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甘肃省武威六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西周时,周公带兵东征,平定叛乱,之后,周公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其中的 “封建 ”指的是 A进行封建改革 B分封诸侯国 C实行宗法制 D推行郡县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是在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封建化的改革; D是在秦朝全面推行, C与题意也不符,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可知是指实行分封制,各地设立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 “封建社会 ”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历史概念,古人所说的 “封建制 ”就是指分封制,即封邦建国的意思。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鲁迅在阿 Q 正传里说: “(赵
2、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 皇帝万岁万万岁 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这说明 A革命已经深入人心,地主和旧官僚治开始资产阶级化 B除了少数人外,未庄人对于革命的真正意义了解不清 C革命从城市向农村全面扩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只是形式上的革命,辛亥革命存在着失败的潜在危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中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 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并不彻底,没有
3、彻底完成反封建的任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D项符合题干。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失败。 陈独秀说,中共 “一大 ”对 “党的要求 无产阶级专政 悬在半空 ”,到中共 “二大 ”时 “就脚踏实地了, 找到了中国革命与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这是指中共 “二大 ” A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 B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确立了同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 D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共 “一大 ”提出的党的纲领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这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4、中共 “二大 ”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提出反帝反封建的要求,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也符合当时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中国共产党诞生 。 “介石先生慧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崇仰。 此物此志,知先生必有同心也。敬祝健康!并致民族革命之礼!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根据材料判断,这封信写于 A北伐战争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重庆谈判后 答案: C 试题分析: “民国二十七年 ”指的是 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领
5、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 ”是指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坚持抵抗。 A发生在1926年; C项是 1936年; D发生在 1937年。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抗日战争 全民族的抗战 。 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 “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 ”解放军的 “下一步 ”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跃进大别,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考查
6、解放战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国民党搞不清楚 “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 ”,是要 “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 ”,还是要 “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 ”,从而断定这是解放战争第二阶段的重大军事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刘邓大军的军事行动即可选择出正确答案:。 B、 C、 D三项是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的内容。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解放战争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革命精神。下列革命精神按出现的先后排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五四 ”精神; “延安 ”精神; “井冈山 ”精神; “长征 ”精神; “西柏坡 ”精神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
7、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五四精神 ”是 1919年;“延安精神 ”是抗日战争时期; “井冈山精神 ”是 1927年 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形成; “长征精神 ”是 1934年开始的长征中形成的; “西柏坡精神 ”是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所以选 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风雷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国共的十年对峙 土地革命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抗日战争 全民族的抗战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解放战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 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大师莱希特 1948年的名剧巴黎公社的日子以巴黎公社为
8、历史背景。该剧主题并非正面讴歌巴黎公社精神,而是冷静地回望,是对历史的反思:假如公社的领导者作出若干的决断,假如国际形势有着微妙的不同,假如起义的爆发提前或后延若干时间,都有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结果。但决定这些 “假如 ”都不可能出现的客观原因是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 暴露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主力军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指导国际工人运动 D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没有成熟到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 “巴黎公社的日子以巴黎公社为历史背景 ”, 决定这些“假如 ”都不可能出现的客观原因实际上是指巴黎公社失败的客观原因, ABC 都是解
9、释工人运动发展的原因,只有 D符合题意,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并不具备,资本主义的发展仍是当时的历史主流。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巴黎公社。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的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 “那些稀奇古怪的口号 ”指的是 A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B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材料中的 “第二次革命 ”指的
10、是:十月革命。 “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 ”指的是四月提纲的内容。在提纲中列宁指出:俄国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已基本完成,应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专政,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故应选 A项。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四月提纲。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答案: D 试
11、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运用能力。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说明新中国初期中苏是结盟关系,而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说明中国不再和苏联结盟,这是中国不结盟政策的体现。故选 D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开创外交新局面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 美国历史学家杰里 本特利指出:当 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重建世界 ”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 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答案
12、: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雅尔塔体系形成的根本原因。随着二战接近尾声,法西斯国家的失败已成定局,这意味苏联和美国联盟的基础逐渐消失,而双方都想在战后扩大自己的影响,再加上双方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军事力量的增强,双方逐渐从盟友转为对手。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从盟友到对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 ”)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1947年 3月美国总
