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第三次教育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atcommittee260 文档编号:33817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第三次教育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3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第三次教育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3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第三次教育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3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第三次教育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3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第三次教育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第三次教育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嘉定二年( 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 “王师北定 ”这项事务的会是 A尚书省 B参知政事 C枢密院 D军机处 答案: C 试题分析:审题注意 “两宋 ”“负责筹划 王师北定 ”应该宋代负责军事的中央机构,选项中 C符合。 “尚书省 ”的组织机构,到了隋朝定型,负责六部,北宋初,形式上还保留尚书省的组织系统,但权力既不归属,郎官又不治事,权借此以寄禄秩,别无差遣,尚书省的制度名存实亡 ,故

2、A不正确 ;参知政事协助宰相处理中枢事务有两种方式:一是几位参知政事并无具体分工,通盘协助宰相处理各方面政务;一是几位参知政事有了具体分工,各负责某一方面政务,所以 B不正确。军机处为清代设置所以 B不正确,故选 B。 考点:考查宋代中央机构 点评:本题以南宋诗人陆游的诗歌考查宋代制度的变迁。宋代制度还可以考查二府三司中的其他职能,以及宋代制度变革 的影响等。 20世纪 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 “无知 ”“好战 ”“狡诈 ”“危险 ”,到了 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 “勤劳 ”“智慧 ”“灵巧 ”“善于进取 ”“讲求实际 ”。导致这两种印象的原因分别是 A新中

3、国成立初,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B美苏 “冷战 ”的影响; 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C新中国实行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中苏建交, 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答案: A 试题分析: 20世纪 60年代中期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意识领域丑化中国,70年代初期中美民间交往增加,尼克松访华后关系正常化,印象较客观。 B中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与美国印象无关, C中 1979年不符合 70年代初期, D, 中苏建交与美国印象无关。故选 A。 考点:中美关系 点评:本题通过美国对中国印象词材料分析中美关系。中美关系

4、是高考的热点,可以考查中美关系的不同时期不同表现,以及不同的原因和影响等。 “1980年中美达成协议:由美方提供设备、由中方技术人员操作,在中国新疆的奇台和库尔勒建立监测苏联核武器和导弹试验的监测站,所获情报中 美共享。 ”这段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A中美已结成军事同盟 B中美已妥善解决意识形态的分歧 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关系 D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已初见成效 答案: C 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中美在对苏核武器和导弹问题上是合作的,当时中苏关系破裂,美苏争霸,中美 1979年建交,所以中美为了本国利益有合作的条件和必要性。合作不是同盟,中国 80年代实现不结盟政策;意识形态的分歧始终存在;对外开

5、放是经济方面。故选 C。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本题应注意时间和史实的掌握,理解国家利益是外交的根本准则。还可以考查中国 80年代以来外交在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成就。 1949年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第二条规定: “缔约国应消除其国际经济政策中之冲突,并鼓励任何缔约国或所有缔约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该条规定对于美国来说 A有利于从经济上控制欧洲 B增强了遏制苏联的经济实力 C马歇尔计划的使命已完成 D强化了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地位 答案: A 试题分析:北大西洋公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军事集团组织的条约,材料中强调缔约国的经济合作,当时美国是超级大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然而西欧二战

6、后经济实力大大削弱,更多依赖美国,所以有利于美国从经济上控制欧洲。苏联在经济上无法抗衡美国,遏制苏联的经济实力不是美国的条款的主要目的。马歇尔计划是对欧洲的援助计划,此时没有取消。美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地位是有其经济实力决定的。故选 A。 考点:冷战格局的形成 点评:本题注意正确分析条约内容,要求看到外交辞令背后的真实目的。还可考查冷战格局形成的过程及 表现和评价。 古巴导弹危机走进 60个春秋。当年赫鲁晓夫曾向肯尼迪建议 “我们同意从古巴撤出您认为是进攻性的手段 美国代表需要声明:美国方面考虑到苏联的安全和焦虑,将从土耳其撤出自己的这种手段。 ”这表明古巴导弹危机 A发生时美苏两极格局尚未确立

