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一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33817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一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3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一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3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一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3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一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3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一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一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主要通过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B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C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D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 “周之所以定天下 ”是指周朝家天下的周王统治权力的牢固,原因材料里提到了 “立子立嫡之制 ”、 “有封建子弟之制 ”,即宗法制和

2、分封制,也就是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故选择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美国一家报刊写道: “对那些富裕的居民来说,中国入世的好处随处可见,进口的奔驰轿车更加便宜,沃尔玛的商品更加丰富,但也并非都是赢家,对那些靠政府保护出售农产品的农民来说,生计有可能变得艰难。 ”作者认为入世可能 A扩大中国的贫富差别 B增强居民的社会购买力 C冲击中国的落后产业 D加快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 “对那些靠政府保护出售农产品的农民来说,生计有可能变得艰难 ”可知 C正确,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2

3、0世纪 70年代初期,联邦德国总理维利 勃兰特在阐述他的新东方政策时说到: “把联邦共和国作出有利于西方民主的决定说成是针对中欧和东欧而作出的决定,这也肯定是错误的 德国政府的政策是在相互尊重不同社会制度的同时,寄托于这样的期待和希望,即我们能为欧洲的共同利益创造一个基础。德意志民族所处的地理位 置使我们对此负有特殊的责任。 ”材料表明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政治目的是 A摆脱北约对联邦德国外交政策的控制 B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欧洲政治一体化 C谋求联邦德国在欧共体的主导地位 D消除民族隔阂,谋求德国统一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 “把联邦共和国作出 肯定是错误的 ”可以看出有淡化意识形态的内容,但根

4、据时间 20世纪 70年代初期,实现欧洲政治一体化是错误的,故排除 B; A、 C与材料无关,故排除;用排除法,选择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有学者认为:中国由于没有经历过欧洲历史上那样长时间、大规模的习俗改革运动,因此直至今日依赖思想、享乐主义、投机心理仍严重存在,日常生活中赌博打牌、大吃大喝、比阔斗富的不良现象比比皆是。材料中所说的 “习俗改革运动 ”是指 A工业革命 B启蒙运动 C宗教改革 D文艺复兴 答案: C 试题分析:选项中所涉及的只有宗教改革涉及到了习俗,所以选择 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斯大林模式从

5、形式上看表现出来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实际上它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地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盲目追求纯粹的社 会主义经济,片面追求公有制,政治上忽视民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反面证明新经济政策的正确性 B斯大林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全一致 C斯大林模式不可能推动苏联的现代化建设 D斯大林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 “实际上它的关键问题是 片面追求公有制 ”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未与苏联国情相结合,所以与能和国情相结合的新经济政策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选择 A; 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C项与史实不符,所以错误; D表述不符合史实,也不对。 考点:

6、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 “新华约 ”之类的某种 “反北约 ”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世界政治局势有清楚认识 B低估了中俄在组织中的领导作用 C表达了对美俄争夺中国的担心 D没有认清该组织的新特点 答案: D 试题分析:虽然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安全为先行的多边合作组织,但是其新特点是不结盟的、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开放性 的地区合作组织。所以上述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只是看到了其 “安全先行 ”的特点,却没看到其新特点

7、,故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在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或群体)因应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利益和联邦 公共 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从而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 ”这段话的核心观点是 A政治体制和国家性质应适时而变 B因时而变是美国宪法发展的重要特征 C政治制度建设要随经济发展而调整 D谈判妥协是美国宪法得以发展的途径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所述是 “宪法原则和实践 ”的变化,所以 A、 C排除;材料虽然也提到了 D,但是题目要求是这段话

8、的核心观点,故应该从宪法变化角度去选择,答案:为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直到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在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中,那些后发国家,如德国、俄国和日本等依旧残存着明显的专制化色彩。对此,相对合理的解释是 A缺乏普遍充分的思想启蒙运动 B选择了自上而下的进化道路 C历史文化传统和特殊 国情使然 D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先发国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德国、俄国和日本等依旧残存着明显的专制化色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于这些国家封建文化传统浓厚有关,也与走向现代化的方式为自上而下的道路有关,所以 C最符合题意。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

