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河南省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梁启超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两者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 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答案: A 试题分析:选项 B中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不符合两者;选项 C中 “小国寡民 ”仅仅是古希腊的特点;选项 D中 “分封诸侯 ”是中国周代的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具有近代意义的 “最惠国待遇 ”滥觞于 17世纪的欧洲。 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 ,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
2、遇真正诞生 ,类似条约在欧洲各国的流行,使全球贸易额由此大幅上升。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现代意义的 “最惠国待遇 ”诞生的原因 A工业革命的扩展 B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推动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扶植私人企业 答案: D 试题分析:考察近代世界经济。题意表明现代意义的 “最惠国待遇 ”诞生于 1860年,当时正值工业革命开展, ABC都与之相关。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扶植私人企业是二战( 1939 1945)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表现之一。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 “工商业发达之转机 ”,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
3、,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C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D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答案: D 试题分析:考察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状况。上述内容是由国家行政机关专门发出的通告,代表的是国家,反映 的是国家对民族工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故应选 D。 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 “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 ,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 ,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 ,仍然深陷
4、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下列选项能表明其 “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 ”的是 A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扩大地方权力 B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摆脱个人崇拜泥淖 C推行 “新经济体制 ”,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 D推行 “加速发展战略 ”,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答案: A 试题分析: “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 ”表明赫鲁晓夫推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 式, “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 ”指改革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B项错误在于赫鲁晓 夫在大权独揽后也陷入个人崇拜泥淖; C项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举措; D项为戈尔巴 乔夫改革的内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
5、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1979年 ,有 “铁娘子 ”之称的撒切尔夫人上台 ,她信奉自由企业理论 ,推行被称为“撒切尔主义 ”的经济政策 ,减少国 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等措施 ,对英国摆脱经济危机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这说明 A凯恩斯主义是一种错误的经济理论 B发展经济不能墨守成规 ,必须适时调整政策 C资本主义国家完全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 D资本主义国家已发展到了超越国家资本主义历史阶段 答案: B 试题分析:各国由于国情不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时不能照搬照抄,不能一成不变,必须适时调整。 A不对, 20世纪 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 “滞涨 ”危机,凯恩斯主义已经无法应对,但不能说其错误;
6、 C错在 “完全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 ”; D本身叙述错误。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某国际问题研究专家指出: “世界正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材料主要反映出 A当今世界呈现 “一超多强 ”的政治格局 B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方兴未艾 C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格局中举足轻重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 “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
7、,这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A、 B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指出政治、经济实力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并没有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格局中举足轻重, C 项错误;故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当今国际局势。 1940年 9月 7日,蒋介石下令 “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 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 、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 ”材料主要反映出 A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开展游击战 C国共两党均开展过敌后抗战 D国共两
8、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 1938年 10月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D不对,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存在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的差异;题干中蒋介石下令 “加强敌后游击战 ”说明 B不对,因此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一杯苦酒 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 :20世纪 30年代以来 “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材料全面揭示了 “斯大林模式 ” A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
