学生对此并不是十分明白。举例说明,公元前 2年应是公元前 1世纪末期,公元前 102年应是公元前 2世纪末期。 明清之际出现了一股反封建的思潮,根本原因是( ) A政治的腐败 B人民的反抗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程朱理学的因循守旧 答案: C 试题分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分析根本原因,要从经济的角度入手。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得思想界出现了一股追求个性发展、反对宋明理学的新思潮。故选 C。 ABD三项都不是从经济的角度分析问题。 考点:明清批判思潮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明清进步思
12、潮的出现的原因。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提出了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业等主张,被称为进步思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主要内容实质等也需要掌握。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 479年鲁哀公追封孔子为 “尼父 ”,公元 492年北魏孝文帝遵奉孔子为 “文圣尼父 ”,贞观二年唐太宗遵奉孔子为 “先圣 ”, 1307年元成宗封谥孔子为 “大成至圣文宣王 ” 以上史实不能说明( ) A历代君主都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 B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 C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答案: A 试题分析:历代君主中有一
13、些并不推崇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例如秦朝,西汉初期等。故选 A。 B项正确,孔子的思想主张社会的和谐,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统治; CD项正确,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儒家思想的内容。孟子主张民本、仁政,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此外,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西汉时期确立统治地位,唐宋三教合一后发展成宋明理学,明清成为了官方哲学并出现了批判思想。此外,儒家思想在每一个阶段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 ”“谷雨前,先种棉;谷雨后,种瓜豆 ”。下列关于这些谚语的说法正确的是( ) 清
14、明、谷雨是二十四节气里的两个节气 二十四 节气是北宋沈括制订的 这些说法没有任何科学性可言 这些谚语我国古代农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清明、谷雨是二十四节气里的两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完全确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科学性因此。因此 正确,故选 C。 考点:古代文化常识 点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天文学领域的代表性的成就。他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小农经济的基本的要求。 春联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下列新中国成立以来某 地农村百姓家盛行的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扎根农村干革命,志在全球一片
15、红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目问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以所有的事件是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副对联中都有特征性的词语, 与 “文化大革命 ”时期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有关, 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与新中国成立有关。所以选择 B项。 考点: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历史事件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新中国成立后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的基本特征和时间。总的来看,常考的有这么几个事件: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大、文革、和十一
16、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等。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甲午战争发生于 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 1900年应是( )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古代的基本的常识,干支纪年的计算法。干支纪年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取天干和地支各一个字,组成年份, 60年一甲子。材料已经告诉你 1894年是甲午年,向后数六年,即是庚子年,故选 B。其他各项经过计算均不正确。 考点:古代文化常识 点评:文化常识近年来成为考试的一个热点,主要是以选择题考查,干支纪年是其
17、中的一个考查的方式。解决此题,首先学生要明白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知道它们的计算顺序和轮回的方法。 古代中国社会 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 。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 士商相混 的现象。这 说明( )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古代社会严格的 “四民 ”等级划分到明清之际的 “士商相混 ”,反映出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等级观念逐渐淡化。故选 C。 A 项说法极端;B项说法错误,中国古代从未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项传统社会结构解体说法错误,传统社会结构在
18、近代开始解体。 考点: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点评: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思想界出现了一股要求思想解放、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代表人物有李贽、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等。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工皆本等,是传统儒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董仲舒认为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
19、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由此可知 A项正确。 BD项是荀子的观点; C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董仲舒新儒学 点评:董仲舒在汉代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把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黄老学说、阴阳家思想、法家思想,发展成新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确立了思想领域里的统治地位。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新儒学的内容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昭公二十五年(前 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公 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说明孔子提倡 ( ) A要体贴他人 B应贵践有序 C行政为本 D人际关系要和谐
