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medalangle361 文档编号:33896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4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4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4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4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 3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王者不可以不知天 天意难见也,其道难理。是故明阳阴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辨五行之本末顺逆,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也 ”,这段史料体现的思想主张是 A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B董仲舒:天人感应 C荀子:天与人不相胜 D董仲舒:三纲五常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中 “王者不可以不知天 ”、 “明阳阴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 ”、 “辨五行之本末顺逆,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 ”是在阐释天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天人之间是有关系的,故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1969年

2、 1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就职演说中说: “在经历了一个对抗的时代之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谈判的时代。 ”促使 “谈判时代 ”到来的因素有 A美国与苏联争霸失败 B西欧、日本的崛起 C美国衰落,失去了领先优势 D第三世界对美国的威胁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69 年正处于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当时双方处于苏攻美守的态势,但不是美国失败,也不是美国失去了领先优势,故排除掉 AC,当时第三世界刚刚兴起,也不是导致对美国的威胁,故 D不对,故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西欧、日本的崛起 美学家阿恩海姆曾说过: “(它)之所以引起哗然与骚动,并不只是因为它的

3、新奇,而因为它所显示出的扭曲和张力。 ”作者评论的艺术风格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理性主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现代主义的艺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艺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会、超脱自然的人,他们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少数艺术家例外),但他们的作品影射着社会和人生,表达的内容看起来是荒诞 的、寓意的或抽象的。故选 C。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现代主义 1530 年荷兰哲学家伊拉斯谟出版了一本名为男孩的礼貌教育的小册子,书中作者对日常行为方式和社交生活中的礼仪进行了阐述。小册子广泛欢迎,在出版后 6年的时间里再版

4、了 30多次。这反映了当时西欧社会 A宗教生活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 B人文主义者追求文雅的生活方式 C资产阶级注重对现世利益的追求 D人们用理性精神去探寻社会规律 答案: B 试题分析:伊拉斯谟是荷兰哲学家,不是宗教人士,故其出版的小册子不能反映 AB,而且根据题干中的时间看,不能反映 D,故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历史性的转折: 1917年俄国革命中写道: “二月革命的胜利是在彼得格勒决定的,莫斯科和其他大城市、外省以及前线,基本上是平静地、和平地接受了 2月底 3月初彼得格勒的事变。外省的二月革命被称为 电报革命 ,这一说法反映了地方上二月革命的实际

5、过程。 ”“电报革命 ”的出现集中说明 A革命的影响仅限于彼得格勒 B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成熟 C俄国社会反对进行暴力革命 D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中 “电报革命 ”是指 “莫斯科和其他大城市、外省以及前线,基本上是平静地、和平地接受了 2月底 3月初彼得格勒的事变 ”,恰恰说明彼得格勒的革命代表了其他各地的政治诉求,说明了沙皇统治不得人心,故选 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1701年,英国国会通过王位继承法,杜绝了斯图亚特王朝占有英国王位的野心,也排除了天主教徒继承英国王位的可能性。此时的英国 A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B国王的行政

6、权得到扩大 C首相已经能够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 D王位世袭制已废除 答案: A 试题分析: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形成于 18世纪中期,题干所提时间为 1701年,所以 A符合题意; BCD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责任内阁制形成 “泰西诸大国,自俄罗斯而外,无不有议院。 议院者,所以通君民之情者也。凡议政事,以协民心为本。大约下议院之权,与上议院相维制,上下议院之权与君权、相权相维制。 ”这个观点的倡导者应是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B辛亥革命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派 C甲午战争前后资产阶级维新派 D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知识分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

7、干中涉及到了 “议院 ”、 “君权 ”以及 “下议院之权,与上议院相维制,上下议院之权与君权、相权相维制 ”,应该反映的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中的君主立宪制,故选 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派 近代某文件规定: “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有如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科,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 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 中学校以普通教育,健全国民为宗旨。 ”该规定体现了当时教育的特点是 A塑造民国民主精神 B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完善 C为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做舆论准备 D体现了民族主义的时代精神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 “合乎共和民国宗旨 ”

