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33863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列表格属于史学研究的: 年代 商 办 来源 :学科网 ZXXK 外国人办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 资本所占比重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 资本所占比重 第一时期 1872 1894 53 4687 9 6 103 28000 57 3 笫二时期 1895 1913 463 90810 41 136 103153 46 A问题形成 B史料收集 C史料整理 D历史解释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该表格把两个时期的商办、外国人办的厂

2、数、资本、资本所占比重进行列表比较,属于史料整理,因此 C符合题意。 A项问题形成是在历史研究中产生了相关的问题需要研究;史料搜集是以形成的问题为导向,广泛地搜集相关的资料,为进一步的整理做准备,往往是杂乱无章的; D项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阶段。故选 C。 考点:史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方法论 历史研究方法 1919年,五四运动中学生火烧了赵家楼后,梁漱溟在论学生事件一文中提出: “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 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 绝不能说我们所做得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 ”因此他坚持 “我愿意学生事件僻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学生屈尊判

3、服罪。 ”以下符合梁漱溟观点的是: A学生的行动是爱国的,曹、章罪有应得。 B学生的行动是错误的,曹、章有人身自由 C学生的行动是犯法的,应该接受法庭的严惩 D学生的行动在道义上是正确的,在行为上是犯法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分析、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可得出梁漱溟认为纵然三人罪大恶极,但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学生不能因为是爱国的行为而侵犯、加暴行于他们,由此分析可知学生的行动在道义上是正确的,在行为上是犯法的。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文字内容创作的背景是: A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B苏联建成社会主义

4、社会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阅读材料,从 “民国7年 ”、 “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 ”等信息推断出题干文字也该创作于 1918年,且受到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根据所学,背景应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因此 D符合题意。其他各项时间上与此不符, A发生在 1924年; B发生在 1936年; C发生在 1921年。故选 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 19211935年处应该填写 1894 1912:推翻

5、帝制,走向共和 1921 1935: 1949 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1978 2001: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第一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兴中会到民国建立,第三组是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第四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建设。由此推断出 “开天辟地 ”指 1921年中共成立, “渐趋成熟 ”是指 1935年遵义会议。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 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遵义会议 中国近

6、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下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变化趋势的描述较为准确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在近代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反复,其中 1921-1927年是力量逐步发展壮大的时期,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革命党人致使革命力量极具下降, 从 1928年到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前,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到1936年长征结束,这又是一个革命力量受挫的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由此分析可得出 B图准确反映这一变

7、化过程, A C D三项图片描绘的信息不准确。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与壮大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 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费正清观察中国)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以判断第一个梦想是追求民族独立;根据材料 “

8、提高农民的地位 ”、“消除阶级差别 ”可以反映推翻封建主义压迫。解放战争推翻三座大山压迫,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放战争 从文明史观看, 20世纪初 期丰富了世界文明发展形态的重大国际事件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美国罗斯福新政 D中国清王朝被推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及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 “丰富了世界文明发展形态 ”。由已学史实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代表的是工业文明的发展,但工业文明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早已兴起,因此的表述不合史实;罗斯福新政只是对原有的资本主义运行机制做

9、出了调整,并未产生新文明,表述有误;清王朝被推翻亦未出现新的文明形态,排除 D;而十月革命后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丰富了人类文明形态,故选 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某同学在自学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下图是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个错误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俄国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列宁在 “四月提纲 ”中提出了以和平的方式夺取政

10、权,但是七月流血时间打破了和平夺权的幻想,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新中国第一步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1954年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此分析图片中由三处不合史实,故选 C。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好花终须绿叶扶 ”、 “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现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民主政治制度

11、的理解。由材料中 “好花终须绿叶扶 ”“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再联系 “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 ”可判断出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好似红花与绿叶的关系。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 “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 ”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答

12、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解题时注意时间限制 “1953 年 ”,1953年为 1954年的前一年。联系已 学知识可知 1954年是第一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对人口普查的为选举人民代表作了准备,因此 B符合题意。 A表述不合史实, 1952年底,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完成;全国人口普查与制定民族政策无多大关系,排除 C;第一个五年计划从 1951年开始编制, 1954年基本定案,到 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前后共修改五次,故与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无多大关系,排除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

13、建设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漫画中有四个人物形象,其中 美国高大健壮,英法两国依附其左右,美国正在对代表联合国的瘦弱的女士用命令的语气说: “You try it, sister! ”此漫画反映的正确历史信息不包括 A美国以 “冷战 ”推行霸权主义 B英法当时只能唯美国马首是瞻 C联合国一度被美国操纵 D苏联在铁幕后消极应对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学生对 “冷战 ”政策的全面理解。解题时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 “We tried everything but explosive” “英法两国依附其左右 ”回顾已学知识可知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