20、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孔子的话的意思是君要有君的样子,臣要有臣的样子,父要有父的样子,子要有子的样子,各尊其位,不能僭越,体现了孔子的等级思想。故选 B。 AC 项材料未体现; D项说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但是材料体现的是人际关系的等级差别。 考点:孔子思想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的理解孔子主张的等级思想。孔子的其它思想如仁和礼、德政、教育思想等都需要掌握。此外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如春秋时期确立,战国时期发展,汉朝确立了文化领域里的统治地位,宋明之际发展到理学阶段,明清出现了批判思想。 儒家思想经过 2000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荀子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主要
21、表现在( ) A提倡 仁政 B提倡 以德服人 C主张礼法并用 D提出 天人感应 答案: C 试题分析: “仁政 ”是孔子的主要思想。孟子倡导 “以德服人 ”,他提出: “以力 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天人感应 ”是汉代的董仲舒在其所著的天人三策中提出的。故 A、 B、 D项均排除。 “礼法并用 ”是荀子最早提出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竭力主张礼治,反对法家的 “法治 ”,而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把法家的 “法治 ”思想纳入儒家思想体系,从而形成了一套 “隆礼重法 ”的治国理论。所以应选 C。 考点:战国百家思想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百家
22、争鸣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儒家、墨家、法 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孔子 仁 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 非攻 主张的思想基础 答案: B 试题分析:先秦时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是流行的是法家的思想, A新兴地主阶级喜欢法家不是儒家的思想, B项明显正确; C显然错误,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不一定是孔子的思想, D是墨家的思想。 考点:百家思想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百家争
23、鸣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 “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 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 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随
24、着世界各地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的密切的发展,人们对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能够站在全球的角度,及全人类的角度重新进行分析和评判。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历史事件时,不仅要站在本国家或者本民族利益的角度,更要站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角度去分析。材料突出了史学对现实的借鉴功能,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学习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重视文明传承。答案:选 D项。 ABC三项都是只说了史学研究的一个方面 。 考点:史学研究 点评:研究历史要尽可能的根据历史材料还原历史,并且研究时思路要进入当时的历史发展背景中。史学研究还要注意一定的史观的问题,站在一定的立场上。判断一个历史事件主要是看是不是有利于社会进步,推动社会
25、发展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判断的标准。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对待史料的问题也需要掌握。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有亡国,有亡天下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亡国者,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必有责焉耳矣 ”。下列历史事件中符合 “亡天下 ”含义的是( ) A 1127年的靖康之耻 B 1644年的甲申之难 C 1856年的天京变乱 D 1935年的华北事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分析的出,顾炎武认为的亡国只是政权的更迭,亡天下则是天下大乱,人将相食。根据分析, ABC项都是政权的更迭, D项符合亡天下的条件。 考点:明清进步思潮 点评:
26、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提出了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业等主张,被称为进步思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主要内容实质等也需要掌握。 2006年,商代 “子龙鼎 ”等四件珍贵文物入藏国家博物馆。 “子龙鼎 ”是已发现的商代青铜圆鼎中形体最大的一件,也是带有 “龙 ”字铭文最早的青铜器。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推测出 ( ) A子龙鼎是先秦时期形体最大的青铜器 B商代青铜器上已出现大量可辨认的甲骨文 C国家重视文物保护,抢救流散的文物 D子龙鼎在商周青铜器中具有独特研究价值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能
27、力。解答本题可以用排除法。材料没有提及商代 “子龙鼎 ”等四件珍贵文物是国家从海外抢救回来的,所以 C是错误的;题干中说 “子龙鼎 ”是已发 现的商代青铜圆鼎中形体最大的一件,不是先秦,故 A是错误的; “龙 ”字铭文是金文,不是甲骨文,故 B是错误的。因此选D 考点:商周时期的手工业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商周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商周时期主要是青铜冶炼业。我国古代手工业分为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每种手工业的特点需要把握。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
28、A掀起瓜分狂潮 B发动战争扩大市场 C扩大资本输出 D割占中国台湾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是 19世纪 50年代。鸦片战争以后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1856年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B项正确 A、 C、 D三项都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点评: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国门而发动的侵略性战争。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五口通商,降低关税都有利于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但是由于中国的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商品销售受到严重的阻碍。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 A统领六部,处理各
29、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答案: C 试题分析:明初为解决政事繁多的问题而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职责与功能就是辅政的;清初军机处是雍正年间为了方便对西北用兵而设置的,军机大臣只对皇帝负责,只能跪受笔录,没有决策权。故选 C。 A项错误,这二机构均无实权; B项不符合明朝内阁; D项是军机处的参与的事务,但无实权。 考点:内阁与军机处 点评:明朝废除丞相后,逐渐发展起内阁制度, 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除了要掌握明代的内阁和清代的军机除外,