8、、 “有如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科,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 ”、 “读经科一律废止 ”、 “以普通教育,健全国民为宗旨 ”等信息可以看出 A符合题意, B不符合史实, C不符合时间, D与材料无关,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下图是一张拍摄于 1920年 2月的老照片,北京大学首次迎来了 3位女子旁听生,三名裹着小脚的女子在北京大学留下了她们的合影,国立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率先开 放女禁。对这一事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大学开放女禁使女性形式上获得完整的教育权 B女子获得高等教育权标志着中国近代民主化达到高峰 C有助于把女子从 “三从四德 ”的封建礼教思想束缚

9、中解放出来 D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女子教育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女子获得高等教育权与中国近代的民主关系不大,更不能说是民主化达到顶峰,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故选 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宋人笔记萍州可谈中记载: “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 榜下捉婿 ,厚捉钱以铒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这种现象反映了 A世风日下,唯利是图 B农工商皆本的意识已经普及 C士人阶层兴起,开始受到社会重视 D宋代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富商找女婿和嫁女愿意找士人,而在古代士人是受人尊敬的,现在愿意与富

10、商结亲,本身反映的是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故选 D。BC不合史实,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商人的地位变化 “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 ”由此可见此人主张 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整的监察 B要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 C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 D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 “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 ”是指要选拔品行端正之人才可算作称职,而所选之人应该是供职于 “朝廷纪纲之地 ”和 “帝王耳目之司 ”,是管监察的,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代

11、监察制度 综合题 ( 10分)【历史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马克思)撰写法兰西内战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未来的革命者 但是当巴黎公社正在进行的时候,他却保持了沉默 除了在德国和为数不多的旧时移民中,马克思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追随者。他既不期望资本主义立即崩溃,也不期望资本主义面临马上被推翻的危险。他只希望迈出组织群众大军的第一步,若能赢得这第一步,他就能和地位牢固的敌人展开长期斗争。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8481875 )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保持沉默的原因。 ( 4分) 材料二 第二国际时期,社会主义思想变成为群众运动。与以不稳定的

12、个人会员组织为基础的第一国际不同,第二国际在成立后的几年内就建筑在有组织的群众性政党的基础上。随着第二国际的成立,开始了作为群众运动的社会主义史。 尤利乌斯 布劳恩塔尔国际史 (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国际时期工人运动的新发展并分析及原因。( 6分) 答案: ( 1)马克思认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革命不会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当时信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人属于少数;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不成熟。( 4分,答 对 2点即可) ( 2)新发展:工人运动更具理论性,组织性加强,合法斗争形式,政治斗争为主。( 2分)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人阶级

13、队伍壮大;资本主义民主化程度进一步发展,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纷纷建立。( 4分) 试题分析:( 1)原因:题目要求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由材料一中的 “除了在德国和为数不多的旧时移民中,马克思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追随者 ”可知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没有多少信仰者;由材料中的 “他既不期望资本主义立即崩溃,也不期望资本主义面临马上被推翻的危险 ”再结合巴黎公社革命面临的形势 可知,在当时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还不具备;再结合所学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可以知道,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在一个国家单独取得胜利。 ( 2)新发展:由材料二中的 “建筑在有组织的群众性政党的基础上 ”可

14、以得出当时工人运动的组织性增强,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在第二国际期间,工人运动多是以合法斗争为主,政治斗争为主,采用罢工等形式争取自己的权利。原因:结合第二国际存在时期的时代背景去思考即可,材料二也提供了工人阶级已经有了自己的政党这个原因。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 主权利的斗争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 10分)【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国的文化传统中,宗法观念相对淡薄,商鞅利用这一点 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 鼓励、引导并强制秦人把大家族变为小家庭,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 “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 王绍东论商

15、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 1)商鞅变法是如何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的?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小家庭政策得以推行的作用。( 6分) 材料二 苏轼给宋神宗上书: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 旋踵灭亡。 ( 2)概括材料二中苏轼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出发点。( 4分) 答案: ( 1)权威:利用整合秦国文化观念;实行军功爵制,废分封,建立县制。( 4分) 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有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派徭役、兵役,加速了人口增长,为秦国国力的强大奠定基础。( 2分) ( 2)观点:商鞅变法导致秦朝快速灭亡。 出发点:苏轼站在大官僚的立场上,借评说商鞅变法反对王安石变

