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甘肃省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33861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5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甘肃省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4届甘肃省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4届甘肃省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4届甘肃省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4届甘肃省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甘肃省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07年 7月,张学良口述历史出版。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口述历史的价值主要表现为 A当事人的所见所闻,是价值很高的一手史料 B通用于缺少文献资料的特定领域和问题 C对政治制度史和经济史的研究作用很大 D是对文字记载历史的唯一补充 答案: B 试题分析: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人的口述历史也是带有口述者个人的感情色彩的,所以 A 项错误。 C 项为无关项,材料中需要解决的是口述历史的价值,并不是意指张学良口述历史的价值。 D项是错误项,史料的类型有很多种,口述只是文字记载历史史料补充的一个方面。 考点: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的方法 口述史

2、料的价值 纳赛尔( 19521970 年任埃及总统)曾说: “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 20年前少得多。 收音机改变了一切。 今天,人民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我们生活在 个新的世界里。 ”由此可见 A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全球迅速发展 B二战后埃及人民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 C大众传媒深刻影响政治民主 化进程 D民族独立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 “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 20年前少得多。 收音机改变了一切 ”表明是收音机改变了埃及人的一些观念,收音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3、,所以 A 项错误。 B 项为无关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教育问题。 D 项错误项,此时的埃及已经独立。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 苏联建立集体农庄后,实行高度的指令性计划组织生产,并受集体农庄本身和机器拖拉机站的双重领导和干预。 1958年,苏共做出决定,机器拖拉机站改为技术维修站,把部分机器直接卖给集体农庄。这一决定 A解决了苏联的农业问题 B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主性 C削弱了社会主义的基础 D提高了农业的机械化水平 答案: B 试题分析:苏联的农业问题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也没有得以解决,所以 A项错误。仅是机器这一生产工具的所有制形式的变化不能表明削弱了社会主义的基础

4、,主要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没有发生改变,所以 C 项错误。 D 项为错误项,材料中涉及的是机器的所有权的变化问题。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 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准时 ”在农业社会不被重视。但是,到了 1790年,钟表在英国几乎到处可见。钟表的普遍使用主要是 A机器大生产的需要 B远洋航行的影响 C学校教育的结果 D商业贸易的规定 答案: A 试题分析: 1790时,英国已经进行了工业革命,工厂制开始取代工场制。工厂制条件下的生产是有严格的规定与要求的,所以才出现了普遍使用钟表的现象。B项为错误项,此时新航路开辟已经完成了。 C项为无关项, D项也无关

5、项,材料叙述的是工业生产而非是商品经济发展问题。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弗雷德里克 C 拜泽尔早期浪漫主义和启蒙运动: “如果说浪漫主义者就是启蒙运动的批评者,那么可以说他们也是启蒙运动的信徒。他们忠实予启蒙运动的两个根本观念:激进批评和公众教育。他们的目的不是要抗击启蒙运动,而是要消解它在 18世纪末期的危机。 ”材料表明浪漫主义 A是对启蒙运动的彻底否定 B与启蒙运动同时产生 C与启蒙运动的内容基本相同 D和启蒙运动在根本观念上具有一致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他们忠实予启蒙运动的两个根本观念:激进批评和公众教育

6、”表明浪漫主义不是对启蒙运动的彻底否定,所以 A项错误。浪漫主义产生的时间是 18世纪后,而启蒙运动是在 17世纪时已经达到了高潮,所以 B项错误。 C项为错误项,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全面。 考点: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特点 据记载, 19611962 年我国共减少城市职工 1887万人,全国吃商品粮的城镇人口,从 1961年到 1963年 6月共减少 2800万人。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的影响 B严重自然灾害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C工人下乡,大炼钢铁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方针的落实 .0 答案: D 试题分析: “大跃进 ”的时间是在

7、1958年至 1960年期间,而材料中的时间是19611962 年,所以排除 A项。 B项是错误项,材料中叙述的只是城镇人口,而不是在全国范围内,所以 B 项错误。 C 项应该是在文革期间,所以 C 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 1920年 11月,孙中山指出: “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 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是各国还是压制的 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 ”此番话表明孙中山 A认识到了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8、 B发展了 “民族主义 ”的内涵 C正式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D着手进行国共合作 答案: B 试题分析:旧三民主义中的 “民族主义 ”只是指要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并没有真正的涉及到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民族矛盾问题,但清政府灭亡后,中国的社会现实并没有达到孙中山的理想状态,他在当时看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肆意侵略,所以在认清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后,得出了材料中的结论。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 1865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之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

