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辽宁省某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owelfact221 文档编号:33821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辽宁省某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3届辽宁省某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3届辽宁省某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3届辽宁省某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3届辽宁省某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辽宁省某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中国政制)达臻 文明 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周政制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 共主 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 格局泾渭分明。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西周的创制 ”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 “贵族色彩 ” C “共主 ”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地方分权体制 ”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名义上是 “天下共主 ”,但实际上各诸侯国却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所以西周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央实现

2、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在秦朝。故本题应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的特点 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据此分析,国产 “欧式 ”女鞋流行的原因是 A西方文明的冲击 B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C民族工业的发展 D “抵制洋货、爱用国货 ”运动的推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精准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中 “抵制洋货、爱用国货 ”成为学生群体装扮的主流趋势并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可见 “抵制洋货、爱用国货 ”运动推动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长足发展,故本题选 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抵制洋货

3、、爱用国货 ” 1929年,斯大林在大转变的一年中写道, “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象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 ”对此 “新现象 ”的解读,正确的是 A国内工业化建设正 在推行 B农业经济受到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 C农民对这一转变充满期许 D农庄的集约化经营显著提高生产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体现的是全盘集体化的措施,它在短时间内将所有地区的农业生产纳入集体农庄体系中。但是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导致苏联农业发展滞后,粮食产量不足供应国内需求。 1929年,当时国内工业化建设正在推行。故本题选 A。 考点:俄国十月革

4、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全盘集体化、工业化建设 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 60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 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 的人口流动,后 30年多是相对自由的流动。这从侧面反映了 A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丧失 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 C城乡差别的消失 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流动的转变。其原因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内经济体制的转变。 “丧失 ”、 “消失 ”等词为绝对词,应该慎选。本题选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 有学者指出, “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

5、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 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 ”, “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 ”。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B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从材料中的 “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 ”可以看出作者重在强调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故本题选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

6、域集团化 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 战国时期有一个流派主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这个流派应是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可以看出该派别主张根据时事的变化进行政策的变化,也就是主张进行改革。因此应该是法家,本题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法家思想 2011 年 10 月 30 日,中国伦理学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在北京启动,计划通过 5 年时间培养百万名孝子。其实早在汉代,政府就大力推广孝经,以孝德为推选官吏的主要标准。下列表述能

7、够体现汉代做法的真实意图的是 A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B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C忠臣之事君,尤孝子之事父也 D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答案: C 试题分析:汉代以孝德为推选官吏的主要标准,即实行察举制,目的是通过孝廉等三纲五常的道德的教化作用,巩固君权,维护社会秩序。故本题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儒学的作用 王阳明说: “智者不以无过为喜 ,人之大德在于改过 ,作一新人。 ”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A勉励人谨言慎行 ,避免犯错 B说明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C指出智者以有过为喜 ,以重生为荣 D强调知过改过 ,日新月异的重要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

8、:从材料中王阳明的观点可以看出他的主要意思是强调知错能改的重要性,而非强调谨言慎行、人难免犯错,更不是说以有过为喜。故本题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王阳明的思想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顾炎武思想的深远影响。 “深远型 ”题目就要着眼于 “长 ”和“远 ”,因此不能局限于当时的影响,也不能针对小的具体的影响。从长远来看,顾炎武提倡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9、”对后世、对整体的影响应该是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故本题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 之际的儒学思想 顾炎武思想的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某艺术家的评价: “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激昂或狂躁,可亲可憎,诚挚或装假,让人喜欢又招人讨厌,变化无常不可捉摸 ”。下列作品属于该艺术家的是 A最后的晚餐 B自由引导人民 C向日葵 D格尔尼卡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对该艺术家的评价语可以看出该艺术家的艺术特点是重视艺术家内心的 “自我感受 ”和 “自我表现 ”,流露出艺术家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即为现代主义美术的特征。属于该艺术流派的作品应该是 D。 考点: 19世纪以来

10、的世界文学艺术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现代主义、格尔尼卡 1916年,一位学者说: “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 ” 这则材料实质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念 C指出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的缺陷 D否定资产阶级宣传启蒙思想的作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通过形象的比喻,指出了晚晴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缺陷,即 西方启蒙思想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在宣传西方思想的时候披着传统经学的外衣,体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

