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内蒙古包头一中高三暑假补课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33875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7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内蒙古包头一中高三暑假补课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4届内蒙古包头一中高三暑假补课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4届内蒙古包头一中高三暑假补课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4届内蒙古包头一中高三暑假补课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4届内蒙古包头一中高三暑假补课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内蒙古包头一中高三暑假补课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 小农 手工业生产方式 ,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由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 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 ”可得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

2、主的转变,马关条约中规定在中国开设工厂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故选 C。而 AB只是商品输出阶段,D项在马关条约后,故 ABD均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马关条约 从 16世纪开始,中国社会兴起了 “西学东渐 ”之风,到了中国近代 “西学东渐 ”不断深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西学东渐最早体现在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潜滋暗长 B西 学东渐过程中,存在着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思想 C近代西学东渐的深入主要在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西学东渐有利于中西方文化思想之间的交流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

3、能力,属于否定式选择题,要求选出理解不正确的选项。分析选项可知 A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根源在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欧洲的启蒙思想没有联系,故选 A。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的历程 1920年 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 “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 ,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B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C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D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题时需要注意时间 “1920年 ”,在此期间 B、 C

4、反映内容还没有成为现实,而中国无产阶级在 1919年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排除 A。依据材料分析可知其实际上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引导中国工人阶级进行革命,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故选 D。 考点:思想解放的 潮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毛泽东说: “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之所以唤醒了中国人,其原因有 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觉醒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与中国国情相似的近邻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题干可知,主要考

5、查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的原因的理解,联系所学知识传播原因大致有:一是缺乏真正领导中国革 命取得成功的思想武器;二是俄国与中国国情相似但十月革命却取得成功。 属于前者, 属于后者,故选 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 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 ,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 ”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

6、 革命的论述发表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井冈山时期 C延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题时需要抓住材料中关键词 “革命失败以后 ”以及材料内容 “可以判断材料论述的是毛泽东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思想,反映的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其发生在井冈山时期,故选 B。而 A的表述不合 “革命失败了 ”;延安时期地方政权依据建立,而且革命的规模也已经相当大了,故 C不合题意; D不合 “革命失败了 ”与 “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 ”,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工农武装割 据思想 清朝官员沈葆桢认为外国人在中国铺设铁路会侵占 “民间之田庐

7、 至坏其祖父之坟墓,虽至愚不肖者,亦必痛心疾首,聚族而争。众愤所加,何所不至。 ”对此材料的正确解读是: 沈葆桢非常关注民生 沈葆桢的主要目的是反对外国人借修筑铁路侵略中国 沈葆桢的主张表现了清朝官员对西方物质文明的排斥心理 沈葆桢害怕铺设铁路引起民变影响王朝统治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沈葆桢强调外国人在中国铺设铁路,侵占百姓田地,毁坏坟墓,会造成百姓对政府不满,表明了沈葆桢对修建铁 路的抵制和发生民变影响清朝统治的担心,故 正确。沈葆桢对外国修建铁路以 “民变 ”为借口反对,并非民生,故 不合题意; 与材料无关。故选 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

8、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当颇富文采的人开始发表政论性观点 一种朝廷严格禁止的,只能在通商口岸的保护下才有可能从事的活动时,中国报刊业最终超过了纯粹事实报道的水平。 ”材料是要说明 A政治变革运动推动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B中国报刊业局限于报道新闻 C清政府严格禁止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D中国报 刊业的发展归功于通商口岸的设立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由 “中国报刊业最终超过了纯粹事实报道的水平 ”可以排除 B;依据材料可知朝廷严格禁止发表政论性而不是禁止中国报刊业的发展,从而可以排除 C;通商口岸的设立便利了近代思想的传入,但不能把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归功于通

9、商口岸的设立,可以排除 D;从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中国的报刊业得到了发展,表现为开始发表政论性观点,而原因应是政治的变革运动,如戊戌变法等,故选 A。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发展 报刊业发展的原因 读下列广告: “女 学士周 XX,现年 28岁, 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于京某女子学校。 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 8年 1月止,某男士如有与 XX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 6时,为会谈期。 ”对此材料评论正确的有 : 其背景为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主张婚姻自由 反映当时一些女青年思想解放 这一现象多出现于中国的大中城市 体现了西方近代进步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A B C D

