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Iclinic170 文档编号:33826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尚书 大传说: “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对材料中四年建侯卫、六年作礼乐解读正确的是 A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国制,制作礼乐就是为了维护郡国制 B建侯卫就是实行分封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等级制度 C建侯卫就是推行宗法制,制作礼乐用来代替分封制 D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县制,制作礼乐是为了丰富周人的生活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周朝历史,西周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政治制度包括宗法制和分封制,封建国家才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制,而古代 “礼乐 ”不是

2、现代意义上的礼乐, “礼 ”是一套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的制度,同时又以“乐 ”来和同共融 “礼 ”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礼乐实际上确立了一套等级秩序,由此判断,答案:应是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古文材料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有较高水平的古文知识,同时要结合所学历史史实解答此题。 有学者说:这种生产结构 “虽然脆弱 但破坏了极容易复活和 再生 古人所说, 乱 而后 治 ,其中一个缘由,便是这种 生产结构在起作用。 ”这反映了 “这种生产结构 ”的特点是 A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B男耕女织分工合作经营 C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D以重农抑商为主要政策

3、答案: A 试题分析:首先排除 C和 D, C项不是特点, D项阐述的是古代封建政府的传统经济政策,同样不是题干所述生产结构的特点。 A和 B都是这种生产结构的特点,但联系题干材料,主要是在说明它 “破坏了极容易复活和再生 ”,这是因为它是小农个体经营,规模小,容易再生,而 B 和题干没有关系,答案:为 A。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主旨。尤其注意把选项和题干主旨密切结合。 今(明朝)贡舶与市舶一事也,凡外夷贡者,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他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

4、市矣。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明朝禁止对外贸易 B政府特许与进贡国家有限贸易 C禁止官商对外贸易 D希望外夷向天朝上国朝觐纳贡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 “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 ”可知,进贡国家可以进行有限贸易,所以,明朝没有完全禁止对外贸易,排除 A和 C。材料阐述了中外贸易事宜,不单纯是朝觐纳贡问题,排除 D。答案:为 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主旨。尤其注意把选项和题干主旨密切结合。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 ”“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 ”。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

5、哪一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A书法 B绘画 C戏曲 D杂技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 “三五步走遍天下 ”可知是在运动中,书法和绘画是静态艺术,排除 A和 C。 “七八人百万雄兵 ”、 “咫尺地五湖四海 ”等描述可知这种艺术极具夸张,这与杂技不符,很明显是在演戏,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文化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要准确把握题干描述的这种艺术的特点。 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

6、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 “家天下 ”与 “公天下 ”共存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意,君主专制的刚性是指君主实行王位世袭制,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可选择的方法,是严格限制在君主一家的,没有流动性,体现 “家天下 ”特点,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是指政府所任官僚是不固定的,不是世袭制,即官职没有掌握在一家手中,体现 “公天下 ”特点,所以答案:为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要理解刚性和柔性的真正含义,明白这指的是君主专制之下的王位世袭 制和实现了流动性的官僚选拔制,其分别体现 “家天下 ”与 “公天下 ”。 唐朝韩愈

7、送高闲上人序中称赞中国古代某书法家道: “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其)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下列书法作品与韩愈所称赞之书法家风格相一致的是 A李斯泰山石刻 B张旭的古诗四首 C柳公权的玄秘塔碑 D王羲之的兰亭序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韩愈所称赞的这种书法艺术的特点是张扬狂放,变动犹如鬼神,应该是草书,尤其是狂草的特点,分析选项,李斯是篆书家,柳公权是擅长楷书,王羲之擅长草书、行书。但狂草应该是张旭,答案:为 B。 考点:古代中国文化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首先要准

8、确理解题干所描述的这种书法艺术是哪种风格,其次是要区别张旭和王羲之,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论述道: “我们确认自然生成的城邦先于个人,就因为每个隔离的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之人 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 就是一位神祗。 ”基于上述认识,雅典 A每个居民都自觉将自身与城邦融为一体 B普通公民对城邦具有高度集体意识 C党争扮演了一个导致国力日益削弱的角色 D民主政治制度终于变成了历史的陈迹 答案: B 试题分析:亚里士多德的这段论述实际阐述了一种集体主义意识,分析选项,C和 D明显不对,与题干无关。 A项是这种集体意识的表现,不是对题干所