16、法。( 4 分) 试题分析:( 1)权威:根据材料一中的 “在秦国的文化传统中,宗法观念相对淡薄,商鞅利用这一点 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 ”和所学商 鞅变法中的实行军功爵制,废分封,建立县制等内容可以得出答案:。作用:题目要求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则需要结合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国纷争、割据混战的史实去分析即可。 ( 2)观点:根据材料二中的 “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可知苏轼的观点是认为商鞅变法导致秦朝快速灭亡。出发点:题目要求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可以从北宋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层面去分析,苏轼之所以提出商鞅变法导致秦迅速灭亡,是在反对王安石变法。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商鞅变法

17、 商鞅变法的背景和评价;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 12 分)近代以来,民族主义思潮逐渐形成并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直到 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西欧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的,因此,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由公民组成 但是,随着 1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 但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 摘自斯塔夫里 阿诺斯全球通史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社会发展中起的作用,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8分) 材料二

18、须知要拒外人,须要先学外人的长处。于今的人,都说西洋各国,富强得很,却不知道他怎么样富强的,所以虽是恨他,他的长处,倒不可以不去学他 须知必定用文明排外,不可用野蛮排外。 陈天华警世钟( 1903年) ( 2)材料二体现了陈天华什么样的民族主义情结。( 4分) 答案: ( 1)一方面,民族主义推动西欧民主化进程。( 2分)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近代民族民主国家。启蒙运动促进了西欧的思想解放,推动民主实践的发展。( 2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另一方面,民族主义走向极端,导致西欧走向帝国主义。 ( 2分)德国在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推动下,走向一战深渊。日本明治维新后积极殖民扩张,给亚洲邻国带来

19、灾难。( 2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 2)情结:既争取民族独立,又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与挽救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相结合。( 4分) 试题分析:( 1)作用:题目要求 “根据材料一概括 ”,所以从材料一中的 “西欧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的,因此,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由公民组成 ”可以看出民族主义的作用是推动西欧民主化进程;从材料一中的 “ 在 19世纪中期以后,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 ”可以看出其作用在 19世纪中期以后就走向极端,导致西欧走向帝国主义,疯狂扩展。相关史实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写出。 ( 2

20、)从材料二中的 “虽是恨他,他的长处,倒不可以不去学他 ”可以得出,既争取民族独立,又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从 “用文明排外,不可用野蛮排外 ”可以得出他是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与挽救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相结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影响;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 14分)全球人口的流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目的地 时间范围 人数 美国 18211932 年

21、 3420万 俄国亚洲地区 18001939 年 1200万 阿根廷 18561932 年 640万 加拿大 18211932 年 520万 材料一 欧洲移民表 ( 1)据材料一,说明欧洲移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10分) 材料二 美国外来移民潮与技术发明统计表 梁茂信 18601920 年外来移民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年份 移民增长数(万) 年份 专利证书增长数 18511854 37 942 8 18511856 7572315 18631866 17 631 9 18631867 378112301 18791882 17 878 9 18801883 1292621196 1

22、8981903 22 985 7 18981903 2040431046 (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外来移民的不断增长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分) 答案: ( 1)特点:地域上主要移入美洲,其中移人美国最多;时间上主要集中在 19世纪中期到 20世纪初。( 4分) 原因:工业革命开展,美国经济发展迅速;美国资产阶级政体的确立以及南北战争的结束,促进了美国的政治稳定;新式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剩余劳动力的海外迁徙。( 6分) ( 2)促进了美国技术发明的不断涌现,使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取得更显著的成效。移民加强了美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4分)

23、 试题分 析:( 1)特点:题目要求 “据材料一说明 ”,所以答案:需要从材料一中去寻找,根据 “ 欧洲移民表 ”中的目的地可以看出,地域上主要移入美洲,其中移人美国最多;从时间范围一览可以看出,在时间上欧洲移民主要集中在 19世纪中期到 20世纪初。原因:则需要根据材料中所提炼出的移民集中的时间,从欧洲和美国各自的需要和条件是否具备方面分析。 ( 2)影响:题目要去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 ”,所以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美国专利证书增长数与移民的增长是成正比的;另外,结合所学可以想到,移民在加强美国与世界联系和促进经济全球化角度也有 积极作用。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