11、展的不充分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故本题选 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戊戌变法 维新思想的特点 蔡元培曾经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他于 1934年在中山文化教育季刊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中写道: “吾人一说到文化运动,就不能不联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因为它实在是文化运动上最显著的一个例证。 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一种参证。 ”蔡元培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其原因是两者 A都提倡吸收外来文明 B指导思想皆为理性主义 C内容都蕴涵人文主义 D都主张古典文明的复兴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共同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的

12、核心是人文主义,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也体现了对人性的自由的尊重,故两者的共同点应该是都蕴涵了人文主义色彩。故本题选 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内涵;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指出: “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 验 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材料表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意图是 A推动殖产兴业 B进行原始积累 C摆脱国内困境 D遏制中国近代化 答案:

13、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给出的 “痛切体验 ”以及各种 “不足 ”,可以鲜明地见出日本的国内困境。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正是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故本题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日本侵华的原因 在百度贴吧里,一个只有标题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没有任何内容的空贴,在短短一天时间内迅速成为网络第一神帖,点击数百万次,回帖数十万条,引发了一场网友们纷纷参与的网络集体大狂欢。同时,与其意思相似的流行语开始大行其道。祖国 60周年大庆,有网友就打出了 “台湾,你妈喊你回家吃饭! ”的口号,得到了普遍认同。 由此可见,网络传媒: 具有迅速传递信息的作用

14、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决定社会的舆论导向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的 “贾君鹏 ”事件可以看出互联网的信息速递性和极强的表现和感染力,但是材料并未体现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的作用,此贴为无内容的空贴,更谈不上社会舆论导向作用。故本题选 D。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 网络传媒的特点及影响 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记载,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它反映了。 A中国纺织业市场自由竞争的残酷,纷纷破产 B传统手工业不敌外来工业 C中国民族制

15、造业处境的艰难,纷纷破产 D洋商对有关中国企业的压迫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所给出的信息,可以看出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纷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之后,外国资本主义就对其百般阻挠,采用不正当手段压制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也体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本题选 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洋商对有关中国企业的压迫 阅读 1854 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三种商品份额图(如下)。促使英国出现这一现象的因素有 英国代议制的完善 工业革命增强工业生产能力 重商主义政策促进外贸发展 第二次鸦片战争扩大其市场 A B C D 答案: A 试题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从图片中的进出口信息,可以看出英国从国外进口原材料,而向外国出口工业制成品。这充分体现了英国工业革命的作用。材料未体现 , 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本题选 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 :“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必须不可离开的东西 ( 他们 )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并公正地摆动着。 ”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 B工业革命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C英国工人消费水平较高 D工人勤

17、奋劳作使贫富差距缩小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给出的时间信息 “19世纪中期 ”,可以判断英国当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而从 “公开并公正地摆动着 ”则体现了当时的工厂纪律严格。故本题选 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中国的 “民主 ”,最早在尚书中有: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 ”;伯利克里曾骄傲的说: “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可见,由于时代、国情的区别,民主呈现着多元化特点。以下有关民主的认识错误的是 A近代民主在地域上突破了古希腊的小国寡民 B近代民

18、主在形式上突破了古希腊的直接民主,实行间接民主 C古希腊民主是全民民主,近代西方民主实质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民主 D古代中国的 “民主 ”指有德行的君主为民做主,近代民主指人民主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古代希腊民主并非全民民主,而是有着其局限性。古希腊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少数人的民主。妇女、奴隶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之外。故本题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古希腊民主的特点 “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 虚君政治 ”材料意在揭示 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 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

19、激化 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体考查内阁制度的实质和影响。材 料中说内阁并未实现 “虚君政治 ”,内阁始终没有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而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内阁并未削弱君主的权力,相反却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故本题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内阁制度 2011年 7月,因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分别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卡梅伦下台。卡梅伦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 A卡梅伦所在执政党的民意支持率 B英国国王的态度 C议会对卡梅伦政府的信任程度 D在野党工党的态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政体结构的特点。英国为君主立宪政

20、体,因此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的制约,故卡梅伦是否下台,取决于议会。故本题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政体结构的特点 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 “原则民主 ”(即民主的基本原则)与 “程序民主 ”(即制度实施过程所体现的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对这一论断理解准确的是 A美国继承了英国民主的分权制传统,实践了卢梭的社会契约学说 B美国继承了英国民主的议会制传统,实践了卢梭的社会契约 学说 C美国继承了英国民主的内阁制传统,实践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D美国继承了英国民主的议会制传统,实践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答