9、述特点的高度概括,排除 A。答案:为 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尤其是要注意区分 A和 B。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辨别能力。 国家强盛之道:怎 样做大国一书指出: “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 意大利金融 ,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 荷兰金融 ,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 英国金融 ,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 美国金融 。 ”这一发展轨迹 A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B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 C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D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 “以佛罗伦萨等城市为中心的 北意大利

10、金融 始于新航路开辟后, A项不对;新航路开辟后,英荷等国家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 荷兰金融 中心地位是殖民扩张的结果,而非 “商业革命 ”结果,排除 B; 英国金融 中心地位是工业革命造成的,与 “商业革命 ”和殖民扩张都无直接关系,排除 D;这一发展轨迹最终结果是金融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洲,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所以答案:为 C。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于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世界金融中心的发展轨迹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英国物理学家洛奇曾赞叹说 :“除了一支笔 ,一瓶墨水和几张纸以外 ,再不用任何 其他东西 ,就预言了一颗极其遥远的、人

11、们还不知道的行星的存在 ,并且敢于对天文观测者说 ,把你的望远镜在某个时刻对准某个方向 ,你就会看到一颗人们过去从不知道的新行星。 这样的事情 ,无论是什么时候都是非常令人惊讶和引人入胜的 !”洛奇所赞赏的是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 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实际是考查史实,人们是通过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中的万有引力定律事先计算出了这一行星,后来被任命为海王星,答案:为 B。 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相关史实,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社会主义研究杂志 1986 年第 3 期载文指出: “巴黎公社

12、基本上是按照蒲鲁东(法国政治家,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地方自治原则和布朗基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建立起来的一个城市自治政权。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A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无产阶级革命 B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自治政权 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 D并没有实施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举措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蒲鲁东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布朗基又是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家,两者仓促结合,只能说明其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 B项所述是史实,但与题干无关, 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只是表述了巴黎公社的指导思想问题,与 A项无关,答案:为 C。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3、点评:此题难度很大,学生需要首先准确理解题干所述巴黎公社指导思想表现出来的特点,然后再和选项一一对照,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抛弃对物体作有条理的描绘,将染料点在帆布上面,来模仿光线对眼睛的刺激。 ”这句话描述的是近代 哪一绘画流派的艺术特征 A立体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浪漫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史实,联系教材所学可知,这种艺术特征属于印象主义,印象主义产生于 19世纪 70年代,受当时光学发展的影响,印象派画家将 “光 ”与 “色 ”作为研究中心,在画面中造成一种光与色的明快效果,答案:为 C。 考点:近现代世界文学与艺术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各个

14、画派特点的认识和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列宁在总结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时指出: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 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材料说明列宁认为其实质是 A否定市场和货币关系 B利用工农业恢复发展生产 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注意列宁强调的是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关系就是交换与商业,也就是商品货币关系, A项明显违背题干主旨,题干列宁强调的是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涉及是否利用其恢复发展生产,也不涉及改变生产资料所 有制, B和 D错误,答案:为 C。

15、考点:世界现代经济模式的探索与调整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西方学者布克哈特曾说:如果不是宗教改革运动挽救了教皇政府,谁能说教皇政府本身的命运将会怎样?对他的这一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宗教改革以挽救教皇政府为目标 B宗教改革对教皇政府没有产生冲击 C宗教改革促进了基督教的新发展 D宗教改革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封建思想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上在强调宗教改革对教皇政府或者说对基督教的积极作用 ,联系教材所学,宗教改革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资产阶级社会思想政治运动,使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

16、A项对其定义错误, B项不符史实, D项对其定性也错误,答案: 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于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宗教改革的认识和理解,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主旨,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 20世纪 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 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 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 ”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 “冷战 ”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取代

