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黑龙江省大庆一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fuellot230 文档编号:33827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黑龙江省大庆一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3届黑龙江省大庆一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3届黑龙江省大庆一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3届黑龙江省大庆一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3届黑龙江省大庆一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黑龙江省大庆一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钱穆先生在论述中国古代一项政治制度时说: “因于有此制度,而使政府与社会紧密联系,融成一体。政府由民众所组成,用不着另有代表民意机关来监督政府之行为。 ”这项制度应该是 A察举制 B科举制 C监察制度 D谏议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 “因于有此制度,而使政府与社会紧密联系,融成一体 ”强调了科举制的政治功能。通过科举考试,士子获得了参政的机会,打破了士族地主垄断统治权力的局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统治权力再分配的问题,相应地扩大了统治基础;科举制便于笼络人心,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有助于封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也正

2、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者极为重视科举制的原因所在。 考点:三省六部制 选官制度 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邦 (Eric J.Hobsbawm)说: “若无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社会的解体在先,势无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的成立在后。 ”又说: “发 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使人们认为苏联的经济制度成为一条全球性的可行之路。 ”依据这样的陈述,下列何者是最恰当的理解? A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 B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 C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 D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 答案: D 在高考历

3、史备考专题复习中,如果老师要同学们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够准确的是 A从君主专制变为共和体制 B从专制主义到政治民主 C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D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 答案: A 抗日战争胜利后,出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利契机,其主要表现为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结束了外来侵略威胁,消除了战乱对经济发展造成的破坏 各党派进行政治协商,有利于推进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人民革命力量发展,为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准备了条件 A B C D 答案: C 下列是 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对该表内容解读

4、正确的是 国家 总人口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 1851年) 约 1800万 48 52 法国( 1851年) 约 3600万 75 25 美国( 1850年) 约 2300万 87 13 A.19世纪中期英国逐步成为 “世界工厂 ” B.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大 C.垄断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出现推动了人口的流动 D.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城市迁移 答案: D 列宁说: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这要取决于国内是大资本主义关系占优势,还是小农经济占优势。 如果一个国家大工业占优势,或者即使不占优势,但是十分发达,而且农业中的大生产也很发达

5、,那么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是可能的。没有这种条件,向共产主义过渡在经济上是不可能的 列宁这一认识 A. 否认俄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B. 为斯大林体制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C推动俄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 针对现实思考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答案: D 康有为以儒家典籍公羊传 “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三世说和礼记 礼运篇 “乱国、小康、大同 ”来比附阐释西方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这表明 A维新派以 “中西汇通 ”来冲破 “中体西用 ” B康有为以西方历史进化论取代儒家历史循环论 C维新派以民主共和制为改革目标 D儒家学说与西方民主思想是相通的 答案: A 下列为 “1912年间私人开办的

6、部分女子学校 ”表,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女性而言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学校 地点 特色 中央女校 北京 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神州女学 上海 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法政学堂 上海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 A.女性取得了同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 B.使女性走出家庭步入公共领域 C.提高了女性的参政意识和社会地位 D.女性彻底摆脱传统伦理的束缚 答案: C 厘金因其初定税率为 1厘( 1%),故名,原是 1853年实行的一种临时筹款方法,即一种 由 地方督抚自行掌握的酌量抽厘的商业税,实行遇卡抽厘,税款完全出自华商而不涉及外商。至 19

7、31年,沿袭 70余年的厘金制度被废除。下列对厘金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是清廷镇压革命的需要 B削弱了本国商品竞争力 C是强化重农政策的手段 D便于地方割据势力抬头 答案: C 1877年清驻英大使郭嵩焘给李鸿章的信中说: 钟表玩具,家皆有之 ;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乡僻壤 ;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 办理洋务三十年,疆吏全无知晓。 以下解读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瓦解 B郭嵩焘主张社会全盘西化 C江浙人的民族意识淡薄 D中国人亟需更新价值观念 答案: D 有学者认为 “16至 17