7、 B是苏联核力量弱势下的一次争锋 C由美国发起并以苏联妥协告终 D拉开了美苏双方冷战的序幕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最后以苏联的退步告终。 A两极格局在 1955年华约建立标志最终形成; C错在美国发起;拉开冷战的序幕的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D错;从材料可以看出,赫鲁晓夫代表苏联不得不撤出在古巴导弹,只要求美国声明从土耳其撤出,体现了优势在美国,故选 B。 考点:美苏争霸 点评:本题要求正确理解外交辞令,把握关键信息。还可以考查美苏争霸不同阶段不同表现,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等。 约

8、瑟夫 奈教授 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 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 “冷战 ”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D从某些维度来看, “单极世界 ”和 “多极世界 ”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 ABC不符合史实,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然仍不失为一个大国,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大为削弱,美国尽管经济地位受到欧盟和

9、日本的挑战,但是其军事实力却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因此当今世界格局尽管呈现了 “一超多强 ”的局面,但却日益呈现多极化趋势。奈教授认为顶部力量是单极的,而经济力量是多极的,体现了他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多维度认识。故选 D。 考点:多极化格局的加强 点评:本题给了我们新的概念,应结合所学正确解读。多极化趋势还可以从形成因素和国际意义等方面考查 在学习和研究俄国(苏联)历史中,国旗图片从 “镰刀斧锤星旗 ”到 “白蓝红三色旗 ”的变更宣告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 ”。某班同学对这一事件从国际关系方面展开探究,其历史价值在于 A完成一次历史图片的释读 B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C剖析出冷

10、战格局的形成 D认识到世界格局的变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国旗的变更体现了苏联解体,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是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重大挫折。 A不符合历史价值; B不符合曲折性,材料仅仅体现了挫折; C明显错在 “形成 ”。故选 D。 考点:苏联解体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排除法可解,锻炼学生审题能力。还可以考查苏联解体的原因和过程等。 一位学者认为: “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它体系。 ”并认为: “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 ”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A英国光荣革

11、命成功时 B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 C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 答案: D 试题分析:与 “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 ”“意识形态斗争 ”应该开始于十 月革命之后的社会主义制度, “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 ”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受到重创,故选 D。 考点: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运动受到重创但意识形态斗争没有消失。意识形态的斗争还可从美苏争霸和中美关系发展角度考查。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提出了一个战略设想,简称为 “和平鸽 ”战略(如下图)。 “和平鸽 ”战略的基本结构是: “和平鸽 ”的

12、身体前部是亚洲国家联合会(待建),东翼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西翼是亚欧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的升级),身体后 部(南方)是南美、大洋州和非洲国家,联合国是 “和平鸽 ”的头部。 “和平鸽 ”战略说明 A中国正积极致力于新型的区域合作 B中国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C中国正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和平外交 D中国已经放弃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 “和平鸽 ”战略中亚洲国家联合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欧经济合作组织体现了亚洲在合作中的地位,站到中国角度,体现了要与多地区的合作,故选 A。中国综合实力材料没有体现;联合国是 “和平鸽 ”的头部,体现中国正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和

13、平外交, C不如 A对材料反应全面; D不符合史实。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本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考查了中国当代外交思想。新中国外交还可以从与大国和周边国家关系等角度考查。 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由 “东王公 ”“西王母 ”“山公 ”“土公 ”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 A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B鼓励土地买卖 C注重以地契界定土地所有权 D禁止开垦荒地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 ”可以看出西汉时期地主注重以地契界定土地所有权。故选 C。 A不符合史实, BD材料没有

14、体现。 考点: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点评:本题通过材料理解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用契约的形式固定土地私有权。土地私有制可以从其形成和性质等角度考查。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白银、非洲的劳动力、中国的丝绸茶叶以欧洲为中转站形成 “大三角贸易 ”,中国成为当时经济贸易中心区域之一,也是货币财富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一切优势均未能荡涤旧的基础实现社会转折,其中最为主要的政治因素是 A “重农抑商 ”的传统观念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闭关锁国 ”政策压制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专制集权制度对旧经济秩序强大的维护功能 D牢固的自然经济结构阻碍了传统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答案: C 试题分析:审题注意 “政治