10、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题时主要了解材料内容,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材料呈现的是民国时期的广告,且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当 时中国生活和风俗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入婚姻、平等自由的思想观念,而这些主要都体现在大城市,农村地区的变化不大,由此分析可知 的表述均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风俗习惯的变化 近代以来,在买办、商人等群体中逐渐形成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表为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 1860 1910年)一书中收录的一些示例。对这一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适应了中外贸易交往的需要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 C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

11、精神 D西学东渐已涉及文化生活领域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及表格内容可以得出 “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 ”主要是为了适应中外贸易交往的需要,内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且涉入到文化生活方面,故 ABD都是材料的体现,但不和题意要求,而 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正确答案:为 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生活习惯的变化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苏联的经济发展曾做过生动的评价: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要马跑的快,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信 息不正确的是 A中国要吸取苏联的教训 B该比喻指的是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

12、 C该比喻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经济的发展要协调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在十大关系中,毛泽东重点阐述的内容之一是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即 “要防止片面发展重工业,应当用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对苏联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所以 C不合题意,故选 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经济政策的特点 下表反映了 1950年和 1954年中国农村不 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例的变化,这一变化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

13、地主 14.5 54.8 7.9 8.6 表明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标志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废除 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结果 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富农、地主占有土地的比例与贫农、中农占有土地的比例的变化情况,说明土改已经完 成,故 正确,而 是土地改革的历史影响,所以正确答案:为 B。农业合作化运动是 1953 1956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土地公有制取代的私有制,故 不合题意。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土地改革 下边是 1957 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

14、图,对其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 “八字方针 ”的提出促使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D “大跃进 ”导致了工农业生产 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图表可以得出 1957-1960年,我国的工业总产值迅速增加,而农业总产值却呈现下降趋势,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是由于 “大跃进 ”运动片面追求工业建设的高速度,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所致,故选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著名学者傅斯年在 1920年曾指出: “从(

15、 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 ;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 ”这里对 “社会的觉悟 ”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 B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C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 D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 “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 ”等信息可判断出是指近代中国人学习外国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 BCD都属于这一过程的表现。题干强调的是 “社会的觉悟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其应该是指民智开启

16、,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故选 A。 考 点:思想解放潮流 师夷长技、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 思想解放的历程(器物 制度 思想文化) “从 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间,就是文化传统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院院长杜维明的这句话表明 A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五四运动彰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五四运动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 D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 据材料 “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 成为

17、当代中国知识分子 基本价值 ”等信息可以得出五四运动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故选 C项。而 A、 B、 D三项本身正确,但与题意倡导的民族科学精神不符。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经济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 “(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 “贫民失望 ”可判断此运动应是农民运动,结合题干中发动者宣传的是实现平等,但实际建立的是森严的等级制,联系所

18、学知识综合分析,进而判断是太平天国运动。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下表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一书数据编制,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时 间 1842 1895年 (甲午战争前后) 1895 1912年 (辛亥革命前) 1912 1919年 (五四运动前夕) 产业工人 约 10万人 约 60万人 约 200万人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十月革命的推动 C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D五四运动的影响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解。解答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回顾已学知识可知 A、 B、 D三

19、项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故排除 A、 B、 D。依据图表时间段及数据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产业工人的变化是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结果,故选 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故自昔惟意大利亚 足以纲纪西洋,自意大里(意大利)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竞,于是佛郎机(法兰西)英吉利代兴。而英吉利尤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 ”这段材料表明魏源的观点是 A重视商业 B重视宗教的作用 C重视军事实力 D重视向西方学习技术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意大利分裂的原因 “教虽存而富强不竞

20、 ”及英法崛起于 “不务行教而专行贾 ”等的比较及所学知识,说明魏源的观点是重视商业的发展在一国崛起中具有重要作用。故选 A。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师夷长技 ” 魏源的思想 曾国藩立 稿、李鸿章会衔上疏清廷 “今中国欲仿效其意而精通其法,当此风气既开,似宜亟选聪颖子弟,携往外国肄业,实力讲求,以仰副我皇上徐图自强之至意。 ”为此洋务派举办 A引进技术,兴办工厂 B派遣留学生 C创建海军 D兴办学堂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曾国藩与李鸿章均认为中国学习西方且能够精通就必须 “亟选聪颖子弟,携往外国肄业,实力讲求 ”,即选派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因此 B符合题意。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

