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ownview251 文档编号:339381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公元前 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 4县,郡所设在番禺 (今广州 )。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个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郡县制的理解,题干中阐述了秦统一后任嚣是南海郡的最高长官,由于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郡守及辖区的县令

2、均由中央直接任命,不可世袭,没有封地,因此 B的表述不合史实,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的理解 毛泽东曾经指出: “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 ”毛泽东突出评价的是五四运动( ) A在文化系统重建中的地位 B在政党政治方面的作用 C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D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引文的准确解读。题干中毛泽东强调五四运动为大革命的到来准备了各种条件,而第一次大革命指的是 1924-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其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

3、革命,因此 B符合题意,排除 D;而 A和B叙述只涉及到其中一方面且不合题意,排除。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共同纲领的最大不同是( ) A所体现的社会主义的原则 B过渡时期总任务 的体现 C国体的差异 D中国内政外交政策的变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比较归纳的能力。国体即国家性质,具体的说,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共同纲领都规定我国是实行工人阶段领导、以工农联盟这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都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体是相同的。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二者都规定

4、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共同纲领规定我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这是最大的不 同,故选 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 1945年 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 “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这反映了 “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 ”期盼着 ( ) A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B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 “19

5、45 年 ”“毛泽东来到重庆 ”“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 ”结合已学知识可判断指的是 1945年底毛泽东到重庆是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商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建国问题由此排除 A、 C。题干中强调当时毛泽东谈判的对象是国民党,非是与民主党派的合作,排除 D。综合分析可知“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 ”指的是和平民主建国,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 2012年 11月泰州高三联考) 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 “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 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

6、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由此可以看出( )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C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责。而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后,政协转变成了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职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D符合题意。 1954年以前,政协代行人大职能,是人民行驶国家权力的机关, 1954年后,政协成为各党派参政议政的机构,非权力机构,因此可以排除 A、 C; B表述不合题意主

7、旨, 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故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政治协商会议职能的变化 2007 年 12 月 2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非洲的马拉维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目前承认台湾的国家仅有 20多个,这表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B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C国际上掀起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D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僵局被打破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2007年 12月 28日、目前承认台湾的国家仅有 20多个 ”,由此可知当今世界上承认台

8、湾国家的已经不多了,而大多数国家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故选 A。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当今中国的外交成就 一个中国的原则 某同学为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确定了主题并收集了相关材料。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正确的是( ) A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收集万隆会 议有关材料 B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收集中日联合声明有关材料 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收集 1993年江泽民出席西雅图会议有关材料 D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收集中美联合公报文字稿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主干知识界主要结论的准确理解与记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9、排除A; 1972年日本首先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B符合题意;西雅图会议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会议,与上海合作组织无关,排除 C; 1972年中美联 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常化, 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排除 D。故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意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 1972年的中美联合公报声明 “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这表明美国政府( ) A坚持 “一中一台 ”

10、立场 B确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认可 “一个中国 ”的原则 D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理解题干引文的内涵,引文中 “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 ” 说明美国外交上只是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并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对 “中国 ”的理解留有足够的空间,由此分析可排除 ABD,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意义 以下是 1979 1991年的我国对日贸易(单位:百万美元)示意图,导致对日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中美关

11、系正常化的促进 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贯彻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数据图片的形式考查阅读图片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抓住 “1979-1991年 ”“对日贸易变化 ”、数据变化及 “主要因素 ”等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对日贸易变化,且中国对日进出口贸易呈现上升的趋势,与中日关系正常化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有关,因此 说法正确。而 是在 1991年,不合题意; 中美关系正常直接推动中日关系的正常,不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日关系正常化的

12、影响 ( 2012年 3月南昌模拟) 1985年,邓小平指出, “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 ”; “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 ”, “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 ”。这一判断( )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结论的得出依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从而做出对世界战争与国内问题作出的科学判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分析备选项