9、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阅读材料: 1958 1965年中国对外援助额统计(单位:亿元人民币) 时间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金额 2.76 3.50 3.63 5.19 8.54 9.61 12.16 18 中国在 1958 1965年间加大对外援助力度的历史背景是 A中国出现了边境安全危机 B冷战背景下局部热战的加剧 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呈现低潮 D两极格局动荡下世界政治力量出现重组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时间和对外援助数量的增加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援助主要针对的是第三世界国家,而这时处于两极格

10、局之下,但是各种政治力量在分化组合,所以会因此增加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下图中上面降落下来的不是炸弹,而是写着民主主义革命的降落伞。其中投放和接收降落伞的国家分别是 A苏联、中国 B美国、日本 C苏联、日本 D美国、中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图片下方写有 “从天而降的礼物 ”几个字,说明是投放国家在帮助接受国家,所以答案:有可能是 A、 B两项,再根据降落伞写着 “民主主义革命 ”可以排除掉 A,因为苏联帮助中国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不是民主主义革命。图中所示美国投放民主主义革命的降落伞是指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而对日本进

11、行民主改造的史实。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983 1989年,世界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9.4%,世界经济的年度增长率为 7.8%,同期外国直接投资的年增长率为 28.9%。材料表明 A世界金融的一体化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 B地区贫富差距阻碍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 C资本运行的自由化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 D贸易的自由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方式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提供的数字可以看到国外直接投资年增长数额最大,这是国际金融发展的结果,它也对世界经济增长及出口增长作出了 巨大贡献,而结合时间及材料所述三个数字看,这都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故选择

12、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9 月 14 日(蒋介石)日记云: “阎之罪恶甚于宋之(失)平津,其为无胆识,一至于此,实为梦想所不及也,可痛之至。对于苏俄之运货交通更生困难矣。 ”与蒋介石所痛有关的战事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 “罪恶甚于宋之(失)平津 ”和 “对于苏俄之运货交通更生困难 ”可以知道所述战事应该是发生在北方,故选择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1920年 12月,毛泽东在致新民学会

13、学员蔡和森的信中说: “罗素在长沙演说,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谓宜用教育的方法使有产阶级觉悟,可不至要妨碍自由,兴起战争,革命流血 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俄国就是个明证,所以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 ”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共 产党早期组织成员 A认为俄国革命道路要和中国实际结合 B主张思想启蒙以唤醒民众 C主张用宪政手段改造中国社会 D认识到劳工阶级取得政权的必要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毛泽东的评价主要是针对罗素的,根据 “罗素在长沙 但反对劳农专政 ”和 “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 ”、 “我 完全适用社会

14、主义的原理与方法 ”可以看出毛泽东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认为建立劳农专政必要的,故选择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梁启超说: “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 ”“ 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 ”这表明他 A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B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C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 D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

15、答案: A 试题分析:由 “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 相缘 ”、 “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 ”可知 C不合题意,且梁启超认为中国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故 A正确;根据 “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 ”可知 B错; 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说苑 立节篇中记载,(战国后期)楚国白公胜作乱,申鸣为楚王率军而战,当白公胜虏其父作要挟时,申鸣说: “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 ”材料实质上说明了 A君王地

16、位提升 B宗法制度陷于崩溃 C纲常伦理观念遭到摒弃 D诸侯严格履行分封义务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所述事件实际上是当君臣关系和父子血缘关系发生矛盾时,君臣关系高于了血缘关系,所以实质上说明君王地位上升了,故选择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 5.6亿亩,明朝增加到 8.5亿亩,清朝又增至 11亿 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 “瘠卤沙冈 ”“陡绝之地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铁制农具的发展 B水利灌溉的进步 C人口的快速增长 D统治者的政策推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连 “瘠卤沙冈 ”“陡绝之地 ”都被辟为耕地,那一定是需要,只

17、能是因为人口快速增长,原有耕地没法满足需要了,所以才将这些地方辟为耕地,故选择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 “这些成果在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 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 ”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求善而不在求真 B缺乏理性精神 C 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 B 试题分析:科学是与理性相联系的,理性是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而材料中所述 “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