9、忽视改善民生 C有利于苏联工业化迅速展开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可以反映出 “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即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改善民生。 AC对材料理解片面; D错在 “经济的持续发展 ”, “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日益暴露,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 ”。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福利制度的论文 ,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 ,其中步骤比较合理 ,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第一步 第二
10、步 甲 提出英国是 “福利国家 ”的观点 寻找到英国名目繁多的福利制度作证据 乙 提出英国的福利是公民的社会权利的观点 寻找到英国关于福利的法律条文为证据 丙 查阅到 “英国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 ”的一手史料 得出英国是 “福利国家 ”的结论 丁 查阅到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0年的社保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等一手史料 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在国家福利制度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 “步骤比较合理 ”排除甲、乙,因为他们是从观点到证据;丙仅从免费教育的一手史料就得出福利国家的观点,材料不充分,论证不够严谨;丁从 “英国战后 20年的
11、社保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得出英困政府在福利制度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较为严谨,故选 D。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建立 “福利国家 ” 。 20世纪 80年代前后 ,苏联的酒的平均消费量比美国的平均消费量多一倍 ,也比 30年前的苏联多一倍 ,嗜酒者的平均年龄在过去十年中下降了 7岁。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 ,人 民生活水平很高 B改革停滞 ,不少人消沉颓废 C两极格局瓦解 ,国际地位下降 D国家解体 ,个人前途日益渺茫 答案: B 试题分析:到 20世纪 80年代,苏联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
12、下降的危险局面。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改革停滞,不少人消沉颓废 ”的社会现实。 A、 C、 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部分情况 ,该图反映了 A “一五时期 ”我国的工业发展非常缓慢 B “二五时期 ”我国的农业比重明显上升 C中共八大路线的贯彻使工业比重明显上升 D计划经济的实行导致服务业比重基本稳定 答案: A 试题分析:通过图示对比, “二五时期 ”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说明我国的农业比重下降, B项错误; “一五时期 ”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说明我国的工业
13、发展较快, A项错误;中共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但是此后没有得到贯彻, C项错误。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不大,说明服务业比重基本稳定,原因是国家计划经济的实行, D项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进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 第二个巨大跃进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 ,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 ”其中 ,“铲除专制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 ”和 “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 ”分别
14、是指 A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 B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 “依法治国 ”被写入宪法 C国民大革 命、共同纲领和 “依法治国 ”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铲除专制政治 ”,可知是指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 ” ,可知是指新中国成立后,颁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 ” ,可知是指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发展, “依法治
15、国 ”被写入宪法。 考点:近代中国的 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新时期的法治建设。 下图是保罗 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 (1987年出版 )中对一些国家1980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当时 ,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预测的依据是 “文化大革命 ”后社会政治局面稳定 出台重大经济决策活跃城乡 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接轨世界 突出科技教育兴国战略地位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 “当时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预测的依据 ”“1987年出版 ”,可知应
16、回答的是保罗 肯尼迪在 1987年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预测,那么他在1987年可作为依据只能是 , 不是说 1995年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其表述是 “突出科技教育兴国的战略地位 ”邓小平在文革结束后提出的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等口号均体现了这一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所以排除 。答案:为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 “从党和国家的 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邓小平发表上述讲话的主要历史背景
17、是当时我国 A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B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凸显 C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 D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可知,官僚主义、权力过集中等现象是因体制弊端造成的,注意题干的 “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 ”,因此,党和政府主要着重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B项正确; ACD项分别是思想与经济上的因素,不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新时期的政治建设。 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 “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来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