21、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分析,结合所学英国和美国的政体知识可以判断美国继承了英国的议会制的传统,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具体实行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这一学说溯源于孟德斯鸠。故本题选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议会制;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三权分立 洪秀全通过拜上帝教发动和组织了太平天国运动。当时曾到过天 京的西方人富礼赐曾发表评论说 “天王之基督教不是什么东西,只是一个狂人对神圣之最大的亵渎而已。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 A是对基督教的亵渎 B与西方宗教思想没有任何联系 C遭到了列强的强烈反对 D只是农民表达思想

22、主张的工具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旗帜鲜明地批判了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只是杂糅了儒家大同思想和西方基督教的思想武器,其目的只是宣传和发动起义群众,只是表达思想主张的工具。故本题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拜上帝教 清帝退位诏书中说: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 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由材料中可以看出,清帝退位的原因是 A以退为进,等待时机 B表面接受,实为揽权 C无可奈何,静观事变 D顺应民

23、心,接受共和 答案: D 试题分析: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清帝退位诏书顺应历史潮流,言简意赅、言辞恳切地表明了顺应民心,接受共和的意愿 。故本题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清帝退位 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1972年)中,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或军事设施。 上述材料表明 A美国政府仍将插

24、手台湾问题 B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C美国承认一个中国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公报为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发表的,它的主要内容涉及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和具体的做法两方面。从公报的内容可以看出美国对 “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即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故本题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少数民族的称谓由地方政府决定 B实

25、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答案: D 试题分析:归绥、迪化等少数民族名称体现了旧中国对这些地区的蔑视,这是大汉族主义的色彩。而建国之后名称的变化则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A为断章取义, B材料中未体现, C说法错误,故本题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民族政策、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 18世纪一位英国学者针对圈地运动前后的变化指出: “过去小土地所有者和小租地农民,靠自己耕种土地的产品和公有土地上放养的羊、家禽、猪等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几乎不必向市场购买,如果土地落到少数人租地农场主手中,他们就必须为别人劳动才能维持生

26、活,而且不得不到市场上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因为将有更多寻找职业的人被赶到城市里去 ,城市和手工业工场将会扩大 ”上述材料说明圈地运动 A使农民流离失所,为英国社会带来动乱直接导致英国王权的解体 B使农业支离破碎,成为英国社会的重大难题延缓工业革命的发生 C使生活物质仰 赖市场供应,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工业革命打下基础 D使农村劳动力移向城市,对之后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构成不利影响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之圈地运动。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圈地运动的积极评价,而非负面评价。故 ABD错误。圈地运动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本题选 C。 考点:新航路的

27、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圈地运动的影响 约翰 W 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 “长时期的和平 ”,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 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战争不是时代主题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冷战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存在矛盾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冷战的影响。美苏冷战期间,双方势均力敌,因此彼此均不敢轻易发动战争,因此使世界获得了 “长时期的和平 ”,故本题选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的影响 近代一些大国先后崛起,对世界产生了深

28、远影响。与下列标题 “先声夺人称大国 ”、 “手伸五大洲 ”、 “亚洲诸国的梦魇 ”、 “后发制人称霸世界 ”所指国家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法国,俄国,英国,德国 B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日本,美国 C英国,俄国,美国,德国 D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德国,美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 “先声夺人 ”即西班牙、葡萄牙开辟新航路; “手伸五大洲 ”即英国确立殖民霸主地位; “亚洲诸国的梦魇 ”,即日本对亚洲诸国的觊觎和侵略; “后发制人称霸世界 ”即美国在二战后逐渐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故本题选 B。 考点:近代世界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第二次

29、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美国霸主地位 下列语句出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其中分析不恰当的是 甲: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 乙: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 丙: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 丁: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 A甲乙的观点相似,都认为农业涉及民生,应加以重视 B乙丙的观点相对立,乙强调农本,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 C丙丁的观点相对立,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强调工商为末 D甲丁的观点相对立,甲强调农本,丁强调工商为本 答案: C 试题分析:甲乙体现了重农

