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1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terrorscript155 文档编号:338510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1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4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1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4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1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4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1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4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1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 1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周礼规定,天子三架编钟三面摆置,诸侯两架编钟两面摆置,大夫一架编钟一面摆置。 这表明西周时期 A分封制度瓦解 B音乐教育普及 C冶铁技术发达 D等级制度森严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三架编钟 ”、“ 两架编钟 ”、 “ 一架编钟 ”来表现天子、诸侯、大夫的不同规格,这是要区分三者的身份与地位, D的表述符合题意;由材料可知时间是西周时期,分封制是得到严格实行,分封制度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A表述有误;材料只是描写这些编钟在贵族中的使用情况,不能说明音乐教育普及, B不合

2、史实;冶铁技术在春秋时期才出现, C有误。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商周的礼乐制度 那场冲突虽然最终以苏美两国的妥协而告结束,但它对各国政府和人民造成了普遍的震撼,引起了人们对核战争危险的极大关注。研究发现,当事国在冲突前后所作出的决定,都是由于错误的信息、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考虑而误入歧途。 “那场冲突 ”是 指 A古巴导弹危机 B越南战争 C朝鲜战争 D柏林危机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 “最终以苏美两国的妥协而告结束 ”“人们对核战争危险的极大关注 ”等关键信息可得出材料主要阐述的冲突指的是 1962年苏联

3、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而引发的古巴导弹危机,据此分析可知 A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古巴导弹危机 有学者说: “布雷顿森林体系虽为美元霸权提供了国际制度的平台,但美元霸权地位的真正起步却缘于冷战开始之际的马歇尔计划 ”。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 A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B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 C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苏 D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控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史料,理解分析的能力,材料中强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只是提供了美元霸权地位的国际制度平台,而 “美元霸权地位的真正起步却缘于冷战开

4、始之际的马歇尔计划 ”,据此分析可知直接得出该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控 制, D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马歇尔计划 20世纪 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 “苏联热 ”,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 “苏联热 ”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 D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材料,知识的迁移能力,提取材料中关键信息 “20世纪 30年代 ”,联系已学史实可知 20世纪 30年代苏联工业产量已居

5、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由此分析可知此时的 “苏联热 ”指的是苏联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故选 A。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苏联经济的发展 19世纪晚期在德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 “政治民主发展滞后 ”表现在 实行联邦制 皇帝掌握国家大权 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要理解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实质,它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虽有议会机构,但大权在皇帝手中,而题目所要求是 “政治民主发展滞后 ”的表现,故 符合,选 B项正确;实行联邦制有利于国家统

6、一,这结束了德国分裂的局面,是进步的,而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是民主性的体现,也是进步的,故 错误,故选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国君主立宪制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 1854年英国废除了这一条例。这一变化表 明 A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贸易 B议会改革完善了民主政治 C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D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从内容上看,航海条例是要保护英国工业;而到 1854年,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英国在工业占有了绝对优势,废除了这一条例

7、更有利于英国开拓市场,故 A项正确;这两次不同的决定都由议会做出,不能体现出民主政治完善,故 B项错误;英国在 18世纪下半期就已经确立殖民霸权,时间上不对应,故 C项错误;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故 D项错误。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万科、联想、海尔这几个在中国风云驰骋的企业都诞生在 1984 年。这一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 “下海经商 ”浪潮。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公私合营的全面展开 B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已学

8、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关键词是 “企业 ”及 “下海经商 ”,以及时间 “1984年 ”,这是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开始的年份, C 表述正确;而 公私合营的全面展开是三大改造时期,故 A 项错误;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是在农村推行的,而材料显然是城市的, B表述有误;1992年的中共 “十四大 ”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是在 21世纪初, D不合题干时间。故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表示,如果中国向美国表达需要粮食的愿望,美国愿意认真考虑。实际上中国政府没有

9、主动要求美国政府供粮,只是同美国民间商业机构洽谈进口粮食的可能性。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中国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粮食自给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美国经济出现 “滞胀 ”,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D意识形态的对立影响两国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时间是“1961年 ”,正是中国经济困难时期, A表述有误;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 1972年尼克松访华, B表述有误;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是在 70年代, C表述有误;而从材料 “实际上中国政府没有主动要求美国政府供粮,只是同美国民间商业机构洽谈进口粮食的可能性 ”来看,中美两国没有官方的接触,两国

10、关系并不好,结合时间可知,此时正是冷战时期,故 D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世纪 60年代外交关系 某回忆录记载: “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 ”上述现象发生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抗日战 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 “文化大革命 ”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中 “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 ”,说明西南成了成了全国的文化中心,我们知道,文化中心是由经

11、济与政治决定的,说明此时西南是政治中心,因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到重庆,西南成了政治中心,同时很多企业及大学也迁到西南大后方, B的表述符合题意;而国民革命主要是在广东、湖南、上海等发动农民运动及工人运动与北伐,对西南地区的促进较少, A表述有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中心在南京,中共则北方, C不合史实;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知识分被下放农村劳动,而材料强调的是 “西南大城市 ”, D表述有误。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胡适在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它)变换了全国的空气,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然后才能有

12、各种革命的新种子在那个解放的空气里生根发芽。该事件应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从 “(它)变换了全国的空气,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 ”分析,说明其在全国范围内推翻了旧政权, D符合题意,因为它推翻了清政府;而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建立了政权,但没有推翻清政府,故 A项错误;洋务运动是要维护清朝的统治,故 B项错误;义和团提出 “扶清灭洋 ”的口号,故 C项错误。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明清时期出现了 “弃儒就贾 ”的现象。其原因是 A科举制度被废除 B商品