17、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 “一超多强 ”局面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材料,实际是在说明欧洲和中国的崛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两级格局正在向多元化转变, B项结论错误,材料所描述的时间段两级格局还没有被多极格局取代。并且题干也没有强调 “一超多强 ”的趋势,排除 C。题干说明的是美苏两级格局正在向多元化转变,没有涉及这一过程缓慢还是快速,排除 D,答案: A。 考点:世界现代经济模式的探索与调整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转变过程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由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18、。下列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15世纪末 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B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趋同化倾向加强 C 1920年初,国际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和平得到了有效保障 D 20世纪 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经济区域化导致全球化进程中断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表格, 15世纪末 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导致的是世界各地联系开始密切,而不是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A错误。 1920年初,国际联盟正式成立,其宗旨虽然是维护世界和平,但 1939年二战爆发的事实证明世

19、界和平没有得到有效保障, C错误。 20世纪 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D项结论不对,答案:为B。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实际是考查学生由史实得出结论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结合所学史实,逐条判断分析。 对下表中 “大臣 ”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1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 7开面 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2接折 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 8交折 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3见面 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9月折 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4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lO随手 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5过朱

20、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11封柜 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6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A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 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D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表格,实际上阐述了大臣上交奏折后对奏折处理的详细过程,这一过程严密、规范,而这一过程中皇帝对奏折的批改是中心环节,对大臣奏折有绝对的决定权,所以反应的是皇权的强化,题干没有涉及宰相分工问题, B和题干也没有关系, C项只反应了其中档案管理周密这一特点,但 “文化日渐繁荣 ”与题干无关,答案:为 D。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整体把握

21、问题的能力,对表格所反映的现象应该宏观评价。 明史载: “丁末,帝(崇祯)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 材料反映了崇祯皇帝的政治观是 A民贵君轻 B君权至上 C天人感应 D天下为公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大意是大明帝国在自己手中覆灭,感到没有脸面去见列祖列宗,所以脱下帽子,用头发盖着自己的脸,希望将来在地下见到列祖列宗,免于斥责。所以题干没有涉及民贵君轻、君权至上、天下为公等内容,所以答案:为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 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

22、主旨,分析各个选项。 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文艺淡化了社会实用的功利色彩,更加关注文艺的自身规律和创作技巧,出现了为文艺而文艺思潮,出现了中国第一批专门探讨文艺问题的著述,是继先秦以来中国文艺发展的第二个转折时期。据这位学者的观点分析,这一时期应该是 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提到了这一时期 “出现了中国第一批专门探讨文艺问题的著述 ”,联系史实,应该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中国第一批专门探讨文艺问题的著述,如:典论 论文文心雕龙诗品等文学理论专著,这时政治上的国家分裂和民族政权分立、民族融合的发展,造就了文艺发展的宽松氛围,使中国文艺出现

23、第二个转折期,所以答案:为 B。 考点:古代中国文化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题干理论性很强,解题关键是找准突破口,和所掌握的史实密切联系,考查的想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史实掌握程度。 史载: “夏氏革命,叉为九州,涂山之会,亦云万国。四 百年递相兼并,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载祀六百,及乎国初,尚有千八百国,而分天下为九畿 其后诸侯相并有千二百国。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从制衡向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从夏到商,中央王朝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小 C兼并战争在国家的统一方面客观上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D为有效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中央王朝鼓励诸侯之间相互

24、征伐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主要阐述了从夏到殷汤再到后来诸侯兼并,诸侯国从三千余国到 “千八百国 ”,再到 “千二百 国 ”的历史现象,题干没有涉及君主专制方面的内容,排除 A。也没有提到中央王朝鼓励诸侯之间相互征伐,题干只是阐述诸侯国数目减少这一事实,与 B也无关,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古文材料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有较高水平的古文知识,解题关键是把选项和题干主旨密切结合,逐一排除。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据管子载: “(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A按人与