15、因素 ”,排除 D,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都是专制集权制度的体现,故选 C。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 点评:本题结合新航路开辟实际考查中国明清时期古代经济,综合性较强。还可以考查影响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明朝海瑞说: “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 ”丘浚说: “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 。 ”“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 ”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 海瑞正确的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丘浚客观的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 他

16、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选择错误的理解判断,明朝海瑞主张实行井田,不是科学解决土地的办法;他们都认识到限田、均田对缓解土地问题作用,丘浚认为 “可以暂而不可以常 ”故选 D。 考点:中国封建土地制度 点评:本题通过明朝官吏的主张考查明清土地问题,需学生对材料全面理解。还可以考查井田制,均田制,土地兼并等。 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如下图造型和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 C清朝政府采 取

17、鼓励瓷器出口政策 D瓷器是当时中国惟一的外销商品 答案: B 试题分析:瓷器在唐代就大量销往海外;清朝采取闭关锁国,不鼓励出口;瓷器不是唯一的外销商品。故选 B。 考点:明清时期中外贸易 点评:本题通过瓷器的外销,考查明清时期中外贸易,注意理解闭关锁国政策和制瓷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的 “城市 ”是由 “城 ”(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 )和 “市 ”(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 )连称而来。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 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 筑城是为了维护统

18、治秩序 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 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城是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有护城河,具有军事防御作用,所以有维护政权政治功能,有利于维护统治, ”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 ”体现具有森严的等级。古代政府多少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 不对。故选 A。 考点:古代城市 点评:本题通过城市的概况考查历史解读能力。古代城市可以考查 “市 ”的变化以及城市功能的变化等。 共同纲领规定: “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

19、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 “另起炉灶 ”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 “一边倒 ” D “求同存异 ” 答案: A 试题分析:另起炉灶有两层含义:对外 “另起炉灶 ”宣布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 关系,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当作普通侨民对待;对内在建国初期周恩来提出要另起炉灶,创立新型的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的外交队伍。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指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通过材料 “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 ”不仅是特权,更多是新的外交关系的重新确立。故选 A。 考点:新中国的外

20、交 点评:本题属于概念理解性的题目,平时学习中应该注意区分和理解历史概念。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还可以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1958年 7月,台湾当局利用美 国进攻黎巴嫩的机会叫嚣 “反攻大陆 ”。 7月18日晚,毛泽东作出炮击金门的指示,意在击美,支援阿拉伯人民。 8月底,美国撕下了 “盟友 ”的假面,丢下台舰掉头遁去。毛泽东决定以民族大义为重,暂缓收复金、马,并亲自写下告台湾同胞书,指出 “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由此可见当时 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中共有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想法 美国避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 “台独 ”势力开始猖獗 A B C D 答

21、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 “美国进攻黎巴嫩 ”“ 炮击金门 ”可以得出 ; “和为上计 ”可看出 , “美国 丢下台舰掉头遁去 ” 正确, “反攻大陆 ”可看出台要统一而不是独立,所以不是台独势力; “台独 ”势力开始猖獗主要是在 20世纪 90年代。故选 A。 考点:中国统一大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和正确理解台独势力概念。两岸关系还可以考查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以及一国两制等。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 1600 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 “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做 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强调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并要 求做到两者的

22、内部统一 。直到 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这等于宣布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核心部分 公有制及中央计划体制 的抛弃。 ”这则材料无法揭示出的史实是 A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有市场化取向 B邓小平南方谈话打破了原有禁忌 C中国市场经济抛弃了公有制和计划体制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发展和创新 答案: C 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计划向市场的历程,也可理解到南方谈话的意义,体现了马克思实事求是思想的应用。中国的市场经 济抛弃了计划经济体制但加强宏观调控的作用,改革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C不符合史实,故选 C。 考点:中国经济体

23、制改革 点评:本题是否定选择,通过材料正确理解选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可以考查其影响,还可以与苏联等国的经济改革比较考查。 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认真阅读材料, A错误,法庭立案根据 ”不告不理原则 ” ; B中“唯一 ”错误,法官审判应重证据但不是唯一; C中 “必