30、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 “二府三司 ”制、元代的一省制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须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 ) A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工部 B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工部 C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 工部 D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工部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有关的基本知识。三省为中书、门下、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号令、审核、和执行。尚书省下设置工部、兵部、刑部、礼部、吏部、户部六部,负责相应职责。根据以上分析答案:为 B 考点:三省六部制 点评:解答此题
31、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和运作程序。三省六部制是在隋唐朝时开始形成,宋元时期发展演变。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隋唐时期确立的科举制等制度也需要掌握。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包括汉、唐两个时期的有关情况 A、 B项只分别说了一个方面故不选。由 “首长制到委员制 ”看起来宰相数量逐渐增加,但这只是表象,题目要求说出反映的实质问题,故应该思考为什么宰相数量逐渐增加,这种增加意味着什么,由此可以推断出是皇权在不断加强。故选 D。
32、 考点: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点评: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三省之间相互制约,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大权集中于皇帝。与此相关的隋唐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科举制也需要掌握。 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朝统治,在后期扩大了西周疆域;在后期却造成了分裂割据局面,瓦解了周朝的统治,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 A诸侯地位的变化 B井田制的兴衰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生产关系的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井田制 。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西周社会的上层建筑即分封制也逐步崩溃。所以造
33、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根本原因一般都是从经济方面找, AB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分封制 点评: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打破了当地的血缘关系,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句话指的是( ) A推行分封制 B废除行省制 C废除郡县制 D设立郡县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综合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的 “秦 ”、 “为之郡邑 ”、 “废侯卫 ”不难得出正确
34、答案:是 B。 A 是西周、 D 是元朝、C也与秦朝史实不符,应为实行郡县制。 考点:郡县制 点评: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要加强中央集权。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秦朝实行的其他的重要的制度如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法律制度等都需要掌握。 你认为下面的情况,哪种不可能是真实的( ) A公元前 202年某月某日,身在咸阳的小苏给家人写了一封信,用的是小篆。 B公元前 228年某月日,一官员称呼嬴政为大王,未受斥责。 C公元前 218年某月,张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尉,负责该郡治安,并享有皇帝所赐一块封地。 D公元前 219年,太仆王某奉命给秦始皇购买上等良马。 答案: C
35、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新情景题,考查秦朝的有关情况。公元前 221年,秦统一中国。秦统一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措施。秦朝统一文字,统一以后的字体采用小篆,所以 A项是正确的。公元前 228年,秦还没有统一,嬴政还没有称皇帝,所 以 B项也是真实的。公元前 218年,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是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没有封地。所以 C项是不真实的。答案: C. 考点: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秦朝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相关情况。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用小篆统一全国文字,在战国时,诸侯国君便纷纷称王;太仆为皇帝买马更是正常。 秦始皇在中央机
36、构中设太尉一职,但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秦始皇为了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 B秦始皇为了自己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 权力更加集中 C秦始皇缺乏可委以此重任的优秀人才 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秦朝统一中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其中太尉负责全国的军事,但是,皇帝担心军权旁落,虽设置其职,并无安排相关人员接任,皇帝直接管理全国军事。故选 B。 A项是丞相职责; CD项明显错误。 考点:秦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代 2000多年一直沿用。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代替。与此
37、相关的知识点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矛盾斗争以及所采取的措施也需要掌握。 某国的法令: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 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 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 鼓励橄榄油出口。 ”该文献是( ) A十二铜表法 B民法大全 C梭伦改革的法令 D权利法案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反应的内容是梭伦改革的内容。梭伦改革在政治方面,把公民按财 产的多寡划分公民为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可以担任不同的职务。故选 C。AB项是罗马法的相关内容; D项是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法案。 考点:梭伦改革 点评:梭
38、伦改革是雅典走上了民主制的道路,推动了雅典的进步,也为人类创造了政治文明遗产,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役制,公民不会再因为债务问题而沦为奴隶,发展工商业等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 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 “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里的 “变局 ”和 “创举 ”指(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成立 D 临时约法的颁布 答案: C 试题分析: “创举 ”应是以前没有的,是新生事物。从整个政局变化来看,应是指中华民国的成立 亚洲第一共和国。 AB项均未体现新生事物; D项是在民国成立后颁布的。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