25、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 B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 作坊区 C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 D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意思,官员住在王宫附近,非官员和耕地的人住在城门附近,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住在市场附近,这反映了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的特点,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较简单,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城市兴起的相关史实,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周易 系辞下第八中的这一记载所反映的情况是 A中国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阶段 B中国传统农业

26、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C原始狩猎工具的创制极大地丰富了食物的来源 D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耒耜是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耒耜的发明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古代中国教会人们进行农耕的农业先行者,由此可见,答案:为 A。 考点: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古文材料是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把题干信息和选项密切结合,排除干扰项。 法国著名学者雷奈 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 “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

27、”最符合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D创立三公九卿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注意 “聚合、集中 “、 “提高到权力的顶峰。 ”这些词句,这说明作者特别阐述的是一种权力的高度集中,分析各个选项, A项所述符合秦朝和题干所述特点, B和 D与题干无关, C项不符合秦代历史史实,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 加强是秦代之后的事,答案:为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所阐述的主旨,再与选项一一对照,进行排除。 中国文化概论说,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 “劳心 ”为务、从事精

28、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A宗法制的解体 B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 C封建的经济发展 D私学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阐述了 “士 ”即知识分子这一阶层兴起的现象,注意题眼要求选择其兴 起的直接原因,联系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的解体;各国诸侯对人才的渴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封建经济发展);私学的兴起和发展等都是“士 ”这一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宗法制的解体、私学的兴起是其兴起的社会条件,封建的经济发展是其兴起的经济根源,而其直接原因是其直接的需求,即各国诸侯对人才的渴求,答案:为 B。 考点:古代中国的

29、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 “士 ”这一知识分子阶层兴起原因的认识和理解,解题关键是分清什么是直接原因,什么是根本因素即社会条件。 太学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汉武帝时 期,规模非常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 50名博士弟子。但到了东汉中期( 126年),太学规模扩大,太学生增至三万多人。导致这种变化的客观条件之一是 A国力增长,政治经济空前繁荣 B察举制的实施行之有效 C全国行政机构设置发生了变化 D造纸术的改进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阐述了古代中国官学 太学在学人数由少至多的历史现象,注意题眼要求选择这种变化的客观条件,题干关键信息是: “东汉中期 ”“客观条

30、件 ”, A不符合东汉中期; B在汉武帝时期已实行; C 东汉中期全国的行政机构没有发生较大变化; D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客观上促进了儒学教育的发展,故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要抓住题干重要信息,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相较于基督教与佛教,儒家在中国既无教堂也无庙宇,但两千年来,其学说不仅居中国学术思想的正统地位,而且深入基层,成为维系世道人心的社会规范,其主要原因是 A受到古代帝王的尊崇与提倡 B普设孔庙,官方定期祭孔 C儒家经典是历代选官的依据 D戏剧将忠孝观念普及于民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阐

31、述了儒家学说在中国两千多年居于正统地位的现象,要求选择其主要原因, C项不符合唐代情况, D项所述题干没有涉及, A和 B都是儒家学说居于正统地位的原因,但 B项也是其表现,两项比较,更主要的是古代帝王的极力提倡,答案:为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解题关键是先结合史实排除错误选项,再从 A和 B中选出最优项。 魏晋时期规定: “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 的随意性 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 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 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

32、级的世袭 答案: A 试题分析: A的意思就是当官的预选人员被限定在一个阶层里,九品中正制就是限制人们进入仕途的制度,它是限制了随意性的, B项与题干没有关系,这种制度实际是固化了阶层的流动性, D项不对。如果察举制可以实现平民才子名正言顺的步入官场的话 也就是底层人民向高层阶级进化,那么九品中正制恰恰否决了这一平等的选官举措, C不对。答案:为 A。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主要考查学生对九品中正制及察举制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此题深化对九品中正制的影响的认识。 据宋史 张逊传载:太宗二年, “婆、三佛齐、渤泥、占城诸国亦岁到朝贡,于是犀象香药珍异充溢府库。(张)逊请于京置