18、 “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 ”则是理性的对立面,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说文解字 序载: “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 八曰隶书 ”。汉书 艺文志亦载: “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以上材料表明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C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D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能反映后一个材料,故排除; B不符合史实,所以错误; D不符合第一个材料,所以不对; C与材料相符,故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

19、发展。 朱熹说: “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 ”。 “同是事 ,是者便是天理 ,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A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B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 “是者便是天理 ,非者便是人欲 ”,是在说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了正常欲望或者说违背了正常的将是人欲,所以 A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 “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

20、,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 ”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征收工商税费,减轻农民负担 B实行农商并举,促进经济发展 C加强政府调控,平抑粮食价格 D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说到了 “当其贵 ”、 “当其贱 ”两种情况,都有 “上禁止勿贵 ”、 “上禁止勿贱 ”,结果却 “愈腾其贵 ”、 “愈益贱 ”,适得其反:所以作者想要表达的主张是反对政府调控,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商品自由流通,故选择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清朝嘉庆道光时期,士商相混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当时的历史文献中,

21、“绅商 ”或 “儒商 ”这样的词汇使用频率很高。绅商这个群体,拥有相当 的经济实力,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成为很多大、中城市乃至部分乡镇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这一现象的出现 A说明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已经解体 B体现了封建国家大大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 C是当时中国社会内部经济积累和历史转型的结果 D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表现 答案: C 试题分析: “清朝嘉庆道光时期 ”正处于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商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所以选 C; A项 “已经解体 ”不符合史实; B项这时清政府不仅没有放松对商业的控制而是加强控制,所以错误; D项不符合

22、题目所述时间,所以不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一位西方人在他的中国见闻录中提到 “这个城中,男女比例为 1:2,很多人新近才从外地迁来,与我先前看到的中国城市不同。此地的妇女徒步或骑马公开地在大街上招摇过市,一点也不害怕外国人。 ”这座城市应当是 A 1750年的北京 B 1810年的上海 C 1842年的广州 D 1860年的南京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所提现象看,应该是 D,这是在中国国门被迫打开之后出现的现象,所以 排除 A、 B, 1842年刚刚国门洞开,长期生活在闭关锁国状态下的中国妇女,不可能 “一点也不害怕外国人 ”,所以 C也不符合史实。 考点:近代中国

23、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陈独秀主张 “崇实际而薄虚玄 ”、 “实利的而非虚文 ”的伦理观念,力倡 “生活神圣 ”、 “利用厚生 ”,强调现代社会利益由个人利益积合而成,自利心和公共心为经济之两大砥柱。对材料观点的准确解读是 A主张个人利益至上 B批判儒家重义轻利观念 C肯定经世致用思想 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 答案: B 试题分析: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的主张 “崇实际而薄虚玄 ”、 “实利的而非虚文 ” “利用厚生 ”等明显带有对儒家伦理道德的批判,所以选 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有学者认为: “明清之际 一些思想家以前

24、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 “异质 ” A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B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C是封建晚期 “西学东渐 ”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所述的 “一些思想家 ”是指王夫之、李贽、顾炎武和黄宗羲等人,他们 “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 ”,其思想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映的是新兴市民的要求,故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综合题 ( 15分)【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 在欧洲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经有过一道修筑最为坚固但又最为短命的长城 这便是德国境内的 “柏林墙 ”。柏林墙与朝鲜半岛上的 “三八线 ”一样,均为 “冷战 ”下的产物,又都为水泥所筑,可称得上是欧亚大陆上的两条 “姊妹墙 ”。柏林墙是东德政府根据人民议院 1961年 8月 12日通过的法令,于 8月 12 13日夜间修筑。目的是制止东德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西德。原为铁蒺藜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两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 1970年,虽然东西德之间关系有所改善,东德政府还是把柏林 墙加高到 3米以阻止居民逃向西方。到 1980年,围墙、