14、 “遏制共产主义 ”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美苏 “冷战 ”从此开始,苏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积极对抗,由此分析可知 ABC符合史实, D表述有误,苏联并没有消极应对。故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政策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从 “合作的两极 ”走向 “对立的两极 ”;到了 80年代之后又从 “对立的两极 ”逐渐走向 “合作的两极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两国国家利益之争从激烈走向

15、“消失 ” B两国尖锐的意识形态对立逐渐走向松弛 C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D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美苏两国从合作走向对立再走向合作,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两国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逐渐走向松弛, 20世纪 80年代之后,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开始淡化,两国的再次合作有了新的可能和发展机遇,当今世界更多的是强 调合作与竞争,由此分析可知 B符合题意, A表述有误,当前国家利益之争并未消失, C D是推动两国走向合作的重要原因和动力但不是主因。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

16、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的发展与演变 据一项调查显示, 1913年江苏某地 300多名中小学生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对此比较全面的理解是 A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旧传统仍有影响 C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D文化氛围浓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民国初年的社会思潮的准确理解。依据材料可知 300多名中小学生崇拜的人物既有古代圣贤、又有时代风云人物,同时还有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家。这反映了社会思潮的剧烈变化,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从 “孔子、孟子、颜渊 ”等人物可以排除 A; B表述不全

17、面; D以偏概全。 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对思想领域的影响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 “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 ”下列能够论 证上述观点的是 A义和团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及其相关现象的理解能力。分析题干材料,抓住 “民族主义 ”、 “没有理性的指导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利用 ”等关键信息,联系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等相关知识,只有义和团运动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是从反洋教

18、开始,提出 “扶清灭洋 ”的口号,盲目排外,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被清政府利用,最后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本题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 “(周朝) 800年的统治中,影响之深远,常使历史学家难于区分,究竟某些特色是周朝的还是中国人的性格? ”产生这一疑惑的原因是 宗法观念成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形成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宗法制使中国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长期受到压制 分封制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被取消,但其影响贯穿中国古代 分封制有利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A B C D 答案: B 试

19、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 准确理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体现了亲情关系,也阐述了压制平等权利的消极影响。在宗法关系下,形成了体现政权分配的分封制,但是随着血缘关系纽带的疏远,分封制被废除,由此分析可知 符合题意,而在西周时期还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因此 表述不合史实。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 秦朝的 “三公九卿 ”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 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20、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中说 “九卿 ”的原先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显然是化国为家的体现,目的是突出皇权的之上,因此 B符合题意。而 AD两项是现象,不是 “本质 ”; C项与题干无关。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为有效应对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被迫采取严格的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并以儒家、法家等学说来论证这种社会管理方式的合理性,以强化指令性管理。这种 “指令性社会 ”指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中央集权制 D行省制 答案: C

21、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准确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为了对付自然灾害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扰,我国古代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有效管理采取的 “指令性社会 ”管理方式具有权利高度集中的特点,指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因此 C符合题意。而 A与题意无关, B、 D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最佳选项。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亚里士多德说: “谁说应该让一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 ”下列不能体现其思想的是 A雅典公民大会 B明朝内阁 C英国议会 D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22、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亚里斯多德具有民主思想,反对专制独裁。题目要求选出不符合其思想的选项,应该判断为 B明朝的内阁。因为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而雅典公民大会、英国议会、中国人民代表大会都有民主性,体现了其主张,排除 ACD。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内阁 公元 2世纪的雄辩家阿里斯泰德热情地赞美罗马: “无论海洋还是陆地上任何的间隔距离都不能将一个人排斥于公民身份之外。 ”他赞扬的是罗马的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全面解读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3

23、世纪到公元 3世纪,由于版图扩大,出现新的矛盾,尤其是被征服者无法享受罗马公民权,不受公民法保护,引起社会动荡;为巩固统治,公民法逐渐演变成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从题干时间 2世纪可知 C符合题意;而十二铜表法制定于公元前 5世纪中期,公民法主要是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 3世纪中叶,自然法通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指定法制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这种说法与题干不符,排除ABD三项。故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发展与演变 英国学者费纳在政府史中指出:人类社 会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两大类:集约性技术和延展性技术。所谓集约性技术,是