13、统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后来被称为 “杜鲁门主义 ”的国情咨文,发表了敌视社会主义国家的讲话。国会两院经过辩论后,分别于 4月 22日和 5月 8日通过关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法案,拨款 4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政 府,帮助它们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杜鲁门主义 ”是对别国内政的干涉,被学者认为是美苏之间“冷战 ”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杜鲁门主义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两个计划都是 “冷战 ”的组成部分,故答案:为 B。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4、 两极世界的形成 美苏 “冷战 ” 。 下列关于两极格局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冲突加剧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B雅尔塔 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C北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D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两极格局形成情况的掌握。其中 C项表述错误,北约的成立是在 1949 年, 1959 年华约的成立才是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A、 B、 D三项表述均符合史实。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美苏 “冷战 ” 。 当甲午中日战争正在进行时,恩格斯就预言: “中日战争意谓着古老中
15、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逐渐地革命化。 ”其中, “革命化 ”是指 A将发生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 B将导致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民族资本主义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D列强将加强资本输出,把中国经济进一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 D 试题分析:首先理解 “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逐渐地革命化。 ”指的是经济近代化, AB反映的是甲午战后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的重大事件,与“经济基础 ”,不符, C 与史实不符,虽然甲午战后外国 的入侵客观上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但是力量薄弱,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故 A、B、 C三项都可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
16、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和看法时,引用了台湾诗人丘逢甲的诗句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 “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反对 台独 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 ”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丘逢甲这首诗创作于 1896年 两位领导人都表达了反对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政治立场 这首诗表达了台湾人民对辛丑条约割让台湾的悲愤心情 实现统一是台海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A B C D 答案
17、: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 “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反对 台独 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 ”可知 正确; 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丘逢甲为反割台斗争的领袖,可知 正确;割让台湾的是马关条约而非辛丑条约,因此 不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马关条约。 秦统一后, “废封建,立郡县 ”,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
18、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解读能力。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诸侯争霸,故 A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故 B、 D 项错误;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选 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 ”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A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中外朝,丞相属外朝 B尚书被中书取代 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
19、分削相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 “君主近臣 ,代起执政 ,品位既高 ,退居闲曹 .” 以汉武帝为例的话,对应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的内外朝。指君主通过把自己身边的侍从等 “近官 ”不断地外派与补吏来加强对国家和社会的控制, 而又担心外派的 “近官 ”坐大,故不断地派出新的近官取代他们, 这样一批批近官 “退居闲曹 ”。因此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内外朝制。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 ”, “秦制之得亦明矣 ”。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
20、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 C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 “秦制之得亦明矣 ”,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项正确。 A、 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论证郡县制的作用,因此排除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在我国辽阔天地上分布着众多历史文化名城。某城市襟江带河,依山傍水,索有 “东南门户、南北咽喉 ”
21、之称,曾是 “六朝胜地、十代都会 ”,该城市是 A开封 B杭州 C洛阳 D南京 答案: D 试题分析: 南京从公元前 472年越国大夫范蠡筑城算起,至今已有近 2500年历史,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它曾是“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 ”的金粉之地,史称六朝;此外,南唐、明 (洪武 )、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也曾建都于此, 因此,历史上盛称为 “六朝胜地、十代都会 ”。 考点:古代文化常识 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 朱子语类云: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 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22、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三省六部均为中央行政机构,无监察权, 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A说法不符合题意;三省各司其职,有效地减少了君主专制的决策失误, C说法不符合题意;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D说法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隋唐三省六部制。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
23、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 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 B 试题分析: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高宗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通过分散相权达到集权于皇帝的目的。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 “光荣革命 ”的成果将要功亏 一篑。因此, 1
24、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题目问题所指:英国政体的本质特征,材料提及的王位继承问题只是现象,故 B项排除;材料讨论的是王位继承问题而非政权的过渡,故 A项错误; C项显然不是本质特征,也排除。材料表明,最终是议会以立法的形式解决了王位继承问题,充分体现了英国议会主权至上的政体特点,故 D项是本质特征。 考点: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议会权力的确立 。
25、欧美的历史学家曾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运鸦片,英国资产阶级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这是可以断言的。英国资产阶级政府发动这次战争,除了保护鸦片走私以外,其更深层次的意图是 A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 B用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 C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 D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工业革命的完成需开拓 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工业革命后在全球进行对外扩张的结果。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
26、民主的潮流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的背景。 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 纂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 “二十七部(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全备,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 ”。魏源最向往的是那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有何影响?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 “师夷长技以制夷 ”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 有影响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公举一大酋总摄之 ”“不四载即受代 ”可以看
27、出, “这一国家 ”应是美国,美国总统由民主选举产生,而且任期四年。再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这一主张很少有人理解,在当时几乎没什么影响,故选 C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 “师夷长技 ”到维新变法 “开眼看世界 ”。 马克思说: “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这说明: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太平天国反对清政府统治但不是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
28、国行为; C不对,这与 “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不符; D不对,阶级矛盾尖锐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A符合题意,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天朝田亩制度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 “均贫富 ”,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排斥工商业;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承认私有制。两者相互矛盾。 考点:近代