13、可知 A、 B表述不合史实,因为当时世界仍然处于两极格局状态,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D不合史实,中国确立改革开放方针是在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故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国内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1971年 7月,尼克松总统在 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 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对抗 ” 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 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结束 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运用

14、的能力。解题时主要时间 “1971年 ”, 上海合组织是 2001年由中国、俄罗斯和中亚四国组成的地区性国际组织,与美国无关, 北大西洋公约签署于 1949年,均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排除。由已学知识可知 20世纪 70年代,面对苏联的战略攻势,美国一是从越南撤军,二是改善和中国的关系, 1972年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由此可知 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 “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 行政官 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

15、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 ”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 特点是( ) 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B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 D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归纳分析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由 “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 ”可以得出罗马法在实际审判中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不必拘泥法律条文,可以具体案例具体裁量,由此可知 D是对材料真实反映。材料中既没有涉及到受传统因素,也没有行政因素、结构松散的描述与阐述, ACD的表述不合题意,故选 B。 考 点:古代希腊、罗

16、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特点 1734年,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在他的英国书简中写道: “英国的宪法权利法案已经如此的完美,使得所有的人都能够享受在几乎所有君主国家被剥夺的自然权利。 ”这主要基于( ) A英国权利法案是最完美的法案 B英国人民获得了普遍的民主权利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君主制度遭到否定 D英国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由引文和已学史实可知英国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议会主权至上,君主的权力受宪法制约,是资产阶级国家较早确立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由此分析可知 D符合题意。而 A“完美 ”表述错误;真正获得权利的是资产阶级, B 说法

17、错误;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以后,君主制度依然存在,只是君主无实权, C表述错误。故选 D。 此题考查的是对英国权利法案的影响的理解。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 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 “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 ”以下实践最能体现潘恩学说的是 A邦联制 B共和制 C联邦制 D君主立宪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内涵的理解,引文中 “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 ”反映了托马斯 潘恩

18、反对君主制,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美国在建国后,没有采取君主立宪政体,而是民主共和政体,故选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共和制的特点 有历史学家在探讨 20世纪 20、 30年代中国某一政治现象时指出: “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又是一种历史的进军。 ”“进军 ”的主要任务是( ) A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B保存中国革命有生力量 C开辟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D以退让求合作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抓住关键词 “20世纪 20、 30”“从城市向农村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20世纪 20、 30年代中国 “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 ”是指中国共产党

19、走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因此与 C的表述相一致。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 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 ”道路的开辟 ( 2012年 9月广州市花都区高三调研) “比较 ”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 1787年美国宪法堪称是历史发展的里程碑,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 A反映出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 B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C体现了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的演进 D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需要结合两部宪法的背景、内容与特点进行分析总结。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美国历史上没有经历封建专制统

20、治,所以 1787年美国宪法不能反映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 A表述错误;两部宪法都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三权分立思想,因此 B的表述符合题意; C“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 ”不合题意; D不合中国的历史发展。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有人说: “如果没有韦石之变或当时全军北伐,太平天国革命本可成功。 ”这种观点的错误主要是( ) A仅看到现象没有抓住本质问题 B夸大偶然因素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C片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个人作用 D缺乏阶级分析的观点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联系已学

21、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农民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的,而韦石之变只不过是这种局限性的一个具体表现,只是一个偶然因素。即便是没有韦石之变,太平天国运动也会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而失败, A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 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 11号秦墓出土秦律十八种,其中工律记载: “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 。 ”金布律要求: “买卖往来,商品各婴其贾(价格)。 ”对以上记录认识准确的是 A秦朝的经济法规简略粗疏,轻罪重刑 B秦朝政府控制了农副产品的市场交易 C统一度最

22、衡强化统治,加重百姓负担 D秦朝重视运用法律管理社会经济生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阅读史料、解分析的能力,题干中引文 “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 ”即生产同一种产品,它的各个部件要相同; “买卖往来,商品各婴其贾(价格) ”即明码标出价格,综上分析可知材料阐述了秦律对于手工业和商业买卖的规范,因此 D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巩固政权的措施 “铁券 ”民间俗称 “免死牌 ”,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这种现象 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 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 说明君主专制