24、指那些能提高人类生产效率、增强对自然资源的汲取和利用能力的技术;而延展性技术则指的是那些能提高人类(特别是国家)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的技术。下列各项属于美国首创的 “延展性技术 ”有 分权制衡思想 成文宪法 联邦制 责任内阁制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确立与发展的理解。结合已学史实可知美国制度的创新主要是制定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和首创联邦体制;分权思想是英国 思想家洛克最早提出的,而责任内阁制是近代英国首创,故 应予以排除。故选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影响 法国史学家基佐在论述英国革命时说, “没有一

25、种旧因素彻底消亡,也没有一种新因素彻底胜利,或者某一种原则取得了独霸的优势。 ”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英国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制定了第一部成文宪法 C 1832年的议会改革 D形成了责任内阁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迁移及解读材料的能力,回顾已学史实可判断出权利法案具有宪法性质,但并非英国的宪法, B表述有误。 C、 D不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直接结果,与题意不合;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它是当时英国新旧势力相妥协的结果,其后,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故选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政体的特点 1781年英军在约克镇投降,国内舆论纷纷指责

26、国王乔治的个人干预造成了英国在北美的巨大失策。 1782 年,首相诺思不满国王干预而宣布辞职,乔治的个人统治实际上寿终正寝。导致英国政坛出现危机的制度因素是 A首相没有执行国王的命令 B北美独立战争中英国惨败 C国王违反了 人权宣言的规定 D国王违反了权利法案的规定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知识的运用能力。由题干中 “导致英国政坛出现危机的制度因素 ”,可以直接排除 B。由已学知识可知英国议会于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扩大了议会的权力,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北美独立战争中,由于国王乔治的个人干预造成了英国在北美的失败,可见国王违反了权利法案中的

27、相关规定, D符合题意。人权宣言是法国的文献,英国首相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国王无权命令其他人执行他的命令, A、 C表述错 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政体的特点 从政治经济结构来看,德意志帝国( 18711919 )呈现的是 “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 ”。以下能支撑该观点的史实包括 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 皇帝拥有主宰议会的权力 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 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史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信息及已学知识可知 体现 “经济巨人 ”, 体现 “

28、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是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 ”。德意志皇帝是国家元首,不能体现上述特点,因为国家元首只是国家形象的代表,不一定说明元首的权力大小,再如英国国王也是国家元首,排除 。故选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国君主立宪制 有史家指出,没有政治现代化,则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现代化往往是徒劳,这便是甲午失败的最基本的原因,至于多开两炮,少打两炮,那是小 事也。依其观点,可能对以下哪一条建议的评价相对较高 A重筹国防,以图将来 B惩处腐败,整顿吏治 C抓住时机,全面变革 D取缔洋教,传播国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归纳的

29、能力,题干主要强调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战败,并不是中国军事与科技不如日本,而中国政治制度落后。联系已学史实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因此必须改革政治制度,由此分析可得出 C 符合题意。而 A 只是涉及到军事; B涉及到政治;D只是说的国学。三者均是只说了一个方面。故选 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 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 “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中国军事的落后 B

30、中国科学落后 C中国无世界知识 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主要分析了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即 “为中国科学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由材料信息可知,作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失利,是中国军事、科学落后,人才的缺失,无世界知识的结果。全球化强调的是与世界的联系、接轨,由此分析可知 C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失败原因 综合题 ( 19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由于东西方历史和文化以及社会现状的差异使其文明各 具特点

3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核,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历史上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 ”。 俞邃关于 “中国模式 ”之我见 (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政治传统的特点。( 3分) 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 了一种全新的政体。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

32、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因此,要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乃至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来龙去脉,首先必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及其历史。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 2)材料二中英国 “全新的政体 ”指的是什么?( 2分)指出英国有哪些政治制度 “已为世人所公认 ”,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6分)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 普选产生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3)根据材料三,分析社会主义中国有哪些政治制度也 “隐隐约约

33、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 ”?( 6分)并谈谈你对政治民主建设的认识。( 2分) 答案: (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科举制;民本思想。( 3分) ( 2)政体:确立君主立宪制。( 2分) 制度:议会制度(代议制)、内阁制度、政党制度等。( 2 分,任答 2 点即可) 影响:保证了英国社会长期稳定;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政治文明建设影响深远。( 4分,任答 2点即可) ( 3)中国政治民主建设借鉴了英国代议制、内阁制、政党制度的一些合理因素,如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均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全国人大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国家政府机关向人大负责