24、须 ”错误,被告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 ”所以在判决前是无罪的,故选 D。 考点:罗马法 点评:本题主要根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正确理解选项和材料的关系解题。还可以考查罗马法历程和对当今世界的影响等,如十二铜表法。 1742年,辉格党领袖、内阁首相罗伯特 沃尔波,因失去了下院多数的信任而被迫率内阁集体辞职,此后, “内阁失去下院多数信任必须辞职 ”就成为英国一种不成文的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 A防止国家元首专制独裁 B形成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关系 C进一步增强内阁首相的权力 D协调内阁与国王的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目指出 “内阁失去下院多数信任必须辞职

25、”主要阐述了内阁和议会中下院的关系。英国元首是国王,所以 AD不正确;英国首相与内阁共进退,内阁辞职也就意味着首相下台, C不正确;故选 B。 考点:英国政治制度 点评:本题主要 通过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还需正确理解英国责任内阁制。还可以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以及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等。如英王的地位,1832年议会改革等。 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 “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认为自由贸易的原则不可侵犯 D支

26、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到格雷斯顿认识到鸦片战争是非正义的, B不正确 ;但他也没有表示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C排除;材料中 “可耻的交易 ”可以看出格雷斯顿反对为维护鸦片贸易进行战争,而因维护自由贸易原则而反对战争, C不正确;他只看到了维护鸦片贸易,没有认识到因果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故选 A。 考点:鸦片战争 点评:本题是典型的材料式选择题,需要对材料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鸦片战争的性质。鸦片战争还可从其背景和影响中考查,如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的影响等。 1871年,中日两国在琉球事件后谈判 中日修好条规时,日本代表团坚决不同意清政府在条

27、约中自称 “中国 ”,要求只写 “大清国 ”。清朝代表力拒: “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即与各国立约,亦仅只约首书写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容皆称中国,从无写改国号之例 ”。对中日关于 “中国 ”名称使用产生的争议,理解正确的是 日本实际上不承认清朝政权代表中国 中国政府在外交活动中首次使用 “中国 ”这一名称,故不被日本接受 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 “大清国 ”和 “中国 ”同时使用,法律意义相同 清政府据理力争是捍卫了国家尊严的行动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即各国立约亦仅只约首书写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容皆称中国 ”,所以 中 “首次 ”错误,用排除法,故选 C

28、。 考点:日本侵华 点评:本题运用材料阅读理解能力。日本侵略可以从甲午战争和 20世界 30年代的侵华战争考查。 20世纪 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答案: B 试题分析:近代化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之一,列强侵华也是线索之一,A不对;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了中国实现近代化的前提是争取民族的独立这一特殊性,故 CD不对。人类文明发展在近代史体现了向

29、资本主义文明过渡的必然趋势,故选 B。 考点:中国近代化 点评:本题综合性较强,主要是历史概念的理解,需要学生有高度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某同学在网 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 1937年 9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声称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中国共产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他不知道该材料的真伪。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再次合作而作出了努力 B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始终坚持三民主义 C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目标是反对日本侵略 D

30、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格格不入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37年 9月联系史实 1937年 9月 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所以 A 正确。 B 错在 “始终 ”中共还有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故选 A。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联系史实的能力和正确理解材料的能力。抗日战争可以考查其国共关系的变化,两个战场的作用,以及胜利的意义等。 20世纪 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 “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 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

31、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 ,幻灭得太快了。 ”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B “要和平,争民主 ” C “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 D “打倒列强,除军阀 ”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提取 “20世纪 40年代 ” “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 ”描述的应是抗战胜利到解放战争开始的场景。 A是辛亥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故选 B。 考点:解放战争 点评:本题需要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能力,把握好关键词,正确把握各个时期的口号和时代性。本阶段还可考查重庆谈判和旧政协会议,以及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等。 在人民解 放战争即将胜

32、利之际,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信美国总统杜鲁门:“ 中国悠久的文明和她的民主个人主义终于会再显身手,中国终于会摆脱外国的羁绊,对于中国目前和将来一切朝着这个目标的发展,理应得到我们的鼓励。 ”这段话表明 A美国转变了对中国的根本立场 B美国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感到无可奈何 C美国准备笼络新生政权 D美国要帮助蒋介石恢复其在大陆的统治 答案: B 试题分析:结合两极格局的背景,艾奇逊的信中 “民主个人主义 ”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 “摆脱外国的羁绊 ”,并不是指中国取得独立,而是指摆脱苏联的控制。尽管文中也提到 “鼓励 ”之类的话,但并不意味着笼络新生的政权,从材料中也看不出帮助蒋介石的意图。