21、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天演 ”、 “物竞 ”、 “淘汰 ”、 “天择 ”等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命名。这主要反映了 A “开眼看世界 ”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是文化主流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题时要注意关键词 “19世纪 20世纪初 ”,而 A应该在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魏源等人新思想后就成为了社会思潮;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思想; C不合题意主旨可直接排除;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严复

22、把西方进化论传入中国,物竞天择、适者生 存观点成为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鼓吹维新变法的思想武器,要求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故选 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 “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 ”这段话评论是 A民族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 “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 ”,而选项中孙中 山的 “三民主义 ”中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及三大

23、政策,都不能成为当今世界的最为紧要的问题,当今中国和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问题是民生问题,故选 B。 考点: 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 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章太炎说: “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者,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族。 ”这表明他 A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B主张开明君主专制 C认识到了三民主义的一些不足 D不主张革命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 “若就政治 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族 ”可知章太炎认为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没有将帝国主义列为反对的对象是错误的,这一观点指出了三民

24、主义的不足之处,故选 C。 考点: 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 “早在 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 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 。后来,中国制造商开始建造火柴厂、面粉厂、纱厂和纺丝厂。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往往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不喜欢欧洲的统治,因为这种统治授予外国商业竞争者以特权。但他们也不太喜欢北京反动的帝国朝廷,因为它既不有效地抵抗外国人,也不去了解现代经济的性质和需要。 ”以下对此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材料中叙述的企业属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B从材料中能够看出此类企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当

25、政者以及外国人的双重阻碍 C “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 ”尴尬的处境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 D材料中的此类企业凭借其技术及管理优势 “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 ”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商人 ”指民族资产阶级,而 “企业 ”则是指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所以 A、 B、 C的表述是正确的。民族资本主 义企业与外国企业,没有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故也不可能 “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 ”,故选 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了的观念是 A”为天子

26、受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 ” B ”民者 ,国之本也 ,国者 ,君之本也 ”. C ”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自己 ,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 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 于国民全体。 ”体现了主权在民的观念,即否定了主权在君、君主专制的思想; B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国家是君主的根本,体现了民本思想,不合题意要求; C意为君主将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将天下的祸患都归于别人,旨在批评封建专制制度,不合题意要求; D不对,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出自黄宗羲的言论,都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A体现了 “主

27、权在君 ”的思想,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 ,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 这表明陈独秀 A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B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C主张 “中学 ”“西学 ”相结合 D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中 “陈独秀 ”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人物,且提出近代文明的特征是 “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 ”,即民主与科学;联系所学可知陈独秀高举 “民主 ”“科学 ”两面大旗,而掀起新文化运动,故 A的表述符合题意,而 B虽是新文化时期的一个特征,但与

28、题意不相符;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 C不正确;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文化运动后期 ,特别是五四运动后, D项不正确。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运动的口号及局限性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 “主保中国,次保大清 ”、“主保大清,次保中国 ”、 “只保中国,不保大清 ”,这三个派别依次是 A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 B维新派,顽固派,革命派 C保皇派,革命派,维新派 D洋务派,革命派,保皇派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 ,保留君主 ,以此挽救民族危亡 (主保中国 ,次保大清 );顽固派是

29、地主阶级的代 表 ,主张维护清朝统治 (主保大清 ,次保中国 );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只保中国 ,不保大清 ),故选 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洋务派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派思想 思想内容 综合题 ( 22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教育变革实践活动统计表 时 间 内 容 1862年 创办北京同文馆(外语) 1863年 创办广方言馆(外语) 1866年 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军事) 1867年 创办天文算学馆(科技) 1887年 创办天津电报学堂(科技) 1872 1875年 派遣留美学生共 120人 (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学堂在

30、教育内容方面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6分) 材料二 下表是梁启超西学书目表( 1896年) 上卷: “西 学 ”诸书 算学、重学、电学、声学、汽学、天学、地学、全 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中卷: “西政 ”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2)根据材料二, “中卷 诸书的翻译出版与上卷相比反映出当时 “西学东渐 有何新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中卷 ”诸书的传播对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6分) 材料三 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管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