8、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朝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 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 ”,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新的经济形态 ”微弱是由于商品经济水平落后 B “先天不足 ”是指思想家的思想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 C “时代性的缺陷 ”是指没有提出象征时代发展趋势的思想学说 D “中世纪末期的产物 ”说明早期启蒙思想并不具备启蒙作用 答案: B 虽然庄子与普罗泰戈拉的思想都是以相对主义为基础的,但在深度的解读中却发现庄子与普罗泰戈拉的相对论思想在内涵、根源以及理论意义上都存在着截然不同之处。普罗泰戈拉 A把无为作为统治阶级的对立面 B强调理性且反对统治阶级有

9、为 C重视道德教育,思想朴素辩证 D把人作为社会和自然的中心 答案: D 综合题 (15分 )【历史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这时许多人 尤其是英美两国 都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一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他们被战时的宣传欺骗了;战争是真正由武器制造商发动起来的;德 国并不是引起 1914年战争的真正原因;凡尔赛条约对于德国是过于苛刻了;精力充沛的德国人与意大利人需要发展的空间;民主制度毕竟不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有一方坚决不让对方给惹恼,那就一定不会打起来; 一整套和平的与容忍的思想,这当中大概包含着既有真理又有误解的那种通常的混合物。 美 帕尔默 科尔顿

10、近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强烈要求。 1949 年和1952年召开了两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952年召开了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大会通过致五大国政府书,邀 请中、苏、美、英、法五大国政府就缔结和平公约举行谈判。 1955年举行了世界和平大会,发表了世界和平大会宣言。19551959 年召开了五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呼吁为禁止原子弹、氢弹而奋斗。 80 年代在北美、西欧、大洋洲以及世界各地掀起一个新的反对战争、要求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的群众和平运动。 段炳麟世界当代史 (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思想的不同之处。( 10 分) ( 2)结合史

11、实分析这两种思想对国际(战争)形势的影响。( 5) 答案: ( 1)( 10分) 一战后:强调容忍, 不顾后果;不区分战争的性质和根源,认为通过谈判和妥协就能制止战争。二战后:强调大国在维护和平中的主导作用;以反核为核心;以维护人类的发展为宗旨。 ( 2)( 5)一战后的和平主义思想无法制止战争,英法等大国对法西斯的绥靖妥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二战后的和平思想推动和平主义运动在全球的进行,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 15分)【历史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

12、临时大总统、国务员 、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第十四条: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十五条:大总统代表中华民国。 第十八条: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预算案于立法院。 第二十一条: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百官。 第二十三条:大总统为陆海军

13、大元帅,统率全国陆海军。 第三十九条: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 第四十四条:司法以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法院行之。 第四十九条:参议院应大总统之咨询,审议重要政务。 中华民国约法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临时约法规定的立国根本原则和政体是什么?这具有什么进步意义?( 8分) ( 2)根据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认识。( 7分) 答案: ( 1)规定了 “主权在民 ”的立 国原则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体。否定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合理性,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 8分) (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它体现了

14、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和民主性。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一手炮制的。是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否定,它为袁世凯独裁提供了法律依据。( 7分) ( 15分)【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上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矣故民之喜农而乐战也。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艺之民,而贱游学之人也, 故民壹务:其家必富,而身显于国。 治国能抟( tun,集聚)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商君书 壹言第八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 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

15、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 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 画策第十八 ( 1)概括材料中商鞅的观点。 ( 5分) (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商鞅的观点。( 10分) 答案: ( 1)重 农重战抑商。赏罚分明、以法治国。 ( 5分) ( 2)重农重战抑商: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推动了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基础( 4分)(答出 2点即可得 4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的增长。( 2分) 以法治国、赏罚分明;保障了富国强兵的实现;严刑酷法激化了社会矛盾。( 4分) ( 12分)阅读材料,回

16、答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主线,在五四之后其刚萌生为一个学科时就有不同观点。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概括为 “两个过程 ”,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学者注重从近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近代化就是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这是整体的社会运动和社会飞跃,革命以及政权鼎革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摘编自改革 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发展主线研究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观点。( 12

17、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一等( 12 10分) 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 9 5分) 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 4 O分) 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未引用史实; 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参考答案: 观点一:中国近代史就是帝国主义和封 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 2分) 史实: 1840年以来西方资本主