9、? ”赫德的这段话 A嘲笑清朝官员愚昧无知 B干涉中国内政,推行奴化教育 C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D认为中国必须推行政治改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 “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 ”表明中国的清朝官员不是无知,只是不能学以致用,所以 A项错误。 B项为无关项,此材料并体现出奴化教育的内容。材料论述的是教育的问题,并没有涉及政治改革内容。赫德认为中国的教育不具有实用性,只是空谈经史,与国无益。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中国教育的弊端 1858年签订的 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 “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 ”,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 “遇

10、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 ”,即不行跪拜之礼;“会晤文移,均用平礼 ”,公使应由对等的 “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 ”接待,文书由对等级别的部门回复,并不得使用 “夷 ”人字眼;依照国际惯例,允许公使进驻京师。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这表明 A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B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 C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性 D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决此题的两个关键第一是时间, 1858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这个信息表明中国当时的腐朽政府被英法列强打败后被迫与其签定不平等条约,开始用 “崇拜 ”的心态来对待西方列强。材料中由 “夷 ”到洋的变化一方面说明了清政府的屈服,另一方

11、面客观上说明清政府的外交开始了平等的近代化外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明洪武二十八年规定,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的田地, “不论多寡,俱不起科 ”, “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 ”。这些措施 A鼓励垦荒,扩大播种面积 B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C 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 D降低赋税,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翻译与理解。其干扰项为 D项,但材料中的“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的田地 ”表明新垦田地不收税,所以 D项错误。 B项为无关项, C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

12、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明朝的土地税 下图中书法的特点应该是 A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 B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 C兼具规矩和放纵,雅俗共赏 D造型准确,线条流畅,以意传神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书法的特点是草书的, C项的书法特点是行书的, D项是隶书的特点。图七中的书法类型应该是楷书,颜真卿是唐朝时楷书的大家,所以答案:选 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汉字书法 楷书的特点 荀子说: “故,法不能独立,令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追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在此,

13、荀子 A认为法律应当由君子制定 B强调良吏执法的重要性 C主张在执法时将君子和小人区别对待 D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君子以德治国 答案: B 试 题分析: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荀子认为法不能自然在人们心里形成,统治者的命令也不能颁布后自然就执行,必然需要有善于执法、正直的人来具体的执行才可以。正直的君子是国家安定,政治清明的根源,有了君子的治国,法律虽然不繁复,但却也是值得后世推崇的;没有一个良吏治理的国家,法律虽然完备,但也不会使国家安定与稳定。 A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准确, C项对材料理解错误, D项与荀子的思想相悖,荀子强调礼法并施。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荀子思想 综合

14、题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有一种最根本的无可避免的缺点,使得国君制政府永远不如共和制政府,那就是:在后者之中差不多唯有英明能干的人,公共舆论才会把他们提升到首要的职位上来,而他们也会光荣地履行职务的;反之,在国君制之下,走运的人则每每不过是些卑鄙的诽谤者,卑鄙的骗子和卑鄙的阴谋家;使他们能在朝廷里爬上高住的那点小聪明,当他们一旦爬了上去之后,就只能向公众暴露他们的不称职。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欧洲人越来越认识到 “真正的民主 ”指的是自由、平等、博爱, “民主 ”就是公民对政策的有效控制,建立起负责任的政府。正如卢 梭所言,“如果国家,或者说城邦,其生

15、命全在于它的成员的结合,并且如果它最主要的关怀就是要保证其所有成员表达公意,它必须有一种普遍的强制性的力量,以便按照最有利于全体成员的方式来推动并安排各个部分。正如自然或者说上帝赋予了每个人以支配自己各部分肢体的绝对权力一样,社会民主必须忠实地履行公民赋予政府的权力,并保障它受到人民制约和内部制约。 ” (美)塞缪尔 亨廷顿 20世纪的民主化浪潮 ( 1)根据材料概述卢梭的基本观点。他是如何以选官为例解释这一观点的?( 9分) ( 2)根据材料说明 “真正民主 ”的含义。( 6分 ) 答案: ( 1)观点:共和制优于君主制。( 1分) 解释:共和制的政府官员、由公众选举产生,有才干的人才能当选