18、可耻的交易进行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认为自由贸易的原则不可侵犯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我从来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 ”,结合所学分析, B不对,作者反对发动鸦片战争; CD不对,材料中无从体现; A符合题意,作者认为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保护鸦片贸易,但实际上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
19、比鸦片战争为谴责 帝国主义侵略 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 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 半殖民地 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 “趋势 ”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文字说明从革命史观的角度看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灾难的开端,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起点;但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而言,鸦
20、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即从全球化史观角度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的必然结果,所以答案:选 D, A B C三项与全球化史观的角度不同, A C两项是从革命史观的角度得出的结论, B 项说法错误,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日本学者林 直道在现代日本经济中说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特点 ,不是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简单累加 ,而是政府亲自定调 ,采取一切手段协调经济高积累。 ”这段材料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是 A混合市场经济 B统制经济体制 C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D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 答
21、案: C 试题分析:混合市场经济的特征是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统制经济体制是指政府推行的 “强制性干预 ”和 “管制 ”经济的体制;计划指导型经济的特征是政府通过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 划,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并且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使计划达到预期目的。政府主导型经济的特征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根据材料信息 “政府亲自定调 ,采取一切手段协调经济高积累 ” 可见 C正确。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秦始皇三十一年, “令黔首(民)自实田 ”
22、,这一举措对社会变革所产生的影响是 A核实全国土地数量 B全国范围内确立土地私有 C保证了赋税的征收 D调动了农民垦田的积极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公元前 216年,秦政府颁发 “使黔首自实田 ”的法令,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目的是为了稳定赋税收入,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承认现实土地的占有状况,确认土地的私有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土地制度 土地兼并。 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 :“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 ,以墨义取诸科 ,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 ,虽济济盈庭 ,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 ,乏人如此 ,将何以救 ”从材料来看 ,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 A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B
23、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 D导致天下危困 “乏人 ”局面 答案: C 试题分析: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由 “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可以看出 A正确;由 “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 ”看出 B正确;由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 ”看出 D也正确; C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收藏一件秦权 (秤砣 ),上面刻着秦朝通行的文字 “廿六年 (公元前 221年 ),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 ,黔首大安 ,立号为皇帝 ,乃诏丞相状、绾 ,法度量则不壹 (一 ),歉疑 (疑惑不明 )
24、者皆明壹之。 ”该文物有助于研究 秦朝制度 秦始皇功绩 古代文字演变 秦朝灭亡原因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统一全国的相关知识。从材料信息 ”秦朝通行的文字 ”可知 正确; “ 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 ,黔首大安 ”可知 正确; “ 立号为皇帝 ,乃诏丞相状、绾 ,法度量则不壹 (一 ),歉疑 (疑惑不明 )者皆明壹之。 ”可知反映了秦朝的皇帝制度、丞相制度、统一度量衡等信息 ,故 正确。秦朝灭亡原因主要是秦朝暴政,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
25、见。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丁说: 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A甲说、乙说 B甲说、丙说 C甲说、丁说 D乙说、丙说 答案: A 试题分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甲说反映的是为改变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宋初采取 “杯酒释兵权 ”的策略,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 乙说反映的是宋朝为加强君主专制,设枢密院以分割丞相的兵权。丙说是元朝的行省制度;丁说是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故应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
26、治制度的演变 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南朝刘勰在其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中说: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也是欧洲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中国的官僚制度逐步取代世卿世禄制 中国确立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体系 古罗马正式颁布了第一部成文的法典 梭伦改革将雅典引向民主政治的轨道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古希腊、罗马时期, 表述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如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授爵,官僚制度逐步取代世卿世禄制, 表述正确; 不对,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