13、经济迅速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被废止 D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提取材料中信息 “明清时期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实行八股取土,科举制仍实行, A表述有误;重农抑商政策一直实行到清末, C表述有误;实业救国思潮在清末的甲午中日战争后兴起, D不合史实; “弃儒就贾 ”,说明经商也较易致富,则是商品经济发展所致,故 B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 公元前 215年,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其目的都是 A巩固中央集权 B承认土地私有 C发展商品经济 D抑制诸侯势力 答案:

14、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材料中 “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 ”是为了消除六国贵族的势力,巩固统一; “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 ”,均是为了加强对这些地方的管理,其共同目的都可概括为巩固中央集权, A的表述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及商品经济内容, B、 C与题意无关;秦始皇没有分封诸侯,所以说不上抑制诸侯势力, D表述有误。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加强 综合题 (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 料一: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曾说,条约 “总是制定者从外国立场出发强迫签订的,因此,极端重视的首先是要求外部(

15、国)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发挥(中国)内部的潜力 ”。 据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等 材料二: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 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 摘自共产党宣言 ( 1)简述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 (4分 ) ( 2)阅读材料一, 结合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说明清政府是如何被迫满足外国贸易发展要求的。( 6分) ( 3)据材料二,指出世界市场形成的有利条件。 “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 ”有哪些具体表现?( 10分) (

16、4)简述 “关贸总协定 ”产生的背景。指出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8分) 答案: ( 1)表现:瓷器、丝绸等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广州等城市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司、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等。( 4分,每点 2分,答出 2点即可,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 2)南京条约等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便于列强倾销商品和收购中国农副产品;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允许外国人到内地经商、开放内河航运,便于列强进一步 深入中国内地;马关条约等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便于列强资本输出。( 6分,每点 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 3)有利条件: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17、第一次工业革命。( 4 分,每点 2 分,答出 2点即可,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具体表现: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不断强大;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逐步掌握国家政权;把亚非拉美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成为主流。( 6分,每点 2分,答出 3点即可,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 4)背景: 20世纪 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加强贸易保护;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战后美国实力的增强。( 4分,每点 2分,答出 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作用:促使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确立;通过多边贸易,促使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各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

18、提高和经济的繁荣;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努力消除成员国之间的不平等。( 4分,每点 2分,答出 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唐宋时期的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分析归纳即可,如瓷器、丝绸远销国外;广州等城市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司、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等。 第( 2)问,考查学生对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准确理解与运用,解题时抓住“被迫满足外国贸易发展要求 ”,即所选条约中与贸易发展有关内容,可以结合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等相关贸易内容分析归纳即可

19、。 第( 3)问,第一小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中 “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可以归纳出世界市场形成的有利条件: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小问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材料主要强调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同时也给资产阶级带来实惠,可以从资产阶级的实力、殖民地以及思想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第( 4)问,主要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回顾已学知识可知 20世纪 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加强贸易保护;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战后美国实力的增强,在此情况下 “关贸总协定 ”产生,第二小问对世界 贸易组织的

20、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归纳即可,难度不大,是对教材知识的准确识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唐宋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 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 “挑战 应战 ”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

21、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据汤因比历史研究 材料二: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 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 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面对这一冲击,中国作出的回应是逐渐引 进 “永久性变化 ”的要素的同时,背弃传统的 “周期性变化 ”模式,走上现代化道路。 李帆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 ( 1)阅读材料一,用 “挑战 应战 ”模式说明罗马法的发展演变。( 6分) ( 2)阅读材料二,用史实说明,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和政治

22、发生的变化。面对西方的冲击,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导致 “永久性变化 ”的要素?( 10分) ( 3)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呈现哪些趋势与特点?中国是如何应对的?( 8分) 答案: ( 1)共和国时期,为协调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 在征服扩张过程中出现了民族矛盾、经济纠纷等新问题、新矛盾,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6分,每点 3分,其中 “挑战 ”1分, “应战 ”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 2)变化:近代西方的冲击,使中国 “闭关锁国 ”的局面被打破;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逐步 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分,每点 2分,答出 2点即

23、可,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要素:经济方面,新的经济成分;政治方面,新阶级的产生与壮大;科技教育方面,新式学堂、 留学生、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等;军事方面:近代海军等;思想方面:西方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等;社会生活方 面:体现近代西方文明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等。( 6分,每点 2分,答出 3点即可,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 3)国际形势: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区域集团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 趋势不断加强;国际关系出现新矛盾、新冲突,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4分,每点 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中国应对: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推动建

24、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等。( 4分,每点 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 给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问的关键是 “挑战 应战 ”模式的准确理解,由材料分析可知 “挑战 ”指的是罗马法发展过程中罗发明发展的原因,而 “应战 ”指的是罗马法发展的表现,据此可以从共和国时期为协调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 在征服扩张过程中出现了民族矛盾、经济纠纷等新问题、新矛盾,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25、。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史料及知识的运用能力,第一小问解 答需要紧扣 “中国社会和政治发生的变化 ”,由材料中 “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历史 ”及近代相关史实可以得出近代中国社会和政治变化有 “闭关锁国 ”局面的打破;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法等。第二小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理解 “永久性变化 ”是解题的关键,即给中国带来长久的变化,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归纳即可。 第( 3)问,考查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归纳分析的能力,解题时抓住时间限制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联系其时代背景可知冷战结束,两 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区域集团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 趋势不断加强;国际关系出现新矛盾、新冲突,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对此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反对霸权主义,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加强经济体制的建设,发展睦邻友好的关系等。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发展与演变;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