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三 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韩非子 “以法为本 ”中的 “法 ”与英国权利法案中的 “法 ”对君权的作用: A完全一致 B大同小异 C正好相反 D互为补充 答案: C 试题分析:法律首先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韩非子提倡的 “法 ”适应了当时地主阶级要求加强专制主义的需要,对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起了重大促进作用,加强了君权;英国权利法案则正好相反,它适应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限制王权的需要,它的出现大大限制了王权 ,因此二者是相反的,故选 C。根据以上分析, ABD项都是错误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
2、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法家思想;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权利法案。 汉书 文翁传: “文翁 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史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 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 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上述材料表明 汉景帝时开始在蜀设郡 文翁从教育入手,来 改变蜀郡落后状况 汉代蜀郡创立选官的新型制度 中央政府推广文翁管理 官学 的经验发展教育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只是说明了文翁在景帝末期是蜀郡守,并未说明蜀地是在汉景帝时期开始设
3、立郡的,因此 项错误;从材料 “乃选郡县小史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 ”可以看出 项正确;从材料 “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 ”等信息可以看出 项正确; 项材料并未体现。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代选官制度;中国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儒家思想。 古代某田令规定: “丁男、中男给一顷, 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 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给农民 B国家不再收回其中百分之二
4、十的世田 C法令意在缓和古代土地兼并现象 D该法令造成了地权与劳动者分离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 “丁男、中男给一顷, 寡妻妾三十亩 ”可以看出 A 项正确;从材料 “十分之二为世业 ”可以看出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实行的均田制,意在抑制土地兼并的情况,因此 C项正确; D项错误,政府实行均田制,重新把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固定在了土地上。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均田制。 下图是中国各历史时期天然植被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 B安史之乱后东北和西南的开发加快 C天然植被被破坏使农耕区域不断扩大 D农耕文明从
5、黄河流域逐渐扩展到全国 答案: D 试题分析:天然植被在全国范围内被破坏,反映了农耕区域的扩大,逐渐的扩展到全国。故选 D。 A项材料未体现; B项反映的只是唐朝一个朝代; C项说法本身错误,并非先植被破坏然后发展农业。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我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 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到达的 “西域 ”;西游记中玄奘取经中的 “西天 ”;明清时期介绍的泰西技术、泰西制度中的 “泰西 ”,分别是图中的哪些地区?请你选出图中三地的代码: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学生 所具有的的基本的历史素养。张骞出使西域到达的是我国的新疆地区,因此 正
6、确;西游记中的西天指的是古代的印度,因此 项正确;明清时期的泰西指的是西欧地区,因此 正确,故选 B。 考点:史学理论与常识 文化常识 古代地名。 唐以前均规定 “工商不得入仕 ”;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 “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上述材料反映了: A科举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 B科举取士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C科举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D唐宋时期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所给材料看科举只是放宽了对从事工商业这一方面的限制,不能认为是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排除 A,从所给材料来看,没有体现了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7、排除 B,同样,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出 C 来,排除 C。材料反映的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放宽了入仕的门槛。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唐代商业的发展的影响。 宋史 志第一百一十四 _职官一记载 :居其官不知其职,十常八九。其官人受授之别,则 有官、有职、有差遣。 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 ;以差遣要 剧为责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这一现象说明了: A科举考试使官员剧增 B社会腐败现象严重 C行政效率降低 D中央集权削弱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居其官不知其职,十常八九 ”等信息可以看出宋代官僚机构存在着臃肿、效率底下的
8、问题,故选 C。 A项错误,科举考试的内容材料并未体现; B项材料并未体现; D项说法错误,材料中的做法正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综合题 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 “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这说明明代: 材料一 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云: “今日学者已不再以(研究历史与气候变迁之间的关系)为笑谈。晚近历史学家与气象学家之研究,明示气温、气压与雨量曾不断变化,一遇变化辄影响及于树木、河流、冰川、海拔,以及稻米、玉米、橄榄、葡萄
9、,以及人畜之生长。 ” 布罗代尔文明与资本主义 材料二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之变化,指出中国 16世纪后 半叶趋于寒冷,至 17世纪最冷。自天启六年( 1626年)至崇祯十三年( 1640年),气候益转严厉,自然灾害频繁。 材料三 明末各地灾情情况选登 崇祯元年( 1628年) 自四月至七月不雨,八月恒雨,霜杀稼,冬大雨雪、木冰,岁大饥。陕西饥,延巩民相聚为盗 崇祯五至七年 京师饥,御史龚廷献绘饥民图以进 崇祯十三年( 1640年) 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浙旱蝗。河南北数千里,白骨纵横,民父子相食 据明史等资料汇编 材料四 内城陷。帝(崇祯)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