27、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 21.39%,江浙行省占 37.10%,江西行省占 9.56%,湖广行省占 6.97%。结合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 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以元朝岁收粮赋统计数据和元朝疆域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统计可知,河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和湖广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的 75.02%。根据疆域图所给四
28、大行省仅部分辖区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故 A项错误; C项题干不能反映,与题干无关;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从唐朝中 后期就已经开始,排除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 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从根本上说,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共同的政治特征是 A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向法治化国家过渡 D彻底解决封建统治问题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人治走向法治,由法律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本质特征。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故 A、 D项不能选。英国是君主立宪国家, B项也不可选。 A、 B、 D也并非根本性的政治特征
29、。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联邦党人论稿指出: “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 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 政治结构,美洲必然两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 ”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联邦党人要求 A维护各州的权力 B争取民族独立 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D建立民主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 “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 ”政治结构,是美 国初期实行的邦联体制,邦联体制下美国成为一个松散的联盟,带来很多问题,为此联邦党人要求
30、主张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以维护独立战争的成果。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联邦制的权利结构。 “贵族秩序依然存在,但采取了新的形式,金钱重于血统已成为新的基石。国会本身则成为土地资本家的工具,成为辉格党和托利党两党以及他们的团体和同盟者的工具。他们的利益正是当前国家孜孜以求的。 ”这表明 旧式机构中包含新的社会关系 代议制是现代民主的重要表现形式 代议制度成为政党政治的工具 财产的 不平等代替了出生的不平等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贵族秩序依然存在,但采取了新的形式 ”可以看出 正确;从材料 “国会本身则成为土地资本家的工具,成为辉格党和
31、托利党两党以及他们的团体和同盟者的工具 ”可以看出 正确;从材料 “金钱重于血统已成为新的基石 ”可以看出 正确。故选 C。材料未体现出代议制的相关信息。因此 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代议制。 英国学者尼尔 弗格森认为: “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 工业革命 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 ”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 “对服装弹性需求 的动态消费的发展 ”
32、, “工业革命的发端和蔓延 ”可知,推动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是对市场扩大的需求,故 A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也不难得出工业革命的发生条件, B、 D两项虽在材料中有所体现,但表述不完整, C项与史实不符合。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1609 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被后人称为 “17世纪的华尔街 ”。 “某地 ”是指 A英国的伦敦 B法国的巴黎 C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D意大利的威尼斯 答案: C 试题分析:新航路的开辟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
33、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 纷出现,商业的地位日益重要。 17世纪的荷兰掌握世界商业霸主地位,被称为 “海上马车夫 ”,故选 C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荷兰的殖民扩张。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这里的 “革命因素 ”是指 A “价格革命 ”和 “商业革命 ” B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 D贸易中心的转移和货币地租的兴起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使正在
34、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和所学史实,新航路开辟的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欧洲社会性质的转变:加速了封建主义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AD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但与题意不符; C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 但是, 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 。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 C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D科学技术进步
35、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答案: C 试题分析: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建立,工厂之间需要自由的竞争,使得过去的特权公司逐渐不能适应形式的需要了,经济思想因为工业革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选 C。 A项说法错误,材料主要是说本国的经济的思想的变化;并未涉及到国际竞争; B项说法错误,生产组织的变化指的是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大工业的转变; D项说法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科学技术得作用。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综合题 ( 24分)法国大革命及其影响时时引人深思,阅读材料并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88年贵族代表们向路易十六呈交 “陈情书 ” :刑罚对一切人平等;保障财产不受