30、抑商的思想,而丙丁则是强调了农工商的相互依存。丙强调三者的相互影响,丁是对重农抑商的批判,故丙丁观点对立的分析是不恰当的。故本题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 “哥伦布发现美洲 ”的提法, “发现 ”的意思是 “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 ”。 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 “美洲发现 两个文明汇合 ”。 1992年,联合同教科文组织主张以 “两个大陆相遇 500年 ”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上述改变 A淡化了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历史贡献 B反映了欧洲文明国际地位的下降 C忽视了世界文明的多

31、样性和差异性 D充分体现了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 答案: D 试题分析:第一个相遇体现了以欧洲为中心(或 “欧洲人的立场 ”)。而第二次相遇则是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并且平等对待各种文明。即充分体现了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故本题选 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哥伦布发现美洲 综合题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大革命发生之前的十年里,读卢梭、谈卢梭的人迅速增多,很快超过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到大革命爆发,卢梭更是被激进派奉为祖师 卢梭的那种法国本土的思维方式和法国人的思维习惯最为契合 旧制

32、度下的贵族特权过于嚣张,因而特别招人怨恨,以至种种怨恨在革命前夕迅速激化。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增长,他们对政治权利平等的要求也愈益激烈,同时启蒙运动所 营造的思想氛围也极其崇尚自由平等,这无疑也强化了人们对权利平等的认同。卢梭不同于伏尔泰们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不仅出身平民,平常也更贴近平民社会,而且一贯地特别珍视平等的价值。 马克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 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 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 “砸烂可耻的东西 ”,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 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 “ 社会契约 ”。 “ 行政权的受托

33、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 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 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 全球通史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分析法国出现 “卢梭热 ”的原因。( 8分) ( 2)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启蒙运动 “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的理解。( 7分) 答案: ( 1)卢梭的思维方式符合法国人的思维习惯;出身平民,珍视平等的价值,容易被广大平民接受;旧贵族与资产阶级矛盾的激化;启蒙运动所营造的思想氛围,强化了人们对权利平等的认同。( 8分) ( 2)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抨击了天主教会,动 摇了欧洲封建

34、统治的基础;宣扬了 “人民主权 ”思想,否定了专制统治,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7 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卢梭热 ”和启蒙运动的影响。( 1)分析任何一个历史现象应该有方面的意识,即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解读, “卢梭热 ”也不例外。大致可以从卢梭的思维方式、出身背景以及启蒙运动的大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去考虑作答;( 2)启蒙运动的 “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的影响,可以从对欧洲、法国、人类思想等角度作答。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卢梭热 ”的原因、启蒙运动的影响 ( 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坊里的日本人有 “心灵紧闭 ”但 “

35、眼观八方 ”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意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对被侵略地区而言 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 进行变革 在这些国家,由于 “传统 ”和 “变革 ”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

36、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结合日本 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说日本是如何 “心灵紧闭 ”但 “眼观八方 ”的?他们创造了怎样的 “神话 ”?( 9分) ( 2)依据材料二指出 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及其改革结果的不同原因。( 6分) 答案: (1)“心灵紧闭 ”:保留天皇制度或武士道精神,专制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眼观八方 ”: 学习西方,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确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 神话: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9分) ( 2)共同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民族危机严

37、重。 结果不同的原因:领导力量实力对比不同;民众对改革支持的态度不同;文化传统对变革的态度不同。( 6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日本崛起的特点及历程,中日改革的异同。( 1)日本改革的特点具有双重性,既保留了专制和军国主义的色彩,同时积极学习西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这些改革措 施最终使日本确立了亚洲强国的地位;( 2)中日改革的背景相似,都遭遇了民族危机和西方文明的冲击。但是结果却大相径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是领导力量、民众支持、文化传统等角度去全面分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日本崛起;历史上重大改革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38、失败的原因 (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的东西, 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 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法)雨果 材料二 1862年在北京成立的同文馆, 1862、 1863年在上海、广州成立的广方言馆。特别是 1868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所设立的翻译馆,它们都是官办的编译西方科技书籍的机构。这些机构大都由外国人主持,一共有 460多种西方科技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出版。 从洋务运动时期开始,中国不断派出留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科学技术。 1896

39、 年后,一些学者相继成立了 “务农会 ”、 “地学公会 ”、 “舆算学会 ”、 “地图学会 ”、 “测量学会 ”等。 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还没有开始。 许庆朴、张福记近现代中国社会 材料三 二战后,日本先是大力发展实用技术,在积累了相当的经济余裕和技术经验后,逐步加强了基础研究。日本始终注重发挥民间企业的积极性。由民间企业唱 “主角 ”,专门研究机构和大学唱 “配角 ”。一些大型企业的科研经费均占其销售总额的 7到 10。日本主要引进 “软 ”的技术专利和技术诀窍。从不盲目引进 “硬 ”的成套设备。战后日本最大的技术引进项目,东丽公司的尼龙技术的引进费只相当于中国宝钢付给新日铁公司引进费用的