33、榷易物,稍增其价,听商人入金帛市之,恣其贩鬻,岁可获钱五十万缗助经费。太宗允之,一岁中果得三十万缗。自是岁有增羡,至五十万缗。 ”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北宋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北宋国力强盛、万邦来朝 C商业收入成为北宋重要财源 D北宋政府限制朝贡贸易 答案: C 试题分析 :分析题干材料可知,其主要是强调北宋政府允许商品贸易,通过商业交易增加了大量政府财政收入,但这并不表明北宋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A。 B项不是题干主旨, D项与题干主旨相悖,所以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材料阐述的中心意思,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日本

34、学者内藤湖南提出著名的 “唐宋变革说 ”,指出从唐到宋,中国进入到一个彻底削平封建割据和贵族势力的 “君主 平民 ”二元结构时代,平民力量开始得到培植。支持 “平民崛起 ”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不包括 A科举制的产生 与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世俗文化的兴起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察古代中国 唐宋时期社会的发展,科举制产生发展使平民有机会进入官僚队伍, A对。世俗文化正是反映平民生活和文化需求的, C对。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平民崛起的物质基础, D对。所以答案:为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需要学生准确理解题干阐述的唐宋社会发展特点,即 平民崛起。以

35、此为依据找出其表现,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唐朝时,波斯和大食商人把珠宝玉石等奢侈品带到(长安)西市来卖,然后购买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运回转卖,西市的繁荣超过了东市。下列诗句描写符合材料所反映的西市场景的是 A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 B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 C “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 D “五陵少年金市东,笑入胡姬酒肆中 ”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选项, A所描述的商品和题干描述不符, B项没有涉及市场所买卖的商品种类, C项涉及的商品是 “江货 ”,应该指的是一些水产品,与题干所涉及的珠宝玉石等无关, D项五陵代指富人,此句大意

36、是有钱公子哥们在金市东街附近(玩),这里的金市指的就是长安的西市,所以答案:为 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长安商品贸易场所西市和东市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时特别要把题干与选项密切联系。 宋代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这一做法 A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 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削弱了地方自主处置事务的能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可知,这是一种收地方之权到中央的做法, A 与题干无关,题干也没有特别提到物质基础、财权等问题,排除 B

37、,这种做法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而与 C所述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C,收地方之权到中央,削弱了地方自主权。答案: D。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主旨,分析其透出的本质。 “史实 ”、 “史论 ”、 “史识 ”是构成史学的 “三要素 ”, “史实 ”即历史事实, “史论 ”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 “史识 ”即是以科学的史观做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 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叙述属于 “史识 ”的是 A “三省 ”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 门下

38、省 尚书省 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题干中对应史识的定义可知,史识是以科学的史观做指导,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的科学结论。分析选项, A和 B都属于 “史实 ”范畴, C属于 “史论 ”范畴, D 项是对三省六部制度总的概述,是科学结论,答案:为 D。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先给出了三个历史术语概念,再要求学生利用这三个术语分析历史现象和结论等。考查的是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 下图是西汉手工业分布图,该图反映了 A纺织业分布较广 B长江流

39、域盐铁业发展水平较高 C黄河流域手工业水平高于长江流域 D手工业集中分布于交通要道 答案: C 试题分析:观察此图,很明显的一个特点是黄河流域的手工业行业和分布都明显多于长江流域,而分布最广的是冶铁业, A不对。图中盐业分布南北都有,不能得出 B项结论。图中没有标示交通要道位置,也不能得出 D 项结论,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求学生有一定水平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需要结合图中所表现的特点对选项逐一判断。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 子曰: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40、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论语 材料二 对于那些以财富自夸,认为不需要受教育,财富会成就他们的心愿,使他 们能受到人们的尊敬的人,他就教导他们说道: “只有愚人才会自以为不用学习就能够分辨好歹,单凭财富就可以取得自己所企望的并能作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 只有呆子才会认为,尽管自己一无所知,但由于有财富就会被认为是个有才德的人,或者尽管没有才德,却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 古希腊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材料三 朱子曰: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被夹杂者。朱子曰: 富贵,身外之物,求之唯恐不得,纵便得之,于身心无分毫