26、电网和堡垒总长达 1369 千米。除筑墙外还严格限制西柏林与东德之间的人口流动。后根据东、西德政府 1971年 12月 20日签署的协议,限制略有放宽。 1989年下半年,东欧各国政局剧变。民主德国在向德国西部移民浪潮的冲击下,于同年11月 9日,将存在 28年零 3个月的柏林墙推倒,促进了德国的统一。 柏林墙(冷战时期最震撼人心的历史和动人心魄的故事)【 英 弗雷德里克 泰勒著 刘强译】 (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 “柏林墙 ”修筑的背景。( 8分) ( 2)根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柏林墙被推倒的影响。( 7分) 答案:( 1)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德国分裂为东德、西德。柏林被苏联

27、和美国、法国、英国分区占领。东德居民大量流入西德。( 8分) ( 2)促进了德国的统一。加剧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进程。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的结束等。( 7分。言之成理即可赋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可知背景有 “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 ”、 “德国分裂为东德、西德 ”;由所学知识可以知道 “柏林被苏联和美国、法国、英国分区占领 ”和“东德居民大量流入西德 ”。 ( 2)根据材料可以知道 “促进了德国的统一 ”这一影响;根 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加剧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进程 ”、 “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的结束 ”等影响。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

28、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 15分)【选修 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和平建国纲领 (一九四六年一月三十一日政治协商会议第十次会议全体一致通过) 国民政府鉴于抗日战争业已结束,和平建设应即开始,为邀集各党派代表与社会贤达举行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国是,以期迅速结束训政,开始宪政,特制定本纲领以为宪政实施前施政之准绳,并邀集 各党派人士暨社会贤达参加政府,本于国家之需要与人民之要求,协力一心,共图贯彻,纲领如左: 叁、政治 (一)当前国家设施,应顾及全国各地方、各阶层、各职业人民之正当利益,保持其平衡发展。 (二)增进行政效能,应整饬各级行政机构,统一并划清权责,取消一

29、切骈枝机关,简化行政手续,实行分层负责。 (三)建设健全之文官制度,保障称职人员,用人不分派别,以能力、资历为标准,禁止兼职及私人援引。 (四)确保司法权之统一与独立,不受政治干涉,充实法院人员,提高其待遇与地位,简化诉讼程序,改良监狱。 (五)厉行监察制度,严惩 贪污,便利人民自由告发。 (六)积极推行地方自治,实行由下而上之普选,迅速普遍成立省、县(市)参议会,并实行县长民选。边疆少数民族所在之省、县,应以各该民族人口之比例,确定其实行选举之省县参议员名额。 (七)自治县政府,对于其辖区内之国家行政,应在中央监督指挥之下执行之。 (八)中央与地方之权限,采均权主义,各地得采取因地制宜之措施

30、,但省、县所颁之法规,不得与中央法令相抵触。 1946 年 2月 2日解放日报 (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和平建国纲领通过的背景。( 8分) ( 2)根据材料,指出和 平建国纲领在政治上体现的民主原则。( 7分) 答案:( 1)抗日战争胜利。重庆谈判和双协协定签订。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各党各派和各届人士的共同努力。( 8分) ( 2)保护人民的正当利益和平等权利。司法独立。地方自治。民族平等。( 7分。答出其中三点即给满分) 试题分析:( 1)背景:根据材料可以得知 “抗日战争胜利 ”、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 “各党各派和各届人士的共同努力 ”;由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在政协会议召开之

31、前还进行过重庆谈判,达成了双十协定。 ( 2)关键要认真阅读材料。根据纲领内容中的 “(一) ”可以得出 “保护 人民的正当利益和平等权利 ”;根据 “(四) ”可以得到 “司法独立 ”这一信息;根据“(六) ”可以得知 “地方自治 ”、 “民族平等 ”。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 15分)【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宗之立,虽由劝进,然天命人心之所归,虽古圣贤之君,亦不能辞也。盖自太祖以来,海内用兵,宁岁无几。重以海陵无道,赋役繁兴,盗贼满野,兵甲并起,万姓盼盼,国内