18、义国家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等一系列侵略战争,( 2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导致战争失败,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丧权辱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2分),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实行 “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对日本妥协退让,导致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分);面对民族危机,中国人民掀起不同形式的反抗斗争,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 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国共合作领导了反帝反军阀的国民大革命,中国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2分) 这一观点基本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基本发展内容,但是局限于革命史的视角,主要强调革命和政治方面的内容,对社会经济

19、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注意不够。( 2分) 观点二:中国近代史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的过程,是一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史。( 2分) 史实: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即经济领域里的工业化( 2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 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及社会生活的变化( 2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科学和理性思想的传播。( 2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为近代化创造了历史条件。( 2分) 用近代化史观考察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不仅包纳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且涵盖了像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和其他众多的社会变迁,这就比革命史角度广泛

20、得多,也较接近历史的真实。( 2分) 观点三: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 同时也是一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史。( 2分) 史实:参照观点一和观点二的史实。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对于英国外交,基辛格博士曾深有感触,认为其 “具有适应环境变化而调整自己的不寻常能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8年 10月 9日,在保守党的年会上丘吉尔正式抛出其 “三环外交 ”的方针。他说: “当我展望我国未来时,我认为,在自由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环。 对于我们来说,第一个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我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域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

21、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大环是并存的,如果它们连结在一起,就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或联合的力量足以推翻他们,或 者甚至向它们挑战。 我们是在这三个大环中都占一大部分的唯一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连结点上。这个岛位于许多空中航线的正中心,我们有机会把他们全部连结在一起 ”。 汉里德,奥顿西德、法国和英国的外交政策 西欧六国在建立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共同体时,都没有忘记战后竭力鼓吹欧洲联合的英国,它们邀请英国参加进来, 但却被英国拒绝了。 丘吉尔曾用“with”而不是 “of”来形容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他说: “我们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的任务。我们与欧洲大陆相联,但并不包容在里面。我

22、们是和欧洲在一起,而不是属于它。我 们同它利益与共,但并不被它吸纳。 ” 论冷战时的英国与欧共体 材料二 20世纪 50年代以后英国 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降到第五位,增长率直线下降。 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英国于 1960年 1月为了抵制六国经济共同体而组织的非欧共体国家的七国自由贸易区)也远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 英国从七国贸易中得到的好处根本比不上它不参加欧共体所带来的损失。欧共体六国之间由于互减关税,实行了人员、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其经济迅猛发展,远非英国所能比。美国对欧洲的投资的重点也转向欧共体。 法国打算把欧共体变成一个经济 政治共同体的想法更让英国寝食难安。此时英联邦对英国的重要性

23、已经大大降低。随着欧共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英国的均势政策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英国决定向欧共体寻找出路。 1961年9月正式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 论冷战时的英国与欧共体 (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提出 “三环外交 ”方针的背景及其主要目的。( 10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欧共体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5分) 答案: ( 1)背景:战后英国政治经济地位下降;美苏冷战,敌视对抗 .( 4分) 目的:企图利用英国在地缘 政治上的优势,挽救和恢复国际地位;充当欧洲联合的旗手,借以提高政治地位;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借以抗衡苏联;维护殖民体系。( 6分) (

24、 2)转变:由战后初期的保持距离甚至对立(拒绝)转变为申请加入欧洲共同体。( 3分) 原因:摆脱经济困境的需要;为了扭转日趋下降的国际地位;美国对欧共体重点投资的刺激;抑制法国势力扩张的需要;传统的欧洲均势政策已经不适应国家发展要求;与英联邦的关系淡化;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并未给英国带来巨大利益;欧共体发展迅速,前景大好。( 12分)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知、行常相 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未须理会相发,且各项做将去。若知有未至,则就知上理会,行有未至,则就行上理会,少间自是互相发。今人知不得,便推说我行未到,行得不是,便说我知未至,

25、只管相推,没长进。 ” 摘编自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 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 并进之成法哉?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 摘编自明代王阳明传习录 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朱熹和王阳明对于 “知行 ”的不同理解。( 10分)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知行说的历史影响。( 5分) 答案: ( 1)朱熹:知行相辅相成,知先行重;知行二分;知需要不断向外求索,实践才能得到,知行自然相互启发王阳明:知是先天就有的,是一种先验的内在的本质属性,知行合一。 ( 2)积极:有助于挽救道德危机,维护统治秩序,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继承发展的儒学 .消极:强调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人性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