36、侵犯;宗教自由,出版自由,扩大教育;废除旧制度中第三等级被迫服从的侮辱形式,例如下跪。 1789年 7月 14日, “30多人在这一场不幸中丢下妻子儿女,这些家属亟待救济。 ”巴士底狱陷落,大革命开始。 1789年人权宣言颁布, 1791年宪法, 1792路易十六被处死,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 国 1793年末,几乎全法国的教堂都被关闭或改成了 “理性庙 ”;行政命令各色人等一律以 “公民 ”相称;激进的妇女在菜市、路口巡视,强迫其他妇女一律穿长裤、戴红帽 革命者陷入到一种 “民主的专制 ”的泥潭。 法国大革命的每一个阶段中充满了各种观点、派别的尖锐对立,在不同的阶段上又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
37、切换 但无论如何都不能抹杀它在历史舞台上具有普适性的意义 -柏克法国革命论 材料二:大革命的结局,显然是对这种 “要平等不要自由 ”的革命模式的一种嘲讽。革命者陷入到一种 “民主的专制 ”的泥潭, “只承认人民 ,没有其他贵族,除了贵族公务员;只有一个惟一的、拥有无限权力的政府,由它领导国家,保护个人 ” 国民作为一个整体拥有名义上的一切主权权利;而单一的国民却仍然没有摆脱被政府奴役的命运。最后,大革命偃旗息鼓,拿破仑的专制独裁从天而降,心灰意懒、精疲力竭的法国人也就此满足于在 “一个主子下平等地生活 ” -“人们平时所热爱的自由,其实只出于对主子的痛恨 ” 当大革命摧枯拉朽般把旧王朝推翻,
38、“主子 ”不再存在, “自由 ”也就被革命者抛弃了。所以,托克维尔留下了这样一句告诫: “谁在自由中寻求自由本身以外的其他东西 ,谁就只配受奴役。 ”。 -旧制度与大革命 问题:( 1)为何法国贵族会写出这样的 “陈情表 ”( 4分) ( 2)你是如何理解 “革命者陷入到一种 民主的专制 的泥潭 ”?( 6分) ( 3)根据材料,你对从旧制度中孕育并产生的法国大革命如何评价? “民主的专制 ”并非法国独有结合所学谈谈你对 “谁在自由中寻求自由本身以外的其他东西,谁就只配受奴役 ”认识?( 14分) 答案: ( 1)在启蒙运动影响下, “天赋人权 ”、 “社会契约 ”、 “公民国家 ”等现代社会
39、观念得到传播;有相当数量的贵族有着公平、正义、平等这样超过自身利益的 社会关怀,在寻求一个超越自身利益的合理社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6 分) ( 2)第三等级中的农民和工人通过武装斗争(或革命实践)推翻除旧制度。(或人民获得了政治权利,但是出现了权利缺乏制约的倾向)雅各宾派专政追求人们在称呼、服饰、信仰等诸多方面的绝对平等,与法国大革命提倡两大原则自由平等严重背离。( 6分) ( 3)法国大革命有两股潮流:一个是观念的潮流,起于资产阶级,改组国家政治的理念,一个是行为的潮流,起于第三等级中的农民和工人,他们想对他们的经济生活状况有即刻的改变。在一定时期内,两者有共同的目的:反对君 主专制,
40、要求民主自由,两大潮流互助汇合。(或者资产阶级也处于第三等级,没有权利,他们也同样希望推翻封建制度)拿破仑帝国是法国特定环境下的特殊产物: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外国武装干涉。战争。认识:(略) 法国大革命有其局限性:认识: A、要看到法国大革命中攻占巴士底狱的象征性的正面意义,也要看到走向进步中的非理性化,从一个进步潮流中的正面事件中,去剖析他实际所包含的负面因素。 B、制宪也是一场革命,真正的革命是制度的内在变更,不是街头的外在的形式。 C、法国革命理解为一个整体性的事件,事件由于社会关系、社会心理、社会 需求、社会理想的差异而导致的出现不同的演变方向。 D、法国革命使民主政治成为一个基本的政治
41、信仰,人民才是权力最基本也最合法的拥有者,这是古代政治向现代转变最重要的分水岭。( 14分) 试题分析: ( 1)注意材料中时间 “1788年 ”,此时正值 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如 “刑罚对一切人平等;保障财产不受侵犯;宗教自由,出版自由,扩大教育;废除旧制度中第三等级被迫服从的侮辱形式,例如下跪 ”也体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再可以从当时的法国经济、贵族自身的觉悟提高等方面分析。 ( 2)根据所学知识, “巴士底狱陷落,大革命开 始。 1789 年人权宣言颁布, 1791年宪法, 1792路易十六被处死,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说明大革命推翻了法国的封建制度,有利于民主化的进程。但
42、是 “几乎全法国的教堂都被关闭或改成了 “理性庙 ”;行政命令各色人等一律以 “公民 ”相称;激进的妇女在菜市、路口巡视,强迫其他妇女一律穿长裤、戴红帽 ”等又说明雅各宾派专政追求人们在称呼、服饰、信仰等诸多方面的绝对平等,过于极端,与法国大革命提倡两大原则自由平等严重背离。 ( 3)辩证看待法国大革命。 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国的 “青春 、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 ”。它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当时全欧洲的需要,其效果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它不仅要改变旧政府,而且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因此就需要同时进攻所有现存的权力机构,毁灭所有公
43、认的影响,祛除种种传统,更新风尚与习惯。但是法国大革命也受到激进主义思潮影响,对平等的过分追求,对自由的严重压抑。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 16分)二战后,世界格局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 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 “随机应变 ”时说: “( 20世纪 )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它把自己看作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它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作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 7
44、0年代 “当美国似乎虚弱之时,它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 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 中国牌 变得毫无价值,中国被迫重新确定自己 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 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 ( 1)据材料一概括亨廷顿关于中国在冷战中以及冷战后的外交政策的观点是什么?( 4分) 材料二:近 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 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 1 5世纪,在 1 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
45、次转变发生在 1 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 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 或可称为“群雄竞起 ”的时代。 (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并指出当今世界 “群雄竞起 ”的表现。( 12分) 答案: ( 1)中国在冷战中的外交政策是 “随机应变 ”的,冷战后中国要恢复它在 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4分) ( 2)美国能主导世界的因素: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共和政体;第三次科技革命;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 6分,列出其中 2点即可) “群雄竞起 ”的表现:欧盟、俄国斯、中国
46、、日本、第三世界的崛起。( 6分,列出其中三点即可) 试题分析: ( 1)根据材料信息,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 “随机应变 ”, “ 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 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概括亨廷顿关于中国在冷战中以及冷战后的外交政策的观点。 ( 2)注意结合所学知识,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共和政体;经济:两次工业革命、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文化:科技革命;国际关系: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发战争财。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 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当今国际局势。