39、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辛亥革命的背景也需要掌握。 (楚庄王 )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 “在德不在鼎。 ”庄子: “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引自司马迁史记这一段文字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诸侯争霸 B问鼎中原 C分封衰败 D天子遭难 答案: C 试题分析:鼎是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的轻重大小等,反映了其政治野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周王室的衰落,已经不能有效地监管各诸侯国。故选 C。AB项只是材料反应的现象; D项说法明显错误。 考点:分
40、封制 点评: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通过分封形成了层层的等级制度。但是西周的分封制存在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强,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等,西周后期,分封制走向衰落。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西周实行的宗法制、礼乐制度等也需要掌握。 2009年春节期间,一条有趣的祝福短信十分流行: “佳节来临,恭祝家庭顺治,生活康熙,人民雍正,学业乾隆,成绩嘉庆,前途道光,财富咸丰,德才同治,心情光绪! ”根据相关的基本文史常识判断:康熙、雍正、乾隆等称号应属( ) A国号 B年号 C谥号 D庙号 答案: B 试题分析:国号指即国 家的称号,或一个朝代的名称,如唐宋元明清等;谥号则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
41、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如文、武、康、明及荒、嬉、纣等;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如贞观、开元、康熙等;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祖或宗;题干中的康熙、乾隆等属于年号。故选 B。 考点:古代的年号、谥号等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相关的介绍已经在试题分析中说明,需要强调的是我国古代的几个著名的皇帝如汉武帝 、康熙帝等,它们的谥号、庙号需要特别注意。 中国与西方在亲属称谓上有很大的不同。如:对与父母同辈的称谓,英文只用 “uncle”和 “aunt”,而中文则用 “伯伯、叔
42、叔、舅舅,姑妈、姨妈 ” 等。这种差异所反映的实质是( ) A汉字比英文有更强的表现力 B英语比汉语的内涵更为丰富 C西方人更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D中国人较西方人更具家族观念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西方称谓的差异反应的本质问题是中西方对血缘关系的重视程度不一样。中国有着宗法制和宗法思想的传统,敬祖尊宗,重视家庭伦理,历朝都是把孝道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故选 D。 AB项显然与材料所指内容无关;C项说材料未体现。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在西周时期确立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随着西周的灭亡而灭亡。但是宗法制的精神却保留了下来,在各朝主要表现为皇帝的继承制度,在民间则更多的是家族观念。 五口通商
43、章程附带的海关税则规定,中国海关税率大幅度压低到5%-6%左右。这一规定反映了 : 英国发动鸦片 战争的初衷 中国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 海关失去了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 中国海关税与国际接轨 (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 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英国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而降低中国海关税则为英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大开方便之门。根据所学的知识, 的表述也是正确的。 的说法则是错误的,并非与国际接轨,而是受到外国列强的控制。故选 C。 考点:鸦片战争 点评: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使中国丧失了 大量的主权,开放通商口岸和
44、协定关税能够体现出此时的侵略要求。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即中国近代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分界线。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 “天下谁人最快活? ”有人答:“金榜题名, ”有人说: “功成名就。 ”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万钢说 “畏法度者快活 ”时,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答案: B 试题分析: AD项明显错误,关键点不是大臣的回答是否矛盾和背离主题,而是没有回答到皇帝的心中。
45、B项说明了皇帝的想法,加强皇权专制。 C项说法明显错误。 考点:明代的政治制度 点评:明代政治制度需要掌握的重点只有两个: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有关废除丞相的目的和内阁的职责等也需要掌握。 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的基本史实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注意把握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演变的两条线索: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是专制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在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中,中央集权、君
46、权不断得到加强,相权、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故选 D.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在秦朝创立,其内部存在着两对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除此之外,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 “二府三司 ”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的主要后果是( ) A统治者大兴文字狱 B儒家思想统治得到强化 C官僚机构更加臃肿 D提高了官僚从政能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明清实行八股取士,是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
47、许发挥个人见解,虽然 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但是,客观上也使儒家思想的统治得到强化。 B项符合题意。 A项也是控制思想的手段,和八股取士并无直接关系; C 项与此材料无关; D 项说法明显错误。 考点:明清对思想的控制 点评:明清时期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一是一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严重的束缚了个人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实用性的人才,从形式上看,则实行八股文写作。这一切的做法都使得思想统治强化。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述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薛西斯讲 :“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 ,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是自由的 ,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 ,他们 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 ”这段材料主要阐明了( ) A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B波斯人非常赞赏希腊的制度 C波斯当时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