41、之益,况不可必得乎?若义理求则得之,能不丧其所有,可以为圣为贤,利害 甚明。人心之公,每为私欲所蔽,所以更放不下,但常常以此两端体察,若见得时,自须猛省,急摆脱出来。 材料四 钦佩或近于崇拜富人和大人物,轻视或至少是怠慢穷人和小人物的这种倾向,虽然为建立和维持等级差别和社会秩序所必须,但同时也是我们道德情操败坏的一个重要而又最普遍的原因。 受到人们的尊敬和钦佩 一条是学习知识和培养美德;另一条是取得财富和地位。我们的好胜心会表现为两种不同品质:一种是目空一切的野心和毫无掩饰的贪婪;一种是谦逊有理和公正正直。 前者促使每一只飘忽不定的眼睛去注意它;后者除了非常认真仔细观察 者外,几乎不会引起任何

42、人的注意。 大部分人都是财富和显贵的钦佩者和崇拜者 英国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概述材料一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 5分) 材料二反映了苏格拉底的哪一思想?孔子与苏格拉底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共同的社会因素。( 6分)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何变化?概述材料三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8分) 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并谈谈你对财富与道德关系的认识。( 6分) 答案: 概述材料一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 5分) 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合乎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

43、根本,要坚守仁)( 1点 2分, 3点 5分) 材料二反映了苏格拉底的哪一思想?孔子与苏格拉底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共同的社会因素。( 6分) 思想:知识即美德(或强调教育对成就人的道德的重要性)( 2分) 因素:伴随生产力的发展,新兴阶层(地主、工商业奴隶主)财富增长,社会地位提高; 文化教育的发展,文人(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思想活跃( 3取 2, 4分)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何变化?概述材料三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8分) 变化:由肯定人性及合理的财富追求( 2 分),到否定人性,否认财富的作用,追求纯粹的

44、义理道德( 2分) 影响:重视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 分);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产生了消极影响。( 2 分) 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并谈谈你对财富与道德关系的认识。( 6分) 现象:人们对财富 和地位的崇拜超过对知识和美德的崇拜(拜金主义盛行),造成社会道德败坏。( 2分) 根源:工业革命使贫富分化加剧,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增强,社会政治地位提高。( 2分) 认识:财富与道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体现;抛弃道德片面追求财富,或压抑人性片面追求道德都是不可取的。(

45、2取 1,言之成理, 2分) 试题分析: 解答这一问关键是读懂材料,如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可得出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大意是要以合乎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等,依次类推进行解答。 分析材料二,从 “只有愚 人才会自以为不用学习就能够分辨好歹,单凭财富就可以取得自己所企望的并能作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 ”可知他认为学习知识很重要,财富不等于美德。第二小问要求学生分析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一般要从社会经济、文化氛围等方面考虑。 分析材料三,“富贵,身外之物,求之唯恐不得,纵便得之,于身心无分毫之益 ”可知作者把富贵看的很轻,和材料一对追求富贵的认可不同。材料三要求人摆脱私欲,实

46、际是强调社会责任。其影响应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考虑。 从 “大部分人都是财富和显贵的钦佩者和崇拜者 ” 可知社会出现了拜金主义等,其社会根源应从经济领域 的变化方面组织答案:,如: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增强,地位提高等,第三小问主要从道德与财富之间的关系角度回答,应做到观点正确。 考点:中外思想文化 点评:此题以孔子、苏格拉底、朱熹、亚当斯等对财富与道德的不同认识和理解为中心内容组织试题,考查了他们思想的不同点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最终归结为对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如何认识财富与道德。主要考查了学生由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其价值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 史学界对 17、 1

47、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 乎陷于停止状态。早在 18世纪,亚当 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 “停滞于静止状态 ”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 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 “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 ”。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评材料中关于 17、 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选做题 答案:第一种观点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依据:政治上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经济上自然经济占领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文化上理学思想等影响深远,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摧残人性;外交上总体奉行 “闭关锁国 “政策。 第二种观点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传统社会的顶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