40、 1。 中西 500年比较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根据材料并结合 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为 “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的原因。( 6分) (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前期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 4分) ( 3)依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战后发展科技的做法。( 3分) (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发展问题的认识。( 3分) 答案: (1)原因 :封建专制制度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传统儒家思想 ;重农抑商政策 ;科举制度 ;闭关锁国等等。 (任意三点即可。 6分 ) (2)特点 :通过设立翻译机构 ,翻译外国科技著作 ;派留学生到国外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成立民间的科技学会 ;真正的科学研究还没

41、有开始。 (4分 ) (3)发展 实用技术的基础上 ,逐渐加强基础研究 ;发挥民间企业的积极性 ;注重引进技术。 (3分 ) (4)应为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发展科技应把引进科技和自主创新相结合 ;政府应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 (3分 ,其他言之成理 ,可酌情赋分。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的科技文化教育问题。( 1)中国古代科技发达,但是却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对科学的利用程度远不及西方。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多方面去思考作答;( 2)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但是仍局限于对外国科技著作的编译,以及派遣留学生,中国真 正的科研还没有开始;( 3

42、)二战后的日本之所以能够实现国家崛起,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重视科技的作用,日本注重基础技术的研究,发挥了民间企业的积极性;( 4)从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特点以及日本的发展科技的做法,我们可以总结对于科技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认识。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限制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日本的崛起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1分) 材料一 清乾隆嘉定县志记: “布商盛于南翔,花商盛于罗店。至新泾镇凉鞋,安亭、 黄渡镇蓝靛,亦为商贾所集 ”。据统计,明清江南地区有蚕桑与丝织专业市镇 25个;有棉花与棉纺织专业市镇 52

43、个;有米粮专业市镇 13个;还有以冶铁著称的嘉兴炉镇、吴江村市,以陶业著称的嘉兴千家窑、杭州瓶窑镇等。明嘉兴濮院镇 “日出锦布千计,远方大贾携囊群至 ”,至清代, “镇上业丝者无不兼业绸,而业绸虽不业丝,亦必购买新丝以贷于机户而收绸。 ” 清代有 “天下四大镇 ”:景德镇至明清,窑灶林立,发展成为瓷器的最大产地;朱仙镇元开贾鲁河,成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至明清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佛山镇,因 “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 ”,民庐达万余家。汉口镇,明成化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间成为镇。这四大镇实际上已是全国性的商业城市或手工业城市了。 材料二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

44、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三 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 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请回答: ( 1)材料一体现了明清商业中的哪些特点?( 4分) (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 3)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

45、三观点的理解。( 5分) 答案: ( 1)具有区域性、专门化;商品种类繁多,商人云集;有资本主义萌芽;在东南地区相对集中;一批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兴起。(每点 1分,答出四点即可得 4分) ( 2)新现象:西方工业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传统手工业品滞销;( 1分)变化:自 然经济开始解体。 ( 1分) ( 3)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历史的进步。( 2分)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被动接受工业文明,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3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明清至近代的经济结构。( 1)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发展呈现了鲜明的区域性和专门

46、化的特点;( 2)近代中国商业市场中出现了西方的工业品的入侵,这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瓦解;( 3)从农业过渡到工业文明史必然的趋势,尽管有些民族或地区并非自发,但是外部力量的入 侵,依然可以使它们被动开始近代化的历程。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明清商业的特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的解体、近代化历程 ( 13分)二战后,国际关系经历了由冷战对峙向多极化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问题一:北风与太阳 乔治 凯南说: “ 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

47、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势力。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它用以掩盖它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使得那 个顽固的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 材料二 问题二 撼动与挑战 有学者指出: “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它力量中心的挑战。 ” 材料三 问题三 联合与曲折 几个世纪以来, “欧洲合众国 ”一直是欧洲人魂牵梦绕的向往, 2009 年 11月19日首位 “欧盟总统 ”和 “欧盟外长 ”的诞生,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实现了欧洲历史乃至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