32、骚然,老无留养之丁,幼无顾复之爱,颠危愁困,待尽朝夕。世宗久典外郡,明祸乱之故,知吏治之得失。即位五载,而南北讲好,与民休息。于是躬节俭,崇孝弟,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却任得敬分国之请,拒赵位宠郡县之献,孳孳为治,夜以继日,可谓得为君之道矣!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刑部岁断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号称 “小尧舜 ”,此其效验也。然举贤之急,求言之切,不绝于训辞,而群臣偷安苟禄,不能将顺其美,以底大顺,惜哉! 金史 ( 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金世宗改革的背景。( 8分。照抄原文不给分) ( 2)根据材料,概述金世宗改革的成效。( 7分。照抄原文不给分

33、) 答案:( 1)长期战争,社会动乱。赋役繁重,盗贼横行,人民反抗。道德沦丧,百姓怨声载道,危及统治。金世宗深谙国情,知道如何治理国家。( 8分,意思接近即可赋分。照抄原文不给分) ( 2)政治清明,官吏各司其职。生产发展,人们安居乐业。秩序恢复,社会安定。金国进入相对繁荣时期。( 7分,意思接近即可赋分,答出其中三点即给满分。照抄原文不给分) 试题分析: (1)这一题要求不得摘抄原文,主要考查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首先要能大体读懂这段文字,找出属于背景 的段落,即 “盖自太祖以来, 知吏治之得失 ”,然后将这一段文字分出层次,最后把每层的意思用现代文表达出来即可。 ( 2)这一题答题

34、思路与上一题相同,只要找出属于改革成效的段落,然后用上面的的步骤依次去做即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金世宗改革(课标外)。 (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比起明治维新在世界史上获得的卓越地位,被历史学家们称作 “同治中兴 ”( 18621874 年)的这段中国历史常常被习惯性地视作可以被忽略的失败努力,它是自 19世纪中叶开始的黑暗中国中的一个阶段而已。然而耶鲁大学天才而又早夭的 历史学家芮 玛丽( Mary Clabaugh Wright)在她的著作同治中兴中,却提出了一个迥然不同的结论,她相信同治中兴中那一代人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事实上,正是他们的成功,至少使清王朝又延续了半个

35、世纪。根据历史的记载,一些在 19世纪 70年代期间前往过中国与日本的人都相信,中国更有可能在这场近代化运动中获得成功,因为他们似乎有更多的力量投入到现代军事与工业的建设上。 许知远醒来: 110年的中国变革 从甲午战争到镀金时代 评论材料中关于 “同治中兴 ”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 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 129 分) 紧扣评论对象 ,观点明确; 合理引用史实 ,进行多角度评论; 论证充分 ,逻辑严密 ,表述清楚。 二等( 85分) 能够结合评论对象 ,观点较明确; 引用史实 ,评论角度单一; 论证较完整 ,表述清楚。 三等( 40 分) 偏

36、离评论对象 ,观点不明确; 未引用史实; 论证欠缺说服力 ,表述不清楚。 参考要点: 观点一: “同治中兴 ”可以被忽略(或成效不大)。( 2分) 论述: 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目的在于维护清朝腐朽的反动统治,客观上延续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 小部分官僚的自发图强,阻力大,成果小;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主要利于洋人图利与经手官员中饱私囊。 企业的封建管理和垄断性导致效率低下、浪费惊人。(答出其中三点即得 10分) 观点二: “同治中兴 ”卓有成效。( 2分) 论述: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大规模的近代化进程(如工业、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近代化等)。 利于镇压反抗、平定社会叛

37、乱,使清朝统治延续半个世纪。 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和瓦解本国的封建经济。 催生了实业救国思想。 对社会生活、传统观念都有一定冲击。 (答出其中三点即得 10分) 试题分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首先需要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出观点,这个材料出现了两个观点:即 “同治中兴 可以被忽略 ”和“同治中兴 成效显著。然后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去论证观点的正确性。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所以选好观点之后,要结合所选观点根据自己所学,将与该观点有关的史实回忆出来,以在论证时抽用;同时这一题还考查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论证时还要求从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38、,角度越多越能多得分。从所学知识的角度来看,本题就是要求考生对同治年间洋务运动的史 实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回忆,多角度的去阐释所选观点。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 15分) “你幸福吗? ”2012年 “十一 ”国庆周,中央电视台以 “你幸福吗 ”为题做随机采访,引发观众对幸福的思考。幸福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我们寻找的最好东西,也是完满的目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期 中国 西方 古代 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一箪食,一瓢饮 ”能够修得高尚品德,

