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syndromehi216 文档编号:33924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4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4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4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4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江西省七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12年的文化周刊评论我国古代某些政治制度时认为: “我国上古社会是契约社会,其核心价值是严格嫡庶的权益分配,以嫡统庶,以庶辅嫡。 ”与此评论观点无关的制度是 ( )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丞相制度 D世官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察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题干中 “严格嫡庶的权益分配,以嫡统庶,以庶辅嫡 ”说明了宗法血缘亲疏对维系政治统治和巩固具有重要作用,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世官制度也强调血缘关系的重要性,所以 A B D三项均符合材料的意思。 C项丞相制度并非依据血缘世袭,属于职官制度,是秦统一后建立

2、的,故与材料无关。故应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公九卿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 “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记言特其一端。 ”这说明他认为历史学家 ( ) A研究历史不可借助想象和推论 B在研究历史时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C要亲自参与历史实践感悟历史 D进行历史想象时要尊重历史原貌 答案: D 试题分析:考察历史研究方法。钱钟书认为历史学家撰写史书,不能像文学家一样随心所欲、虚构情景,而要立足实际、潜心研究、仔细思考,要合情合理,尊重历史事

3、实。结合选项的表述,可知 D项符题意。 考点: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史学方法的重要性(课标外) 学术界普遍认为: “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一思想。 ”邓小平 “继承和借鉴 ”主要表现在 ( )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 B引进外资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C引进固定的粮 食税减轻农民负担 D废除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 答案: B 试题分析:邓小平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满足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新经济政策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B项是它们的主要相同点。 AD 项符合邓小平改革开放, C 项符合列宁

4、新经济政策。故选 C。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 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关系 20世纪 40年代以来,西方政府具备的功能越来越多,许多新的官僚机构涌现了出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 “技术统治 ”,因为这些官员接受过专门的工程或者经济管理训练。以下关于 “技术统治 ”的正确认识是 ( ) A大萧条时期西方国家普遍出现 “技术统治 ” B “技术统治 ”造就了一系列福利国家的出现 C “技术统治 ”适应了国家对经济调控的需要 D “技术统治 ”可以有效避免新的经济危机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察现代国际经济的发展。 20世纪 4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

5、西方政府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的发展,于是新的官僚机构涌现。所谓的技术统治实际上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表现。故应选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政府职能转变 一位欧洲著名学者指出: “我们已经很难从传统的观点来看欧洲是否算是统一。从形式上来看是没有,如果从实质内容来看,他们已经有了共同的认同。统一的国家要做的事,他们不已经在做了吗?而且做得比主权国家还好 ”。此学者的核心主张是 ( ) A建立政治、军事一体化的欧洲 B欧盟是超越主权国家的区域实体 C建立经济全球化对欧洲更重要 D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正确潮流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察二战后

6、欧洲一体化进程。从题干的表述中可以知道,反映的是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及效果。虽然形式上不是一个主权统一的国家,但在经济上已经 “做得比主权国家还好 ”,如欧元的启用等。并且向政治一体化迈进。 A、 D明显错误, C与题意无关。故应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欧盟 “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为此,法国思想家 ( ) A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B打出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 C率先提出人人都可以与

7、上帝直接对话 D希望用理性迎来民主、科学的新时代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整理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所学知 识再现历史的能力。从材料中可知是介绍法国的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故选 D 。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核心 有学者认为, “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 生命活力之所在。 ”此语评论罗马法的视角是 ( ) A文明传承 B阶级分析 C道德标准 D社会变迁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

8、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 ”说明作者是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评价罗马法的积极影响,即属于文明史观的视角,故答案:选 A, B C D三项含义与上述特征不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评价 阅读 20世纪 30年代中国工业资料生产比例变化图,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近代中国消费资料工业稳步增长 B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但工业布局不合理 C近代中国工业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D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和分析柱状图表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9、。分析柱状图表 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消费资料工业产占 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 30%。 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 77%。 A是表现,不是实质; BD在材料中没有 体现。故选 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三百年前爆发了工业革命,摧毁了古老的社会,创建了一个全新的第二次浪潮文明。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制度, 把一切事物集中组织起来 ”其中,它 “把一切事物集中组织起来 ”的方式是 ( ) A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 B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通过殖民

10、扩张和贸易,逐步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D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主要阐明了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 “摧毁了古老的社会 ”,使人类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而且还引起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形成世界有史以来最有力量,最有向心力,最有扩张性的社会制度 ”, 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并逐渐完善,资产阶级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确立起了对世界的统治。故选 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影响 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

11、 中写道: “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 ”上述材料 ( ) A肯定了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 D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材料,其主旨是在阐述二十一条对中国的残酷宰割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题干没有涉及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及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等内容,排除 C和 D。题干只是阐述了五四运动爆发的其中一个原因,所

12、以 B项表述不准确,答案:为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的意义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 “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 作用,作者认为 ( )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朱熹反复强调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可以看出,朱熹的贡献是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故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13、程朱理学 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 “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 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 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 ”材料主要反映了 ( )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沿海居民生活艰难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海禁政策后果严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阅读与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 “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 ”可以反映由于实行海禁政策,海滨一带无法

14、生活,于是连结为盗。这说明海禁政策的恶果。故选 D。 A项明显错误,材料主要是说的禁海政策; C项错误,小农经 济的脆弱性指的是容易破产; B并不是材料的直接反应。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 “海禁 ”政策的影响 综合题 (21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后日益繁华兴盛,到