16、:( 4分)君主制的政府官员由君主任免,只不择手段地迎合君主而不对公众负责。( 4分) ( 2)自由、平等、博爱;( 1分)人民对政策的有效控制;( 2分)重视公共意志;( 2分)保障政府内部的制约( 1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中,有关于卢梭的观点,可以从材料中的 “有一种最根本的无可避免的缺点,使得国君制政府永远不如共和制政府, ”得出结论。有关卢梭解释他观点的做法可以从材料中内容获取信息,他是通过选官的方式 来阐述他的观点的。 ( 2)第二问,真正的 主可以从材料中的 “真正的民主 ”指的是自由、平等、博爱, “民主 ”就是公民对政策的有效控制,建立起负责任的政府内容中归纳。材料中

17、的所说的负责任的政府也应该是按照卢梭所说的契约而建立的政府,这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 考点: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卢梭 卢梭的观点及评价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在 20世纪来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 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方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 “不加 税而国用足 ”,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方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新政 ”与以前的改良主义相比,有两点主要的区别,一是在范围和程度上要远远宏天和深刻得多,并且制度化、系统化。第二点是摆脱理想主义,高度实用主义。

18、早期进步运动倡导者常常诉诸基督教义,诉诸人的葭知其中还包括爱默生的 “改造人 ”的思想。而 “新政 ”倡导者的着眼点是改造体制,而不是改造人 为每一项计划辩护的依据不是从遵义出发,而是从纯经济规律出发:设法救济穷人,增加就业等等,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买东西以维持工厂开工 。 ( 1)举例说明王安石如何以 “信用贷款的方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的?并予以评价。( 6分) ( 2)依据材料二概括 “新政 ”的特点。( 6分) ( 3)结合材料一、二,概括 “新政 ”和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 3分) 答案: ( 1) “青苗法 ”。( 1分) 积极作用:限制高利贷盘剥,提高国家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3

19、分)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强制借贷现象,反而增加了中小农户负担(或实际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现象)。 ( 2分) ( 2)特点:改革的范围广、力度大;具有浓重的实用色彩(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以改革经济体制为主;遵从经济规律,通过提高消费力来拉动经济发展。(答出三点即得 6分) ( 3)共同点:利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 3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中的贷款方法应该是指王安石变法的 “青苗法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关键是理财,而理财以农事为先,所以在他众多的经济改革措施中具有贷款性质的措施是 “青苗法 ”。对于青苗法的评价要一分为二,这与他改革的目的是有关的,所以评价时要注意这个关

20、键点。 ( 2)第二问,依据材料中的 “新政 与以前的改良主义相 比,有两点主要的区别,一是在范围和程度上要远远宏天和深刻得多,并且制度化、系统化。第二点是摆脱理想主义,高度实用主义 ”可得出结论。回答这个问题时需要高度的对材料内容进行概括。 ( 3)第三问,两则材料涉及的内容都是政府的行为,都是由政府自上而下而进行的改革,所以它们的相同点都是利用政府的(国家的)力量干预经济。改革本身就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政府干预改革或是政府直接主导进行改革属于正常现象。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评价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3年 11月,扬州曹

21、庄隋唐墓葬被确认为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但是,关于隋炀帝陵墓的命名出现了不同观点。按通例,皇帝死后下葬陵寝所在称 “帝陵 ”,而此次专家组在认定隋炀帝和萧后最后下葬地后则使用了“帝墓 ”称谓。对此,专家解释说:如果是陵墓级的,应该有神道、石人、石马等,但是目前这些还没有发现,应该说它还不是皇陵等级。因为隋炀帝是亡国之君,所以虽然看上去其随葬品很精芙,但是就规格等级而言都不是詹代的最高规格,对亡国之君,唐代进这样一种礼仪,主要表明的是唐代统治者的态度。 很多人说炀帝是最坏的皇帝,那么,扬州人 为什么要给这位口碑不好的皇帝修墓呢? “有学者认为,当时人们已认识到,扬州获得的政治文化地位离