29、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太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综合题 ( 36分)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 “十恶 ”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阁);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 “ 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 张晋落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分)并 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 2分)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三十年( 1397年)申禁人民无
30、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落中国法制通史 (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4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4分) 材料三 第 8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 537 条 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 1134条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 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 3)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 4分) ( 4)以英、美、法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 6分) 材料四 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
31、、 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 5)归纳材料四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 4 分)指出其历史作用。( 2分) 材料五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型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
32、 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8年 12月 13日) ( 6)材料五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 2分)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 2 分) 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 4 分) 答案: ( 1)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 2)加强市场管理:实行 “海禁 ”。 影响: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实施 “海禁 ”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契约具有法律效力。 ( 4)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美国通过 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法
33、国通过 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 5)经济立法及领域较为广泛: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将西 方有关法规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作用: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6)加强法制建设。 教训: “文化大革命 ”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表现:提出新时期法制建设方针; 1982年修改宪法;形成由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法律化。 ( 7)法律伴随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与完善;法制是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试题分析: ( 1)两小问,一出自材料、一联系课本。材料一中选取的文字出现的三宗罪无论是谋反、谋大逆还是谋叛,都是针对于所谓的 “国家 ”,密切关系到上层统治阶层的切身利益。而对这
34、些罪的惩罚力度很大,皆处斩。 由此便能自然而然概括出其维护君主专制的本质。 ( 2)注意材料信息 “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 ”“洪武三十年 (1397年 )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概括明初法律的内容。再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影响,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实施 “海禁 ”表明对外由开放转向封闭,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 3)注意材料信息,逐条分析。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说明保护私有财产;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 说明契约具有法律效力。 (
35、4)运用所学知识, 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美国通过 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法国通过 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三国都是通过立法的方式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 5)材料前段列举的设计领域五个,考生据此归纳出经济立法涉及领域较为广泛是不难的, “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 ”可知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相关要求;根据最后的 “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 本国状况 ”可以概括出第三个特点,然后回答作用,显然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 6)整个材料一看就
36、知道第一句为主旨句即阐述观点的句子。根据材料出处的时间(一般材料的出处都对解题有帮助)可知是 “文革 ”刚结束不久,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那么第二小问的背景就可以轻松可知。第三小问则是改革开放那个之后我国的法制建设的成就,属于基础再现认知。 ( 7)这是在前面问题基础上的综合题。历史事物之间的 “关系 ”在历史书中的叙述较多,照葫芦画瓢,材料是法制与社会的关系展开的,不难看出法律从古代封建社会法律到资本主义法律再到社会主义 法律,法律伴随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与完善;反过来法制反作用于社会。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主专制的演进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
37、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议会权力的确立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787年宪法的颁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辛亥革命 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命 ”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 (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参阅下图 材料二: “西欧与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
38、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 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的那种挑战。 ” 摘自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三: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 “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与世界社会隔绝的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 材料四:在决定把 1973年定为 “欧洲年 ”的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说: “ 国际环境,尤其是欧洲发生的变化,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机会 ”, “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善不可 ”, “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 ”。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美
39、国战后在欧洲实施了什么计划?其目的是什么?( 3分) ( 2)根据材料二,反映出当时国际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4分) ( 3)尼 克松在任期间,在调整与中国关系上进行了什么活动?有何历史意义?( 3分) (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决定一国对外关系的根本原因和关键因素 .( 4分) 答案: ( 1)马歇尔计划。( 1分)通过经济扶持然后控制西欧,抑制苏联。( 2分) ( 2)美国霸权地位削弱 ; 西欧、日本崛起;( 4分) ( 3)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促成了中美关系的缓和。( 3分) ( 4)国家利益;国家实力。( 4分) 试题分析: ( 1)注意图片信息 “美国援助欧洲的物
40、质 ”,可知是指美国战后在欧洲实施了马歇尔计划。根据所学知识, 美国的目的 是帮助西欧渡过战后的经济难关,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进而拉拢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这是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 ( 2)注意材料时间 “1971年 ”, 20世纪 70年代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经济发展趋缓,经济危机发生,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又面临日本与西欧的挑战,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出现。根据 “西欧与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 ”不难分析。 ( 3)结合所学知识,尼克松上台后改善中
41、美关 系,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会晤,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促成了中美关系的缓和,中美关系由对抗转向正常化。 ( 4)国家利益是世界政治中作用最持久、影响力最大的因素。在当代世界政治中,一个国家发展对外关系,开展对外活动,参与国际事务的基本动因和基本依据就是国家利益。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对外政策的重要保障。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美苏 “冷战 ”;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走向联合的欧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开创外交新局面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