31、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 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 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 3)根据材料三,指出南京临时政府在教育宗旨和教育内容上的进步性。( 6分) (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近代前期上述教 育改革的进步意义。( 4分) 答案:( 1)内容:注重学生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2分)原因:近代工业、外交和海军培养人才。( 4分) ( 2)新发展:西学传播的重点由科学技术向制度和思想转变。( 2分) 影响: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为(戊戌变法等民主

32、运动)提供了理论资源。 ( 4分) ( 3)进步性: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 2分)教育内容抛弃了封建伦理纲常(或儒家经书),改变了旧教育体制;( 2分)教学内容全面,注重自然科学知识教育。( 2分) ( 4)评价:有利于近代社会实用人才培养,国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4分) 试题分析:第( 1)问,需要结合表格中的实践活动的内容去分析归纳,由表格内容分析可得出洋务学堂在教育方面注重科技方面内容的教育,原因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因为当时中国急需工业、外交、海军方面的人才。第( 2)问,由材料中 “西政 ”诸书 ”可知当时对西方的学习突破了 “器物 ”开始转向制度与思想,积

33、极方面的影响需要结合当时形势发展分析可知为近代民主运动提供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第( 3)问,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对材料进行归纳可得出:民主意识的提高、教育体制的改变、教学内容的全面等。第( 4) 问,属于评价论述题,考查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答题时需要围绕 “近代化 ”,如教育的近代化等。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思想内容的理解;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制度 (28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

34、今,不可移易。惟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 李贽藏书 :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 是也分中间千百余年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成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 (1)据材料一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6分 ) 材料二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 故曰孔子 圣之时者 也 ”。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儒学统一时代 :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 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

35、 ”.“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 为民说法 ”。 (2)比较康有为、梁启超对儒学看法的异同。 (6分 )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康梁如此看待儒学的目的 (6分 ) 材料三 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 :“假使中国的东西仅只同西方化一样便算可贵,则仍不及人家,毫无可贵 !中国文化如有可贵,必在其特别之点,必须有特别之点才能见长!宋以后所谓礼教名教者又变本加厉,此亦不能为之曲讳。数千年以来,使吾人不能从种种在上的权威解放出来而得自由,个性不得伸展,社会性亦不得发达,这是我们人生上一个最大的不及西洋之处 ”。 (3)材料三中梁漱溟先生的观点是运用什么史学方法评价中 国传统文化的 (2分 ) 根据材

36、料和所学分析评价梁漱溟先生的观点 .(8分 ) 答案:( 1)不同:朱熹认为儒学不可变,李贽反对将孔子的言论视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4分)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分) ( 2)都认为儒学强调 “贵贱有序 ”的统治秩序。( 2分) 异:康有为认为儒学具备平等、进化的思想;( 2分)梁启超认为儒学是维护专制的思想根源,是民主的障碍。( 2分) 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兴民权设议院,实现君主立宪,变法图强。( 6分) ( 3)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或进行全 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2分) ( 4)从事实出发,注重文化自身的特质,强调中国文化需要

37、有自己的特长( 2分),也指出了其束缚人性的局限,( 2分)具有合理性( 2分),但过分强调特色容易保守,没有注重文明发展的时代性( 2分)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归纳整理能力,依据材料 “惟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可知朱熹认为不可改变儒学的地位。结合 “成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可知李贽反对将孔子的言论视为衡量是非的标准。第( 2)问考查比较分析的能力,解题前提是必须 先理解材料,其次依据材料从二人的身份与思想观点去分析归纳,由 “在各明名分 ”与 “严等差,贵秩序 ”可知两者都强调 “贵贱有序 ”的统治秩序,而康有为认

38、为 “用在与时进化 ”以为儒学具备平等进化的思想,梁启超则认为 “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意为儒学是维护专制的思想根源,是民主的障碍。两人所持观点目的需要结合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归纳,如民族危机、西方思想的影响等。第( 3)问,考查学习历史的方法论,材料中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是放在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多角度分析,体现了历史评价与辩证评价历史的方法。第( 4) 问,考查评述能力,需要对材料进行归纳,由此可知,作者既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也看到了其存在的局限性,分析具有合理性,但是受时代的局限作者的看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朱熹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思想;史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方法论 历史分析与历史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