24、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确立的影响 ( 20分)政治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选官制度变革对政治建设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 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袭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魏源魏源集 ( 1)分析材料一中宋、明 “尽变其辙 ”的含义及其意义。( 8分) 材料二 这个制度(科举制)在 1905年被废除,废除的直接动因是认为这套制度不再适合新式

25、人才的培养需要。但科举制被废除以后,清政府并没有建立起一套新的精英选拔制度来代替它。中国 20世纪上半叶的动荡也与此相关。 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许纪霖废科举引发 20世纪中国大变局 材料三 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科举制)也连根拔 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 钱穆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 ( 2)科举制废除的动因是什么?试结合材料二、三谈谈科举制的废除在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 8分) ( 3)综合上

26、述材料,你对政治制度的建设有何认识?( 4分) 答案:( 1)含义:打破原来重世袭、门第的选官标准,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 2分) 意义:选官制度更趋向公平、公正;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了官吏的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6分) ( 2)动因:清代科举考试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失去 了为清王朝服务的功能。( 2分) 评价:一方面有利于新式教育的发展,培养新式人才。另一方面,新的选拔制度的缺陷加剧了政治动荡,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也导致民国政治乱象丛生。( 6分) ( 3)政治制度建设要适时创新发展;新旧制度的更替需要有效衔接。( 4分) 试题分析: (1)含义:材料一中提到了 “三代用人 ”

27、、 “秦汉以后 ”的用人制度,实际上认为这些时代用人制度体现了 “ 世袭 ”的特点,或者说虽有改变,但是仍有贵族公卿一直享有较高政治地位的现象,而宋明则是 “尽变其辙 ”,结合所学宋明时代的选官制度应该是科举制,所以其含义即 可得出了。意义则需要谈科举制的意义即可。 动因:可结合材料二中的 “废除的直接动因是认为这套制度不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 ”和清政府废除应该主要是为清政府的需要服务这两个层面回答即可。评价:需要一分为二去评价,既要看到科举制废除是因为 “不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 ”这一进步性,也要看到材料二、三中所提到的 “因为科举制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

28、重要推动力 ”、 “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 ”等信息所反映出来的不利影响。 认识:题目 要求 “综合上述材料 ”来谈制度建设的认识,根据上述材料可以看出科举制废除是因为 “不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 ”所以可以得出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根据材料二、三所体现出来的科举制废除没有及时确立新的选官制度,导致社会动荡等信息,可以得出废除旧制度要提前谋划建立新的制度,以实现有效衔接,以避免出现社会动荡,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 10分)【历史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

29、题。 材料一 (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于 1932年 10月提交的报告 否认日本人 的侵略是正当的自卫手段,谴责新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政权。但是,它没有命令日本撤军。相反,这份报告提出这样一种解决办法: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 1933年 2月 25日,国联正式通过了这份报告,第二个月,日本退出了国联。 全球通史 (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对李顿调查团及其报告都表示强烈不满的原因。( 4分) 材料二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 、

30、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开罗宣言 (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的历史意义。( 6分) 答案: ( 1)把满洲变成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严重危害了中国主权;( 2分)满洲主权仍属于中国,与日本把满洲变成其殖民地的愿望相违背,损害了日本在满洲的既得利益。( 2分) ( 2)三国加强了对日作战的合作,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使中国收回被日本窃取的领土,有利于中国的国家统一;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6分) 试题分析:( 1)原因: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的处理结果是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

31、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据此分析,两国不满意都是因为与自己国家的利益相违背。中国不满意是因为把满洲变成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严重危害了中国主权;而日本不满意则是因为满洲主权仍属于中国,与日本把满洲变成其殖民地的愿望相违背,损害了日本在满洲的既得利益。 ( 2)历史意义:开罗宣言是为加强中美英三国对日联合作战而进行协商的开罗会议形成的文件,这一文件的出台,首先对于三国协同对日作战意义重大;其次,宣言中关于中国被日本占领 的领土必须归还中国的条款,对于中国收回国家主权意义重大,同时其中涉及到了中国的台湾,可以作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国际法依据。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和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