23、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阅读史料、解分析的能力。依据所学即题干信息可知 “铁券 ”不是法律而是特权,是封建帝王颁发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也体现了君主专制的随意性,非君主专制的强化体现,所以 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 A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 “王 ” B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D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 答案: B 试

24、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理解分析的能力,解题时要紧扣 “政治背景 ”。材料大意为周礼是借鉴于夏礼和殷礼,并在夏礼和殷礼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多么丰富完备啊?我遵从周礼。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孔子主张回到过去的时代去,反映了思想保守的特点。而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不是春秋时期,排除 A;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是在战国时期,排除 C;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是在西周时期,排除 D。故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孔子思想 背景理解 公元前 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

25、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 A宗法制得以恢复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抓住关键信息 “汉武帝 ”“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 “推恩令 ”,目的是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 ,使王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即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武帝 “推恩令 ”影响 唐朝后期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这则材料

26、表明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矛盾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引文,由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可知反映的是唐朝后期藩镇权力过大,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即体现了地方权力过大,危急到中央权力。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朝的藩镇割据 明朝内阁对皇帝 “不合理 ”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A明朝内

27、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 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以及行政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而材料中 “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可看出内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综上分析可知 ABC 均不合题意,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内阁设置的影响 某条约 规定: “(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

28、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 ”“ 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A、 B不合题意,开放重庆不是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内容;题干条约内容可以得出开放了重庆、杭州等内地城市,允许列强投资设厂,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 C符合题意;而辛丑条约没有开放新的通商口岸内容,排除 D。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马关条约内容

29、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士大夫普遍认为: “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 对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长期闭关锁国 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仍然固守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这种认识在甲午战争中被彻底摧毁 “倭 ”指的是日本国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题干引文认为日本与中国相抗衡是自不量力,缘于在闭关锁国政策下中国的知识分子依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迷梦,但被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给彻底摧毁,由此分析可知正是由于 原因使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士大夫对日本没有正确的认识,战争失败后给中国的国民以极大的冲击,特别是知

30、识分子开始惊醒, 正确。故选 C。 考点:近 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正式向日、德、意宣战,是在( ) A西安事变后 B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C波茨坦公告发表后 D卢沟桥事变后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记忆。回顾已学知识可知 1937年 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展开了全国性抗战,中日之间已完全处于战争状态,但国民政府仅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未正式对日宣战。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对日宣战,于是国民政府也正式发布中国政府对日宣战文告,明确宣布: “正式对日宣战。 ”随后发表了对德、意宣战的文告

31、,明确宣布: “中国对德意志、意大利两国处于战争状态, ”因此 B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 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 “明人重炮,清人重 马,我们应该重兵卒。 周恩来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 ) A周恩来深谙历史 B放弃炮马,亦和亦战,能扭转中国战局 C要依靠政府军队 D中共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 “1940年 ”可知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的 “重兵卒 ” 意指发动更广泛的民众加入到抗战中去与中共提出的兵民是胜利之本相一致

32、,反映了中共在民族危机时刻,能够从国情出发,制定了全民族抗战路线,为指导抗战胜利提供了理论基础,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 斗争 全民族抗日民族统一战争 李鸿章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是 “环境所迫,无可奈何 ”。这一说法 有自我辩解的成分 隐含了一些苦衷 一味强调客观因素对签约的影响 认为自己签约有功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李鸿章作为全权代表签署条约,和议后,因此成为众矢之的。同时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由此分析可得出材料中李鸿章自

33、我辩解、一味强调客观因素的心态,同时因签约受命于慈禧太后也隐含着一些苦衷, 符合题意,而 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马关条约的签订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 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 和与专制独裁 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 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归纳分析的能力。题干中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 ”指的是 1911年至 1919年,即考查此时间段内的历史发展特征,由