10、书衣襟曰: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 明史 请回答: ( 1)材料一表明了布罗代尔怎样的史学观点?( 3分) (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自然环境变化对明朝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分) ( 3)崇祯皇帝认为明朝灭亡与 “天咎 ”相关,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政治观?( 4 分) ( 4)自然灾害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试结合明朝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说明自然灾害与明朝灭亡之间的关系。( 9分) 答案: ( 1)肯定了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气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3分) ( 2)自然灾害频繁,饥荒严重,社会生产遭到
11、严重破坏 ;阶级矛盾激化。( 6 分) ( 3)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4分) ( 4)君主专制统治,政治黑暗腐朽,不能有效抵御、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害。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小农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因此自然灾害导致了明朝社会矛盾激化,政局动荡。( 9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一 “晚近历史学家与气象学家之研究,明示气温、气压与雨量曾不断变化 ”等信息主要涉及了环境变化(气温、气压与雨量)的影响;( 2)材料二主要说明的是其后的变化,材料三主要说明的是气候变化后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可从造成的自然灾害、对社会生产的影响、对阶级矛盾的影响、饥荒的出现等角度进行提炼;( 3)注意与儒
12、家思想的联系。明史是清人所写,主要是为清朝的统治服务的。根据儒家思想中的天人感应学说,指出了明朝灭亡的必然性。( 4)自然灾害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是更重要的应该从政治、经济等角度进行深刻的分析:政治上君主专制的腐败、经济上自然经济的脆弱性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自然环境对明朝灭亡的影响。 (30分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材料一 秦汉时期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出现了多种人才选拔方式,选官办法有四种:一是 “纳赀 (买官 )”,二是 “任子 (高级官吏可保子弟一人为官 )”,三是 “察举 ”,四是 “征辟 ”。最有意义和影响的是 “察举 ”。刘邦建国后,奉行 “
13、打天下者坐天下 ”原则,任用跟随自己的旧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汉初 “布衣将相 ”之局。武帝时 “察举制 ”达到完备,科目很多,都以 “德行 ”为先、学问上则以 “儒学 ”为主。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 (对策 )办法。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令下层人 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 “科举制度 ”,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 材料二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 (刘 )炫修律令。刘炫曰: “ 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
14、功 ” 材料三 贞观初年,唐太宗亲自查看考进士的情况。发榜时,他带着几个内侍,来到端门前,见许多新考取的进士,排成长队,一个接一个地走了出来。唐太宗高兴的对身边内侍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意为,天下 的人才全都落到我的手中了。 材料四 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 时期 两宋 明 清 任任官前出身 50%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 43%的进士来自贫寒家庭 左边饼状图为唐书所载 830进士出身分布比例;右表为两宋、明清官员任官前的出身情况比例 请回答: (1)据材料,秦汉时期的 “任子 ”与先秦时期哪种选官制类似 (3分 )?察举制在汉武帝时期完备的表现有哪些( 6分
15、 )? “德行 ”为先、 “儒学 ”为主,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思想文化政策 (3分 )? (2)材料二、三从哪些方面反映了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6分 )? (3)据材料四的图表,分析从科举制唐宋到明清时期有什么发展变化 (6分 )?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6分 )? 答案: ( 1)类似:世卿世禄制度 ( 3分) 表现:有了众多的科目,采用对策 (考试 )方式,确定了考试的内容,统一的选材标准( 6分) 反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政策,推行儒家德政 ( 3分) ( 2)三省六部制下,吏部掌管了天下大小之官的考功、任免权;改变了以往郡县长官自举臣僚的情况,加强
16、了中央集权;完善科举考试,中央政府完全 掌握了选官、任官之权。 (6分 ) ( 3)变化:来自士族、特权阶层的子弟减少;来自平民、寒素家庭子弟的比例不断增长( 6分) 影响:科举制往更公平的方向发展,为贫寒阶层改变命运 (处境 )提供了更宽的途径,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使更多的人被儒学思想束缚,阻碍了社会发展。 (任意两点,给 6分。其他言之成理者,也可得分 )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信息 “高级官吏可保子弟一人为官 ”可以看出,秦汉时期的任子制度是一种依据血缘关系做官的制度,类似于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度。从材料 “科目很多,都以 “德行 ”为先、学问上则以 “儒 学 ”为主。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 (对策 )办法。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 ”可以分析的出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发展到完善阶段的标志。 “德行 ”为先、 “儒学 ”为主,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家思想治国的策略。( 2)从材料 “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信息可以看出大小官员皆有吏部考核升迁任免,从材料三可以看得出皇帝对科举制非常满意,从而完善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3)从图示可以看出选官的来源,从士族子弟家庭比重减少,庶族比重上升。对于科举制对中国的影响,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代的选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