22、不开这位炀帝。 ”炀帝曾在扬州做了九年总管,对地方、对扬州的社会发展史都非常重要,可以说,在扬州地方文化的积累中,已经有潜在的 炀帝情结 ,人们正是为了纪念他,才为他修葺陵墓。 “还有学者认为,隋炀帝是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大运河就是他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 ” 针对材料中对隋炀帝埋葬之地的命名中 “帝陵 ”“帝墓 ”的不同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略)先任意归纳一种观点,选取相关史实充分论证你的 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试题分析:此题解决的关键是对于材料中两种不同观点的归纳,有关材料中的“帝陵 ”与 “帝墓 ”观点的争议,其实可以转化成对隋炀帝的评价问题。这样转

23、化后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对隋炀帝的看法,任选一个观点来阐述即可。在阐述时要求观点要鲜明,然后要史论结合,不能空洞。功过要对应观点来归纳总结,思想要清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地方管理体制本是农业社会的产物。随着工业社会的兴起,腐败和低致问题突出。表现在:多数官 吏无薪酬义务工作,无法保持长久的积极主动性;贪污、玩忽职守屡见不鲜。多数地方机构缺少公开性透明度,易被豪门大户操控。一些居民众多的新兴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里兹、伯明翰等,仍由治安官和教区等旧式机构治理,管理松弛,问题较多。工业革命所造成的人口

24、拥挤、环境污染、社会秩序混乱、犯罪率上升,等等,逐渐引起人道主义者、功利主义思想家和其他民间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批评。土地贵族 在议会内外,抨击工业资阶级的贪恋和因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罪恶现象,呼吁实行地方管理制度改革。工业资产阶级 也打出了地方改革的旗帜。 1832年 议会改革成为英国改革时代到来的标志,地方改革很快开始。 材料二 1835年 9月,美国议会市镇自治机关法,宣布取消两百多个陈旧过时的市镇自治团体,设立一百多个有权选葶议会的市镇。规定所有市镇自治机构的人员 市长、市府参事、市议会议员等 均由投票选出。其中市府参事由市议会选出,任期 6年;市议会议员由地方所有居住满 3年的纳税者选举

25、产生,任期 3年。镇议会必须定期公布账目和年度预算,市政收入必须用于当地居民,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必要法规。法令还废除了市法官和法院的职权,将其权力转交治安法官和郡法院,实现了地方行政 权力和行政管理的分离。 材料三 1985年 7月,英国议会通过 1985年地方政府令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均由当地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地方选举权授予所有年满 18岁的公民,罪犯、精神病患者除外。选民每年登记,名单公布,力求高度的精确性。地方议会选举每 4年举行一次,重新选举全部地方议员。 材料四 英国很多选民在媒体和民调中,屡屡指责和嘲笑田家高层政客官员,他们对中央政府的满意度不是很高,认可度常在三到四成之间徘徊;而对地

26、方官员的肯定性评价,多在七成之上。 ( 1)概述 19世纪英国地方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7分) ( 2) 根据材料,分析英国地方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及实效。( 14分) ( 3)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重要成就?( 4分) 答案: ( 1)农业时代形成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工业化要求,出现腐败、低效、混乱、豪门把持等现象。( 3分)社会各界的要求和呼吁。( 2分)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直接推动。( 2分) ( 2)地方管理机构人员由选举产生, 1985年为直接选举;( 2分)实行任期制( 2分)。公布账目和年度预算(或受人民监督)。( 2分)地方行政和司法权的分离。

27、( 2分)确保了地方政府的廉洁。( 2分)提高了行 政效率。( 2分)得到民众的好评。( 2分) ( 3)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各地普遍推行村民自治,创造性地发展了各种选举制度。( 4分) 试题分析:( 1)第一问,材料一中的 “英国地方管理体制本是农业社会的产物。随着工业社会的兴起,腐败和低致问题突出 ”即是英国进行地方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此题解决时注重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尤其要注意工业革命造成的环境问题,可依据材料内容直接归纳。 ( 2)第二问,有关英国地方改革的特点可从材料二与材料中归纳出。英 国此时的地方政治制度的