34、,受人大监督;实行政党制度等。( 6分) 认识:应大胆第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但不可照搬照抄西方的政治模式,一个国家选择何种民主制度史由本国国情决定的。( 2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准确理解,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准确解读,由材料中的 “中央集权国家 ”“考试制度选拔 ”“民本主义 ”等信息归纳分析即可,如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科举制;民本思想。第( 2)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由材料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 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 ”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可推断出 “全新的政体 ”指的是君主立宪制;第二小问结合英

35、国政治制度的内容以及实际可知得到公认的有议会制度(代议制)、内阁制度、政党制度等;第三小问影响可以从对英国的长期稳定、经 济发展,以及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第( 3)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理解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 “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 ”意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借鉴了英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些合理因素,结合中英两国的政治的内容及特点即可获得答案:,如中国政治民主建设借鉴了英国代议制、内阁制、政党制度的一些合理因素;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分析归纳需要以 “民主政治 ”及材料内容为主题,如政治制度需要适合本国国情,可以大胆借鉴优秀的政治文明成果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

36、度的演变 科举制;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 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君主立宪制;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 ( 18分)国际关系风云变幻,充满变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 “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与 1844年 11月奏称: “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 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

37、须驭之以术 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 1)依据材料一概括出清朝不同时期对外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材料二 1953年 12月,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指出: “中国和印度 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 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它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 ”从此,我国外交有了自己的 “定海神 针 ”,它表明我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作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至今依然放射出真理的光芒 ”。

38、据新中国外交历程等整理 ( 2)请问材料二中提到的 “某些原则 ”“这些原则 ”是指什么?( 2分)并指出这一原则的主要内容? ( 4分) 材料三 关于中美在亚太的关系,习近平表示,亚太地区是中美利益交汇最集中的地区。近年来,中美在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地区论坛框架下密切协调,就区域经济一体化、反恐、防扩散、打击跨国犯罪、防灾减灾、减贫以及有关地区热点问题加强沟通与合作,有力的维护和促进了亚太的和平与繁荣。 习近平指出,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我们欢迎美国为本地区和平、稳定、繁荣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同时希望美方充分尊重和照顾亚太各国的重大利益与合理关切。 人民网习近平接受美媒采访

39、: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 ( 3)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美两国关系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6分)现又有人认为要实现亚太的和平其实很简单,关键在美国,你认为美国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有利于太平洋的和平?( 2分) 答案: ( 1)变化:由以 “天朝上国 ”自居到畏惧西方列强。( 2分) 原因: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 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 2分) ( 2)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分)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分) ( 3)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力量(综合国力);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历史原因

40、;台湾问题。(任三点均可得分, 6分) 美国的做法:希望美国充分尊重和照顾亚太各国的重大利益与合理关切。( 2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归纳的能力,由材料中 “自应遵天朝法度 ”“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 并 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等信息可看出清朝政府由以 “天朝上国 ”自居到畏惧西方列强,这与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外交上的不利有关。第( 2)问,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由 “1953年 12月,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可推断出 “某些原则 ”“这些原则 ”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内容回顾已学知识便可答出。第( 3)问,

41、第一小问影响中美两国的关系可以从国家力量、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历史原因;台湾问题等方面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中 “我们欢迎美国为本地区和平、稳定、繁荣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同时希望美方 充分尊重和照顾亚太各国的重大利益与合理关切 ”归纳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13分) 材料一 清王朝虽然开创了 “康乾盛世 ”,但那只是落日的余辉,

42、很快就暗淡下去。反观西方各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实力迅速增强。它们对内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对外推行扩张政策。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摘自人教版必修一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 “改变中国 ”,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 “清代中国 ”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 “清代中国 ”,不断催

43、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 国 鸦片战争英国出兵 170周年反思 材料三 凡事都有两面性的,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 圆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 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故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的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 ,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也正是由

44、于中国的被侵略,让中国理所当然站在正义的一方,在两次大战中不至于沦为世界所不齿的邪恶轴心国。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 “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的转折点。对此你如何理解? (6分 ) (2)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4分 ) (3)上述三则材料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观点? (3分 ) 答案: (1)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向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预示着新的经济形态(民族资本主义) 将会出现;惊醒了部分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使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6分 ) (2

45、)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4分 ) (3)观点:近 (现 )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化史观。 (3分 )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对这种转型的理解主要从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客观影响等方面进行理解,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三方面阐释即可。第( 2)问,主要考查阅读材料,获 取信息理解分析的能力,解题时归纳分析材料内容,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回答。第( 3)问,结合三大史观回答。 “清代中国 ”向近代文明转型,说的就是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惊醒了中国,中国人开始向世界看齐,就是全球史观。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的影响;史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方法论 历史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