34、已学知识可知其在政治上辛亥革命后,由于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为维护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经济上 1912-1919年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出现一个 “短暂的春天 ”;思想上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而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应是五四运动后,因此 符合题意, 排除。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有人认为: “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 帝王专制史 ;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 民主政治史 ”。从 “过去 ”到 “现代 ”的历史分界点应该是下列各项中的 ( )

35、A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 “过去 ”于 “现代 ”的准确理解。由已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和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成为 “帝王专制 ”到 “民主共和 ”的分水岭,因此 B符合题意。而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斗争, D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综合题 ( 24分) 材料一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 “

36、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 ”。 “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材料二 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 :德国从 2007年 9月开始对中国实行 “价值观外交 ”。 “价值观外交 ”是默克尔所在德国执政党的对外政策纲领,其核心是意识形态,其主旨是将外交政策作为推进西方价值观

37、的工具和手段,其根本目的是确保西方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制度在世界上的支配地位和西方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为此,默克尔对华采取较强硬态度,指责中国的人权、西藏问题。 ( 1)据材料一中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 ”, 请说明以 “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 ”和以 “古代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成就分别是什么?( 4分) ( 2)结合材料一和 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外交活动时是如何“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的。( 4分) ( 3)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请概括说明毛泽东和邓小平是如

38、何吸收外来先进文明,实现理论创新的。( 4分) ( 4)据材料一的观点,评价材料二默克尔的 “价值观外交 ”。( 8分) ( 5)你认为国与国之间开展外交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来制订本国的外交政策?( 4分) 答案: (1)古代中国 :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分 )古代希腊 :建立起民主政治。(2分 ) (2)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5年万隆会议上 ,周恩来面对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 ,提出了 “求同存异 ”的方针 ,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答出一点即可得 4分 ) ( 3)毛泽东、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

39、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分别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4分 ) ( 4)评价 :文明是多样性的 ,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 ,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 (4分 )默克尔的 “价值观外交 ”实际上是一种 “冷战 ”思维 ,有悖于世界文明多样性的 客观实际 ,必定会遭到抵制。 (4分 ) ( 5)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分 ) 试题分析:( 1)把握住 “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成就 ”,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古代希腊所留下的就奴隶制的民主政治。 ( 2)解题时要注意 “新中国成立初期 ”即 1956年前。

40、 “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最主要在当时就是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提出与亚非会议 “求同存异 ”的方针,都是这一思想的典型表现,据此分析归纳即可。 ( 3)解题时注意 “吸收外来先进文明,实现理论创新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4)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材料二默克尔的 “价值观外交 ”,即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区别,联系已学知识可判断其明显是 “冷战 ”思维的延续。但是在和平与发展为主潮流的时代,这一观点应该予以否定。 第( 5)问,

41、国与国之间发展外交关系的准则,依据已学知识即可得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古希腊民 主政治;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中国化的成果;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16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

42、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 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 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 “书同文 ”。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4分 ) 材料二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 (如果不是完全的话 )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 1787年给友人的信 (2)依据材料

43、二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 (2分 )是如何解决的 (2分 ) 材料三 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 (8分 ) 答案: (1)作用 :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 ;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 (4分 ) (2)问题 :政治上的松散状态 (邦联制 )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

44、治秩序 ,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2分 ) 解决 :召开制宪会议 ,制定 1787年宪法 (联邦宪法 );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 (2分 ) (3)中国 :权力高度集中 ,地方无独立的权力 ;美国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国家主权属于联邦 ,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 )。 (8分 ) 试题分析:第( 1)问,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分析的能力。从材料中可知,这种制度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其作用,如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与民族 融合等,解答时从材料中把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的要点概括全面即可;第( 2)问,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问题是什么,其次阐述其解决。联系美国史可知,为解决美国立国之初面临的中央政府无权的状况,美国制定了 1787年宪法实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权;第( 3)问,考查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两种制度一种为现代的民主共和制度,另一种为专制主义政体,最大大差别是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不同,中国地方完全听命与中央,而美国则是中央与地方适度分权。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共和制的特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与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