33、结合所学,美国对中国的根本立场没有变,在两极格局下,美国对中国共产党即将在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感到无可奈何,但并不想支持新生的政权故选 B。 考点:中美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需要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结合所学理解材料的能力。中美关系的变化应放到国际背景 下考虑。 傅立叶认为:现实的工业文明或工业制度是新成立的奴隶制,是对人类的危害以及人类的耻辱。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个看法 A是正确的,揭示了工业资本主义的罪恶 B是错误的,抹杀了工业文明成果 C是片面的,没能全面认识资本主义制度 D是激进的,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傅立叶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看到了资本主义随着工业

34、文明发展带来的弊端,认为其实新成立的奴隶制度,但从历史角度看,现实的工业文明或工业制度也具有其历史进步性,如使生产力飞速发展,近代政治民主化发展等,所以傅立叶得说法是 片面的,故选 C。 考点:空想社会主义 点评:本题需要对傅立叶人物及其背景了解,并能全面看待工业文明和工业制度。还可以考查其他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思想,如欧文,圣西门等。 1917年 11月 8日,中国驻俄国的记者发回电文说: “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军事会下令,凡政府命令非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 现城内各机关尽归革命党掌握,民间尚无骚扰情事。 ”据此判断当时的情境是( ) A俄国布尔什维

35、克党已经夺取政权 B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宣告正式成立 C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然把持政权 D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对俄国革命持中立态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时间 1917年 11月 8日,地点是俄国,该事件是十月革命。 B中还不能称苏联 “现城内各机关尽归革命党掌握 ”可看出 C不对,材料没有表明中国的态度, D不正确;故选 A 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本题需学生运用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准确联系十月革命事件概况。十月革命更多考查其性质和影响的较多。 中国共产党在 “二大 ”上提出的最低革命纲领要求: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统一中国为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从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的实践来看,这里

36、所说的 “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就是指 A资产阶级共和国 B社会主义共和国 C新民主主义国家 D实行多党制的国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共产党在 “二大 ”上提出的最低革命纲领要求,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及其革命的力量,此时,要建立的应是各革命力量联合的政府。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是指由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故选 C 考点:中共党史 点评:本题综合性较强,跨度大,需学生准确把握二大内容,并用历史史实证明。需要学生掌握好不同时代特征。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诗词作家。毛泽东诗词反映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也是中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见证。根据毛泽东诗词所反映的历

37、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多少事 从来急 天地转 光明迫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 屈指行程二万 ”是长征时期 “军叫工农革命 ”是秋收起义后 反映的新中国成立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反映了毛泽东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故选 D。 考点:毛泽东 点评:本题需要学生对毛泽东诗词和事件了解,并根据内容判断其时期和反应的事件。还可以考查毛泽东思想以及对毛泽东的评价等。 “比较 ”是历史学习和研究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轻拂史尘

38、,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 宪法或宪法性文件 产生的背景 主要内 容 历史地位或评价 共同纲领 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954年宪法 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 1982年宪法 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A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B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C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39、 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 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共同纲领是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的,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通过排除 BD,通过 1982年宪法的内容可以看出其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但不代表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排除 A。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法制 点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制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还可以考查新时期的法制建设,如民告 官的法律依据等。 综合题 ( 15 分)在追求近现代民主政治过程中,一曰理念,二曰民情,三曰实践,关乎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

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20年 11月 11日,经过在海上 66天的漂泊之后, “五月花号 大帆船向北美大陆靠近。船上有 102名乘客,约有三分之一是清教徒 (注:英国国教中信奉加尔文主义的改革派 ) 他们必须想尽办法团结在一起才能够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生存下去。 在经过反复和郑重的讨论协商后, 41名男乘客签订了一份公约 我们在上帝面前一起庄严盟誓签约,自愿结成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得以顺利实施、维护和发展,也为了将来能随时依此而制定和颁布有益于殖民地全体民众利益的公正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全体都将保证遵守和服从。 杨雁: “五月花号公约 对北美殖民地早期政治