28、改革是在工业革命后进行的,所以应该具有近代民主化的特点,这个点归纳时要突出出来。改革取得的效果可依据材料三归纳出来。材料中的 “他们对中央政府的满意度不是很高,认可度常在三到四成之间徘徊;而对地方官员的肯定性评价,多在七成之上 ”表明英国地方的改革受到了人们的好评。 ( 3)第三问,此题考查的层次不高,属于识记的内容,但回答时要注意需要回答的内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基层民主改革,不要把建国初期的政治改革内容也答出来。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 命的影响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曾国藩(左)和安庆内军械所旧址(右) 材料二 当道光、

29、同治年间,我们汉人有绝好自立的机会,被那无心肝的人,苦为满洲出力,以致功败垂成,岂不是那湘军大都督曾国藩吗? 恨的是曾国藩,只晓得替满人杀同胞,不晓得替中国争权利。 同盟会会员陈天华 ( 1)根据材料二,概括陈天华对曾国藩评价的态度、立场和依据。( 6分) (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曾国藩。( 9分) 答案: ( 1)态度:否定;立场:站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立场上; 依据:认为他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维护了满清反动统治。(每点 2分,共 6分) ( 2)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1分)创办近代军工企业,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4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4分)

30、 试题分析: ( 1)第一问,有关态度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陈天华的阶级属性,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然后再结合材料内容来分析归纳。材料中的意思很明确,陈天华痛恨曾国藩,原因是曾国藩替满人镇压其他汉人的反抗,同时对外又卖国。他的这个种立场与其阶级属性是一致的。其 “依据 ”可从材料中的内容可以归纳出来。 ( 2)第一问中,陈天华是站在资产阶级革命的立场上的,而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要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分析曾国藩时要从他的阶级属性出发,分析他在近代中革命史上的反动性,从生产力的角度、从他对于中国近代化的贡献来分析他的进步性。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中国洋务运动的代表

31、人物 曾国藩 连线题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那场战争貌似一场末日之灾:开战之初以色列的存亡危在旦夕;随后美苏发生核对抗的风险骤增;阿拉伯国家实施石油禁运,世界经济遭受重创。由于和以色列关系太紧密,美国被很多欧 洲和阿拉伯盟国孤立。 不过,如果放在历史的长镜头下看, 1973年战争却是意义重大 为和平打开了大门。安瓦尔 萨达特大胆的渡河一击替在前几次中东战争中屡遭羞辱的阿拉伯人挽回了一些尊严,以色列人也学会了一点:阿拉伯对手不会再像 1967年战争那样,一开打就往后适窜,因此有必要争取和平。 华盛顿邮报 1973年中东战争的启示 材料二 到 20世纪 70年代早期,核技术已

32、成为未来高效发电方法的首选,比石油或煤炭更加高效(而且更有利于环保)。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欧共体已经开始了大型核能开发项目 威廉 恩 道尔石油战争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73年战争 ”产生的影响。( 6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人类应用核能的历史,谈谈你对合理使用核能的认识。( 9分) 答案: ( 1)导致国际局势紧张(美国和其他国家关系紧张);引发了 “石油危机 ”;认识到要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6分) ( 2)核技术的应用应该以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出发点,防止核能运用于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科学开发和利用核能为人类造福,如核电站的建设和使用;安全使用核能,避免事故发

33、生。( 9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中的 “随后美苏发生核对抗的风险 骤增;阿拉伯国家实施石油禁运,世界经济遭受重创。由于和以色列关系太紧密,美国被很多欧洲和阿拉伯盟国孤立。 ”即是可以归纳出正确的答案:。大凡战争负面影响都是主要的,所以从材料中归纳时要偏重于这个点。 ( 2)高端的科学技术总是有两面性的,如果用于战争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如果合理利用就会造福人类,所以我们必须要合理利用核能。分析这个问题时,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不要能偏重一方面,这也是历史史学研究的重要方式方法。材料中的 “到 20世纪 70年代早期,核技术已成为未来高效发电方法的首选 ”,就能体现出正确合理的利用核能可以造 福人类。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中东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