39、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多子多福 ”是幸福的显著标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家族 “香火 ”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 “知识即美德 ”。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近代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作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 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 “幸福 只是某一生物 能够无阻

40、碍地满足 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 现代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 “越穷越光荣 ”。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 “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 ”成为 2010年的流行语。 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作个人幸福的体现。 ( 1)从上述材料看,古代中国和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 2分)概括中国古代幸福观的特点。( 4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西方幸福观变化的原因。( 6 分) ( 3

41、)根据材料,指出西方社会从古到今幸福观的演变趋势。( 3分) 答案:( 1)共同之处:注重精神满足(或答忽视物质追求)或重视道德修养。( 2分) 特点:家族的观念突出;主张个人幸福服从家族发展( 4分)。 ( 2)中国: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国家和个人都陷入生存的危机(或民族危机严重)。( 1分)经济:小农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 分)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更多人要求个性解放( 1 分) 西方: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1分)经济:工业革命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 1分)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解放人们的思想;享乐思想流行。( 2分) ( 3)

42、发展趋势:古代:追求精神享受和道德境界(或答忽视物质享受);( 1分) 近代:追求 物质享受(或答享乐主义流行);( 1分) 现代:在满足一定物质需求的条件下,注重个人社会价值的追求( 1分)。 试题分析:( 1)共同之处:由古代一栏中的 “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和 “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 ”等信息就可以得出答案:。特点:由材料 “多子多福 ”、 “家族 香火 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家族的观念突出;主张个人幸福服从家族发展 ”这一特点。 ( 2)根据材料中中西方对幸福追求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西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史实和特征去思

43、就可以得出答案:。 (3)这一问根据材料中古代、近代和现代西方社会对幸福追求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就可以得出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苏格拉底;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 10分)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

44、不断的文明?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 中国的人口庞大无比,也有助于文明的连续性。中国从一开始起,就能供养很可观的人口,因为那里的土壤和气候结合得很好。 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在适合农业的地方,就发展起中国文明;反之,则实行一种畜牧的生活方式,不 管它是属于蒙古人、满人还是突厥人的。 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彼此间犹如意大利语之于西班牙语、瑞典语之于德语,颇

45、为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其原因就在于,它由表示意义或物体的汉字组成。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但是,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它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 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 全球通史 1500 以后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 材料二 黑格尔在提到古希腊自然环境时说: “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关系和联系又靠大海来沟通。我们在这个

46、地方碰见的是山岭、狭窄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 平原流域 ;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生产、生活方式多样,航海交通和商业贸易发展。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往流动,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 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政权、财权、神权分立,又联合起来共同推翻 “一元化 ”的族权,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血族共产制,形成以 “个体导向 ”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中国文明连续不断的原因。( 4分) ( 2)根据材料二,指出希腊文明与

47、中国文明的不同之处( 4分) ( 3)两则材料在史学理论上有何共同点?( 2分) 答案:( 1)封闭的地理环境;人口庞大;农业发达;共同的文字;非凡的考试制度;儒家文化的影响。( 4分。答出一点得 1分,答 对四点给满分) ( 2)海洋环境;多种经济形态并存(或航海和商业贸易发达);以 “个体导向 ”为倾向的文化渊源;民主制度。( 4分) ( 3)强调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的重要影响。从自然环境、经济、文化、政治等角度阐释文明的内涵。( 2 分。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酌情赋分) 试题分析: (1)这一题要求根据材料一分析,其实很简单,只要是阅读材料,根据三个省略号就可以将材料分为三层,每一层提炼一个原因,就可以得出前三个因素;最后一个省略号后边还可以分为三层,就是另外三个原因。题目要求答出四点即可得满分。 (2) 这一题根据材料二即可以得出答案:由 “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 大面积的整块 ”可知是 “海洋环境 ”,由 “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生产、生活方式多样,航海交通和商业贸易发展 ”可以得出第二点,由 “形成以 个体导向 为倾向的文化渊源 ”得出第三点,由 “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得出第四点。 ( 3)这两则材料在说中国文明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