41、体制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五月花号公约所体现的政治理念。结合所学,说明公约产生的背景。 (4分 ) 材料二 马基雅维里在讨论共和的李维史论中说,人性的软弱使民众难以抵抗腐的诱惑,他们不易为共和做牺牲,反而更容易 被专制权力所网罗, “为了一点小恩小惠就成为专制的帮凶 ”。而且,就像罗马共和晚期恺撒称帝的时候 “民众懵懂无知,居然看不到正在套到自己脖颈上的缳轭 ”。现在人们回顾共和在中华民国初期的失败,往往归咎于强权人物对共和制度的破坏。制度的失败总是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使那些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几乎被完全忽略。 1911 年的共和革命是在一个人民不自由对自由非常缺乏

42、了解的国家里发生的。中国很幸运地有了像孙中山这样的 “贤明之士 ”,但是,仅仅这样的贤明之士,并不能解除共和的危机: “假如因腐败而衰落的城邦能 够东山再起,那也是因为当时正好有德行好的人在世,而不是因为维持着良好秩序的集体德行。此人一死, (国家 )便会重蹈覆辙。 ” 徐贲辛亥革命历史教训:腐败的国民乃是共和制度杀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 ”包括哪些 对“那些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 ”如何认识。 (6分 ) 材料三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文

43、选 ( 3)结合材料三指出在选择和设计民主模式的思路方面,美 国和中国有何相似之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了哪些适合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 5分) 答案: (1)( 1)理念:人民主权;民众自治;依法管理(契约精神)。( 2分,答出两点即可) 背景: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新大陆的发现,西欧国家开展殖民活动;恶劣的自然环境。( 2分,答出两点即可) (2)“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 ” 包括: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敌对势力强大, 对共和的破坏;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同盟会内部涣散、意见分歧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4分) “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 ”是指 长期受封

44、建专制统治的民众的民主意识尚未觉醒, 奴性顺民习性尚未去除。(只答到腐败的国民, 未加以说明的不给分)( 2分) ( 3)相似之处:都体现本国特色,避免照搬他国( 1分)。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等。( 4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中提取关键词 “自愿结成民众自治团体 有益于殖民地全体民众利益 ,我们全体都保证遵守和服从 ”可分析出理念;结合 1620年联系此时和之前相关史实分析背景。 ( 2)通过出处可看出作者阐述了辛亥革命历史教训中新观点,指的是腐败的国民乃是共和制度杀手,应是那些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

45、因素,结合材料 “人性的软弱 ”“ 有德行好的人在世,而 良好秩序的集体德行 ”首先分第二小问。然后解决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 ”可从社会性质,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 ( 3)材料中体现了不反对不模仿,所以的在选择和设计民主模式的思路方面根据国情。第二问可以结合所学回答。 考点:近现代民主政治过程 点评:本题从近现代历史中美政治文明发展角度考查近现代民主政 治,涉及北美大陆五月花号事件,辛亥革命,中美政体等史实,历史跨度较大,难度较大。还可以从联系古代民主政治角度考查。 ( 15分)二战后,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冲击美苏两极格局的观念和力量在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

46、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这些表现,有时会使人想到美国的压力可能是建设欧洲的重要因素。 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 这在地图上是可以看到的。 ”“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法德合作是欧洲一切组织建设的基础 ”“建设欧洲是要以能行动的、具有权力的、能负担责任的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就 是国家。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除了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欧洲之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欧洲。 ” 周荣耀戴高乐主义论 ( 1)戴高乐的 “欧洲观 ”的核心是什么?依据材料简述这一核心的主要内容。( 4分) 材料二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注意到,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

47、序向以各国合作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的冲突和危机 要根本消除冲突的根源,就要消除一切表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且在世界上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 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 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 “冷战 ”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会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只要排除掉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统治和对他们的内部发展进行干涉的深度 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 “冷战 ”和不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 2)概括材料二宣言提出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是否符合历史实际?为什么?( 7分) 材料 三 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