15、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1840年起至 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 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 “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 ”,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 “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 ”,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材料四 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 ,就业机会较多。在 “向外吸引劳动力 ”的政策支持下,英国外来移民也逐渐增多,大量涌向城市,促进了英国城市化。 到了1860年。城市化程度提高。来自全世界的人才涌入英国的城市,有德国人

16、、瑞士人、法国人、希腊人和犹太人等,他们一般前往城市,特别是伦敦等大城市。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熟练的工作经验,带动了英国的城市化。 (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东京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6分 ) ( 2)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 请运用全球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 (5分 ) ( 3)结合材料四,分析 19世纪中期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 (3分 ) (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世纪上半期影响中英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什么不同 (4分 )这种不同因素对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有何启示 (3分 ) 答案: ( 1)传

17、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6分 ) ( 2)革命史观。 (2分 ) 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3分) ( 3)工业革命 ;政府政策的引导;外来移民。( 3分) ( 4)不同:中国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较大;英国则主要受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的影响。( 4分) 启示:城市化进程受政治、经济活动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建设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作保障。 (3分 ) 试题分析: ( 1)依据材料一 “宋代城市的数

18、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材料二中 “东京 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等信息并依据所学能够发现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趋势是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 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等。 ( 2)分析材料三中毛泽东的观点可见毛泽东强调了阶级观念,据所学知这比较温和革命史观,第二小问要求用全球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全球史观通俗讲是指人类由孤立走向整体,据此评价通商口岸在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 ( 3)分析材料四第一句 “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后 在 “向外吸引劳

19、动力 ”的政策支持下 外来移民也逐渐增多 促进了英国城市化 ”可以归纳出 19世纪中期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因素包括工业革命、政府政策的引导、外来移民等, ( 4)比较材料三和材料四可见 19世纪上半期影响中英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差别在于中国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较大,英国则主要受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小问给我们的启示可依据上述材料的观点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回答。 考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 中西城市化进程及差异性 ( 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则和规范历经变化,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国形成。 材料 一

20、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 “礼 ”治国的制度体系。 “礼 ”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 “礼不下庶人 ”。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 “礼崩乐坏 ”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 “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 礼刑一体 的基本框架。 ” 材料三 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 。 1902年 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 “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

21、有增改。 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夸。 ”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四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之职权

22、如左:一、议决一切法律案。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但关于行政诉讼及其他特别诉讼,别以法律定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 ) 材料五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 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 ( 2分 )以

23、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 ( 3分 ) (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4分 ) (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 “今昔情势不同 ”的表现。 (4分 ) ( 4)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出两部宪法的基本原则。( 4分 )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 1954年宪法具有哪些进步性 (2分 ) 答案: ( 1)变化:从夏、商、西周时期的 “以礼治国 ”到春秋战国时期 “以法治国 ”。( 2分 )观点: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 “克已复礼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3分 ) ( 2)特点:皇权高于法律

24、(或法自君出、法律代表君主的意志 );儒家思想为法律的基础,礼法并用。 (4分 ) ( 3)表现:西方近代政治理论传入;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兴起, (或清朝出现统治危机亦可 );近代工业的发展。 (4分 ) ( 4)原则:临时约法: 实行法治;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主权在民;分权制衡;尊重人权。 (任意三点给 2分 ) 1954年宪法: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原则;( 2分) 进步性:人民享有真正广泛的民主权利;取消民主权利的各种限制。( 2分) 试题分析: ( 1)分析材料一据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 “礼 ”治国的制度体系 ”“ 春秋战国 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可知治理国家的制度

25、体系由 “以礼治国 ”到 “以法治国 ”。第二小问可结合孔子的观点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已复礼 ”来回答即可。 ( 2)依据材料二中 “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 ”“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 ”并结合所学可以把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归纳为皇权高于法律、儒家思想为法律的基础、礼法并用。 ( 3)材料三阐述了清末新政时期的法制改革,结合课本关于清末新政的背景的学习并依据材料中 “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 ”可知 “今昔情势不同 ”的主要表现是西方近代政治理论传入、清朝出现统治危机、近代工业的发展等方面。 ( 4)分析材料四和材料五中的法律条文并结合所学可知临时

26、约法的基本原则是实行法治、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主权在民、分权制衡、尊重人权等启蒙思想中的基本观念; 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为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两大原则。概括材料五中的两条法律条文可知 1954年宪法的进步性主要是人民享有真正广泛的民主权利;取消民主权利的各种限制。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 “随机应变 ”时说: “

27、(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它把自己看作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它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 70 年代当美国似乎虚弱之时,它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 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 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 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

28、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 评论材料中亨廷顿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 (12分 )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答案: 观点:中国的外交政策是 “随机应变 ”的(或答中国外交政策逐渐成熟)。 (2分 ) 评价: (1)亨廷顿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在冷战时期采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政策。( 3分) 史实: 20世纪 50年代中国实行 “一边倒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1953年底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20世纪 50年代末 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积极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20世纪 70年代初,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

29、交的热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任意三点给 3分) (2)但亨廷顿的 “恢复它在 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2分 ) 史实:冷战结束后,我国积极建立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建设性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是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促进大国关系良性互动的有效手段,而不是要恢复我国在 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2分 ) 试题分析: 这是一种创新性试题,考查学生史料的分析与解读能力、史实再现以及语言表述的能力。在解答时需要先通读材料弄清材料中的观点,然后围绕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论述,注意题目要求是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通读材料可知亨廷顿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中国的外交政策是 “随机应变 ”的,二是认为中国外交是 “恢复它在 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弄清这两点以后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展开论证就可以了。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国外交政策 认识与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